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法不传六耳(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244字 发布时间:2022-02-25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三集

 

在赵贞吉看来,海老爷大堂上那番豪言壮语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区区一个七品鸟知县也敢妄谈去查宫里的事,这背后必然有人指使,说穿了,这就是周云逸事件的变态加强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海老爷还有他背后的那群人,明摆着就是要来搞事情的。五分钟前赵巡抚刚定了“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调子,结果海老爷转头就大言不惭地叫嚣说,要把三个案子一查到底,谭大人的下属公开打了赵巡抚的脸,谭大人不但不拦着,还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一言不发地坐在边上看热闹,这案子还没审,清流自己就已经掐起来了,后面的事可想而知。

 

刚才大堂之上,海老爷口无遮拦、大放厥词,看似一个人站在中路无脑刚正面,其实旁边草丛里还蹲着个老阴哔,正是那包藏祸心、有意纵容的谭大人。当领办这么大个事儿,赵贞吉事前也不跟谭伦打个招呼,上了大堂直接就玩突然袭击,还摆出一把手的架势大搞一言堂,就差把谭大人摁在地上摩擦了,要不是知冷知热的海老爷跳出来仗义执言,谭大人今天就算栽在赵巡抚手里了。手下人替自己出气,公开跟赵贞吉撕逼,谭伦开心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会去拦,今天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以后这赵巡抚怕不是要骑到谭大人身上来了,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从来都是刀头带血说话才有分量。

 

退了堂,赵贞吉气呼呼地走进签押房,谭伦紧随其后,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想搞定海老爷这个混不吝,就必须先搞定谭伦这个老阴哔,至少赵贞吉是这么认为的。赵贞吉把官帽托在手中,气鼓鼓地埋怨道,“那个海瑞是个南蛮,谭子理,你怎么也不懂事?”随后把身旁的书办给轰了出去。说句实在话,论起骂人的功夫,这理学之臣跟小阁老之间可还差着好几个何茂才呢,尽管海知县忽然就成了南蛮,但赵巡抚最不满意的还是老阴哔谭子理。谭大人不是不懂事,他是太懂事了,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不干人事,当然赵巡抚口中的懂事指的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有功劳让给领导,有黑锅自己来背,按照这个标准,谭伦、海瑞、王用汲这仨货,就没有一个懂事的。

 

赵贞吉语气不善,谭伦却不以为然地反问了一句,“我不知道中丞这话是什么意思”,赵巡抚话中的意思谭大人自然懂,无非是埋怨自己不听领导指挥,而且刚才海老爷发动南蛮入侵的时候,自己还躲在边上看热闹,但要说起这不懂事,明明是赵巡抚不懂事在先,谭大人才奋起反击的。虽然官阶有大有小,但论起为人处世,大家都是半斤八两,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别人不听你的话就是不懂事,这又不是老子训儿子,赵巡抚咱们做人可不能太双标了。见谭伦还敢犟嘴,赵巡抚把官帽放在桌上,长吁了一口气,稳了稳心神强压着怒气,郑重其事地说道,“你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就教你!”谭伦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站在原地静静地聆听赵巡抚的教诲。

 

赵贞吉毫不客气地问了句,“谭子理你是谁的门人?”谭伦有些不耐地答道,“中丞有话就直说。”赵贞吉接着说道,“那我就直说,你谭伦是裕王的门人,我赵贞吉是徐阁老的门生,徐阁老又是裕王的师傅。皇上这一次把你把我还有裕王举荐的两个七品小官都派来审这个案子,圣意为何?”所谓有话直说其实还是在兜圈子,就如赵贞吉这般,话不着急说,上来先要盘一盘道,把彼此的背景还有身后大佬之间的关系捋一遍,这就叫敲山震虎。顺便告诫谭伦,工作之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小打小闹、勾心斗角也无妨,大家身后都有人,谁也不是软柿子,平日里切磋一番在所难免,大家斗归斗但不能撕破脸、也不能下死手、更不能破坏了清流安定团结的大局面,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影响徐阁老与裕王之间的一片师徒情深。

 

