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实的认识哲学
书名:认识之哲学 作者:夜恋幽 本章字数:6130字 发布时间:2022-02-04

  一个人的哲学是彻底的唯心主义,是的!哲学亦分为自私与无私的属性差异,如果一个人将其所学用于现实服务于自己相对独立的个体生活 ,那么哲学便会失去它所应具有的现实社会意义。所以我们所学应该用于自我的同时不吝惜将其用于我们与现实的每一个交接点每一个所遇人。要让其成为太阳,而不是角落里仅照亮自己的火苗。


  我思考了很久,哲学的确在教人向善教人思考,它的现实意义远大于它的思考程度意义。其之所以能走向指导一切的崇高地位无外乎其能认识和指导物质世界,但如果一个人只是徒劳的为了思考哲学而思考哲学,只是用来强化他个人的素质,那么哲学的意义便会最小化、个人化、唯心化。


  一切的思考都是方式,用于实践便是结果。如果一个哲学能长远的适用并指导现实的发展与前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一哲学是真正长远的真理了。


  从古以来的许多哲学家总是重在将哲学引以为对人类自身问题的探讨,而忽略了人类思维所寄托的人类社会本身。


  柏拉图的《理想国》很显然对当时社会人们的思考具有超远性意义,他将哲学从一个独立的作用性极少的思考类学问转变成了一种关乎社会,关乎人民对美好现实追求的新哲学。他超脱了苏格拉底时期仅仅关于人类道德的哲学区限,将哲学引向了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即政 治哲学的诞生。


  尽管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死后曾一度投入唯心的个人灵魂领域,先是理念论后是对灵魂概念的解释。他试图躲避现实对真理的迫害而放弃对现实的幻想,但他终究还是无法否定他所认知的物质世界,无法否定先师苏格拉底的存在与伟大,更无法否定后徒亚里士多德对物质世界现实的认可,他在现实与想象的矛盾中再次寄希望于改变物质世界。尽管他将灵魂的概念中的理性、精神和欲 望补入其中来解释《理想国》中的善恶,但其本质仍是对物质世界人类秩序的一种探讨与追求。


  “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这刻印于柏拉图学院外的一句话至今仍引人深思,世界规律与我们思考的哲学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我们认识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探索它,如何去思考它。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是坚定的现实主义学家,他对自然世界的了解远超当时的其它学者,他深刻的了解到世界是由无数自然规律构成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我想柏拉图肯定对亚里士多德对真知的追求无比欣慰。


  但在古希腊三杰的哲学时代,物质世界规律的发展尚且处于一个很落后程度,理性的思维及其将人类物质社会和个体思维相结合的功用便难以闪耀光芒,所以亚里士多德这一哲学大师的博学(指其对物质世界规律的了解)才被其哲学光辉所遮掩,人们因此忽视了他那想要在物质社会帮助物质人类的物质思想所诞生的对物质世界规律的各种看法和解释。以至于到后来整个启蒙时代的发展人们才发现了自然哲学的伟大,并用之社会实践。


  每一个哲学家首先得有自己于人类社会中对人和人群所规定的善的认识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幻想家或者其它什么家。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到哲学所教给我们的思考,每个人也都可以拥有很哲学的思维,但倘若他将这思维用于自己身上,主要的去谋取个人的利润或者将其看成个人的学问不屑于传与世俗,那么其便不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亦当同时具有教育家的含义。这是他们哲学诞生于社会延续于社会的必要选择,即哲学思考群体的扩大。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的《天问》所抛出的一系列问题指引着我们不断的探索世界,其与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真正哲学大同小异,对实际世界的追求。


  然而在后来的中国,哲学则朝着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不论是汉时的天人感应还是程朱理学以及陆王心学,都是一种完全被个人难以达到的最高道德所支配的哲学。以至于古代中国人民难以从群体上启智启蒙。因为哲学其认识的本质被纯粹的人类秩序认识所掩盖,哲学也因此在旧时代被人们狭隘的使用。


