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信九年十一月初,洛国的局势逐渐稳定,庾子城和马琳琅商议后决定开始从王宫王城附近撤军。
当月初,晋雄军驻扎在洛国王宫王城附近的第一批军队开始撤离;
十二月底,第二批军队开始撤离;
昭信十年正月底,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军队撤出了王城附近。
昭信十年二月初,裴子邃的驻洛国王宫驻军开始全面恢复了对洛国王宫附近的日常防务,洛那卡国王城附近恢复了平常状态。
三月下旬,国王直接控制的三百人卫队编练完成,进驻国王洛英毕尔的王宫驻地,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善意,庾子城还从都护府武库调拨了一批兵器给国王的卫队。包括长枪五百支、小型弓弩二百支、短火铳二十只。
而这三百人的卫队,由拉库拉米尔统帅,他是阿布拉手下的将领。当年跟随阿布拉平乱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拉库拉米尔为人忠勇,通晓汉语也深通世故,是洛国之中少有的能够为汉人和洛那卡人所都能接受的人选。而阿布拉也将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对其竭力培养,希望将来能够接班自己。国王洛英毕尔年龄还小,故而这些卫队实际上归马琳琅、阿布拉所共同掌握。
五月初,阿布拉、拉库拉米尔宴请李正维、裴子邃、庾子城、崔庆维、刘通奎、赵德晟等人。
一番虚礼和寒暄过后,阿布拉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阿布拉:“我有幸当年和杜相一同平乱,更蒙晋公允准参观了宁阳军,深感晋军器械之精良和战力之骁勇。故而我今日正式提出希望能够帮助洛国训练洛国军队。”
李正维:“有晋军在此,首相可不必多虑。”
裴子邃:“训练和教习军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现在重要的是发展生产,有晋军在此,可保无虞。”
阿布拉明显可以听出来就是李正维和裴子邃不愿意帮助训练军队。
阿布拉:“洛国已经是晋国之地,那么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庾相,您看是否可以帮忙呢。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请国王上奏,我也可以上奏,庾相,你看呢。”
庾子城:“首相所言极是,既然是一家人,那是不应该说两家话。不过兹事体大,我们还得商议,过几日给你答复如何啊。”
阿布拉:“当然,此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办成。不过请庾相还尽快给我们一个答复。”
庾子城:“好,放心。”
宴会后,庾子城在府中与李正维、裴子邃、刘通奎、崔庆维、赵德晟等人商议了此事。
李正维、裴子邃依然是反对的意见,刘通奎、赵德晟则不置可否,不过也认为光靠晋雄军和各地驻军也很难维持洛国广大地区的防务和治安。
崔庆维思索后说:“庾相,属下认为可以答应,但是却是有条件的。而且帮助其训练也并非全无益处。”
庾子城:“你说,接着说。”
崔庆维:“现在我晋雄军和康南驻军及各地驻军实际人马约三万人,看起来不少,但是晋雄军和许多驻军刚刚整训完成,尚优待磨合。另外我们的驻地多集中于平原、沿海和谷底,广大山地部落很少。如果全部使用我们晋军,必将劳师糜饷,还会削弱根本。另外我们终究是外来人,有时候我们出面未必合适。因此,属下认为可以答应。”
裴子邃、李正维听后,也觉得有道理。
崔庆维:“洛国现在兵力约五万多人,但装备和训练都很一般,真正的精锐恐怕连万人都不够。属下认为我们可以出一部分人员作为教习来帮助他们训练,而且通过教习我们可以让他们熟悉我们的语言,让他们逐渐汉化,而且还可以渐渐影响控制其军队。一般的作战就让他们出面,我们最多派少部分人帮助指导,这样就能节省我们宝贵的兵力。而且我们也可以渐渐熟悉洛国的山川地形等,但是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要做些保留。如部分火器和重型兵器不可传授,兵器的制造和分配由我们决定,弩、火器、攻守器械、战车、战船等不在范围。”
