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南洋之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9199字 发布时间:2022-03-23

昭武二年的春节,马运扬过的很孤单,父亲、母亲都不在了,儿子也在了,只有妻子和女儿的陪伴。因为孤单,自然也没有什么盛大的宴会,而其余大族也相对低调了许多,马承华的一年国丧期刚结束,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出风头,那可就亏大了。

昭武二年二月底,马运扬将日常事务告知马运建后,就准备启程,让马运建有事多和杜子颖商议。

三月七日,马运扬等一行人抵达宁安港,从此坐上那艘西洋豪华大帆船出发,随行的还有几艘战船护航。

马运扬这是第一次乘坐西洋式样的帆船,感觉还是非常不错,高大、平稳、坚固是给他最深的印象,速度也要比传统的汉式帆船快许多,而这艘船马运扬给他命名为远望号。

护航的战船有一艘西洋全装帆船,还有海狮号、飞鹰号等战船。

三月十五日,船队抵达了宁河港,马运扬登岸,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南洋之行。

在宁河港,东宁行省平章政事、巡按使、巡检使、枢密使和文林州知州等大臣前来迎接。

对这些人,马运扬都熟悉,但是却在这些人发现了几个年轻人,不认识。还是几个女孩儿。

马运扬让众人起来后说:“何大人,这几个姑娘是?”

何永兵调头一看,说:“晋公恕罪,这是臣最的几个女儿,看来是偷偷跟着跑出来了。臣千叮万嘱让她们不要出来跟着起哄,可是......”

马运扬:“孩子们,难免的,让她们过来。”

何永兵没办法,让孩子们过来。

马运扬:“你们叫什么名字。”

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说:“我叫琳琳,何琳琳,人们也叫我琳儿。”

另外一个说:“我叫何琳蕊。”

何永兵:“不得无礼。”

马运扬:“别吓她,你们多大了。”

何永兵:“何琳琳十九岁,何琳蕊十六岁。”

马运扬:“你的儿子呢,有几个?”

何永兵:“小儿子名叫何国成,二十三岁,在连海县从军。长子名叫何国安,三十一岁,在为一小官。”

张少微:“启禀晋公,何大人长子颇有才名,如今在宁河县做县令。”

马运扬:“好,很好,如今闽东前沿常受海寇袭扰,何大人能让儿子去从军,好样的。何国安、何国成,我记下了啊。”

何琳琳:“晋公,记下哥哥,忘记我们了吗?”

何永兵:“乱弹琴,小孩子别乱说话。”

马运扬:“虽说她们也快二十了,但终究很年轻,这个性子很好,我喜欢,活泼可爱。”

说罢,拿出身上几个小物件赐给了姐妹二人。

何永兵和女儿赶紧磕头感谢。

接着,马运扬他们开始继续南下。

当天晚上他们就抵达了文林州,在文林州住了一晚上。

文林州知州是谢济文,是个文人,也对文教非常重视,境内算是安定的,人也算是老实人。

三月二十日他们来到了铭英府,选择住在了何永兵家中。

当晚,马运扬将何永兵叫过来,在场的除了他们二人外,只有张少微和柳子厚二人。何永兵也安排任何人不得进入,端茶倒水也只许何永兵的女儿。

马运扬:“这几年将你外放,不怨我吧。”

何永兵:“臣不敢,晋公外放臣,臣也是高兴,在地方比朝廷相对是轻松多了。”

马运扬:“我知道你的立场是中立的,这种立场在地方也合适,怎么样这几年地方干的如何啊。”

何永兵:“大体上还好吧。”

马运扬:“说实话,哪儿有困难说哪儿。”

张少微:“晋公让你说你就说,不要怕。”

何永兵:“虽说东宁行省位在府州县之上,但是一些事务臣也管不了。府州县在此能力不小,突然来个行省,天上掉下个平章政事、巡按使、巡检使,他们不适应肯定是难免的。”

马运扬:“少微,你如何看呢啊。”

张少微:“何大人所言有道理,确实是比较难。而且这里是文治区域,不能用武力压服。”

马运扬:“看来得制度上办,另外说到武力。要在宁河港一带修筑些工事和炮台,虽然海寇一般很难袭扰到这里,但必须要有备无患。”

何永兵:“臣明白了,下去之后立即和行省枢密使商议执行。”

