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陈垢发心出家
书名:弘愿纪 作者:佛国的弘愿 本章字数:2432字 发布时间:2022-05-04

从善因故得生于天道,从恶果故堕于恶道。

从菩萨因起修故趣向涅槃,是故一切皆有因。

陈垢看到母亲以往生极乐世界。顿时,自己思维人生,人总是会死的。

“人皆希望百年后,好死,死得其所,死得全尸,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但是真的就安了吗?”

但这样都是一生的结束,灵魂还没有结束,只是换一个肉体而已,又要轮回一生。

或得人身,或得畜生,或下地狱,亦或为鬼道。

若是上天为神,还好;若是下地狱,或为鬼道,怎么了得。

贫穷乞人,底极厮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是前世不修善福,不殖德本。

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善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

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谓世间帝王,人中独尊。

皆由宿世,积德所致。

慈惠博施,仁爱兼济。

履信修善,无所违诤。

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

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

遇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

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下至畜生,皆亦复如是。

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放逸。

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

如日月之光,在诸光明中最第一,不放逸的修行之法,亦复如是。

于诸善修行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修行法亦复如是。于诸善修行法中为最为上。

何以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陈垢心想“我也不愿在此生此地放逸!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我母亲不得遇佛法,又怎么能往生弥陀佛国的净土世界呢?不知道会堕落何道中。此乃是念佛求愿往生极乐,阿弥陀佛之愿力,微妙殊胜,易得高圣。”

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

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

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

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

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

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

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

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

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余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

凡人经此百千生,着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途受众苦。

陈垢思维完,心想道“今天,我的佛法机缘成熟,我愿意发心求出离,求出家。当向弘愿和尚拜师出家。”

即时感恩的看着弘愿:“弘愿法师,我今红尘已断,在冥河村没有挂心障碍,愿入佛门,发心出家。求法师收我,执弟子礼。”

“随喜赞叹!陈垢居士,此心不凡,一发心出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后,就是新发意菩萨!”弘愿合掌说。

说完看了有为师兄,目光示意,就是询问之意。该收不该收。

有为师兄,马上就领会弘愿的意思。

“弘愿,离开时敬山寺院时,师父就说明了,一切以你为主。你拿主意,这你的因缘。”

弘愿自信的点了点头,

“嗯!”

“陈垢,我先问你。什么是出家?”

“出家就是出离俗世的,出红尘的家,出三界的家,出离轮回的家。入清净家,入佛法之家!”

“善也!你已是身心具出五欲六尘之家,入佛法家。已得诸善神护佑,得诸佛菩萨护念。如字念母时,母亦念子也。甚好甚善!”

弘愿谨言:“陈垢,你细听,我为你说。非是出家都要剃度,有出家者也是可以有在家相。而且,我今还是沙弥,未受具足戒成比丘,不易收弟子。今可为你说经,《维摩诘经》!”

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天仙说,四者鬼神说,五者变化说。

清净金华眼明好,净教灭意度无极

净除欲疑称无量,愿礼沙门寂然迹

既见大圣三界将,现我佛国特清明

说最法言决众疑,虚空神天得闻听

经道讲授诸法王,以法布施解说人

法鼓导善现上义,稽首法王此极尊

“《维摩诘经》中云:维摩诘居士,白衣精进摄懈怠者。禅定正受摄迷惑意。得智慧律摄诸邪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至贤之行,居家为行。不止无色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虽有家属,常如闲居。现视严身,被服饮食,内常如禅。若在博弈戏乐,辄以度人。受诸异道,导以佛教,不离圣典。因诸世间俗教善语,以法乐而乐之。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今已说居士在家,修梵行如维摩诘居士,已是在佛法中是沙门人。”

“弟子熟记”陈垢合掌礼拜,感恩于心。

清净戒律,五戒十善。

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十善: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两舌。

7.不恶口。

8.不贪。

9.不嗔。

10.不痴。

常知止足,不受别请。不食肉不饮酒,五辛荤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无有臭秽。常为诸天神,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常修净土法门,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也是一样的。但能专至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者,定生佛前。

今劝你或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真谛和俗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

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

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陈垢合掌赞言:

未见过寒冬,怎遇见皑雪。

未曾有念佛,怎知殊胜法。

梵行立,修道行;红尘断、清净修。

实劝大众多念佛,不问罪福与时节。

汝等念佛定往生,面见彼佛阿弥陀。

人人念佛皆欢喜,忧苦众等何不念?

实是智者才念佛,老实莲友极乐见。

已辞尘世,今不羡.亦不念过久与未来。

终不见娑婆,离五浊世。

再见即是净土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弘愿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