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两派的争夺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7888字 发布时间:2022-03-09

昭文三年底十一月下旬,黄振锐、方智刚等人曾与刘道宝在的一次在怀远府郊外一座宅院内的聚会上,这些人就晋国的顶级大族和关于晋国今后的国策走向曾有过深入的交流。参与的人除了他们外,还有礼部、学务司、刑部等部门的主事以及略低一些的官员,共近二十人。他们这些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在宁安府外有名的名叫弘海书院的私人书院读过书,可以算是大范围的同窗。

这个弘海书院的风格与其他书院风格不一样,学生、士子们可以畅所欲言,比较自由,同时也较有操守,普遍较为刚正。而政治上他们主张强化与武国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之接轨,进而逐步融入中土。他们认为晋国不可能长久地这样名义称藩纳贡,实际上自搞一套。在经济上,他们依然如之前的改革派一样,代表的是中小地主、官僚和商人的利益。主张利用强化君主的权势限制勋贵大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利益。当然,有人主张渐进式,而有人主张激进式,但是渐进式的观点占优,而刘道宝则是渐进式的代表。

同时这些人也是当年支持马运扬上台的力量之一,而刘道宝则更是为马运扬取得武国的支持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虽然参与的有近二十人,但核心则是五个人的谈话。

此次他们谈论的除了士族,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在经济和政治改革上适度的削弱大族的利益。

刘道宝是这样评价的,他认为:“晋国的大族原本不过是流寓在江淮的北来后人,来到海山洲后建立了一片天地。晋国能发展至今,他们确实功勋卓著,也颇有进取心,他们有着大卫时代普通士大夫庄园主的勤劳。同时又因为特殊的时代和形势,他们分外喜欢六朝,而世代联姻之后,大族之间的利益和血脉已经相连,晋国的大族已经成为了一个自诩为既有六朝士族风骨又有大卫士大夫风格的怪胎。”

而关于这些大族的能力和作用,黄振锐说:“晋国实际上是大族的天下,虽然中间有过不少人为相,也曾权倾一时,但在晋国漫长的历史中,核心还是马张崔杜田五家的天下。因为晋国地域有限,大族们有高位、有特权,在地方上也有实力,所以在晋国,大族的影响无处不在。虽然经历了二百多年,与中土内陆早已经相隔太久,他们内心虽然仍充满了对故土的向往,但是绝不可能放弃在这里的利益。”

方智刚则说:“晋国大族虽然不少喜欢六朝风骨,但是他们较之更务实。他们虽然和中土的士绅差不了多少,却又自诩高门。所以他们对中土内陆有的只是感情,而没有信任。他们出于现实的考虑可以对中土朝代称臣纳贡,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内心里从来不会认同中土政权,完全是实用主义。他们喜欢欣赏借鉴中土的实用物品,但是思想上完全不认同。昔日的狄国是异族,自不待言。而今日之武国,虽为同族,但武国诸多弊端让他们内心是看不起来的,甚至对武国的不认同还不如狄国。”

而学务司主事何泰然则说:“晋国自在海山洲立国以来,大族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对臣民实行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而且影响了已经两百多年。所以晋国的臣民普遍务实,却多少还又有些自大。他们对外面的地方向心力有限,而甘于为大族的仆役,也满足于大族给他们的恩惠。而晋国的大族迄今为止,虽然繁衍十多代,但除了极个别少数人外,大多是正常的人。虽然他们也彼此争斗,但从未发生过火拼,而且相互扶持,竟然能在海山洲长存下去,这在中土是不可能的。”

礼部主事的郑永逸则说:“在晋国,几乎没有大族办不成的事儿。而仅次于五大家族之外的其余大族也受他们的影响加上传统的影响,在各方面也都与大族没多少差异了。晋国的大族以马张崔杜田五家大族为最高,李、裴、范、苏、韦、袁、柳、王、谢等次之。而最近十几年内,荀、庾、沈等家又逐渐强大起来。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难撼动,是一个相对团结的整体。虽然大族内部会有不同思想的人,但是他本身是无法离开大族而单独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黄振锐:“晋国能维持到如今,除了特殊的地理之外,归根结底还是大族一致。他们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晋国不保,则他们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故而虽然有争斗,不时还很激烈,但在重大问题上却始终一致,至少在目前依然如此。晋国虽然也有破灭的大族,如薛家和萧家,但终究是极个别的少数。”

刘道宝:“薛家、萧家是破灭了,但新晋这几年的大族,如荀、庾、沈等族,你们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啊。”

郑永逸:“依我来看,晋国的局面与当年永嘉南渡类似。大族之中,马张崔杜田五家为最高的实际权力拥有者,也是最早来到海山洲的。而且这五家世代联姻,都与高祖有着很深的渊源。而略微次一些的家族中,则实际上分数两类。第一类崛起的最早,他们普遍都是当年跟随高祖流亡过来的普通读书人,然而崛起都有赖于太宗时代的名相刘愔。刘愔为太宗贤惠王后所发现,刘愔进而举荐了裴、李两家。后来又因为李裴两家,有了韦家和苏家。第二类则是狄国灭亡武国兴起的年代,王洽林、袁宪明等逃亡到了海山洲,二人逐渐兴起,进而影响带动了谢、范两家。世祖晚年大败武国和孝宗在武国多年,都有不少降臣武将跟随,这些人在孝宗时代曾显赫一时,但是孝宗之后,这些人家中真正能融入了大族之中的只有沈家。”

何泰然:“不错,沈家能在当年一堆降臣外来人群中崛起,并进而为晋国大族所认同,确实是不一般的。在我看来,与沈文辅的调教有关。沈文辅是首任的仪仗司都指挥使,但绝对忠诚,同时不藏私心,光明正大。虽然任内处理了不少人,但一来是奉命,二来其确实公正,故而大族对其心服口服。而后来的沈家也由武转文,或者文武并用,也涉及到了商贾,但沈文辅留下的公正忠心的祖训却一直在延续。”

