第一百七十五章:燕朝之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936字 发布时间:2022-05-09

绍成二十三年正月上元节,马建洵以举行宗室欢庆的名义邀请元老勋贵在永昌宫议事,有左相范思奇、右相谢元度,枢密使俞渊海,枢密副使柳仲阳,参知政事杜怀义、潘福恩,还有崔成融、刘怀正、康遇之、沈寿容以及当时正在海京府的宁安府府尹杜怀正和宁阳府知府张瀚民。一个个不是勋贵重臣,就是姻亲亲属,这些人才是晋国的核心成员。

因为都是自家人,马建洵和这些人商谈的气氛就相对轻松一些。

马建洵:“都是自家人,各位有什么尽管说。”

柳仲阳:“臣还是希望尽早与燕朝媾和。”

崔成融:“臣也是如此看法,大王对那些人太客气了。”

杜怀义:“怎么能这么说,注意你的身份。”

崔成融:“臣失礼了,请晋王恕罪。”

范思奇:“崔大人,你们的提议是好,但是时机选择有问题。”

崔成融:“请赐教。”

范思奇:“如此大事,必须从密,从重也要从轻。”

谢元度:“是啊,这么大的事情,不宜至少是不能太早公开化。这样必然引起那些人的反对。”

马建洵:“刘怀正,杜怀义,你们二人见过多博洛,怎么看待此事呢。”

杜怀义:“臣认为确实尽早与燕朝媾和为好,但是却不急在一天两天。据闻燕朝现在的皇帝并未亲政,实权在其叔父摄政王手里,皇帝对其叔父十分不满,迟早是要翻脸的,但是大方向的国策是不会有太大变动的。”

刘怀正:“臣建议我们可以派出密使前往燕朝与之商谈,自然不可能一次性谈成,但是只要我们有诚意,燕朝鉴于目前的情势,也会有诚意的。”

康遇之:“臣赞同。”

柳仲阳:“为了保密,我们可以采用绕道南洋的方式而去,或者是以视察前线的名义然后顺势而去。”

马建洵:“不必要绕道,可以视察前线的名义前去,谁可以去呢。”

刘怀正:“臣愿往。”

马建洵:“你还得戍守禁宫,不宜。妹夫,你再辛苦一趟如何啊。”

康遇之:“臣领命,请再派几人与臣同行。”

马建洵:“可以,孤会再安排的,另外请示一下太上皇。”

次日,马建洵就此事请示了马敬功,马敬功病情已经较重,对马建洵的主张无意见,任由他去做。

二月初,马建洵下诏让兵部副判康遇之前往巡视闽东前沿,并去飞扬岛协助朱巨山军粮的名义前往燕朝。由董显铭、马朝博二人陪同,人员不太多,是为了保密。

二月二十日,康遇之等前往了金龙岛,然后又去了蝶陵岛。

三月十日,又去了北部三县,然后派人与张学鼎商议要进京。张学鼎不敢做主,请示朝廷,一个月后得到了答复是可以并欢迎,并让沿途官军派兵保护,务必确保安全。

四月二十日,康遇之、董显铭、马朝博及亲随十余人携带重礼前往大京城,有黄金一千两,白银五千两,茶叶一万斤,粮米一万石,美女二十名,珍珠玉器翡翠等若干。

从四月二十日出发,抵达大京城是六月二十日,走了两个月的时间,而这一路上他们亲眼见闻了中原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广大的北方。

康遇之等人最不满的就是燕朝强迫汉人百姓改变服饰及装束,而且有专门的律令,即易复变发领,明确要求汉族臣民必须将原有的服饰风俗等进行变更。汉族原有的服饰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而燕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至于头发方面,汉族传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束发但不剪发。而燕朝则要求必须剪发,如同当年与大卫国对峙时代的纪国类似。除非是僧侣,否则任何人必须易复变发。

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摄政王等皇族当时刚南下进入中原不久,他的统治还不稳固,见有些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昌元年(绍成十八年)五月二十日谕旨,意思是允许百姓保留旧时着装。但是随着燕军在南下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意想不到的胜利,加上部分投降的汉人中有一些为谋取更大的利益,主动与之配合。尤其是武朝前侍读学士孙隆碧不仅主动配合,还上奏道:“陛下平定汉地,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旧制,此乃陛下从汉制,非汉制从陛下也”。

这一举动不仅得到了燕朝皇族的赞赏,而且让燕朝皇族亲贵再度于顺昌二年六月初五下诏:“各处文武军民尽令易复变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并将易复变发作为服从的绝对标志之一。

