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波动中的前行(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868字 发布时间:2022-04-18

绍贤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尼兰国三艘战船在赵静闻、黎英、蔡德祥等三名奸商的带领下,未经晋国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开进并占据了宁西县南部的七美岛,目的很明确,是想以此为基地占据整个宁西县,掐断晋国与闽东的联系,进而图谋海山洲本土。

十七日,知县莫仲远得到消息后,准备按照常规先行上报,但是县丞沈宁宣则力主趁敌立足未稳,迅速派兵进剿,同时表示要亲自带兵前去,最好不动刀兵让其退走,如果不从,则大军围攻。

莫仲远同意他的办法,但害怕风险,最后沈宁宣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莫仲远见状不能按照常规方法了,决定让沈宁宣带领战船二十余艘南下,同时派人立即前往海京府上报。

沈宁宣十九日率军来到尼兰国占据的七美岛,派人通知要求与其统帅交涉,得到了同意。同时命令手下将领林学云如果他在二十一日还回不来,就开火将其停泊的战船击沉,然后立即登岸,不要管他的死活。

见面后,沈宁宣当仁不让就说:“你们无故侵占我之土地,意欲何为,不要说你们是意在互市,你们所谓互市不过是借口,实际欲强占我土!”

尼兰国统帅德兰麻没想到遇到一个这样上来就指责且要玩命的人,也有些畏惧了,但是还是在狡辩,说是为通商而来,迷路才占领了此地。

沈宁宣:“我朝体统甚肃,上有两府六部,中有州县市舶司,外有将领、纲纪相承,凡事非商定不敢以闻。若欲求互市,何不前往宁安港,反来此地,明显就是犯境?”

德兰麻:“来此不能贸易吗,如贵国不与我贸易,损失会很大啊。”

沈宁宣:“堂堂华夏,岂乏金钱。况且我华夏疆土岂能用金钱来衡量,劝你及早退走,否则不仅以后不能互市,而且还会遭到灭顶之灾,到时候悔之莫及!”

德兰麻叹服,心想从来不闻此言,也未见如此强硬之人。

但他的一个手下却在这时拔出战刀来说:“你们带兵到此,想似要与我等相杀,就与相杀何如?”

沈宁宣:“我们甚惯杀贼,我当年也杀过各种海贼,我们是因为你们等说是为商贸而来,故而以礼相待。但是你们如果想打,也正好,我麾下将士早已跃跃欲试。”

尼兰人语塞,一时不知如何答复。

德兰麻一方面答应说马上回去,并招待沈宁宣留下,但实际上则在思索别的办法来应对。

但沈宁宣等了两天,德兰麻依旧没有走的意思,也没有继续好言商谈的诚意,沈宁宣就说要离开,德兰麻立刻赶来相留。

沈宁宣厉声对他说道:“你们不走,是以为你们的实力足以与我军抗衡,那就随你们吧。”

德兰麻继续挽留,说要等待命令。

二十一日已过,林学云于二十二日天气稍晴后,即率水军二十余艘战船向尼兰国的战船开火。

晋军战船在宁西驻扎的是主力,此次派出的是一艘西巴斯鹰国式样的大帆船,三艘大海龙,五艘小海龙,以及火船、快船、哨船等。

尼兰国的战船长二十余丈、高七丈,双甲板,木厚二尺有余,外以金铜覆之。四桅,桅三接,左右两侧火炮均十分精利,皆铜铸,且是铁弹丸,重数十斤,船遇之立粉,作战能力十分强。

晋军与尼兰国战船交火后,敌军火力很猛,而且船身坚固。晋军的火力也不弱,而且占据了数量优势,且熟悉海况。然而敌军火力确实强劲,晋军如果以多打少,虽然能赢,但是损失也不小。最后林学云派哨船、火船前往,船内满载各种引火之物,因其船小且速度较快,接近敌船后,立即放火,然后晋军船只对准其猛烈开火。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晋军击毁敌军战船一艘,逃走一艘。而另外一艘顽抗的战船,因为火势严峻,最后不得不投降。

