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一晃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纪晓拂已经长大成人。
当人们看到英俊潇洒,博学多才,家财万贯的“纪公子”时,怎会知道他会有那么一段经历。
没有人知道他们当初离开家乡是怎么走过来的,吃了多少苦,后来又是怎么发达的?也没有人知道当初的那个天才儿童就是纪晓拂,虽然他是公认的“江南第一才子”,因为他早就改了名字,纪晓拂不是他的本名。如今,他即将赴任,作为一方父母官,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刺激着他的心灵。
“我恨,我好恨,将来我一定要杀了他们。”纪晓拂呜咽道。
“孩子,不要有恨,长大后你一定要做个好官,要爱护百姓,为民请命。”徐朝义抚摸着他的脑袋安慰道。
“嗯”。纪晓拂用力的点点头。
多少个无人的夜晚,纪晓拂一次次的回忆起这一幕。
那是他们离开故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徐御史对他的教导。也是从那个晚上起,纪晓拂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闯出一番事业,改变这个世界。
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纪晓拂告别了好友,来到赴地。
唐代进士及第,虽荣耀无比,但也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复试。吏部复试主要分为“宏词”和“拔萃”两科。
选拔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道美;四曰制,文理优长。”,只有这四项全部达标合格者,才能补授官职。而其补授又分为两种:一为在皇家图书馆担任古籍整理与抄录工作,意在让其继续读书以丰富知识;一为到地方出任县一级左右的副职,意在让其在实际工作中以锻炼治政之才干。此段时间为试用期,其年限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乃至八年之不等。试用期满,再由朝廷正式诏命任职。那些不合格者,须等三年后再行考试,如果仍不合格,则要经过三试、四试,直到完全达标为止。唐人所称之“前进士”,就是指的这些复试落榜者。
纪晓拂进士及第后,很快通过了吏部的复试,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吏部尚书的嘉奖。因为各方面的考察都很优秀,他被授予杞县县令一职(跳过县级左右副职),算是正式步入仕途。
纪晓拂来到杞县,并不忙于即刻赴任,而是悄悄深入各地,查探民情。
杞县一带土壤肥沃,地域宽广,气候湿润,是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又是商业聚居之地,按理说应该是个富饶之地才对,可近些年来却越发萧条。这杞县可是块宝地,但近些年来县令调换频繁,赋税繁重,治安混乱,民不聊生。是何缘故造成现在的局面呢?
纪晓拂经过一系列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杞县县丞。
杞县县丞刘铭,是当地大户,这刘铭虽然读过书,但未曾考取功名。
由于势力强大,又有官人引荐,便在杞县做了幕僚,时间久了,一步步升为县丞。
转眼间,他在杞县做县丞已达10年之久。这刘铭在杞县可是“土霸王”。目无纲纪,处理政务全凭个人好恶,并且还容不得他人反对。
横征暴敛,强占民田,欺压妇孺,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无不对之痛恨入骨,却又无可奈可。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在杞县,人们只知有县丞,不知有县令,县令不过是个傀儡。听话的,乖乖地做傀儡,大家相安无事;若是要干涉的,这刘铭可是使出万般手段,让县令无法立足。时间久了,到杞县任职的县令们都纷纷逃离此地,县令的位置经常空缺,频繁调换,便是此缘故。
纪晓拂来到杞县,深知此行不易,然他已下定决心,誓死拔出这个恶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