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三)难念的经(下)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199字 发布时间:2022-03-08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三集

 

赵贞吉下意识地对书吏吩咐了一声,“把拆了的那些树枝都捡起来”,书吏有些发蒙,赵贞吉又说了一声,周围人这才忙不迭地弯腰去捡树枝。白天拆鸟窝,晚上捡树枝,先强拆后重建,自家领导白天刚折腾完鸟,这晚上又开始折腾起人来了,这谁能遭得住阿。赵贞吉闲庭信步般地走到梯子前面,让人把树枝都拿了过来,攥着一把树枝三步两步爬上梯子,然后开始仔细地用树枝去修补树杈上残破的鸟窝,把下面扶梯子的众人都给看懵了。另一边的驿站里,谭大人还在苦口婆心地给海老爷做着思想工作,“赵中丞也不是你说的那种人,你太偏激!你海刚峰是个刚直的人,上忧社稷下忧黎庶!可我大明朝也不只你一个海瑞忧国忧民!”

 

海老爷确实过于偏激了,就算赵中丞再不是个玩意儿,你也不该当着谭伦的面对他口吐芬芳,毕竟谭大人也不是什么好人,指不定扭头就把海老爷你给卖了。海老爷静静地坐着,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表情,谭伦则是越说越激动,“越中四谏你总听说过,戊午三子你也总听说过?他们就都是敢于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直臣。而这七个人又都是谁在救?是徐阁老舍了命在救他们。赵中丞是徐阁老的学生,他不恨严党、不想清除君侧?就是因为前车有鉴,严党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直言参劾他们的清流就有一百多人,其中被杀者二十余人,被流放者三十余人,幸免于刑被罢官者更不知凡几,为什么会这样?”

 

越中四谏、戊午三子无疑是幸运的,至少成为了倒严运动的形象代言人,不仅有人出手搭救,更可以在史书中留下几笔痕迹;至于剩下的那些被杀头、流放、罢官的清流同志们,运气自然就差了许多,像周云逸那样,第一集开头还能捞上讲几句台词才领盒饭的,那就算是人品爆棚了,大多数人都成了谭伦口中冰冷的统计数字。牺牲不可怕,可怕的是牺牲的没有任何意义,清除奸党、清君侧于一役,大明就会好嘛,非也!只要道长还坐在龙椅上,谁来当家都差不多,甚至是每况愈下。终于等待奸党倒台了,换了一帮没有经验的在野党来执政,众正盈朝形式不是小好、那是大好,结果干了没几年,连给京官发年终奖的钱都没了,大明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换个角度来看,那些为了倒严所做的一切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除了感动了他们自己,做的全是无用功,这才是本剧最诛心的地方。

 

谭大人慷慨激昂的发言还在继续,说到动情处语调不禁又高了几分,“就是因为严嵩孤立皇上闭塞言路,将他们所做的种种不齿之事,都暗中都牵到皇上身上,以致只要弹劾严党便成了诽谤圣上。今天他们终于弄到国库空虚无以为继的地步,这些事呈上朝廷之时,便是严党倒台之日,万世之功,一步之遥。赵中丞也是因为深知前车有鉴,才叫我来劝说你。浙江一案,万不可牵扯皇上,一旦牵扯皇上,又将前功尽弃,严党依然不倒,且将祸及朝中举荐你我之人。刚峰兄,事可从经,又可从权,这个道理你也不明白吗?”别看谭伦说的是慷慨激昂、催人尿下,实际却是虚与委蛇、避重就轻,道长自带千里眼、顺风耳的天赋技能,所谓的严嵩闭塞言路,其实就是道长揣着明白装糊涂,装作不知道罢了。讲道理严党也不是故意要去给道长脸上抹黑,只不过那些不齿之事十有七八都是替道长他老人家干的,所谓诽谤圣上就是找个借口,说穿了还是道长有意在护犊子。

 

能说出“这些事呈上朝廷之时,便是严党倒台之日”这样的话,足见谭大人对倒严形式的判断还是过于乐观了,屹立朝堂20年不倒的严阁老,又岂是区区几页供词就能轻易击倒的,而所谓“万世之功,一步之遥”更是无稽之谈。大明朝真正的弊端在于道长一人独治天下,而圣明天子心里想的全是悉天下而奉一人,要想救大明,变法改制才是唯一的出路。就这一点,连远在福建南平做教谕的海老爷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可那些天天围在道长、裕王身边的清流权贵们却熟视无睹,恨不得把大明朝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在严党头上,弄得好像只要斗跨了严党,换了他们这帮正人君子上台,大明就能V形翻转,起死回生一样。

