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从内陆撤出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8912字 发布时间:2022-02-22

第一百三十二章:从内陆撤出

婚事是热闹也隆重的,但很快就完了,又要开始商议事情了。

昭文元年八月二十五日,怀晋殿内再次商议从武国内陆撤出的事情。

这次出席参加的人数和人员有所变动,马承华也在场。

中书省左右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和六部官及次官、易物司使、副使、怀远府知府、公族府、宫苑府的官员及其余有关人员自然都参加了,另外还有马运扬的八弟马运泽。

马运扬首先说:“上次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撤是一定的,也是不得已的。今日不是商议撤不撤的问题,是怎么撤的问题。”

马运扬的话为会议定了调子,马承华也不说话。

下面的人自然不能说什么了,因此这次会场上,虽然争吵依旧激烈,但争吵的是具体问题,而不再是像上次一样,是有些火药味甚至大吵大闹了。

关于怎么撤,会议的人员也分成了两派。

一派主张全部撤走,所有在武国的人、物等全部撤回来。

这一派的代表人是谢宣明、刘道宝、董元嗣、黄振锐等。他们主张全部人员、物资撤回来,至少能撤回多少算多少。即使全部撤不回来,也可以先撤入双海行省境内。人员要全部撤回来,这些人都有用且见过世面,可以作为发展海山洲本土及南洋的生力军。尤其是刘道宝更是极力主张要尽快撤离,避免引起武国的不满破坏刚签下的嘉佑昭文盟约。

一派主张收缩防线,逐步重点撤离。

这一派以张光化、张少微、崔华康、王文书、杜立阳等人为代表。主张荆湖、西南、西北和北方中原的全部撤往东南,这些地方的能撤走的全部撤走,如果时间紧急撤不走的,或者就地销毁,或者赠送或贱卖给当地富商和官吏,为以后可能打交道买下伏笔。而重点是江淮一带,则要撤走主力,但保留一部精锐。江淮是武国的最富庶地区,不可以轻易放弃。要留下少量但能干的人员,让他们在别的与晋国关系良好的商号中留用,这样为以后打下基础,完全放弃太过于可惜。

两派人的立场也明显可以看出能力。谢宣明、刘道宝等人大多没有经商或者不懂经商,主张按照盟约规定,说什么就什么,比较坚持原则。而张光化、崔华康一派,普遍对经商知道一些,知道一旦放弃就再难崛起。虽然不得已要撤,但还是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晋国在内陆保留最大的利益。而张少微虽然对经商也不懂,但是此人变通和反应能力极强,本来他的主张和刘道宝一样,但通过几天前和马运扬见马承华,就已经知道马承华父子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完全撤出的。

而刘道宝在此次会议上初次展现了自己亲武派的作风,主张武国势大兵强,好不容易达成盟约,就应立即遵守不能犹豫。这让许多老臣十分不满,连张少微都觉得有些过了。崔永泰、庾山甫、杜立阳对刘道宝这种为武国说话的作风十分不满,庾山甫当场说:“刘大人,你是海山洲晋国生人,还是武国生人啊。”

杜立阳更是当众挖苦道:“刘大人,我觉得你应该好好去读读我晋国史书更合适一些,当然首先是家谱。”

言外之意就是说刘道宝数典忘祖。

会议持续商讨了三天的时间,最后决定采用张光化一派的主张。并决定先派黄振锐、崔永泰、王文书等先去武国交涉,首先将西北、西南和中原等北方地区的转运到南方,然后再从南方撤离。同时下令在南方的各商号也开始准备转移,并安排好要保留人员的情况,上报中书省后付诸实施。首先将库存的金银等贵重金属物资先行运走。此外,下令水师立即出动巡视与武国来往的所有海路,要扫清各种大小海盗,以确保将来的航线畅通。

马运泽这几日回家后,也与妻子柳梦绮说及了此事。柳梦绮新婚燕尔,但也是生意人,通过丈夫加上她在内事厅的身份立即发觉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他通过丈夫让自己的二弟柳子雄和自己最得力的下属之一刘凌峰跟随黄振锐等出行,一来是帮忙,二来是打探商机。