在铭英府何家住了五天后,马运扬继续南下。

两天后抵达了宁南宫,在此巡视和住了几天。

又过了几天,他们来到了武宁州。

比起文林州的文治、铭英府的富庶,武宁州则民风较为彪悍一些。因为此地山地较多,地势较为险要,穷山恶水出刁民啊。所以民风习战。正因为如此,而武宁州知州素来也得选派些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人出任,现任知州于定国就颇有武略。

在武宁州的几天里,于定国向马运扬介绍了大概的情况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建议将武宁州南部山区和永晋府东北部部分山区合并,组成一个武宁州南部都尉区,专司平乱以及开矿事宜。光靠武宁州的兵力很难有效消灭匪患。

马运扬对这个大胆的建议很感兴趣,表示欣赏。考虑到于定国兵力不足的情况,马运扬直接问他你需要多少兵力和装备。

于定国:“臣需要擅长山地作战的兵力三千人,冲天炮等二十门。”

马运扬:“兵器我可以让各地先调给你,兵力,我会从各地逐步给你抽调的。”

于定国:“臣只要有兵力和装备,一定能够从速剿平匪患。”

四月初,马运扬等离开武宁州走西面相对平坦的地方南下。

这条道路虽然艰险,但是经过几年的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也算是不错了,已经可容的下较大的车辆通过了,但是这里的兵力较少。因为地处两省交界地带。西部就是保宁行省巴云邦、康南地区,东部是武宁州地区。

马运扬对此很不满意,让张少微给各地下令,在这条道路上一定要增加兵力防守,如果此条道路有失,必将使保宁升、东宁省以及永晋府三地的陆路联系中断,只能是绕行海路了。

四月六日,马运扬一行终于是抵达了永晋府的地界。

南洋观察安抚使兼永晋府府尹马运雄、安抚副使兼知府李元阳等大臣都在此迎接。

马运雄见了大哥后很高兴,马运扬见到这位小弟也很高兴。

这一幕让马运泽看到是有些悲凉,柳梦绮在旁悄悄说:“这正月底刚走,两个就这么高兴和激动啊,可从没见老九这么欢迎过你这个哥哥,你也是他哥啊。”

马运泽:“他们距离远。”

柳梦绮:“你要是外放南洋,老大可不会这么放心。”

马运泽:“好了,别说了。”

马运扬与马运雄交谈过后,又和李元阳亲切交谈了很多。

柳梦绮在旁看的是真不高兴,心里想和一个外人都比弟弟关系近。

说穿了,柳梦绮还是希望马运扬能明确确立马运泽的地位。但从目前情况看,这根本不可能。

距离永晋府还有段路程,当夜他们先在宣武县休息了。

虽说是个县,但地域不小,人口也二十多万,还是非常繁华之地。这里以农桑为主,赋税基本靠农业,也有部分丝织纺织等手工业。可是这里的手工机械相对较为缺乏,缫车、纺车等数量有限。

五日后,马运扬来到了永晋府驻地。

马运扬、张少微、马运雄、柳子厚、李元阳、马承裕当晚就谈了很多事。

马运扬:“这几年永晋府情况如何。”

马承裕:“这几年通过改革和以工代赈的方式,永晋府的情况很不错,几年来兴建和翻修水利设施、疏浚河道等计百处,农民生计基本可以维持。另外还广泛种植从西洋引进的种子,番豆、番麦为主。种植面积加大,产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另外,永晋府的商业很不错,邻近西巴斯鹰国总督区,每年贸易也有不少的进项。”

马运扬:“你理财的能力我知道,说困难。”

马承裕:“困难还在于大地主过多,但是这些大地主又都是不一般的人,也不能全动,不动也不能。不动的话他们势力太大,动的话牵一发动全身不说,单就赋税来说,小农的生产能力有限,应对灾害能力也有限,远不如这些大地主承受能力强。”

李元阳:“晋公,马大人所言是实话。”

马运扬:“实话就好,你们都是行家,你们想办法,大胆做,有什么我给你们撑着,不要怕。”

马承裕:“谢晋公,臣是戴罪之人,自从在南洋观察安抚使府任职以来,无时无刻不在谋求报效。不过臣如今确实也老了......”