方智刚:“不错,而新晋的荀、庾两家正处于上升期。同时老牌大族也借重其权势尤其在军中的权势,与之巩固。故而这两家也不可小觑,但是他们包括沈家在财富上,还不足以与其他传统大族所比拟。而明宗时代西海归来的人中,在老一代人去世后,没有一家能堪当大任的。即便有几个出色的,但只是个例,完全无法与传统老牌大族抗衡。可以说晋国真正的大族主体上还是高祖、太宗时代所形成的。”

刘道宝:“诸位所言不错,就我看来,在目前情况下,顶级五家大族树大根深无法撼动,次等大族中李、柳、范、裴、袁家虽然不似当年,但也树大根深。王家素来以谦退为本,韦、苏、谢家也还有实力,但已经是下风了,只是名望犹在,实际上如果不是与其他家族联姻,他们不过与寻常富家翁无异了。而荀、庾、沈三家则是名望高,但财力略有欠缺。”

郑永逸:“刘大人将顶级大族归为五家,意思是说公室也是大族。”

黄振锐:“公室的确是大族,公室与其余四家大族实际上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当然争斗也是难免的。公室要想稳固控制晋国,离不开其余四家的支持与合作,然而如果没有公室,其余四家也是独木难支。可以这么说,顶级大族五家实际上是先有了马家,才有四家,四家共同支持马家,而马家又依靠保护四家。一定程度上带有东晋皇帝垂拱、士族当权的意思,但只是一定程度上,连相对也谈不上。”

方智刚:“虽然公室和四家有矛盾,四家之间也有矛盾。但是五家之间已经有了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人有错,单处一人,不可牵连家族。世祖当年分封四家为世袭伯爵,是保护也是限制他们,同时也让公室与四家彻底相连在了一起,进而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即便有哪一个人单方面想打破这种局面,也必将遭到其余人的联合反击,所以多少年来,虽然总有人想打破,但却没任何人敢提出来。刘大人,你这次提出来确实有胆量,而且议事上也没人说及此事。”

郑永逸:“其实不是没人想到,而是大臣们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取消的,晋公他自己也知道不能,即便他想取消也不敢。”

紧接着,他们又商谈了许多,包括接下来如何与大族进行斗争。

如他们所言,在晋国没有大族办不到的事儿,自然也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儿。所以,几天后,他们的聚会和谈话就传到了大族耳朵里。

昭文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即将来临的春节,也是为了准备在来年继续与弘海书院刘道宝为首的一些人继续斗争,大族的核心成员和主要力量云集在杜德曜府中议事。

此次名义上是说在春节之前看望一下这位元老,实际上则是商讨办法。参加的人有张光化、张若水、杜立阳、杜立鹏、崔庆维、崔永泰、沈明哲、田宜兴、庾山甫、范宪文、范宪辉、李筱哲、裴子渊、王君昊(王士公的孙子,王珊琳的弟弟,永昌十三年出生)柳子雄、柳子枫、袁昆雄、荀公羡、苏辰龙等人。

柳梦绮本来是想去的,但是柳梦绮鉴于自己的身份,没办法出席,反而会引发麻烦,不得不作罢,而派自己的两个弟弟前往。

李筱哲是这里唯一的女子,当年这位与崔耀坤在南洋铭英府斗法的奇女子如今也是花甲之后的年龄,但是身体硬朗。而且已经接管了整个李家的产业,为了李家的产业,她是终生未嫁。而在她的经营下,李家虽然不似当年,但侄子李元阳已经是保宁行省的知府,而另一个侄子则在崔庆维的举荐下于今年成为了保宁行省的参知政事。而李元奉能够成为参知政事,除了自己的功劳外,李筱哲也做出了利益输送,他允许崔家在保宁行省境内李家经营的几处矿产的生意中入伙,可以说李筱哲为李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光化:“不久前,刘道宝等人在怀远府郊外密谋,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各位怎么看。”

张若水:“他们能干什么,还不是要对付我们,想方设法的从我们这些人手里夺权,公然还提出取消世祖对张崔杜田四家的世袭爵位授予,真是狗胆包天啊。”

崔庆维:“四家的世袭爵位是世祖授予的,他们不过是说一说,是动不了的,晋公和老王爷也不可能答应,但是他们肯定还会动脑筋,我们必须就他们下一步的打算商讨办法。”

崔永泰:“李姑母,您是这里唯一的女子,怎么看。”

李筱哲:“今天既然大家都是自己人,那我就说几句。”

张光化:“请说,大家都是自己人,我们自己人怎么说都能。”

李筱哲:“我听说他们都是弘海书院的,是吧。算是一个小团体了,而且我听说经常在一起,名为喝酒或者舞文弄墨,实际上是议论国事。我晋国学风相对武国是宽松,这是允许的,因此我们无力阻止。我想,我们为什么不能也组成这样一个团体,如果大家觉得有官衔在身不好出面,可以找一些有影响的支持我们的名流出面成立一个团体啊,另外我们家族中也有不为官的人,也可以加入。这样至少我们在百姓民间也有说话的人,不至于让这些人总是攻击我们说我们居高临下不通民情啊。以各位的身家和能力,做这应该不难吧。”

崔庆维:“嗯,晓哲姐(李筱哲比崔庆维年龄大)所言有理啊。”

杜立阳:“君昊啊,你在这里属于年轻的,又在礼部做主事,读书多,加上你姐姐的关系,你应该在这方面多发挥些作用,为咱们大族多宣传啊,不能让他们这些人影响了百姓啊。”

崔永泰:“是啊,你十八岁就科考得中,在学务司是平步青云啊”

王君昊:“是,我明白了,我会努力去做的。我能有今天,也是崔大人您关照啊。”

崔永泰:“客气了,大家都是自家人。”

沈明哲:“他们要取消张崔杜田四家世袭爵位的事,虽说办不到,但是你们四家也得有个办法吧。如果把你们四家的世袭地位取消,那其余人家也会受影响的啊。”

张光化:“依我看,不如这样吧,我们可以退一步。”

田宜兴:“怎么说。”

张光化:“我们要保留我们的世袭名爵地位,但是我们可以主动上表放弃世袭爵位每年所得的俸禄待遇,一年三百石粮米、三千贯钱的俸禄,这些对我们没多少。同时我们要求将这些俸禄捐出去,捐给公族府或者宫苑府,用作投资。也可以捐给平民百姓,以招揽民心,你们看呢啊。如果能以这些换取个名声,也便宜。另外如此做了,至少可以让晋公满意,他就更不可能取消世袭了。”