发现这是商机的不止有柳梦绮,范、李等家的人也都发现了这是商机,他们也通过各种办法和门路进入使团内部,目的一来是发现商机赚取利润,二来是与官员打交道,为以后铺路,三来也是为了长长见识去外面逛逛。

黄振锐、崔永泰、王文书等人九月一日出发前往闽州府,十日抵达。武国朝廷已经下了命令,由双海行省帅守阮山峰奉命颁发相应的文书牌照等,并派人保护晋国人员,协助将晋国在内陆等地的人员等撤离。说是协助,实际上就是监督和监视。对此,黄振锐等人也是明白的。他们分工,黄振锐去荆湖,崔永泰去西北和华北,王文书去西南。刘凌峰和柳子雄跟随崔永泰前去西北和西南。

三路人分开而行,黄振锐于十月中旬先抵达了江陵府。江陵府的晋国店铺属于比较多的,主要经营茶叶和粮食的生意。

江陵府具体管理晋国生意的是林慧安,为人虽然精明,但是权力欲极强,也极为霸道。在江陵府,他一手遮天已经有十多年了,而且江陵府知府李文完早就让他喂饱了,即使是荆湖帅守也常拿他的贿赂。林慧安每年从海山洲及东南运来大批的胡椒、苏木、香料和海山洲的茶叶,孝敬给当地大小官员,让其从中谋取暴利。而林慧安不仅在江陵府安家,还经营着晋国的产业,还公款私用,也在江陵府经营着属于自己的产业,身家也几十万贯了。所以他根本不想撤回海山洲。

黄振锐是比较倔强的读书人出身,而林慧安又权力欲极强,故而两人在江陵府配合的很不好,甚至发生了公然的冲突。在武国的地盘,林慧安自恃有人罩着,根本不把黄振锐放在眼里。公然与当地官府和豪强勾结,将黄振锐绑架,但官府怕事情闹大,林慧安也不愿意事情做绝,也最后让人放了黄振锐,但也就此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

不过亏多黄振锐手下有个叫于海明的,为人圆滑且交由及言谈能力极强,化解了危机。在于海明的建议和斡旋下,黄振锐与林慧安达成了妥协。林慧安自己的产业和财产及其手下,黄振锐不管,但是晋国在此的资产及人员,林慧安必须交出来运走。林慧安表面上答应,但实际上暗中作梗,最后在十二月的时候双方各让一步。林慧安同意让晋国在此地商号的人员之三分之二和所有资产的八成由黄振锐带走,其余转移到林慧安的名下。

虽然林慧安得到的只是公产的一小部分,但是却完整的得到了一个中型当铺和两个小茶叶庄和一个粮库,而其余的不动产他则早已经侵吞转移到了自己的名下了,实际上已经赚大发了,至少又赚了十几万。

王文书去西南,王文书年龄不小了,但身体还好。西南的贸易主要是经营茶叶、锦缎还有盐。而重点又在蜀州府,归李兆龙管理,这是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老人了,但身体很不好。而越嶲府的实际上完全在亏损状态。王文书考察后决定将越嶲府的年轻力壮的人员全部带回蜀州府,而店铺则全部卖给了想要的人,以换取现银作为路费。而蜀州府的产业虽然不少,但生意一般,还囤积了大量的货物。王文书考虑后,加上在李兆龙的手下邱国明的建议下,认为蜀州府虽然囤积了大量的布匹、食盐和茶叶,但是质量最多是中上等,如果运回去,海山洲也未必用的上,尤其是茶叶和食盐,海山洲也是主产地,运回去时间长而且早已经变味或者腐烂,得不偿失。最后王文书和邱国明决定低价清仓换取现银,以此购买当地的特产以及海山洲所缺乏的物资并转运,尤其是蚕丝、中药材和木板。

蜀地阆中出产的水丝,精细光润,吴越人鬻之以作改机续绢。蚕丝市场是相当繁荣的。其次,建昌所出之杉板,又称建板,它和蜀锦、川扇同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川中三大特产,但蜀锦、川扇主要属于宫廷消费品,而建板虽然名贵,却大量投人了民间的商品市场。武国采木之役刺激了私人伐木业的兴旺,牟取暴利的木材商人乘机而入,盛况空前,木材贩运在整个商品市场中的地位,恐怕并不亚于蚕丝。

