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1 廿六 三 四 南京 杨慎言
书名:鹅笼阿 作者:邹蚁白 本章字数:2092字 发布时间:2022-03-10

卤大肠1就是个混球破账,在京城也要使跤2(一),但一群杨大叔3人骟(二),一群马大叔4人滥(三),没得办法。


南京,我先到了这,街上有灯,灯里没火(四)。女人很多,男人更很多,马不多,牛羊不多,鸟雀多,猫和狗不少不多。烟、肉(五)馆难找了,但甩钱问了官黑袍5,找到一处有烟有肉的神仙房。


房外的水沟,里一看,养不了卤6。肉不错,比山婆娘好,比山仙娘7坏,不如酒,很久没喝好粮的细酒了,浪(六)到山沟里尽(七),拐(八)不来酒。


明日见林森蒋中正一干(九),有许多规矩,海茅秘书8教我规矩些,我大文化底汉人,岂是不懂?“青松十里钟山路,祇隔西南一片云。”9


这破庙比神林庙10还怯。惨稀流。


海茅秘书一个书生,说另一个书生想来我处,若来便处。河北老乡11,应当当。


早睡。早起。混球蛋。






注释:


杨慎言(1910 - ?)是海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个性、文法、思维都极为怪异的流氓式人物。杨慎言的日记原文横竖错落、文词精简散乱,还多有来历不详的意象及难以捉摸的借字用法。在此,谨向甘南市海茅县档案局退休老同志杨祥赫先生致意最高的敬意,他独自完成了对杨慎言日记难度极大的校正、注释工作。


1、鲁大昌(1889—1962),临夏人,1930-1937窃据甘南地方的军阀。以强蛮著称,靠向国民政府输诚在甘南发迹,也最终因国民政府的整军而失去权力。杨慎言所取“卤大肠”的诨名,在海茅、迭部、卓尼一带颇受欢迎。

2、此处可能指鲁大昌在此次叠部藏人(旧称叠番)代表入京“朝贡”时,另派自己一方的代表王后贤在南京进行反对以卓尼土司杨积庆为代表的地方少数民族领导人的活动。

3、包括卓尼-禅定寺系统的土司(洪布)在内,卓尼、迭部地区的叠部头人多为杨姓。本篇日记作者杨慎言与甘南地区的杨氏没有血统上的联系。

4、海茅-准美博(藏)多马奴图、嘉卜马察与马络等穆氏苗裔,其中一些汉化程度较高者以马为汉姓。并非指甘南的马姓回 民。

5、海茅一带常称警察为官黑袍,土司为官黑枪,军队为官官儿。

6、据新中国社会改造时期及改 革开放初期留下的多位当事人回忆,杨慎言常蔑称盛行于甘南的藏族龙神鲁为“卤”,称洮河为卤水。

7、即准美的母系群议氏族部落朗松的护茅(头人,朗松与护茅的词源皆不详)。护茅通常独身,但也并没有对婚姻生育的特别限制,只是杨慎言好吹牛,至今未见任何证据及除他本人说写以外的内容,能证明他与当时的三位护茅有任何身体或亲密情感上的联系。

8、当时海茅大部名义上分属临潭与夏河县,海茅设治局与洮野设治局尚未提上日程。实际上受卓尼-禅定寺与拉卜楞寺-德尔隆寺庇护,但并不真正隶属于它们。鲁大昌在此地也缺乏实际影响力,于本地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行政人员便是临潭县负责海茅问题的佐理。当时的佐理秘书是在海茅乃至整个甘南、陇南、天水民间颇有名气的半文学化人物马循烛(生卒年不详)。在海茅当地,尽管存在着大量关于马循烛的十分精彩且互有事实冲突的传奇故事,但我们甚至对其生卒、性别、籍贯都不能确定,较为明确的事实包括他使用了假名、生于陇上的底层回 民家庭、精通藏密诸派教义和多门外语、曾在江南学习过法律和化工知识、与著名地质学家及时任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有来往、至少是共产党的同情者、参与了数次群众抵抗事件及之后的重建工作、有着广为人知的音乐才华、于解放前夕消失在甘陇地区。一些人认为杨慎言很可能是马循烛的血亲,但缺乏证据。

9、引王安石《赴召道中》。

10、在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里,杨慎言少年时遭土匪追杀,躲入一座大庙附近的树林后,反利用地形设陷击杀了土匪,此后杨慎言便称此地为神林,称当地寺庙为神林庙。杨慎言所言神林庙或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近处山坡有云杉林。

11、可能与燕京大学历史系金涣程教授(邯郸人,其族亲金初瑶与马循烛有书信往来)同燕大历史系时任主人顾颉刚的交往有关。当时金涣程正在中央大学作学术报告。杨慎言有爱称人为老乡的习惯,甚至曾有称呼一名德国传教士、美国摄影师为老乡的记录。无法据此确定杨慎言是否为河北人。



校:(一些较明显的别笔余赘,在此不予示出)


(一)本作。结合字形似辶与交,据上下文义改。

(二)本作山。杨慎言在日后同马鸿逵的往来信件(或由马循烛代笔)中屡言甘南杨氏土司“软废”,据改。

(三)本作。结合字形似泛滥川水,据上下文义改。

(四)本作活。据多名当事人回忆(参见《海茅地区民俗故事》附三《当事人对杨慎言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杨慎言有时称火为活,据改。

(五)本字过于形象,甚为低俗,恕不能予以展示。原字形为明显的多个人犬交媾的驳杂画面,又据“回忆”,杨慎言称妓 院为肉罐子、肉馆子,据改。

(六)本作。结合字形,似可称作堤岸边裹挟泥沙与杂草的水浪,据上下文义改。

(七)本作一。杨慎言喜爱两宋诗词,可考的存世亲笔书信里,有“江海一头人灭度,乱山深处孤”、“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一头”、“歌声未一处,先泪流”等大量以一替尽的写法,并且在现存所有书信中也未见一个“盡”字(但有另作悬吊尸体意味的“尽”字出现),据改。

(八)本作几(非幾)。杨慎言日记1935年9月10日言“黄河一大拐,几弯弯,妙得出德行。来后就使这个,比那拐字更绝”,据改。

(九)本作“拉丁十字架”形,据上下文义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鹅笼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