作战失利后,林学云迅速率军登岛。

德兰麻此时也得知了作战失利,他没有想到沈宁宣敢于亲赴虎穴谈判的同时,也会做出这种拼死一搏的举动。

十月二十二日下午,德兰麻同意撤军,也对沈宁宣、林学云表示敬佩。虽然他失败了,但是内心尊敬这两位勇士。

二十五日,德兰麻在离开之前,特别找了画师为沈宁宣画像,并用铜铳及铳弹与一些特产赠送,以示敬仰。沈宁宣只收下了铜铳及铳弹,但态度依然强硬。德兰麻离开后,沈宁宣下令将赵静闻等三名奸商斩首。

沈宁宣留下五艘战船和数百名士兵镇守七美岛,然后于二十七日率军返回了宁西县。

返回宁西后,莫仲远十分高兴,立即再派人上表报捷。

中书省和枢密院于二十日得到了奏报,然后立即下令出兵,要莫仲远等驱逐尼兰人,同时上报了马敬功,马敬功同意两府的意见。

十月三日,两府及马敬功又得到了已经驱逐出去的奏报。

马敬功随即下令调查清楚,到十月中旬得知了具体的情况,十月二十日,马敬功下令召见沈宁宣和林学云,让他来海京府觐见。

十一月一日,马敬功在昆阳宫接见了奉命前来的沈宁宣和林学云。

礼毕后,马敬功询问了他具体的情况,他都如实上报,马敬功对其的能力很是欣赏。

马敬功:“你们今年都多大了。”

沈宁宣:“回晋公,臣是昭武八年出生,四十七岁。”

林学云:“回晋公,臣是昭武十九年出生,三十六岁。”

马敬功:“都是大有可为的年龄啊。沈宁宣有胆识、有魄力,不该做个副手,你才兼文武,你就不用回去了,有新的地方需要你。林学云,你回去还在宁西,升任从四品参领。”

林学云:“臣谢晋公提携。”

马敬功:“好好干,一定要守护好宁西。”

林学云:“臣遵命。”

沈宁宣:“臣建议在七美岛修筑城寨房屋,并驻扎精兵千人,停泊战船,如此七美岛可与宁西县主岛南北呼应,可防范海寇和外夷袭扰。同时派工匠仔细研究尼兰国之战船与火炮,取长补短以改良我军火炮和战船。”

马敬功:“这些我已经想到了,已经让中书省去办了。”

沈宁宣:“晋公圣明。”

马敬功为得到两个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就是沈宁宣有些大了,因此要赶紧提拔,不然一旦上了年纪就心有余也力不足了。

十一月三日,马敬功正式让两府下令:

林学云升任宁西水军从四品参领;

沈宁宣升任任海陵县知县、宁阳府东路水军参将兼领提举市舶司海宁港事宜,加知府衔。

此外,马敬功还让他如有要事可以直接给他上奏,不必经过两府。

同时还下令兵部、工部仔细研究那艘缴获的战船以及船上的火炮,然后取长补短,改进晋国装备,以增强晋军的战斗力。

沈宁宣以县丞实授知县,同时还兼任水军参将,这已经是极为少见的,却同时还让他提举市舶司海宁港,这更是第一次,却也是对其能力的肯定。

海陵县自潘世厚调走后,接任的知县没有潘世厚的能力也没有其圆融交际的手段,故而海陵县的治安迅速恶化,甚至发生了李家、裴家等大族的亲属被绑架乃至撕票的现象。

沈宁宣上任知县后,先调查海陵县的情况。如今的海陵县因为有港口且毗邻海宁港,商贸发达加上有较大的平原耕地还有渔盐之饶的现象,故而这里的富庶程度应不亚于府城和东兴县,老资格的兴北县和昌宁州也不如这里。但是因为这里民风相对彪悍,而且又较为富庶,故而治安有时候极为混乱,豪强匪盗不免十分猖狂,有时候还勾结海盗作乱。海宁港建成后,本来是利国利民的,但是因为海陵县的海盗袭扰,一直难有起色。不仅是海宁港,连水师驻军所在地汉宁港也比较混乱,甚至勾结海盗从中渔利,不仅是百姓,连许多大族也深受其害,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强硬的人来治理。