杜立鹏:“嗯,可以,这个办法好。”

杜立阳:“大家想一想,这帮人还会在哪些方面与我们、与祖制为难。”

庾山甫:“有一些我们是根本想不来的,不过我们可以先打听,见招拆招,同时有什么都相互通气,我们大家是坐在一条船上的。”

柳子雄:“我们兄弟在诸位长辈面前都是个晚辈,不过今日临来钱,姐姐有几句话要让我们兄弟带给大家。”

张光化:“快说,令姐有什么话。”

柳子雄:“姐姐说他们要在权势上自然是难以与我们抗衡的,但是要谨防他们在经济利益上做,毕竟谁家都难免会有些疏漏,即便没有,他们如果鸡蛋里挑骨头,也没有办法。如果证据齐全,也难办,至少面子上不好看。”

裴子渊:“说的有道理啊。”

柳子枫:“姐姐的一个担心就是他们会对宫苑府、大族在武国经营的产业收税。多年来,我们大族在武国的产业实际上是没有税赋的,或者税赋很少,但是此次恐怕他们极有可能在此下手,必须得提前想办法。另外,他们要清理欠款欠粮,这也要注意,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动手了,先拿非大族的一些地方大户开刀了。”

田宜兴:“这个确实,而且也有些成效。半年多来,追缴欠款欠粮多是在地方大户,另外地方上已经有共上千个士子被革除了功名,有些还是我们一些人的故旧朋友,但是这个时候,没办法出面,怕引火烧身。”

柳子枫、田宜兴话音刚落,大族就面面相觑,他们在座之人都在闽州府和其余地方有产业,每年都有不少的收入,如果要征收,是个麻烦。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欠粮欠款,但是不排除自己的亲戚下属假借他们的名义欠下的。

崔庆维:“子雄、子枫,你姐姐的意思呢,她有什么办法啊。”

柳子雄:“姐姐的意思呢,一方面是让诸位前辈赶紧查清楚自家有无直接或者间接的欠粮欠款,哪怕多花一些钱,先摆平了事情再说。另外关于如果要在晋国范围内的大族以及宫苑府产业收税,我们得有个办法。姐姐有个建议就是以地处武国为由,不能纳税,先推脱搪塞。如果逼迫的过于急,或者实在没办法,我们可以以退为进,即拿出每年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交钱,也可以交实物,但要设定一个数,但绝对不能设定税率,一旦设定税率损失会更大。”

崔庆维:“晓哲姐,你最懂经商了在这里,你怎么看呢。”

李筱哲思考了一番后,说:“对,有道理,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对了,子雄、子枫,我听说你姐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是要给佃农伙计以更大的优惠,是什么。”

柳子枫:“是,这是姐姐的一个想法,五六月份想到的,但那时候不成熟。后来在自己的地方做了试验,现在基本有头绪了。”

李筱哲:“你说说。”

柳子枫:“姐姐是想在原有对佃农和伙计的奖励基础上,于年底结账时候,在当年或者几年纯利的基础上抽出一定比例给优秀的佃农和伙计以奖励。比如说一家店铺所得纯收入共一万贯,可以划定东家所得为六万,其余四万奖励给优秀的伙计。而受奖励的人员则根据其职差和功劳大小等级划分。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励和让下属效力,是分盈不分亏。”

李筱哲:“有创意。”

崔永泰:“创意是有,不过这看起来东家损失不小啊。”

其余人,如袁昆雄、苏辰龙等也觉得这有些亏,他们也是管理家族产业的人物,而其余人大多是官身,并不懂这些。

范宪辉是范家新一代中专司产业经营的,他在听柳子枫说的时候,也在思考,也在注意李筱哲的神情,他内心觉得这个办法看起来东家有亏损,但实际上就长远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杜立阳:“这个属于生意上的事,是各家经营的问题,各家可以自己想办法,但是有一条大家要记住。在这个节骨眼上,都要管好自家的人、自家的生意,不要出岔子,否则拔出萝卜带出泥,谁都有麻烦。”

田宜兴:“杜相所言不错,我这个参知政事兼户部官,是大族,与大家一样,可也是朝廷的官员,所以大家适可而止,不要让我为难,不然我倒了,换一个人更麻烦。”

崔庆维:“我们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些,其余就是见招拆招,大家互相帮衬着。正月春节过后,首先要让君昊成立一个属于我们大族自己的团体,为我们说话,什么样的人都要有。需要什么,君昊直接说,大家想办法。名字吗,我觉得就叫做京阳书院。另外,就是大家要互相团结,在这关键的时刻尤其要如此。”

田宜兴:“大家一定要注意啊。”

众人都说明白了,或者点点头。

虽然大族之间也有着不小的利益冲突,但是在面对刘道宝等人要对大族展开疯狂进攻的同时,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要团结在一起了,只有团结才能捍卫大族之间的共同利益。

正当大家准备要离开的时候,杜德曜在家仆的搀扶下来到了正厅,众人赶忙行礼,说:“见过老相国,祝老相国福寿安康。”

杜德曜:“多谢,多谢,各位请坐。”

张光化:“老相国,最近的事情您老有何高见,请示下。”

杜德曜:“不敢,我已经老了,你们说的,我刚才门外听了几句,确实要团结。不过老夫认为核心是我们晋国与武国的关系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来定义。”

崔庆维:“老相国高明啊,现在朝野不少人都说刘道宝那些人是亲武派,我们这些人是保守派,张少微等人是骑墙观望派。”

杜德曜:“哈哈,倒也不无道理啊。”

杜立阳:“父亲,大家都想听听您的意见。”

