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曜则是指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和镇星,始祖观察到它们在天空中运动的轨迹,和其他星星有所不同,它们像一根线由东向西穿梭行进,”大鸿指向夜空中最明亮的月亮说,“喏,于是将它们与太阳、太阴并称为七曜。”
大鸿说的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和镇星,后来被人们称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它们,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太阴就是月亮,那时的人以为太阳和月亮只是比其他星星更加巨大和明亮,所以把它们也归为行星类了。
大鸿继续说:“始祖观察到太白星(金星)早上在东方,傍晚在西方。岁星(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始祖就将它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辰星(水星)总在太阳的两边摆动,一天会摆动十二下,始祖就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刻度。荧惑(火星)在天上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好象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
轩辕大帝和众人都听得云山雾罩,他说:“那你的始祖研究这些后,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大鸿说:“于是得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这十天干,还有‘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这十二地支。将天干和地支结合在一起,就能制定岁次和一天的二十四时了。”
(后世的人将十天干简化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将十二地支简化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了方便读者,以后就用简化版叙述)
轩辕大帝此时总算是听懂了一些,他说:“那现在是什么岁次呢?”
大鸿说:“大帝,这是始祖推算的方法,但还没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提出来实施,所以无法确定现在是什么岁次。”
轩辕大帝闻言大笑:“万事总得有一个开头,那就从我们开始吧。从我登基的那一年开始,各取天干和地支的第一个字,为甲子年,以后就以此类推好了。”
众人纷纷点头说好。
“如果我大哥知道地支这个东西,哪里还会安排什么‘日中为市’,应该改成‘午时为市’才对啊!哈哈。” 轩辕大帝纵情大笑,“等我一统天下后,我将把这一法令昭告天下人,我要让天下苍生知道,我们不再是稀里糊涂的活,稀里糊涂的死。”
轩辕大帝笑罢,环视众人,最后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年约二十的小伙子身上:“大桡。”
那小伙子应声而出,躬身:“大王。”
轩辕大帝:“大桡,刚才我们说的话你都听见了吗?”
“听见了。”
“你好好向大鸿和天师讨教,然后制定干支甲子,用来计算年月。等到我们统一天下,我要让全天下的人都使用。从此以后大家都有年月可查。”
大桡领命,后来他根据大鸿传授给他的天象知识,制造出黄帝历。从此开始,华夏民族对时间和光阴不再混沌迷蒙,而是有了清晰的概念。现在倘若我们要追溯“年、月、日”的源头,便能追溯到轩辕大帝登基那一个甲子年。
交代完大桡后,他又想起一事,于是问歧伯:“天师,你刚才背诵的那五种气是指什么?”
歧伯说:“大帝是问丹天之气、黅天之气、苍天之气、素天之气、玄天之气吗?大隗氏曾说过,但我还不太清楚。只记得他说,宇宙间五种气象轮流更替,周而复始,根据这些现象把宇宙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大类,并称之为五行。后面的我就不太明白了。”
大鸿接过话说:“天师说得没错。这五气分别运行于天空,始祖根据它们的运行轨迹划分出二十八个星区,称之为二十八宿,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五颗星在之不同区域运行。其中,丹天之气横亘在牛、女二宿与奎壁二宿之间,黄天之气横亘在心、尾二宿与角、轸二宿之间,苍天之气横亘在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素天之气横亘在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玄天之气横亘在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
见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大鸿也一扫刚才回想伯父的悲痛,他兴致勃勃地手指天空,说:“到了我伯父这一世,他又有新的研究,就是将这二十八宿划为四个板块,又将这二十八个星区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划分。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它们自西向东排列,与太阳、太阴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
轩辕大帝顺着大鸿的指点仔细辨认天上的星宿,并热烈地讨论起来。那场景,就像现在的一群小学生第一次上天文课一般。
大鸿等大家差不多都弄清楚了之后,又继续说:“始祖把地亦划为二十四山向,分别是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结合起来看,就能发现,奎、壁二宿在西北方戊位,角、轸二宿在东南方己位,所以它们又被始祖分别称为天门、地户。”
刚才说到天上的星星,有实物参看,大家还能稍懂一些。现在说到二十四山向,众人都彻底懵掉了。
见众人迷茫,大鸿说:“我当初听伯父讲时也听不懂。不过,伯父给我画了一张图,我就明白了。”
轩辕大帝听了大喜:“那你快点画来,让我们看看。来人,燃起火把。”
很快就有随从点燃火把,将院子照得如同白昼。
大鸿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很快,一张图便呈现在众人面前。(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把图画出来放在这里)
只不过那时候没有文字,大鸿便点了一个一个的小圆点。在他的详细解释下,众人总算是弄懂了五气、天门、地户、二十四山向和二十八宿。
歧伯说:“这些知识对我们学医的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明白了气象和万物的性质,也就能根据这些去分析人生病的根源,从而找出治病的方法来。”
大鸿点头称是,他说:“我只是把伯父传诵给我的说出来了,还需要好好研究,天师你刚才说的五行和五气之间有什么联系,都还需要好好琢磨。”
轩辕大帝插言说:“真是太好了,知道这些,我们便能懂得天气发展和变化,对我们放牧和打战都是很有帮助的。大桡,你把这图记下来。”
“好的,大王。”大桡答应着,可很快他就愁眉苦脸,“大王,这图上都是点,记录下来只怕也是看不懂呀,而且不可能每次都去问大鸿。”
轩辕大帝皱眉说:“如果能把大鸿刚才说的话都记录下来就好了。”
力牧在旁边说:“大王,我听说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仓颉氏部落在创造文字,能够记录很多言行话语。”
轩辕大帝闻言,眉头舒展:“噢!真是太好了。我还在想怎样创造文字呢,就有人已经摸索出来了。那我们去拿来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