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桃里寻桃 > 第七
第七
书名:桃里寻桃 作者:闪灭 本章字数:2466字 发布时间:2022-02-10


他俩继续往前走,划家发现,一些人家的窗户是金属的,颜色看上去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陌底向划家解释,说这些金属不生锈,划家心想,那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不锈钢么,只是颜色深一些,没那么白,说明各种元素的比例不一样,看来,桃花源已经掌握了一种不锈钢的铸造工艺。

听着陌底关于不锈钢的一些解释,划家也不在行,但明显感觉桃花源里的人们很智慧。


他们边走边聊,总有让划家眼前一亮的场景,在现实中,如果把一个文明封闭起来,让其不和外界接触,就是让其自己发展,五百年乃至一千年后,一定会有一些与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发明,或者是以不同方式实现相同功能的发明,人们能以不同的路找到相同的规律。


说着就来到了陌底工作的地方,这上面有一个小型水坝,今天不放水,是蓄水,陌底的工作地点就在闸门旁边,也必须在闸门旁边。

放水的时候,水力能带动一个大转盘,然后是齿轮变速带动一台设备,原来,水力转车就是我们所说的车床,它的动力是水。

划家关心的是这齿轮,是金属齿轮,齿轮面居然类似于我们今天齿轮上的渐开线,看来,他们已经发现了渐开线对齿轮平稳运转的好处。

的确,一些学术上的成就,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这个齿轮应该是直接铸出来的,划家感到桃花源的铸造水平那是相当高。

这台车床,虽然以我们的眼光,看上去比较简陋,由于是这小水力带动,力量不会很大,只要飞轮足够大,在一定负荷下还是能保证较稳定的动力输出的。

加工一些木质工件是没问题的,加工金属的话,小件是可以的,桃花源还没有发展出轴承,所以,精度嘛,就谈不上了,这就对操作者的要求更高。

看得出,陌底对这台设备是很自豪的,今天不放水,也不能表演一下,陌底还有点扫兴。

划家感到,他们对电学的研究应该是不到位的,没有电就发展不出现代科技,更支撑这起现代工业,电机转起来才有一切,桃花源缺电。


陌底表示,今天没水,不开工,正好带划家到别处走走,陌底指着远处介绍说,那边是造纸的作坊,划家咨询道,什么时候发明纸张的?陌底解释说,是来到这里后的第五代人,才家出了个才能过人之人,以树皮、竹子等为原料制出比布还薄的可供书写的简,大家称为才纸,后简称纸。

划家大悟,原来,有些发明创造,那是历史的必然,只要有历史就会有这个发明。


陌底又领着划家去看公葺,这才是划家最感兴趣的地方,他们边聊边逛,前面来了一队人,穿着统一样式的服装,就是我们所说的制服,从身边经过,陌底还同他们打个招呼。

划家向陌底询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陌底说:“此营为赈灾所设”,原来这相当于我们这里的消防队。

划家觉得桃花源真的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他现在迫切的想要看看这个美好社会的重要一环,就是马上就要到达的公葺。


不一会就走到了,划家原以为公葺里主要是住的老弱病残,在老远,划家就发现,这公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里也有年轻人,手脚也好,这些进进出出的人不会都是里面的工作人员吧。

这些年轻人是穷吗?还是想白吃白喝?划家在思考,陌底作了一些解释:“非也,非其不能也,其间家境为优者不在少,然各人皆有志,望文达于世而不倚其家势者,年少者尤甚”。

意思就是,这些年轻人不一定穷,有些人的家境还很不错,之所以住进公葺,是因为他们有梦想,为了实现这些梦想,而且还不想依靠家庭来实现,这就需要一个安静的、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

陌底还表示,这些年轻人最终几乎都会数倍于应付款项回报给公葺。


划家对这些年轻人很感兴趣,他不由得走近门口,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和他们进行交流。

划家发现一个现象,原本以为桃花源里的人都对现代设备不感兴趣,但这里的年轻人却对划家的这些设备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这些住在公葺了里的年轻人思想上更活跃,有一股冲劲,说明他们住进公葺是带着责任感的。


划家问一位年轻人:“非得住进公葺才会有灵感吗?”


这位年轻人笑笑:“在家所思,在公葺所思,有所不同,公葺之少年者,所思相仿,彼此所思之交互,是为兄所言之‘灵感’也”。

说是在家的想法和在公葺里的想法不一样,公葺里的年轻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能产生灵感。


划家又问:“我知道,公葺不催账,但账是记着的,如果告诉你,今后,公葺连账都不记了,你还会主动向公葺交费吗?”


“或不称其为费,是为捐可否?”,这位年轻人,居然还反问划家,虽然不称其为交费,那就叫捐行不行?也就是说,桃花源的人确实没有想要欠别人,没这习惯。


陌底在一旁与别人聊天,看得出,陌底到处都有熟人,或许是,桃花源里的人们之间不管熟不熟,都是熟人,因为相互没有敌意。


这时,公葺里传来老人们的朗诵声,划家一听,就眼神发亮了,他们好像在朗诵《诗经》中的《十亩之间》呢。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哇塞,灿烂的文明即使再过两千年依然是灿烂的。

老人们朗诵得很投入,划家听得也很投入,接下来,老人们又朗诵一首,划家没听清楚名字。


悠悠万顷兮,不植黍与稷,北风南风兮,其寒耕暑耘。
盈盈万顷兮,不采杏与梨,鸟虫百兽兮,其朝耕暮耘。


划家赶快用手机录下来,还在回味刚才的诗,这时,从公葺里走出两位老者,一看就是一位老者送另一位老者离开。

等送走一位,另一位老者准备回到公葺里的时候,划家上前一步问到:“老先生,请问,刚才是在朗诵《诗经》中的《十亩之间》吗?”,老人一看划家就觉得不对,但老人还是回答了划家:“先为《十亩之间》,后为《我有万顷》”。

那眼神表达的意思是,《十亩之间》都不知道?《我有万顷》也不知道?居然能问出这种问题。

划家不解:“《我有万顷》?”,老先生看来是有点生气了,“嗯”,然后,边走边扔出一句话:“布衣之知寸也,岂能识我?”,老百姓的水平就那么点,怎么能读懂我?虽然小声,划家还是听见了,陌底也应该听见了,不慌不忙的给划家解释,他是乡里有名的老先生,《我有万顷》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本乡无人不知,今天,他老人家是来出席朗诵会的。

看来,历代文人都这个德性,其实,没坏心眼。


划家已经看到了公葺里的老人和年轻人,他们的心态都很阳光,划家挺高兴,觉得真是不虚此行,他感到,已经不需要进入公葺去打探了,也许我们的社会可以学公葺这个模式,但桃花源的公葺,我们是学不会的,不过,我们可以有我们的特点的公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桃里寻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