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带着遗憾离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1861字 发布时间:2022-04-06

这场战事结束以后,谭自立掌管的户部再也不敢为难杜义祺了,加大了对军队的支持,从五月份开始,户部、工部直接拨出三十万贯供其建造战船和购买火炮。

到年底的时候,已经建成了根据武朝鸟船式样建成的放大战船二十艘、还建成参照西洋式样但用汉式硬帆的战船十五艘,另有武装商船十五艘。

同时,谭自立和杜义祺等商议,决定自昭武二十七年开始仿制西巴斯鹰国银币制造晋国自己的银币,一面在中间用楷体书写晋字,旁边周围书写海山银币,而在南洋制造的可在晋字旁书写为南洋银币,另一面则绘制四爪龙的图像。本来有人建议用五爪龙,但是马运扬否决了,坚持不肯僭越。同时重新严抓对铜钱的铸造。同时以西巴斯鹰国银币为基准规定每枚银币含银至少在九成,重量为七钱二分。

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要仿照武朝进行再一次的大清丈,马运扬已经老了不愿意再起大的风波,拒绝了。但是在谭自立、杜义祺、崔知节的提议下,晋国原有的赋税基础上将原有的人头税取消,仍按照原有田亩数量纳税,百姓纳税缴纳铜钱,商人进出口货物则缴纳白银。

这些措施也引起了一部分反弹,但是影响不大,一来是晋国的人头税存在的已经不多了,晋国不同于武朝,为了增长人口,对人头税的征收和管控一直不严。而晋国的田地大部分是大族掌握,而这些大族发财致富如今多靠商业了,而且很重视对农具和农作物的改良,田地生意不过是保本,所以对这些看的相对比较淡,虽然商税征收厉害,但他们赚的也不少,而且不少大族都是官商,也不在乎这些小钱。而且还能收买人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他们的改革重点则放在了货币问题上。晋国以前一直是使用铜钱,其铜钱式样结合了大卫朝和武朝永历、宣威时代的样式,虽然上面一直是写的海山通宝,但是每更换一次年号就会重新铸造或者改善一番,虽然没个年号时代所铸的钱都会有所不同,质量上也是参差不一,但是整体上晋国的铜钱质量上要比武朝的好一些。然而自从昭信和昭文年间开始,尤其是与武朝和西巴斯鹰国盟约以来,随着贸易的改善,晋国境内的白银也逐步流通了起来。以前白银只是作为赏赐和储存使用,很少实际购买商品,但是自盟约以后使用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多。而且白银携带也较为方便,价值也更高。但是晋国的银矿很少,所获白银除了少部分自产和从南洋获取之外,大多是依靠贸易获得的,尤其是与西巴斯鹰国、佛鹰国和东町国来获得的。因此晋国市面上的白银种类也很多,主要有武朝的银锭以及西巴斯鹰国的银币。两者各有所长,但是晋国人上自王宫显贵,下到普通市民商贩,甚至乡野百姓,都对西巴斯鹰国的银币颇有好感。也正因为此,晋国开始仿制西巴斯鹰国的银币来铸造自己的银币。另外就是货币的单位,武朝是用的两,西洋用的是圆或者枚,晋国在收取他们关税的时候,往往也只能因人而异,只要拿回现银来就能了,然后可以再想办法。

也正是因为白银的大量使用,在给官吏军队发放俸禄的时候,朝野也发生了分歧,主张用银发放和银钱混搭方式发放的官员是基本相等的,而且所说都有道理,谁也很难压倒谁。另外也因为白银的流通日渐广泛,民间走私白银、私自铸造银钱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是屡禁不止。所以这一问题都亟待改善,但又必须小心行事。

为了稳妥起见,参知政事兼户部正判谭自立、参知政事李守仁、户部副判兼易物司使、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杜义祺等与左相谢弘纬等上奏马运扬,请先派人去武朝考察半年,同时到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区,佛鹰国管辖下的山门县豪海地方去考察,然后根据各方意见,最后做出决定,得到了马运扬的同意。

派出的人员从昭武二十七年二月出发,到武朝方面的是李守仁亲自带队,并在考察完武朝后到山门县前去。而派往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府的是范正宣率领。

