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时不我待(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023字 发布时间:2022-04-14

绍贤八年十月底,易物司及宁安府上报称尼兰国、苏威兰等国与晋国的贸易也日渐增长,而且西洋诸国要求允许在晋国的范围内传教。

宁安府知府王锡元不敢也不能决定,只得上报。

从十月底到十二月,围绕究竟是否允许西洋诸国在晋国传教,晋国上下意见不一,张家、崔家和大多数官员都不主张西洋在晋国传教,做生意是可以的,居住也好商量,但是传教坚决不允许。杜家、田家和一部分官员则认为可以,但是必须有条件,而且要严格限制,即有条件的答应。他们的理由是部分西洋传教士确有真才实学,而且精通铸造火炮的工艺,所以可以适当允许他们传教。

其实西洋诸国在晋国乃至武朝宣传自己的文化,是早就有的事情,但是仅仅局限于部分商旅之中,官僚、士子、平民是根本不信这些的。即便是娶了艾瑟琳安娜的崔知礼对妻子的教义也十分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艾瑟琳安娜晚年也说只能是自己一个人信教,而崔家为了她,还专门给她在宁安府的自家田地上建了一座类似于西洋的建筑,供她时常祈祷等用,但崔知礼、崔知节立下规矩,崔家人不得信洋教。

绍贤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已经七十九岁艾瑟琳安娜在宁安府做完祈祷后偶遇了西洋艾诺利亚国传教士利休仁,利休仁虽然刚来晋国没多久,不过却也通晓汉语,而且对艾瑟琳安娜却早有耳闻了。

虽然不是一国人,但是西巴斯鹰国与艾诺利亚国在欧洋巴洲是隔海相望的邻国,一直比较友好。故而对艾瑟琳安娜对这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很感兴趣,将他带往了在宁安府崔家为她建造的宅院中,两人聊了很久,尤其是谈及传教的事情。

艾瑟琳安娜:“要在晋国乃至武朝传教,是很难的。东方人与我们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

利休仁:“那以您之见该如何。”

艾瑟琳安娜:“用他们的话说就要因地制宜,用他们的方法来宣扬我们的教义,走一种相对温和与迂回的道路。”

利休仁:“请您说的细一些好吗?”

艾瑟琳安娜:“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对他们的一切有所了解。他们对孔孟儒学和祖先十分看重,单就祭祀祖先而言,每年祭奠好几次,这在我们看来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他们的风俗,沿袭几千年,根本无法改变。”

利休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礼节吧,为了表达后人对于祖宗先辈的敬意吧。”

艾瑟琳安娜:“是的,但是他们把这个形式做的非常隆重,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他们讲孔孟儒家圣人、祖先和君主看的比任何人都重,那就是天地君亲师,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些问题上与他们发生了争执,那必将陷入无休止的争执,所以这些方面尽量不要与其发生不必要的争执。这还是在民风和商贸之风颇为开放的晋国,而要是在别的地方会更难。”

利休仁:“您说的很有道理,我明白了。我想请您回去利用自己的影响多为我们说些话。”

艾瑟琳安娜:“我已经老了,但是会尽力的。”

绍贤十年正月底,利休仁再度拜访宁安府知府王锡元,希望亲自觐见晋公马敬功,要进献礼品,并表达自己的诚意。

同时回去了海京府的艾瑟琳安娜也不断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影响朝中关于反对传教的声音。虽然自己的丈夫崔知礼已经卸任了,小叔子崔知节也卸任了,儿子崔景德又终生不入仕途,但是崔景休毕竟是学务司副使,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他太了解自己丈夫的这个侄子了,他秉持父亲崔知节、祖父崔永泰等人的传统思想,对西洋教义极为不感兴趣,崔景休也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仕途,所以让崔景休说话很难,即使他想也不敢说话,能不添乱就不错了。只有平时疼爱的女儿崔蓉灵了。崔蓉灵是田文悦的长子田德兴的妻子。虽然田德兴也和崔景度一样终生不入仕途,但是田文悦毕竟是左相,田德昌是国丈,田思婷是马敬功的正妻,身份大不相同。而且崔蓉灵与堂妹崔蓉静关系最好,崔荣静则是杜长文的弟弟杜长儒的妻子,杜长儒在儒家国学方面造诣很深,是有名的勋贵大族中的佼佼者,在士林中威望很高,而且杜长儒平时也接触过一些西洋人,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包容。

