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二审郑、何,清流乱斗(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098字 发布时间:2022-02-21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三集

 

道长亲自给杨金水的案子定了性,沈一石的家产卖的是名正言顺,毁堤淹田更是无稽之谈,剩下的无非就是些贪墨情事罢了,只要杨公公能尽数退还赃款,想必万寿帝君也不会去为难一个疯子,借朱七一番吉言,圣旨一到,杨金水这就算是洗干净上岸了。此时画面一切,只见巡抚衙门外停着三辆囚车,旁边站满了手持火把的士兵,海老爷一脸凝重、脚步如风,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径直走进了巡抚衙门正堂。只见正中大案上供着煌煌圣谕,赵贞吉垂手站在案边,谭伦、王用汲还有四个锦衣卫分座两侧。赵贞吉吩咐海老爷读旨,海老爷跪拜完毕,恭敬地接过圣旨,细细读了起来。

 

圣旨不过区区几百字,海老爷却足足看了五分钟,待到放下圣旨时,双眼竟已是噙着泪光,用沙哑的声音缓缓说道,“皇上圣明...!大明之福...!天下苍生之福...!”海老爷为何要眼含热泪,是因为道长重拳打击贪腐?还是因为道长惩治了宫务员队伍里那一小撮害群之马?又或者只是单纯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圣旨通篇只提了种种贪墨情事,对于海老爷审的那份口供却是只字未提,这就是道长的态度,甚至就连这点儿贪墨情事,也显得极其有针对性,百万匹丝绸的屎盆子,可是一股脑都扣在了地方官员的头上,不过想想前阵子织造局买田那件事,也就理解了,万寿帝君其实也挺记仇的。

 

诸位别忘了,高翰文投案自首前,可是专程去给海老爷背过几篇账本的,究竟谁才是吞丝剥茧之集大成者,海老爷可是心知肚明。道长这张嘴,就是骗人的鬼,竟然还敢扯什么“织造局、市舶司虽归内廷管辖,实亦为国库之之锁钥”,国库之锁钥平日里有多少资金往来,都是不跟户部入账的,君父知否。圣旨洋洋洒洒数百字,通篇读下来就一个感觉,错的是行贿的沈一石、错的是受贿的各级地方官员还有诸宦官奴婢,道长他老人家能有什么错,老人家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无时不念国步之艰、民生之难,如此圣明天子竟然被底下一群宵小蒙蔽,莫名其妙背了一个“失察”的罪名,这还有天理嘛,这还有王法嘛。

 

悉天下以奉一人,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这就是大明最大的国情,此时此刻海老爷除了眼含热泪又能如何,又该如何;在赵贞吉、谭伦还有锦衣卫面前,除了言不由衷地说上一句,“皇上圣明...!大明之福...!天下苍生之福...!”,海老爷又能说些什么,又该说些什么,难不成堂而皇之地说一句,“可见立国不正,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国有日”嘛。正如胡宗宪所言,凡事不问能不能,只问该不该,皇上若是圣明自然是天下苍生之福;皇上若是不圣明,那海老爷就要帮他变圣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此为大勇也。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圣旨海老爷是拜读了,读没读懂那可就两说了,真没读懂也好,装没读懂也罢,一如王用汲所言,“小事不糊涂,大事要糊涂”,浙江的案子怎么审,这么大的事儿,海老爷这回怕是真要糊涂到底了。煌煌圣谕就在眼前,唯有海老爷一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道长想干什么海老爷偏要拧着来,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装糊涂,摊上这么个下属,实在闹心的狠。

 

谭伦确实是个有大气运的人,去了胡宗宪那里做参军,平时不是搅屎就是挖坑害人,正经事儿一件没干,真等到开战了,谭参军也不参军了,直接原地消失,如果不是圣旨钦点他会同办案,此刻还不知谭大人在哪里运筹帷幄呢。就谭大人这种货色,竟然还能平步青云、连升三级,只能说道长他老人家端的是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其实谭大人这次能提拔,多少也是沾了点儿海老爷的光,谁都知道海老爷是谭伦向裕王举荐的,劝海老爷出山的信也是以谭伦的名义写的,海老爷的家眷也是谭伦亲自安置的,至少在道长眼中,谭伦和海老爷的关系,就如同太上老君和青牛精差不多。道长提拔谭伦考虑的也是这层关系,谁的孩子谁抱走,各自管好各自的人,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谭大人收了道长这许多的好处,总不至于还要放海老爷出来咬人吧。