马运扬:“你也想卸任啊。”

马承裕:“臣的身体确实不行了。”

马运扬:“那你举荐个人。”

马承裕想了想后,还是大胆的说:“如果举贤不避亲的话,臣推荐自己的女婿刘世安,臣这几年所取得的微薄功绩不少就是来自于他。”

马运扬:“老九、元阳,你们知道吗,怎么看。”

李元阳:“臣认为可以。”

马运雄:“臣没有意见,李大人说没问题就没问题,大哥知道,这方面我不在行。”

马运扬:“可以,让他先试试吧。”

马运雄:“大哥,臣请辞南洋观察安抚使之任,听说闽东常有海寇袭扰了,你让臣去前线如何,我想打仗。”

马运扬:“哈哈,这是个好战的。放心,前线如果需要打的时候,会让你去的,但暂时你不能离开。”

李元阳:“臣请将永晋府及附近区域如东宁行省那样改建为行省。”

马运扬很高兴,他内心早有打算,但是没人说,另外考虑到弟弟的关系,他也不好说,如今李元阳说了,他非常高兴。

马运扬:“老九,你们看呢啊。”

马运雄:“臣同意,大哥说什么就什么。”

马运扬:“这个我会考虑的。”

除此众人还谈了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都各自散去了。

当夜,马运扬还召来参军郑修崇,问了许多事。

郑修崇是南洋观察安抚使府参军,同时秘密节制所辖区域的所有内事厅和仪仗司人员。

郑修崇报告了南洋的具体情况,核心是官员的情况与西巴斯鹰国等地的情况。

郑修崇:“九公子、李大人是绝对忠心的,没问题。九公子有时候爱喝酒,故而有时候常出洋相,永晋府的事务主要靠李大人。李大人事务繁剧,每天都忙到很晚。马承裕大人这几年来是比较敬业的,其家属也还算安分。慧亭州、永宁州、晋宁州、海西州和东海州的官员大体都还稳定。西巴斯鹰国方面,仍集中精力在平定蒲端国,并要征剿婆罗文国,但其兵力有限,无法同时行动。只能是先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马运扬:“隐忧呢。”

郑修崇:“目前局势看起来平静,但如果有隐忧的话臣认为就是部分官员和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府辖区的官员太过于密切,并常有走私情况。”

马运扬:“具体说是谁。”

郑修崇:“他们多通过商号活动,自然牵扯到大族。但最主要的是柳家、崔家。他们实力雄厚,没人敢动他们。李大人、九公子有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马运扬:“好了,我知道了,多监视他们,但不要轻动。崔知节、张永安的情况如何,与他们家中关系如何,有无经常密使来往?”

郑修崇:“两位大人性格沉稳,安心于政务,安抚地方很有一套。崔知节大人很少与家里通信,今年过年也没有回去。张大人偶尔与家里通信,但多是家务内容。”

马运扬:“这就好。”

四月二十日,马运扬一行来到了兴京州。

三日后,马运扬在马运雄、孙凯阳等陪同下亲自前往安晋港,目睹了这里的商贸繁荣。

当晚,孙凯阳被召来问话,马运雄、张少微陪同。

孙凯阳:“安晋港可谓是南洋最大的商港,主要是海山洲和南洋的商人贸易,同时武朝和南交国及周边部落国的贸易也不少。每年安晋港商贸方面可收入至少约三十万两白银。在这里,人们更习惯用银两来结算货物,也有以物易物的,用钱的也还有,但逐渐在减少。西巴斯鹰国、佛鹰国也多次想要来此贸易。”

马运雄:“臣至少目前不同意西巴斯鹰国、佛鹰国来此贸易。”

孙凯阳:“臣也是,这些人来后,必然会引发更多的麻烦,而且安晋港距离南洋核心区域太近了。另外,臣建议可在适当时机将兴京州升为府。确立其核心地位,与海山洲的海京府所对应。”

马运雄:“臣同意,臣早就主张如此。”

马运扬:“少微,你呢?”

张少微:“基本上是成熟了。”

马运扬:“好,我考虑考虑。”

张少微、孙凯阳退下后,马运扬留下了弟弟马运雄。

马运扬:“那年武朝逼迫晋国在内外属上表态,你也知道了,你的意见呢?”

马运雄:“臣还是当年和大哥说的话。内属的地方可以考虑,但是南洋之地应该成为我们家族的世袭领地。”

马运扬:“你的这番话当年我没有太在意,但后来武朝与我谈判时候,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你是有功的。”

马运雄:“臣弟不敢,还是大哥更高明。”

马运扬:“永晋府等地方改设行省后,你认为谁可以为首。”

马运雄:“目前情况下还是李元阳最合适,以后可以孙凯阳。但还得需要年轻人。”

马运扬:“你呢?”

