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都是被逼无奈才上梁山,被梁山害惨了的杨志之流,竟然也入伙梁山了!
而且梁山好汉各个杀人无数,但是举旗却是义旗高举,这是哪门子英雄?有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大概就是英雄就只能看那件事展示的英雄,否则必然会穿帮。也就是说那里面的英雄是展示出来的。
奸臣杀出了一个梁山,奸臣又收复了一个梁山,梁山成了奸臣牟利的垫脚石。奸臣还是奸臣,梁山却成了传说。也许这就是世道,却不是人道。
《水浒传》的人物的病死其实是反衬封建社会的病症,人物的战死其实是在说社会对人本性的抹杀。晁盖不死就不会有被招安。至于封建社会其实是梁山的毒瘤,因为梁山的人更好地表现了人的善良和光辉,只不过这毒瘤太大侵蚀了那片净土。一如纯净的内心被肮脏侵染。
照此推理下去,就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其实是拔的是封建制度,但是这远不比拔棵树那么简单,在封建社会的笼罩下,鲁智深的气魄还有胆识也只能被淹没,最后也只是坐化了事。打虎的倒是不少,武松已经讲过,至于李逵是为了报仇。解珍、解宝是为了赏银。
《水浒传》虽然没有《三国演义》对人心的诠释,但是对人性的诠释是如同所有书中一样的,就是事态发展的必然和人物的必然。比如,李逵死于一根筋。再比如,解珍、解宝死于被招安拿俸禄。
《三国演义》揭露人心之祸。算计着别人活根本不是人过的日子,算到头肯定会算计在自己身上。《三国演义》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刘关张结义桃园最后死于义,曹操以德才用人最后杀了华佗。周瑜气量狭小最后被气死。袁绍拥兵自重死于不识人。吕布战斗力强最后死于无法施展战斗力。赵子龙年高拉弓不相信老最后病死。孔明深谋远虑、足智多谋死于劳心,其实,这劳心也是时间。司马懿狡诈多变唯怕孔明,直到孔明死后才一展身手。张飞鲁莽偏偏遇到了敢砍头颅的手下。关羽千里走单骑,这就是一侠客,《三国演义》中的唯一的侠客,但是最后死于侠义。
《三国演义》就是谁哪方面强,就死在哪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没有真正的突破,纵有雄才伟略、钢筋铁骨也怕一念执着。更何况这是一场旷古绝今的人心计的赤裸裸揭露,也是对工于心计的人的命运诠释。《三国演义》展现了人性的最大对立面,通过生死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始终。这才是《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就是人类心计的锦集。
人类与时间斗就只能是在时间上表现点什么,孔明就是最简单的例子,为了孔明这个时间的化身一部《三国演义》众多角色灰飞烟灭。七擒孟获,尽显战斗装备还有动物战等。司马懿展现了多疑和幸运。周瑜展现了妒忌、鼠目寸光。刘备展现了虔诚。凤雏的不认同也只能命丧黄泉。曹操指挥千军万马上演了一场场大气磅礴的失败。赵子龙展现了自己的老当益壮。
孔明把战争当人生,注定了失败。回师而无法一统,写了《出师表》了事。关羽把战争当行侠仗义,武侠遇到战乱就是要遭算计。刘备把战争当阶梯,没了战争去报仇就会死。曹操把战争当幌子,没了战争就没了曹操。周瑜把战争当斗气,注定不争气。吕布把战争当逞能,注定被害。魏延把战争当闯帐,定然失败。马谡把战争当占山,注定被困。太子禅把战争当流言,注定败国。奸邪把战争当买卖,注定招灾。这就是人性的定势。定势不被突破就注定了不可避免的结局。人类的悲催大体源于此。
桃园三结义,一年也有一回开,一年也有一回落,刘关张离开了桃园又怎能存活。每个国家甚至社会都有桃园,每个家庭还有个人也几乎都有自己的桃园。刘备的桃园在泪和荆州,曹操的桃园在爱德才还有北方,孙权的桃园在于天险,孔明的桃园在草庐,赵云的桃园在大战长坂坡,关羽的桃园在千里走单骑,张飞的桃园在鲁莽,吕布没有桃园,凤雏的桃园在茉阳县理事,司马懿的桃园是孔明祭星,周瑜的桃园在小乔。
大奸大恶当道,血染山河为本,阴谋诡计谋权,费尽心机拢人。心计之斗更胜于智慧之斗。人类的一切经营无非是时空乃至不存在的经营,人类所拥有的无非是冲突和未知。抬头看天、低头走路,一不小心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在争斗中牟利者必然摆脱不了争斗,也几乎无法退出争斗。靠啥牟利就必被啥所累、所困甚至死亡。
人类有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这句话里一切都是谋划出来的,这本就是谬论,至于成事也不是天说了算的,这顶多是人对自己无能的推脱或者可悲的无奈。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颇为精彩。最终的结局却是都把自己谋划死了。只有孔明似乎完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孔明最后的死其实不是天意,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