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一章 概念本来
书名:认识之哲学 作者:夜恋幽 本章字数:3881字 发布时间:2022-02-05

  人的认识概念是只服务于人本身的东西,其不会与任何物质产生实际上的联系,即概念本身不具有客观性。我们要谈论概念便只能以人脑认识思维上来讨论其,而不是所谓的实际客观世界层面出发的讨论。


  什么是实际客观世界呢?人类所产生的社会信息量是实际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吗?是的,因为一切信息存储与实际客观世界的物质之上。人类的一切前概念性认识也是存储于人脑或书本等实际之中的东西,但概念本身并不具有正确和虚假的属性。其完全依赖于意识的认识,意识认识的错误会形成概念,意识认识的相对正确也会形成概念。我们观察一切已存的发展事物的表意体现几乎都是由一种人脑对世界认识的独立概念产生的,过分的强调概念本身是一种唯心的行为,而不强调概念本身也是唯心的行为。因为概念诞生的前后本身都是一种唯意识的唯心产生形式。


  没有物质世界便不存在概念了吗?概念永远是超脱现实世界的一种意识产物,任何认识都可以根据其观察到的既存之物而产生主观概念性的认识,而当这种认识在群体上体现时便会化为一定到群体信息认识体系。


  世界在认识之中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概念的叠加,人因为有了概率所以有了认识,世界的一切事物便有了人可以认识的信息体现。当然,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也可以为概念所包含,不过一旦世界失去一切能产生认识的意识,那么物质世界的一切我们眼中的客观便会回归一种只是名为存在的绝对概念之中。


  同一生命群体的认识概念往往相同,因为同种族生命认识世界的自然生物感官一致,观察角度相同,对面的认识概念也更加相同。


  而相较的不同生命会产生不同的概念认识体系,我们的生命形式产生了我们某些概念认识。就拿我们所定义的方位概念来说,其具有自然诞生的生命物质形态影响的产生因素。


  我们的一双眼睛在我们大脑的一边,我们将其所指定义为相对我们的前面。然后又有两只从两边伸向我们眼的前方的并与之配合的手臂,将其一边为右一边为左。这些都是我们根据自身生物因素而产生的相对群体的一种概念认识,其概念又相对的仅限我们群体之中。


  我们不能将其以我们群体的相对客观认识加于其它与我们不同概念认识的生命。当然假如其它生命在我们认识概念上的不同的话,我们甚至不能主观的将这一概念在我们独立的意识上形容某些规律生命体。


  假如有一个圆球体生命,其通过传往四面八方的声波来认识世界,其也没有手臂,其是一个近乎球体的生命。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它”的上下左右呢?难道再次以我为定义,我的左右便是其右左吗?可我们既然是要以“它”为方位,来定义其方位,就不以我的方位认识来强加与“它”,况且我们无法得知其是否“面对着我”。


  其一,我们与宇宙其它生命产生接触时,不单单要考虑到语言的差异,更要考虑到我们不同形体生命不同生物认识能力世界产生的个种认识概念性差异。因为不同意识的不同认识概念不同,我们要相互建立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才能以语言上正常交流。


  其二,我们自我方位的定义,当我们自我定义一个可行的方位定义值时,我们是可以不用强行为流俗的概念认识所限制的。我们可以不需转身便是我们的左边认识转化为任何我们想要到达的方位,我们也可以将右边不在等同于我们右手的一边,这一点的达成是我们闭上双眼放空物质肉体感受世界非观察本质的重要前提。我们以纯粹的思维来达到我们的认识,而不是我们的大脑生物性控制认识。


  我们要是与我们的群体(或者其它生命群体)产生必要的联系,我们便必要的要产生其相应性群体认识概念。就好像我们独立思考时我们可以用其它概念来定义我们的方位和方位的名词,不过其是个体的主观思考行为,一旦当我们要写一份我们人类群体正常群体概念所产生的试卷时,它有一题要你将得出的数字按从左到右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你若还是遵守自我方位上的独立概念认识体系,那么我想你这份试卷被批改后肯定会多一个大大的叉。


  当然,我们是完全可以一定的构建我们相对较小的独立概念认知体系,而这一概念体系不益过大,因为我们的概念是影响我们正常世界认识的基础常量,我们若是无法掌控我们所思考的概念体系而无法回归现实人类社会的概念体系的话,我们便会诞生许多概念性精神疾病,其主要体现是与现实人类群体认识体系产生对立,从而使我们交织在一种正确和错误,独立和群体概念混乱的思维层次。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在我们的已存社会中建立我们的一个足够坚定的人类群体概念体系,并确切的反复的认识思考,然后我们才能产生新的有利于我们的认识概念体系。


  首先人的许多独立概念是不能通用于物质世界,概念只有在一群体内被广认可时,才能成为群体上的相对客观规律性认识。人则有其长期以来独立的独有的人类概念认识体系,这一认识体系不断延续,在理性不显的时代,许多错误的概念不能被群体发现和改正,流传到了今日。


