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十七年正月五日,杜子颖率马运雄、田旭昆等人员和大军返回了海京府。马致遥、杜义祺、沈存忠等也返回来了。
当天马运扬在海京府城外亲自迎接杜子颖的凯旋归来。
当日晚在怀晋殿,马运扬大宴群臣。
在宴会上,自然少不了对杜子颖等人的赞誉。马运扬更是当庭下令封杜子颖为太保、保安军节度使,成国公。
杜子颖不敢接受,但是马运扬下令他必须接受。
刘道宝说:“晋公、杜相回来了,臣请杜相出任左相,这是名至实归,臣改任右相,协助杜相。”
杜子颖:“不可,几年的征战能有功劳,全赖晋国祖宗英灵庇佑和晋公运筹帷幄,还有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如今荣膺使相、三师已经是人臣之极限了。另外臣已经七十一岁了,身体精力跟不上了,臣请卸下右相之职。”
马运扬:“今天大喜的日子,就先不说这些了。”
几天后,按照杜子颖的奏议,重新部署了闽东防务和辖区:
将原连海县之江柯岛、三山镇区域转归海清县节制,以李思约为海清知县兼节制驻军;
连海县管辖岚山岛及其附近所属岛屿,高承文为知县节制驻军;
田文安为长乐县知县,管辖长乐县及其附近所属岛屿,节制驻军。
三县级别待遇均同四品官,与金龙岛、蝶陵岛均直隶中书省。
马致遥本来是不想做军队统帅的,但是命令已下,他只能接受。不过他因为有伤在身,所以一直都没有到任。
张晶蕊见到了这么多年没见的儿子,这段时间是非常高兴的,马致遥变了,是真的变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将他锻炼出来了,虽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终究还是有所改变的。而李颖冰、李颖佳则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丈夫,马致遥、沈存忠则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孩子。因为常年在前线,孩子也几乎都对父亲没有了什么印象。
正月里,杜子颖不断上表请求卸任右相,马运扬一直在挽留,但却感觉他是决心已下,正月二十五日,马运扬将杜子颖请入宫中商议。
杜子颖:“臣真的是老了,希望晋公念在臣家几代忠良的份上让臣卸任中书右相吧。”
马运扬:“你如果卸任,以后朝局谁来掌握,尤其是兵务。曹宝诚如今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也有卸任,你们都走了,怎么办。”
杜子颖:“臣认为可让田旭昆出任枢密使,梁世怀、马致遥出任枢密副使,以马运雄为中书右相,柳子厚为兵部正判,庾惠彦、谭道祥为副。”
马运扬:“那你就这样退下了,有些浪费啊。”
马致遥:“儿臣认为可以让杜相教下一代人兵法,下一代人也是需要的。而杜相世代为将帅,有不少经验应该让他传承下去。”
马运扬:“杜相,你看呢,能吗?”
杜子颖:“臣愿意。”
二月十二日,马运扬下令:
中书右相兼兵部正判杜子颖致仕,晋中书令、太傅、司徒、检校太尉、弘德院令,其余职爵荣差如故,自由出入宫廷,教导延晋郡公等人。
因为杜子颖的致仕,晋国高层的人员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大的变动。
中书左相:刘道宝,中书右相:马运雄
监修公国史:刘道宝
弘德院令:杜子颖
枢密使:田旭昆
枢密副使:梁世怀、李元阳
签书枢密院事:马致遥
参知政事:范宪文、庾道济、李元奉、柳子厚
六部官:吏部正判谢弘纬、户部正判庾道济(兼)
兵部正判柳子厚(兼)、刑部正判余安道
工部正判范宪文(兼)、礼部正判何泰然
御史中丞:崔知礼、侍御史:庾道阳、周济文
大理寺卿:郑永逸、少卿:张永安、崔知节
户部副判兼易物司使:谭自立、副使:李守仁、王惟正
学务司使:柳子雄、副使:戴锦程、田星然
仪仗司都指挥使:霍云翔,副都指挥使:李高成、张永嘉
主管殿前军公事:杜义祺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沈存忠
宁阳军左镇都指挥使:何国成
宁阳军右镇都指挥使:傅柏文
海京府府尹:刘茂弘
宁安府知府:庾惠彦
宁阳府知府:杜元祐
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王惟孝
保宁行省平章政事:王惟忠
东宁行省平章政事:孙凯阳
