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下克上!(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114字 发布时间:2022-02-02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何谓“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这笔账再帮诸位捋一遍,一切还要从改稻为桑说起。如果改稻为桑在浙江推行成功,以沈一石为首的丝绸大户们8石、10石一亩收了老百姓的稻田,然后再把田租给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去种桑,收获了生丝大户和佃户五五分租,老百姓最后到手的仅仅是桑田税后收入的一半而已.假设稻田年产值是100,则桑田年产值是150,一半的收入是75,改稻为桑后不仅老百姓失去了手里的生产资料,年收入也比种稻田时少了25%,这便是郑泌昌大人搞的那一套。丝绸大户廉价兼并田地的那一套被海老爷给搅合黄了,沈一石的一百船粮食也被海老爷当作无息助农贷款给发了,老百姓借了粮食自己就把稻田给改桑田了,按海老爷这搞法,理论上老百姓不仅保住了手里的生产资料,年收入也会从100增加到150,这改稻为桑也就真成了扶贫助农的利民政策了。

 

好在清流的理学之臣,手捧圣旨脚踏七彩祥云及时赶到浙江,廉价兼并土地那一套自然不会再搞了,但赵巡抚有他自己的办法,“蚕吃人”也许会迟到,但绝对不可能缺席。赵贞吉的那一套堪称简单粗暴,直接管控生丝价格,按照半价从老百姓手里强行收购,价值150的货,扔下75就给强制征收走了,这特么的才叫暴力美学呢。严党推改稻为桑,老百姓的年收入从100减到75,换了清流的人来,老百姓年收入还是75,唯一的区别就差在8石谷子一亩的购地款上了,所以说严党、清流根本就是一丘之貉,谁主政老百姓都好不了。

 

这才是海老爷决定对赵贞吉发动下克上的真正原因,为民请命绝不是一句空话,海老爷当初在淳安背着通倭的嫌疑,差一点就变了焖炉烤鸭,拼死拼活好不容易熬走了郑泌昌,结果来了个赵贞吉,换汤不换药,还要再苦一苦百姓,这就叫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海老爷也是讲道理的,赵贞吉那边也给够了时间,毕竟军情紧急,主审官忙着给前线筹措军需供应,审案的事耽搁了七八天也是情有可原,反正郑、何二位关在牢里也跑不了。可如今这押送粮草的王书办都回来几天了,赵巡抚依旧不提审案的事,好不容易把海老爷、王用汲叫到巡抚衙门说是谈工作,结果人家穿着休闲服没说两句话就跑了,还说具体何时审案要海老爷等他通知,海老爷的肺当时就要气炸了,等个特么锤子的通知阿!

 

海老爷既然已经摊牌了,索性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有话直说了,“朝廷让我们奉旨抄没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郑泌昌、何茂才却将他的家产卖给了徽商,赵中丞明明奉有圣旨为何不争?不但不争,他还在约书上签字盖印?原因只有两条:一、他是另外奉有密旨;二、他是在揣摩圣意、逢迎皇上!”再一次重申,抄沈一石家的指示,是以内阁庭寄的形式传达的,收件人是郑泌昌,经办人是高翰文,道长的圣旨里可没提抄家充归国库这事儿,海老爷咱就算自己是个清官,可说话也得凭良心不是,怎么才来浙江没几天,你也开始满嘴跑火车了。这里得替赵贞吉说句公道话,人家赵巡抚的的确确是争了,只不过吕公公的信实在是法力无边,赵巡抚确实也争不过,这才签字盖印的。两条原因海老爷总结的八九不离十,一来确实是有密旨,只不过密旨是在杨公公手里;二来赵贞吉也确实是打算逢迎道长,这也不是啥秘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海老爷说到此处停了片刻,看了一眼面色铁青的王用汲,接着说,“我料定皇上没有给他密旨,如果有,那一晚他就不会让我去提审郑泌昌、何茂才。他让我去提审,其用意就是揣摩宫里的反应。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里,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海老爷不愧是逻辑流玩家,一番话说得是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三言五语就把赵贞吉给诛了心,弄得刚才还在反复强调赵贞吉也是“书生”的王用汲满脸的不自在。赵贞吉的确不是个东西,可话说回来,冤有头债有主,海老爷要不是你去揭毁堤淹田的盖子,杨金水会疯吗,赵贞吉会把你审的供词送到北京吗,吕公公会私下去找严嵩、徐阶喝酒吗,道长会亲自出手吗,海老爷你也不至于找王用汲托妻献子了吧。   


