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学术没有国界。”
书名:再见,那个夏天 作者:机智的某七 本章字数:2040字 发布时间:2022-05-01

“感谢高桥先生和我的恩师刘岩老师给予我的肯定和信任,我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本科生,研究日本文学时间尚浅,尽管刘老师和各位师兄不断地对我进行帮助和引导,但在这种场合面对各位前辈说出我的看法还是有点底气不足……”我由衷的说道。


  “没有了,李哲先生的看法在我的专栏里可是被读者说成‘比日本人更懂日本人’呢!”雏咲智子轻笑着说道。她身上有着明显的属于日本人的谨慎和坚持,可一旦到了学术领域马上就换了一种性格,变得开朗许多。


  我有点惊喜,不单纯是因为她叫对了我的名字,虽然发音还是有些怪怪的,但能够看出她是很努力的进行了练习;最关键的是,正如我刚才所说,在这个场合,尤其是听了刚才各位老师和师兄们的交流汇报,我越发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尽管略有所得但还并不足以应对这种高度的学术研讨。正在我有点怀疑自己的时候,雏咲智子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强心针,让我不再犹豫,对着众多师长侃侃而谈。


  “跟各位前辈相比,我读过的书不多,但是此时此刻,我脑中回想起一句话来——‘不管是樱、萤或枫,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它的美丽。我们为了目击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远也愿意前往。那里存在的不只是纯粹的美丽,人们亲眼确认它们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鲜艳的色彩在眼前凋零,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我略微停顿。


  “村上春树老师的名言。”高桥先生满意地说道。


  “是的,我想村上春树先生这番话正是为我们中国读者解读了日本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物哀。正如同日本人喜欢樱花一样,我国古时也不乏对于短暂且美好的美学意象的喟叹。无论是‘昙花一现可倾城,美人一顾可倾国’所描绘的倾国倾城,亦或者‘亘古今为诸佛母,昙花时现觉园春’中颇具禅意的美妙,都是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但与日本文学不同的是,我国旧时文学家们对于刹那芳华的主流审美是倾向于积极的,而细腻的日本文学中更多的是赋予自然意象以物哀之情。


  以我一个中国本科生不成熟的理解,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物哀,不一定就是忧思或悲伤,也许是感动等其他非负面的情绪,但是这一美学概念背后指向的是一种细腻、幽玄、静寂的意境氛围,可以通俗地解释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短暂生命的叹息。可以说,物之哀,更多的表达了心中的“感动”。


  我依照头脑中提前理好的思路,层层剖析着自己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以高桥先生为首的日本交流团每个人都露出一副认真倾听的表情,不时地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放入具体的作品里,我就以最具代表性的川端康成先生的《古都》来举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作品中最庞大,也是整个最能展现小说情绪的意象就是历史名城京都。我们普遍以为,京都作为日本人心中的“精神的寄托”远非仅仅是一座城市,在川端先生看来,是一个可以高度集中的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川端先生选择了京都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插入了传统和式木屋、庭院布局、葵节、祗园祭、寺院等等具有日本传统的文化特征,这种标志性的和风写作手法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创作无疑正是人文精神的闪光。


  但是,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古都》中我们被浓重的人文情怀所折服的同时,也感觉到川端先生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担忧与愤恨——对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入侵的排斥和担忧。而这,也是我认为相当一部分现当代日本本土作家所哀之情的最深层次来源。”


  我话音刚落,坐在高桥先生身后的一位教师模样的男人向我发问:“尽管我们不想承认,但的确大和民族的‘物哀’由来已久,自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提出后就成为了我们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听您所说,您认为,或者是中国学界认为对西方文化的担忧成为现今我们审美情绪的直接来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观点,我很有兴趣想听听您得出这样结论的原因。”


  我耐心的听完翻译的话,向提问的老师鞠了一躬解释道:“对不起,老师。首先我必须得说明一下,上述论断是出自我本人愚见,并没有资格代表中国学术界。第二,我得出推论的原因,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比较片面,也不是很成熟,可能会引起各位前辈的质疑和反感……”


  “这点请放心,观点结论的碰撞本身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学术没有国界,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想法。”高桥先生微笑着鼓励着我。


  坐在他身旁的雏咲智子微微向我点头,示意我可以开始,我才开始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众所周知,1945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美军的占领,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日本进行了无孔不入的渗透,它们加上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霸道地驱逐着很多日本传统文化。不可否认的是,战争之后的日本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双重冲击,很多西化的、唯利益论的东西成为主流价值观,影响了新一代的日本国民。”


  由于触及二战日本战败和后期美国霸权对日本的占领这一尖锐敏感的历史,担心这些可能会伤害日本人的民族自尊,我稍作停顿了一小会,以观察日本方面的反应。


  幸运的是在座的各位都是学术专家,被提及这段屈辱的历史时仅仅只是收起了脸上的笑容,并没有过于激进的反应。


  于是我决定继续说明。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再见,那个夏天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