从绍贤十四年三月开始,沈宁宣在海陵县严厉整治,以铁腕手段推动海陵县的治安,尤其是大力推行完善保甲制和连坐。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调动宁阳府东路驻军的情况,他决定采取一甲一兵、一县一营的办法在农闲的时候来练兵。很快到年底就训练出了三千多新兵,而且不用朝廷掏银子,仅靠县里就能够解决。

在训练完成后,沈宁宣上奏以这些兵编为宁海营,一面维持治安缉捕盗贼,同时也可以驻守汉宁港的后路,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绍贤十四年一年的时间内,沈宁宣练兵和剿匪同时进行,一年的时间里凭借这训练出来的兵加上严苛的保甲连坐法,很快剿灭了海陵县西南部与兴通县及通远州接壤的山区最大匪盗王丙兴,歼灭其党羽共三千多人,招抚五千余人,收缴兵器两千多件。

王丙兴是海陵县近几年最大的匪患,其党羽部众上万人,而且勾结海盗,有相当的财力。同时经常抢掠富户大族,甚至还有过进攻宁林别墅的企图。因考虑到那样动静会太大,故而不得不放弃。

除了王丙兴外,沈宁宣还同时派兵消灭各种中小匪患十余处,斩杀一千余人,招抚过万人,很快治安大幅度改善。

除了搜剿陆地上的匪盗外,沈宁宣调动水师清剿了附近海盗。并于绍贤十四年九月初亲自率军进驻海宁港北部十二里的一个小岛,并起名安北岛。

虽然这里是一个火山岛,但位置重要,所以沈宁宣决定在此驻军五十人,修筑简易的工事和烽燧。

接下来又以安北岛为前沿,向北继续深入海域一百多里,发现了三个较大的岛屿,但是其中有两个地形环境极为恶劣,根本无法驻守,唯独最北方的岛屿面积最大,可以驻军,距离海宁港约一百一十五里。

这个岛屿,沈宁宣起名为宁北岛,决定派兵百余人驻守,定期派船只巡逻,运送物资,并先修建简易的房屋和烽燧,然后再另行扩大。

十一月底派兵攻占了在海陵县东部二十五里之地被海盗占据近两年多的鬼灵岛,并驻军二百人。因为这里是海盗的巢穴,四处出没抢劫渔船和商船,故而人们将此岛叫做了鬼灵岛。剿灭这伙海盗后,使的渔民出海捕鱼得以安全,不再受到海盗的袭扰,商船往来也得以便利,海宁港的税收也得以恢复和增加。

当然,沈宁宣也不是一味用强,他也是正途出身。对守法良民和按规矩做生意的人也很保护。对于富户大族,沈宁宣上任伊始就与当地富户大族的代表李家、裴家、崔家还有新晋崛起的潘家的潘世英进行了直白坦诚的交流。他承诺尊重保护其利益,对于自己上任前的事情可以不管,但是今后该纳的赋税必须按时上缴,也必须支持配合自己所主张的保甲连坐。如果不配合,他就不客气了,哪一家没有什么问题啊。

李、裴、崔、潘等大族刚开始是有所不满的,但是潘世英力主与之配合,并说服了三家,并为其在村镇的征兵筹粮筹饷方面提供最大帮助,赢得了沈宁宣的好感。

沈宁宣通过一年的行动,也得到了大族富户乡绅的支持,普通百姓虽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但是生活却得以安定,不必再担忧各种匪盗了,尤其是沿海的渔民。

绍贤十四年的一年,沈宁宣真是极为忙碌。到年底,他上奏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主要是五条:

希望在汉宁港也辟出一条通道作为辅助海宁港贸易之用,但是仍然以海宁港为主,汉宁港作为晋国内部使用,而涉外贸易仍然是海宁港;