  但在西方,哲学越来越朝着现实唯物主义的方向发展,他们的自然哲学由此得以大程度的快速发展也是依靠许多实际世界认识方面哲学的理论性突破。虽然在其中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自然哲学和人类哲学为认识不足而诞生的所谓宗教服务着,但仍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真理追求者,在教会的封锁下将真理的种子延续了下来。


  公元一世纪——公元十五世纪是被唯心主义哲学统治的时段。在西方,那是一种名为信仰的神学哲学;在东方,那是一种名为道德的自我心灵上的追求。两者的共同之处便是都放弃了对世界规律认识的追求,前者将其划分给了上帝,后者不知其然,两者都是无知的体现。


  人类由此浪费了一千多年的真正进步时间,他们足足用了一千多年的思考才认识到了物质世界规律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则击破西方那原有的旧宗教对哲学的压 迫,打开了西方群体思考的大门,这是继雅典三杰和春秋百家哲学之后世界的又一大哲学转折点,不过其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哲学影响力始终只停留在西方世界,但也足以使这个世界改头换面。


  哲学在十六世纪被人们找寻到了其真正的使命——作用于人类现实世界的制度以及科学思维方式上的群体实际性引导。从此一系列哲学上对人类制度和世界本我层面的探索与思考开始了其大爆炸时代。


  伏尔泰虽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但其并未在哲学层面直击旧的封建制度,而是碍于现实而选择了折中的君主立宪制做为自己引导人民发展的毕生制度追求。同时他顺应时代潮流,再次评击教会的统治,加速了教会的衰败,将愚者放弃而赐予神的权力重新夺回,以天赋人 权而非神赋人 权,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但伏尔泰个人的哲学认识方面的影响并未超出其现实意义方面的影响,那些响应其号召的法国知识群体并非全是因为伏尔泰的哲学著作而选择追随,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其对新资本主义世界制度的构建宣扬和对理性的追求和赞美,这符合了当时人们思想和显实上的双面发展性追求。


  而他本人对理性哲学上的运用并不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理性学术上的探讨亦不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却是最先将理性彻底的融入人民,以求人民自己启智的人。他将哲学的从个人上的学术带入了人民,他广泛而简洁的宣传理性,使某些哲学的认识相对的平民化,意义现实化。


  卢梭继承了伏尔泰的简洁风格,进一步的诠释了理性,并将其连同社会制度与制度之下人与人的关系扩展为人民 主权,在制度上先伏尔泰一步,超越了简单的天赋人 权。


  而康德则与之相反,追求最纯粹的理性批判,对人的要求超脱了人的实际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人性而过分强调了人的理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他确实的宣传了人的本身自由与平等,即互不阻扰的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和平等。


  就这样一个全新的近乎的平等的资产阶级法制政权形式的构想正在无数哲人的思想中不断完善,在这个改变世界的近世纪!


  但当一种真正的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后,哲学家们又调转了对人类物质社会制度的研究,让制度服务者自己解决制度上的一系列问题。他们在片刻安宁平静的世界再次回到了对自我与世界与社会与现实的关系探讨,回转到了一种少数人的自我哲学世界。


  以黑格尔和尼采为主的哲学家放弃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政 治哲学领导权,转身投入了对人所创造的一系列复杂世界内像的研究。


  前者将精神与艺术画上一种近乎于等号的东西,忽视了事物本身的美与一种生来的艺术——规则,过于主观。后者则将美学与艺术的作用夸大,以试图完全代替人类对现实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盛放。但是很显然,人的悲喜思考是并不想通的,他们既将哲学化为自我纯粹上的思考问题,也将哲学束之高阁,然后留下著作告诉世人。看!我的苦难,我的经历,我的悲喜所创造的哲学在那里,快去感悟理解它。当然,他们可能并不是那么想让世人去研究他们,他们留下著作只是为了单纯的保留他们的思想罢了。