二月中旬,马敬功在昆阳宫接见了利休仁。本来是不想见的,但是妻子田思婷从旁说了很多好话,马敬功这才答应一见。

利休仁按照华夏风俗给马敬功行礼,这让马敬功对他一下就有了好感。

马敬功:“意思一下就行了,我们这里不讲究这些太多的虚礼,坐吧。”

利休仁:“谢晋王。”

随即,利休仁让人将礼品抬进来,进献给晋王马敬功。

虽然利休仁也知道晋国平时很看重晋公的称号,但是他也知道王的称呼在此时会更让马敬功对其有好感。

进献的礼品是一副万国混一與地图,很大很长,将西洋人所认知到的世界上的国度都画到了图上面,这让马敬功大开眼界。

除了地图外,还有一艘西洋的帆船模型。

对于西洋帆船,晋国很熟悉,自己也有也会造,所以这个不稀罕。

除了这两样外,还有西洋火炮图法,已经用汉文翻译过来了。另外还有西洋新近研发的千里镜,此物登高时望远,数十里外的风景名胜,可以一览无余。另外就是西洋的西洋玻璃镜及玻璃瓶,大小共八件,还有他从广南山门县买来的几幅眼镜也进献给了马敬功。

眼镜,在晋国也叫做叆叇,但眼镜这个称呼比较少见。

它是用水晶石、石英、黄玉、紫晶磨制而成,价格非常昂贵。也可以戴在脸上,需要用铜丝作为框架,固定在耳朵和鬓角上。属于高级奢侈品,普通老百姓买不起,也没有这方面的需要。而在晋国,也只有王室和顶级大族、富豪等家庭才使用。

马仲寿当年曾在武朝购买过此物进献给世祖马康远、张海雅等人。以后的历任晋公在年老的时候也都会使用。而晋国的勋贵富豪每年也都高价从武朝以及西洋采购为数不少的叆叇使用。

马敬功对这些礼物大都比较感兴趣,自然也对利休仁很感兴趣了。

利休仁在此次的见面中也闭口不谈传教的事情,这让马敬功放心了。而且在见面中十分恭敬与虔诚,而且汉语说的还不错,对华夏典籍也有所了解,所以马敬功对其很感兴趣,特许他可以在海山洲居住,还授予了他从六品朝奉大夫的虚衔,并派人和他一起在海山洲进行绘制舆图。

马敬功将获得的这幅舆图挂在了自己的宫中,他看了很久,认识到自己所管辖的国度虽然富庶,但地域十分狭小,另外还知道了一些他们已经多年不知道的事情。在十八年前,苏威兰国大败西巴斯鹰国,西巴斯鹰国的海上霸主和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在东方实力犹存,但是毕竟今不如昔。而这也是西巴斯鹰国近年对晋国的态度明显软化的原因之一。而与之相对的就说尼兰国和苏威兰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尼兰国,已经非常之强了,而且已经在天竺国开设武装的商号,并不断向婆罗文国进攻并接连获胜,大有一举吞并之势,西巴斯鹰国虽然反对,却没有多少实力可以支撑。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敬功感觉到如果尼兰国占据了婆罗文,那么下一步就可能是南洋属地,甚至会是海山洲。而西巴斯鹰国也极有可能为了弥补自己的南洋缺失,向晋国发起铤而走险的行动。为此,晋国不得不防。

三月初,马敬功一个月内三次询问了关于海宁港和汉宁港的建设情况,并派人前往督促。

绍贤十年五月二十日,崔知礼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马敬功、李颖冰下令追封为中书侍郎、少傅。这已经是对他的破格追封了,按照他之前的官职,是不够这个级别的。