在海宁港增加驻军,并派出水师战船驻守,尤其在后路加大烽火和营房建设,如此一来确保往来商贸安全,二来以防外夷趁虚而入;

在安北岛、宁北岛修筑简易工事,每月定期派人巡视,只要此地在手,则海宁港无忧;

在鬼灵岛派少量兵力驻守,同时修筑简易工事,每月定期派人巡视,只要此地在手,则汉宁港无忧;

整顿宁阳府东路驻军,加强各地保甲连坐法,从中抽取精壮训练以备平时缉捕和战时作为官军后援,所需粮饷由府衙当地田税当中拨付,不足可由关税中酌量提取。

绍贤十五年二月,马敬功将沈宁宣的奏疏发交两府商议。除少数人认为有些耗费太大外,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意见。

三月初,马敬功让中书省下令:

宁阳府知府裴向云升署理吏部参判;

宁阳府同知李云珩升任保宁行省巡按使;

沈宁宣署理宁阳府知府兼文宁宫留守、节制宁阳府东路驻军、汉宁港水师及提举市舶司海宁港事宜。

海陵县知县由谢元度署理。

明显可以看出,马敬功对沈宁宣这一年的功劳十分满意,为了加重其权力,也为了更好的管理整个海山洲北部,将他直接由实职文七品提升为实授正四品,可以说是飞速在提拔,所谓的署理不过是一个样子,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扶正。

而武探花谢元度出任海陵县,无疑是这一年来马敬功对其兵务能力的欣赏,也是希望以武人出身的他继续沿用沈宁宣的办法。

而让李运恒外任保宁行省巡按使,除了给沈宁宣腾空之外,就是让他对天高皇帝远的保宁行省进行一番清理,尤其是矿业方面。另外这个李运恒与李宽时是同宗,关系不错,与潘士成也有交往,是个多面手。裴向云在任时候就多次提及他,因为其交际能力很强。

三月底,李运恒刚到保宁行省出任巡按使,不料巡政使于明和就去世了。马敬功知晓后,立即下令让李运恒以巡按使兼署巡政使。

李运恒也没有想到天上掉下这样一个大馅饼,刚去了还不到一个月,就以巡按使兼署巡政使。

行省平章政事李槐堂对李运恒是有所了解的,知道此人在马敬功那里很有影响,而且与右相潘士成的关系也非比寻常,故而对他也十分客气。

谢元度出任海陵县后,确实沿用了沈宁宣的治理办法,海陵县维持了原有的宁静,而且因为剿匪剿海盗已经取得了成效,港口的生意也逐渐恢复了起来,当然这主要还是沈宁宣的功劳。

五月,御史中丞周济文因病去世,马敬功下令追赠为参知政事。

御史中丞由侍御史范柏淳出任,李如山仍为侍御史,而另一位侍御史,马敬功决定让潘世厚出任,仍兼任文宁阁学士。

七月,左相陆文松建议参照武朝体制逐步渐次完善晋国的朝廷官制体系,首要目标是设翰林院和国子监。

学务使改名为翰林院,学务使改名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从二品,左右学士为正三品,副之。下设从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人;正六品的侍读、侍讲个两人;从六品的史官修撰无定员;正七品编修和从七品检修五定员;九名正八品的五经博士;两名典籍,从八品;两名正九品侍书;两名从九品待诏,还有不定员不入流的孔目一人和不定额的庶吉士。

另外建议将官学的职能也从学务司分出,设立国子学,国子学掌学为正四品,设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从八品助教十人;正九品学正、学录各五人,从九品教授五人。

