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平静时光(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232字 发布时间:2022-04-27

虽然武朝内陆是旱灾还有小股叛乱起事,但是晋国这方面自从高家口之战后,则没有灾害,尤其是海山洲恢复了难得的平静。南洋属地方面,绍成元年,昭顺州一带发生了小股矿工闹事,很快被安抚了下去。绍成二年,东宁行省武宁州有一起数千人的起事,被武宁州知州孙成儒强力镇压,剿杀数千人,还招抚了上万人,分别安置到东宁行省各地。

而在永晋行省方面,从绍贤三十五年到绍成二年,永晋行省的粮食三年大丰收,以至于每石米只有二十文钱的罕见的低价。官府按照惯例,以高价收购,避免谷贱伤农,以维持农民起码的生活。同时中书省下令将多余的粮食运往海山洲,再转卖给武朝的灾区,从中赚取利润。

而外部方面,西巴斯鹰国自高家口之战后,也开始有所反思自己的政策,于绍成二年底派人来海京府,重新与晋国修好,表示要继续始终不渝地遵守盟约,马敬功和晋国的每一个大臣都对此是心知肚明,但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绍成三年初,晋国与西巴斯鹰国再度恢复到战前的态势。

绍成二年底到绍成三年初,马建洵收养的这几个孩子就一直在内事厅学各种规矩和礼仪,还有读书识字。杜倩虹身为内事厅知事,对三个孩子加以适当的关照,但是按照马敬功的吩咐,要求还是很严的。

马建洵后来知道了张瀚民给董家三个孩子改了名字,他也于绍成二年九月初给三人重新改名字。

两个男孩儿叫刘怀正、刘怀荣,女孩儿叫刘舒含。

张祎澜在绍成三年正月春节的时候,与内事厅打了招呼,将他们三人带回宫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过年,他们虽然在宫中过的很累,却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正月十五上元节前,还派人将他们送往张瀚民的家中,同为收养的董家的孩子一起出去观灯游玩儿。

在玩儿的这几天你,六个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各自聊起了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都是读书、写字、帮着做各种家务,偶尔也会帮忙照顾孩子。

然而却还是不一样的,董茹婉姐弟三人因为在张府私宅,陈雅斓也是贫寒出身,加上张瀚民心善内敛,对他们非常温和,三个孩子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温馨。而且三人都已经在绍成二年十月正式认张瀚民、陈雅斓为义父、义母了。

而刘怀正、刘怀荣、刘舒含看着同样是被买来抚养的人,为什么他们能那么温馨,张瀚民对他们非常关心,有说有笑,而自己在内事厅则完全是不一样的待遇。

刘怀正兄弟的年龄还大一些,多少能适应,然而作为最小的也是女孩子的刘舒含是很不适应的。

在正月十六日晚上吃饭的时候,刘舒含作为小妹看着董茹婉三人与张瀚民一起吃饭,能开玩笑,而陈雅斓会给他们夹菜,再想想他们三人在内事厅,一切都是靠自己,虽然张祎澜已经打过招呼,但还是会有些人欺负他们,想到这些他哭了。

张瀚民看着刘舒含哭了,说:“舒含,怎么哭了啊。”

    刘舒含年龄最小,自然说的也是完完全全的直白话,说:“张叔叔,你能把我们也接过来吗,我不想在宫中。”

陈雅斓:“怎么了,不哭,说,告诉姨,谁欺负你了啊。”

刘舒含:“倒是没什么欺负,可是,可是......”

刘怀正:“叔,姨,我们在那里每天过的生活就像是在军营。”

张瀚民:“什么,姐姐、姐夫怎么会这样?”

陈雅斓:“你小声些。”

刘怀荣:“姨(张祎澜)对我们倒是很好,但是她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也有好几个孩子,所以......”