杜德曜:“依老夫来看,我们与武国要明确一种关系,其实也是祖宗多次强调的,即我们与武国是名义上的宗藩君臣关系,而实际上我晋国是一个完全自立的国度。在维持名义君臣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保证我们晋国二百多年所形成的制度与法统。另外,我们晋国的地理位置是四面环海,东北两个方向无忧,南方因为有了南洋广大之地,也有了足够的缓冲,加上南方的部落酋长国也无力与我抗衡,即便攻击我国,也因为南洋存在有足够缓冲。所患唯在西面武国。只有武国有能力有野心将我们拿下,这是要一定明确的。先父曾随明宗与武国在岚岛作战,后来我们力争在武国外围闽州府获得了土地,虽然不大,但总算有了前沿基地,使得我们可以海陆相依,为大海提供了又一道屏障,所以前沿陆地虽小,然不可轻弃。此外就是在与武国的关系上,刘道宝要加强深化与武国的联系,不是不可以,但是应该有个度,我们不能完全离开武国,毕竟我们没那个实力,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武国,体制上尤不可轻动。面对武国,要接触要交流,但也要高度警惕。我们要不怕与武国的战争,但也要避免与武国的战争。以不怕死的勇气活着,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张光化:“老相国明见啊。”

杜德曜:“我们目前的军队都是招募的精兵良将,是可靠的人群。其战斗力和决心意志足以保卫晋国,但是这些力量不能随便动用。所以尤其不可轻易卷入一场无止境的消耗战之中,所以我们必须懂得妥协。只要与武国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可靠且稳定的关系,晋国基本上就不会有外患。下来就是要防止内乱。切记,忠于国家、可靠阶层出身的精兵良将应该留着镇压潜在的本土反对势力,而不是在外部大规模战争中做无谓消耗。只要晋国在,只要公室在,勋贵大族的利益的就有保障。”

崔庆维:“老相国高见啊,简言之就是两点,第一不能卷入无谓的战争特别是大战,维持和平稳定;第二就是确保国家和宗室,就确保了自身。”

杜德曜:“不错,多少年来大族们普遍务实能力较强,但是我觉得亲武派里还是有些人才的,他们关于对我们大族的研究和评价还是不无道理的。不过我再多说一句,你们迷恋学习六朝风骨故事,这是个人爱好,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千万别往士族门阀的路上走,也别标榜别将自己自诩为士族。你们可以叫自己为大族,可以叫高门,也可以交勋贵,但千万别自己定义为士族,这绝非良策啊。”

众人不解,杜立鹏说:“请父亲为我等解惑。”

杜德曜:“士族门阀是东晋南北朝时代的产物,在后人眼中,士族门阀已经被人认为是落后、愚昧、保守的代名词了。士族与皇权共同执政,而且是以血脉来传承作为依归。我们如果自诩为士族,则将公室置于何地,此一不可也;士族到后期往往不思进取,闭门自守,如果自诩为士族,就会让外人认为我们这些人也是纨绔子弟,此二不可也;士族门阀都有私人武装,威胁到了皇权,而我们这些人并无私人武装,军队都是晋公是朝廷的,所以我们不能自诩为士族,如果自诩为士族,公室和朝廷就会怀疑我们也有私人武装,会威胁公室,此三不可也;士族门阀本身是高门,并不在乎皇帝是谁就能确保高门平流进取,而我们是依靠王权公室而来的,如果我们自诩士族高门,则必将让公室和其他人怀疑我们有谋反之心,此四不可也;士族门阀的庄园都是富可敌国,自给自足的,常常被其余人和皇室所觊觎,而我们虽然也算有财富,但谁敢说自己是富可敌国和自给自足啊,这么说,不是自曝身价,自引灾祸啊,此五不可也。切记,我们大族勋贵之间一定要注重家教家风的培养,确保后代有人才,另外就是要低调,宽容。”

张光化:“老相国所言极是啊,晚辈们一定聆听教诲。”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杜德曜的见解不谈具体问题,只是从总的方面来说,但是却的确可以算是高屋建瓴,属于纲领性的意见,尤其是关于对士族的那番见解。

杜德曜说完后不久就在人的搀扶下离开了,张光化、崔庆维、田宜兴等人又多说了几句话。

张光化:“君昊啊,事后你根据老相国的意见和我们刚刚商议的结果草拟一份呈文,实际上也是一份改革提案,我们不能任由这些亲武派牵着鼻子走,这样太被动,我们也要有我们的态度。”

王君昊:“属下遵命。”

昭文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昭文四年开始了。

昭文四年正月二十五日,黄澄泽因病去世,终年九十七岁。

马承华、马运扬万分悲伤,尤其是马承华对这位舅父的去世更是悲痛万分,下令追赠为西宁郡公,定西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黄澄泽生前并没有什么太高的职位,死后这样隆重地破格追封,无疑是因为其是林燕卿之子、黄傲英之弟、马若文小舅子和马承华舅父的特殊关系。

也就在正月的这段时间里,王君昊在草拟奏文的同时,也对成立团体之事极为注意。王君昊读书多,平时也认识一些读书多的人,有寒门子弟,也有富商子弟,还有勋贵子弟。在他们的建议下,决定先将怀远府、宁安府几个平时看起来一般的书院组织联合起来,然后再谋求进一步的扩大。这些书院主要有怀远府的安海书院、海青书院,宁安府的四海书院、万昌书院、振风书院等。这些书院出来的人虽远不及弘海书院,但是也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对地方士绅和官吏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而且有一些人在地方任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见解与勋贵大族集团颇为相近,这是极为重要的。

正月二十八日,王君昊将这些书院的总堂长请到了王府,与他们商议合并为京阳书院的事情。

各个书院的总堂长对合并之事是既赞成也有疑虑,但总体而言还是赞成的,毕竟他们知道王君昊的能力,也知道王君昊背后的势力。

王君昊:“最近的时局大家也都听说了,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也是忧国忧民的人,晋国不能让这些人这么折腾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团结,要广泛地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

李华瑞(振风书院总堂长):“王大人所言有理,多少年来,弘海书院总是与我们唱对台戏,盲目地鼓吹君臣大义之道,君臣大义是没有错的,但是他让我们晋国人成为武国人的奴隶,我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刘新曦(四海书院总堂长):“是啊,我们晋国二百多年来自有体制在此,弘海书院和他的信徒们,让我们事事学武国,让我们里里外外的学,进而臣服他们。如果真的他们的图谋得逞,那我晋国的良田沃土不就成了他们宗王分封之地了,绝不能接受。”

