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二年七月二日,李元奉首先让保宁行省境内的知名文人和亲汉的洛国元老、长老等造势,大力鼓吹目前的保宁行省体制有问题,洛国相府的人虽然同时兼任保宁行省的官职,但是办事速度慢,而且与平章政事之间的关系是不阴不阳和不上不下的关系,力主进行改变。主张洛国相府官员全部到行省任职,相府尽快裁撤。
刚开始只是极个别人,但越到后面人越多,到了八月中旬的时候,行省兼洛国参知政事拉韦斯已经不断有人将这样的建议上奏到行省和相府,并直接呈递给了国王洛英毕尔和王后张彤云。
张彤云刚开始也没在意,但后来逐渐感觉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活动,而且时间点恰好是马运扬走后,张彤云马上感觉到这是姐夫认同和默许的,甚至就是姐夫马运扬在背后支持的。
八月底,李元奉等拿着已经起草好的奏闻请拉库拉米尔签署,然后一起和他上奏。拉库拉米尔自然有些不愿意,但是他知道李元奉等人既然敢让他签署,就意味着已经做好各种准备了。
李元奉:“你放心,你的待遇和其他洛人的待遇仍然不动。原有制度一律不变,只是把相府解散了而已。”
拉库拉米尔:“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洛那卡国就不复存在了。”
王惟忠:“若无当年晋国相救,洛那卡恐怕早就不在了。”
拉库拉米尔:“那国王陛下呢?”
王惟忠:“你放心,国王仍然是国王,王宫仍然是他的,我们绝对拥护并尊崇国王,他的名分永远在你我之上。”
李元奉:“另外我们已经准备奏请封按晋国的爵位给国王特殊爵位,并给国王的女儿以郡主之名,这是从未有过的,所以这方面你尽可放心。”
拉库拉米尔见木已成舟,就只能答应了。
九月初,拉库拉米尔、李元奉等拿着众人已经签署好的奏闻觐见国王和王后。目的是请洛英毕尔正式签署。
洛英毕尔看后,想拖一拖时间,但是李元奉等不同。
赵元德:“陛下,没必要再看了,臣等已经为您考虑好了,您请盖印吧。”
洛英毕尔看着拉库拉米尔,希望他的表态。
拉库拉米尔:“陛下,这已经是民心所向。”
张彤云已经知道会有这一天,说:“你们这样逼迫国王,是以下犯上啊。”
其实张彤云不过是故意说说而已。
李元奉:“臣等是顺天应人,何况我们仍然尊奉国王,国王和王后的待遇仍在。我们已经决定按照晋国爵位奏请晋公封国王陛下为保宁郡王,几个公主也全部封君。奏表已经写好,请过目。”
张彤云拿起来看后,确实如此,请洛英毕尔再看。
奏表上明确请求封洛那卡国王洛英毕尔为晋国保宁郡王,待遇等同晋公。同时封洛英毕尔与张彤云的三个女儿为郡主。三个女儿的封号已经想好为崇晋郡主、保宁郡主、东安郡主。
洛英毕尔在看的时候,张彤云说:“我是没有意见了,陛下你看呢。我认为这样挺好的,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
洛英毕尔看后无奈地点了点头,最后同意,什么也不说,盖印。然后由拉库拉尼尔正式下诏。
从此洛那卡国只剩下国王王宫所在的范围,其余都是保宁行省所在地。当然其余体制方面仍然暂时不动,还分为汉地和洛地。但是从此保宁行省可以光明正大行事,也可以逐步谋求改变汉地和洛地官员的任用人选问题。
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洛国相府的人员全部合并到保宁行省,所有的印绶也全部封存,一律使用保宁行省字样。并公布了新的行省高层名单。民间对此普遍反应很淡,这并不影响普通人的和基层官员的太多利益。自保宁行省设立以来,他们也向行省呈文,也向洛国相府呈文,如今反而还少了道手续,有些人还觉得简单了不少。
改制后,保宁行省平章政事为李元奉,左右参政为拉库拉尼尔、方智刚,行省参知政事为王惟忠、拉韦斯、韩泽群、埃斯拉,行省枢密使为赵元德。保宁府知府由参知政事韩泽群兼任。
十二月底,马运扬也正式下令封洛英毕尔为保宁郡王,张彤云为郡王妃,其三个女儿为崇晋郡主、保宁郡主、东安郡主。