永晋行省平章政事:田文平
兴京府府尹:刘世安
天雄府知府:刘符策
昌南州知州:傅友文
海西州知州:于瑞贤
东海州知州:王用明
马运雄出任右相也成为是继马康飞、马康岩之后第三位出任右相的宗族直系成员。这里面的地方官尤其是南洋地方官都是昭武十五年左右变动的,那时候杜子颖等人还在前线作战,故而根本不知道。这些人都是从基层起来的,也都是饱读诗书的,而且行事风格都比较强硬,大族称其为新酷吏。然而这也是马运扬要用他们的原因,以此来打压南洋的大族和富豪。而马致遥原本是应该出任枢密副使的,但是他要养伤,就坚决请辞,马运扬同意了,不过又给了儿子一个签书枢密院事的虚衔,实际上还是不去的。他的伤太重了,而且多年前线生活他各方面的亏空都落下了,别看只有三十九岁。
这次变动中,沈俊链也终于得以卸任了仪仗司都指挥使,可以安享晚年了。虽然他只有五十五岁,但是二十七年的仪仗司都指挥使是非常熬人的。好在儿子已经有了好前程,他也算是安心了。另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杜元祐,这是当年杜义祺在武朝时候所认识的。当年他住在岚山岛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但是昭武十年以后战事越来越厉害,杜义祺就安排他回到了海山洲,后来通过父亲举荐到地方任职。很有操守,也非常能干,在昭武十五年时候接替了宁阳府知府兼文宁宫留守。任内对于富豪大族表面客气,但按照律法办理,而且义正辞严,加上与杜家关系很好的张舒扬的关照支持,所以宁阳府的大族也不能更不敢把他怎么样,只能是有所收敛了。
对于马运雄出任右相,马运泽已经麻木了,这已经是在他的预料之中了。这几年的战事,马运泽也都被排除在了核心的决策圈之外,他的生活倒是过的自由了起来。宗亲府他说是府令,然而大小事务都是马运扬在决定,他根本不过是挂名而已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妻子经营生意,遛鸟、散布,或者去陪陪母亲林尚珍,哄哄孙子,也倒是乐得清闲。
也就是从昭武十七开始,晋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时期。
从昭武十年开始的战事持续到去年底,中间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因为养寇自重,晋国得以短暂安宁。而其余的时间段则普遍是比较紧张的。总体上来说这几年的战事对晋国的损失还是不小的。晋国这七年里损失的兵力总计在两万多人,要知道晋国实际上打的大仗并不多,但是断断续续的防御战积少成多下来的死伤也是不小的。战船方面,七年里因为作战和风浪及触礁等也损失了有一百余艘。而府库的储备方面,这几年除了战事外,通远州、海陵县和南洋许多地区都遭遇了大风还有地震的影响,房倒屋塌和死人也是较多的,虽然靠着以工代赈及军队的武力戡乱,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但是也损失了不少粮食和财富。到昭武十六年底,户部、宫苑府的府库中储存的黄金虽然增加到了三十多万两,但是白银却急剧下降,只剩下了约二百万两左右。
另外因为战事的影响,武朝每年对晋国岁赐的布十五万匹和白银五万两,从昭武八年就已经停止了。到昭武十六年,九年的时间,晋国少收入了白银四十五万两,布匹一百三十五万匹的稳定收入。而且更因为去年的作战,武朝方面内部已经有不打算再赐予晋国的呼声了,反而要求晋国方面加大对武朝的上供力度,尤其是粮食。而在去年的谈判中,晋国方面提出了要求武国重新岁赐,并补齐以往的岁赐,被武朝明确拒绝了。更糟糕的是,素来对晋国和马运扬比较务实友好的嘉佑帝已经是重病在身了,首相徐少游老奸巨猾,想从他那里得到支持是非常难的。唯一有进展的是晋国方面已经打听到了新的皇帝他好色,而且已经攀上了关系,希望能够将来打点好他周围的人,为晋国争取更大的利益。
昭武十七年,晋国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安顿归来的将士和人口。同时三月份中书省下令,减免海山洲本土一半和南洋属地三分之一的田赋,实际上是鼓励百姓将耕种出来的多余的粮食出口,以换取缺少的布匹和白银。同时马运扬下令大力提倡节俭,并要求各地重点打击在战后囤积居奇的大户富商,而且从重惩处。