另外就是燕军以扩军备战的名义进行圈地,但是在北方地区,因为战乱人口死伤惨重,燕朝也极为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赋税明显降低,虽然还在战乱的恢复中,但是却已经显露出了一些生机。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趋势,但是反抗还是有的,但是北方较少,集中于南方。

六月二十日,抵达大京城后,燕朝安排了礼部的官员接见并安顿了他们。因为皇帝尚未亲政,一切由其叔父决断,而其叔父无异于是皇帝,自然很忙碌,就派手下肃靺族大臣巴哈出和汉族大臣马维华等人与之商谈。

因为战乱,原来武朝皇室不少内档都遗失或者残缺不全了,而燕朝的大臣多是北人,对海山洲的情况往往是一知半解。加上武朝时代,晋国对武的关系也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在接待上就按照近似于外藩的礼仪和待遇。而且此来,马建洵已经下令是只以海山洲国主使臣的名义,既不用晋王,也不用晋公,更不用武朝当年所封的宁阳王。

巴哈出、马维华对康遇之等一行来朝拜进宫表示满意,同时也各自都在摸底和试探,并没有涉及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而且也只是见了三次。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康遇之等人只是在京城附近闲逛,多看看,多走走,多了解一些具体的情况,第一次根本谈不成什么。

七月五日,摄政王正式接见了他们。

康遇之等按照觐见皇帝的礼仪觐见摄政王,让其很高兴,对其所进贡的物品表示喜欢,同时说早已经接到了多博洛的上疏,对其不与天朝为敌,能主动协助表示赞赏。同时希望海山洲以后能尽心尽力报效燕朝,不要首鼠两端,两头押宝。

康遇之:“海山洲地小民贫,也不希望两头押宝。然而在天兵未到之前,两头押宝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故而天兵一到福海境内,就立刻投效。”

摄政王:“大燕理解你们的难处,但如今福海境内已经肃清,其余匪寇皆不足虑,只要你们能竭诚报效,大燕绝不会亏待你们。”

康遇之:“海山洲定唯大皇帝及摄政王之命是从。”

七月八日,康遇之等觐见了燕朝的顺昌皇帝,这还是个十一岁的孩子,但却英武不凡,而且据说颇为勤政。

顺畅皇帝没有实权,但是终究他会最后执掌朝政,所以康遇之对觐见皇帝也十分谨慎,行礼方面更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顺昌皇帝也只是说了一些嘉勉和不痛不痒的话,但是对其恭顺还是表示欣赏的,而且对海山洲的人文、地理、历史都有很强的兴趣,询问了不少。康遇之既没有托大,也没有太示弱。当问及海山洲有多少人口时,康遇之说约五百万人,但多是流民和蛮夷之后,加上山多平原少,所以生存较为艰难,唯赖贸易为生。

康遇之说的五百万人完全是假话,实际上海山洲人口在七百万人。但是山多平原少,多是流民和蛮夷之后却并非全然虚言。可以说,康遇之的回答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七月十五日,康遇之准备要返回的时候,突然接到了朝廷的诏书。

封海山洲国主马建洵为海山王,挂安东大将军印,位同亲王,仍节制所辖地域和大小官吏。

顺昌七年七月十三日

康遇之等领旨谢恩,高呼万岁。同时对宣旨的太监给了厚礼。

从此刻起,马建洵成为了燕朝的五大异族异姓王之一。其余四王为镇守西南的西南王伍长襄、镇守广南西道的广南王孔定明、镇守广南东道的定东王商元阳、即将开赴福海镇守的宁东王庚志安。

以上四王都位同亲王,挂大将军印,并赐予燕朝的袍服。马建洵亦然,但是却没有被要求变更服饰风俗,算是特例荣恩了。

虽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封赐,但是康遇之在惊喜之余也很快冷静了下来,而且也有了一丝隐忧。那就是燕朝看似比武朝更怀柔,但实际上这么一道命令就意味着要将海山洲内属,而且如同内陆之行省,而晋国谋求的则与之有一定的距离。晋国同意内属,愿意成为燕朝的属地行省,否则不会主动上门朝贡,昔日对狄国对武朝,从来都是打了一仗之后才做的。而此次晋国主动朝贡,除了对武朝没什么好感以及想两头下注之外,就是希望能够以自身的主动来换取特殊待遇,希望能取得如同昔日之藩封诸侯的地位或者是类似的权力,但是晋国并不愿意易服变发,而燕朝此次虽未要求晋国易服变发,但是已经暗含这个意思了。而易服变发恐怕将成为日后的最大问题甚至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七月十七日,康遇之等从大京城南下返回,回来的时候没有走陆路,而是走了海路,燕朝也没有南下护送。他们从大京城出发东进到了新河口,然后乘船由此南下。