这不过是已经提前定好的事情,如今正式宣布一下而已了。
马运扬于七月二十日返回了海京府,结束了这趟南洋之行。
而这几个月里,海山洲政务方面有马运建、杜子颖主持,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而在后宫方面,因为马运扬不在了,马运泽也不再,马运建又要处理政务还是宗亲府令,事情繁多,而林尚珍则有些张扬。按照马运扬定的规矩,她和郑萍茹应该轮流居住昆阳宫和安心园,但是林尚珍这几个月一直住在昆阳宫不走,郑萍茹没办法。而且据报林尚珍还趁马运扬、马运泽不在和马运建顾不上的情况下,将昆阳宫的不少好东西都转移到林家。
郑萍茹知道后告诉马运建,马运建无奈,他和张晶蕊两人前去劝说,然而林尚珍表面答应,实际上依然如故。张晶蕊后来单独前去与之讲道理,反被嘲讽了几句,让张晶蕊很没面子。
马运扬、马运泽回来后,林尚珍又恶人先告状,说马运建、张晶蕊欺负她。马运扬什么也不说,马运泽是了解母亲的,知道这一切都是母亲的贪心在作怪。然而终究是他的母亲,他不得不拉着母亲请嫂子和二哥过来并决定要当众道歉。
林尚珍对儿子代他道歉很不满,不过也没有发火。
而马运建、张晶蕊面子上接受了,但是表亲依然十分僵硬。
柳梦绮没办法,在陪同马运泽道歉的同时,说愿意出钱买下林尚珍拿走的珍玩和物件等,甚至是高价买下。
结果马运建说:“弟妹,昆阳宫是之前谁住的,你们不知道啊。”
张晶蕊:“昆阳宫是先王外祖母林燕卿住过的地方,里面有不少东西是孝宗赐予林燕卿的,也是先王和晋公最为怀念的地方之一,她这么做是干什么。我知道你有钱,但是你买走的是他们的回忆。我们都老了,有时候只剩下回忆了,你把我们的回忆都买走了,无异于我们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行走的僵尸啊。”
马运泽、柳梦绮从没有想到嫂子会这么说,也从未见过一向温良恭俭让和话不多的嫂子今天会这么说,而且柳梦绮说的确实是过头了,意识到自己有些失言了,赶紧道歉。
恰巧在他们说的时候,马运扬、向文芯进来了。
向文芯见状知趣地退下去了。
马运扬进来后,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是刚吵完。然后再看着少了许多物件的昆阳宫,说了一句:“好眼光,拿走的都是精品啊。”
林尚珍、马运泽、柳梦绮这无异于被当众羞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马运扬:“对了,永寿宫、永昌宫还有一些更值钱的,要不我带你们去看看,宁安宫也有一些,那可是有不少正宗大卫国时代的精品。”
林尚珍、马运泽、柳梦绮赶紧下跪认错,表示要将所拿的东西全部立即的送回。
马运扬让他们起来,然后看着他们笑了笑,一句话不说走了。
然而马运泽却感觉到毛骨悚然,大哥这次的笑让他感觉到了极大的不安和畏惧,仿佛露着一股杀气。
林尚珍更是感到害怕,马运扬一句重话没有,反而是更可怕的。他知道马运扬如果狠下心来,是比马承华更残酷的。
之后的几天里,林尚珍赶紧将东西全部送回,但是仍有一小部分被家人遗失和卖出去了。
没办法,柳梦绮出钱吧,柳梦绮出了二十万两白银作为赔偿。
这不仅把东西送回去了,还赔了大笔的现银,是彻底的亏本。而这一切本来都是不必要的。
马运泽也深感无奈,有些火大这个母亲,林尚珍也后悔,但是也是追悔莫及了。
而另外一方面,马雅丹和庾惠彦等一行从二月初出发后,他们到十一月初才返回了海山洲。
他们走遍了几乎南洋属地,还深入到了天雄府和昌南州。
他们以平民的身份去游走,竟然没有任何人发现他们的可疑之处,不得不说确有过人之处。
十一月中旬,马雅丹以请大哥来家中游玩儿解闷为由,向马运扬密保此行的得失见闻,庾惠彦也在。
马雅丹、庾惠彦详细说明了他们的见闻,并有自己的呈文。
