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合。
啮合,节环。
还有吞线、钩绕。而后,而今形成的丝圈,经穿往前涵定的丝圈。
而后,旧的丝圈为牵针释解,托举起银针连引起的新丝。如是连属相依,于唼咬、压抑与竞争中共造。没有独处的性场,无分前后的时间,只有不坏的涌动、盘结的体势、索索的机杼、永恒的衔尾……
——以上,即是我于二纺四车间做第六次三面突击时,做过的一些噩梦。
织机便是世界。造物者划出了经纬,分隔了时间,造成了整体,而遗失了幽匿1。节扣无力,花法凄薄,只有整体的状象,才能有铺舒的深意。于是骨架装组,圆棱的廓线扯动轴轮与梁架上的血色丝线,殷然着訇哮。
于那以前,我从未想过,只是蔽体的衣,竟也是泱泱织机经造的一匹难尽的邃幕。
——但这噩梦,为新声吹破了。
“纺织是一门关于媒介与过程之间交互张力的学科,也是关于分子、整体及形式的艺术。而且,有趣的是,它冷酷无情的宏大被社会局限在传统艺术与轻工业消费品中,这让它这一门类充满了枯燥的约束,也就让投入生产与艺术活动的我们,有了更多关于对抗、编排与铺张的热情。”
年轻的教授走出走回又走出白陵的泥泞,而后跃海跨洋,接过自伊利诺斯的魏玛织者手中递来的纱线与圈套,只摹了外方的几处风景,便又回到水雾朦胧的山林与河原,于渐渐迷失与离散的楼宇里,又去教授新来此地此景观摩与学习的青年。
教授以织机造出的文章、画作与音乐,用自染的丝线、二纺的线纱、新造的现代机台,以及他的、同他们这些青年的、同他们这些青年协济牵援而出的新的青年的令机构硠硠作响的手。
“织造活动的本质,就是各元素之间长久延绵的纠缠。有了各个基础条件,你要实现什么,就是凭你自己,如何去处理排布解读叙述这些纠缠。”
观摩活动后,我腆着哀衰的老脸,跑到教授身旁,只为表达我个人自私的感激。他很像冯须蕴教授,和善、热忱、博学,但更曜目,更璀璨。对于我的感激,他没有谦逊着卸让,而是爽朗地笑纳下去,而更是豪迈地说:
“老师,关于咱这纺织,还有更多更广阔的门道与道行可瞧呢!”
聚合材料的简省与绿色生产,织机的减造与缩减用时,棉毛蚕桑养殖种植的生态化,纺织品表达的影像化,互动纺织,社区坊造,回归家庭的日常活动,工业革命社会视野下的纺织工业人员配置……
生活,生产,市场,律则,历史,个人。
二纺的人事,衣着的绿红,织布的轻与重。
节环,啮合。
啮合。但不一定是撕咬。
真是有幸活至了见证如此光影的愉快的一天。
作于癸酉丁巳
注释:
1:冯须蕴曾在1910年代将unit译作幽匿,以取代严复“幺匿”的译法,曾流行一时。此译法在步入二十年代后渐被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