六月八日,枢密使高承文也因病去世,马敬功以杜长文接任枢密使。

杜长文也成为杜氏家族中出任枢密使的第九人了,是所有勋贵家族中出掌枢密院最多的勋贵家族。

在杜长文出任枢密使后,杜义宁、杜义泽也告病请辞,得到了同意。在杜义祺当年致仕后,二人就是杜家的代表人物,如今杜长文起来了,他也就急流勇退了,到时候了。

七月底,左相田文悦也告病请辞,马敬功略加挽留后,下令其致仕,晋少傅,同知弘德院,以右相陆文松正式接任左相,潘士成接任右相,工部副判柳仲隆晋升为吏部正判,同时也出任参知政事。

九月,杜元祐正式致仕,庾光悦出任参知政事兼户部正判。

这样,新的两府六部及有关格局是:

中书左相:陆文松,中书右相:潘士成

监修公国史:陆文松

弘德院令:杜义祺、同知:田文悦

枢密使:杜长文

参知政事:孙德臣、柳仲隆、庾光悦、凌功兴

六部官:吏部正判柳仲隆(兼)、户部正判庾光悦(兼)

兵部正判孙德臣(兼)、刑部正判周宗宁

工部正判凌功兴(兼)、礼部正判张鸿晖

御史中丞:周济文、侍御史:范柏淳、李如山

大理寺卿:谢扬石、少卿:张修文、裴向枢

户部副判兼易物司使:李宽时、副使:郑元彬、潘士训

学务司使:潘伯棠、副使:田德昌、崔景休

仪仗司都指挥使:李行之,副都指挥使:王世兴、沈庆安

海京府府尹:杜长衡

宁安府知府:王锡元

宁阳府知府:裴向云

兴京府府尹:庾光星

通远州知州:赵克明

到年底的十月,汉宁港的建设终于完成了。

汉宁港及相关的城防共占地五百多亩,历经五年的建设,耗资六十万两。一半是朝廷府库的拨款,另外就是马敬功允许从海陵县及宁阳府的各种结余下动用以及各方的捐款。而人力方面动员了也高达三十多万人次。汉宁港的核心建筑之城池在传统的汉族城池风格之外还模仿了欧洋巴洲的棱堡,并建造了大量炮台,架设火炮上百门,有着明确的交叉火力。另外还修建了营房三百多间,还有仓库、水寨、码头、营房、武库、烽燧等都一应俱全。凭借天然的良港地理优势,可以停泊晋国的各种战船。

汉宁港建成后,马敬功下令抽调大小各种型号的战船三十余艘进驻汉宁港,以三年前跟随陆文松参与征战有功的水军将领郑达烈出任宁阳府东路水军参将,正三品。

伴随着汉宁港的建成,原北路水军都统制也改名为宁阳府西路水军都统制。同时马敬功下令各地水军都统制的名称分别改名和重新定级,并重点更换了南洋的水军将领,全部换成了几年前北征立功的将领。并将原有官衔根据其所统兵力及地位的重要性予以变动。宁阳府、通远州的地方驻军名称也进行了变动。宁阳府东部驻军和通远州统帅定级为正五品同知。可以文官兼任,也可以分任。

宁安府水军都统制称为宁安府水军参将,正三品;

宁阳府西路水军为都司,正三品;

宁西县水军为从三品游击将军;

思岭县水军为正四品都司;

东宁行省、保宁行省水军为正五品水军同知,归平章政事节制;

永晋行省驻扎的水师为从四品参领,归平章政事节制;

东昌府的水军也是从四品参领,战时归知府节制;

兴京府的水军为从三品游击将军,战时归府尹节制。

另外马敬功还顺势下令将殿前军、侍卫亲军的主管公事也更名,将主管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公事一职也更名为殿前军总兵官、侍卫亲军总兵官,正二品,与宁阳军总兵平级。驻防地域方面和以前基本相同。

侍卫亲军主力被部署在海京府西北部和宁阳府西部地带,侍卫亲军衙署被安放在了光宁县和兴北县的交界地带;

殿前军被部署在海京府宫城外围的周围地区,衙署就在海京府城;