刘通奎:“对,还可以规定洛军编制如同我军,方便日后配合我们作战,队以上均需配备我们的教习。兵器使用和需要数量,由他们提出要求,我们同意后再拨付。”
庾子城:“好,就照此拟定一个呈文,立即上报中书省和晋公,我们可以先抬高价码与阿布拉谈。”
五月十五日开始,由崔庆维、赵德晟出面先和阿布拉、拉库拉米尔商谈,同时也在等晋公和中书省的答复。
呈文抵达怀远府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中下旬。马承华和杜德曜、林嘉福、崔华南等商议,经过近七日的商讨,基本同意了他们的办法,但格外强调要注重指挥权的问题,一定要确保在洛所有军队必须归属于都护府统帅。到六月中旬,庾子城等收到了中书省、枢密院的回文。便以此与阿布拉、拉库拉米尔等进行商议。
到了六月下旬,阿布拉基本同意了庾子城等人的要求,晋国也答应为洛国培训和武装军队,主要内容有:
保宁行省洛那卡都护府为洛那卡国培训并武装军队;
都护府与行省枢密院合署办差,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有权调动指挥境内一切军队;
洛那卡军队编制悉仿晋国式样,晋国派教习培训;
晋国由都护府派教习训练洛国军队,洛国哨以上军队编制设晋国教习;
洛国军队的兵器供应由都护府发放;
日常非汉地作战驻防事宜归洛军,汉地事务归晋军;
如有一般匪患战事,洛军应对,晋军协助指导。
除此之外,双方就汉地和洛地的范围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王城王宫为共有特殊地区。泰宁县、康南县及四镇地域为纯汉地区域,晋国汉人官吏为正官,可参用洛国人,晋军驻防。除两县四镇外的区域为洛地及部落区,双方可以杂居,洛军驻防,官吏正职为洛国人,副职为汉人。汉人为洛国施政提供指导和建议。无有都护府命令,晋军不进驻洛地。
之后的三个月里,双方还商议并基本划定了界限,统一了度量衡。洛国总计有土地三千余万亩,包括了耕地和非耕地及山林和部落区等。在庾子城的建议下,洛国按照晋国汉人式样重新划分了行政建制。
保宁行省亦即洛那卡国下设一府三州七县,汉地两县四镇不在其列。
一个府为王城所在地,定名为保宁府,三个州为帕伦州、巴云邦州、维西州,分别管辖帕伦港地区、巴云邦地区和维西州地区。七个县是原有的区域整合而来的山地部落区,分别是南洛、北洛、阿尧、伊高、卡山、巴高、卡林七个县。
保宁府以府尹为最高官职,正三品,不常置,知府次之,为从三品。
三州设知州和同知,分别为正四品、从五品,七县设知县,县令,为正七品和从七品。
保宁府府尹以洛国太子或者宗室出任,知府由汉人出任,办理具体的日常政务。三州七县的正职全部为洛国人,副职为汉人。
既然洛国也设立了府州县,那汉地直辖区尤其是两县就有些级别较低了。因此庾子城与马琳琅商议后,奏请中书省同意后,将泰宁县正式改名为泰宁府,康南县升级为康南州,四镇仍然不变。并规定泰宁府与保宁府平级,康南州等同于洛国三州,四镇略高于洛国的县制。
而汉洛两地十几个行政区划,洛地占据大多数,但是最重要的最富庶的地方却都集中在了汉地和王城附近。
王城所在地为保宁府,保宁府设立后,不仅包含了原有的王城周围,还将郊外也包括了进来。而保宁府东南部就与汉地的泰宁府相邻,而泰宁府南部与康南州和洛地的巴云邦州相邻。而巴云邦州只有南部与部落区域相邻,其余三面都被汉地所包围了。而北方的帕伦州算是条件较好的,汉地的安北镇除北部经海路与海山洲相邻,而其余都是洛地的区域。维西州地处汉地的镇西镇和保顺镇之间。而镇西镇和保顺镇要与泰宁府取得联系,则需要经过中间的洛地,尤其是最重要的卡林县。这是连接西部与中东部最便捷的一个通道,而其余地方都道路艰险,山高林密。
而洛地一府三州七县经过变革后的人口总计约五十多万人,大致如下:
保宁府约有十五万人,帕伦州五万人,维美州六万人,巴云邦州三万人;
七个县总计二十万人,平均不到三万人,最少的是卡山县,道路艰险,山高林密,人口都不到万人,地域却不小。最多的是卡林县,人口近五万人。
汉地一府一州四镇总计人口约三十五万,其中泰宁府九万多人,康南州五万人。安北镇五万人,镇西镇三万五千人,保顺镇三万多人,昭义镇人口最多,有近十万人。
汉地人口中汉人占据约七成左右,洛地人口中,汉人占据约三成多。