他们认为南洋属地富饶,也应加强管理,而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东宁行省的隐患在于一是文林州北部的防务,二是铭英府权重,三是武宁州的匪患问题。而保宁行省的问题因为洛那卡国虚名化暂时将办事太慢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保宁行省兵力过多为最大问题。而永晋府一带则还是大族势力太强,不动不能,动则影响赋税。而极南三地一切尚好,处于维持状态,但这是因为较为贫穷所致。
对于这些,马运扬深以为然,问其解决办法。
马雅丹、庾惠彦举荐一个人,是他们路上发现的一个县的小吏,但是品评政务却颇有心得。名叫刘茂弘,昭信十二年出生,时年仅三十岁。
说罢,马雅丹、庾惠彦让他出来,并介绍给了马运扬。
刘茂弘比较木讷,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实际上则颇有主见。
马运扬:“能让小妹看上的,一定有些能耐,你说吧。”
刘茂弘:“草民言辞方面不行,写了一份奏表,请晋公过目。”
说罢,呈上了奏表。
马运扬:“哈哈,是个话少的人啊,也好,这样的人有主见,也是个实在人,是在用心和行动去做事。”
马运扬拿起奏表看,确实有些主见,核心大意是:
方今东町海寇与内陆海盗肆虐东南,实因武朝海禁所致,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然海寇盗匪肆虐,对我晋国亦巨大之危机。我之生存仅凭海山洲和南洋属地仅可自保,然为繁荣昌盛振兴家国计,不得不依赖海外贸易。而武朝内陆乃我最大贸易之方,武朝有事亦即我朝有事。故海寇虽凌虐东南,必将波及我国。何况我国已受小股袭扰,大批袭扰恐在日后将至。此乃晋国如今最大之危局。
福祸相依,危机亦乃机遇。海寇终会被平定,然绝非短期可平。武朝在双海一线方面必将有赖于我相助。故我可在闽东宁西暂取守势,积极防御,暂不深入内陆过多。而双海各地一旦被大举袭扰,我则一可转移灾民、流民充实本土和南洋。另外武朝必将用兵,而其兵力无法顾及过多,必请我之协助。我可趁势进入沿海五府州,协同官军征剿。虽然战后必会撤出,却可尽知周边局势,熟悉兵将官吏,与之结好,可为长远计。另外可在战后武朝必会痛定思痛,海禁方面必有松动,我可以功追求更多通商便利。
而于内政方面,亦应趁今短暂之机深化改制。文略方面,可以卫晋之名仿狄武之制,改革南洋属地,深化行省。行省以平章政事为首,文官从二品,总揽全局。有加衔和勋望重者可升正二品。平章政事下有巡政使,文官从二品,但次于平章政事,主民政教化,并会同平章政事,议行政务;有巡检使,文官正三品,主刑名、巡察、监考、驿传;有学务使,级同正三品,主文教,掌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按期巡历所属各府州县,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有总兵官名为提军,武官从一品,主军务并统各地之兵然不可调兵。行省虽设四职,然四职皆非平章政事下属,乃由吏、刑、兵、礼四部提出,两府廷臣商议后晋王钦命。亦可特旨除授、廷臣推荐、吏部开列具题等方式选任。四职虽级别低于平章政事,然并无隶属之能,均可直接呈参。如一般无险要之地,平章政事可兼提军总兵官。
巡政使司衙门下设左右参议,从三品(可不常置)。
督粮道(一人,正五品,主征收田赋。
另设未入流之典吏八人,库大使、攒典二人,共十一人);
分守道(一人,正五品,主向各府州县传达、催办布政司的公事。
另设未入流之典吏八人,库大使、攒典二人,共十一人);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
都事一人,从七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
副理问一人,从七品;
库大使一人,正八品;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