八月二十五日,康遇之等一行抵达了飞扬岛,当时此地尚在朱巨山、张服振、张玄苍等武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

在此,康遇之与故友朱巨山进行了畅快坦诚的交谈。虽然康遇之没明说,但是朱巨山也知道他们是去燕朝朝贡去了。

康遇之:“王爷,飞扬岛非久守之地,如有危难,可南下海山洲,共图大业。”

朱巨山:“康兄,你我算是故交了,我也不瞒你。飞扬岛一带确实非久守之地,但是我作为武朝皇室后裔,决不投降,宁愿战死到最后一个人,包括我自己。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海山洲又能支持多久啊。燕朝给你的许诺又有多少可信度。”

康遇之:“是,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海山洲也难啊,不这样我们也无法生存。但是我可以保证,只要你们愿意,海山洲愿意派兵协助你们尽力死守,同时在危难之时将你们撤回海山洲。虽然海山洲并非完全之地,但是比这里安全,况且还有南洋属地。只要您和您的属下愿意撤回海山洲,我们保证你们的绝对终生平安。”

朱巨山:“多谢了。”

很明显,朱巨山对康遇之,对晋国的首鼠两端不满,但是并没有把话说绝。而且康遇之向他许诺,回去后会上奏马建洵,每年接济浙东飞扬岛等地驻军以粮食,每年可提供至少一万石粮食。

朱巨山在穷困潦倒之时,自然也无法也不会拒绝这番好意的。

十月初,康遇之等一行人再度回到了海清县一带,严令各地守军和兵民要随时应对燕朝和即将移镇到这里的宁东王庚志安。原则是不惹事,但是不怕事,如果燕军或者宁东王庚志安进攻,一定要死守这里。

十月二十日,前往了金龙岛、蝶岭岛和福全城一带巡视,下达了同样的命令,死守前沿地带,万不可懈怠。

十月二十八日,康遇之等一行从蝶岭岛出发,十一月五日抵达了宁西。也巡视了宁西的防务,还算是差强人意。但是宁西守将知县均老迈昏聩,难当大任。马朝博对此也十分不满,险些当场发作。

十一月二日,返回了宁安府,七日返回了海京府。

当日就到永昌宫向马建洵禀报了此行的情况和感想,还呈送了燕朝册封马建洵的诏书和袍服。

马建洵:“海山王,位同亲王,安东大将军,哼,这是个什么。放着吧,还不如武朝那个晋王有用,不如狄国那个东道总管实在。”

康遇之:“燕朝外似宽厚,但雄心壮志不小,他日必有图谋海山洲之志,我万万不可轻视。”

马建洵:“你觉得燕朝哪些方面,我们最难接受。”

康遇之:“燕朝君王和大臣颇为勤奋,有大志,不可小觑。但是其最为汉人所不能接受者莫过于易服变发。”

董显铭:“确实,中土尤其是南方原本已经归顺者不少因为强制易服变发而再度起兵者是比比皆是。”

马朝博:“父王,回来时候看到宁西防务薄弱,儿臣请到宁西驻防。”

马建洵:“你的事,以后再说。这么看,我们此次仿佛是热脸贴冷屁股了。”

康遇之:“倒也不算是,燕朝封爵如同亲王,而且此次并未强求易服变发,说明对我还是礼遇还有所顾忌,但是这以后可就是难说了。”

马建洵:“看来还是要两头下注,不与燕朝正面冲突,支持武朝东南的残余势力,但是不要公开。另外与这个宁东王保持好关系,他是我们的屏藩啊。对燕朝,我们似乎有些过于上杆子了。此后还要与燕朝友好,毕竟燕朝势大,迟早拿下南方,我们不能做绝。另外第一次去,能这样也就不错了。不可能一次性谈成。”

康遇之:“晋王圣明。”

此次虽然是秘密前往,但是因为康遇之出行时间较长,朝中的流亡派到后来也得到了消息,而马建洵事后也没有公布任何消息,张维嘉等人很快就知道看来是燕朝并未让晋国感到太满意,反而感到了隐忧。

而关于马朝博要去前线,马建洵在正月和张祎澜商议后,认为其忠心可嘉,而且本身马朝博就尚武,可以让其历练。

绍成二十四年二月,马建洵下诏,以马朝博为宁西县丞兼驻军守备,位在知县林道刚(林学云的侄子)之下。

五月,宁东王庚志安就任福海后。镇守前线的安西将军沈岳阳派人前往祝贺,并送上了价值万金的贺礼。然而庚志安却不买晋国的账,不仅对沈岳阳的使者嘲讽了一番,反而在六月派兵突袭海清县西部,掠走了晋国边民千余人。

