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携民南下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474字 发布时间:2022-05-05

绍成十七年底,杜怀义等从海清县急报中书省、枢密院。称武朝的农民大军李迎祥已经在雍州称帝建元,整个西北尽在其手,并已经开始向河东及北方进兵,北方是岌岌可危。而武朝征剿农民军的最后一支精锐也在西北兵败,武朝唯一还能战的边军又要忙于应对东北燕朝军队,为此武朝下令各地军队赶紧进京勤王。

绍成十八年正月底,马敬功、马建洵都正式得到了武朝的圣旨,让晋国也选派精兵北上从新河口进京。

二月三日,马敬功、马建洵在怀晋殿召集众臣商议此事。

对于出兵的事情,马敬功直言必须去,只不过是出兵多少的问题。

与会的重臣都感觉到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危机,虽然都主张可以派出少量兵力前往,但是大多都认为应该保境安民。

谢元度:“看来武朝京师一带必将会陷入农民军与肃靺部的夹击之下了。武朝皇帝若能守住北方则好,守不住则就应该立即退往江南。”

杜瑗康:“臣同意谢枢相的意见,武朝江南繁华之地,如果能妥善经营,尚有可为。”

张维行:“臣等建议立即派兵,同时请求武朝皇帝允许我们进驻沿海重要岛屿和沿海部分州府,以在万一时候能够转运流民到海山洲或者南洋。”

庾华松:“臣也同意。可效仿高祖在卫末的做法,大量征调民间船只以及战船,向沿海一带进发。做好从江南、浙东、双海撤退百姓和大量财富的计划,而我们则派兵去北方,协助官军作战,能拖多久算多久。”

柳仲阳:“臣附议,确实应该尽早安排。”

马建洵:“儿臣也认为应及早调派兵力、船只进行准备。”

马敬功:“出征,可由谁挂帅。”

马建洵:“儿臣建议让驸马康遇之前往,并从三军及各地和南洋抽调精兵前往,并调发文武精锐跟随,可以增加其实战能力。”

马敬功:“可以,康遇之有经验。即刻下诏,让康遇之来京商议,通远州知州由孙彦稠出任。”

二月七日,康遇之得到了命令,立即从通远州出发前往海京府。妻子马郁卿自生完孩子后就一直住在海京府。

二月三日开始,中书省、枢密院的命令是一道接着一道,有催发粮饷前往闽东的,有调派船只前往闽东集结的,也有招募兵马的。

二月十五日,康遇之来到了海京府,前往昆阳宫觐见马敬功,还有太子马建洵。

对于武朝的战事他已经有所耳闻了,但是知道的还不多。

在昆阳宫得知了相对较为详细的情况后,康遇之知道这可不是个好差事,很难,搞不好就没命回来了。

马敬功、马建洵问他有何打算。

康遇之:“臣认为武朝至少是其京师乃至北方的陷落已经无法挽回。臣等去了无济于事,臣的建议是尽早进入京师,重点是抢运。将一切能带走的有利于我们的通通带走,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

马敬功:“有道理,此行由你全权便宜行事,距离遥远,你也不必请示,一切你自己看着办,记着,保存我们的实力最为重要。”

康遇之:“臣谨记。”

二月十六日,马敬功下诏,以康遇之为安西将军、沈岳阳、崔成融为左右副将军,庾淮先为参赞军务,张瀚民为长史、田衡宁为参军,统领各地精兵两万人西征。

沈岳阳是沈岳衡之弟,时任殿前军参将,崔成融是崔浩柏之子,自崔浩柏发配后,崔成融逐渐反思,并于绍成年间从军,靠着卖力肯干以及毕竟是崔家的关系,官至宁阳军参将。庾淮先为庾华松之子,田衡宁为田晨熙之子。

军情紧急,康遇之先率宁阳军、殿前军及他从通远州带来的两百亲兵共三千人先行出发,张瀚民、田衡宁、庾淮先随同。其余大部分主力由沈岳阳、崔成融率领逐步跟随北上,让他们乘船进驻飞扬岛、宁绍府一带,扼守从浙东到双海及海山洲的要道。