同时认为国子学教授内容除儒家经典外,还有晋国国史,另外增加工艺制造等方面的内容,而学生来源方面,士农工商四民子弟均,但必须家世清白无作奸犯科之举。

对于这个建议,中书省各部并无太大反对意见。马敬功于七月中旬在朝会时候专门商议此事。

大多数官员对此没有意见,唯独礼部正判张鸿晖有些意见,他说:“晋国地域狭小,不宜设置太多官署,即便可以,也应在名称上注意。翰林院在之前是专供皇帝内部起草诏书的私人地方,自大卫前朝以来逐渐变为储备人才、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的衙门,是最大的清流所在地,而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晋国既然名义上内属武朝,因此臣认为不宜叫翰林院、国子监。另外晋国人口地域和收入有限,无力设置太多的官署,所以有些比较相近的衙署应该合并。武朝为大朝,仅庙堂衙署除了六部尚有五寺、都察院、通政使司等,难道我们都要设立吗?这明显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晋国只相当于一个行省的范围,不宜设立过多的衙署也无力养活这么多官吏。现在已经很难了,况且还有军队。因此臣不赞同再另行添设衙署,不如节省经费留作他用。”

马敬功没想到平时在官僚和勋贵子弟中号称书呆子的张鸿晖竟然有这样的见解,而且句句在理,十分有些反常,但是他觉得却很有道理。

马敬功:“那你的办法呢?”

张鸿晖:“翰林院、国子监我朝可以有与之类似的衙署,但人员必须注意不能太多,其余衙署不宜再添设。学务司可以改名为学士院,但不宜叫翰林院。国子监作为最高官学衙署,可以有,但不能叫国子监。臣认为可以叫做弘晋大书院,作为最高官学衙署,同时统管各地所有官学,堂官可以叫做管学大臣,为晋王钦定,可兼任也可以专任。之下设掌学大臣,归管学大臣节制,学生四民子弟无作奸犯科者皆可以。”

马敬功:“有道理,那就你来办,拟定一个章程,然后议决。”

张鸿晖:“臣遵命。”

马敬功:“学务司改名学士院,可以,但是有些不好听,这样,学务司改名为宣文院,宣扬文教之意。”

陆文松等:“臣等遵命。”

学务司改制较为容易,到八月底基本完成。原学务司使潘伯棠成为首任宣文院首任掌院大学士。

十月中下旬,由张鸿晖主持,在吸收了京阳书院、弘海书院等海山洲及南洋属地主要书院名士及部分官僚士大夫的建议下,张鸿晖等拟定了一个奏办弘晋大书院章程,核心内容是:

弘晋大书院为直属于朝廷的晋国最高官学;

为举人、进士出身之官设立仕学院;

大书院统管各地所有官学,堂官可以叫做管学大臣,为晋王钦定,可兼任也可以专任,同时监督各地私学;

管学大臣之下设掌学大臣,归管学大臣节制,亦由钦定,学生由四民子弟无作奸犯科者皆可以入学;

大书院应为毕业生代谋出路,其已授职者,由管学大臣出具考语,各就所长请旨优奖;其未仕者,亦由管学大臣严核其品学,请旨录用。如有不愿入仕者,可根据其意愿进行帮助。如拨付田地务农,贷给经费经商或者推荐到朝廷专营之商铺经商等;

大书院设文、武、工、农、商五大类,并可学习西洋;

大书院之宗旨在经世致用和富国强兵,谋求为晋国培养储备人才;

大书院除原学务司所有之人员有品衔外,可另行雇佣朝野名流不拘男女来讲学,根据其能力与授业时间来发放薪俸,但不授予品衔;

取消对学生的贴补费用,而改为奖赏,以激励学生努力向学。

张鸿晖明确提出:“方今晋国,看似平静,但居安思危不得不预先谋划。西部武朝虽与我交好,但其内部已经沉疴日深,他日必然有乱。西洋诸国图谋南洋甚至海山洲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宁西七美之战即为明证。欲求晋国之永存,必须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首需人才,人才之设首在书院。而取士只重文章,使百姓士子只知文章,不知民情,实乃禁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弊多而利少。故弘晋大书院之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在于富国强兵,使育才、取才合于一途。凡有利于此者,无不可学,亦无不可不设。凡不利于此者,皆可罢黜废弃。裁无用之衙署官吏军兵,以其厚饷转用于学堂书院,则不数年,人才日多,则晋国可兴。”

