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娜很快交了作业,竹猫馆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便让她继续去整理杂志和报纸。安娜娜认真地整理完,一个月也快过去了。
这个月里,她总算摸清了馆里的情况:馆里老师就只有馆长和郑杰,其他全部是招聘来的图书管理员,安娜娜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学生管理员最少也有10个人。因为一直在仓库里整理过期的杂志和报纸,她和他们都只是匆匆打个招呼,并没有深聊。但每个人似乎都很愉快,眼睛里总是闪着一种光芒,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安娜娜越来越喜欢这里,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这样呢,她暗想。
不知不觉,月底就到了,安娜娜和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杂志和报纸整理完了,要不去问问竹猫馆长我要继续做什么吧?她想着,就来到了那个不走寻常路的305号房门口。
咚咚咚,这次安娜娜敲了门。
“进来。”温暖而坚定的声音。
“你好,竹猫,我的工作做完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我正好想找你,聊聊作业的事。”木宛如微笑地看着这个聪明的孩子。
“之前的作业完成得不错,看事情的角度选得很特别。”
安娜娜刚想为馆长的表扬而道谢。木宛如没给她机会道谢,就接着说。
“月底了,我们可以开始新的作业了。”
安娜娜心里一阵哀嚎,我这是找什么事呢。早知道窝在仓库里看杂志不好吗?居然来问要工作,现在好了,又有作业了。
“是什么内容呢?”安娜娜小心翼翼地问。
木宛如笑得更深了。
“这次作业的题目是:王阳明按朱熹的理论去格竹而病倒是朱熹的理论错了吗?”
安娜娜只觉得肚子里有无数蝴蝶在飞舞翻腾,脑袋里翻江倒海,这是什么作业啊?上次是国外旧电影里的励志姐姐,这次是中国古代的超级圣哲人,人物跨度比马里亚纳大海沟还大吧,倒是仍是有植物,从花到竹子,没有从花到狮子。
安娜娜无奈叹气,只能接下这难啃的骨头,谁叫她当初签了字呢,在那个卖身契(申请书)上签了字,只能认命了。
出门后,碰到了郑杰,小受告诉她,今后她的工作是在书库整理图书,至于整理的方法,书库里的学姐会教她。她问郑杰是不是嘉宝学姐教,郑杰不置可否地说,找到谁就问谁好了。
工作不难,安娜娜想,困难的是这个作业。在她有限的知识里,王阳明和朱熹都是古代的圣哲,格竹子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朱熹的理论去格竹子呢?不管怎么说,弄到自己生病总归都是自己的的错吧?安娜娜也不禁有些好奇起来。
首先,弄清楚“格竹子”的“格”是什么意思;其次,弄清楚王阳明为什么要格竹子和他为什么病倒;再次,搞清楚朱熹的理论里关于格竹子的思想;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结果。安娜娜做好了提纲,就决定按计划开始着手完成作业。
第一步,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里王阳明的书比朱熹的多一些,安娜娜借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和朱熹的《四书集注》,回了宿舍就开始研究了起来。
格竹子,在古语里是观察竹子的意思。王阳明格竹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个笑话。王阳明十七岁时曾为朱熹的理论着迷,于是就根据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竹子。但是他格竹子的方法别具一格,就是连续七天七夜盯着竹子看,恐怕把竹子都盯得毛骨悚然,他自己也弄得非常精疲力尽,结果当然是病倒了。
而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他在《大学》的解释里说得很清楚,就是要通过观察万事万物来发现它们之中蕴含的道理,以此进而充分掌握世间的各种知识。
那么造成格竹子的笑话是谁的错?
安娜娜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
填充式的教育无法造就创造力的思想
王阳明17岁时按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子失败,在现代人看来是傻得很可笑的,因为没人会为了研究竹子而去盯着看,因为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得认真地去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才能从中掌握事物发展的道理。就比如竹子,竹子在生命的前四年,通常仅仅长三厘米,过了第四年到了第五年的时候,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六周后甚至可以长到15米。前五年的竹子都在积攒厚积薄发的力量,一旦时机到来,一飞冲天,直上云霄。
人研究学习竹子,就会知道要沉下心来做学问,默默地累积自己的知识和力量,直到时机合适时就可以发挥所长,进而造福社会。遇到万事万物都分析它们生成、发展和结束的道理,以为自己所用,这才是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原因,也是他希望人们做学问时会使用的方法。
而17岁的王阳明不懂,为什么不懂?因为他所受到的教育,一直是填充式的儒家教育,这在明朝的教育里是普遍的现象。圣人说的都对,照着做就是了,至于为什么是对的,没人去研究,为什么不能是错的,当然没人敢质疑。17岁的王阳明格竹失败后,开始质疑朱熹的理论,虽然立脚点错了,但却给他开了另一扇大门,打破儒家填充式教育,学会了质疑。从这一个质疑点开始,他不断破除过去儒家给他造的相,不断地过关,破一相过一关,直到最后被贬贵州,终于破掉最后的一相,成功龙场悟道,创造了“心学”。
古人有说过,不破不立,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一样适用。我们被填充式教育把脑袋里塞满了各种知识,究竟它们是不是都是必须的?庄子说过,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个脑袋里被老师们填充满了各种数学公式、物理化学生物理论、历史政治知识的考试内容的学生,他的脑袋里还有智慧的光芒进入的空间吗?他又该如何体会创造力无限的喜悦呢?
而那些从小被填充满要出人头地、赚钱买房的成年人,他们被不断增长的物欲控制,无法体会生命的创造力。满心都是掌控金钱力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代大师越来越少的原因吗?我想无论何时世界都在呼唤着创造力,填充式的教育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