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发高热病急乱投医 光电子干涉终成谜
书名:夏莲的世界 作者:海杰 本章字数:8444字 发布时间:2022-03-11

第二天,程杰不知从何处领来了一只金毛犬来。这只金毛犬通身上下长长的金黄色的毛发,煞是可爱。

令人惊奇的是,这只金毛犬行动坐卧,却是一如常态,并无什么奇特之处。就是说,并看不出周围存在着什么令其恐惧的东西。

傍晚,夏莲和程杰两人牵着小狗出来遛弯,几只麻雀扑棱棱从几棵大树的枝头飞起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当他们走到亨利先生家附近的时候,亨利的邻居,一位姓郑的老华侨家院子里豢养的那条大狼狗狂吠了几声,然而,很快一切就归于了平静。

夏莲和程杰对望了一眼,很显然,住宅区的一切已经正常如初。

 

大约九点钟,两人回到寓所。夏莲抓起桌上的一块糖果放入口中,又顺手扔给了小金毛一块。

这时候,他发现电视机打开着,可能是出门时忘记关掉了。奇怪的是,夏莲分明记得他是把电视关掉的。

电视机播放的仍旧是上一次他看到的关于慈善家史密斯先生的那一段专访节目,也许是一档重播节目。

一位胖胖的留着八字胡儿,酷似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赫赫有名的比利时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模样的人,正在用沉痛的声音说:“是的,我太太的离世,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但是,我必须要振作起来。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听到这句话,不由得使夏莲大吃一惊,因为这位酷似波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史密斯先生。

问题是,他刚才分明是在说史密斯太太,也就是那位自称叶太太的老妇人,已经去世了!至少在播放这段节目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而他们和叶太太上次见面的时候,夏莲清楚地记得,电视机里播放着的正是这一段访谈节目!只是还未等到节目播放到此处的时候,程杰就让他把电视机关掉了,因为,当时电视节目似乎影响到了程杰和这位夫人的交谈。

所以,当时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一段节目内容,可是,如果当时能够看到这段节目的话......

夏莲惊呆了,一旁的程杰也惊呆了。小金毛也惊呆了,不,它正冲着我仍给他的那块糖果,表现出极其惊恐的样子。

它小心翼翼地把头凑近地板,用鼻子嗅了嗅那块糖果,然后,发出“汪汪!”两声近似哀鸣的叫声,再次表现出极其惊恐的样子,然后跑到沙发后面躲了起来。

程杰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冲夏莲大叫到:“夏莲!(情急之下,他没有叫夏莲为路易),把那块糖赶紧吐掉。”

差不多于此同时,夏莲也似乎意识到事情不妙,他大惊失色,赶紧将口中的那块糖果吐进了垃圾桶里。

因为,夏莲也注意到了,他刚刚拿起的那两块糖果刚巧是那一天叶太太送来的糖果。

那糖果的味道其实是很香甜的,有一股非常纯正的巧克力味道。但这时夏莲觉得有点反胃,又拼命地往垃圾桶里吐了几口唾沫。

天啊!夏莲细思极恐,一下子冷汗淋漓,难道是真的品尝了一块鬼魂送来的糖果吗?

 

这是一个飘着零星雪花的早晨,夏莲像往常一样牵着小金毛狗围着住宅街区遛弯。

在走到接近街区中心的一棵巨大的海棠树下的时候,他看到迎面远远的走过来一位姑娘,在她身后面紧紧跟着一只小小的秋田犬,就跟叶太太的那一只一模一样,不过很显然,这位姑娘的身材苗条,姿态窈窕,完全不像是叶太太。

姑娘头戴着一顶宽沿帽,大约是因为下雪的缘故,帽沿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

那姑娘离夏莲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忽然一种莫名的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这种感觉让夏莲陡然想起了一个人:思虹。

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姑娘已经来到了他的面前,她没有抬起头,而是匆匆地从他身边擦肩而过。

而小金毛狗却仿似察觉到了些什么,或是因为遇见了同类的缘故,拼命想挣脱夏莲手中牵着的绳索。

那只秋田犬却头也不回地紧紧跟在主人身后径直跑了过去,那旁若无人的神态简直跟她的主人如出一辙。

夏莲没有看清楚姑娘的脸,但他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勇气,冲着她的背影高声喊了一声:“思虹。”