昭武十七年十二月初,武朝嘉佑皇帝因病去世,其子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景隆。昭武十八年二月初的时候,晋国方面得到了消息。马运扬还是很悲伤的,嘉佑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来总体来说对晋国方面还是很照顾的。嘉佑昭文盟约中的岁赐,去岁在两个县的划界问题上,如果不是嘉佑皇帝最后的决断,晋国方面是很难有实际收获的。
昭武十八年二月下旬,马运扬派易物司副使李守仁、仪仗司副都指挥使张永嘉等人率人携带马运扬的奏表前往大京城致祭表示孝敬,并携带了一些珠宝名画,还有十名绝色美女,同时还有十五万石粮食,也在随后起运。
四月初,李守仁、张永嘉等抵达了大京城,首先托人找关系拜见了景隆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公公孙永林,将美女留下,请他日后代为进献皇帝,并送给了孙公公一些名画,因为此人对古董字画是颇有兴趣研究的。
那人钱财与人办事,孙永林收钱还是肯办事的。并且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那就是武朝准备在双海南部沿海一带正式开个口子,允许商民自由贸易各地,东町国除外。
李守仁也希望通过孙永林让景隆皇帝恢复岁赐,但是孙永林则说此事已经不可能了,朝廷现在赋税紧张,加上刚刚打完仗,自顾尚且不暇,哪儿还能再给岁赐。
这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上供的十五万石粮食,孙永林上奏了皇帝后,景隆皇帝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浙东和双海正缺粮,这些粮食是可以缓解燃眉之急的。除了褒奖了一番后,下令赐予晋王金银各千两,上等丝绸和印花棉布共五万匹,中等丝绸、锦缎、布匹五万匹。这已经是价格不菲了,而且即便亏本也不打紧,晋国可以将这些再高价转卖给西洋总督辖区或者是东町国。
武朝当时每石稻米约五百文钱,晋国无论是海山洲还是南洋都非常适合生产稻米,自然价格要低一些,在二三百文钱。而上等的丝、布价格在武朝约一两白银,多则不过二两。如果以一两算,这十万丝布最少也有七八万两,而如果卖到别的地方,会有好几倍的利润。
在大京城,李守仁还在阴差阳错之下认识了首辅徐少游的儿子徐宝卿,当时在工部任职,但主要是经营自家产业。徐家是江南的大地主之一,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的布匹行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当时全国尤其是富庶的东南因为战乱影响,百业凋敝,徐家所产的棉难以制成大量的布,即便制出来如果被官府征用将没有多少利润,而如果制出来,又因为百业凋敝,也难以卖出好价格,所以当时他很犯愁。
三月十二日,李守仁、张永嘉密请徐宝卿吃饭。
礼毕寒暄过后,李守仁就直说了。
李守仁:“徐兄,我们这些人都是直性子,有话就直说了,如果有什么不对,您请见谅啊。”
徐宝卿:“无妨,李兄请讲。”
李守仁:“我们听说了你因为布匹的问题在犯愁,是为销路在犯愁。”
徐宝卿:“是啊,刚打完海寇,东南富庶之地普遍凋敝,卖不出好价格。北方则因为相对贫瘠,也难有好价格,官府虽说会征用,也会给钱,但经常是空头支票,难啊。”
张永嘉:“徐兄,我们帮你推销如何啊,你现在有多少存货。”
徐宝卿:“你们打算怎么推销。”
张永嘉:“我们可以帮你推销到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区,然后可以让他们卖到欧洋巴洲、拉印尼加洲,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给你卖出去一些。现在就是不知道你家有多少存货和质量如何啊。”
徐宝卿:“质量你放心,存货现在大约有普通粗布五万多匹,上等的印花布一万多匹,另外还有上等的葛布五千多匹,此外另有长十余丈的大绒五百多匹。”
李守仁、张永嘉一听这还是一笔不小的生意啊。
普通粗布按照二百文钱算,就有一万多贯,差不多也在一万两。上等印花布一匹按照一两算,也有一万两。而五千多匹上等葛布,每匹约在二两银子,也是一万多两银子,而大绒五百多匹,每匹需要至少六十两银子,约在三万多两,以上这些最少得需要五万两银子。不过如果卖到外地,即便是卖到东町国,利润至少五倍,就能最少是二十五万两,卖到西洋,就可以达到十倍,是五十万两。
李守仁:“只要质量没问题,这些我们全要了。”
徐宝卿:“真的?”