沈岳阳对此忍了下来,然而庚志安是得寸进尺,接着又掠夺了海清县边民的粮草和牛马,庾淮先又忍了下来。

沈岳阳的忍耐,引起了将士的不满,庾淮先一笑置之。实际上庾淮先只是不愿意在陆地上与之发生冲突。

八月,沈岳阳令长乐知县瞿化成派水师战船从川口岛西入江口三十里,阻断了福兴府出海的道路,并设卡收税,拦截货物。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拦截了价值上万两的货物。

庚志安原以为晋国好欺负,尤其是前线闽东地带晋军实力不强,想一举拿下,彻底占领福海省,然而却遇到了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

十月底,庚志安被迫派人求和,恢复原状。沈岳阳也不愿继续闹大,答应了庚志安的要求,于十一月恢复了六月初之前的情况,并放回了掠夺的边民和粮食、耕牛等。

绍成二十三年六月的时候,武朝在南方最大的残余政权驻守在广南和西南的广王永康政权派人经海路联系到了晋国的马建洵,希望其共同出兵北上,被马建洵婉拒。但是马建洵答应为其从海路提供部分粮草。奉马建洵的命令,镇守南部的宁西将军庾淮先在当年向广王政权提供了粮食两万石,宁安府也以贸易的名义经海路向广王提供了粮食五万石,兵器五千件。广王向晋国提供了耕牛、西南战马等作为交换。

然而进入绍成二十四年后,广南东部被燕军彻底平定,武朝广王政权丧失了与晋国的直接海上联系。然而在绍成二十四年,庾淮先和晋国还是克服困难从海上经南交国向西南运送了粮米二十万石,还有硫磺、兵器等。

同时在绍成二十四年,沈岳阳和宁阳府知府张瀚民经海路向驻守飞扬岛一带的朱巨山、张服振、张玄苍部提供了粮米五万石,各类船只五十艘,兵器三千件,并运回伤病老弱妇孺五千人。

可以说,绍成二十四年因为对燕朝的担忧,晋国加大了对浙东和西南的武朝残余势力的支持,然而除了浙东的支援较为方便外,但是西南方向因为广南东部的失守,援助的难度极为加大,而西南的残余势力却又是最强的势力,想到如此,马建洵有些后悔之前未能加大对西南的援助。然而这也是没办法,因为当时的武朝残余太不齐心,而且互相争斗,让马建洵极为不放心,故而选择了向燕朝示好。

绍成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燕朝摄政王因病去世。顺昌皇帝正式亲政。

绍成二十五年二月的时候,马建洵得到了消息,立即派人进献祝贺顺昌皇帝亲政,然而这只是表面文章。因为与西南的联系近乎于中断,只得加强对朱巨山的援助。

而顺昌帝亲政后,其政策大体沿袭了摄政王时代的方略。但是更加怀柔了一些,他重用汉族官员,还下令禁止燕军对民地的侵占。同时首先消灭虽然威胁不大但却卡在了战略要地的飞扬岛上的残部。

燕军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准备,于八月开始进攻飞扬岛一带。

晋军六月向飞扬岛运输物资的时候,晋军将领瞿化成发现飞扬岛已经面临燕军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而武军残余竟然毫无准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现晋军这两年援助的粮食等大多都被武朝在此的残余宗室所消耗了,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同样的情况,张瀚民也上报过。