于志新(万昌书院总堂长):“王大人,我们对合并成立为京阳书院没意见,也同意,但是合并后这费用开销,还有谁为首,以及各地的书院都怎么办啊。”

王君昊:“这个我已经想过了,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各地书院合并后自然是京阳书院的分院,总院还是在宁安府合适,毕竟弘海书院总院也在宁安府,总堂长的人选确实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韩昊苍(安海书院总堂长):“总堂长我建议就王大人担任吧,无论是学识、身家还是影响,您是当之无愧的。”

康明济(四海书院总堂长):“不错,王大人合适,我们这些人都不合适,说句不好听的,谁也不服谁。”

众人都笑了,确实康明济所言是实话。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地书院的总堂长和先生们都自诩清流也自恃才高,让他们做首,肯定不可能。

王君昊:“我如果不是官身,可以考虑,但是我是官身,因此我着实不宜出任总堂长,可以幕后给大家帮忙。”

众人想了想,王君昊所言有理,也有难处。

康明济:“王大人,可否请在家守孝的崔庆维大人出任总堂长,他虽然是官身,但实际上等同于卸任,其威望足够。”

王君昊:“崔老大人自然可以,但是毕竟他也年岁大了些,恐怕还是不能啊。”

韩昊苍:“王大人,依我觉得,这京阳书院的总堂长需要一位能在学识理论上有能力,另外还是一位在朝政上与我们相同,且最好还是一位勋贵大族家庭出身的人为妥,当然年龄也不能太大了。”

众人听后都点头称是。

王君昊:“韩先生所言有理,这个我回去好好想想,你们回去先着手一些具体事宜等。”

李华瑞等:“是,我们听王大人的。”

之后的几天里,王君昊在苦思这个人选,同时也征求了诸多大族元老的意见,最后选定由杜子颖的弟弟杜子和最为合适。

杜立阳、杜立鹏二人各有两儿一女,杜家这代共有六个子女。最成器的自然是在保宁行省任平章事兼办事大臣的杜子颖,而最大的杜子山是杜立鹏长子,身体很不好。次子杜子风经商可以,掌管杜家产业,但是不适合仕途。杜立阳的两个儿子倒是颇有才能。杜子颖自不待言,杜子和是永昌十五年出生,三十五岁,二十岁科考得中,但是不欲为官,而是专心做学问,平素与文人墨客交往颇多,所以最为合适。更重要的其思想与勋贵大族是基本相同的,不时还给父亲出主意。在马运扬政变的时候,杜子和力主父亲杜立阳不要轻易表态,保持中立的态度。他认为既然叔父杜立鹏跟随了马运扬,那么杜立阳就不必再跟随,可以选择继续支持马承华,或者中立。这样无论是谁,都能确保杜家今后的发达,得到了杜立阳及杜德曜的高度赞赏。

然而虽然选定了杜子和作为京阳书院的总堂长,但是杜子和却不想出任,直到父亲、祖父亲自出面,向他晓以利害的时候,他这才答应了。而且向王君昊实际上也是向勋贵大族集团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第一是要确保足够的经费和场地;

第二是勋贵大族不得干预书院日常事务;

第三是书院可以支持勋贵大族的立场,为朝廷站台,但是书院不附属于勋贵大族和朝廷;

第四是书院与弘海书院及亲武派的纷争是理论和体系之争,勋贵大族不得对其进行私下打击和迫害;

第五是勋贵大族和官府不得随意掠夺书院藏书及资产。

对于杜子和提出的这些条件,王君昊和勋贵大族元老商议后对于第一、第二和第五项均表示可以接受,但是对第三和第四项则有所保留。按照勋贵集团的打算,是想逐步控制京阳书院,并借此进而实现打击弘海书院和亲武派的势力,但是杜子和执意不从。最后在权衡利弊的考虑下,最终还是同意了杜子和所提的全部要求。

二月七日,京阳书院正式在宁安府成立,杜子和为总堂长。

二月二十日,王君昊在根据杜子和及许多人的建议下,草拟了一份奏文,实际上就是针对亲武派全面武国化改革的反呈文。

这篇呈文没有对亲武派进行过多的攻击,而是重在阐述了晋国与武国的关系,强调晋国没有对武国的觊觎之心,晋国认武国为正朔,也不反对参照武国部分体制进行变革,但坚决反对盲目武国化。

奏文大体内容如下:

晋国名为武国藩臣,然不过是外藩,实与乐东国、南交国等同,本为完全自主之地。然晋武同为汉民,故晋国之状与乐东南交亦有所不同。晋国起于大卫末年,武国起于狄国末年。晋国之高祖乃大卫皇帝亲赐之晋公,武国太祖不过狄末之一匹夫。故晋国与武国全无历史渊源与感情。海山洲之地纯系天末荒岛,乃高祖手创开辟,原希望以此地为基,反击狄国恢复大卫,然天意使然,大卫复兴无望,故高祖便以此地为残民安身立命之所。狄国末年,以海山洲之地为安海行省,自此海山洲可谓内属,然实系自主之地。

狄灭武兴后,晋国原意武国会继承狄国体制,允我自主,如同昔日狄国对我之形,然狄国暴虐,拒我千里之外,虽不发兵,却以海禁困我,欲断我生路。虽晋武二者无任何渊源,然均系汉人后裔,无奈武国之阴狠更甚狄国,而中土百姓恼于武国暴虐者日众,故安宁年间连营举家东奔者不可胜数,颇似晋末永嘉之状。

武国自其太祖之后对我渐趋和缓,然仍存蚕食鲸吞之意,故大小之战海陆交锋多有发生,我不得不奋起反击,非为对抗,实为自保。赖先祖庇佑,将卒奋勇,赢得划界、通商、岁赐之诸多便利,两地生灵得享安泰之局面。

晋武虽无历史渊源情感,然彼此均为汉人后裔,此最大之同也。武国应视晋国如弟,而不应视晋国如子。晋国愿为武国之臣,然晋国体制、民情、风俗历经二百多年,均与中土有所差异,故武国不应强迫晋国与之趋同,晋国内部亦不应盲目跟风武国,晋国自有国情在此。武国与晋国部分臣民需知晓亦需认知此情,以九百万生灵之心为念。