宁阳军兵力最多,驻防范围也最大。主力分别部署在两个方向,其一是海京府东部兴通县部分地区和通远州交界地,作为后路,以应对东部可能的威胁。另外一部分驻扎在海京府西南部外围和宁安府大部分地域,衙署在海京府南部地区。

这样的格局是以殿前军作为拱卫海京府的核心力量,而以侍卫亲军驻守宁阳府西部地带,以宁阳军驻扎宁安府和海京府西南部的主要是为了随时备征召策应出征。

而宫城和宫中的防御则由左右亲军统领与仪仗司、内事厅和宫苑府掌仪司分别统帅。

左右亲军、仪仗司、内事厅、宫苑府都直属于晋王,所有人员任命均由晋王晋公直接任命,两府六部最多能参与,但实际上历任两府六部大臣只有极个别的勋望重者可以参与,大多数人根本不能参与其中。

如今的内事厅早已经不是当年仅仅局限于靠培训女子搜集情报消息的内事厅了,事实上成为了管理宫廷内部各种事务及搜集内外情报和培训各种人员,甚至兼具部分管理财赋职能的庞大衙署,仅在海山洲就有上万之众。虽然内事厅非常权重,但是却没有品级,而且直属于晋王任命,人员是可男可女,可内可外,全靠晋王一句话。

而仪仗司依然是最大的直属于晋王的刑讯情报衙门。而在宫廷部署方面,内事厅和仪仗司都驻防于宫禁地带,但互不统属。

然而在驻防宫廷的禁卫力量中,却仍然以左右亲军统领的兵权最重,各领三千人的宫廷禁军,都是从殿前军、侍卫亲军和宁阳军中精选出来的死士,而且直属于晋王任命,两府六部大臣和宗亲府、宫苑府根本不可能决定其人选,甚至连参与任命的权力也没有。当时的亲军左军统领为费鄂罗,是海陵县出身的狄羯后人,虽然早已经汉化,但名字没有变。右军统领为何庭宽,都是李颖冰提拔的人。而内事厅、仪仗司和宫苑府掌仪司的人员虽然多,有上万人,但他们包含了普通护卫和依仗人员,其实际的真正的宿卫兵力并不多,战斗力也远不如左右亲军强悍。

因为左右亲军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前的历任晋公都没有明确其品级,只是根据其资望定级,但是马敬功此次顺势将其名称和级别也分别进行了变动的定级。

绍贤十年十一月,马敬功仿以前历代故事将左右亲军分别改名为天雄军和天威军,但习惯上可以仍叫左右亲军。

两军的最高统帅分别定为天雄军大将军和天威军大将军,正一品,待遇同文官正一品上;

天雄军、天威军左右副将军为从一品,待遇同文官正一品中;

领军将军为正二品,待遇同文官正一品下;

领军左右副将军为从二品,待遇同文官正二品;

以上不常设,只是作为荣誉官衔,或者勋望重者的加衔。

两军护军将军为正三品,为实际授予的官职,待遇同参知政事。

两军护军左右副将军为从三品,待遇同六部正判。

以下各级编制同殿前军、侍卫亲军和宁阳军。

费鄂罗任命为亲军左营护军将军,何庭宽任命为亲军右营护军将军,正三品,虽然不算是太高,但是待遇很高,两人每年俸禄为三千六百两贯,与参知政事平级,远超过寻常的武官待遇。

十二月,马敬功又突然下令分割内事厅的职权:

以内事厅中掌管财赋和兵器储存的部分划入晋公直属的内府;

以内事厅中掌管宫廷禁卫的部分划入天雄军和天威军;

以内事厅中掌管情报和培训的部分单独设为直属于晋王掌握的宫禁司;

以内事厅中掌管制造、印染和生活的部分设为内工司;