王文书和邱国明将库存低价销售,并将所有的不动产公开拍卖,以此收购蚕丝、药材和杉板,然后雇佣船只顺江而下经水路逐步运到东南,然后再运回海山洲本土,中途如遇高价收购者也可以卖出换取现银。

至于当地的人员,王文书采取了自愿的办法,有意愿返回的保证回去在海山洲或者南洋妥善安置,不愿意的则发给费用让其自谋生路。

从十一月到次年的七月,王文书、邱国明等从蜀中经过各种途径共向海山洲转运了人员共近千人,各种物资加起来折合白银价值约六十多万两。属于收获最大的。

崔永泰所去的地方是最远的,也是相对贫瘠的。西北临洮以马匹见长,也主要是靠马匹和茶叶。店铺经营根本不怎么样,而崔永泰对经商也不大懂,不过此人倒是举重若轻,大胆放权,并敢担当,这很像祖父崔华南。索性将事务交给刘凌峰来办理,他则趁机游览景致吃喝玩乐。

崔永泰此行中带有张、崔、杜等大家的年青一代。之所以带这些,是因为祖父崔华南认为以后再难有进入内陆的机会了。故而让他趁这恐怕是最后的机会让下一代们知道自己的故居地。而同样的感想,张、杜两家也有感觉,也都将年轻一代都派出去跟随崔庆维出去。

刘凌峰在西北考察后决定卖掉所有不动产,转让房屋,换取良马,作为来往的交通工具。然后迅速到晋阳,晋阳的生意也不算好。刘凌峰和柳子雄商议后,索性采取与西北同样的风格,清仓大甩卖,换取现钱买一些特产孝敬马家公室和达官显贵,顺带招揽贫苦人员。到了北方清河后,崔永泰重点游览了一番,清河是崔家祖籍之地,几代人了都没有来过此地,崔永泰分外在意,好好吃好好玩儿,并找人画了许多名胜,买了许多书籍特产等。

崔永泰大手大脚,但却是放权。刘凌峰干脆索性继续清仓甩卖来换钱,满足崔永泰的欲望,崔家毕竟是最重要最显赫的大族,只要崔永泰高兴那也是功劳,运回去多少东西和人员反倒不重要了,崔永泰一人就可以承担。

到了中原后,刘凌峰、柳子雄重点是购买图书典籍和各种工具,这里是天下之中,为南来北往交汇之地,各种东西物资都很丰富。刘凌峰凭借自己的经验买下了自己认为的在海山洲所缺乏的许多东西。以至于钱都花光了,崔永泰索性卖掉了自己随身携带多年的南洋上等玉佩和随手把玩儿的夜明珠等物件,帮助刘凌峰买下他想要的。这让刘凌峰非常感激。

昭文二年七月下旬,崔永泰一行饶了武国大半圈后返回了闽州府。比起王文书、黄振锐而言,他是过的最潇洒的。他带回来的硬通货和物资也是最少的。这时候,黄振锐、王文书等人也都返回了闽州府。

至于三人沿途被派去保护实际上监视他们的武国官兵和随从,大多是当地衙役,沿途则跟随晋国这些人们游山玩水不亦乐乎。早就把跟踪监视的任务忘的差不多了,对于晋国这些人的许多举动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只要弄不出大事儿就行了。

三人之中,黄振锐转运回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资,但是路途艰险,等运到闽州府的时候,已经损失了一些,加上运费高昂,实际上价值已经不大了。而王文书的东西大部分运回了海山洲,一部分留在了闽州府,以特产居多。而崔永泰呢,人没有多少,只有不到三百人。物资更是少的可怜,现钱反而也花光了,还把自己的东西都卖了。带回来的多数是书籍和一些珍玩稀罕品等。尤其是以书籍最多,包含古书典籍、农书、名人字画、通俗小说、日用类书、以及经商用书等,许多都是世间少有的孤本,属于精神财富。

八月三日,黄振锐等人和连海知县余元化安排船只分批将这些东西转运海山洲本土。

昭文元年正月底,马运扬派张少微、荀文安、李耀先还有宫苑府副使张若水、马运泽等亲赴建江府,重点是转移此地的人员和物资及安排所有事宜。柳梦绮作为马运泽的妻子,加上深通经商之道,被马运扬特许跟随前往。一切行动由张少微、马运建、马运泽三人妥议协商而定。