另外从昭武二十六年九月开始,户部、吏部一起重新起草拟定王公大臣和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整体以大卫朝旧制为准,参照武朝体制,进行适当的变革。到昭武二十七年二月底基本确定了标准。

拟定文职如下:

正一品上官员的俸禄为每年四千八百两贯,禄米每年一千三百石;

正一品中官员的俸禄为每年四千五百两贯,禄米每年一千二百石;

正一品下官员的俸禄为每年四千二百两贯,禄米每年一千一百石;

从一品官员的俸禄为每年四千一两贯,禄米每年一千石;

正从二品的朝廷六部正判、副判一级每年三千八百、三千六百两贯,

禄米每年七百、六百五十石;

正从二品的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巡政使每年三千六百两贯、禄米六百石;

    地方的巡按使、学政使每年三千三百六十两贯,禄米五百五十石;

从三品的两都府尹每年俸禄两千五百二十两贯,禄米每年五百石头;

地方府州县官员中:

知府一级官员每年是一千二百两贯,禄米每年三百石;

州一级官员每年是八百四十两贯,禄米每年一百石;

大县(万户以上)每年是六百两贯,禄米每年八十石;

小县每年二百四十两贯,禄米每年六十石;

正八品、从八品每年均为二百两贯,禄米五十石;

正九品、从九品每年均为一百两贯,禄米三十石。

武职如下:

从一品提每年两千二百两贯,禄米每年八百石;

正从二品每年一千八百、一千六百两贯,禄米每年六百、五百五十石; 

正从三品每年一千二百两、一千两贯, 禄米每年四百、三百五十石;

正从四品每年八百、七百五十两贯,禄米每年三百、二百五十石;

正从五品每年六百、五百五十两贯,禄米每年二百、一百五十石;

正从六品每年三百、二百八十两贯,禄米每年一百、八十石;

正从七品每年二百四十、二百二十两贯,禄米每年六十五、六十石;

正从八品每年一百八十、一百六十两贯,禄米每年五十五、五十石;

正从九品每年一百五十、一百三十两贯,禄米每年四十石、三十五石。

士兵方面:步兵每年二十两贯,骑兵二十五两贯,

火枪兵二十八两贯,火炮兵三十两贯,水兵三十五两贯。

官兵阵亡,提军给银八百两贯,都司给银三百五十两贯,把总给银一百两贯,马兵给银七十两贯,步兵给银五十两,余丁给银二十五两。阵伤兵丁,头等伤赏银三十两,二等伤二十五两,三等伤二十两。兵丁阵亡病故,子弟可入营顶补,若无则给家属半饷,每月银五钱,米三斗。在军营病故官员,家属无依靠者,给半饷。兵丁喜事赏银三两,丧事给银五两。

官兵退休俸饷,以服役年限和出征效力为依据,分等给与。如提军、总兵,老病奉旨原品休致,六十岁以上,打仗受过伤的,可给全俸,年五十以上的,可领半俸。若出征打仗杀敌捉生各项俱全的,年五十以上,也可领全俸。若是上司勒令休致的,不给俸。若该员打仗受伤在三处以上,不论告休、勒休,皆可领半俸。兵丁出征受伤致残退役者,有子弟在营,则月给饷米六斗,无则给守粮一分。千总、把总、外委打仗受伤三处以上,年五十以上者,给岁粮一分。

公室、爵位如下:

郡王每年八千两贯,禄米两千两百石;

国公、郡公每年七千、六千八百两贯,禄米两千石;

侯爵每年六千五百两贯,禄米一千五百石;

伯爵每年五千两贯,禄米一千三百石;

子爵每年三千两贯,禄米一千二百石;

男爵每年一千两贯,禄米一千石。

侯爵到男爵共分三等,二等比一等减二百两贯,禄米减二百石;

三等比二等减三百两贯,禄米减三百石。

新的拟定标准规定官吏只发放银钱和禄米,其余原有的一切如绫罗绢帛布匹等全部取消。而且相应的提高了待遇,以求高薪养廉,不许再有乱收胡收之举,否则就要受到严惩。

至于银钱的发放比例,众说纷纭,但是全部按银发放,马运扬是不同意的,晋国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会使得银贵钱贱,他还是倾向于银钱混搭来发放的,而且倾向于银钱对半的发放。而在赋税征收方面,主张银钱兼收,以银七钱三为准,银则尽数起解,钱充存留用。