张永嘉:“决不食言,只是这价格。”
徐宝卿报了一下价格,和他们的预估差不了许多。但是徐宝卿是要赚钱的,而且想大赚一笔。
徐宝卿:“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意,这次我也就认了,八万两,你们全收了,如何。”
李守仁:“我们出十万,但是你们保证质量,并送到闽州府海清县,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徐宝卿:“十万,当真?”
李守仁:“是,现银十万的银票,六月底七月初在闽州府海清县交易。”
徐宝卿:“爽快。”
三月十五日,李守仁、张永嘉等从大京城出发启程返回。
五月二十日,李守仁等返回了海京府。
返回了海京府后,李守仁、张永嘉详细报告了出使的情形,而且说了与徐宝卿的这笔交易。
马运扬、刘道宝、庾道济、范宪文、马丹旎等都在场。
听后,马运扬问他们的意思。
刘道宝:“这个徐宝卿是徐少游的儿子,可以打交道,即便赔一些,也无妨。”
范宪文:“赔不了,这些东西成本最少也得三万多,普通市价是五万两,我们出十万,看起来有些高,但卖出去绝对物超所值。”
庾道济:“是,范大人所说极是。另外臣建议如果此去卖出去的利润很高的话,我们可以分一部分给徐家,为以后长远留下余地。”
马丹旎:“女儿同意两位大人的意见。不知父王意下如何啊,这十万两银子也不是小数啊。”
马运扬:“道济所说有理,且看卖出去多少钱。十万两银子,宫苑府出五万,户部出三万,宪文,你出两万如何,到头来的利润也这样分配如何啊。”
范宪文:“臣谢晋公。”
范宪文可是捡了个大便宜,即便按五倍利润算,卖出去五十万,他能够获得利润十万两,好买卖。
马运扬一锤定音,事情就这样成了。
六月二十日,李守仁、范宪安押着十万现银的银船,由战船护送从光宁港直接运往岚山岛并转赴海清县。
六月二十七日,押着十万现银的船只抵达了海清县。
二十九日,徐宝卿亲自押运着五万匹粗布、一万匹上等印花布、上等的葛布五千匹,长十余丈的大绒五百匹来到海清县与李守仁交割。
李守仁亲自查验了货物,质量没有问题。徐家的布匹行业确实名不虚传。并将十万现银全部交给了徐宝卿。
李守仁查验了现银后,很满意,又令人拿出一千匹粗布、二百匹上等印花布交给了李守仁,说:“李兄爽快,这些年世面不景气,我也是现银有限,这些也能值些钱,给弟兄们换些茶水钱吧。”
李守仁:“那就多谢了。”
七月底,这些船只开往了宁安港,很快就有不少的西巴斯鹰国、佛鹰国、东町国的商人前来看货,并有意向交易。
而季莫尤拉卡这二十多年在宁安府人情世故和汉语都说十分精通,很快知道了有这样的一笔大买卖。
七月初,季莫尤拉卡就知道了这笔生意,并汇集了各地的现银,并从东方总督府奏请调来了大量的现银。最后还是季莫尤拉卡拿下了这单生意,成交的价格是六十五万两。即便是这样,西巴斯鹰国也赚了,他们将这些运回本土,会有更多的人来买,或者运到自己别的辖区,也有高额的利润。
以十万两白银的本钱卖到了六十五万,除去本钱十万,还有五十五万的利润,是非常客观的。而这五十五万的分成中,经马运扬裁定,宫苑府获得了二十五万,户部获得了十五万,范家获得了十万两。还剩下的五万两中,马运扬决定赏给李守仁、张永嘉各五千两,赏给护送装卸的夫役和水兵一万两,其余三万两,马运扬让李守仁派人于九月底转送给了徐宝卿。
徐宝卿在十月底收到了三万两的银票,非常欢喜,并派人南下专门告知李守仁及晋公,表示以后愿意与晋国继续合作做棉花布匹的生意。
柳梦绮是做绸缎布匹为主的,但是这笔生意从始至终她都不知道,直到后来才知道,但为时已晚。
昭武十八年也是武朝景隆元年二月初,武朝正式下令在晋安府外围的一个名曰集庆港的地方贸易,除了不许前往东町国,允许商民可以自由贸易。但是限定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都必须到这里办理繁琐的手续,并从这里装货出港、入港验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文书、商引,才能出海。并且对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如东西二洋各限船五十艘,严禁彼此间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 即使证件齐全,仍然以通匪寇论处。