库造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
巡政使司九品以上入流之官总数不得超过十五人。
检校、典吏等未入流。
巡按使司衙门下设佥事,正五品,三人。副使、佥事,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巡海、清军,驿传、屯田等事,各设专职人,九品以上入流之官总数不得超过十人。
学务使司衙门下设入流之官不断超过十人。
另安晋港为枢要之地,已设兴京州,可迅即提升为兴京府,设府尹,与海京府同级。在此地储以厚饷精兵,以应对西巴斯鹰国、佛鹰国等,相机南下增援。
府州除两京外,入流之人员不得超过五十人。两京亦不得超过一百五十人,各县最多不得超过二十人。
南洋之地三倍海山洲,富庶更倍之,然各地赋税上缴者少,留用者多,必将尾大不掉,威胁本土。因此需将南洋精华赋税尽数集中使用。可令各地钱粮清册分春秋两季上报户部,一为二月底之前,二为八月底之前。户部根据其财富情况确定起运留存分额。然为考虑地方如有灾荒兵务,可于各省府分设一定数额储备,如无紧急不得启用。如有紧急,可边奏边用。
各省距离海山洲本土较远,如有兵务匪患,若按常规必将贻误军机。因此如境内一般匪患,平章政事可调兵征剿,并立即上奏部省,然不得跨境行动,如需跨境,需要咨文邻省,得两府及晋王批准方可。若有跨省大乱,则晋王可钦派重臣统一征剿。如此之下,平章政事所辖之权虽大然不专,各方均有掣肘,不至威胁朝廷。
另外本土庙堂体制尤为高层亦因行省之设而略有变动。
晋王、晋公位同天子;
晋阳王、晋阳公位同亲王;
非同姓直系不得封王;
公爵、侯爵、伯爵为超品;
子爵同正一品下,男爵同正二品。
正一品分三等:
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中书令、尚书令、侍中、宁远军节度使为正一品上;
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江淮沿海沿江安抚制置使为正一品中;
但以上职位均为加官荣誉职位。
从正一品下开始为实际官职。
中书左相、右相位正一品下,然右相低于左相,为副相;
枢密使、中书侍郎、参知政事为从一品;
六部官、御史中丞、加六部首官虚衔之平章政事为正二品;
六部次官、侍御史、行省平章政事、易物司使、学务司使为从二品;
大理寺卿、仪仗司都指挥使、内事厅知事、海京府府尹、兴京府府尹、易物司、学务司副使为正三品;
大理寺少卿、仪仗司副都指挥使、内事厅通知、海京府和兴京府府丞为从三品。
其余等可如故。
地方府州县方面,除两京府尹外,各地府州县亦应根据其户口赋税和险要程度等明令等级。如宁安府、永晋府知府可为从三品,次于两京;铭英府、宁阳府为正四品;连海县、宁西县地处国门,可等同正四品待遇;铭英府、天雄府为从四品。
中书省为汇总之地,不可不设,亦不可权重威胁君王。
我朝中书省、枢密院虽职差不多,但多年从未定员,应明定员额清冗员。可仿乐东与前朝及自身之制如下:
中书省除左右相和参知政事外,下设办差人员有一十七人,
总数不得过二十人:
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等,正四品,二人);
检详(掌朝廷机要文字,正五品,一人);
知事(从六品,十一人,文班六人,武班九人);
司录(正八品,定额二人)。
枢密院设枢密使一人,副使一人。
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等不等,不常置。
下属下设人员不得超过三十人:
枢密院主掌军队调动,参与选拔武将、边防、出巡及兵符等,并督察诸军训练,并发布校阅命令等。
兵部掌日常兵务训练及征募、抚恤等人事及车船器械和兵籍,天下地土之图,城防要塞修筑,会同中书省、枢密院参与选拔将领。
如遇战事,兵部、枢密院和中书省会商,晋王裁定。
三品以上将领由晋王钦定,枢密院、兵部、中书可提建议。