马运扬一方面自己在思考,并派人到民间调查,另外也在等李守仁、范正宣等人的考察情况。

三月底,庾光悦为了感念张适茹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同时几个月来他一直照顾张适茹,二人渐渐也萌发了情愫。庾光悦请父亲庾惠彦向张永安提亲,很快两家都同意了。六月的时候,两人完婚。马运扬还专门派人送去了贺礼,表示祝贺。庾道济是马运扬的妹夫,庾惠彦应该叫马运扬舅父。说下来也都是实在亲戚。这也是晋国一贯的风格。大族之间盘根错节,姻亲相连。

五月中旬,赵怡燕为马守山生下了孩子,是一个儿子。马守山请祖父起名,祖父马运扬起名为马敬成。

九月的时候,杜思雨为马守山也生下了一个儿子,马运扬给曾孙起名为马敬功。本来他希望起文或者海的,但是之前的先祖之中,已经有过文和海的,只能作罢了。当起功的时候,他曾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功,功业。希望他发扬壮大晋国的功业。”

赵怡燕终究是外来的,而且没有正式的名分,虽然先生了儿子,也是马运扬起的名字。但是杜家、张家等大族是最了解晋国的风俗和各种名字的潜规则的,成字虽然不错,但是文、宁、晋、海等字样在晋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从马运扬想给曾孙起名为马敬文到最后说出那句功业的话,杜思雨以及杜义祺、张舒扬乃至杜子颖都感觉到了安心和欣慰。

九月初的时候,李守仁、范正宣等人的考察回来了,同时几个月里,崔知礼也奉命向艾瑟琳安娜询问了西巴斯鹰国国内的一些赋税和货币情况,并让她写出了一份呈文,经崔知礼修改润色后于九月初也同时呈报了中书省及马运扬,以供参考。

李守仁、范正宣二人的考察结果认为虽然白银流通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租到,但是铜钱依然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替代,至少是在县城以下以及农村等地,还有很重要的作用。李守仁也一改昔日主张全用银的主张,认为武朝各地乃至晋国内部也是“日用自一文以至千万文,非钱不可买一物,而缺一文即不得物。民间交易以至数十两俱用钱文。”“我朝钱法,本土、闽东、南洋均广泛使用,无法骤然取缔。况我朝钱币,制作精良远较武朝,不宜废弃。”

而在银两和银币的问题上,范正宣、崔知礼等人说:“武朝银锭虽价高,但颇重不宜携带成色略差,西洋银币轻便方便携带,成色十足,然我朝铸造虽可,但短期无力铸造颇多,况尚有大量武朝银锭,成色不一,如全部溶化重铸甚为可惜,如不溶化,又实用不大。可先行溶解部分,而其中火耗列入正税,可留地方储用,亦可起解两都。”

在银钱搭配比例和俸禄发放的搭配比例上以及银锭、银币兑换比例上,是最为艰难的问题。最后决定先添炉仿照西巴斯鹰国银币铸造晋国银币,同时还决定在铸造银币的同时,仿银币式样也铸造铜币,以弥补铜钱短缺现象。并规定有两种铜币,一种铜币即一文铜币,与一文钱等同,另一种是十文铜钱合一枚铜币,一枚银币等于百枚十文铜币,也合一千文铜钱。鉴于还有银两存在,规定一两银折一千文铜钱,实际上将一两银子与一枚银币等同。

为了规范制作,在中书省的建议下,马运扬于昭武二十七年十月初下令在海京府设立海山银钱局,在南洋兴京府也同时设立晋国南洋银钱局,直属于户部管辖,专门制造银币、铜币和生产铜钱,并以生产银币、铜币为主,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效果良好,则可逐渐取代铜钱。银钱局以知事为首,下有同知两人,最多不过五人。

为了集中精力生产银币、铜币及改良铜钱,马运扬下令由户部、工部出面将所有的生产钱币的作坊工匠和监所全部集中起来,同时强行下令调集人员来支持,并由杜义祺出面,严厉打压私人铸造铜钱和白银,达到五十两贯以上者直接抄家,更重者全部灭族,最少也要流放兰翁岛。同时从山门县和南洋高价雇佣熟悉制作西洋银币铜币的工匠,请其帮忙制作各种材料器械,以发展自己的银币铜币生产。