 

在清流心中,所谓万世之功自然是清除奸党、清君侧于一役,他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倒严身上,至于严党倒台之后又该如何去做、又能如何去做,他们似乎并没有想太多,或者说根本就不屑于去想那些有的没的。清流鹰派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群善于斗争也不怕牺牲的勇士,但他们早已忘记了当初自己究竟是为何而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但日月始终还是那个日月,不曾变换过新天,可悲可叹。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倒严从来不是请客吃饭,罢官杀头如等闲一般,谭伦也知道自己干的是火中取栗、刀口舔血的勾当,严嵩那边已经得罪死了,道长那边能不招惹就尽量别招惹,做人总要给自己留点余地才好。事可从经、又可从权,只要保留供词的中心思想,于细枝末节处稍加改动也无伤大雅,比如杨金水这样的,事先知不知道毁堤淹田的事儿又不影响大局,又何必对一个疯子赶尽杀绝呢,就说杨公公事先不知情,又能怎样。谭伦的话自有一番道理,海老爷一意孤行势必害人害己,当务之急是要给毁堤淹田翻案,顺便把严世蕃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做适当的让步也未尝不可。连王用汲也都被谭大人给忽悠住了,迫不及待的站起身,语重心长地劝道,“谭大人说的都是实情,也是至理。刚峰兄,为朝廷计,为天下苍生计,先贤有鉴,为了不负越中四谏、戊午三子和那些为参严党而蒙祸的人,你就听谭大人的吧!”

 

听到王用汲这次竟然选择站自己,谭伦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紧皱的眉头也逐渐松开了。海老爷不为所动地坐在原地,目光平视前方,不徐不疾地侃侃而谈,“我不是越中四,也不是戊午三子,我姓海名瑞字汝贤号刚峰,我只是个举人出身,出生于海岛蛮夷之地,若不是你谭子理的举荐,我连个区区的七品县令也当不上,最多干满这届南平教谕就回家侍候老母了。我不明白,赵中丞、谭大人何以把我海瑞看得如此之重,无非是我海瑞办事认真而已。”海老爷一张嘴,谭伦就意识到事情坏了,谭大人曾天真的以为,只要是自己亲手提拔的干部,自然就属于清流阵营的一员,可听海老爷话里话外的意思,他这顶多就算一个立场偏左的党外人士罢了,而且眼瞅着还跟清流渐行渐远,当然用海老爷自己的话形容就是“我海瑞无党”。

 

海老爷的后面的话其实是绵里藏针,当初要不是谭伦包藏祸心,海老爷在南平县再干两年教育局长就可以平安退休,舒舒服服回家伺候老娘了。结果硬是被谭大人忽悠来了淳安当炮灰,以命相搏、九死一生,好几次都差点让海老夫人白发人送了黑发人,这才叫真正的前车有鉴呢。说句实在话,海老爷算是为清流死过好几次的人了,本来他也不欠清流什么,从今往后海老爷只凭自己本心做事,凡事不问能不能,只问该不该,别说区区赵贞吉、谭伦了,就是道长亲自下场忽悠,海老爷照样给他当面怼回去。

 

海老爷转头瞟了一眼瞠目结舌的谭大人继续说道,“郑泌昌、何茂才以及他们的前任官员,仅在织造局沈一石一处,贪墨受贿就达几百万之巨!还有田土赋税、盐铁课税,还有运河堤坝工程,查起来贪墨者更不知多少!不错,他们都是严党的人,不止浙江,两京十三省还有更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就能够二十多年肆行贪墨而愈贪愈烈?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前面还有更多挥霍无度之人!从大明朝开国至今,亲王、郡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按照规制,一个亲王一年就要供禄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缎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绢五百匹、纱罗一千匹、冬布一千匹、夏布还要一千匹,其它各种开支更是不胜繁举。你们算过没有,一个亲王耗费国帑便如此之巨,那么多的皇室宗亲耗费的国帑又是多少!这些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这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讲道理海老爷你跑题了,谭大人找你聊的是改供词的事儿,供词能改你就改,不能改你就说不能改,你给谭大人东拉西扯聊了这么多乌七八糟的玩意儿,这算怎么回事儿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