即便如此,这已经是武朝的一大进步了,允许商民自由在一个地方贸易这是破天荒之第一次。
对于晋国而言,这也是利弊兼备的。有利的是晋国的商民也能从中贸易了,较为方便了,但是不利的就是这无疑削弱了晋国这个中间商转手贸易的价值。以前因为武朝始终不允许,晋国以不阴不阳的藩属身份可以从中购买物品再倒卖出去,能有巨额的利润,而如今则有了不少的麻烦,也减少了晋国的赋税收入。
五月的时候,马运扬专门召集中书省、户部、易物司和宫苑府的官吏研究对策,最后庾道济、谭自立、李守仁、马丹旎等人想到了一些办法,都是钻空子的办法。
首先是武朝明令不许到东町国贩卖,是不许武朝人到东町国贩卖,但是晋国人可以利用自己实际不归武朝管辖的身份,从武朝买上物品然后再卖到东町国,仍然能够获得利润。
其次是在距离集庆港有一定距离却又是重要航路上的地方设卡收税,而这两个地方一是由北到南的连海县、长乐县、海清县一带,二是由南到北的蝶陵岛,如果不经过蝶陵岛则在金龙岛收税,必要时可以两地都收税。无论进出集庆港,金龙岛都是必经之路,简单说就是收过路费和买路钱。
再次是可以在武朝商人贸易晋国土地上的地方对武朝商人和船只收税,尤其是宁安港、永宁港、安晋港等地,而且收税一律取银。必要时候可以与部分海盗一起在远离武朝势力范围内进行抢劫。
既然武朝对出海的时间有限制,那么晋国可以与这些商人协商,由晋国人购买下他们的商品,然后再行转卖,不过事后分出一些利润给他们,纵然如此,还能有钱可赚。同时这些商人海外牟利,也需要担巨大的风险,尤其是海盗,所以晋军可以为之护航,每年向这些商人收取一定的费用,就是说向他们收取保护费。
定下这样的大框架后,易物司又进行了完善,并设置了相关的衙署来管理,到年底的时候基本就已经比较完善了,并定于昭武十九年正式在晋国有关的口岸进行实施。而对收下的赋税,晋国中书省、户部、易物司明确下令分成的比例:
连海县、金龙岛、蝶陵岛、长乐县、海清县等闽东前沿地带所收过路费、保护费中,当地留六分,上供四分给朝廷;
宁安港、永宁港、安晋港等地征收下的商税,当地立下四分,其余上缴给朝廷;
如有晋国商人和商号从武朝购买商品再转卖东町国或其余异域的货物利润中,必须上缴利润的两成给朝廷。
同时马运扬还特别指出:“既然我们已经做出了内属的决定,虽然还是名义上的,但多少也得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对外贸易上。”
马运扬的指示,易物司最后拟定了办法,户部上报中书省及马运扬后最后决定来执行。决定自昭武十九年开始,进出口武朝的贸易收税减少三分之一,一来是为了减轻晋国自己的压力,二来也是为了与名义内属上相配套。但是进出口除武朝以外地方的商品则加收三分之一的税收。即进出口武朝的收税以前都是值百抽十,自昭武十九年开始,进出口均降为值百抽三。而对东町国的进出口则都是值百抽十五,对西洋的进口则是值百抽二十,出口是值百抽十。
昭武十九年这些办法正式开始实施,但是开始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刚开始,武朝控制的很严格,而且民间有胆识的人还较少。当年武朝在集庆港的商税收入才不过三千两,晋国从中收取的过路费不过千余两,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相反,李思约、田文安在自己管辖的海清县、长乐县开设货栈商号,大肆购买武朝想要卖到外地的商品,然后由晋国人去卖。晋国出海外贸是没有那么多麻烦和手续的,只是税相对高一些。
这个办法引起了马丹旎等人的注意,昭武十九年八月,由宫苑府出资五成、户部出资三成、大族出资两成、连海县等三县出资一成在海清县、长乐县两地开设了海山货栈,专门购买想贩运到外地的武朝民间商品,而且什么都有,走私物品也可以。而所得利润中,按照出资比例来进行分配。如有大利润的商品,可以酌情分给老客户。