同时马运扬让中书省和户部、工部联合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生产铸造散碎和成色不足的银两。一两以上的税赋全部以银币来征收,一两以下则由铜钱和铜币来征收及贸易。

不同于传统的铸造方法,制作银币铜币是需要打制的。刚开始晋国方面使用捶打来制作,但是这种打制出来的是一个薄片,没有厚度且制作技艺不好,也并不美观。这别说交代马运扬和户部了,就连打制的工匠们自己都觉得丢人拿不出去。鉴于这种情况,庾光悦奏请派人从山门县和西国总督府购买了相应的成套的机械和模具。这种器械名为螺旋压制器,由多层模具叠压,模具中置入加热的钱胚,模具上方是螺杆,由一个长杠杆带动旋转,长杠杆两端由人力驱动。

另外还一并下令在两都成立晋国海山官银所和晋国南洋官银所,专门兑换银铜钱,调节价格,发行兑换票,同时可以有钱庄的功能,可以接受存款,并贷款给民间和官府。同样以知事为首,下有同知两人,最多不过五人。

为了支持银钱局、官银所,马运扬下令由户部拨出白银五十万两、宫苑府拨出白银三十万两,并号召大族富豪也出资。然而在没有绝对把握钱,谁也不敢轻易掏钱。到了十二月的时候,庾惠彦一家首先掏钱,出资五万两。成为最先出资的大族。昭武二十八年正月的时候,柳梦绮出资十五万,李家、范家也出资十万。

有了这一百二十万,官银所总算是能够开张和运作了。

而银钱局的首任知事,马运扬钦点了庾光悦出任,银钱所知事选择了范正宣,都是比较年轻也稳重的一些人,同时抽调宫苑府、户部的一些理财能守前去参与。

而为了溶化铸造银币、铜币,马运扬拿出内府的五万两白银,让宫苑府拿出十万,户部拿出了二十万作为紧急备用使用。

可以说设立银钱局和官银所是马运扬一生中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不管成功与否,他都要做,下定决心做,他就不后悔。他也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成功,他也坚信可以成功。昭武二十八年的时候他已经八十七岁了。

马运扬在辛辛苦苦的忙于政务,一方面他有这个兴趣,另外就是他亲自培养的孙子这几年有些让他失望,他除了能比较可以的完成马运扬交代的事情外,开拓精神和能力不尽如人意,而且脾气还急躁。更重要的是自从将赵怡燕接回来以后,沉迷于其美色是无法自拔,这让八十七岁的马运扬是倍感失望,让马致遥、李颖冰也是倍感失望。马致遥更是懊恼,自己不争气,让父亲就失望了,而儿子竟然也让父亲失望了,而曾孙还太小。

赵怡燕自从跟了马守山后,倒是不关心政务,成天陪着他。而他的一兄一弟刚开始还比较本分,但是在赵怡燕生了儿子后,渐渐的有些目中无人了。在海京府,除了对府尹田文悦比较忌惮外,其余人根本不放在眼里。

昭武二十八年二月五日,田文悦之女田心蕊、田文泽之女田心怡,还有崔知节的女儿崔蓉静、崔知礼的女儿崔蓉灵,还有杜长衡(杜义宁之子)、杜思敏(杜义宁之女)、庾冰冰(庾光悦之妹妹)、范文菲(范宪文的孙女)等一群勋贵富豪子弟在郊外游玩儿,玩儿的很是高兴。

在他们下午回城准备各自回家的路上,看到了有两个和他们年龄差不多的小吏买了东西不给钱,与卖家发生了争吵。最看不惯这种当差还欺负平民的范文菲、庾冰冰上去与之理论,然而这就麻烦了。这两个人就是赵怡燕的哥哥赵会明和弟弟赵会硕,还有其手下的十几个衙役。

赵家兄弟十分恼火这些管闲事的人,掉头就骂,然而一看这一群人里多是女子,而且个个都如花似玉,赵会明说:“兄弟,今儿咱们两个有艳福了啊,这么多美女啊。”

赵会硕:“是啊,大哥。”

赵会明接着就想大庭广众之下调戏范文菲和庾冰冰。

范文菲:“狗仗人势的东西,光天化日之下买东西不给钱,还调戏女子,你还有没有王法了。”

赵会明:“兄弟们,告诉他谁是王法”