武国为大朝,晋国为小邦,晋国为武国藩属,尊为正朔共主,从无变更。亦从无觊觎之心,更无觊觎之力。武国拥兵百万,雄踞九州,晋国不过十万而已,僻居数岛。武国户口万万,晋国不及千万,全然不等,武国如兴兵,得之不足以广地广民,全然不必。晋武均为汉民,血脉相通,自认大朝正朔后,百余年来从无改变,恪守臣节朝贡不辍。所谋求者乃为保留海山洲及南洋原有数百万残民之生计与风情耳,无他。

天空宽容,才有百鸟飞翔;土地宽容,方有万物生长;高山宽容,才有珍宝蕴藏;大海宽容,可有烟波苍茫。以大朝之大、之广、之仁,需可接纳晋国之残民遗风,如此则晋人焉能不畏威怀德,倍加感恩。而晋国臣僚百姓亦应感念先祖创业之艰,守业之难。若无祖宗披荆斩棘,当年卫末数百万残民恐皆为案板待宰之肉,海中待补之鱼。祖宗二百多年,奋力经营,方使晋国成为海中盛国,声明显赫于南土,南洋夷狄酋长均不敢窥测汉地,黎民得享安乐太平,士子得以自由谈论,畅所欲言,不为左衽。

世间无不变之成法,贵在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顺天应人耳。武国法度适宜于中土,然对继承卫风之晋国而言,则不然。晋国法度,源于前朝,二百多年虽有变更,然整体不变,今日之势,晋国诚然亦应略作变更修补,然万不可全盘整体武国化,骤然仓促变动,必将引发黎民惊恐、士子不安,进而恐削弱国力。若如此,在南洋夷狄进犯,必使南洋及本土不安,贸易不畅。治国应谋定而后动,循序渐进,依律法而行,不可贸然而定,晋国虽船不大,然大海惊涛骇浪,亦需稳健而行。

这篇呈文通篇没有对武国进行太多的批判,也没有强调晋国的一些文化上的正统道德优势,只是强调要让武国对晋国多一些宽容,让晋国的士子实际上就是亲武派要让他们多了解晋国的风俗和民情。但是开篇就明确晋国是自主之地,虽然与乐东国有些不同,但这实际上就是坚决反对晋国内属于武国,至少是反对武国化。另外说亲武派不通晋国之情,就等于变相将其视为晋国之敌人。

拟好后,交张光化等审阅,张光化、杜立阳、崔永泰等人商议后,基本同意,之后又与谢宣明、张少微商议,二人也无意见,二月二十三日,张光化遂以中书左相的身份上报,表示中书省要以此为纲领进行逐步变革。

同时,张光化上奏请将张崔杜田四家世袭爵位之后每年所得的俸禄、银钱等全部捐给书院,只保留世袭伯爵的虚名。

这篇呈文上奏后,马运扬看后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也大体上至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的意见,下令以此为纲领先根据具体实际调查情况进行律法的增删,中书省执行。

而对于张崔杜田四家捐出俸禄银钱,马运扬也看的很明白,他们是以退为进,以牺牲小钱来换取对他们实际意义更大的世袭名爵。但是马运扬的上台与勋贵大族的支持也有莫大关系,自然也不愿在此事上为难,不仅痛快的同意了,还口头嘉奖了一番。

而作为亲武派中坚力量的刘道宝等人看后,也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比起去年朝堂上激烈的争论,这篇奏闻言辞温和的多了。然而刘道宝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说:“言辞确实温和,但是核心就是要藩镇化。他们要将晋国变为唐末之河朔,使之永久长期化,并要利益扩大化和极限化。要恢复太宗时礼藩邻、奉朝廷、保家业的方针。”

黄振锐:“虽然太宗之后多有变更,但晋国实际上不是一直如此吗,只是说不说而已,何况藩属之状不比藩镇更利益多啊。”

方智刚:“是啊,黄大人所言有理啊。”

刘道宝:“这篇呈文最大的不同除了在此之外,就是明确尊奉武国大朝,让武国对晋国更加让步怀柔。晋国实际上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而且要求更多。虽然藩属国比藩镇更权力大,但藩镇毕竟名义是内属之地,可以说这是以藩镇之名得藩镇和藩属国所有的实惠。另外依然强调武国的威胁,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武国并无进攻晋国的意思。”

黄振锐:“现在是不会,毕竟刚有盟约,但是以后会吗。”

刘道宝:“大家都知道,虽然武国封赐晋国宁阳王,但晋国律令完全与武国中土无关,而且最后盖印和年号等都是晋国的,根本不用武国的。可以说晋国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武国对晋国的恩惠,当然武国也确实很少也很难施惠于民间,而晋国又向来渲染并夸大武国对晋国的威胁,这使得晋国的臣民对武国充满了不信任乃至仇恨,而公室和勋贵大族则赢取了最大的利益,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确实是高明啊。”

而张光化这方面之后则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一方面要与亲武派就律法问题进行商议斗争,另外也要打听消息。同时崔庆维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分化瓦解亲武派,张光化大受启发。

亲武派是一个团体,刘道宝是核心,但是内部并不统一也不团结。亲武派的三大支柱是刘道宝、黄振锐、方智刚,但是经过多方面的打听及多年同僚生涯的观察,勋贵集团发现刘道宝因为常年在连海县交接地带长大,与武国有感情,是绝对的顽固亲武派,而黄振锐、方智刚则是在海山洲本土长大,是一般家庭出身,选择刘道宝更多程度上除了有些相同的立场外,就是利益。所以如果方法得当,则完全可以分化瓦解,至少能让他们中立,这样就能孤立刘道宝,为彻底打倒刘道宝做好铺垫。

而除了黄振锐之外,学务司使方智刚是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虽然地方历练不多,但是与刘道宝的主张各方面却比较相同,如果继续留在学务司,是个极大的麻烦,必须及早拿下。

之后从三月开始,中书省、御史台等衙署的勋贵集团与亲武派就改革的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商议,争议非常的激烈。