  当然,当17、18世纪的哲学家站在他们世纪问题的角度上发展了的人类哲学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19、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大变革。当现实的危机激化到一种足够高的程度时,那些一度沉迷在唯心层面的哲学家才缓缓从美梦中醒来。生产力低下状态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世界所产生的黑暗冲击着一切得以思考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底层人民的思维信息在揭示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公和其不完美。生命之底的战争、疾病和饥饿等向世界宣言着他们的感受,受于人性的人们因为其通感而诞生其理想,对于新世界的构思再次在思考家心中展开。


  伟大在这时苏醒,哲学家们再一次开始了他们不为自己,而是为他们那做为人的良心做出的思考和选择。


  欧文、圣西门等人开始了继《理想国》之后又一次对完美社会的思考。是的,是社会,而不是制度。他们迫切的诞生了一种做为人的无私与伟大,他们知道了哲学的真知,他们为整个人类世界而努力,并非是为他们自己或少数天然聪慧的继承者而找寻哲学。


  马克思的思想作用于整个人类层面,他不比西方所谓博学的低层面哲学家们,他真正的引导了当时的整个人类群体。正如几百年前伏尔泰所喊出的那一句“天赋人 权”一般简洁而动人,人类不就是在追求一种意识与物质层面的认可与满足吗?“人人平等”亦如此,它是人类哲学简单层面上的又一质变。它满足了人类最简单朴素的追求,那一种智慧生命群体对完美生命社会规则的追求:生命对待和尊重彼此的相互满足!


  但很显然,当那一时代的人类哲学落下辉煌的帷幕,当世界再次遗忘苦难的诞生和它所带来的许多绝望,哲学家们会再次沉寂于个人哲学与他们所谓高层次哲学的美好。以至于到今天哲学界难有生机盎然的表现,只剩下少数不为生活而考虑,生活优渥的阔家子弟们把玩着前人的哲学,将其做为一门工具般的学识而不是学问。因为只是为了他们自己,所以前人的所留已经够他们挥霍,他们无需再为哲学的发展与思考而付出良心上的承诺。


  在这个时代,哲学再度陷入了为思考而思考的个人主义状态,他们的思考虽有一定的解放心灵的作用,但当这种追寻心灵真知的哲学氛围成为主流时,我们反而会处于思想底部。眼高于顶的人们是骄傲的,也是愚蠢的。他们自以为是的学习了哲学,超脱了普通人的境界,但实际上却束博了自己,他们其实只是一些热衷于解密而将自己放逐在旧哲学迷宫里的人罢了。


  哲学并没有系统的划分,也没有系统的分层。以至于许多时候哲学家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描绘的到底应该归类于心灵还是物质。当然这些在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唯心主义已经在慢慢死去,现在和以后哲学是且一定是唯物主义所主导。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哲学家们大多是处于一种填补哲学的状态,哲学的内容是无限的,但哲学确确实实是有发展方向的。在宗教时期,神学便是哲学的发展与延伸,但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其并未能发展成一条走向哲学终点的路。同样,在东方,一大帮儒学家们大搞礼教,并为此思考出了一大堆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但其除了对于少数当政者和驽民者有益外,其它的都是负面用处。


  那么哲学究竟是为少数人而诞生还是为多数人而服务?或是哲学到底是追求一种个我思考上的升华还是追求一种益乎物质世界人类群体的发展呢?哲学到底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层面思维,哲学到底是人类为自我服务,还是人类为世界服务?答案其实很明显。


  我苦苦沉思,并最终认为,对哲学的发展方向的规划是绝对有必要的。为此我认为哲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板块,即人类(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


  人类哲学主要包括对人类物质社会层面探讨与思考和人类对自我思维与世界关系的探讨。前者以《社会契约论》《共 产主义宣言》等为代表,后者以《人性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为代表。前者哲学的主要施加对象是人类群体,后者的主要施加对象则是人类少数个体。前者是对人(群体)如何存在世界的讨论,后者是对人(个人)怎样看待世界的思考。