旁边手下的人说:“在这条街面上,我们赵大爷兄弟那就是王法。”

赵会硕:“对,妹妹们,跟我们走吧,保证你以后吃香的喝辣的。”

说罢,这些人就要动手,赵会明还说了一声:“来啊,弟兄们,一起上,把这几个给我带回去。”

范文菲、庾冰冰是没有任何功夫的,眼见妹妹遭受欺凌,这群人里仅有的一个男人杜长衡和会些功夫的杜思敏兄妹两上前阻止,并发生了肢体冲突,虽然他们两个有功夫,但是毕竟对方人多势众,而其余人也夹在乱哄哄的人群中跑也跑不了,就这样被抓住了。杜长衡和妹妹杜思敏也被抓了,正准备带回去。

就在他们返回的路上,遇到了另一队街上巡逻的差役,看到了赵会明兄弟押着一群人,看穿着都不是普通人,而其中一个人正好认识田文悦的女儿田心蕊,立即止住脚步,并叫住了赵会明。

赵会明也停住了脚步,说:“怎么回事啊,你少管。”

看样子,赵会明平时是谁也看不起的。

这个差役悄悄和她说:“你还是放了他们吧,别人不知道我也不认识,里面有一个是田府尹大人的女儿。其余人估计多半也是勋贵子弟,你不要命了啊。”

赵会明有些害怕了,而那个不知深浅的弟弟赵会硕则说:“大哥,怕什么,姐姐是郡公的老牌,我们是他的大舅子和小舅子。”

赵会明:“别瞎说,来啊,赶紧把他们放了,我们赶紧走。”

然后放下人,赶紧逃之夭夭了。

虽然没有受到什么惊吓,但是田心蕊他们也大体知道了这是些有背景的人,虽然还不清楚,但是知道他们姓赵。

按道理,田心蕊作为田文悦的女儿是知道的,但是这个姑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读书女孩子,对父亲衙门里的事儿根本不管,平时和她玩儿的这些人也差不多都是一个路子,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

当晚各回各家后,各家的父母也都知道了此事,无不恼火。但是孩子们受了委屈,他们也有些没有办法。孩子们不知道,可是杜义宁、庾惠彦等人是知道的,这是马守山的小舅子和大舅哥做的。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们根本不惧怕赵家兄弟乃至赵怡燕,以他们的权力和能力,这几个人完完全全可以踩在脚下蹂躏,但是投鼠忌器啊,所以只能是忍了,也没有上报,并让各自的孩子们今后不要乱出门了。

虽然他们没有上报,但是内事厅、仪仗司的人遍地都是,三天后此事就传到了马运扬那里。马运扬大怒,但是他也不愿意为此和孙子争吵,而是让儿媳李颖冰好好开导开导他的儿子,还有这个准儿媳。

又过了两天,赵怡燕也知道了此事,恼怒于哥哥弟弟的不争气,本来她的位子就很微妙,至今没有名分,虽然有了儿子。但是马运扬一句话就能把他置于死地,如果马守山不喜欢他,任何一个大族也都能轻易将其碾碎。

赵怡燕二月十日前往永寿宫向马运扬请罪,表示已经让哥哥和弟弟辞去衙门的职差,自己去谋生了。

马运扬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嗯了一声然后就让他走了。

不过也从此,马运扬及这几家大族埋下了对赵怡燕这一家的不满。

而马守山知道此事后,也曾向父母祖父母请罪,表示要严加管教,也痛骂了赵怡燕,但还是喜欢她,而且爱屋及乌,在赵会明兄弟走的时候,还特意给了他们一千两银子,也足够他们起家生活了。

昭武二十八年秋,谭自立因病去世,马运扬下令以刘茂弘出任参知政事兼户部正判。不久后,李守仁也老病归隐,马运扬以杜元祐接任参知政事并兼管工部。

昭武二十八、二十九年、三十年这三年情况都不错,晋国境内也比较平稳。而最关键的是晋国的银钱局和官银所在三年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