那姑娘停住了脚步,这时候,夏莲忽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问题:“这姑娘和那只秋田犬居然都没有影子!”据说,鬼魂就是没有影子的!刹那间,夏莲觉得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他后悔自己太过莽撞了。

然而一切已为时已晚,那姑娘停住了脚步,慢慢地转过头来。

“夏莲,醒一醒。”耳边是程杰的声音,原来是一场梦。

夏莲终于还是没有看到那姑娘的脸。

原来,不知道是那一身冷汗的缘故,还是受到了刺激惊吓,或者是那一块来自于鬼魂的糖果的缘故,总之,第二天一早上,夏莲发高烧了。

当夏莲从梦中被唤醒的时候,看见程杰和街区医生爱德华大夫正站立在床头,医生手里拿着注射器,微笑着告诉夏莲他正在发高烧,需要注射一针退烧针。

夏莲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感到浑身乏力、肌肉酸疼。他抬头望了一眼对面墙上的挂钟,居然已经将近上午10点钟了。

夏莲疲惫地闭上眼睛,又想起了刚才的梦境,忽而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下雪天,人没有影子其实也是正常的。”也许是这几天精神有点过于紧张了,他想。

可是为什么自己在梦境中却会有那么一种强烈恐惧的感觉呢?

夏莲记起了小时候有一次也是发高烧,看见墙上的一幅飞天画,画上面的仙女姐姐们,就真切切地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夏莲说:“妈妈,看!仙女们飞出来了。”

妈妈说:“这孩子,烧迷糊了。”

这一次则是在梦中见到了一位谜一样的姑娘,也许这个谜底的答案他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爱德华先生为夏莲打了一剂退烧针剂。说是得了流感,退烧以后,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没什么大碍的。

不一会儿,退烧针药效发作,夏莲出了通身大汗,高烧退去,身体却感觉愈加疲惫了。

到了傍晚,夏莲病情未见好转,又发起烧来,而且温度有增无减。

“你感觉怎么样?夏莲。”程杰在他耳边轻轻地问道。

“我想,你最好去找一名中医大夫。”夏莲想起了小时候那一次发高烧的情景,一番西药针剂均无果后,多亏了隔壁刘大爷不知在哪里请了一位老中医来,熬了一副很苦很苦的中药汤子喝下去才见好得。

 程杰出门大约一个多小时后,领来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头儿,这老头儿鼻梁上架着一副圆边框的黑眼镜,下巴下一缕山羊胡,怎么看怎么像个算命的。

其实这老人乃是唐人街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世代单传的老中医李一凡李老先生。

只见老先生来至夏莲榻前,稳稳当当地坐下,不紧不慢地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搭在夏莲手腕上,开始诊脉。

过了片刻,眉头就是一锁。老头一会将手指抬起来,一会又搭上去,这动作如此来回往复了约摸足足一刻钟的样子,老头的眉头是越锁越紧。

“怎么样,大夫?”程杰见状小声问道。

“这脉象真是怪异。初摸时,脉搏紊乱,动若游丝,时隐时现。不多时,却又脉力充盈,节律齐整,从容流利。再摸时,又是如是,再摸时,又是如是。真是奇怪。”李老先生说。

“你的意思是?”程杰还是有些不解。

“我的意思就是说,你朋友这脉象好像是通了人性一样的。这么说吧,这脉本身就像是有感知有思维一样,刚一摸脉,脉象表现的很不正常,可是一旦察觉有人在诊脉,就赶快表现的正常起来了。你说这岂不怪哉?”李老先生摊着手说。

“这......这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程杰闻言顿觉不知所措。

“我看这回可真是中邪了,不会是受到什么惊吓了吧?”李老先生问道。

程杰心内吃惊,弄不清楚老先生这句话是句玩笑话,还是一句大实话。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以现代人的观念和常识而无法理解的事情。不知怎的,程杰由此就联想到了至今科学界都无法解释的诡异无比的光子双缝干涉实验。

程杰同夏莲曾在一起讨论过这个实验多次。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可能出现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所谓的灵异事件的,至于原因,却不得而知。

程杰倾向于是由于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而无法对一些奇异现象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一切还有待于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夏莲则倾向于相信另外神秘世界和神秘力量的存在。

所以,关于叶太太的“死而复活”,他们虽然一时无法理解,却也是在第一时间感觉到了莫名得紧张和恐惧,尤其是夏莲的反应,大约是因为吃了那一块幽灵糖果的缘故,表现的异常强烈。

这个颠覆了科学界基本认知的的著名实验,已经困扰了整个科学界很多年了,至今也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够给出一个合理和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每个光子好像都知道自己的最终落点,但又好像是都在“装作”不知道!