张瀚民:“好了,不哭了,赶紧吃,饭菜都凉了,你们就先在我这里住的,多住几天。”

当晚,在安顿好几个孩子睡了之后,二人开始商量刘家这几个孩子的事情,张瀚民:“我想把他们也接过来,我们抚养。”

陈雅斓:“倒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得和你姐姐和姐夫说,看他们的意思。另外我觉得姐姐他们这样也许是为了锻炼他们。”

张瀚民:“即便是如此,也不应和内事厅的人在一起啊,那里面的人三教九流什么都有,还有培训官妓的人,即便他们打了招呼,也不乏狗仗人势的势利眼,难道让这些孩子将来也如此吗。”

陈雅斓:“我知道,我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我能不知道吗,但是那里确实也是锻炼人。可是我正因为从那里出来,我不想让他们再进去,可这不由你我二人啊。”

张瀚民:“不管他,我完了进宫去和姐姐说。”

陈雅斓这几年和张瀚民相处,很清楚他的性格,没办法,由他吧。

正月十八日,张瀚民带着三个孩子进宫找到了姐姐张祎澜,详细说明了此事,对此,张祎澜说:“也许是我想的太简单了吧,但是我和你姐夫也是想历练他们,希望能够将他们历练成为一个可造之材。”

张瀚民:“那姐姐打算如何。”

张祎澜:“好吧,我做主,舒含和你回去吧。你能养得起吗?”

张瀚民:“能,这个你放心。”

当晚,张祎澜将此事和马建洵说了,马建洵也没有反对,就同意了。

正月二十日,刘舒含拜别了张祎澜,张祎澜对这个孩子还是有所不舍的,但为了孩子,她还是同意了,派人将孩子送回了张瀚民家。

回到了张瀚民家后,刘舒含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张瀚民也将她认为了义女,和董婉茹等一起生活。

而刘怀正、刘怀荣兄弟二人,张祎澜也特别予以了关照。下令将他们从内事厅中调出,调到了天威军中,由徐惠佑节制训练,让他们继续读书学武,马建洵也同意了。

徐惠佑知道二人的身份,所以也特别的予以关照,将二人纳入直属自己的亲军,时常跟在自己身边由他来亲自调教。

绍成三年五月七日,中书左相杜长文和枢密使赵华擎、兵部正判王显复、礼部正判潘世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核心是建议晋国应该在礼仪典制方面更加规范,简言之即奉行一定程度上的外王内帝的体制,但名义上仍然是王,核心是外臣而内王,同时还有兵务方面的诸多建议。

杜长文、王显复、黄文灿的奏章中有段话,马敬功非常赞同:

故国强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当前局势扑朔迷离且晦暗不明,我不得不事先早做谋划。

自古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故而臣等建议晋王参仿历代典制与我晋国实情,妥定名号。对外与武朝之来往仍如先王故事,外称内属实保宗庙。而于内而言,则必须确保家国安全,并为万一而妥定准备。故应妥定后妃、早立太子,以备万一之需,亦为彰显自强之念。

方今武朝内忧外患,二十年内必将内外战乱迭出。为确保我之安全,闽东三县两岛和宁西不得不预作谋划,增修城防储存粮米器械。他日若遇战端,进可以北上浙东西入内陆,退可以确保宁西以及本土。

南洋属地为我之后院亦为矿产来源要地,且面临西洋蛮夷不断袭扰,故兴京府及天雄府、东昌府不得不严加修缮整备,以利于应对外夷,同时亦可为海山洲万一之时的崛起之地。

我晋国无有谋他处之心亦无谋他处之力,实为保全宗庙及万千生灵计。故我晋国之策在自我防御、自我管理和自我补给。而我目前之实力,尚不足应对,故而今后十数年我应避免各种纷争,上下一心谋求自强,以守护先王之基业与文明之余荫。

我之如此,非我有窃僭之念,实为保全家国宗庙之不得已举措。武朝若能平定东北肃靺使东南安泰,西洋若能与我和睦通商则一切皆可以如故。然观之于目下,二者皆非易事,故我晋国不得不采以上之方略以应对危局。

核心是:

在对武朝方面仍奉行名义内属之方略,称臣称王;

晋王在内部应自称孤或者寡人,不可以再习惯性地称我;

明确将储君设定太子或者王世子;

明确将王后改称为皇后,以及设立皇太后;

晋王的命令称为诏书,而不再是令;

在闽东三县两岛和宁西县主岛及七美岛加修城防建筑;

在闽东和宁西修建地下的藏兵洞;

在兴通县设骑兵训练基地;