马运扬每个月都要前往银钱局和官银所去巡视。这是他人生最后最在意的一件大事,他分外关心是很正常的。

另外这三年里,马运扬让儿媳李颖冰帮着他念呈文,并询问她的一些看法,让马运扬震惊的是这个儿媳还是很有才能的,这让他很高兴。

三年里,银钱局批量制成了铜币二百万枚,银币一百五十万枚,改良铜钱三百多万贯,在民间的反响很不错。便于携带、制作精美,有晋国自己的风格,不仅民间喜欢,连大族富豪也颇为喜欢。范、李、柳等大族也纷纷开始使用。并拿自己储存的银两铜钱来兑换银币、铜币,兑换比价仍按照官方的标准。

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马运扬于昭武三十年底下令以后发放俸禄和征收收取赋税时候均以银币、铜币为主,铜钱为辅。原有的两贯单位改为按圆发放,虽然看起来有些少了,但实际上差距并不太大。并下令在府州一级开设银钱局和官银所的分号,同时以圆为单位正式命名银币,作为晋国自己的货币单位,并以此为征收标准,逐步开始推行。同时命令户部拟定了详细的章程,并征求各方的意见以修订。另外就是下令全国境内禁止一切私造行为,而兑换银币、铜圆和铜钱,只能在官府所开设的银钱所,其余私人钱庄不得经营兑换事务。

因为有了初步的成功,不少人希望一蹴而就甚至强制执行,但是谨慎的马运扬则主张渐进而来,银铜共存,相辅相成,铜钱还不可能全部取缔,一定要顺其自然才能,如果仓促而来,必然会引发混乱乃至民变。

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晋国也严令银币、铜币不得外流,否则必将在民间陷入陷入供不应求的程度。然而要去武朝购买商品的时候,必然要用现银和交税,这还得使用银两并进行兑换,而向西巴斯鹰国等西洋诸国出售物品回来的西国银币,需要兑换成晋国银币方可。这中间也有了麻烦,但是也没有办法。

为了方便与西巴斯鹰国及西洋的贸易,马运扬派人与西巴斯鹰国及佛鹰国等商人及总督府商议,希望以后在贸易中,可以一比一兑换使用,但是却不是那么好谈的,只能是逐渐等待时机了。

其实这些对于晋国而言暂时问题还是不大的,晋国与西巴斯鹰国、武朝佛鹰国、东町国、乐东国、南交国等主要贸易国的贸易上,总体上都是出口大于进口的,是有足够的白银流入晋国的,只是晋国需要加大铸造的数量。虽然与武朝的贸易,进口略多于出口,但晋国经常是做转口倒卖贸易,即使从武朝方面赔了,而通过与别的贸易,也能够赚回来,所以这个问题暂时不会很大。

马运扬严令晋国海山银币和南洋银币外流,但多多少少还是流向了武朝尤其是双海方面,双海方面尤其是与晋国相邻的府州县也乐于使用,而且用银两交换银币,而考虑到晋国的银币形式划一,使用方便,民众乐用,而且文字方面都是汉字,与西洋银币无太大区别,故受欢迎度很广泛。在兑换武朝元宝、银锭时可兑到七钱二分甚至八钱。而晋国的每枚银币含银最多也只有六钱四分或者五分,这样晋国银币能实际赚取武朝实银一钱左右,拿回去重新熔铸后,每年就能有几十万甚至更高的收入。

而在与西洋、东町等国的贸易中,晋国方面更是出于获利的优势地位,所以还是能够赚取为数不少的西洋银币乃至东町国的实银。仅昭武二十九年,晋国在与东町国的贸易中,就实赚了约白银三十万两,折合晋国银币后远不止这个数了。

虽然贸易总体形势很好,但是马运扬非常关注,他不断要求户部不能铸造的太多,物以稀为贵,不能太多,一定要有节制。更重要的是晋国不产银,铜的产量可以维持,而白银则依赖进口。即便南洋有黄金,能够平抑,但是也要注意。

昭武三十年秋季,七十岁的右相马运雄因病请辞,马运扬不愿意,但是还是同意了,并下令以庾惠彦出任中书右相。

这时候的格局变为了:

中书左相:谢弘纬,中书右相:庾惠彦

监修公国史:谢弘纬

弘德院令:杜子颖、同知弘德院:刘道宝

枢密使:杜义祺

枢密副使:沈存忠

参知政事:崔知节、杜元祐、刘茂弘、何国成

六部官:吏部正判崔知节(兼)、户部正判刘茂弘(兼)