马运雄:“臣不能。”

马运扬:“怎么,还在为当年大哥那句玩笑话生气。”

马运雄:“不是,臣真没有那个能耐。臣这几年有幸运气好,一来大哥信任和栽培,二来李元阳性格真不错,一般人适应不了我这个性子。”

马运扬:“致遥的事情你也知道,将来大哥之后,你看......”

马运雄:“既然大哥说了,臣弟也就直说了。儿子不能有孙子,再不行可以过继,找侄孙也能。万不可交给弟弟。”

马运扬:“你直说。”

马运雄:“自从大侄子出事走后,各路人马都在找靠山,一路朝八哥那里,一路朝我这里。我这里是光明正大迎接,嘻嘻哈哈送客,吃好喝好玩好,但不说一句话。臣弟没那个能耐,大哥你即便给我,我也做不了。”

马运扬:“老八呢。”

马运雄:“既然大哥问,小弟我就直说了。八哥为人处世比我强多了,众兄弟里也出类拔萃。以前我估计他没这个想法,但是大侄子出事后,不管什么原因,他都不得不卷进来了。多年来还派人给我送礼,实际上希望我支持。而且,八嫂和崔知礼夫妇与西巴斯鹰国的来往也颇为密切,我感觉西巴斯鹰国也希望支持他。据说八嫂他们暗中许诺只要能成事,会立即同意他们在安晋港贸易以及传教等事宜。而西巴斯鹰国暗中也表示如果他成功,会支持他在与武国的对抗中利益最大化。不是小弟要挑拨离间,而是这事情太大,臣弟不能不说。”

马运扬:“你能和大哥实话实说就好,大哥知道你的好意了,但是再怎么说运泽也是我们的亲兄弟,不能撕破脸,那样对谁都不好,也对不住去世的父王啊,何况他母亲林尚珍还在啊。”

马运雄:“林尚珍怎么样,她和你同岁吧,父王去后,父王的遗孀中只剩下她和郑萍茹了啊。”

马运扬:“是的,别说她和我同岁,就是她比我小,我也得尊重她,名分辈分在哪里摆的,这没有办法啊。平心而论,年轻时候真是漂亮,但是她用心机过多,却不知心机过多不是好事。倒是郑萍茹人不错,她没有给父王生过一儿半女,却很得父王宠爱,为人也温良恭俭,是个好人啊。”

马运雄:“这个我也知道,她确实是好人。”

第二天,马运扬从兴京州出发,两天后来到了海西州和东海州的交界地带,马运雄、张少微跟随,崔知节、张永安前来迎接。还有奉命赶到的天雄府知府沈俊成和昌南州知州孙维昌。

马运扬听取了他们的关于各自辖区的奏报,对这几个人马运扬内心是有底的,指望他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们确实能力有限,而且在这些极南地区大刀阔斧也不合适,所以他们的重任就是维持现状安抚好百姓,宁静四邻。而这些他们绝对能做到,也会做的很好的。

沈俊成也有些年纪了,孙维昌比他还略大一些,因此二人在这个难得的时机也推荐了他们的接班人,至少是举荐了可用之才。

沈俊成举荐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幕僚刘符策,他在通商和处理日常政务上,给沈俊成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属下张宏甫,才思敏捷,沈俊成认为其有方面之才。

马运雄知道这个刘符策,也说了几句好话。马运扬记在了心里。

孙维昌所在的昌南州,防务问题是最重要的,他在当年陈忠继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加固,并修建了西洋式样的棱堡,还增修了炮台。他坚信如今的昌南州在海上与贼寇或者西巴斯鹰国交锋虽无胜算,但是凭借陆地坚固工事最少可以支撑半年以上,如果好的话可以坚持一年的情况。而他最不放心的是东海州等地的援兵的增援速度。

而他举荐的人是一家子兄弟,傅友文、傅柏文、傅仁文。分别出生于昭信二十年、昭文二年、昭文五年。他们与当年的傅仲文并无关系,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南洋永晋府人,后在昌南州从军,多年来戍守边陲,修建工事颇有功劳。