海山货栈成立后,徐家首先加入了。而晋国方面非常欣赏徐家的胆量,并答应从卖出徐家的货中分出一成给徐家。而徐家则答应以后尽量先供货给晋国,并且卖给晋国的货只收取本钱和运费。这样做徐家也不亏,因为只要他的质量过关,晋国卖出去的徐家货物,往往都有数倍的利润,即使是分出一成也是非常高的。
晋国的这个办法很好,从昭武十九年八月成立海山货栈,到昭武二十年底,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入了十多万两。昭武二十一年开始,晋国决定扩建海山货栈,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再行变革。
昭武二十年六月,马守山已经十七岁了,他们几个年轻人跟着读书习武,也还有些成效,另外杜子颖自从回来后,也经常教导他们,给他们讲关于作战的一些常识和经验。马运扬让他们这些人见杜子颖时候必须行大礼,要按照侍奉祖父的待遇来尊敬杜子颖。
为了让孙子更加了解晋国的情况,尤其是南洋的情况。马运扬于七月初下令由张舒扬带着马守山、杜长文、张适茹(张永安之女)、张鸿晖、张适茹、崔景休、田德昌、庾光悦、王世兴、沈庆安这些年轻一代去南洋看一看。
之所以选择张舒扬,是因为张舒扬对马运扬这位姑父的方略有着比较清醒的了解,而且平时也常教导他们,有着很浓厚的感情,最适合带他们。这样可以以带他们散心的名义就能够把事情做了。
七月初,张舒扬带着他们在内事厅少量人员的陪同下从海京府出发。他们选择了从光宁港出发直接南下,而不是先到宁安府,让他们多走海路,体验一下大海中的颠簸和风浪。
七月二十日,经历了二十天的航行,他们才顺利抵达了宁河港。
他们从七月底抵达了南洋属地,到十二月初返回。总共在了四个月的时间,主要走的地方是铭英府、武宁州、永晋府、永宁州、兴京府,并没有去保宁行省之地。而这些地方之中,张舒扬重点是带他们在兴京府居住,就住在了晋宁宫。
在晋宁宫中,张舒扬问他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改名叫兴京府吗?”
杜思雨:“兴京府,兴旺晋国?”
张适茹:“如果是那样,应该叫兴晋府啊。”
崔景休:“晋是国号,京是中书所在。”
马守山:“海山洲的是海京府,海中神京,祖父是希望这里是陪都。”
庾光悦:“有道理,一南一北,相互呼应。”
杜长文:“晋国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
张舒扬:“你们能理解到陪都,一南一北,这很好,要知道这里的重要性,这就好。”
除了谈这些外,张舒扬重点还和他们去安晋港巡视了很久,这里商贸云集,每天都有为数不少的船只往来贸易,而安晋港属于天然良港,能够停泊很多的船只,但是码头仓库还有些少。
而在晋宁宫,虽然晋宁宫宏大,但是相对空旷,浪费了许多房子,众人都感到有些可惜
十二月初,张舒扬领着他们返回海京府后,让他们每人写一份呈文,然后上交马运扬。
到月底的时候,他们写了出来,张舒扬又根据他们所写略加润色然后上奏马运扬。
张舒扬上奏的建议主要有:
加大对南洋的移民,每年最少一万人;
招抚南洋的沿海海盗,至少使其无害化,为我所用;
增修扩建安晋港的码头;
扩大兴京府的管辖范围;
仿武朝体制在兴京府设留守府,必要时候设六部。
对于这些建议,前三条都好说,而且实际上已经在办,不过是下一道命令在催促就可以了,其余两条则比较麻烦。
昭武二十一年二月除,马运扬召集中书六部和枢密来商议此事。
对于扩大兴京府范围,众人也没有意见,但是扩大到什么程度,该如何,向哪儿扩张呢,众人的意见不一。
左相刘道宝和参知政事都主张向永晋行省要地,从永晋行省分出部分地方划归兴京府。
右相马运雄在南洋做过观察安抚使,对南洋事务最为了解,所以马运扬很看重弟弟的意见。
马运雄说:“晋公,可否拿出舆图,让臣看看,再请户部报一下相邻地方的赋税,可供臣弟参考。”
马运扬:“来人,把图拿出来,铺在地上。道济,你报一下赋税,对,还有人口情况。”
地图铺开后,庾道济开始让人报赋税,马运雄边听边看,而且看的是非常专注。
数字都念完后,马运雄还在看。
刘道宝:“九公子,你......”