对于这些核心内容,大部分都还好说,但是在办学的宗旨和分类这两大核心问题上,比如将工农商和武学都纳入其中,雇佣女子讲学这都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也遭到了许多学务司学生的反对。

虽然晋国不同于武朝,一直宣称是士农工商并重,在为官任职等方面都极力追求一种平衡,但是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绝大多数人的思想仍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读书只能是以儒家传统经典为主,是人心之学。他们坚决反对将工农商兵四种门类放入朝廷的最高学府,如果朝廷要放进去,他们将辞官和罢学。而且在枢密院、参知政事和六部,还有御史台、大理寺、市舶司等衙署中,反对的人也极多。支持他的只有枢密使杜长文、大理寺少卿裴向枢,其余人绝大多数反对,或者就是默不作声。

马敬功从内心角度讲非常欣赏张鸿晖的主张,认为这是真正的从根源上来富国强兵,为此他想强力推行。

十一月底,马敬功决定强力推行,但是很快许多正统科甲出身的官员坚决反对,即使是张鸿晖管理的礼部也有许多人提出了辞呈。

到十二月中旬,反对的声浪是越来越大,超出了张鸿晖和马敬功的想象。

然而,马敬功还是决定要做下去。

绍贤十六年正月初一春节,马敬功突然下令正式设立弘晋大书院,以礼部正判张鸿晖兼任管学大臣,张维行为掌学大臣,田光熙为协办大臣。

这是强硬的一方面,另外马敬功明确下令科举取士不会变、文章人心之学不会变,而且会优先考虑科举文章,同时还向反对的人员说明大书院的学文之类不会与其他类并在一起,算是作为让步。而至于是否用女子教学,马敬功表示此不在考虑内,晋国有过女子为官甚至中书侍郎如田欣澜者,因此不考虑在此事上让步。

在马敬功恩威并用和略作让步的情况下,到月底,反对的声音不在那么强烈了,已经基本算是过去了。

二月初,弘晋大书院正式成立,按照马敬功之前做出的承诺,文类仍在原有的地方学习,而其余门类马敬功决定放在府城东面略近郊外的地方学习,这里有原来的驻军兵营,而且交通也相对便利,略加修缮扩建就可以。

虽然大书院是成立了,但是人却是不那么好招的,遵守正统的人是都不会学这些的,而武类也是最难的,也只能先放着,重点就是工农商了。然而人也不好找,最后是张鸿晖出面,保证只要有人来学,他承诺无论到时候自己在任与否,只要成绩优异,就可以为他们解决出路。让他们去宫苑府下的田庄、海宁通商号等公干。另外马敬功也出面帮他,这样算是解决了开办初期的人员问题。

绍贤十六年整体很平静,最大的事情就是张舒扬在这一年去世了。

张舒扬从去年开始,就病的很厉害,虽然多次请名医诊治,但是终究上了年纪,身体已经无法跟上,到绍贤十六年初已经病的很重了。当年正月例行的元老宗室宴会上,她也没有出席。

五月二十五日,马敬功听闻张舒扬病重,恐怕快到日子了。次日即和李颖冰前去探望。

二十六日,马敬功和李颖冰前来问安。

张舒扬已经重病在身,躺在床上说话也很艰难。

看到外孙马敬功和李颖冰前来她非常高兴,拉着二人的手一直哭。

看到这些,马敬功十分伤感,李颖冰则更是伤感。

李颖冰对张舒扬当年擅杀马敬成兄妹也有不满,但是她内心对张舒扬是充满感激的,如果没有张舒扬,她也未必能嫁给马致遥以及今天,对此她是十分明白的,看到如今的老姐姐即将离开人世,她怎能不伤心啊。

想到过往他们在连海县的岁月,再想想后来张舒扬对她的帮助,再看看她如今的病况,李颖冰是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颖冰突然对着张舒扬下拜行礼。