而孙维昌还将三人都带来了,并举荐给马运扬。

马运扬亲自考验了他们的武艺,其身手与马运扬身边的贴身侍卫是不分伯仲,马运扬非常高兴。

马运扬最后将老二傅柏文要到了自己身边,对其余兄弟二人也都给予了重奖,提升了他们的官职。

在海西和东海州交界地带住了两天后,他们返回了兴京州。

回到兴京州后,马运扬让张少微下令升任刘符策为天雄府通判,张宏甫也被提升。

五月八日,马运扬等一行人返回了永晋府,然后休息两天后,从永晋府北上准备前往保宁行省。

前往保宁行省的陆路是很不好走的,故而走的时间较长。

五月二十五日,历经半个多月的行程,马运扬等一行人来到了保宁行省所在地的保宁府。

保宁行省平章政事李元奉、洛那卡国王洛英毕尔、王后张彤云及行省各大臣等均前来迎接晋公马运扬。

国王洛英毕尔虽然是个虚名了,但是好歹名义上还是国王,按理他是不需要跪拜的,但这一天也行跪拜之礼,并和李元奉等山呼万岁。

这让马运扬看起来面子十足,但是却很不自然。

马运扬赶紧下车扶国王起来,然后和国王及张彤云等一同上车进入了洛那卡王宫。

在王宫,国王设下盛宴招待,并说欢迎晋公来到洛那卡国。

李元奉此时说:“国王,保宁行省是晋国之地,是晋公辖区之内,晋公来此是视察,怎么能用欢迎来到洛那卡国这样的字样了,你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了吧。”

在旁的行省首席参知政事方智刚也这么说,旁边的行省参知政事王惟忠、行省枢密使赵元德、保宁府知府韩泽群和洛国参知政事拉韦斯等也都支持李元奉的说法。

而行省左相兼洛那卡左相拉库拉米尔、参知政事埃斯拉等人也是默不作声,不说话。

洛英毕尔张李元奉这么一说,立马说:“口误,口误,今天太激动了,所以口误了。”

张彤云:“晋公也是我的姐夫,小妹欢迎姐夫,这总可以吧。”

李元奉不说话了。

马运扬:“元阳,我妹夫一句口误,你不必小题大做。”

在马运扬这样的话下,气氛算是稳住了。但是马运扬也由此感觉到了李元阳在对待洛那卡的问题上,已经是比杜子颖当年的立场更加强硬了,如果不是张彤云能从中缓解一些,这个国王恐怕早就被废了。

当夜宴会之后,马运扬留下了洛英毕尔和张彤云,只和他们交流。

马运扬:“说吧,把你们这么多年的苦说出来。”

洛英毕尔竟然大哭,把这么多年来的苦竟然全倾诉了出来,而且把矛头直指李元奉、方智刚、王惟忠、赵元德,还有保宁府知府韩泽群和拉韦斯,甚至暗中将矛头指向了前任平章政事杜子颖。

马运扬很耐心的听完他说话,但是没有评论,而是和张彤云聊起了其它事情,转移了话题。

接着,马运扬请张彤云和他外出走走,让他领着参观一下洛国王宫花园等,毕竟他是第一次来这里。

在花园中,马运扬和张彤云说:“你和我说说,他说的是真是假,我只信你的话。”

张彤云:“真假都有,确实李元奉等人在某些方面态度极为强硬,比杜相当年在的时候还强硬,而且确实他们有过费了他的想法。洛英毕尔以前都认为是柔弱,但是后来也许做了国王,条件好了,慢慢也会摆谱了,多多少少也爱些面子,想有一些实权,因此遭到了杜子颖、李元奉等人的反对,所以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马运扬:“那你的意思呢?”

张彤云:“如果是为我个人而言,再怎么说我也是他的王后,我不希望他个人有什么事,而如果为我们晋国想的话,我内心对如果废掉他,也没有什么意见,只希望他不要有事和孩子不要有事。”

马运扬:“你和他没有儿子,是吧。”

张彤云:“是的,也许因为此,他表面上对我尊重,实际上也渐渐防范和怀疑了。而他也多次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想要个儿子,但是杜子颖、李元奉等都阻止了。那些和他有染过的女人,也最后都莫名其妙失踪了。”

马运扬:“你也参与了是吧。”

张彤云点了点头。

马运扬:“我明白了。”

第二天,马运扬先召见了洛国主要官员,对其大加抚慰,让这些洛国人得以安心。然后前往保宁府知府衙门,住在了韩泽群家里,询问了保宁府的一些日常情况。

两天后,马运扬又来到了汉地泰宁府,知府是刘伯和。同时李元奉等人也全部陪同。

来到了汉地,李元奉等强硬派更是极力劝诫马运扬要废掉洛英毕尔,至少是要明确将来由女儿执政,并要降低封号,改为封君或者是一般的公爵。

方智刚更是极力支持,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张少微此时开口了,说:“不想方大人有如此高见啊。”