此次出征的还有马建洵当年收养的两个义子刘怀正、刘怀荣,他们跟随沈岳衡一同出发,是第二梯队。

二月二十二日,康遇之所部全部抵达连海县,杜怀义已经接到了命令提前给他们准备好了百余艘船只,取到海路登陆京城外围的河口。这要比陆路更便捷快速的多。

沈岳阳、崔成融在海山洲招募训练兵马,并让从南洋调来的援军三千人直抵连海县,到三月初才开拔。

康遇之的船队一路还算是顺利,因为有武朝皇帝的诏书,各地虽然不可能接待,但至少不至于为难,但是终究路途遥远,到四月初的时候才登陆了新河口。

然而局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恶劣,变化还要快。

三月十七日,农民军李迎祥部攻破了大京城,武朝皇帝、皇后及大量宗室全部自杀殉国,而没有选择南下重振河山。

不过幸亏新河口一带尚在官军手中,康遇之部得以登陆,但是官军士气低迷,抢劫丛生,治安一片混乱。

康遇之、张瀚民、庾淮先抵达后首先稳住了新河口一带,然后从官军、流民中征召了数千人,队伍在半个月内增加到了五千余人,有马两千匹。

四月中旬,康遇之得知李迎祥部农民军东征榆山关一带的官军,大京城附近空虚。

康遇之下令全军分散成小部分兵力迅速向大京城一带穿插,四月二十八日进抵了皇城附近。

如今的皇城、皇宫完全是一片混乱,尸山遍野,宛如人间地狱。

农民军已经被投靠了榆山关的武军和肃靺部燕军所击溃,向大京城及河东方向大撤退,临走前对皇宫进行了大抢劫。

康遇之所部分散的官军进入到皇宫中的只有不到千人,其余或者死伤、或者拦在半路上,但是这千余人也够了。

金银财宝已经被抢劫一空了,只剩下少量和一些人了。

康遇之、张瀚民、庾淮先也趁机下令让将士们能拿多少算多少吧。

当他们经过一座宫殿时,发现有士兵欲对几名女子施暴,而且其中一名长的很漂亮很有气质,张瀚民感觉似曾相识。他和康遇之进去,先杀了此人。旁边的宫女太监连忙把那名女子扶起来。

张瀚民一看此女,原来竟然是泰天帝的张皇后,立即下跪行礼。

张皇后近乎悲痛欲绝,康遇之、庾淮先并不认识,但是张瀚民是见过的。

他也顾不上和康遇之解释了,只说了一句:“此人很重要,大帅,我们一定要把她带回去。”

康遇之:“你说重要,那就错不了,赶紧走。”

张皇后说:“这些宫女、太监侍奉我多年,让她们也跟着走吧。”

张瀚民:“好。”

接着,康遇之、张瀚民、庾淮先率领一千名军兵掩护着十几名宫女、太监从皇宫中冲出,总算是逃了出来。

逃出皇宫后,张瀚民、庾淮先不知该走陆路南下还是东到新河口。康遇之略做思索后,决定还是突围到新河口,然后乘船南下吧,走陆路风险太大了,保不准就会被消灭。

虽然到新河口只有不足二百里,但一路上乱兵、匪盗横行,故而从五月二日由皇宫出来后,到新河口走了五天时间,到七日才到了新河口。这里还有两千晋军守卫,还有几十艘船只。

这一路上,康遇之也知道了那名被他们救下的女子就是张皇后,虽然已经年近不惑,但那种风度、气质却依然高贵典雅,但是国破家亡的这种感觉也使得她一路上分外憔悴。

五月七日,康遇之一行从新河口南下,准备先到飞扬岛一带驻扎。

沈岳阳、崔成融的兵马于三月初出发,四月底基本到达了飞扬岛一带驻扎,而没有上岸,上岸并不安全。

六月初,康遇之一行千余人总算是抵达了飞扬岛,这里已经被定都于建江府的武朝残余政权下令允许晋军屯驻,作为晋军的一个屯驻地。

来到了飞扬岛,暂时算是安稳了,张皇后也能歇一歇了。

康遇之原以为南迁到江南的武朝残余政权能够有所振作,然而事实上是完全相反的。面对随时南下的燕军,武朝残余不仅不团结,而且还相互倾轧,内斗十分激烈,逃亡的百姓到处都是。短短半年的时间,到年底,飞扬岛及其附近岛屿的百姓、难民、败兵、官员、士绅乃至妓女等各种人员达到了三十多万人,而一年前这里不过只有不到两万人,半年前也不过五万人。

