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三)道长的小把戏(下)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195字 发布时间:2022-05-07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九集

 

道长让严世蕃继续兼着吏部和工部的差事,一方面自然是要把人情做足,另一方面也是存了个欲擒故纵的意思,类似于大明版的《郑伯克段于鄢》。对比一下道长对裕王的态度,再对比一下道长对吕芳、黄锦、杨金水的态度,不难发现,对于真正的自己人,道长从来都是想骂就骂、想罚就罚,从没见他心慈手软过,更不可能委屈自己去迁就谁。对小阁老无底线的袒护与一味地纵容,只能证明道长与严嵩父子渐行渐远、离心离德,情感上的疏离与淡漠,就是从彼此之间互相防备开始的,严嵩防着道长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道长防着严嵩心怀叵测、暗中作梗,20年的一段感情,最后换来的却是伤害与背叛,直令人不胜唏嘘。

 

这就好比一对夫妻,正常情况下,妻子总要管着些丈夫,少抽烟、少喝酒、少跟美女聊骚、少在外面鬼混、晚上早点回家之类的,一天到晚絮叨个不停,可如果有一天妻子完全撒手不管了,丈夫在外面想怎么happy就怎么happy,连续几天夜不归宿,妻子连问也不问一句,当丈夫的开心归开心,不过这日子怕也是快要过到头了。不妨看看几年后海老爷的待遇,用《治安疏》背刺道长这么大的事儿,道长也只是把海姥爷投进诏狱,顺便逼死了他有孕在身的媳妇儿而已,等道长这口气消了,最后也没把海老爷怎么着,这就叫有仇必报、一把一结,绝不拖泥带水。对于闯祸的严世蕃而言,如果道长狠狠地臭骂他一通,哪怕就是摁住屁股打几棒子也行,再给个差不多的处分,其实这事儿也就过去了,现世报不可怕,怕就怕道长引而不发,事后再找补。

 

道长的性格严嵩很清楚,越是隐忍不发,越是预后难料,本想着安排严世蕃去做一个勤奋踏实的包工头,平日里一边指挥工人搬砖,一边写几篇青词,这样的散淡日子其实也不错,远去了鼓角争鸣、暗淡了刀光剑影,人只要还能活着,就该知足了,只可惜事与愿违,贤与不贤、退与不退,也由不得严嵩父子二人了。道长指桑骂槐地责备镇抚司的奴婢不会办差,做贼心虚的徐阁老早已是如坐针毡般,满脸的诚惶诚恐、变颜变色,一旁的吕芳却是神色如常,好似事不关己一般,轻描淡写地答道,“这是奴婢失职,奴婢这就叫镇抚司放人,是不是让他回翰林院复职,请主子圣裁”。让高翰文回翰林院官复原职,很明显这是昨晚就商量好的事,对吕公公而言,干儿子杨金水肯定是没救了,看在干孙女芸娘的面子上,她姘头高翰文同志那边,多少还是可以再抢救一下的。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严世蕃不适合搞人力,他徒弟高翰文也不适合出来做官,所以严嵩才提议让小阁老去工部脚踏实地的搞工程,吕芳也说放高府台回翰林院一门心思地搞研究,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才是识人、用人的诀窍。小阁老举荐了那么多的城狐社鼠,高翰文算是唯一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还剩那么一丝人味的“好官”,虽说小阁老当初是把他当炮灰在用的,但此时用高府台做个正面典型,帮小阁老装点一下门面,也算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像郑泌昌、何茂才这样的贪官污吏,要就地正法;像高翰文这样的冤假错案,要及时平反;像胡宗祥、戚继光这样的有功将士,也要论功行赏,这样方能彰显出圣明天子的大公无私与赏罚分明,道长提高了调门,掷地有声说道,“当然官复原职,徐阶,赵贞吉是你的学生,谭纶是裕王的府里人,他们联名的奏疏就交由你票拟批答。不要在内阁拟票,带到裕王府去,把高拱、张居正也叫上,郑泌昌、何茂才如何拟决,还有胡宗宪、戚继光等一干有功将士,该如何褒奖,你们一起拟个条陈呈司礼监批红,以示朕一秉大公”。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裕王、张居正跟赵贞吉都是徐阁老的爱徒,徒弟捅出来的篓子,当然要由师傅出面收拾,把票拟交给徐阁老去批,名正言顺、理所应当。严世蕃与杨金水是道长亲自出手才保下来的;严党在浙江的地方骨干,还有吕公公那几个干儿子,那都是被徐阶还有一干清流给逼死的,恩是恩、怨是怨,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严阁老与吕公公你们要记仔细了,这些将来可都是要连本带利还的。


