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随笔》之一
王笑
写作是件很难得事,特别是对于很多年没有捉笔的人来说,更是一件难事。
刚刚连载完的长篇小说,《生命·痕迹》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写了,只是一直写不下去,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什么。光是开个头就写了三、四年,直到2021年的秋末冬初时节,才一口气写完了它。
写完了,烦恼又来了。写出来给谁看?我总不能当它是买了件漂亮的衣服自个儿穿了自个儿看呀。这是小说啊,是长篇小说,有二十万字呀。找出版社吧,年轻时候就碰得头破血流,吃亏不小。尽管那个时候还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工人日报》的职工文学创作中拿过二等奖,可是机会总是在电影厂和刊物间错过,连变成铅字的可能都没有。这次莫非也有过去的如此遭遇吗?会重蹈覆辙吗?
有朋友告诉我,你搞个公众号或者到一些网络平台上去发布,让读者读到。我这才脑洞大开,我自己才感觉是孤陋寡闻了,因为我还一直在想着刊物和出版社。
我试着朝一些网络平台发布了小说《生命·痕迹》部分章节,其实就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告诉大家。但是问题又来了,你不签约吧,人家是不会让读者读到它,更不会推荐它。签约吧,好像是卖身约,卖作品约,卖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收获到人气,还不知道有没有读者能读到它,收到钱。一签就是五年,我还能不能活五年。有平台告诉我,你文风很好,但你作品入不了流,还向我推荐了几个言情作家的作品,劝我改变写作风格。写言情书吧,既能迎 合主流人群,又能挣钱。我迷茫慌了,甚至被打晕了。甚至还有号称注重原创文学的平台也告诉我,改换思路,改换创作方式,走一条主流吸睛的路。我当时在想,往后写作是不是要一个题材多写一个版本,一个是文学的,一个是言情或者穿越两个版本,这样总不会没人看,总不会挣不到钱呀。
我不否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读书消遣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迎 合这种变化,成了很多网络平台和资本追逐的目标。我不是嫉妒,批评这些网络平台和资本,人家要生存,要盈利呀!当我点击到有些大的网络,看到也设置了“文艺”或“文学”栏目,打开居然没看到有一本文艺文学的书籍,我愕然了,我在想是不是我看错了?看漏了?我打了个寒颤,心酸了。这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是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写作手法,共存的时代,共同繁荣的时代啊。
文学艺术不应该只是中国几个期刊和出版社的事情,传承发扬中国的文学艺术,网络平台应该义不容辞,应该担当。中国有十四亿人口,而且中国的大多数人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内涵、底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鉴赏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注重原创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只会越来越受到欢迎,深入到读者之中去。当大家都在说:中国十年只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日本有多少多少个时。我就在想: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化文学艺术的人都在做什么?这种比较和批评恐怕不太恰当吧。我们有这样环境吗?我们都还在急功近利啊。
当我又在绝望之时,又陷入彷徨进退两难之际,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些对《爱文者》的评论和消息,褒贬不一都有。但有一点吸引了我,那就是《爱文者》坚持的原创文学之路,不要作者版权,签不签约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这点恐怕会不会犯了当下网络平台的大忌,有可能吗?
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去了《爱文者》。把我的第一部公开的长篇小说《生命·痕迹》发到《爱文者》。短短三十来天的连载,二十余万字就发布完毕了,结果大出所料,点击率破万,是那些我发过文的平台的十倍、百倍,评论有几十个,收藏也有近百人。我真的松了口气,满意了,至少有近万人读过我的作品,不管他们读没读完,总之人家读了嘛,你写作品干什么,不就是让人家读吗?而且版权还在我自己手里。
版权—任何不同形式不同艺术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都是一个作者或作家的心血之作,都是他们呕心沥血的成果。版权,归作者所有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世界资本知识产权惯例。如果要签版权,或者签人,平台就应该待价而沽,也要有风险意识,这才是市场,才是公平的市场,这才是对作者的基本尊重。而今这些平台呢?先签了你,亏盈都与平台无关,盈只能是平台,包赢不输。这恐怕只有资本才干得出来的事情。这与上几个世纪买卖奴隶有何区别。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或作家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写书的,是埋头写书,是用自己毕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写书的,是写书给那些需要精神和文化渴求的人看的,犹如面包对饥饿者。那么,平台和出版商是干什么的呢?就是买了书给别人读的。如果再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作者和作家是养猪的,那么平台和出版商就是杀猪的和卖猪肉的。你买人家的生猪要按质论价么?你付了钱,别人才把生猪的宰杀权给你,你杀了猪才有可能让肉贩子买去卖给想吃肉的人。
作者或作家的书就像是养殖户的“生猪”,现在很多平台不先待价而沽就要把别人养的“生猪”宰杀权拿走,杀了卖了肉才来与作者或作家付钱,这是当今版权市场最大的不公。既然讲市场,讲市场规律,你看人家各大商业市场,“可口可乐”在沃尔玛可以卖,在你华联也可以卖,公平竞争。当然你可以垄断,那就是买断人家的销售权。既然如此,同理,为什么我们的作品就不能一文多发,一稿多投呢?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人家的版权拿走,就有如买猪的不知不懂按质论价,不懂人家作品的好坏,拿到手后卖不卖的出去,自己亏不亏本,赚不赚钱。还有审稿,更是荒唐连什么电子审稿都出来了。什么出现女人、胸部的文字都毙掉屏蔽,我在想按照这种审稿方式,有多少世界名著都要被他们枪毙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瘟疫时期的爱情》这样的名著肯定要死在他们的手中,不见天日。要知道人家那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名著啊!痛惜啊。我的《生命·痕迹》同样的文字描写,同样的节章,在《中国文学网》发了,在《爱文者》发了,在有的平台就被屏蔽了,我感到不解。《中国文学网》是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研究所办的,难道他们的编审粗心大意吗?水平不高吗?