可以说,江南地带的转运最重要,所有马运扬派出了最相信的人和最能干的人。把自己的首席助手和亲弟弟都派出去了。

二月中旬,他们来到了建江府。开始几天,他们玩儿了好几天。难得到这繁华富庶之地啊。

柳梦绮是这里最懂经商的,却也是第一次来这武国闽州府之外的地方。这里的繁荣果然是举世无双啊。

然而他们终究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在这里的晋国产业最多,人也最多。武国掌握的数据是说江南三府晋国在此有人员约近四千人,所有财产有二百万贯。然而作为宫苑府副使张若水掌握的情况,江南三府晋国的人员,直接和间接的有六千多人,各种物资和不动产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五百万贯。

要想在半年运出去,这根本不可能。

张少微等人在建江府的晋国所经营的飞海客栈中商议了三天的时间,最后决定人员采取自愿的办法,但是基干核心力量要带回去,留下五十到一百人继续留在江南。一般人员先安排走,然后雇佣人员和船只运输金银现钱等物资,另外将储存和购买的江南特产松江棉布等也运回去,同时也购买各种图书典籍等。另外还买下了奴婢和健壮的奴隶等百十人。

李耀先还是好色之人,来到这秦淮河畔,自然少不了逛窑子,还买下了秦淮河最大的妓院万花阁、美锦院、凤鸣院中共六个绝佳的才女。这些都是卖艺不卖身的主,为这六个人,李耀先花了共两万贯。他手里根本没有这些钱,张少微又管着吏部,他根本也不敢动用公款,最后厚着脸皮去找马运泽。马运泽十分不耻,但是柳梦绮则表示理解。替李耀先出了这笔钱,这对她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柳梦绮也不是白花这笔钱的,她在内事厅待过,虽然没接收内事厅的培训,但是知道内事厅的事情。她认为如果这几个名妓确有才艺,高价买下未尝不可。为此她让李耀先先将她们带出来,她亲眼见证了其确有才艺后,然后才付了这笔钱。

通过为李耀先出钱赎妓女,柳梦绮这个端庄儒雅的大家闺秀突然瞬间也发觉青楼这个行业也是个暴利行业,也是个消息行业。她萌生了在海山洲、闽州府或者南洋开青楼的意愿。但是她身份特殊,是不能自己亲自出面的。不过可以找人出面,她幕后操纵。

柳梦绮此行除了替李耀先花了这笔钱之外,还重点考察了江南的绸缎丝织行业,她就是做绸缎布匹生意的,在商言商分外在意,她重点也在于此。

这几个月里,柳梦绮非常忙碌,她作为这里最懂生意的人,不仅要为张少微、马运泽等出谋划策,还暗中考察了许多布匹绸缎印染坊,学习先进的技术。并暗中高价买下了许多布匹、生丝、织机还有十余个熟练的技术人员。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绝对物超所值。

因为建江府、宁绍府一带距离当年的飞扬岛最近。马运泽也趁此机会到飞扬岛附近海域走了一圈,虽然受制于时间和各种原因,没有登上飞扬岛和宁光岛,但也是马家几代人以来第一次重回飞扬岛附近。

在远望飞扬岛附近的时候,马运泽很感慨,说:

祖宗兴亡地,只能远望,不能亲临凭吊,遗憾啊。

江南的转运很紧张,但因为兵强马壮、人员精干,所以到八月二十日武国规定的最后期限之前,江南三府的人员全部转移到了闽州府或者海山洲本土。而物资和购买的物品,虽然没有全部运回去,但是都已经离开了武国本土,已经在海上了,至少是安全了。

八月二十五日,张少微在闽州府向武国次相陆清民、双海行省帅守阮山峰正式递交了此次转移的人员物资等的清册,以示如约完成了任务。

此次转运历时一年,晋国将在武国境内的所有店铺一百五十六间全部关闭,撤出人员六千二百一十三人,遣散一千五百余人,运走各种物资价值总计三百五十八万贯。

陆清民整体上是满意的,下令将第一年岁赐的第二批共白银两万两、布匹五万匹、良马三百匹交付,第一部分的白银两万两、布匹五万匹和良马三百匹已经在去年的九月十日交付,剩下的在十二月二十日前交付。