三品到五品将领,由将领提名到中书省、枢密院、兵部,报晋王裁定。
五品以下将领,各地将帅提名,兵部决定。
另六部首次官亦应改名,如不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亦可仿乐东制,称首官为正判,次官为副判或参判之名,各两人。而六部所属之官吏总计不得超过一百人。
兵制方面,则以狄武之名行卫晋之制。我朝兵力自军以下分设镇、营、队、哨、什、棚六级别。武级官职依次为从一品提军,正二品总兵、从二品副将军、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将军、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参领、正五品同知、从五品守备、正六品佥事、从六品千总、正七品把总,以上为实任,其余原有散官等职衔如故。各省从一品提军除本部直属两千人兵马外,不直接统兵,可独任,也可平章政事兼任。正二品总兵开始依次六级统兵,正任为正品,副职为从品,依次隶属。但提军总兵官非奉朝廷明令及平章政事命令外,不得调兵。如此,提军、总兵等官虽统重兵,却无调兵之权。平章政事虽可调兵,却不统兵,可互相制衡。
马运扬看的很仔细,这也是一份完整的改革纲要,而且将许多不明确的都全部明确了,基本上没有多少含糊的地方了。
马运扬看后说:“你年纪不大,知道的不少,铺排的也挺仔细啊。”
刘茂弘:“草民只是根据自身经历和读书所写,只是纯理论,实际情况又和这些大不同。”
马运扬:“好,能知道就好。那你觉得你这些如果基本推行下去,需要多长的时间啊。”
刘茂弘:“如果强势顺利推行的话,需要两到三年,如果困难或者照顾各方的话,需要五年的时间。”
马运扬:“那你认为可如何?”
刘茂弘:“力争顺利推行,做好长久准备。”
马运扬:“看来是有所打算的。”
马雅丹:“大哥,这个人你看如何啊。”
马运扬:“还好,不过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看看了。”
众人都笑了,这也意味着马运扬要提拔他了。
十二月初的时候,马运扬让刘茂弘到中书省报到,他已经提前给张少微打了招呼,先让他在中书省做司录。同时将刘茂弘的奏表交给了张少微和杜子颖,让他们看看,准备来年正式商议实施。
昭武三年正月十七日的大朝议事上,张少微、杜子颖知趣地提交了以刘茂弘为基本意见的改革方案,朝野虽然谈不上哗然,却也深感震动,这将是又一波的变革,在进行了赋税等领域的变革后,又对官僚开始行动。
然而这次基本上没人唱反调,毕竟这次的变革主要问题是南洋设行省,高层虽然有所动作也不小,但对他们的实际利益并没有多少损害。
马运扬:“你们不说话,那我就说了,这是我和中书省商讨很久的,但是我也知道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力争在三年之内完成,最晚不能超过五年的时间。”
听到这样的话,众臣齐声说晋王圣明,这无疑是一场渐进式的变动,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
马运扬:“今天我把话给你们说开了,我知道你们的难处,所以照顾你们,但是如有中途迁延及人员素质太差者,全部从重治罪。”
昭武三年二月开始,变革开始实施。
当年的任务是首先将摊子铺开,把大框架支起来,然后再开始派人。
二月五日,下令六部官名称改为正判,相当于尚书;次官改为副判、参判。副判为第一,参判居第二,相当于左右侍郎。
殿前军、侍卫亲军统帅仍为主管公事。
宁阳军左右镇都指挥使改名为宁阳军左右镇总兵官。
二月十日,马运扬及中书省下令,正式升兴京州为兴京府,以孙凯阳为兴京府府尹兼晋宁宫留守。
同日下令将永晋府东北部分地方及晋宁州与东宁行省武宁州之部分地方划归东宁行省武宁州。以武宁州南部区域与如上地方新设武宁州南部都尉,主司剿匪事宜。
三月五日,下令以刘伯和升任东宁行省学务使,原有之东宁行省的巡政使、巡按使如故,行省之提军由何永兵兼任同时兼任宁南宫留守,并加兵部正判衔,管辖境内水陆驻军。