而在洛地府州县的人员安排上,庾子城、马琳琅商议后,除保宁府和卡林县必须由汉人或者汉人相信的人出任外,其余的正职全部由洛人安排,汉人出任的副职也选择了文官,而非军人。保宁府府尹一职悬空,知府由李元阳出任,是李筱哲的侄子,是都护府内有名的大才子,都护府的重要日常文案多出自其手。卡林县知县由庾子城所欣赏的洛国人拉韦斯出任,县令由韩泽群出任,也出自都护府。
昭信十年七月开始,晋军从海山洲和铭英府、永晋府与都护府的晋雄军内抽调了优秀的军官共三百余人,组成教习队,开始帮助培训洛那卡军队。而且拟定了章程。选址分设两处,一处在驻军大营附近,一处在都护府的泰宁府附近。首先是语言问题,洛国军中有一些人是通晓汉语的,然而大多数人不懂。所以在驻军大营附近设一所学堂,专门先教授汉语汉字,然后再入泰宁府学习。
而在都护府附近,则是教那些已经熟悉汉字汉语的人,重点是先教其熟悉各种晋军的兵器、编制和阵法等,为期一年的时间。一年学成后,教习队抽出一些人充实到洛军当中继续做教习,实际上类似于监军。当然,晋军也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交流,也开始学洛国语言。
而学成后的洛国军官则在返回各自的军中进行整训,再教他们。
而培训的军官从最基本的棚长开始,上到营一级。
正式的培训从昭信十一年二月开始。
昭信十一年二月开始,洛国洛地的大小官吏也纷纷就任,尤其是最重要的保宁府知府李元阳和卡林县县令韩泽群。这两个地方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是首府,一个是连接东西的重镇。
李元阳上任知府后,经过了半年多的熟悉才开始稳妥地进行施政。他也利用这半年的时间熟悉一些简单的洛国语言,并招募了不少的通晓汉洛两种语言的人作为自己的属下和幕僚。
昭信十一年八月开始,李元阳开始真正的施政。接下来到昭信十五年里,他主要是做三件事,一是整修道路以方便通行,二是兴建仓库学校储备物资和人才,三是打击权贵势力。
前两个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拥护,也进行的比较顺利。而打击权贵势力则难度最大,因为这里的权贵不仅有洛国权贵,还有汉族权贵势力。
昭信十一到十五年里,李元阳打击了权贵共近十余家,斩首了汉洛官员共五十多人。有阿布拉的管家、庾子城的车夫、马琳琅的侍卫和宫女、拉库拉米尔的侄子、刘通奎的侍从等一些有背景的人物。
李元阳通过自己铁面无私的打击,赢得了国王洛英毕尔和张彤云的器重,而且连马琳琅、庾子城、刘通奎、阿布拉等人也佩服他能够秉公执法,所以虽然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一些损失,但是洛国的洛人和汉人都对其敬佩有加,故在昭信十三年底,李元阳以保宁府知府的身份同参知政事,得以参与洛国的朝政。
比起李元阳在保宁府可以独断专行而言,韩泽群在卡林县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卡林知县拉韦斯虽说是个亲汉派,但是自恃有庾子城等人的赏识,对韩泽群这个中下级官吏是不放在眼里的。故而韩泽群上任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处理与拉韦斯的关系,摸清他的关系和爱好等,这样下来二人的关系渐渐融洽了起来。而且韩泽群还在年底的奏疏中,给拉韦斯说好话,帮着拉韦斯改奏文,为其锦上添花。
因为有了拉韦斯的信任,韩泽群在次年开始的施政就办的较为顺利了。拉韦斯也发现了韩泽群的能力,做起了甩手掌柜,乐的逍遥自在,让韩泽群一个人在前面忙碌。
韩泽群经过研究发现要想让卡林县繁华起来,最重要的就说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卡林县地处保宁宇西部沿海之间的交通要道。于是他就在此大做文章,他通过关系使得卡林县能够在此抽取一定的税收,另外在此兴修仓库,鼓励百姓耕种。并鼓励这里的人们经商,做沿海与内陆的转口贸易。在他的努力下,卡林县的发展很快,有了很大的起色,得到了拉韦斯的赞赏,也得到了行省和都护府的褒奖。