为什么在著作权、版权市场会被垄断呢?一旦垄断各大平台谈何平等、谈何有序竞争呢?国家又何时出手制止这种乱象,打击资本的垄断呢?《爱文者》无疑向资本垄断市场丢了个炸弹,开了个炮。这虽然是个勇敢的创举,但也是个危险的开端,《爱文者》会不会遭到群起而攻之?它的结局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一种就是破茧而出迎来辉煌。
《爱文者》现在有作者群,有了版权交易。作为写者,更希望有搞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者的加入。文学评论家与读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读者只是从个人的眼光、喜好、文化素养去阅读和评判作品;而文学评论家或批评家则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去评估一篇作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是从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多角度去评判作品,它会给作者和读者极大的影响和启发。如果这样《爱文者》才有可能出现经典的传世之作,才有可能如创始人所说的“鲁迅”,“巴全”之类的作者或作家破土而出。不仅写作者需要慧眼,出版商也需要慧眼。这只慧眼就是评论家。有了这只慧眼,《爱文者》自然事半功倍。这是我的一窥之见。
既然是随笔,我想到哪就写到哪,想写啥就写啥,发几句牢骚,泄心中的不平。散文、诗歌、杂文都随便写写。还是回过头来写写自己的小说创作,进入要写的主题。
《生命·痕迹》写了两条线:一条是陈玉兰与钟武的爱情线;另一条是钟武为了民生而苦苦挣扎的线。这两条线平行交叉,但是小说写完后,我又感到力不从心,力量分配不均,该突出的用力少了,该使劲的劲没使足。
从古至今,爱情都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是作品长久生命力、感染力的魅力所在。《梁祝》之所以美,美在看《梁祝》电影、听《梁祝》的小提琴独奏、钢琴协奏,美得目眩神迷。我想也许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死后化成蝶,双双飞舞的感人之处。但是如果他们结了婚,哪怕突破了千难万险走到了一起,发生了生活琐事,油盐酱醋,故事还有那么美吗?还有那么久传不衰吗?即使传说原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走到了一起,结婚生儿育女了,创作者也要把他们弄去死了,艺术加工成一个美丽的传说。我写《生命·痕迹》的时候,我也想过这个问题,陈玉兰和钟武的恋爱就应该是一个很美的恋爱,应该是一个值得回味悠长的恋爱。有读者提出:“小说的择偶观还是有点脱离实际,陈玉兰这样的大家闺秀是很难看上并嫁给钟武的,不单单是怜悯。放在现在,钟武这种人娶陈玉兰这种人,要么是读书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财富,或者倒插门。”读者没批评错,是我在陈玉兰与钟武的恋爱描写中缺少了细节的描写和缺少了这种感情推进的铺垫,才使读者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后来,钟武赴死后,我安排陈玉兰投河殉情,就是想努力使他们的爱情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产生美感。我不能有使陈玉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更不能想到陈玉兰若干年后为了生活去改嫁,那么就玷污了陈玉兰这个死心塌地爱上钟武,又一道去经受艰难困苦的美好形象,美的爱情,美的传说。
爱情永远是美好的,美好的爱情永远值得刻骨铭心终身回味无穷。爱情走向婚姻,就演变成了亲情,就不再是纯粹的爱情了,我在回复中说过。因为婚姻后有生活琐事,它会破坏爱情的氛围,变得不那么美好了,最近央视热播的《人世间》是根据梁晓声获奖长篇小说改编的。其中十九岁少女周蓉不顾生死从东北跑到贵州与诗人冯化成相爱,故事十分感人。而且也结了婚,由于生活的琐事,由于他们都成熟了,爱情破灭了。本来美好的变得不美好了,这莫非就是因为成熟和婚姻破坏了爱情吗?但我深信那一段爱情是他们各自永远铭记和值得终身回味的。
任何小说都要经过精心打磨方能不愧读者,周梅森的《人民的财产》六易其稿。梁晓声的《人世间》我不知道是几易其稿。这些作家获奖一是他们的天赋,是他们长期的生活和文化积累;二就是精心打磨。《生命·痕迹》仅仅完成初稿就发布了,我深知尚需要反复打磨才能成为读者喜欢的作品,耐读的作品。目前只能是我自己还读得下去,有读者说读得下去,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应该是有点读头,读了还有点意思或者味道。我该如何再下功夫,把陈玉兰和钟武的爱情故事写得不仅甜美、动人,而且成一个美丽的传说;我该如何把钟武的传奇写得有血有泪,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呢?我想,空下来,一旦有需要我肯定会这么去作,不负《生命·痕迹》的读者,这也是我的思考。
这篇随笔就写到这儿停笔了,往后我还会写,写了再发。还会发点牢骚,抨击时弊,还会有喜怒哀乐。如果说得罪了谁,我只能说对不起,抱歉。因为随笔只会写自己的感受。
第二部长篇小说尚在写作之中,先用它充个数。
2022年雨水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