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屎出来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119字 发布时间:2022-02-19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二集

 

闲扯了几句国库亏空和变法改制的事儿,下面书归正传,接着说回江南织造局、针工局、巾帽局还有尚衣监的事儿,很难想象这么多的机构编制,竟然都是一个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的人整出来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连穿个衣服都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那全套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食色性也算下来,伺候道长这么一大家子人,统共才十万宫务员,还真有点捉襟见肘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衣服自然只能吃衣服,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怕就在道长眼皮子底下,雁过拔毛、水过地皮湿的事也是在所难免。连如来佛祖座下的阿难、迦叶都要和唐僧索要人事,道长手下这群凡夫俗子平日里那点儿癖好,当然也不是什么秘密。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平常时节,自己人护一护短,你好我也好,难得糊涂;真遇到事儿了,也少不了拿自己人开刀,该办的办,该查的查,一点也不含糊。

 

宫里的人自然只有宫里才能查,可一下子查出这么多城狐社鼠、害群之马,这不是给道长他老人家脸上抹黑嘛,用人不当、御下无方,这至少也是个“失察”的罪过吧。自查自纠这事儿,道长是怎么考虑的,这可得好好聊聊。首先要说清楚一点,如果不是清流这群鸡贼以下犯上、步步紧逼,道长又何至于出此下策,自揭其短。本来挺简单的一个经济案件,把郑、何二位砍了祭天,顺手处理一批地方官员,再象征性地追缴点赃款就完事了,愣是让一个七品的鸟知县给办夹生了,揪住杨金水和织造局不放,还要替毁堤淹田翻案。一个挺简单的问题,却被一帮有心人搞得无比复杂,结果就是杨金水装疯卖傻、胡宗宪袖手旁观、赵贞吉推波助澜、陈洪煽风点火,这就有些棘手了。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海老爷的疯狂举动,仿佛萨拉热窝街头的那个热血青年,心血来潮就挥手冲着费迪南大公来了一梭子。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流的大谋略虽然流产了,但浙江的案子却成了倒严的主战场,歪打正着、正中下怀,沉寂许久的清流终于开始下注了。要么是浙江的案子顺藤摸瓜扯出严世蕃;要么是海老爷给毁堤淹田翻案,到时候一样扯出严世蕃,总之是百川东流归大海,殊途同归为的正是那个“严”字。毁堤淹田的真相如果浮出水面,那就意味着民心尽失,不仅会动摇国本,说不准还要遗臭万年;眼下如果立刻倒严,不仅会彻底搅乱朝局,更会毁了道长年底前平定倭寇和补亏空的大局,这两个结果道长都绝不可能接受,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出手阻止。

 

浙江的案子和当初的毁堤淹田如出一辙,大水冲了两个县,郑大人刚开始想报个天灾蒙混过关,胡总督不同意;后来改报河工失修,顺便搭上马宁远等人的人头,胡总督还是不同意;杨金水咬牙让芸娘陪了李玄一晚,献祭了干儿子,又和众人一起在胡总督的签报上署了名这才算过关。浙江的案子,道长本意是追查到郑、何为止,清流心里不愿意却也无可奈何,偏偏此时海老爷自己蹦跶出来,对着杨金水一阵狂吠,道长不明就里,以为清流故意放狗出来咬人,是想要和自己谈条件。条件可以谈,但倒严那是痴心妄想,翻案更是无稽之谈,不过道长总归也拿出了些许诚意摆在了谈判桌上。

 

先是让赵贞吉署理江南织造局和市舶司,两大肥缺一起打包送给了长胡子的赵巡抚,又是给谭伦连升三级,提拔谭大人做了浙江按察使,让他会同办案。道长把浙江全省都毫无保留地交到了清流手上,还给清流众骨干各种升职加薪,让他们弹冠相庆、沐猴而冠,这是里子;不仅公开处理了杨金水,还搭上了针工局、巾帽局还有尚衣监的一干魑魅魍魉,道长更是破天荒地自揭其短,主动承担了个“失察”的罪过。小杖受大杖走,弃车保帅外加苦肉计,对清流还有浙江的百姓,道长多少也算是给了个交代,这是面子。里子和面子都给足了,道长所求,不过是让清流点到即止、见好既收罢了,如果清流这群鸡贼还嫌不够,依然要无事生非、横生枝节,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到时候可就怪不得道长他老人家心狠手辣了。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如果不是形势所迫,道长也不会故意对着清流放软身段,给自己一贯伟大、光辉、正确的形象上,平添一道污点。终归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纵使是能在大明呼风唤雨的那颗太阳,头上也还有一片天,免不得有拉下脸开口求人的时候,御极四十五载,一人独治天下尚且如此,若是真换了君臣共治,这当皇帝的还不得被憋屈死,裕王就是前车之鉴。区区一个七品的鸟知县,何以能把道长逼到如此境地,话不妨说透些,鸟知县不可怕,可怕的是藏在鸟知县身后,那一大帮子别有用心的鸡贼。