修缮宁安宫和宁安府城;

增修扩建宁阳府城;

修缮扩建兴京府、天雄州、东昌府城;

对于兵务和修缮方面的建议,马敬功全部照准并下诏进行实施。

至于其它方面,有一些其实晋国自高祖马文慧以来基本上就是自成一体的,自建年号设宗庙及庙号就是最明显的体现,但是不称帝因为是马文慧以来的祖训,所以杜长文也不提,但实际上是以用王的名义来称帝。

对于此,马敬功思索并和重臣商议后,认为可以采用一部分,但是皇后和皇太后之设,认为不可以,其余则可以考虑或者变通。

五月二十日,马敬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重臣的建议,明确下诏表示同意在称呼上变通,所下命令称为诏书,另外确定将储君立为太子,称呼为太子殿下。其余诸子为王子,但不得称呼为世子。晋王的母亲称太后,但不加王或者皇字。同时将一年的国丧期缩减为二十七天,以节约各种开支。

同时正式明确下诏了许多的程序典制:

遵母亲杜思雨为太后,居永寿宫,为定制;

晋王所居之宫殿改名为昌晋宫;

以嫡长子马建洵为王太子,居承天宫,为定制;

以田思婷为王后,居昆阳宫,为定制;

以周英彤、柳瑜靖、孙凡迪为明贵妃、惠贵妃、德贵妃,所居之地改为明安宫、惠庆宫、德宁宫。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晋国似乎像那么一个王国了,之前的几百年晋国更像是一个看起来很松散的王国,然而之所以如今要变,根本原因是中土的局势变化所致。

自万庆末年开始,肃靺部公然反叛武朝开始,对武朝的东北边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已经占据了整个东北,逼近了正北方向,而且武朝内忧外患频发,去年的沈寿容武朝之行更让晋国坚定的认为武朝将来必将是内忧外患甚至不排除会灭亡,而肃靺部如果灭亡了武朝,晋国该如何处之,维护自己的安全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必须预作打算。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项,目的是如果将来肃靺部能够以武朝模式对待晋国,则一切还好说,如果不能则必须进行事实上的全方位的自强,而自强需有名号,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也不过是外在。核心是加固前线和本土及南洋的城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局势变化。

此次明确典制后,马建洵也成为晋国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完完全全的拥有太子名分的储君。而不再像之前的历任那样,虽然人们都知道是储君是接班人,但却没有太子的名号。

六月二十日,原礼部正判、管学大臣张鸿晖因病去世,马敬功听闻后很是悲伤,下令追赠为中书右相,开府仪同三司。

第二年就是母亲杜思雨的八十大寿了,马敬功专门给宗亲府、宫苑府打招呼,让他们参照李颖冰当年八十大寿的规矩进行准备。具体事宜宗亲府、宫苑府直接向马建洵请示。

可以说,马敬功已经开始安排太子马建洵来处理各种事情了,自己只是管一些大的方面,具体的事情他开始刻意的放手。

八月,杜怀正被任命为东兴县知县。

杜怀正上任东兴县之后,针对当年高家口之乱后的情况,重新审定划分户籍,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保甲制。对于在绍成元年立功的康、吕、黄三家保正也是倾心接纳,但也十分防备。对于他们当年的功勋,杜怀正非常赞赏,并以其祖父杜长文的名义设宴犒劳他们,但是对其拥有的私人家丁武装则进行限制,而且虽然态度很亲和,但下手却不轻,暗中告诫他们一定要配合官府,否则就有可能成为高江奎第二。

九月,杜怀正亲往三家的庄园巡视,有半个月的时间。

在这半个月里,杜怀正在吕家、黄家各住了三天,但在康家的庄子却住了七天的时间。

为何在康家住了七天,一来康家颇为勇武,二来康家庄园很对杜怀正的胃口。而且康家的族长康绚明(昭武二十八年出生)不同于其他几家的土财主保正,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的农村财主。是举人出生,但没有入仕。虽然不入仕,但是对朝廷的事情很是关心。此番杜怀正前来,他对杜怀正很是配合,主动交出了当年官府发给他的铠甲和弓弩,只留下了长枪和短刀,作为安家护院的自卫兵器,杜怀正很是满意。