之所以给何永兵专门加兵部正判衔,就是因为其资历能力相对于欠缺,本人又是文官出身,所以加重名号以资镇慑。
五月二十日,下令以永晋府其余地方和慧亭州、永宁州、晋宁州合并为永晋行省,李元阳为平章政事、提军官兼永晋府知府,马承裕为巡政使、郑修崇为巡按使、田文平为学务使;刘世安为永晋府通判。
永晋行省成立后,南洋观察安抚使府撤销,马运雄调回海山洲本土暂为同知宗亲府。
同日任命于瑞贤为保宁行省学务使。
保宁行省原有官吏不动,但参照新法逐渐变革,将赵元德的行省枢密使改名为行省提军官,赵元德出任提军,行省枢密院撤销。
比起给何永兵加正判衔,李元阳、李元奉兄弟是不必要的,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根本不需要这个虚衔。
昭武三年的下半年就是开始在海山洲本土裁员,裁减下来的官吏主要是安顿到南洋的东宁、永晋两省充实官吏,这些人都是比较熟练的官吏。
昭武三年下半年八月底,高承文率领的远航船队从拉印尼加洲安然返回,三艘船只都全部返回,并中途顺势在南洋海域剿灭海盗,俘虏船只五艘。货物清理一空,带回了白银三十五万两。
马运扬大喜,封高承文为水师正三品参将,驻防宁安府。
昭武三年十一月,马运扬正式同意向文芯卸任内事厅知事,封其为忠信君,待遇等同男爵。
而内事厅知事由黄惠琪正式出任,周倩瑛、傅柏文为同知,调霍云翔出任仪仗司副都指挥使。原副都指挥使柳子厚出任兵部副判,协助杜子颖来处理兵务。
昭武四年全年,在户部对各地的赋税人口等情况的调查摸底下,决定从昭武五年开始对各地的赋税实行起运、存留之法,并在各地主要是南洋分储银钱。确定下在兴京府储备白银一百万两及钱二百万贯,作为兴京府及南洋各地应急款项。在东宁行省储备白银三十万两,在保宁行省储备白银二十万两白银备用。
而起运留存方面,宁安府起运比例占据最高,为七成;宁阳府六成;通远州四成;东宁行省五成;保宁行省四成;兴京府六成;永晋行省六成;天雄府起运三成;海西和东海州起运两成。
将闽东前线、宁西县和昌南州属于协济范围。
闽东和宁西由户部、宁安府协拨,每年银钱五十万两贯;
昌南州由永晋府、天雄府协拨,每年银钱二十万两贯。
各地从昭武五年开始实施,如完成则地方官受奖记录在案优先提拔,而未能完成者记过,并可考虑降级。
昭武五年到九年,各地的各方面执行情况都不错,晋国从昭文十八年开始实施以工代赈到昭武七年的十多年改革已见不小的成效。
到昭武九年底,晋国的积蓄储备方面已经大有起色。水师方面,已经造成西洋全装帆船二十五艘、海龙级大型三桅战船五十五艘、小海龙次级战船一百五十艘,改装巡航战船二百三十五艘,新造各种近海使用的小型战船、快船和通信船工三百二十艘等。另外储备有可供二十万人使用的兵器。在兴北县、海陵县、金龙岛、蝶陵岛、宁西县修建的工事也全部完工。
而在水师的部署方面,这几年也进行了改变。水师兵力如今总计约有三万人,较原有的扩充了一万多人。
原来很少部署战船的兴北县和海陵县都增加了部署,不过考虑到这里面临的威胁相对较小,因此虽然增加了兵力,但并不算太多。主要是部署的相对较弱的改装战船渡河小型战船,这已经足以应付可能的海寇了,很明显这里的用意就是以守为守,确保这里的安全即可。
而新式战船的一个重点部署地带就是南洋方面。在帕伦港、宁河港都部署了一些新式战船,但数量也不算太多,主要目的是巡逻附近海域,以确保南洋与海山洲本土之间的联系,同时依托陆地港口的防御工事进行防守反击。重点是加强了永晋行省和兴京府、天雄府的兵力部署。到昭武九年底,部署于兴京府一带的各种新旧战船有一百多艘,其中西洋全装帆船七艘,大型三桅战船二十艘,次级的三十五艘,其余多是改装战船和原有的战船。
天雄府方面部署大小新旧战船二十余艘。