1940年6月,位于博物馆中的“福煦列车”被拉到了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并被安置在了1918年德法两国谈判的旧址之上,同样的地址,同样的列车,只可惜时移世易、物是人非,德军的闪击速度再快,也快不过法国人投降的速度。道长的骚操作和元首当时的布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清流这些年壮的腌臜杀才,仗着有裕王做靠山,借着浙江这个案子,躲在背后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今天道长就要让清流知道什么叫一力降十会。道长硬是要选在清流的老巢,裕王府;硬是要派裕王、张居正、赵贞吉的老恩师,徐阶;硬是要让裕王、高拱、张居正,眼睁睁地看着徐阶,就在裕王府内,一个字一个字地批了赵贞吉跟谭伦的奏疏,让这些人亲口吞下失败的苦果,彻底绝了他们的非分之想。道长不出手则已,出手便是动若奔雷、劫掠如火,打人偏要打脸,杀人还要诛心,顺便也给裕王殿下提个醒,你爹特么永远是你爹。道长就是要在倒严的大本营,逼着一帮清流的好战分子,亲手保下严世蕃,还要给严党的胡宗宪论功行赏,让这群人拟好了条陈,司礼监再披红,在绝对的权利面前,一切的阴谋诡计都只能是自取其辱罢了,这便是来自于道长的威压与嘲讽。

 

上一次把严世蕃、高拱、张居正逐出内阁,宣旨的便是徐阁老;这一次让浙江的案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裕王府票拟的依旧是徐阁老,道长只负责卖人情,自然显得一秉大公,得罪人的事儿全让徐阶干了,这就叫徐阁老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徐阁老也很郁闷,自己这几年攒的这些好人缘儿,全特么让道长给败坏光了,可委屈归委屈、无奈归无奈,这圣旨该办还是要办,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艰难地站起身,脸色好似霜打了的茄子般,万般无奈地应了声“是”,弯腰低头从道长手中接过了奏疏,那封轻飘飘的信封此刻却好似千斤重担一般,狠狠地压在了徐阶的心头。道长的把戏演完了,人情也卖了,布置好了工作,剩下的就是等着徐阶去裕王府打脸了,这会儿可以收工打烊了,于是一本正经地下了逐客令,“今日中元,朕要祭天,你们也要回去祭祖,都退下吧”。五颗项上人头外加火盆里的几页青词、一份奏疏,道长祭天的诚意那是相当的足,几个人斗了一早上的心眼了,想必大家也都累了,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吧。

 

徐阶皱着眉头、满腹心事,手里紧紧攥着那份奏疏,正打算迈步离去,却瞟见严嵩还在地上跪着,不由地迟疑了片刻,吕芳也发觉事情不对劲,急忙走过去伸手搀扶,却被严嵩用力推开,“启奏圣上,臣尚有二事请旨”,道长这边都已经开口送客了,严阁老却执拗地跪在地上请旨,看来这两件事是非说不可了。道长眼珠子转了转,有些诧异地扫了严嵩一眼,也不知是哪两件事,严阁老执意要选这个时间,故意当着自己跟徐阶的面说,淡淡地回了声“奏”。严嵩眼射出一道精光,表情凝重、煞有介事地说道,“眼下大局无非两端,一是充实国库,二是东南剿倭。改稻为桑所用非人,江南织造局今年五十万匹丝绸万难织成,前方军需,各部开支均已告竭,臣奏请鄢懋卿南下巡盐,清厘盐税,充作国用”。

 

大明眼下最主要矛盾有二,其一是充实国库,其二是剿灭倭寇,其余像什么浙江贪墨一案,甚至还有那子虚乌有的毁堤淹田一案与通倭一案,本就是无关痛痒、无足轻重之事。胡宗宪的军需已经告罄,今年的五十万匹丝绸眼看也要黄了,那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清流,不想着怎么去苦一苦百姓,变着法子地捞钱补亏空,而是一门心思地在浙江的案情上动歪脑经,分明就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揪住细枝末节不放,却把正经事儿全给耽误了。这群清流说好听点,叫行事颠三倒四、主次不分;说难听点就是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吃着大明的饭,还要砸大明的锅,明摆着就是故意来找茬的,小阁老虽然做错了事,但他的初衷还是好的,也许方式方法有些不妥,但总还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改稻为桑即使黄了,严党照样有办法去补国库的亏空,严嵩在这里代表严党上下也给道长表个态,正所谓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严党同志们率先垂范,积极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想道长之所想、急道长之所急,以割肉饲鹰之大无畏精神,自掏腰包为国纾困,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