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怀疑,有时候,上帝真的是会掷骰子的。

 

简单地说,光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但是其实这个实验的过程并不简单,一开始我想直接把这一段极废脑筋而又费解的内容删去,但夏莲坚持要求予以保留,因为比起他以后更加诡秘的遭遇来,这些还算是可以理解的呢。

而且,有必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或者是说让读者尽快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又或者说是为了建立这么一个心理预备,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离奇故事呢。

总之,那就这样吧。不过,如果读者实在觉得以下内容太过玄奥而且无味的话,我还是建议您就直接略过,只需看结论部分好了。)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进行了有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他让一束点光源的光通过一个双缝,然后在双缝后面的光屏上面观察到了干涉条纹,这是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光通过双缝到达显示屏上时由于走过的路程不同,从而产生相位的相长或相消。因此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之后过了一个多世纪,量子力学有所发展之后,人们对微观粒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1961年琼森(ClausJönsson)将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让其通过一缝宽为a=0.510-6m,间隔为d=2.010-6m的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发现了电子的干涉条纹,从而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之后一系列的实验又证明了其他粒子,质子、中子等也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也具有波动性。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是直接验证量子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关于粒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我们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粒子的波动性是许多粒子的集体行为还是单个粒子的本征行为?如果在做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时,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电子流量,让电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一个一个达到屏上,还会出现波的干涉条纹吗?

直觉告诉我们,不会。

1974年,皮尔·梅利(Pier Merli) ,在米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成功的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实验需要等待能够穿过夹缝的电子一个个去感光成像,一段时间后,探测屏上也神奇的形成干涉。像量子理论中预言的那样,他们真观测到了单电子的干涉条纹!

这个看似反直觉的实验在2002年被“PhysicsWorld”评为最美丽的科学实验。

 

双缝试验为什么恐怖?

如果电子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如果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波之间存在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一道道痕迹。

一开始实验表明电子以波的形式运动。即使一个个电子发射,黑板上还是一道道痕迹。于是科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个电子发射也会有波的现象,于是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双缝以便观察。

重点来了:当想进一步观察时,粒子却是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

 

延迟选择实验

约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1911-2008)提出的实验证实了光真的具有“智慧”。之前提到,有学者怀疑是人的观测影响了实验,导致粒子性质变化。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光已经确定自己性质之后再去观察它的状态呢?这就是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目的。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属于双缝实验的一种变形。

实验1、证实光子的粒子性:

从光源发出一光子,让其通过半反半透镜1,光子被反射与透射的概率各为50%。之后,在反射或透射后光子的行进路径上分别各放置一个全反射镜A和B,使两条路径反射后在C处汇合,C处放有两探测器AB,分别可以观察A路径或B路径是否有光子。

此实验结果是,每次只有一个探测器能够测得光子,即能确定光子走的是哪一路径(A→C或B→C),光具有粒子性。

(所谓的半透镜是一种特殊的镜子,它可以让一半的光通过,而另一半的光则会被反射。除了半透镜之外,在光穿过半透镜之后的行进方向上,以及光经过半透镜反射后的行进方向上,再设置两面镜子来分别改变它们的行进路径,这下就不是半透镜了,而是镜子,而当光遇到镜子后将会被反射,不会穿透。这样经过反射之后,被半透镜分割的光,将分别抵达两个光子探测器。)

如果按照常理来看的话,两个光子探测器会分别探测到一半的光子能量。

不过基于量子力学的假设,惠勒认为,必定只有一个探测器能检测到1个光子的能量,另一个探测器将完全没有反应。两个探测器检测到的概率都是50%,但是我们无法预测到底哪一个探测器会检测到光子。