水师的重点方向还是宁西、宁安和思岭方向。思岭方向基本维持原有兵力不动,不过加以换装,主要是为了确保宁安府的侧翼以及确保和南洋的联络。宁安、宁西是重点,水师主力都集中在这个方面。另外在连海县、金龙岛、蝶陵岛方面也都部署了一定规模的水师战船,但部署的主要战船是次级小海龙战船和改装巡航战船,毕竟大型和西洋战船,前线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维修,并缺乏足够的水兵。
陆地兵力方面,金龙岛、蝶陵岛的兵力约在五千人左右。连海县的兵力较多,但也不超过两万人,宁西的兵力也只有一万多人。海山洲本土方面的所有实际兵力加起来在七万多人。南洋属地方面东宁行省扩充到七千人,永晋行省一万两千人,保宁行省兵力缩减了一些,仍有两万人,兴京府五千多人,天雄府六千余人,昌南州实有五千人,海西和东海州加起来六千人。
可以说如今晋国各地的实际水陆兵力加起来约是水师三万人,闽东前线和宁西在三万七千人,海山洲本土七万多人,南洋属地六万六千多人。总计陆地兵马有十七万人,加上水师的兵力共计近二十万人。而晋国总人口在昭文十七年底是一千多万人,如今也差不了许多。以一千多万人维持二十万人的兵力,平均是以五十人养活一个士兵,虽非极为困难却也不轻松啊,何况这些人还都是分散部署的。
库存方面,本土户部和宫苑府库存的金银总计五百二十万两,南洋方面存储的金银总计二百六十万两,铜钱储备是下降了,因为此时白银的价值越来越高,大有超过铜钱之势。而粮食方面,本土储备的粮食约五百多万石,其中海京府存储一半。宁安府存储三分之一,连海县、宁西县、昌南州足可以坚持两年以上使用,金龙岛、蝶陵岛也可以坚持一年的时间。
虽然储备增多了,但是马运扬也清楚,这里面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是近乎于竭泽而渔了。从昭武五年开始,就已经有人向他报告地方上尤其是宁安府、铭英府一带的征收已经比较严重了。马运扬也处分了不少人,但也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时间不等人。不这样的话,马运扬是无法积累足够的财力来应对海寇的。
这几年农民的赋税确实是相对减轻了,虽然库存粮食增多,但是因为马运扬及庾道济分外重视农业,不断四处派人去巡视,尤其是良田最多的宁安府和永晋府以及东林县等地,严厉打压对永佃制下农民的高额加租和变相加租。而作为大地主的范、李、柳等家也知道马运扬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对农民的剥削是比较收敛的,所以农民的生活是可以维持的。
而晋国的大地主普遍都是大商人大官僚,他们发财的重点已经不在农业上而是商业上。以柳、李、范三家为代表的大地主和马承裕为首的南洋大地主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进行了改良。他们以招募雇工形式在自有土地上经营农业生产的地主,同时雇工直接经营。他们经营的土地集中且规模较大,而且注重改良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和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目的主要是出卖产品和获取利润。
可是普通中小商民仍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当年提出的进出口税收上的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是中小商民的实力远不及大官商,加上海上袭扰已经逐渐频繁化,他们的生计更加艰难了,而大官商则借机继续发财。
根据仪仗司、内事厅的秘密调查显示,到昭武七年底,晋国大族之中上千万的人家共五家,分别是范、柳、李、崔、裴五家。
范家的产业遍及晋国本土、南洋以及武朝双海、广南等地,高达三千五百万两贯,家中和商号储存的可供周转的现银现钱有五百五十万两贯。
柳梦绮家族次之,各种店铺产业遍布晋国、武朝和西巴斯鹰国总督辖区共一百多处,总资产也有两千六百万两贯,可供周转的现银就有五百二十万两贯。