三月下旬,从保宁行省传来消息,保宁行省左相兼洛那卡左相阿布拉因病去世,参知政事韩执宜也因病请辞,就新任左相人选,杜子颖等人推荐拉库拉尼尔出任,马运扬允准。遂下令由拉库拉尼尔接任阿布拉出任保宁行省左相兼洛那卡左相。而关于韩执宜的接替人选,崔永泰与张光化等人商议后,决定明升暗降,学务司使方智刚接任韩执宜外放为保宁行省参知政事。张光化同意,遂上奏,马运扬思考很久后,最终还是同意了,于四月二十日下令学务司使方智刚升任保宁行省兼洛那卡参知政事,韩执宜加少傅衔致仕。而学务司使由崔永泰升任,副使则又安排了郑永逸直接出任。这个郑永逸是刘道宝的支持者之一,也是方智刚的老部下,但是其能力、经验与方智刚不可同日而语,比较好对付。

方智刚接到调任命令后,是极为意外的,但是没有办法。他知道虽然是升了,但是在保宁行省,日子将更难过。在海山洲本土,虽然权贵的势力也非常之大,但是毕竟公室在此,加上元老的影响,他们多少还有所顾忌和收敛,而在南洋,勋贵大族因为没有了太多的顾忌,势力之强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说那如同是勋贵大族在南洋的大本营,尤其是泰宁府、保宁府,那简直如同勋贵的后花园一样,到了那里必将完全受制于勋贵。

为此他有些心灰意冷,想辞职就此告别仕途。但是女儿方琳静则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认为海山洲本土的勋贵大族集团与亲武派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亲武派的实力终究不及勋贵大族集团,如今调任外地,反而可以保全身家性命,不失为因祸得福。只要在保宁行省,与勋贵大族合作,至少不触动勋贵大族的核心利益,则性命无虞。方智刚转念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从三月到九月,勋贵大族集团与亲武派就各方面的事宜进行了诸多的商议,虽然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许多问题上的争吵则非常激烈。

在公族府问题上,勋贵大族集团主张仿照乐东国的办法,将公族府改为宗亲府,专管公族和与公族联姻结亲的外戚勋贵等。而亲武派坚决反对,一旦设立宗亲府,将意味着勋贵大族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一旦触犯了律条,他们会因为宗亲的身份而得到各种变相的保护。

在双海行省沿海四府一州的晋国宫苑府和大族产业问题上,亲武派认为既然是晋国的产业,就必须按照晋国的税赋标准进行纳税,但是勋贵大族认为沿海四府一州是武国的地盘,不属于晋国版图,不宜按照晋国标准纳税。另外这些产业承担着打听消息的作用,如果纳税,会削弱打听消息的能力。因此无论出于哪一方面,也不能纳税。

在律法问题上,勋贵集团和亲武派都同意将晋国律令改名为大晋律令。也主张采用武国律法中“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坚持要在律法上参照武国标准,允许告密,但是勋贵大族完全不同意,主张按照大卫原有律令,除在涉及家国天下安危的利益问题面前允许大义灭亲性质的告密外,原则上不允许告密。另外在十恶不赦的大罪处罚上,亲武派主张沿用武国律法,凡犯十恶不赦罪者,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上皆斩。而勋贵集团则认为如有八十以上者可从轻考虑。

在赋税和农工商问题上,勋贵集团和亲武派经妥协划定了专卖品的范围,将盐、铁、茶、酒、铜、矾、香料、蔗糖列为专卖。这些都是利润率极高的行业,全部列为了官卖。而官卖无疑是确保了大族的利益。因为这些大族中不少人就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三位一体了。赋税上,亲武派大多不懂赋税和经商,盲目要求重农抑商,以为如此就是保护农业。但是勋贵集团之人大多深通经商赋税之道,反驳道重农抑商看似是保护农业,实际上是将赋税的重担压在了农民身上。而晋国目前每年的税收只有接近一半来源于农业,更多的则完全是商业,实质上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如果重农抑商,不独农民受损负担更多,进而影响朝廷赋税收入,同时也加大了商人的投机和走私程度,反而更难控制,实属得不偿失。

在政治体制上,亲武派主张参照武国设立大理寺、都察院、国子监等衙署。勋贵集团承认这些衙署设置的必要性,但是晋国不同于武国地域广大,如果设立这些衙署,必将增多官僚机构和人员,增加了开支。晋国本身地域不大,没必要也没有能力设立这么多的衙署,更无法承担这些衙署所需的庞大开销。当然勋贵集团另外一层的考虑是如果设立这些衙署,必将影响刑部、学务司的地位和实力。

对于这些细节具体上的分歧争议,两派是互不相让。而地方上也颇为犯难,毕竟他们哪个也惹不起。尤其是在宁安府、宁阳府东兴和海陵县,这些都是大族的传统据点,大族都有不少产业和后代在此,即便不是大族,当地一般富户士绅他们也不能轻易招惹,毕竟征收赋税还得靠他们。

而在诸多分歧之中,律法中的告密、处罚等细节问题首先达成,亲武派做出了让步,同意勋贵大族的意见。而勋贵大族也做出一些让步,同意宗亲府成立后,宗亲如有违法事宜,仍按旧制,以此换取亲武派同意成立宗亲府。

而关于是否成立大理寺、都察院、国子监等衙署上,双方争吵最为激烈,互不让步。最后马运扬于七月开始让马运建、马运泽也出面参与并协调,同时也是让这两个弟弟出面参与改革的协调事宜。兄弟二人中,马运建态度倾向于马运扬,马运泽略微偏向于大族,但也还是有容人之量。在两人居中协调下,最后达成妥协,同意暂时不设这都察院、国子监两个衙署,但是要在学务司内设立类似衙署,保持相对高的品级和独立性。学务司下设国子厅,从三品。大理寺可以设立,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参考大卫前朝与狄国体制而设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纠察,试图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案件判决上的失误。

大理寺设一正二副,与刑部、御史台为三法司。大理寺主要处理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而对于其中诸如杖刑、流放以及死刑等案件判决必须要交付刑部进行复核,其他的则可以自行审理。而关于死刑案件的判决,在经过刑部复核后,再交由中书省中的大臣详议,最后再交由晋公批准审核,方可生效。大理寺是为第一级,由大理寺确定结果后交付刑部参审,当刑部复核出现分歧时,刑部没有权利更改大理寺的审判结果,而是将案件送回大理寺重审,如果两部门的分歧无法解决时,则需要上报皇帝裁决,司法审判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属于最高统治者。