人是越来越多,而且是鱼龙混杂,晋军不过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军队,而且总兵力不过两万人,水师战船及其余船只也不过只有二百余艘。康遇之即便想稳定局势,但是至少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控制局面。何况这些人之中,有的愿意南下,而有的则根本只想争权夺利捞油水,非常难以控制。而且即便是要南下,现有的船只也无法运走这么多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遇之想放弃飞扬岛,但是这里毕竟是战略要地,不能轻易放弃,因此在十一月的时候,康遇之决定派刘怀正率两千人带着张皇后及这里的一些愿意南下的士绅、官吏和百姓共三千余人先行乘船南下,返回海山洲,同时又派庾淮先占领浙东南部的一些适合居住的岛屿,渐次将人员从飞扬岛一带撤离。

在飞扬岛的这段时间里,也有部分人愿意投效晋国,有名的人浙东名士张维嘉、孙嘉济、王仁如,而且都是五品甚至三品以上的官员。如孙嘉济是大学士兼兵部侍郎,王仁如是署理刑部尚书,张维嘉是署理吏部侍郎。

康遇之毕竟对这里是人生地不熟,对三人推心置腹,依仗他们的帮助,到绍成十八年的夏季,飞扬岛晋军控制的东部地带算是稳定了下来,得以暂时恢复了生机。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康遇之断定这些人是铁杆忠于武朝的,他们也知道眼下的局势是难以收拾,但是争一分是一分,同时也对到了这个时候的朝廷还要内斗十分不满。而对晋国能够出兵救援感到欣慰。康遇之对他们非常礼遇,也向他们表示如果内陆守不住,是否愿意撤回海山洲,他们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那就说明是可以去的。

就在康遇之苦心稳定飞扬岛的同时,燕军以部分投降的武军为前锋大举南下,到绍成十九年夏季已经将江北、江南的大部分全部攻下。繁华的江淮地带死者以百万计。

江南失陷后,武朝在江南的残余势力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各地有野心的宗室和豪强及不愿意投降的人纷纷自立,但是没有稳定统一的人指挥,根本无法久守,浙东大部分地域在绍成十九年秋季也全部失守了。从一路逃亡过来的残兵败将口中,康遇之也得知了燕军的战斗力尤其是重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极强,恐怕难以与之抗衡,本着保存实力的思想,康遇之在飞扬岛主要是整军备战,以确保飞扬岛及附近岛屿的安全为要。

在江南尽皆沦陷前后,一直在江南经营了多年生意的沈岳衡提前已经有所准备,将这几年在江南、浙东经营所得的书籍、珍宝、金银、布匹、锦缎、器械以及数千人口在绍成十八年三月就开始提前转移,因为准备充分,时间也较为宽裕,在绍成十九年正月以前运到了飞扬岛,然后逐渐南下转移到了海山洲,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撤退。他此次转移出来的财富价值上百万两,而且还趁乱将青楼里的许多妓女也运走了,包括响彻东南的名妓柳冬君、董莲清、顾云静。

而在其余残存的抵抗力量中,康遇之比较欣赏的是武朝的宗室旁系朱巨山,他是武朝开国皇帝的第十代孙子,属于旁系,但是为人虚怀纳谏,抵抗意志是比较坚决,也勇于任事,而且身旁也有张服振等能臣的帮助,所以他的确希望有一番作为。康遇之曾和他有书信往来,并赠送以部分粮饷。

然而飞扬岛周围的局势太过于混乱,康遇之从绍成十九年夏季开始在张维嘉等人的建议下,对飞扬岛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所有不符合他们主张的人全部处决或者是赶出飞扬岛,到年底的时候,飞扬岛的人口减少到了二十万左右,晋军的兵力增加到了三万人,人人都要训练,以应对随时到来的危险。

除了文臣外,这几年康遇之还得到了一支精兵的支持,是水军将领郑福森,有一支万人的兵力,战船千余艘,而且战斗力强悍,抵抗意志也十分坚决。康遇之对郑福森很是欣赏,让其驻守飞扬岛西部。然而实际上二人都是互不信任的,康遇之此行的任务是相机而行,而郑福森虽然抵抗意志坚决,但是这乱世,他是否全然是忠孝之心很难说。

总是这样死守飞扬岛也不是办法,绍成十九年秋季,康遇之派崔成融、庾淮先与郑福森部共三千人一起西入宁绍府,对燕军进行了一次袭扰,但是这小股的袭扰让晋军知道了燕军的厉害。燕军仅以步骑七百人就冲垮了这三千人,崔成融率军竭力与之厮杀,掩护了庾淮先先撤离,而自己和少量亲随百余人最后才撤回了飞扬岛。