李家排第三,总资产两千两百万两贯,现银现钱在三百万两贯左右。
崔家总资产两千一百万贯,属于张崔杜田四家中财产最多的,现银储备也最多,有二百三十万两。很容易理解,崔知礼的妻子艾瑟琳安娜是西巴斯鹰国人,崔家每年做各种贸易加上中间抽头,自然是最多的了。
裴家总资产一千五百万两贯,现银现钱约一百六十多万贯。裴家政治上已经下降的很厉害,南洋方面也损失不小。但是在本土与柳家攀上了关系,又维持了与李家的友好,故而迅速得以恢复。
其余大族也有不小的实力,但这五家的实力最强。
而张崔杜田四家中,杜家是最穷的了,总资产虽说也有二百多万两贯,但是在顶级大族之中是最少的了。张田两家约有三百到三百五十万左右。
作为公室,宫苑府名下的所有产业价值约八千多万两贯,依然是最大的实力派。但是马运扬和宫苑府所能直接掌控的宫苑府的现银现钱却不算太多,总计也只有三百万两左右。
故而马运扬也希望借战争从这些顶级大族之中再敲一笔,这些人实力太强了,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战争中有所缴获。另外为了增加经费,马运扬在昭武五年、七年两次秘密派船出使西巴斯鹰国和佛鹰国东方总督区,目的是亲自派人贩卖瓷器、丝绸和一些古玩,两次都有不小的收获,共净赚了约七十多万两。知道此事的只有张晶蕊、向文芯和黄惠琪。
同时这几年,因为前线战事日渐紧张,连海县的人口在逐步回撤。昭文十八年的时候,连海县的人口高达三十五万人,到昭武七年底,下降到了二十五万人。除了死亡外,绝大部分都被有计划的转移到了本土或者南洋地方,几乎是按照平均每年一万人的代价进行转移。这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目前海寇袭扰规模还不太大,趁此来疏散人口。如果战事一起,则根本没有运力和时间来疏散了。
而剩下的二十五万中,岚山岛最多,江柯岛次之。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晋国水师方面尚有优势,固守海岛还有些生机。而三山镇紧挨着武朝海清县,几年来连遭袭扰,损失最大,因此有计划撤离。其余的人口也都集中在了万安城一带,依托城防进行死守。
十年的改革,也使得权势在变化。张少微、杜子颖仍然为左右相,权力最重。枢密使曹宝诚虽然中心,但是才能有限,兵务方面的事情几乎都是杜子颖说了算,他不过是听命马运扬来协助杜子颖的。董元嗣已经上了年纪,思维行动跟不上了,但是目前还不能退。而马运扬的兄弟方面,马运建、马运泽仍然分管宗亲府和宫苑府,但是马运泽逐渐被边缘化。马运扬对其很尊重,但已经不再信任,宫苑府的事务基本上完全由马丹旎和杜子风说了算,他几乎接近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
柳子厚是柳梦绮的哥哥,但是对妹妹的一些做法却有所不满,尤其是不满其过度追求利润,因而与妹妹和妹夫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得到了马运扬的信任。
昭武五年六月,马运扬以仪仗司副都指挥使余安道接任荀文明出任刑部正判;通远州知州李高成破格升任仪仗司副都指挥使,王惟孝出任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
昭武五年九月,马运扬又以听话的谭自立正式出任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取代了赵简之,副使由其部下李守仁接任。
昭武六年八月,马运扬以小弟马运雄正式出任枢密副使。
昭武六年十月,又以庾惠彦出任中书舍人。
昭武七年三月,以刘茂弘出任中书省检详。
类似的变动还有不少,这无一例外是为了削弱勋贵大族的实力,提拔年轻人和次等大族,也是为了以后的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