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寻找迷茫的自我,探索真实的世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真实?
由认知的永恒相对虚假性中我们得知了人类认知哲学的前两重,而在这前提之下人类又因为自己生命的属性而可设置第三重哲学,即人类哲学。前两重我们主要是在在认知我们人类思想和社会之外的规律和物质或人类非本质的跳脱性哲学,只因哲学是绝对的建立在物质层面的延伸物,所以当我们尚未达到物质层面的超脱性发展时,跳脱性的纯思想类哲学是不能越过我们以下要讲的认知哲学的第三重而达到认知哲学的第四重境界的。
第三重认知哲学则真正的认知到了人类本身与人类所处的社会这一人类整体产生的联系,并且注意到了推动人类主体的发展重要性,即认识不是独立个体的认识而是在无数生命思维群体认识相交互产生的群体性物质认识。其哲学的范围在唯物之内又降生于人类群体之中,他们看向了人类所需的物质性原则,并超脱了独立的自身的少数的哲学群体范围限制。以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和后来的圣西门、欧文、马克思等近现代理想社会家们为主,他们所思考的哲学大多建立于人类本身的社会之上,即人类的物质基础发展要建立在一种不断发展完美的社会制度之上,而人类的一切文学艺术与哲学思考等发展都建立在人的物质基础发展之上。这是我们做为社会性的群体生命该给予自己的使命与意义,我们需要个体思维的伟大能照耀人类整体,不然其便称不上伟大。
至于第四重认知哲学则需要我们再度返回孤独的哲学层次,因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我们物质世界的主要问题——个体与群体必然的生存问题,同时我们的认识因为受制于绝对的物质层面认识差和人脑相对的认识混沌性系统,而难以再进一步。所以构建认识的框架,哪怕是虚假,但只要能相对满足整个生命思维群体的认识体系构建便可。
此时一方面我们通过对物质规律能更好的让我们发现真理,一方面物质世界稳定的环境能最大的包容一切人所能思考到的东西。我们再要往上,便是一种进化。那时不论是我们的思维还是对物质世界的认知都将达到一种临界值,我们难以将其与我们现在人脑系统所观望到的物质世界和人所处的物质社会相联系事情,我们要超越人脑,先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认识人脑,再通过物质世界本质之上的人脑再次认识物质世界。这要求我们重新建立对物质世界信息的观察视角,用新的眼光看物质世界。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的物质世界生产力能达到我们这一哲学的前置条件,群体体系完善,人类主体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人类拥有了相应的科技认知是一定会促进我们哲学的发展的,比如微观层面的发现和量子学说的出现完善了我们自然哲学的视角。而目前人类社会层面一定安定现状也促使了某些长远思维哲学的出现和发展(个体的超前思想),但现在我们并未完全摆脱人类整体社会制度的限制,所以其实际上是不亦当做现在哲学的主流,但却可以成为我们哲学思维最重要的补充。
我们因为不同时代给予我们的不同社会思想信息与不同的人类主体物质追求而赋予自己不同的哲学思维信息基础点为启始开展我们无限的人的思考,这即是我们生命信息长期以来积累思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生命思想本身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给自己以使命也必须给自己以意义,不然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生命的本性。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思维存在,上帝亦不可以。所以我们也并不能够超脱物质而认识物质,所以我们将会长期处于物质生命认识的虚假大层面,我们只能永远处于相对认识世界的层面,对,就是永远!没有思维能够超脱物质而认识物质,物质只能通过物质认识,所以我们不得不将我们眼中的世界定义为虚假性与真实性的结合体,其虚假性是绝对的而真实性是相对的。而我们认识世界便只能在一种相对的物质的层面上认识它,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体现在它本身的存在之上,不论它是如何的存在。
关于对生命的思考,我们亦不得不承认我们人类的认识具有虚假性。许多生命的认识也都具有虚假性,就好像我们认为蚂蚁的观望世界仅限于平面层次一样,我们人类本身是否也只是认识在立体层面,不是我们的大脑思考级无法认识更高维度的存在,而是我们大脑的生物性和其强制的思维改造性现限制了我们的认识。