杜义祺在旁赶紧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们怎么敢当。”

李颖冰:“姐夫,你别拦我,让我再给姐姐最后一拜吧,否则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了。”

说罢,对张舒扬拜了三拜。

张舒扬看着流泪了,虽然说不了什么话,但她们之间已经不必要通过说话来交流了了,早已经是心知肚明了。

五月二十八日,张舒扬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马敬功、李颖冰下令追赠为晋国夫人,一品诰命夫人,并下令国葬,百官为之挂孝。

张舒扬是杜义祺的母亲,按制要守孝,但是马敬功下令夺情起复。

张舒扬去世后,李颖冰也感觉到了无比的孤独。

马敬功也感受到了祖母的心情,而且祖母也年近八旬了,也不会有太长的时间了。六月开始,马敬功密令宫苑府准备为祖母明年的八十寿辰做准备,规模和花费不要太大以及奢华,但一定让祖母高兴。而进献寿礼的人员,除了勋贵宗亲外,只允许两都和朝廷三品以上和地方行省的二品以上大员进献。其余一律不得进献,唯独一个特例就是宁阳府知府沈宁宣。

绍贤十七年八月二十日是李颖冰的八十寿辰。

有心的官僚和地方官都已经有所准备了,大多数人准备的都是黄白之物的俗礼,或者是价钱很大但不怎么讨人喜欢的。然而总有人是聪明的,这里面尤其以宁阳府知府沈宁宣、保宁行省平章政事李槐堂和巡政使(绍贤十六年正式实授)李运恒、市舶司使李宽时、仪仗司副都指挥使沈庆安、礼部正判兼管学大臣张鸿晖的寿礼最别具特色,也很受李颖冰所喜爱。

八月二十日,马敬功只邀请了勋贵宗亲和在海京府的三品以上大臣在永寿宫为祖母祝寿,其余一律不接待,也不允许他们献寿礼,但凡献的全部退回,还要派人严查是否是盘剥百姓而来。

而那些没有官身的富商大族也都有所表示,他们是通过直接联系宫苑府,主动为宫苑府报销。李、柳、裴、范四大富商家族总计孝敬了银钱共三十万两贯。

沈宁宣是参加和进献寿礼的人员中唯一的本任官非三品的大员。他虽然是宁安府知府兼文宁宫留守,但是实际品级是正四品,最多是享受三品待遇。但他却也是唯一允许参与进献寿礼和参加寿辰的地方官。很明显,马敬功将他视为了三品以上大臣,这明显是个好消息。他知道马敬功、李颖冰最看重功业,他派人绘制了一幅画,将宁阳府北部四岛尤其是安北岛和宁北岛的情况画了出来,作为了寿礼献给了马敬功和李颖冰。另外他还兼管提举海宁港市舶司的事宜,他另外呈文了海宁港几年来四柱清册,去年一年,海宁港每年收入达三十万两,出去日常开销外,还有盈余,截止到去年底,海宁港盈余白银累计已有八万两。另外因为有不少的外贸商人,沈宁宣进献了武朝最新式的掐丝珐琅灯一对,上面写一个寿字,另外还有外贸得来的尼兰国最新式的晶灯五件。这种晶灯透光性非常好,在夜晚的照射之下,更显温暖。

李槐堂、李运恒也为进献寿礼大费脑筋,尤其是李槐堂,他对李颖冰的爱好以及马敬功的兴趣都不大了解,毕竟他是个地方起家的官吏。李宽时虽然有所了解,但是也不大清楚。最后李运恒灵机一动,想到了昭顺州的矿产。昭顺州的金银铜矿已经开采,而且也有了成效。为此他们决定用昭顺州的金矿、银矿和铜矿制造了金币、银币、铜币若干枚,上面写有寿字。一来算是献了一份独特的寿礼,另外也说明二人对保宁行省尤其是昭顺州的矿业重视,还说明了成绩。