康绚明的庄园占地并不小,占地二百五十亩、包含十九个部分的庞大庄园。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集农、商于一体,有三十三个庭院、五十三座楼房、房屋一千三百多间,庭院建筑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庄园内还有砖厂、木材厂、人来人往,康家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

而为了迎接杜怀正,康绚明早早地就开始做准备。他知道虽然杜怀正只是个知县,但是其父亲杜瑗康是海京府府尹,祖父是左相,老姑母是太后,杜家在朝廷的声望是相当高的,是四大勋贵之一,而且晋王一家对杜家是宠信有加,所以是极具孝敬和奉承。

杜怀正在康家庄园所睡的床都是用金丝楠木雕刻的,价值不菲。而吃喝用度方面,康家知道如果简单的山珍海味,最没意义,而是全部为康家庄园自己产的粮食和米酒,很是让杜怀正喜欢。

除此之外,杜怀正对康家还有两个喜欢的地方。

一个是康绚明所提倡和主张的“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这一点很受杜怀正欣赏,而另外一个就是感觉康家的子孙不同于吕、黄两家的子孙那样只是专注于耕作经商,眼界只在东兴县和宁阳府。而康家的儿女却对域外的地方有向往。对康绚明年仅二十一岁的儿子康遇之(绍贤十七年出生)很是欣赏,勇武擅骑射且颇有文采,而且见到了杜怀正,没有一丝一毫的怯场,十分的欣赏,将他纳入自己的幕僚之中,专管刑狱兵务,并将在合适的时候推荐他从军。

另外就是看对了康绚明的女儿康悦婷,时年二十三岁,绍贤十五年出生。

在年底的时候,杜怀正纳了第一房的侧室,就是康庄大财主康绚明的女儿康悦婷。这也是他的夫人王湘菡(王世兴之孙女)的建议。

康绚明只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如今康遇之、康悦婷都被杜怀正所要走,家里只剩下二十岁的小儿子康遇林(绍贤二十年出生),康宇林对父亲说:“这似乎是让我们成为了官府的人质啊。”

康绚明:“看起来是,实际上不然。我观杜知县将来前途不在其父之下,你大姐和哥哥跟了他不会吃亏,还会光宗耀祖的。这样也好,让他们跟着杜家去外面闯,也有利于我们家族。同时你留守家中,守着这些产业也足够后代安生,这样也挺好。”

绍成四年的秋季是杜思雨的八十寿辰,参照李颖冰八十寿辰的规矩,只允许宗室勋贵亲属和海山洲三品以上和南洋属地二品以上大员前来祝贺。

杜怀正的品级够不上,但是他是亲属,所以自然也在出席的行列之中。

给老姑母的寿礼,他是要认真准备的,但是他却真想不到该准备什么,就交给了康遇之去办。康遇之思索万千之后,选择了两样作为杜怀正进献给杜思雨的寿礼。

这两件是一个玉藕还有一筒生姜。

杜怀正、王湘涵还有他的姐姐康悦婷不解。

康遇之:“姐夫,这个玉藕有洁身自好的意思,另外生姜垒在一起就像堆叠出一座小山,所以有一统江山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祝晋王一统江山,同时这个时下已经是秋季,今年天气较往年冷,生姜性温,有让太后注意身体,注意防寒保暖。此外在民间当中,生姜有财源广进,享尽荣华富贵,同时身体健康,长寿福禄。而且有家中备姜,小病不慌的说法。”

杜怀正听后大喜,说:“有道理,独辟蹊径,八月底你和我一起去。”

康遇之:“是。”

八月十七日,杜怀正和康遇之一起启程返回海京府。

八月二十八日是杜思雨的寿辰。

参加的人员有三百多人,规模和种类基本都如李颖冰当年一样。

而杜思雨当年都见证了,所以并不稀罕。下来众臣的寿礼,虽然都极为名贵,但是她也都见多了,并未感到什么特别。

轮到杜怀正的时候,杜怀正和康遇之拿着准备好的上前进献。

杜怀正:“臣杜怀正谨祝太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说罢进献寿礼,当众臣看到杜怀正拿的只是看着很不起眼的礼物时候,杜瑗康和杜长文都有些心慌。