道长刻意派了徐阁老的高足、裕王的门人,还有两个鸟知县来审案,圣意如何,这个问题浙江这边只有赵巡抚一个人关心,因为徐阁老能不能一代新人换旧人,全看道长的意思,而赵贞吉能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要看道长的意思,不是裕王的意思不重要,而是裕王现在的意思不重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筹码押在哪里立场就在哪里,清流鸽派是两头下注,但却主押道长;鹰派却是全部筹码都押在了裕王身上,所以徐阶师徒要顾忌道长的圣意,而高拱、张居正、谭伦还有海老爷却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赵贞吉意有所指地问谭伦“圣意为何?”,就是想借圣意来压谭伦就范,没想到谭大人脸不红心不跳地坦然答道,“当然是为了清除奸党!”圣旨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也不知道谭大人是从哪几句话看出来,道长他老人家想要清除奸党的,赵巡抚问的是圣意为何,谭大人答的是我想干啥,这就叫答非所问。经书再好也怕遇到歪嘴的和尚,就如谭伦、海老爷这般,对着煌煌圣谕,谭大人说要清除奸党,海老爷说要一查到底,还都是打着道长的旗号,二位大人你们如此这般曲解圣意,良心真的不会痛嘛?赵贞吉本来想借着圣意带一波节奏,没想到谭伦竟然真的有话直说,而且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那种,眼中不禁掠过一抹忧虑。

 

谭大人口中的奸党自然是那个“严”字,卖沈一石家产之时,杨金水也提了一个“严”字,这个字似乎成了一个躲不开的魔咒,生生把赵贞吉逼入了绝地。话不妨说的通透些,清流鸽派把倒严当做口号,背着道长、严嵩的时候,时不时喊几句口号,主要为的是哄裕王开心,顺便自己过过嘴瘾。喊口号的诀窍就是光说不练,一身功夫全在舌尖上,给倒严提点建设性意见是可以,真让鸽派学海老爷、周云逸那般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在前,那是门也没有阿。

 

清流鹰派则是把倒严当做生意,做生意讲究的是将本逐利,所有投资那都是要回报的。为了倒严,鹰派早已经下了血本,越中四谏、戊午三子、周云逸还有一颗又一颗的人头,甚至连高拱、张居正在内阁的位置也一并搭了进去,倒严成了,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从此走向人生巅峰;倒严不成,必然是赔的倾家荡产、血本无归,一败涂地不说不知还有多少人头落地。开弓没有回头箭,对鹰派而言早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只能一路干到底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裕王想收手,也由不得他了。人生在世如逆水行舟,喊口号的进退维谷、做生意的拿命在赌、遮风挡雨的每天睡觉都要睁一只眼睛、呼风唤雨的生怕大水漫了山头,两京一十三省几无一尺净土,亿兆百姓皆为待宰之羔羊,众生皆苦,君父知否?

 

再来聊聊眼下的朝局,严嵩虽然名义上还是首辅,但内阁实际主持工作的却是徐阶,徐阁老想要一代新人换旧人,自然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就算做不到明天会更好,至少也不能比严阁老当家的时候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道长他老人家的态度。严阁老能遮风挡雨,徐阁老自然也要遮风挡雨,如果遮风挡雨变成了招风惹雨,那道长就只能把严阁老再请回来了。归根结底,此刻道长和徐阁老所求的是正一个“稳”字。俗话说不破不立,浑水才好摸鱼,想要倒严首先就要破掉这个“稳”字,此刻裕王、高拱、张居正求的乃是一个“乱”字,过去让浙江乱起来是为了倒严,现在让朝局乱起来一样是为了倒严,等到严党真正倒下的那一天,那必定是天下大乱。道长、徐阶求“稳”,裕王、高拱、张居正求“乱”,吕芳没的选,只能跟着道长求“稳”,不过人家父子俩斗气,识相的最好少掺和,能去吉壤躲两天最好,所以说吕公公表面上求的是“稳”,实际上求得是“闪”,至于严阁老求的是什么,这里先卖个关子,留待后面去说。

 

赵贞吉此刻是真的进退两难,他终于体会了一把胡宗宪当初的难处。赵巡抚如果听道长的话,把这案子草草结了,谭伦、海老爷这边先不提,裕王那边又该如何交待,为了逢迎上意而得罪裕王,权衡利弊一番,这真的划算嘛;可要是让赵巡抚跟着谭伦他们一起清除奸党,那就更扯淡嘛,耽误老恩师接班不说,还要去得罪严嵩跟道长,这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这是被猪油蒙了心的问题。得罪裕王是等死、得罪道长是找死,找死、等死都是死,可理学之臣他偏偏不想死,不想死就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办法。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就是吕公公说的那句话,“相信皇上,相信阁老,自己不要拿主意”,当然赵巡抚做的更绝,不拿主意、不表态,底下人审的东西,他甚至连字儿也不签了。正所谓飓风过巷,伏草唯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该怂的时候果断认怂,不该怂的时候,能闪就闪。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