惠勒的想法确实不错,不过惠勒并非实验物理学家。好在进行这样的实验并不具有太大难度,没过多久,实验物理学家便证实了惠勒的结论。

这个实验就告诉我们,一颗光子有50%概率被半透镜反射,有50%的概率穿过半透镜,总之只有一个探测器可以检测到一个光子的能量,也就是说,光子是无法进行再分割的能量块,它具有粒子性。

而如果光是波的话,那就它就应该可以无数次地被分割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用半透镜一分为二后,两个探测器应该各自检测到一半的光子能量。

就这样,惠勒通过这一实验,出色地展示了光具有粒子“无法再分割”的性质。

实验2、证实光子的波动性:

如果在两个探测器前的C点处再放置一个半反半透镜2,便可以使光子发生自我干涉。适当调整光程差后,可使得在某一方向(A或B)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上的探测器总是无法收到信号,另一方向上的探测器则必定会总是接收到信号。

简单说,加上半反半透镜2就人为的抹除了电子的路径信息,即观察者无法知道电子走了哪条路径。

按量子力学理论,这时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子变成概率波,同时经过了两条路径。即:光波将被半透镜一分为二,并分别射向镜子A和镜子B,然后经过反射后分别射向新设置的半透镜。

来自镜子A的光波射向新设置的半透镜后,将会被一分为二,分别射向两个光子探测器,而来自镜子B的光波也是如此。

(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关键步骤,那就是要事先调整好镜子与半透镜的距离,比如让经由镜子A的光的移动距离,仅仅比经由镜子B的光的移动距离,长半个波长。这样一来,便使得射向探测器A的两个光波,可以相互减弱以至于抵消,而射向探测器B的两个光波就必须会相互增强。结果就是,探测器A根本检测不到光,无论做多少次实验,都是如此。与此相反的,探测器B则每次都可以检测到光。)

这个实验之所以叫延迟选择实验,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光子已经通过半反半透镜1之后,再决定是否放置半反半透镜2。

也就是说,在光已经决定完选择波动性还是粒子性之后,我们再去放置半反半透镜2去观察它。

实验结果是,无论我们选择如何,光子都能提前知道我们的选择,会立即改变成相应的状态。

这个实验费解之处在于,观察者现在的行为可以决定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一结论与传统的人类世界观相违背。

 

比如:

实验3、就在光子即将到达探测器之前的千钧一发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地像实验2那样增加一个半透镜。

那么这样一来,光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呢?如果按照刚才的假说,也就是光的性质事先取决于实验装置的安排,那么在这个实验中,光将以粒子的形式呈现,不过惠勒却认为,由于中途添加半透镜这一操作,光将以波的形式呈现,肯定是探测器B检测到光,而探测器A什么也没发现,也就是说,光会在中途改变主意。

那么结果究竟会如何呢?由于这个实验难度极大,所以直到1987年,才由法国实验物理学家阿兰.阿佩斯得以完成,最后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惠勒的预言,再度在全球引发轰动。

实验4、不过这还不算完,刚才是放置半透镜使得光中途改变了主意,从光子变成了光波,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使得光本来是以波的形式出发,然后中途改变主意变成光子了呢?

既然光是以波的形式出发,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实验2的装置,然后在光波出发之后的千钧一发之际,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地在第一个半透镜和镜子B之间放置一块挡板,挡住光在这条路上的行进路径,这样一来,光波便只能走从半透镜到镜子A之间的路径,通过镜子A的反射后,光波来到了第二块半透镜。

惠勒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光波的干涉将会消失,探测器A和B将各有50%的几率检测到光信号,也就是说,通过后来这一添加挡板的操作,本来是以波的形式出发的光,在中途改变了主意重新变成了粒子。

这一实验在后来同样通过实验物理学家的操作得以证实。

这下问题就来了,问题出在哪呢?我们以实验3来做一下说明,在没有插入新的半透镜之前,光应该是以光子的形式出发的,难到光在行进途中忽然发现多了一个半透镜,从而瞬时从粒子变成了波,并发生了干涉吗?