杜瑗康忙说:“太后恕罪,这孩子年轻不懂事。”

杜思雨却大为高兴,说:“这很好,我很喜欢,怀正,快起来。”

马敬功说:“你这个生姜是什么意思。”

杜怀正:“生姜堆成一桶,有一统江山的谐音。一来为晋王贺,希望晋王率领臣民一统江山。另外时下天气渐寒冷,生姜性温,太后每日食用生姜可以御寒保暖。”

杜思雨已经八十岁了,经历过的事情多,也见多识广,接着说:“家中备姜,小病不慌,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怀正这也是让我注意身体。”

杜怀正:“太后圣明,臣祈太后万寿无疆。”

杜思雨:“好孩子,好孩子。”

听到杜思雨这么夸,杜长文和杜瑗康放心了。

当晚寿宴过后,杜长文父子、祖孙回到家中非常高兴。杜怀正也向祖父举荐了康遇之,杜长文记下了。

当年底,在杜长文的关照和举荐之下,康遇之被任命为东兴县的县丞。

康绚明听说后自然是非常高兴,看来跟对人很重要,跟了杜怀正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了一县的副手。

绍成五年正月底,杜长文正式提出请辞卸任左相,并举荐以太子马建洵兼任中书令,以更为方便的协助马敬功处理政务。

马敬功对杜长文的提议非常高兴。

二月初,马敬功下诏杜长文晋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挂太子太师衔致仕。

同时致仕的还有李宽时、王显复、潘士训、李行之、王显复和赵华擎等人,都被纳入了弘德院。

并正式以范思奇出任左相,张维行出任右相,并兼任王府的昭文殿、集贤殿大学士;

并下诏以太子马建洵兼任中书令。

此时仅仅两年,中枢格局再度变化,老一代人全部退出。

中书左相:范思奇,中书右相:张维行

监修公国史:范思奇

弘德院令:王世兴、杜长文;同知:范柏淳

枢密使:谢元度

枢密副使:俞渊海

参知政事:林福昌、李如山、苏儒文、田光熙

六部官:吏部正判林福昌(兼)、户部正判苏儒文(兼)

兵部正判柳仲阳、刑部正判田光熙(兼)

工部正判李如山(兼)、礼部正判黄文灿

御史中丞:李睿远、侍御史:赵汉烈、沈寿容

大理寺卿:裴向枢、少卿:张海峰、沈寿堃

市舶司使:庾华松、副使:沈寿容、潘福兴

管学大臣:庾华冰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林修之

仪仗司都指挥使:王飞柏、副都指挥使:杜瑗度、孙传承

殿前军总兵官:裴向昭

侍卫亲军总兵官:沈寿昌

宁阳军总兵官:孙恺阳

从格局上来看,张崔两家完全没有在高位,杜田两家有人。而兵权方面,都是马敬功当年恩科武举的人员。沈、孙、庾家依然有很强的实力。沈寿昌是沈宁宣的最小的儿子,从小跟随父亲从军,也是当年恩科武举成员,不过那时候还很小。张崔两家虽然没有在高位的人,但也并不是完全是的没有人。

崔成融在刑部任七品官,尽职尽力,一心想重振家族。张瀚民则此次被调往了枢密院任职。此时的局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当年的恩科武官多被独当一面,尤其是谢元度是升的最快,历练最完整的,高升到了枢密使。而俞渊海是纯文官,没有进入参知政事,但却进入了枢密院任枢密副使,马敬功的意思是希望让他跟着谢元度能文武双修,像杜长文那样,因为他是参知政事以上的官员中唯一的还不到五十岁的,其余都是昭武后期出生的。

从绍成四年,晋国各地就开始按照杜长文当年的建议在主要地区开始进行修缮工事和城防,并在兴通县建立了训练骑兵的马场,因为这里气候温凉多山,也有原来的监牧故地,适合作为骑兵训练场,同时还在这里训练山地作战。马敬功让马建洵每个月都要来此巡视,他自己也常会来此巡视,偶尔还会小住上几日。因为这里的天气温凉,更适合避暑,而且之前的历代晋王和不少勋贵都会选择在这里休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