而燕军方面,除了占据了浙东外,也继续南下双海行省,到绍成二十年夏天已经逼近了福兴府(绍成十八年改名)。

福兴府的失陷也是危在旦夕,康遇之死守飞扬岛已经毫无意义了,虽然目前还没有燕军向飞扬岛发起进攻的征兆,但是康遇之还是下令放弃飞扬岛,不过多少留下了一些人。

然而郑福森依然决定要死守,而且于二月率军从海路北上攻击江南。

康遇之则于绍成二十年二月下令飞扬岛的晋军三万人以及飞扬岛上的军民开始总撤退,第一批撤退的是民众和精兵,第二批是主力,第三批是自己和殿后的人员。而为了撤退,康遇之把附近的船只是搜掠一空了,为此算是集结了大小船只六七千艘。

而在闽东方向,从绍成十九年开始,涌入晋国境内的武朝各种人员也是越来越多。杜怀义知道闽东以西的武朝地盘已经难保,而晋国的地盘也就危险了,提前于绍成十九年就开始将在武朝双海行省沿海五府州的人员以及金银、书籍、布匹、锦缎、织机甚至是农具、牛马等是能撤走的全撤走,到绍成二十年夏季,总算是撤出了七成以上。同时招募兵马随时准备作战,尤其是修建城防。

另外因为闽东一带局势混乱,燕军及其附属军队,还有武军及民间的武装是混杂在这里,十分的混乱。而晋国控制的海清县只有一半,长乐县也只有三分之二。而为了更好的防御,杜怀义于绍成十九年夏果断下令出兵攻占海清县的全部和长乐县其余地方。因为两地的西部都是山地,控扼了山口则相对更加便利于防御。

除此之外,按照中书省、枢密院的命令,金龙岛、蝶陵岛也在绍成十七年夏换帅。金龙岛镇守使由沈岳安接任,蝶陵岛镇守使由田衡元接任。

二人上任后,除整修工事外,在绍成十八年夏季派兵进驻了邻近的晋安府、漳泉府,作为防御两岛的纵深地带。并相机从两地转移物资和财富运回海山洲。

而海山洲方面,从绍成十八年底开始涌入海山洲的流民难民也是越来越多,马敬功、马建洵下令先让他们在宁安府一带待命,然后分批转运到南洋属地,那里是最安全的,海山洲虽然暂时安全,但是地域有限,无法容纳和安置太多的人员。

从绍成十八年底到绍成二十年底,两年的时间里,从内陆经闽东抵达海山洲的人先后达到了三十多万人,这三十多万人,二十万人被渐次安排到了南洋地方,其余十万人由三府一州分摊,安置在了海山洲。

让他们在大户农庄中做佃农,或者从中吸取精干从军,或者做差役,而女子有的则直接卖给妓院,或者是做奴婢,做宫女。

对于这些流民,马敬功、马建洵的要求是分散、分批,不能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否则会生事,另外不要安顿在富庶的西部,而是在东部,如果这些流民联合起来暴动,地方官可以相机处置。

绍成二十年冬季,康遇之率飞扬岛愿意撤退的平民共五万人总算是从飞扬岛一带撤到了宁阳府的兴北港一带,而军队三万人中有两万人则集结到闽东前线,准备死守闽东前线。

其实康遇之率领撤退的人共有十多万人,但因为中途遭遇风浪以及饥饿、疾病和缺水等各种原因,死伤了一半,能有这些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康遇之在绍成二十年的十一月初回到了海山洲,十一月十日抵达了海京府,觐见了马敬功、马建洵。从绍成十八年二月离开,到如今已经快三年了,儿子都已经满院跑了,但是没有办法。此次跟随他回来的还有张维嘉、孙嘉济、王仁如等许多武朝官吏,这些官吏对康遇之这几年一直很照顾他们非常感激,最后也跟着康遇之一起回来了,并将他们举荐给马敬功。

马敬功对三人很是重用,而这几年的晋国两府也是日益老化,除了范思奇、谢元度、杜瑗康比较尽心尽力外,其余人几乎都是醉生梦死,对域外事务有些漠不关心,而且对马敬功、马建洵此次派兵救援而没有多少回报,多少还有些怨气,这让马敬功十分火大,而康遇之带回来的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且抵抗意志坚决的,不少还都有仕宦的经验,正好可以重用,也能够抵消一些勋贵、富商给他的压力。同时也是给张皇后的一个信号,表明自己是忠于武朝的,不会投降燕朝。

