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狂欢节,我坐在椅子上低头刷着淘宝。即使在网上已经号称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但每个人都享受到了这个“特权”,就不自觉地拿出线下购物那套祖传的朴素的方法“货比三家”,而且加入购物车后,进入新的页面,又会有更实惠的,或者甚至直接换了一种商品。两个大拇指不停地交替在屏幕上滑动,再一抬头,一两个小时过去了,虎口都似乎有点抽筋。睁大了眼睛,完成一次敷衍的抢救,心里与其说是对快递的期待,不如说更多的是负罪感——竟然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种事上,为什么不果断一点,钱能有时间有价值吗?但是,心中又立马搬出了救兵——没事,只是偶尔,就当体验。
但是拆快递时难免有些愧疚——这么多纸盒子,那么多人,这对自然是多么大的伤害啊!同时也在疑问——自己被消费主义拿捏了?就像柏林在【自由论】里所说,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看上去我们是可以自主选择要不要加入这场狂欢,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被消费社会设立的各种条框给框住了。消费主义不仅给了我们一条龙全套贴心的服务,还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各种活动等等。我们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我们的选择被规定了——线上或者线下,而且我们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所以,按柏林的说法,我们并不是自由的,也就是,我们在这件事上是被奴役的。
说到这就会有”成功人士“站出来为你指点迷津了,“低思维层次的人,觉得别人在想赚自己的钱;高思维层次的人才明白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游戏”,问题是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而不是把游戏浑浑噩噩把游戏攻略全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