马运扬打断他,示意他别打扰马运雄。
马运雄沉思了一会儿后,说:“臣弟建议将海西州划入兴京府,将北部地区的原晋宁县部分地区设为县,将兴京府东南部的部分地区与海西州相邻地带也可以设县,还可以把天雄府也划入。”
马运扬:“为什么?”
马运雄:“北部设县比较好理解,人口也较多,已经达到了设县标准。兴京府的人口多集中在北部、西部,东部人口较少,而为了防御东部,所以东部也可以设县。将海西州划入,是因为此地与兴京府有陆地相连,如果有事,兴京府的水陆军主力都可以迅速南下。而天雄府虽然地域较大,但是人口并不多,距离海西州、兴京府也不远。如果天雄府有事,兴京府兵力也可以迅速南下。这样下来,兴京府作为一个等同于行省的京府,人口也有大几十万,慢慢发展下来,也能够达到百万了。”
马运扬:“那东海州和昌南州呢?”
刘道宝:“臣觉得如果按照九公子这样分的话,地利上确实便捷了许多。那不如顺势将东海、昌南两州也合并为一个行省。”
马运雄:“臣同意刘相的意见,东海州与昌南州最近,万一有事也方便增援,而如果等待兴京府的援兵,恐怕缓不济急。”
马运扬:“合并为行省,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还不到时机。两地的人口加起来只有三十万左右,完全不够。不过可以合并为一个府,这应该是可以的。仍然管辖东海、昌南两地。府衙之地你们看设在哪里最好。”
张永安:“臣做过东海州知州,臣认为可在东海州东部这个叫莱斯皮的的部落地带,这里地势平坦,盛产椰子、稻米、蕉麻,而且气候湿润,虽然目前人口不算太多,但粮食是基本可以自足的,邻近小岛也有森林木材。”
马运雄:“可是这里有火山,邻近火山啊。”
张永安:“是,然而海西和东海州,甚至整个南洋属地几乎处处都有大小不一的火山。而这里虽也有,但是其位置适中,是南下增援昌南的最合适地方,舍此再无他地啊。如果因为这里有火山,我们可相对靠北一些,但是那就近海,又有大风大浪了。”
马运扬思考后,说:“就在这个莱斯皮的地方设府衙,东海州、昌南州合并为东昌府,东海州、昌南州改为县,但待遇如同从前,东昌府为正四品衔,中书省拟定人选上报决定后就下令吧。至于设六部的事情,以后再议吧。”
刘道宝等:“臣等遵命。”
很明显,在兴京府设六部,马运扬认为还不到时机,而且目前正处于休养生息的时期,不适合大兴土木,而且要增加大量官员,也负担不起这笔开销,故暂且作罢。但是马运扬让刘道宝给兴京府府尹刘世安的命令中要求让他根据财力和物力扩大兴京府的场所,同时也储备人才,为以后打基础。
三月二十日,中书省上报了拟定名单,经过马运扬同意后正式下令:
兴京府北部地区改名为广德县,东部和东南地区改名为临海县;
海西州、天雄府划入兴京府,天雄府改为天雄州;
东海州、昌南州改为县,两地合并为东昌府;
于瑞贤由海西州知州改任东昌府知府;
东海州知州王用明转任海西州知州;
东海县、昌南县知县由王润昌、傅友文出任;
广德县、临海县知县由何国安、赵广敬出任;
兴京府升级为南都,设南都留守,由府尹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