市舶司使的李宽时管着所有市舶司,稀罕的玩意儿很多,武朝的西洋的很多,这就是他的优势。但是他却不能进献稀罕货,毕竟各地知府和提举市舶司使也能弄到。为此他的寿礼是请西洋油画人员根据李颖冰目前的相貌和通过马敬功的描述画了一幅相对年轻时候的李颖冰的画像。虽然不可能与当年完全相同,但是也画的是八九不离十,得到了马敬功和李颖冰的欢喜。

沈庆安作为李颖冰的外甥,当然最清楚这位姨母的爱好和饮食风格了。为此他精心从外地购买了食材,并学了好久的厨艺,为这位姨母进献了她最喜欢的菜。李颖冰是双海出生,对闽州府一带的家乡饭食情有独钟,却也对北方河东的家常菜以及醋很感兴趣,每顿饭都喜欢倒醋。为此他做的菜是双海一带的荔枝肉、红槽鱼、爆炒双脆。针对李颖冰每顿少不了醋,他特意请人做了醋泡花生,花生可是十分稀罕的,传入晋国和武朝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另外就是小炒肉,是并州一带名菜。除了他亲自学和做以外,还重金购买了河东、晋陵一带的特产名醋,装在了印有寿字的精美瓷器里作为寿礼来进献。

礼部正判兼管学大臣张鸿晖是个文人,读书画画是他的长处,故而他也就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写诗词有些俗套,太低了不行,太高了又怕人们说他卖弄,索性亲手在无花与有花的素绫绢上书写了各种各样的寿字共八十个,并配上祝寿的名画。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时新,但是却非常见诚意。另外还高价购买绢帛制作了祝寿的布料,而且这种绢帛装裱平挺,书面不皱不翘的特点,用绫绢做出的布料,雍容华贵,古朴文雅。除此之外,他还从自己的庄园中亲选了上好的稻米和麦穗,分别弄成八十大寿的图形进献,这也让马敬功和李颖冰感觉到很新鲜。

虽然寿宴的参加人数和花销有所减少,控制在了五十万两,但是官员和宗亲进献的寿礼各个都价值不菲。就像沈宁宣所进献的珐琅灯和晶灯,都是刚出来的稀罕物,根本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弄到的,即使沈宁宣动用盈余,也不是好弄的。不过马敬功不在乎了,因为祖母一生也只有这么一次八十大寿,下一次九十整寿,在不在还两说呢,为了孝心,为了让祖母开心,他可以偶尔允许臣子们这么越权乱来一次。

李颖冰也知道臣子们的孝心和目的,更知道这些的花销,也明白孙子的心意,所以她也不说什么。同时她也上了年纪,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八十岁,过这么一次奢华的寿宴,谁不想啊。

除了这些人的寿礼外,那个传教士利休仁也进献了自己的寿礼。那就是他与晋国礼部、兵部等衙门的人历经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对晋国海山洲本土和闽东前沿地带岛屿的舆图测绘。另外对南洋的测绘也在进行之中,不过南洋属地幅员三倍于海山洲,要全面完全还需要一年的时间。

马敬功对利休仁的功劳很是赞赏,十月下令允许利休仁长久居住晋国并可以传教,还封给他从五品中奉大夫的虚衔。

利休仁能取得这样的特殊待遇,与其功劳分不开,也与其的变通分不开。这八年来,利休仁走遍了晋国海山洲和南洋属地许多地方,他深感虽然这里不如武朝那样广大,但是也另有一番风情。这些汉人能在一个别样的地方打造出一个别样的华夏风味,这说明汉人的能力是很强的,也是很有头脑和进取精神的。而他在这几年里,汉语交流已经与普通人没太大的问题了,他也正式改穿儒服,戴上儒生常戴的四方巾,行士大夫的礼节,以儒生的形象与人交往。而且在艾瑟琳安娜的帮助下,与许多勋贵大族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尤其是与张鸿晖、潘士英、沈庆安等人的关系最好,与杜家的关系也不错。而其余家族也通过他打听外洋风情,然而更多是通过他来结识更多的西洋人来谈生意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