  这里我们又要谈到人类关系的概念体现——人类社会。其复杂的关系概念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概念宝库之一,我们对于善行的概念和恶行的概念尽管收到物质世界生命自然思维的影响,但其也不失为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独特性体现。


  每一个数量能达到群体的智慧生命体都会诞生一定的对群体的概念性认识,其共性能令其认识概念主体相像。再加之以物质层面的交流,社会往往诞生于此。个体由此诞生了对群体的各种概念性认识,和对社会中其它个体的概念性认识。


  比如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式,某些人对其的概念是物质利益引导的群聚体体现,但其更深层次的本质应是一种寄托于物质层面而又体现了善的信息相互交汇群体体现。当然前者向后者认识概念的发展需要一种延续性的观察和认识,可以是向后延续也可以是向前延续。


  当我们以历史的回望之认识去产生我们对某一群体的概念时,我们会思考到我们前代的善的心行之延续于今天的物质信息。当我们以高远的认识去推测未来,我们便会思考到我们善的心行的物质信息延续于我们的下一代,这便是一个国家概念在每一个个体上的发展和延续。


  社会信息的体现是我们个体对我们所处社会概念产生的前提。我们需要先产生我们独立观察思维,即对世界群体所宣扬的基本关系善恶的认识,其可以是最基本物质等价交换认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产生对我们所接收的不断扩大的社会的认识,然后我们就会产生由基础认识而产生的我们角度的对社会的概念性发展认识。


  要想产生概念,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观察者意识。我们个体人类生命通过眼睛看到的物质世界和其在我们大脑中反应信息现象,是我们的观察的事物真实信息传递与观察者独立大脑转化的两重叠态的。我们可能有时候能正确的通过大脑解码真实世界,但更多时候(尤其是除形状外)我们的认识会受到我们大脑对真实世界信息解码的影响。所以概念往往难以具有绝对的客观真实性,我们的一切都是相对于群体认识的。


  而我们今天的概念则都是前人概念体系的积累,其以一种信息的形式通过我们今天的教育来使人认识概念。


  概念和认识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但从我们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认识上来看,概念其实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观察表象的主观认识。但一旦群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那么我们个体就应当认为其概念体系是群体之内的客观认识。因为我们的思维所产生的共知信息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信息认识层面我们一旦脱离个体信息认识,我们便要引用群体的概念,不然我们便是唯心。我们若是要发展产生新的概念,我们也要用旧的概念认识来解释其,使其流于世俗,然后才能成为我们客观的概念认识。


  概念本身其实是不具有错误和正确性的,错误的往往是我们产生概念的认识和观察,而且就连我们观察上的错误和正确也都是相对的。


  倘若把我们今天的人类全部变成色盲症患者,其实对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是换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罢了。但是色盲症人类相对于我们非色盲症人类而言对颜色的定义和认识概念便产生了变化,他们会以在我们世俗眼中的错误认识和观察之中产生属于他们的世界观察概念体系,而我认为这一概念认识体系仍具有和我们非色盲症人类认识概念体系一样发展的反复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我们概念的发展并不是一种认识的改变,而是再原有认识层面的深入认识,从而不断构建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概念,简单的概念便是我们复杂认识的基础,人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概念,这会阻碍我们对这一概念所寄托事物或信息的正确认识。


  而社会和人群对概念的定义和认识又往往难以形成一个基础认识体系,这导致了我们复杂概念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其又化为我们复杂的社会信息进一步迷惑其社会之下的求知者们。


  我们要于不断复杂的社会信息中找到一个简单的最本质上的认识,而不是接着用我们群体自以为是的许多概念去覆盖事物本身。我们是人类,我们是受到诸多生命规律层次限制的一种具有认识的人罢了,不要用我们最初的概念去构建一个绝对的无法逆转的认识体系。


  新的概念认识是不断随体系的变更和发展,认识概念的体系是在不断扩大的,我们对世界已存还未发现的东西产生的猜想或直接的新发现都会产生新的概念。而我们要证明这些新概念体的合理性,我们便不得不在旧的已有的概念体系上做出一定的符合更大概念体系的改变。也就是说概念体系往往是迁一而动全身,我们不能否定新的概念存在,同时我们无法用旧概念体系来证明新概念存在的合理性,那么便说明我们的概念体系并不完善,这时我们便要用新的概念来填补我们的概念体系。而这新的概念可以是实际得出也可以是猜想和理论,但只要其能符合更多的概念存在,满足我们概念体系的最大维存,那么其便可以暂时的当做一种普遍的概念认识以流传。


  所以从宏观上讲,在我们还未触碰到世界极简存在之前,没有什么概念是不可以被改变的(宏观概念不定)。这是我们自我认识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人类与整个自然世界本质相交接发展的需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认识之哲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