绍成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马敬功下诏重组两府六部。

中书左相:范思奇,中书右相:谢元度

监修公国史:范思奇

弘德院令:张维行

枢密使:杜瑗康

枢密副使:俞渊海

参知政事:苏儒文、田光熙、柳仲阳、俞渊海

六部官:吏部正判张维嘉、户部正判苏儒文(兼)

兵部正判柳仲阳(兼)、刑部正判田光熙(兼)

工部正判王仁如、礼部正判黄道承

御史中丞:沈寿容、侍御史:范文景、李应元

大理寺卿:张兆惠、少卿:沈寿堃、高功图

市舶司使:潘福恩、副使:沈岳衡、袁继成

管学大臣:庾华冰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林修之

仪仗司都指挥使:王飞柏、副都指挥使:杜瑗度、孙传承

殿前军总兵官:沈寿昌

侍卫亲军总兵官:刘宗周

宁阳军总兵官:孙恺阳

海京府府尹:柳仲宏

宁安府府尹:杜怀正

宁阳府知府:张瀚民

变动后的晋国中枢,大量参用了从武朝回来的官员。如张维嘉、王仁如、黄道承、高功图、李应元、范文景等,但除了张维嘉、王仁如是正职外,其余都是副职,是处于办事的绝色,多少还是防范的。而且即使是这些人,也都是因为康遇之、杜怀义这些绝对信任的人的举荐才能够出任要职的。而军队、仪仗司这些手握兵权的衙门全部掌握在海山洲自己人的手里。

从绍成十八到二十年,两年多的时间,燕朝的燕军及其附属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是风卷残云,东南半壁江山是几乎全部拿下,虽然尚未很强的残余反抗势力,但是在陆地上,武军及民间反抗势力根本难以与之相抗衡。而燕军及其附属军队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也如当年的狄国南下卫国一样是杀烧抢掠,仅在江南被杀的就有上百万之众。

晋国地处闽东前线,从各路先后运回了本土及南洋二十多万人,加上其余各种方式撤回海山洲的也不下数万人,总计接近了三十万人。而财富方面,因为燕军的进展太快,武军的抵抗能力和意志远不如当年的大卫国军队,所以晋军此行出来了接回近三十万流民外,并没有带回多少财富。只是将自己多年经营的财富撤回了不少,也价值约三百多万了。可以说总体上而言,因为武朝崩溃的太快,晋国派兵远征救援,从某种方面是有些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不仅是康遇之,也是马敬功、马建洵父子所没有预料到的。

康遇之方面,与妻子好不容易团聚了两个多月,因为前线需要人手。绍成二十一年正月底,康遇之再次奉命前往海清县,与杜怀义一起坐镇前线,来应对前线复杂的局势。

绍成二十一年,武朝宗室朱巨山及支持他的郑松福、张服振等在双海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燕军在双海的统治几乎陷入崩溃的境地,除了福兴府等少数据点外,几乎都遭到了武朝朱巨山部的猛烈攻击,一时间仿佛武朝要在东南重新复兴。

在这样的局势下,镇守前线的杜怀义、瞿化成、崔成融、庾淮先等的态度是不一的。崔成融、瞿化成、姚文良主张和武朝朱巨山部一起反击,争取缓冲区,而杜怀义、庾淮先、沈岳阳、田衡宁的意见则主张保境安民。不支持也不反对武朝残余的反击,而且还主张派人与燕军打通关系,试探一下燕朝对晋国的态度。

在这危机的关头,晋国的勋贵大族和重臣当中,只有杜怀义、康遇之等少数几个人愿意前往前线和能够在前线稳定局势,其余人都没有这个能力,而且马敬功、马建洵也并不相信他们。

绍成二十一年二月初,马敬功下诏,以杜怀义为安西将军,康遇之、沈岳阳为左右副将军,庾淮先参赞军务,主管闽东北线的防务。

以崔成融为宁西将军,沈岳安、田衡元为左右副将军,主管金龙岛、蝶陵岛等闽东南线的防务。

本来马敬功希望以康遇之挂帅,但康遇之认为自己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杜怀义相比,竭力要求做杜怀义的副手,这样就成了杜怀义挂北线,自己出任副帅。而南线则交给了此行中表现勇敢的崔成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