  自然哲学则是对世界物质本身概念及展现状态等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其领域主要代表著作有《物理学哲学》《时间简史》等。


  当然,对哲学思考方向的规划并不是一种对哲学自由思维方式的限制。一方面其能确保我们现在及以后的哲学及社会主流思考不会再度被如宗教、奇异等唯心所支配;一方面其能更明显的发挥其对于我们人类群体以及社会发展的指导性作用。许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在其现实世界的宏观信息影响下而产生的,人的生活以及主流的思想都会对人的哲学层面思考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就是要通过某种主流的思想及价值观,深深的让人认识到真真正正的善与恶。而不是所谓的洗 脑,因为真正伟大的思想所产生对人的影响是让人认识以使人向善,而不是让人因为秩序而迫于某些所谓的行为之善。除非有人能完全否定人性的光辉,否定人对善的追求与认可;完全肯定人的自私,肯定人的邪恶与卑劣。这种人当然有,以后也不会少。自然,那是他们一厢情愿的主观唯心认知罢了,因为那仅限于他自己。


  有的西方人会说,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对人民的洗 脑!也有东方人会说,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在给人民洗 脑!我想大概只有不分是非的人才会这么说,人们对好的追求确定了人们所选择的思想。如果资产阶级者能给每一个无产阶级者一个他们思想所正常需求的美好人生,那么我想无产阶级和它所诞生的共 产党派会很快消失。


  人对真理的追求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因为现实即真理,所有人的善恶对错都是人在现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而人对优异于以往的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则是一切人类追求的最重要内容,我们的哲学也亦当是在这一方面大下功夫,而不是集中力量去搞一些少数人的“空中楼阁”。


  哲学在任何时候都象征着一些独到理念,它们可能在有时候将抽象的思考与现实的状况相统一。有生命力的哲学必须要在纯粹的思考加之与人类本身的现实性之间创生。然后便是将人现实的物质经验与人类理性的想象相结合,将这一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哲学表达出来。而任何不切实际的独立的思考,哪怕形容的再有道理,也只是形而上学。因此我们不能在幸福时刻让这种空幻的哲学思维成为主流,它除了引人思考反驳外并未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更可怕的是人民大多数时候都是难加思考的,其可能会像理学与心学一般愚化人民,哪怕只有微小的可能性,这也是我如此低视其的原因。


  当然,少数人偶尔的一点哲学上的自我感悟是完全可行的,我们支持一切哲学上的思考但不支持那些于现实无意的思考来占据主流。可能有人会反驳我说,这不是把哲学当做一种工具了吗?不!这是一种真正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认识和自己复杂的思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绝对的物质世界是且一定要主导人类的哲学,因为我们所产生的思想本身就是物质的。既然我们完全无法否定物质的真实性,那么就不要暧昧的徘徊于纯粹的思想于现实之间,我们要想象思维,但却讨厌幻想,想象可以是一切,但幻想大多数时候是不会产生现实改变的虚假。


  唯心与唯物的对立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意义,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之剑早已将唯心主义击碎,现在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它的尸体。我们的哲学其实也并不需要多余的对立,当一整个大路已被明示通往深渊的时候,我们要么寻找新的路,要么在旧的大陆上开出其他不仅限于思考的实际的路,继续向前。


  空幻哲学(无用的个体的形而上学)显然是唯心的延伸物,我们只需要防范它披上科学与人脑思维的外皮继续宣扬无用哲学便可以控制住它。剩下的时代将是人类思维哲学(生命哲学或生命社会哲学)与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的时代!


  当然,当我们的社会和其发展的人的物质享用趋于完美时,我们的群体便不在需要对人类群体哲学的大多思考,这时我们便可将哲学归还于个体,因为无私的作用已经难以体现,我们可以重新回归认识自己和独立定理世界的层次,个体思维追求的极致便又是主流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认识之哲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