昭信十一年到十五年,这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洛国发展的最好的时间段,这五年的时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年的时间里,都护府为洛国培训并武装了军队约近三万人,分驻各地。而在晋军的训练下,洛国新的军队在军容、军纪和装备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洛国人对军队的印象也大有改观,不再像以前那样。而与部落的关系也比较和睦,并没有什么大的摩擦,部落也都按时进贡。
这五年里,庾子城不断摸索并完善行省的各种章程和官制及与洛国和都护府之间的权力运作。在他的主持及上奏下,他密奏马承华,想将行省与洛国相府基本上是合二为一,但署名和实权上以行省位列之前,以此让洛国官民百姓都逐渐继续的接受保宁行省。而为了减轻两面的,他在昭信十三年奏请正式将平章政事一职设为专职,只由晋国的汉人出任。日常事务由左右相办理,平时平章政事主要是协调行省内的汉洛人群矛盾和督促,以专办汉地事务为主。但是危机时刻有紧急处分权和便宜行事权。更重要的是要将都护府的权力限制在军务方面,不能再干预一府一州四镇军务以外的事务,避免权力过重尾大不掉和引起洛国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得到了马承华的同意,也得到了洛英毕尔的赞同,但是要实施还有一个困难,那就是都护府刘通奎的问题。
刘通奎是唯一能够影响和制约庾子城改革的人。因为其位望隆重经营多年,更重要的是他是当年平乱洛那卡的重要军功大臣,可以说他是创设都护府的元老,董星五去世后,其资历和能力无人可及,军中多其故旧。另外他与崔庆维、马琳琅、裴子邃乃至阿布拉的关系都不错。所以庾子城很给他面子,都与他商量。而如果贸然实施,必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过刘通奎已经老了,而且身体每况愈下,已经是时日无多了。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洛英毕尔也跟随阿布拉、马琳琅等学习治国理政,同时加上有个好妻子张彤云,洛英毕尔的汉学功底进展和快,逐渐变成了一个十分仰慕汉化的国王。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写的一手好字,在妻子影响下还能吟诗作画,如果他不是国王的话,光靠那笔字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不排除科举得中的可能。
然而这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有人要老去和去世的。昭信十三年十月二十日,次相李正维因病去世。马承华得知后下令追赠为中书右相,少傅,洛英毕尔下令追赠为洛国左相。
李正维去世后,裴子邃接任洛国右相兼保宁行省右相。首席参知政事由崔庆维出任,另一个汉人参知政事由韩执宜出任。
昭信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保宁行省同参知政事、枢密使兼都护府都护刘通奎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追赠为泰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破例追晋定南郡公的爵位。
刘通奎去世后,给了庾子城和马承华以整顿的绝好机会。
首先就是下令洛那卡都护府改名为保宁都护府,设大都护、都护、副都护,但只作为荣誉职衔。
大都护为从一品,品级等同于行省中书令,但位列行省中书令即国王之后,略高于左相。行省中书令例由国王兼任。都护为正二品,等同于右相,副都护为从二品,待遇等同于行省参知政事。
原有都护府内文职人员全部转入行省建制,归平章政事管理,以专办汉地事务和协办全省事务为主,而武职人员全部转入枢密院管理。
同时马承华下令以赵德晟接任行省同参知政事、枢密使的职务。赵德晟的枢密副使一职由顾子山出任,并设保宁行省仪仗司,顾子山兼任保宁行省仪仗司指挥使。
另外下令行省枢密院在汉地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不直接统辖军队。如果要调动全境的军队,需要与平章政事协商方可。