 

海老爷的角色就如同大闹天宫的那只泼猴一样,不会真的有人相信,就凭那一只猴、一根棍,也能大闹天宫的吧,齐天大圣是名齐天,而非实指齐天,真正齐天的不是那只泼猴,而是藏在泼猴身后的漫天神佛。玉皇大帝安排泼猴看守蟠桃园,为的就是引蛇出洞,揪出幕后黑手;万寿帝君让赵贞吉署理织造局,又提拔谭伦做按察使,命他会同办案,为的是息事宁人,化干戈为玉帛。文武之道,本就是一张一弛,时而菩萨低眉,时而金刚怒目,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心随意转、言出法随,此为帝王心术矣。

 

这里顺便再插一嘴,从始至终道长也就是抛了个球出来,他老人家可是什么都没说过,旨意也好、外重内轻也好、该办的办、该查的查,这些话可都是吕芳说的。织造局、针工局、巾帽局还有尚衣监的诸位同僚,冤有头债有主,心里有什么怨气和不满,尽管冲着吕芳去,要怪就怪吕公公拿着鸡毛当令箭,弃车保帅、过河拆桥,端的是心狠手辣。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大巧不工、于无声处听惊雷,道长举重若轻的一道旨意,却是袖里乾坤、暗藏玄机,清流众人喜获升职加薪,弹冠相庆、沐猴而冠;宫里众人惨遭池鱼之殃,该办的办、该查的查,一时之间泾渭分明,好似那冰火两重天。

 

旨意连夜拟好,一路八百里加急发往杭州,北京这边暂且告一段落,接着说回杭州这边。杨金水是个做事极为认真的人,无论是捞钱、坑人还是装疯卖傻,都是一丝不苟、竭尽所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戏真做最是考验演技,杨金水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了装疯之中,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自己折腾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再由着杨公公这么钻研下去,只怕杨公公还没疯,身边照顾他的人就该疯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亲儿子尚且如此,又何况杨公公身边这群干儿子。照顾疯子这种差事,费心劳神不说,又没啥外快可捞,三两天还好说,可这时间一长,杨公公的演技倒是磨炼的炉火纯青了,底下人的心也变得拔凉拔凉的了,眼瞅着干爹的病是彻底没希望了,个个都是怨声载道、叫苦不迭。

 

此刻的杨金水形容枯槁、满头花白,正蜷缩在被子里,瞪着布满血丝的双眼,不住地四处打量。疾风识劲草、板荡见忠臣,杨公公这一疯,身边这群干儿子一个个地原形毕露,这人心要是散了,队伍自然就不好带了。杨公公的贴身太监安慰众人说,“赵中丞十天前就上疏了,就在这一两天,旨意就会到”,杨金水闻言立刻嚷嚷着要去接圣旨,硬说旨意已经到门口了,众人无可奈何,只得派那个胖太监去外面瞧瞧。胖太监出门走了两步,竟然真的撞见了捧着圣旨的赵贞吉,踩着背景音乐的节拍,快步向自己走来,胖太监愣了愣神,便高声喊着“来了,来了”,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回去报信儿了。

 

片刻之后几位太监把杨金水架了出来,跪在赵贞吉面前,赵巡抚中气十足才喊了一句,“杨金水接旨”,只见披头散发的杨公公紧爬了几步,一把抱住了赵巡抚的大腿,嘴里不住地喊着,“老祖宗阿,你可来了,老祖宗,杭州都是奸臣阿,死了的,没死的,都在算计儿子。”赵贞吉一时之间也慌了神,忙喊人把杨金水拉开,两个锦衣卫外加俩太监,好不容易才把杨公公拉开。这大概算是杨金水对赵贞吉最后的报复了,苍白无力且毫无输出,从此之后这两位便再无交集,一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平步青云入内阁;一位是半疯半癫假作痴,隐姓埋名了残生,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