陆清民在闽州府住到九月二日,然后启程。张少微等则在九月五日启程。

在闽州府的这近半个月里,柳梦绮与堂兄柳子安商定了要在闽州府先开个青楼,但为了掩人耳目,也避免出事。由柳梦绮出资、柳子安找人控制了一个经营相对一般的二等青楼,待日后再做谋划。而具体的承办和控制人则交给了柳梦绮堂兄柳子安。此事极为机密,没有任何人知道。

九月二十日,张少微等一行人终于返回了怀远府。武国岁赐的布匹、白银和马匹等也在几天后全部运送了回来,并被存入府库备用。

而这次总计撤回来的人共六千多人,除去老弱外,大部分都还是当打之年,而且有不少的经商经验,如何安顿也是个问题。在闽州府的时候,张少微在张若水、荀文安和柳梦绮的建议下,将部分精干人员充实到了宫苑府在闽州府及沿海其余州府的晋国产业中,但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安置。故而在回来后,由易物司、宫苑府建议,将部分高级人员可以纳入户部或者易物司成为官吏作为管理。另外就是由海宁通和盛华祥、绍海康及几家大家族来消化这些人,当然如有想自己开商号的也可以。

这次出行最高兴的莫过于李耀先,不用自己花钱得来了几个绝色美人,怎能不高兴。他自回来后,除了正常的公事外,就呆在府中与美人寻欢作乐。但是六个人他没有全部得到。柳梦绮只给了她三人。而其余三人则被柳梦绮送给了向文芯,因为向文芯在柳梦绮出行的时候,就让他物色江南有才艺的女子,用于内事厅的培训。

马运扬对众人这近一年的辛苦和功绩还是比较满意的,黄振锐有辛苦但实际却有些事倍功半,但也是可以理解的。黄振锐看来是做不了这个易物司副使,得给他换个位置。而王文书则是满意的,王文书此行也有赖于其重要的帮手邱国明,回来后也极力向马运扬和中书省推荐,并得以在易物司任职。

十月初,马运扬本来已经拟定要按照马承华的意思要以庾道济出任连海知县兼镇守使,以接替古稀之年的余元化。

不料,就在任命即将发布的时候,马承华召来了儿子,否决了自己的初衷。马运扬没想到会这样,有些不解。

马承华:“论才具,庾道济最合适,柳子厚也合适。然而此次撤退,柳家出力也不少,我听说柳家的生意在闽州府也不小是吗。”

马运扬:“我听说是的,而且诚信也不错。”

马承华:“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不能用公室的人了。柳子厚是柳家长子,自然不能出任了。如果其出任,则连海县与闽州府相邻,柳家在闽州府的生意和权势会越来越重。庾道济虽说不是,但是毕竟也是你妹夫,是你八弟的姐夫。终究是沾亲带故,有时候怕也不好办,会抹不开情面的。”

马运扬:“父王所言极是,那可用何人啊。”

马承华:“可找个相对强势的,文武兼备的人,至于是否是世家大族,是次要的因素。”

马运扬:“儿臣明白了。”

马承华:“至于庾道济、柳子厚,可放在海山洲本土的州县中选用。”

马运扬听到了父亲的意思,之后的几天里,一直和张少微在商议人选。张少微没想到此事还能峰回路转,但已经不打算推荐自己的亲信江海昆了。

经过近半月的商议和考察,张少微报上了自己的人选。以亲信江海昆出任兴北县知县,兴北县是重要的港口,也是富庶之地,还肩负与乐东国的贸易,重要性在宁阳府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连海县知县,他提名了两个人选,但都不合适,最后第三次的提名获得了同意,以吏部的从五品官李宗道实授连海知县兼镇守使。李宗道也很年轻,和庾道济同龄,但文武兼备,为人刚烈。不过其理财之能相对欠缺,最后为了弥补其这方面的能力,在黄振锐的举荐下,以原江陵府管理晋国产业的林慧安出任县令,协助李宗道来管理连海县。

马运扬随后将两人人选上报马承华,得到了同意。

马运扬还专门召见了二人,嘱托二人一定要相互协助,吸取余元化等人的经验,继续维持保证连海县的繁荣。

十一月二日,马运扬正式下令:

以李宗道为连海知县兼镇守使,办理榷场等邻近事宜;

以林慧安为连海县县令,协办榷场等事宜。

虽然连海县是个县,但人口殷实,地理位置特殊,故而虽为县,但实际等级等同于知府一级,而且距离本土较远,实际权力是很不小的。
    十一月中旬,李宗道、林慧安等来到了连海县。

来到了连海县后,余元化陪着他们走了半个多月,将连海的实际都与他们交代了清楚。

十二月七日,余元化及随从与家人离开了连海县。李宗道与林慧安正式接手了连海县。

连海县知县的人员换人,最出乎意料的还是柳家。

柳梦绮凭借着自己的关系与消息网加上她已经是马承华儿媳妇的原因,本来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哥哥或者是庾道济可能会接任连海知县。内心是非常高兴的,二人之中的任何一人出任连海县,那么对柳家的生意都将有极大的帮助。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变动,让柳梦绮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她最后派人通知自己的哥哥柳子安,让他切记小心。虽然闽州府是武国之地,不归晋国管理,但是如有运输事宜,却都要经过连海县,所以不得不重视,必须打点好,至少不能得罪,否则也是个大麻烦。

然而,马承华父子终究是没有忘记柳家人和自己的女婿的。

十二月十五日,马运扬下令:

以庾道济出任宁阳府昌宁州知州;

以柳子厚出任怀远府光宁县知县。

这既是为了表示没有忘记自家人,也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让他们经历地方的锻炼与磨砺,为以后的前途打基础。

同时得到任命的还有马运泽的两个最得力幕僚即范宪文和孙凯阳。范宪文出任正五品的吏部郎中,孙凯阳为户部郎中。虽然品级不算抬高,但却都是实权部门。

十二月二十日,武国岁赐晋国的第一批剩余的布匹、白银和马匹也如约在闽州府交付。而晋国也在当日向武国交付了自己进贡的物品,有南洋木材、胡椒、苏木、珍珠、蔗糖等。

虽然晋国在武国东南沿海还暗流了不少据点,但是却已经是点状,不再像之前那样具有成体系、成规模的存在了。也就是从此开始,晋国既主动也被迫地在基本上放弃了在武国内陆的经营,基本上收缩到了东南一线。而这也事实上中止了持续五十多年的借买马贸易而向内陆渗透的方略,更是将自马康远以来执行的积极渗透进入内陆的国策方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而对于这一点,马运扬并没有感到不高兴。他看到的是得以收缩了防线,节省了巨大的开销,而且能为晋国带来了不少的现实利益。而马承华则多少还是有些不高兴,但却也是无奈。而最不高兴的则是勋贵集团,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是不得已和无奈,但内心还是非常伤心的。

在离开清河时候,崔永泰曾无助深情地回望清河,说:

先祖清河郡,数百年沧海桑田,

今人海山洲,时刻不敢忘故地。

虽然看起来只是平淡的一句话,但内心则充满了许多的无奈。

年青一代的勋贵大族,虽然普遍没有去过内陆,但通过在武国的内陆据点,他们经常能得到故居地的许多特产,甚至有的家族里还雇有不少故居地尤其是北方来的难民。而如今内陆据点一撤,他们就损失了许多。他们都已经是富甲一方的大族,损失些钱财倒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损失,这是无法弥补的。

其实这场大撤退,不仅是张崔杜等大族有不满,其余大家族也有不满,首先就是李家,当然他们更关注的是实际利益。李家在内陆拥有最大的产业,虽然此次撤退也参与其中,但是如今李家在朝中无有可靠的代言人,势力远不及当年。虽然此次撤退他们也参与其中,并将主要基干力量保留了下来,但对于以后的损失也是不少的。

柳家祖上没有随马张崔杜四家在内陆有过生死搏杀的欲火考验,更没有像四家那样累世联姻的世代关系。对于内陆,他没有感情历史因素,也没有李家那样太大的利益因素。但是也不是就全然无损。因为从内陆撤出后,必将意味着其他大家族的力量都要收缩向闽州府一线转移,也就意味着柳家必须与其他大家族难免发生冲突。而柳家如今刚刚复兴有望,还不宜与其他老牌大族发生利益冲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