御史台与刑部、大理寺三部门分工协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钳制。而御史台作为专门的监察机构在唐朝拥有司法权,也就形成了晋国的三司会审。除了和大理寺刑部共同审理案件外,御史台还将设立自己独立的刑狱机构,因此御史台具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此外,御史台中的官员拥有“风闻言事”的权力,所谓风闻言事,即在听闻有人犯罪时,无论是否有确切证据,御史台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该人,大理寺与刑部要需要跟进,如果该嫌疑人犯确实无辜,御史台官员也不会背负诬陷的罪名,由此可见御史台权力的独特性。

对于一般的案件,凡是经过御史台审查之后,都要交付大理寺进行判决,其所处理的一般是御史官员自己弹劾或者由君主下令要审理的案件。御史台对大理寺的审判进行监督,但无法干预大理寺的审判进程。但刑部和大理寺又处在御史台的监察之下,两部门在审理相关案件时都要向御史台报备,御史官员也要前往两部门的府邸监督审判程序,以确保其合法性。

在这样的改革下,刑部的权力被有所削弱,而御史台的权力则得到了加强,不仅拥有风闻言事之权,还能监督刑部和大理寺,实权扩大化了。

对于御史台权力的扩大,勋贵大族极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毕竟其他衙署没有设立,这也算是万幸了。

而关于大理寺卿的人选,勋贵大族原本希望以自己人出任,但是田宜兴则建议这正是分化瓦解亲武派的机会,力主黄振锐出任,再厚以金帛美女,则黄振锐的态度必将出现反复。崔永泰说黄振锐看似公正廉洁,实际上乃伪君子也。对此,张光化等人思考后同意,遂上奏以黄振锐出任首任大理寺卿,以荀子明、赵连豪为大理寺少卿。虽然大族在推荐黄振锐出任大理寺卿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然而他们内心根本不把黄振锐放在眼里,连王文书也看不起他,只不过为了分化瓦解亲武派必须如此。他们内心宁愿接受王文书,也不喜欢黄振锐。为此,他们先要利用黄振锐弄倒刘道宝,然后再对付比较容易的黄振锐。在他们看来,黄振锐还不如那个刘道宝,毕竟刘道宝虽然顽固,但公道正直,有操守。

虽然在行政衙署设立上,勋贵大族做了较大的让步,但是在赋税这些事关自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勋贵大族则利用了亲武派大多不懂经商、理财和赋税的缺点进行了反击。

农业方面,继续沿用两税制度。同时正式彻底取消人头的限制,并取消了徭役,全部按土地多寡征收,全部摊入土地当中。亲武派主张限定大族占地份额,但是此举遭到了勋贵大族的集体反对,被迫作罢。后在马运扬、马运建的强力支持下,勋贵大族对亲武派在这方面做出了让步,毕竟勋贵大族和地方富户的土地占据了绝对多数的优势地位。比如四大家族中最不注重土地生产的张家和田家,其在海山洲本土和南洋的田产总计也达到了三万亩以上。而所有勋贵大族中,田产最多的是李家,虽然多次在东兴县让地,但后来又多次利用灾荒年景收购了之前让回的土地,如今李家在东兴县还有八万亩的土地,在宁安府有两万多亩,在南洋铭英府一带有十二万亩,在永晋府一带利用崔耀坤后来家族不振,从崔家购买了土地六万多亩,加上原有的,在永晋府共有七万多亩的田地。总计李家在晋国共有百亩以上成片的土地三十万亩,而零星的小片土地也加在一起的话,则接近三十二万亩。

另外在士绅大族当差纳粮问题上,继续沿用前制,除为官者本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之外,其余全部均需要当差纳粮,并明文载于律法之上。这也是亲武派在马运扬、马运建的支持下和部分中小官僚家庭不断的呼吁下,勋贵大族做出的又一次让步。

虽然在农业赋税和当差纳粮上,勋贵大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让步,但是勋贵大族不少生财手段都已经向商业靠拢了,至少不完全依赖农业了,所以虽然让步巨大,但丝毫不影响其财富和权势。

在非农税收的商税方面,勋贵大族利用自己几乎是世袭的权势将盐铁茶酒矾铜香料蔗糖这些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全部收归官办,虽然这也是商税的大头,却也是利润最大化的行业。利润最大化,实际上也就是说税赋都转嫁到广大百姓身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成本。晋国是产盐之地,但是晋国的盐价却高于武国产盐区的江淮之地,普遍高出近一倍。至于铜铁酒等,尤其是酒,其价格更是高于武国三倍以上,而香料、蔗糖是晋国出口武国获取利润的主要商品,更是利润巨大。

可以说,虽然晋国的农业税收减轻了,百姓自由度增加了,如果无有太大的灾荒之年,百姓不会缺少粮食,但是勋贵大族却变相地强买强卖自己控制的商品,继续获取利润。

亲武派在这方面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不过也并非一无所获。在马运扬、马运建的支持下和马运泽的调解下,勋贵大族被迫对残存在海山洲各地的税关进行了减少,原有的海山洲各地税关有二十个,此次减少了一半。南洋各地的税关共有五十五个,此次减少了二十个。这有利于境内商品的流通,给中小商户减轻了负担。除此之外,就是减轻农民和普通中小商户的负担。之前农民挑着米粮、家禽、布帛、土特产到城里售卖都需要交税,商人携带铜钱离开地界也要交税的规矩都被废除,这避免了商税的重复征收。但是这也无法撼动勋贵大族的地位,拥有雄厚财力的巨商和拥有官面背景的官商始终能依靠自身的权势扩大其资本实力,肆行兼并。

随着在赋税方面的纠纷于十二月初被基本解决,此次的改革大体上算是落下了帷幕,虽然亲武派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这次在马运扬、马运建的支持和马运泽的调解下,勋贵大族已经是做出了较之前前所未有的让步了,已经算是难得的胜利了。对于这个结果,刘道宝不满意,但是却感觉这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