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山行
(题记:学习成绩或有下滑之势,二零二一年新历十二月七日作以振予士气)
天山径抵万里途,巍耸山岩千丈路。
嵯峨1并兴2险凝锥,迢递无晴日夜暮。
胐3明瘴4叆5聚蓼渚6,泥沼尚有行兽步。
旅者折夭足,天岭莫敢顾。
仙旻7何遥暧8,棱下累累墓。
行将不及远,攀来无去处。
朝天不闻金银茫,暮日早去星影注。
折草万株为罽毡9,破岩万石为遁步。
敻古10高原今尚尤,志士深行无退阻。
君不见武王遵养天时晦11,扬兵言书酌铄赋12。
君不见周公13满腔同仇志,荡晏东山磨旄斧14。
未迨死时皆入彀15,谁言彼兮已老暮?
注释:
1嵯峨:嵯峨是汉语词汇。拼音是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也指坎坷不平,或者形容盛多。此处兼有是意。
2兴:起。
3胐:新月开始有亮光:“三月,惟丙午~。”
4瘴:瘴,汉语二级字,读作瘴(zhàng),〔瘴气〕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简称“瘴”,如“瘴疠”,“毒瘴”,“瘴雨蛮烟”。
5叆:浓郁盛多状。
6蓼渚:泛指浅水滩洲。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长在水边或水中。茎叶味辛辣,可用以调味。全草入药。亦称“水蓼”。
7旻:天。
8遥暧:遥远。
9罽毡:毡子和毛毯。
10夐古:夐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uàn gǔ,是指远古;终古,万古。出自《晋书·后妃传序》。
11君不见武王遵养天时晦: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后半句“遵养天时晦”即韬光养晦之意,出自《酌》佚名 〔先秦〕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鉴赏文字)
12扬兵言书酌铄赋:即兵胜后派人写下了《酌》这样的灿烂诗篇,这里亦照应了《酌》中之“於铄王师”。
13周公: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14荡晏东山磨旄斧: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国(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晏:平。旄:旄是一个汉字,读作máo,mào,是会意兼形声字,由“㫃”和“毛”组成。“㫃”表示旗帜。“毛”也表音。旄本意是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的旗子。这里代指军旗。
15入彀:原指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彀:箭能射及的范围。此处意为有能力办到。
(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