兵部正判何国成(兼)、刑部正判周宗宁

工部正判杜元祐(兼)、礼部正判张永康

御史中丞:周济文、侍御史:范正宣、田文悦

大理寺卿:崔知礼、少卿:许显纯、张永嘉

户部副判兼易物司使:刘世安、副使:王文风、田家烈

学务司使:戴锦程、副使:田星然、于瑞贤

仪仗司都指挥使:霍云翔,副都指挥使:张光瑞、傅友文

主管殿前军公事:高承文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黄兴云

宁阳军左镇都指挥使:高昌翰

宁阳军右镇都指挥使:傅柏文

海京府府尹:杜义宁

宁安府知府:张永康

宁阳府知府:田文泽

兴京府府尹:陆文松

如果按资历,杜义祺是可以出任右相的,他也有心,马运扬也不是不同意,朝野也基本公认杜义祺合适。但是杜子颖劝儿子还是谦退为好,最后杜义祺举荐了庾惠彦,马运扬也立即同意。杜义祺则专任枢密使,主管兵务事宜,但是也还参与政务。其余的职位大多数是按部就班的,但是明显看出来,大族的势力又在增强,这很显然是马运扬担心这个孙子上台后会乱来,故意安排大族出任,以避免孙子将来的乱弹琴。而军中方面,黄兴云、高昌翰是新人,都是当年在剿灭海寇之战中起来的。

这几年里,赵怡燕比较安分守己,马守山也比较听话,没有再出幺蛾子,但是好色之心却愈发强烈,马运扬已经年近九十,没有几天了,也无心力再管了。而赵怡燕也明显感觉到马运扬大限不远了,马致遥又肯定不上位,因此他多方面的结好大族,并想让自己的弟弟赵会硕娶一个大族女儿为妻,但是哪一个大族都婉言谢绝了,这让他很不高兴,但却毫无办法,这就是晋国的实际情况。不过她的妹妹赵怡君比较稳重,也很乖巧,与哥哥不同,被田德昌看对了,娶做了正妻。但是田德昌也因此一时间为诸多大族子弟所嫌弃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马守山虽然这几年比较听话,但是对大舅哥和小舅子还是关照的,昭武二十八年的时候,他给地方悄悄打了招呼,让他们一个在海陵县、一个在通远州做了官,虽然品级不高,但已经算是吃上皇粮了。马运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再管了。其实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将来之后的晋国宫廷不会很太平,只是他看不到了。

昭武三十一年上元节,马运扬抱病去海京府城中走走逛逛。这也是他多年来最关心的大事之一。

历经十余年的建设,海京府城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毕了。完工之后的海京府城占地达到一万八千亩,宫城占地一千五百亩。府城东西都有大山,中间又有河流灌溉附近的农田,依山傍水,足可为山河险要之地。

看到这些,马运扬算是安心了不少,当然这与他内心追求的宫城还是相差不少的,但目前他只能做到这些了,剩下的就是后代的事情了。

昭武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原左相刘道宝因病去世,年八十六岁。

马运扬万分悲痛,下令追赠为太傅,中书令。

两个月后的五月二十五日,董元嗣也因病去世,年八十三岁,马运扬下令追赠为太保,中书右相。

接连两位昔日的重臣去世,让马运扬十分伤心,也沉重打击了他的身心。他预感到自己看来也不会太久了,但是谁最能接任呢,他真没有把握。九十岁高龄的他面临的是人生最大的难题了。

昭武三十一年七月二日,马运扬、张晶蕊将马致遥和李颖冰召来。

马运扬:“我没有几天了,该和你们交交底了。”

马致遥:“父王,你不会有事的。”

马运扬:“你们听我说完,我活着一切都好,我走后,守山必然会生出事情来,至于什么事,只有天知道了,我也必须预做一些准备。”

马致遥:“守山无法接班吗?”

马运扬:“短期可以,但长期他必将出问题。骄奢淫逸,任意妄为是迟早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苗头了,而一旦我不在了,他把事情做的过头了,那就要弄出大乱子来了,到时候就危险了。”

张晶蕊:“你打算怎么办。”

马运扬:“我走后,日常事务让他和中书省去办,但是大事你们决定,大小事情必须与你们商议。”

马致遥:“他们能同意吗?”