七月,谢元度、杜怀义等建议立即派船从飞扬岛接走武朝残余的抵抗势力,尤其是能战之兵。

七月二十日,杜怀义亲自率大小船只五百余艘分批前往飞扬岛。

八月五日,杜怀义等首批船队百余艘先抵达了飞扬岛。

此时的飞扬岛已经成了一片火海,杜怀义冒死率徐惠佑等登陆飞扬岛东部,掩护这里的居民和残兵撤离。

紧接着,从八月五日到二十日的半个月内,晋军先后从飞扬岛撤出了宁死不降的残余百姓万余人,还有将士两千余人。朱巨山、张服振、张玄苍在飞扬岛指挥战事,本不愿撤出。

杜怀义、徐惠佑知道他们不肯南下,也不打算更没有时间来好言相劝了。

八月十八日,杜怀义等亲自率精兵两千人突入官署,强行带走了这三人,这是抵抗势力的标杆性人物。

在他们刚登船的时候,燕军就攻下了飞扬岛,而飞扬岛宁死不愿易服变发的军民不是被杀,就是投海殉国。

那场面,让杜怀义和年过八旬的老将徐惠佑是看的分外痛心和伤感。一个个都不禁是老泪纵横,而他们也明白,此刻一去恐再难返回了。

而至此,坚守六年的飞扬岛武朝残余势力彻底被燕军消灭了,从此浙东方向再无一支有实力的可以对燕朝产生实质性威胁的抵抗力量了。

九月初,杜怀义等船队先后抵达了宁阳府西部兴北港。

这些军民被安置在了宁阳府东部的海陵县一带居住耕作。

而杜怀义、徐惠佑等带着朱巨山、张服振、张玄苍等于九月二十日觐见了马建洵,还有张皇后和张维嘉等人。

双方的见面是礼仪性和客套的,自然也没有实质性的问题。

朱巨山不愿意在海山洲居住,要前往金龙岛继续抵抗。马建洵同意,因为放着一个武朝宗室在这里,对自己也是个威胁,更是对流亡派的激励。

而张服振、张玄苍都是能臣,他们对晋国拼死相救很感激,然而士为知己者死,他们均表示愿意为武朝残余势力效命,而对效命晋国意愿不大。

这些人之中,张玄苍是儒将,虽然才三十岁,但却能文能武。

马建洵想委以重任,但是张玄苍知道自己一个外人在海山洲建树有限,而且会遭到本地人的疑虑,也希望去闽东。

没办法,人各有志不能强求。马建洵决定让他们在次年前往闽东,去投靠福海行省内最大的一支武朝残存抵抗势力,即驻守在晋安府、漳泉府西部的抵抗势力郑延明。

郑延明为人刚烈勇武善战,与郑福森是同宗。其驻防的地域与庾淮先部接壤,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庾淮先对其也有所资助,因此二人关系还不错。然而庾淮先始终也防着郑延明,避免其对晋国辖区有图谋。

原本马建洵是让他们第二年再去前线,但是朱巨山等人执意要走。

十月中旬,朱巨山、张服振、张玄苍等辞别马建洵等人。

马建洵对朱巨山不在乎,充其量敬重罢了。而对张服振、张玄苍的忠勇是十分钦佩的,在辞别时候说:“二位保重,你们不愿留下来,我也没办法。记着,如有不顺利,就回来。我随时欢迎你们回来,海山洲就是你们的家。”

张服振、张玄苍:“谢晋王,臣等告辞。”

马建洵之所以在乎二张,是因为其能文能武,有勇略有决心,而晋国正需要这样的人,然而留不住啊。

朱巨山等人刚走后不到一个月的十一月十日,他的母亲田思婷因病去世,年七十四岁。

马建洵悲痛欲绝,下诏追遵母后为孝仁王后,国葬。

田思婷的去世,不仅马建洵极为悲痛,然而更悲伤的还是马敬功,马敬功从此更加的孤独,病情也更加加重了。

十二月的时候,大夫几乎天天都向马建洵禀报马敬功的病情。马建洵也几乎天天都去探望。

绍成二十六年正月春节,在永寿宫举行了正月的宴会,马敬功知道这是最后的宴会了,也是看看最后的故人。

正月十七日,天威军护军将军徐惠佑因病去世,年八十三岁。

马敬功得知后,下诏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安宁军节度使、天威军大将军,谥忠武。

妻子田思婷的去世,老将徐惠佑的去世,打击了马敬功的身体,更让他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了。

正月二十日,马敬功在永寿宫召见儿子马建洵,进行最后的交代。

马建洵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儿子说:“家事我放心,国事方面,燕朝势力强大,武朝残存虽尚有一定实力,但不过拖几年罢了。燕朝看来不同于狄国和武朝,是真有可能对海山洲下手的。不管你是内属还是外属,再或者是做别的,首先要确保宁西的安全,保住宁西,就有希望。实在不行,还有南洋作为最后的立足之地。”

马建洵:“儿子记下了。”

马敬功:“海山洲与南洋都是晋国土地,但是实在到了万不得已时候,还是可以另当别论的,你明白吗?”

马建洵:“这是宪宗的思路。”

马敬功:“是,记住就好,以后要加大对南洋的注意。”

马建洵:“儿子明白了。”

正月二十一日,马敬功在永寿宫召见大臣,做了托付。

正月二十二日,马敬功最后闭上了眼睛,年七十六岁。

周围只有儿子马建洵和儿媳妇张祎澜,再也没有任何人,他不想见多余的人,也没什么可说了。

次日,马建洵为父亲上庙号为仁宗,谥号为慈王。

次年改年号为绍宁元年。

马敬功的一生经历了不少事情,而且从小就经历了杀戮,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愿意这样的,终他一生之内,他对勋贵大族还是对普通百姓都还是比较仁慈的,所以谥号为仁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