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白从神到苦行,沙之前吃人,是说众多人的命也比不过琉璃盏,所谓神、仙、佛的品行可见一斑。
被一人也就是猴子大闹天宫实在更是不爽,竟然被一人就打成那样,玉帝怎么甘心!当然要叫孙悟空妖猴!
至于西天取经一路的妖,没被教化,只留师徒四人,本就是妖魔的做法。 就人性而言,唐僧是打官腔、撞运气的人,沙僧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人,猪八戒是好吃懒做、偷奸耍滑的人,白龙马是默默无闻、无言无语的人。
至于众妖魔鬼怪都是强取豪夺的强盗、贼。至于那些过往的国家无非是衙门、部门、公司等。至于这一路的苦行,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家庭纷争,人性争斗之类。 至于对人而言即便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又到那里去捞取真经?个人与现实的反差在孙悟空身上尤为明显。即便披上神魔之类的外衣。
孙悟空是不必担心吃食的,所以孙悟空并不存在生存的问题,孙悟空似乎是在报恩,但是因为骗局孙悟空更像是以德报怨,反倒是唐僧捡了便宜,孙悟空其实是为了完成自己出五指山后给佛祖一台阶下,如果没有这个台阶孙悟空与佛祖之间就得继续用其他方式解决矛盾。佛祖当然知道灭不了孙悟空,所以只能也给自己找台阶下,这一找竟然找了五百年,竟然找出了八十一难,最后还要当一回票贩子才完事。
《西游记》披了一神魔的外衣却写了一大千世界,《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众多文学作品相较于《西游记》似乎都成了独门独户。 前面讲过《西游记》中的不厌其烦的讨饭,不厌其烦的打怪,不厌其烦的走路,这只有在西游里有,化缘的和尚有很多,问题是孙悟空饿不死,唐僧也死不了,所以这化缘就成了道具,白龙马更是改吃草了,除了火焰山大概在那都饿不死,不知道当今社会穷游的芸芸众生会作何感想,是否想着孙悟空帮自己化缘!所以唐僧这个‘清拆’或者说是‘私访者’是不委屈的,尽管一路都是妖魔鬼怪一样的贪官污吏、山贼草寇。但终究都能化险为夷。而且无需自己背干粮,最终还能拿到一份‘万民折’,实在是用心良苦。
人这一辈子生活中总有这些人,能化缘又能除害的孙悟空,能给自己吹风的猪八戒,能本本分分的沙和尚,能任劳任怨的白龙马,能直言不讳的唐僧,喜欢牟利、打闹甚至妄想的妖魔。 至于师徒几人从未有反唐僧的心,这是很重要一点,否则,首先就无法生存。
实质上猪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感情世界,孙悟空代表的是人的性情世界,沙僧代表的人的理性世界,白龙马代表的是人的率真世界,唐僧带便的是人的主观世界,众妖魔鬼怪代表的是人的客观世界。
《西游记》中最会骗人的就是太上老君。最大的骗子就是佛祖。这骗术还体现在既然能预知,为什么不阻止大闹天宫!既然是天地造化还忙活啥!那是顺势牟利!所以佛祖是顺势牟利者的鼻祖。还有一种更怪的顺势牟利,就是取经书的时候,给经书的那俩和尚非要贿赂,既然佛祖可看穿一切,为什么还要试探唐僧,那不是顺势让自己的手下捞好处,既然发发宏大又为什么容得这样的灾祸在身边,佛祖身边尚且如此,佛法的宏大有多小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拿圈圈圈人的就是观音。最不会骗的就是玉帝。最真诚的就是红孩儿。
人类历史确实是一部行骗史,人类社会就是行骗社会。有句话是铁拐李把眼底,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又有句话叫善意的谎言。其实,要是善意就不是谎言了,那是帮人,真诚不是不说谎,而是不作恶。这里有种滚雪球效应。
大概完整的人应该有猪八戒的心,孙悟空的眼,沙和尚的踏实,白龙马的无言,玉帝的糊涂,妖魔的直率,太上老君的自知,佛祖的下台阶,唐僧的始末,菩萨的行动,女儿国的情,蜘蛛精的耍,白骨精的变,菩提老祖的胸怀,吃唐僧肉的麻烦。 骗子用骗术笼络人,用骗术经营,甚至用骗术赢取战争,更有甚者以为骗术可以安邦定国,却不知骗术就是灭亡的祸端。翻阅一下历史就不言而喻了。 骗术用于正当事为行善,用于战乱可以制敌,用于危机可以脱险,用于治国可以杀奸除恶,但是就是不能用于作恶、欺人。否则会自食恶果。 人类摆脱不了骗术,但是可以揭穿骗子的嘴脸。 真性情的孙悟空当然容忍不了那些拐弯抹角的人和事,骗了老子,老子就大闹天宫,救了老子,老子就帮着取经,虽然这是必然,但是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孙悟空的性情。
沙僧安安稳稳、遇事泰然、中规中矩。 白龙马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不倒腾不磨叽。 唐僧自己想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以自己的判断以为什么。而不顾未知的自己。 妖魔鬼怪是人生必然会遇到的一些事故。
如果不是白骨精,唐僧会永远认为孙悟空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妖猴,死性不改!即便知道被骗了,也没有责怪猪八戒。直到又被救回才觉得猴子的好!
《西游记》比《红楼梦》对女性的解放更彻底,虽然是披上了神魔的外衣,甚至女儿国也专门是女性统治的。而且无论是仙还是妖地位都是平等的,如果从历史上讲,《西游记》是没有封建制度下的生活。这可能与明朝后期的社会生活有关。
唐僧的经历也是人人都有的经历,要么是色诱,要么是遇到劫匪,要么是碰上贼,要么是劝诫,要么是过关卡,要么就是为了吃、穿、住、用、行忙碌。 只不过唐僧肉在唐僧身上让唐僧被众妖魔垂涎,一次次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