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我们所思考的一切虚假或真实,理论或实践,尤其是理论。当我们能将其数据化而推出一整个认知体系,且能够使用和帮助我们物质层面时,那么这一理论认知便具有真实性。当我们以后的发展不能由这一理论满足时,我们便应该抛弃它以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微观体系超脱了宏观力体系),不论其是否具有虚假性,其实都对我们的认知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正是我们大脑认识的改善性,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与我们肉眼的光认识性有关的属性改变转化为光(波)认识性。一方面是直接的改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热成像眼镜将我们对世界温度层次的直接认识改善成光的显像。
所以我们要想找到一个目前最为可靠的认识方法,无疑是要建立在我们以前认识的基础上的,每一个认识哲学都有其一定的思维现实考究,所以我们不用两眼一闭去自创一个新的认识方法来诠释自己的正确,量子力学认识哲学已经给了我们了一个好的认识哲学体系。
量子力学对世界的认识哲学无疑是一种看似唯心实则很巧妙的认识哲学,其虽然没有认识到我们所认识世界的虚假性,但却绕过了这一认知建立了一个我们人类现在乃至未来不得不使用的认识体系,在我看来其建立的并不完善,也并未解释清楚我们大脑(观察者)认识与我们认识对象的关系。同时在哲学上其认识体系并未强调群体认识系统之下的物质合理性,也就是说其认识并没有与实际的人类社会群体思维在哲学上相对接。所以我们在微观层面乃至认识世界的一切层面要想进一步的发展,且使这一能够发展的认识使更多人认可,我们必须要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认识哲学。这也是我现在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因为我是认可量子力学认识哲学的主要认识体系的。
物质世界的一切表象皆是因联系而产生的,不然其便不具有表象性,因为表象本身的意义也是我们物质的判断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物质能独立的显现在我们的宇宙之中,因为存在本身不等于显现。当一个物质处于绝对独立的位置时,那么不说是我们哪怕连宇宙本身都无法认知它的存在。
任何认知者是通过物质本身的认知属性而认知物质的吗?我想不是,就好像物质本身不具有温度与颜色这一属性,其起源于我们人类本身认识世界的物质感官性认识之上(肉体感官和大脑控制的眼睛感官)。所以当我们放弃我们的物质感官而深入思考这个世界时,一切都可以是虚假的。但虚假的也只是我们的认识罢了,物质本身不具有虚假性反而还突显着真实性。它们的存在不是为我们这些物质世界所诞生的规则思考认识者而存在,但确实是为我们这些物质世界所诞生的规则思考认识者所感受。
其本身无比冰冷,在思维不存的时代,其除了发展和存在外往往没有任何自身的属性。其可以是液体中的固体也可以是空气中的液体,更可以是纯粹的能量和虚无。但因为规则思维的感官,所以其产生了为规则思维(生命)定义的一切东西,即认识本身。
我们感受和认识世界的角度决定了我们认识的高度也决定了物质世界的高度,因为物质世界几乎是无限存在和发展的,其属性体现也是无限联系而产生的。其表现可以是颜色(光)也可以是温度(宏观运动体现),更可以固体本身。
当我们以自我思维对世界物质联系性的思考而认识世界时,我们要让我们的认识具有很大程度的包容性,我们不能绝对的认识世界。经典的量子力学认识哲学跳过了许多物质思维层面的限制但却也没有突破其对自我生物感观哲学思考方面系统化的限制,即人脑思维认知的限制。其过于朦胧,以至于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在解读量子力学时总会以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去看物质问题,所以将其简单化系统化是我们认识哲学和物理学家理解世界的主要前提任务。
一个物质有许多的属性(可以是外部赋予也可以是本身运动产生),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物质相对的物质系统。比如一块黄金,它的宏观表面属性既是黄色(外部赋予反应性属性)也是固体(内部结构属性),它的内在属性是引力、温度等,我们看到的这一物质(黄金)的表象体现就是它体现出来的表象属性,那么其为什么不是其它属性被表现出来了呢?为什么它的体现属性不能是温度和波态呢?