张少微内心有些反感这个人,当年在朝的时候说话都是谨言慎行,深怕出问题,是个典型的做学问的人,如今来到了保宁行省,反倒和强硬派打的火热,这在张少微看来就是变节,是有意的攀高枝。

在场的马运泽、柳子厚等都笑了。

方智刚明白这可是出丑了。

接下来围绕如何处理洛英毕尔众人是意见不一。李元奉、方智刚、韩泽群等人主张从速从快,王惟忠、赵元德、刘伯和则主张可以处理,但尽量温和一些,但是只是手段不同,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马运扬问张少微等人的意见,张少微让马运泽、柳子厚等人先说。

马运泽、柳子厚倾向于王惟忠等人的意见。

张少微最后说:“臣认为眼下闽东战事恐怕有扩大之势,而极南之地尚需要防范,故而臣不赞同在保宁行省再生大的事端,毕竟有其特殊性。可是保宁行省也因其特殊性,我们不得不重视与干预。现在暂时不宜谈废除国王之事,至于将来立谁,都好办,恐怕几位大人都已经有了对策。臣认为眼下是彻底将洛那卡国给虚名化。”

李元奉:“虚名化?”

张少微:“是的,虚名化。多年来行省左右相一直兼任洛国左右相,平章政事虽有办事大臣和都督的头衔,但还是有些奇怪。臣认为可以将洛那卡国相府彻底废除,日常事宜则完全由行省来办理,这样洛那卡国看似存在,实际上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空头国王能掀起多大的波澜。何况多年来办事,行省已经渐渐为百姓所熟悉认同,因此即使废除也问题不大。简单来说就是只保留国王个人的虚名和他的王宫。”

柳子厚:“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臣附议。”

马运泽:“臣附议。”

李元奉等人也跟着说:“臣附议。”

马运扬:“嗯,此策不轻不重正好,但是一定要好好办,要弄好。在我走之前,你们拿出大体章程,我走之后你们就可以办了,然后上报履行一下手续,弄的名正言顺一些,明白了吗?”

李元奉:“臣等遵命。”

接着,马运扬听了他们关于保宁行省各地财赋、人口及南部征讨部落等方面的奏报,大体与平时的上报相差不大。马运扬也不愿意过多苛求细节,在这地方为官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也提醒他们一定要尽量少动刀子。同时下令保宁行省调两千左右的擅长山地作战的精兵前往武宁州听候于定国调动,去武宁州剿匪。同时让他们认真训练,准备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西线或者南方战事。

之后的七天里,马运扬与国王洛英毕尔和洛国大臣很开心的相处了几天,对其倍加抚慰,还给了不少赏赐,面子上还训斥了李元奉等人几句,但只不过是形式罢了。

六月八日,马运扬即将离开保宁府,准备北上帕伦港然后返回海山洲。

七日晚,在保宁府韩泽群家里,李元奉等拿着制定好的虚名化计划请马运扬来过目。

虚名化的计划核心是:名义上尊崇国王和王后,保证国王及其王宫的绝对安全,然后是发动部分汉人和洛国人上书,尤其是文人士子和有名望的洛国大臣和元老等上书,以提高办事效率精简机构节省经费为名,要求大小事务一律归行省府。洛国左右相改任为行省左右参政,位在平章政事之下,与参知政事平级,但排名靠前,且待遇不变。

对于这个计划,他们计划于七月份开始实施,顺利的话到年底就能成功。同时计划以保卫晋公出巡为由调兵到各交通要道和港口,以应对不测,方便镇压可能的反叛。

马运扬、张少微等人看后除了对部分细节做了微小修整外,完全是同意了,让他们放心实施。但是切记不要伤害国王,并暗中让他们提醒张彤云,以有所准备。

六月八日,马运扬等离开保宁府,国王等人前来送行。

六月二十五日,马运扬一行故意慢吞吞的来到了帕伦港,为的是给他们争取调兵部署行动的时间与合法性。

在帕伦港住了五天后,三十日马运扬从帕伦港启程出发,返回海山洲。

马运扬启程的次日,李元奉等人就开始了行动。

马运扬也就此结束了此次的南洋之行,此次的南洋之行他还是有所收获的。也同时坚定了必须对南洋各方面有所变动的决心,但是他还要等一等。一是等李元奉在保宁行省把事情办妥,避免出现后顾之忧。二则是等妹妹和庾惠彦等人回来,根据他们的情况再做具体最后的定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