针对赵贞吉近期的种种行径,海老爷直言不讳地做了诛心之论,王用汲听完也是一脸懵逼外加心中万马奔腾,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赵贞吉,海老爷你这是打算把他们一波全给带走吗,王用汲刚才说的是要把案子彻查到底,可没让你把顶头上司给得罪到底阿。海老爷这番话听得王用汲是心惊肉跳,一时间也只能硬着头皮帮赵贞吉强行打圆场,“言重了吧,他和郑泌昌毕竟非一路人,也许是迫于宫里的压力,但至少不是为了自己去贪。”郑泌昌不仅是严党地方骨干,也是严世蕃一手提拔的嫡系;赵贞吉是清流的实干派,更是徐阶的得意门生,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本来就不是一路人,这根本就是一句废话。

 

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徽商,赵贞吉的确是迫于宫里的压力,在杨金水的淫威之下连二十年的老哥们也跟自己绝交了。更可恨的是这件事杨金水干的太绝了,500万两银子的生意,一共就给了赵贞吉50万两银子,还美其名曰刚好够胡宗宪一个月的军费。水过地皮湿的道理谁都懂,杨金水把预算卡的这么死,明摆着就是故意为难赵贞吉,就这么一个月的军费,赵巡抚如果自己再从里面抽水,胡总督这个仗估计也就不用打了,正应了郑泌昌那句话“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鬼扯什么“不是为了自己去贪”,赵贞吉分明是没得可贪,这一单完全是被杨金水逼着去做公益的,绝不是赵巡抚的本意。

 

赵贞吉又不是沈一石,500万两的大生意,凭什么道长吃肉,杨金水喝汤,胡宗宪喝白水而自己只配在一旁做公益,还要担责任,这才特么的叫欺天了呢,所以说在赵巡抚心中,于公于私、于名于利,杨金水都必须疯,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海老爷对王用汲的话不置可否,忽地站起身,不容置疑地说,“没什么两样,郑泌昌贪财,他贪名而已!一连几天,我审了钦犯他都搁置不办,我们去见他,他却穿着便服在签押房故示悠闲,这是有意在等几个锦衣卫来,让锦衣卫的人认准是我在追查织造局,他并不赞同。机心如此,今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可想而知。”郑泌昌与赵贞吉之间多少还是有些不同的,比如郑大人是为了捞钱可以不要牌坊,而赵巡抚是既要捞钱又要立牌坊,赵巡抚可不仅仅是贪名而已,名和利赵巡抚他全都要!

 

对于赵贞吉一连几天的消极怠工海老爷是早有怨言,一直引而不发,今天一早穿戴整齐去巡抚衙门谈工作,又被赵贞吉故意穿着一身休闲服给放了鸽子,海老爷的怒气值已经积攒完毕,忍无可忍自然无需再忍。提审郑、何那晚,杨金水和朱七一干人就在隔壁听墙根,到底是谁在追查织造局,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对于海老爷的胡作非为,赵贞吉的态度一贯是明确的,那就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理学之臣有一颗机心不是天经地义吗,一个老鸡贼如果没有一颗“鸡心”,那和老实人还有什么区别,难不成真当赵贞吉是书生吗。

 

海老爷的吐槽还在继续,“不查织造局,他就会逼着那些徽商产更多的丝绸,然后再半价从桑农手里收买生丝,讨好宫里、讨好皇上,但是国库依然空虚,百姓仍受盘剥。不查织造局,郑泌昌、何茂才还有那些贪墨的官员便无从查起,甚至连今年五月毁堤淹田,暗通倭寇、陷害忠良的实事也无问可查!如此惊天大案,已经明发上谕朝野皆知,如果让赵贞吉办如未办,此风一开,我大明朝更是无药可救了!”海老爷这番话听起来义正辞严,其实偷换了不少概念,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他绕进去,下面为诸位一一拆解。

 

首先声明,杨金水和人家赵贞吉没半毛钱关系,查不查织造局,杨公公疯不疯,赵贞吉都会去搞“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讨好道长只是一方面,年底上缴50万匹丝绸才是正事儿。在大明,盘剥底层百姓就是第一生产力,无论黑猫、白猫,能“苦一苦”百姓的就是好猫。国库空虚那是结构性问题,别说区区一个浙江巡抚了,就是内阁首辅短时间内也解决不了,严嵩当家的时候还好,只是“苦一苦百姓”,等到徐阶当家了,连在京的官员都要跟着百姓一起“苦一苦”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