我之前讲过,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受人脑认识的限制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感光肉眼和我们的肉体感触来知晓它的为人脑赋予的表面现象,而其它内在属性我们只能通过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去感受它们。即我们人类本身的认知为一个独特的系统(观察者),当我们与物质相交互接触时,我们的人脑系统便与相对独立的物质建立了可认识联系,其于我们认识系统中的体现可以是它本身的绝对体现,也可以是我们认识在它本身的认识反射。
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到两个在我们脑海中对立的经典形态同时在物质上存在呢?这是量子力学叠加态表象体现的基础问题。
量子力学家们认为微观层面的极小微粒子构建了相对独立的量子态(一个理论上独立的系统),而我们所知宇宙的物质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量子态(无数的基础量子态系统)的叠加下构成。在量子态的叠加下,许多极微观粒子都会呈现出一种波粒二相性的体现形式,其可能是波在叠合成粒子而达到的一种临界体现,当这种体现作用于宏观后,其现象便会无限微渺不便于人脑认识系统的观察。
那难道我们真的无法从宏观层面转换我们的观察角度,将固体亦当做波来看待吗?我们的肉眼所观察到的宏观波级在一种极大的质变基础上诞生,我们以分子级的信息规则大脑而接收到的自然是与其级别相差不到质变层次的宏观波信息。假设将我们的人脑用一种小到夸克或量子级的结构构造起来,那么我们的信息规则波能与其同层次的微观波级产生共鸣,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基础的宏观世界,那么可能我们会看到一个无数更低层次的极微观反射光波在反应新的微观世界一样。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光本身不具有颜色的属性,其通过相对宏观的波与我们的眼睛和支配其的大脑产生规则性共鸣,即波叠加信息反应(我们眼的内波与外波反应后传递于人脑信息层面)。这个可以由不同观察者眼中不同的世界而得出,但其并未解决优势基(多种叠加态的体现态)与输出结果(我们为什么会得出这一固定的观察结果,或是随机性的结果为什么体现)的问题。
量子力学认识哲学的发展从最开始的物质本身的形态体现到后来的观察者系统(我们的观察系统)与被观察者系统(物质系统)的相对反应再到不同观察者观察到不同的世界。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但量子力学家们却很少将自身的人脑认知系统严密的带入其中进行考证。
或者打个比方,一切物质本身就是以波的形态存在,而我们在经过人脑对世界物质的认知后将其固态化了。我们可以幻想一个纯由波构成的世界以及观察这个世界的认识者波星人。在其宏观观察的眼中无数线条缓慢而规则的构成的便是我们眼中的固体;而规则却密集流动的波线条便是液体;规则而较散开(波密度)的线条便是气体;相对微观层面规则性较为混乱但却在宏观层面有序而快速的便是我们眼中的光;
至于其微观层面的观察(通过电波显微镜)亦是以波构成,几个线条较为简单而却略显不同的波球在一种庞大而平和的能力波聚合之下构成了一个原波,几个原波在一定相对宏观的大聚合能量波下联构成了一个分波,不同的分波由其特殊的外射引力波能量之下与其它分波聚合成为宏观的基础波形式。至于黑洞,无数的波在剧烈的运动下被磨碎不断变成更小波级并释放能量,其波缝隙变小,以最原始的能量内引挤压而产生波能量无限大而波面体积相对很小的黑波体。
我们不确认是否有波星人的存在,但我确认我们人脑认识系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有很大局限的,因此我们的量子力学在很多层面都是无法认识世界物质的本质属性的,因为我们很少去质疑我们认识世界的大脑。
概念上的高维生命体观看低维世界,同时在低维物质的所有概念和运作体系上一同展生认识,低维物质的优势基和其他基一同被观测。如果这种生命认识系统便是完美,那么我们今天的认识系统肯定是受制于生物外显感官和自我概念感官体系的低等级生命认识系统。因为我们既无法做到感官系统的超脱也无法在各物质可显属性基的对立之中说服自己一切皆是优势基,所以我们的认识系统是在高维生命认识系统的可能下是落后的。
而现在我们首要的认识任务便是认识我们的大脑,大脑往往主宰着我们的行为,在我们尚未用认识之光照耀其之前,我们其实难以用大脑的思维把握大脑思维的认识性。而要想是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的接近物质世界的真理,我们首先要建立绝对的大脑认识体系,即我们暂时无法使我们的人脑认识变得更加完善,但我们可以基于我们人脑的认识而通过认识扩展认识,当然这要求我们要肯定我们人脑认识世界的相对虚假性,并在虚假的层面构建真实。
立于现实的认识而不盲信现实给我们的认识,我们所要贯穿的不单单只有现实,还有我们现实的大脑,现实的观察和现实的思维。先以人脑认识人脑,然后以人脑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