天也不早了,人也到齐了,圣旨也拜读了,“皇上圣明”的口号也喊了,拖了这么久总算该干点正经事了。赵贞吉重新坐回了主位,开始侃侃而谈,“旨意诸位都拜读了,天心无私,皇上连同宫里的尚衣监、巾帽局和江南织造局一同彻查了。可沈一石一案,历时二十年,贪墨数百万,哪些能查,哪些不能查,哪些能查出来,哪些已查不出来?”讲到此处赵巡抚略微顿了顿,扫了一眼堂下众人,用意味深长地语气接着说道,“还望诸位深体圣意,秉承天理、国法、人情,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给朝廷一个交代,也给众目睽睽一个交代。”赵贞吉这番话,于义正辞严之间夹带了不少私货,能堂而皇之地把徇私枉法说的如此之清新脱俗,理学之臣端的是个人才。

 

沈一石的案子,“哪些能查,哪些不能查,哪些能查出来,哪些已查不出来”,“还望诸位深体圣意”。不得不佩服中文的博大精深,赵巡抚明明什么都没说,却仿佛什么都说尽了,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一会儿回去再把圣旨多读几遍也就懂了。审案当然要秉承天理、国法、人情,徇私枉法的事绝对是不能做的,但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了,想必也是因为“深体圣意”的原因,总之这个锅,赵巡抚肯定是不会背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这句话说直白些就是,对于已经暴露的问题,众目睽睽之下,只能是行于所当行,给朝野一个交代;对于尚未暴露的问题,看破不说破,自然是止于不可不止,还道长一个安心。

 

面对谭伦等人投来的各色目光,赵贞吉选择了视而不见,不徐不疾地坦然说道,“赵某不才,蒙圣上不弃,兼委以江南织造局、浙江市舶司之职。今年的五十万匹货与西洋的丝绸要督织出来,胡部堂剿倭的军需要源源不断接济,审案的事情我就不能细问了,谭大人”,谭伦满脸无奈地答了声“在”,赵贞吉用不容置疑地口气吩咐道,“你是新任的按察使,主管刑名,又是圣上钦点的办案官,该案就由你领办吧。”推诿卸责、嫁祸于人,这大概算是清流的看家本领了,赵巡抚此时无耻的模样,颇有几分当初五狮山下,谭大人派高翰文去摘灯笼时的风采,果然天下清流是一家阿!

 

理学之臣端的是不地道,自己得了织造局、市舶司两个肥差,扔下几句模棱两可、云山雾罩的片儿汤话,连个大方向也不肯定,就想把案子全都甩给谭伦去办,堪称是光收钱不干事儿的表率。这就好比道长把浙江的案子承包给了赵巡抚,订金都付完了,结果赵巡抚心安理得地当了回中间商,自己赚足了差价,扭脸就把项目转包给了谭大人,项目虽然还挂在赵巡抚的名下,但事儿都要靠谭大人去做。项目做好了,军功章上有谭大人的一半,自然也有赵巡抚的一半;项目做砸了,甲方追究起责任来,赵巡抚和谭大人谁都跑不了,同舟共济大家一起扛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键是赵巡抚除了签名之外,啥也不用操心,不得不说这理学之臣已经快赶上精算师了。

 

听完理学之臣的一番话,谭伦的脸更黑了,这按察使才刚上任,就被赵贞吉明目张胆地摆了一道,不愧是胡宗宪20年的知交,这俩老狐狸,一个赛一个的坏,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谭大人略作沉吟,缓缓站起身推脱道,“恐怕不妥吧,圣谕煌煌,中丞是主审官,我是会同办案,钦案理应仍由中丞领办。”顶头上司安排了工作,谭大人不想干,一时之间却又拿不出什么过硬的理由搪塞,只好把道长的圣旨搬出来,推说案子还是该由主审官领办。谭大人想往外推,赵巡抚一句话就给他挡了回去,“我是主办,你是领办,郑泌昌、何茂才一干人犯,由你领着海知县、王知县,还有镇抚司四位上差审讯,审出的结果再交给我,由我领衔上奏朝廷。”

 

官大一级压死人,扯什么主办、领办的,到底谁去干,最后还得是领导说了算,清流里多的是这类谦谦君子,一遇到棘手的工作,就开始互相谦让,硬是要把孔融让梨的精神发扬到极致。眼瞅着谭大人嗫嚅着还要再争辩几句,赵贞吉用力一拍惊堂木,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带郑泌昌、何茂才!”,谭大人你也别哔哔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