马运扬:“我会有安排的。”

三日下午,马运扬又将马致遥和李颖冰召来,这次只有他们三个人。

马运扬:“晋国自高祖以来,勋贵大族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不可铲除,也无法铲除了,一旦铲除,也会牵连自身,所以一定要平衡应对。”

马致遥:“请父王示下。”

马运扬:“张崔杜田为仅此于公室的四大家,所以是最为重要的,但是这几家也是有不同的。切记,保护最弱的田家,结好张杜两家,稳住务实的崔家。”

马致遥:“保护田家、结好张杜、稳住崔家,儿子记下了。”

马运扬:“这只能心记和体会。另外对于李柳范裴这几大富豪家族,也要恩威并施,有打有拉,不能让其合为一体,也要避免他们一家独大。”

李颖冰:“父王所虑周全啊。”

马运扬:“好媳妇啊,这几十年来我亏欠了你,你也就见谅吧。致遥跟了你长进不小,但是他身体不好,你要多照顾他,也要照顾晶蕊。另外你要看好你儿子和儿媳,将来的位子要传给正当人。”

李颖冰:“我怎么能担得起啊。”

马运扬:“你生性平和稳重,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后来的事情是时势使然,非你之过。我相信我走后你一定能安抚好这个局面的。”

李颖冰:“父王如果不在了,八叔、九叔怎么办,会如何,万一?”

马运扬:“他们老了,也没那个精力了,不会出事的。”

说罢,马运扬交给他们一份密诏,让他一定要收好。

马致遥、李颖冰恭敬地接下密诏。

七月五日,马运扬直接下令:

以马致遥为太尉;

以柳世绪为户部参判;

以柳世成为吏部副判;

以张适茹为内事厅同知;

以杜义泽为中书省舍人。

这道命令下的十分突然,事先没有任何人知道,也没有征求过任何人的意见,可以说是毫无征兆的。然而经历了宦海沉浮的人都知道马运扬这是在安排后事了。

七月十日,马运扬在永寿宫召见重臣宗室儿孙。

马运扬已经奄奄一息了,众人都看出来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马运扬看见人到齐后,说:“大政方针是不能变的,晋国要稳定,要与武朝和西洋和睦相处,多学各方的长处,取长补短才能生存。”

说完后,对李颖冰说:“念第一份命令。”

李颖冰拿起来后,开始读,这第一份核心是:

以马致遥为晋王,仍领中书令、太尉;

马守山为晋阳公,免去江淮沿海沿江安抚制置使;

马守山及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共同处理日常政务;

接下来,马运扬又让儿媳念第二份,核心是:

日常大小事务悉禀张晶蕊、马致遥、李颖冰;

以张晶蕊、马致遥、李颖冰三人权摄并行晋公职权;

军国重视由二府商议后报三人裁定执行;

张晶蕊居于永寿宫,马致遥夫妻居住永昌宫;

以谢弘纬、庾惠彦、杜义祺、崔知节、刘茂弘、杜元祐为辅政大臣。

对于这个决定,在场之人无不震惊,尤其是没有授予儿子也没有授予孙子晋公的职位,而是以老迈的妻子和有病的儿子以及一个没有外家依靠的儿媳三个人来权摄晋公职权。另外第一次安排了辅政大臣,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不震惊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说一个不字,全部遵命,如果此时有人敢反对,无异于就是找死。

看着众人很平静的神情,马运扬暂时是安心了。说罢让众人退下。

次日即昭武三十一年七月十一日晨,马运扬因病去世,终年九十岁,结束了自己执政的一生。

从昭信十二年,马运扬三十九岁开始正式接任晋公并受封晋王,他完全执政的时间有五十一年,是除高祖马文慧以外任晋公时间最长的。他的任内晋国达到了一个顶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向西与武朝达成了盟约,以名义上的内属完成了事实上的割据,获取了大量实际利益,并拓展了闽东的前沿纵深,向南与强势的西巴斯鹰国达成了盟约,并挫败了其多次进攻,保住了南洋,对内进行一系列变革,晋国的经济继续蒸蒸日上,尤其是发行了银币铜币后,晋国的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中转地,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好处。然而在顶峰的时代,也意味着隐忧,最大的隐忧就是儿子、孙子都非他所满意的人选,但是他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改变了,只能是看天意了。未来的一切,他只能是在天上来看着了,只能如此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