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大帝邀请歧伯跟他去姬水的有熊氏部落,歧伯说:“大王,不急。如果你没有别的事情,不妨在这里先住几天。最近不太平,这方圆百里有疫灾。我有几个徒弟去各个聚落行医救人了,等他们回来,我问一下有谁愿意跟我一起追随大王的?”
轩辕大帝一听,心里暗暗乐开了花。他想,我费尽心思想要得到医学知识,赠送织布技术,受尽大哥的白眼,都未能得到一点点。现在竟然有这么多医术高人要为我所用。这真是老天助我呀!于是他告诉歧伯,自己没有任何事情,完全可以在此多等些时日。
大鸿悄悄问大帝:“大王,你能不能帮我求一下歧伯,我也想拜他为师。”
轩辕大帝惊诧地问:“你也想学医术?”
大鸿点头:“我在归顺大帝之前,本是一个小部落的首领,对族人病患生死的担忧有深刻的体会。归顺了你之后,有熊氏部落的民众和大鸿氏部落的民众一样都成了我的族人,这种担忧也就更多了无数重,如果我会医术的话,那看到生病的族人,我就可以帮他们解除痛苦,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难受甚至丧命。”
轩辕大帝听了这话不禁动容。他抬手搭上大鸿的肩膀:“虽然名义上你是归顺我,但实际上我一直把你当兄弟。有你、力牧、风后、常先,才有我有熊氏部落统一天下的那一天。我们一起为苍生平定安稳的生活努力,也要一起为解除他们的病痛努力。所以,我们两个一起拜歧伯为老师吧。”
歧伯听说二人要拜他为老师,当即答应下来。他说:“先师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医道相通,万法归宗’。道为阴阳,为精气,人以天地之气而生,以五谷之精而存,只有把握阴阳,呼吸精气,才能独立守神、寿敝天地。后来我和你大哥讨论他治理部落的过程,发现治国的方法也是这样,因为每个部落都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组成的。所以道也是治国之道。如果你能懂得医术的玄妙,能做到道里有医,医里有道。那何愁有熊氏国不能一统天下!”
大鸿第一次听说“道”“阴阳”“精气”等言论,觉得神奇又玄妙,对拜师学艺这事儿更加向往了。
而轩辕大帝则连连点头,他说:“小时候听我父亲曾经提到我的曾祖父,他在黄河边上看到河马负图,并观天象、观法地,从而得出阴阳,并作出八卦。我虽然还不是很明白你刚才说的话,但我想它们之间一定有相通之处。”
歧伯说:“你说得对。先师曾说过,你的曾祖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他一直尊称你的曾祖父为上帝。”(注:这个‘上帝’是中医界在医道师承顺序中对鼻祖的尊称,和西方文化中‘上帝为天界主宰者’的含义是不同的。)
听歧伯多次提到“先师”,轩辕大帝非常好奇,他问:“你的老师不是南方神农氏的首领吗?”
“不。”歧伯说,“那算是我的一个老师吧,他只是教我辨别百草药性,我和你大哥在他那里都学到了辨别百草药性。但后来我离开神农氏部落后,又遇到我的先师,于是我学会了阴阳五行、气脉精血、五运六气、藏象汤药,等等。现在正尝试祝由、布气、问诊、针刺等治疗方法。”
“那你的先师是谁?”
“他老人家名叫僦(jiù)贷季。”提到先师的名讳时,歧伯的神态变得非常恭敬。他说,“如果你们真有心向我学医,就需要举行拜师仪式,到那天我会让你们看到他老人家的。”
轩辕大帝和大鸿当即再次表明了要学习医术的决心,于是歧伯决定,三天后,在岐山举行拜师仪式。
这三天里,轩辕大帝和大鸿也没有闲着,他们跟随歧伯上山去采药,回到家晒药。每一种草木都有其药效,轩辕大帝和大鸿仿佛一头扎进浩瀚的星河,平日里平淡无奇的花草都变成闪耀光芒的星星,让他们连连惊呼“妙哉”。
第三天早上,轩辕大帝和大鸿睁开眼,便闻到一种独特的香味儿。岐家晒制草药,本就有香味儿,但这种香味儿又比草药味儿更加特别。他们连忙起床出屋,只见岐家院子里一片肃静,会客堂屋里摆着一个木制案桌,上面有一个陶罐,陶罐里插着几棵艾草梗,艾草梗顶端被点燃,星火点点,烟雾袅绕,在屋里盘旋,经久不散。
歧伯吩咐他们沐浴洗漱,然后便吩咐随从端起那案桌,他紧随案桌之后,轩辕大帝和大鸿则紧随他的后面,一行人穿过后院,向山顶而去。
山顶有一个巨石洞穴,看得出是人工开凿而成,洞口有木门关闭。推开木门,可见在洞穴正中央有一个高台,台上供奉着一个橙黄色陶器雕像。雕像有一米多高,双手拢在一起放在腹部,脸型圆润,双目微闭,嘴巴微启,仿佛在娓娓谈话。
在四周的石壁上,有石器磨刻的壁画,是一个人在采集草药、在人群中问诊、针刺等场景,细看之下不难发现,那个人和高台上供奉的雕像一模一样。
这堪称美学啊,轩辕大帝和大鸿哪里见过这个,不禁目瞪口呆。见此情景,歧伯解释说:“这雕像是我请你大哥的制陶师烧制而成的,这些壁画也是我请人来雕刻出来的,一是为了让子子孙孙能够知道自己的根源,二是方便教学,阴阳五行、气血等都是触摸不到的东西,大家看这个就能知道其形,然后再去摸索其神。”
歧伯说着,也不管轩辕大帝他们是否听明白,先吩咐随从把案桌摆放在陶器雕像前,然后他对轩辕大帝和大鸿说:“这就是先师僦贷季。从今日起,也是你们的先祖。快快过来祭祀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