或者说是时光发生了倒流,光发现装置变了,然后以光波的身份重新出发了吗?它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是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核心问题所在。

1982年,物理学家又对惠勒的实验进行了升级,这就是著名的“量子擦除实验”,我们可以将其视作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衍生。

在该实验中,实验装置基本上还是差不多的,不过这次又增加了几个东西,首先是在第一面半透镜与镜子B之间增加了一个“标志器”,其次是在第二个半透镜与两个探测器之间的路径上,分别添加一个“擦除器”。

标志器的作用是把光子标记上偏振信息,而擦除器的作用则是去掉光的偏振信息。

可以发现,如果把标志器和擦除器都去掉的话,就变成了实验2的装置,光将以波的形式呈现,并始终被一个探测器检测到。现在我们在路径2上把标志器给装上,实验结果显示,如果只有标志器而没有擦除器的话,干涉就会消失。

这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测,因为如果只有标识器,那么从路径2经过的光子就会带有偏振信息,从而无法和路径1的光波发生干涉。

不过令人震惊的是,如果标识器和两个擦除器同时存在,那么干涉就会再次出现。

这就邪了门了,两个擦除器都位于第二块半透镜的后边,如果位于半透镜的前边倒是没问题,因为在前边的话,擦除器就可以发挥作用,消除光的偏振信息,从而在第二块半透镜上实现干涉。

但问题就出在两个擦除器实际上是位于第二块半透镜的后边,因为光波如果要实现干涉的话,它只能借助第二块半透镜来实现,但问题是现在已经过了第二块半透镜了,就像刚才只有标志器那样,光波本来应该无法实现干涉,但却因为加了个擦除器而继续干涉,这就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合理的解释,而基于微观粒子的各种实验,使得量子力学至今已经发展到了很深的地步,并且形成了基本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但是,这些成果只是实现了数学模型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完美契合,并不能在根本上解释宏微观世界差距如此之大的本质原因。

 

这些神奇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些微观物理现象,直接说明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更严谨的说,在我们所处的宇宙,至少人类的意识是能够对微观物质的状态产生影响的。

人类的意识对这个宇宙的影响能达到多大?是否在宏观世界也是如此呢?如果能影响宏观世界,是否当人们看月亮的时候,它就一瞬间确定的呈现在那里,当人们不看它的时候,月亮就只是一团概率波在“后台运行”呢?

而如果人类不能影响宏观世界,也就是说宏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从微观到宏观,我们的意识能影响到的临界点又在哪里呢?

是否只有人类的意识观察才能影响到微观粒子的状态?猫狗鱼虫,花草树木是否可以呢?如果猫狗可以而花草不可以,那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呢?区别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可能没看懂,没关系,关于这个实验更通俗的解释,还可以这样来说:光子双缝实验的光子似乎是能知道我们是不是在观察,然后选择怎么穿过细缝。

那我们就延迟观察:在光子穿过缝隙之前先不观察,到它穿过之后再决定要不要观察,这样光子穿过细缝的时候就无法确定人类会不会观察了,我们不就可以准确的知道光子是怎么穿过细缝的了?

但这个惠勒延迟实验的结果是: 即使我们延迟观察,在光子子穿过细缝之后再进行观察,光子还是呈现粒子性(只通过一条细缝);不进行观察,光子依然呈现干涉条纹(一般认为同时通过两条细缝)。

也就是说,光子仍旧能够知道我们是不是在观察,然后选择该怎么穿过细缝。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的选择(观测行为)改变了光子过去的“选择”。也就是认为光子穿过细缝后,再重新选择如何穿过细缝。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么发生——无论是否事情的结果在逻辑上已经在一段时间以前被决定!

由此导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并非是之前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之后发生的事情,而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之前发生的事情。

当然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光子似乎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抑或是未来的结果决定了过去的行为。也就是说,光在出发的时候,似乎就已经预知了后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从而决定自己以怎样的姿态出发。

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因果律与时间箭头的方向,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根基,所谓有因必有果,而且在时间箭头的方向上,因一定发生在果之前,所谓前因后果。

但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无疑对世界的根基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也正是缘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对延迟选择实验的结果感到细思恐极,认为世界的根基不复存在,既然因果都可以发生倒置,我们人生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一切已经注定,或是一场失败,一场悲剧,或是一场喜剧,一场完美。

总之,这一结果决定了我此时此刻的努力,所有一切的过程也不过是为这一结果而服务的。人之命,天注定。是这样吗?

简而言之,这就又引出了一系列细思极恐的问题:我们的世界真的是被设计的吗?我们世界的真相真的并非我们所见吗?我们的结局真的是已被注定的吗?

那么这个设计者又是谁?他又是如何设计的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夏莲的世界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