其余包括宫中典礼、人员、宫女、培训、后勤及官妓等日常的事务仍归内事厅统辖。

这样原有的庞大的内事厅被一分为五,内事厅王悦馨仍为知事。宫禁司知事为张文孚,内工司知事为柳沛凝,为柳仲隆的侄女。

通过分割内事厅,马敬功对内廷的直辖权力和管辖力度也变的空前强大,这也是他本身威望有所欠缺所致。如果有马运扬那样的威望,根本不必要如此。分割了内事厅后,宫廷各方面的力量都变的相对平衡了。内事厅不再具有能够统管这个宫廷的实力了,虽然依然是这几部分中人数和实力最多的衙署,但实际上只是变成了一个管理宫廷日常事务和接待奏事的一个衙署。核心的禁卫、情报、制造能功能全部被剥离了。

内事厅一分为五后,宫廷的力量由原来的内事厅、仪仗司和左右亲军三大部分变为了八大部分,另外还有宫苑府,各方均直属于晋王晋公,互不统属,有利于晋王、晋公府的集权。

除了分割内事厅外,马敬功还打算分割中书省的权力,但是中书省毕竟不同于别的地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继续分割中书省虽然有利于自身的权力,但是也会让自身更加忙碌,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当中。故而中书省暂时不动,而是设置了晋王(公)府属官。以前晋公府也有属官,但极为稀少,只不过是陪同晋公消遣的。但是此次马敬功决定设属官,而且颇为庞大。

绍贤十一年二月,马敬功初步,划定晋公府也是晋王府的属官:

设立左右长史和宁晋殿大学士和昌晋殿大学士;

左右长史为最高,为从一品,同时兼任宁晋殿大学士和昌晋殿大学士;

左右长史可由中书省官员兼任,也可以专任;

文英殿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同于参知政事和六部正判的级别,正二品,可兼任也可以专任;

龙文阁学士、武宁阁学士、永宁阁学士为正三品,可作为加官,也可以专任,掌侍从备顾问应对,有所献纳则请对或奏对;

将原有的文宁阁、天文阁、华文阁、定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宣华阁学士由从五品升为正五品,晚上轮流值班,以免突发事件时候找不到人。同时兼具协助晋公处理日常政务。

设立王府属官,实际上是将中书省官员中看不起的学士职位大多全划入到了王府,除了左右相例行兼任的昭文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外,此次全部划入王府作为属官。

很明显,马敬功在不能也不想动中书省的情况下,设内外朝。而王府无疑是内朝,中书省和枢密院是外朝。

同时马敬功下令两府六部各衙门都要将各地的奏文全部誊抄一份交给晋王府。

更为重要的是马敬功决定授予两都府尹及各省平章政事、训政、巡按使、提军、学务司和海山洲知府、知州一级官员与闽东前沿知县、镇守使以单独向晋王府呈送文札之权,可以不必经过中书省、枢密院。而这种文札全部放在黄色盒子内,只有晋王马敬功和呈文官员的钥匙才能打开,连呈送的人员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也无法打开。

对于马敬功要分割中书省的权力,如今的中书省也无法抵制。因为王府事情他们无法插手,同时马敬功明确了王府属官也可以由中书省官吏兼任,这无疑堵住了他们的口。

三月,马敬功又下令以陆文松、潘士成功高德劭为由,让二人同时兼任晋王府左右长史,例行兼任宁晋殿、昌晋殿大学士。

陆文松、潘士成知道马敬功对中书省的权大不放心,但是也没有办法与之对抗,最后思来想去建议将左右相例行兼任的昭文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一职撤销,或者是将宁晋殿、昌晋殿大学士改名为昭文殿、集贤殿大学士,同时撤销左右长史,以两殿大学士事实行使左右长史的职权,作为内相。

马敬功认为很有道理,三月十八日,正式下令撤销宁晋殿、昌晋殿大学士和左右长史的职位,将左右相兼任的昭文殿、集贤殿大学士划入王府属官范畴,可专任也可以兼任。

这样,晋国看起来初步形成了内外朝的架构。中书省的左右相如果兼任了王府的昭文殿、集贤殿大学士,方能名副其实,而如果没有兼任王府的大学士,则其权力有可能削弱。而王府的属官如果没有出任两府六部的职位,则始终名不正言不顺。然而这只是马敬功的设想,到实际情况中,则完全有可能是另一回事了,毕竟传统的中书省、枢密院的存在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所以有些事未必能事实都如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