行省辖区内的汉地各地驻军也设统帅,不再由都护府都护兼任。
以颜振泉之子颜师博为晋雄军都指挥使、谭道理为副都指挥使。康南驻军都统制由知州陈谏继续兼任,以应对可能的南方部落区域突发事务。而王文书调回海山洲,出任户部次官,位列田宜兴之后。
更重要的是马承华明文规定行省平章政事加都督和驻保宁行省、洛那卡办事掌印大臣的职衔,为驻洛那卡境内的最高官职,可节制洛那卡一切境内文武官员,与国王平级,在行省的左右相之上。此外还特设了正一品的昭华殿大学士的职衔,可作为勋望隆重的平章政事的荣誉职位。
昭信十五年八月底,马承华正式任命庾子城为保宁行省平章政事、都督、办事掌印大臣、昭华殿大学士,并加封为保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晋太保,仍领晋国枢密副使职衔。
可以说此时的庾子城达到了一个地方官员所能达到的官爵之顶峰了。而这也是对庾子城经营洛那卡的回报。
保宁行省平章政事一职在庾子城改革以前看起来无关轻重,位置排在中书令和左右相之后,如果不是庾子城同时兼任枢密副使和洛那卡太子太傅的职衔,恐怕很难压得住。但庾子城改革之后,平章政事一职是专职,由汉人专任,并加都督和办事掌印大臣的职衔,这就是晋国派驻洛那卡国的监国大臣,统辖洛国的军政大权,同时将影响行省职能的都护府虚化,使得事权专一,排名变为在左右相之前,与行省中书令的国王不相上下。虽然一般情况下专注汉地事务,调解汉洛人群的矛盾,但关键时刻则代表着晋国行使生杀予夺之大权。
经过了这一番的改革,庾子城大权在握,而且还是洛英毕尔的老师,他在洛那卡的地位和影响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马琳琅虽然身为洛英毕尔的母亲,也有着一定的权力,但却难以再与庾子城相抗衡,渐渐地放弃了权力。
从昭信十五年底到昭信十七年底的两年里,在庾子城的治理下,保宁行省境内继续得以发展。庾子城是文官科举正途出身,故而对文教十分重视。在他的督促下,汉地的一府一州四镇的学堂很多,已经不亚于铭英府和永晋府了。而在他的建议与指导下,洛地的学堂也设立了很多,尤其是在汉人相对较多的洛地如帕伦州、巴云邦州、卡林县、南洛、北洛等县,汉化已经成为潮流,势不可挡。平日粗俗鲁莽的洛国人也开始变的颇有教养,习俗也渐渐与汉人相同。这些都是巨大的功劳。
在有着巨大功劳的同时,庾子城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昭信十七年三月,庾子城也已经有七十八岁。当年他向晋公马承华和洛英毕尔请求告老归乡,直到十一月的时候才得到同意。
十二月中旬,任命下达。以庾子城为太傅、司徒、检校太尉,同知弘德院事务,致仕。
三十四岁的杜子颖接任保宁行省平章政事、都督兼办事掌印大臣。
洛英毕尔对这位师傅也很有感情,给其加元老院长老、洛国太师的荣誉职衔,这是洛那卡国第一次将这样的官职授予汉人。
庾子城从提出致仕到最后由杜子颖接替,中间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
如果庾子城身体可以,当然是希望他继续留任,但是庾子城毕竟年近八旬,是无法支撑的。而接替他的人选是十分难以确定的,而且争夺的有好几个人,尤其是大族。而当时呼声最高的是裴子邃与崔庆维,他们都熟悉洛那卡事务,也任职多年,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马承华担心尾大不掉,排除了从本地官吏中选择的可能。而从南洋官吏的人中选择的话,陈忠继最合适,但也不再年轻,而且昌南州邻近前线,还需要他来镇慑蒲端国。
最后思来想去并和元老大臣多方商议后,还是选择了大族之中的杜子颖,虽然杜家已经是祖孙、父子三代都在朝堂为高官了。
杜子颖是杜立阳之子,杜德曜的孙子,也是最器重的孙子。杜定瑞也非常看着这个曾孙,认为他比父亲更出色。昭信七年到十年,在通远州任职三年内,以强力手段将大小匪患十余处悉数剿灭。昭信十年开始到昭信十三年又出任宁阳府知府,任内重视发展与东町国、乐东国的贸易,宁阳府继续维持繁荣,同时对大族势力继续打击。昭信十四年到十七年又破格提拔出任工部次官,整修各地的城池,尤其是注重对连海、宁西、宁安的城池加固。
昭信十八年正月二十五日,庾子城正式卸任。
二十七日,洛英毕尔在王宫为庾子城举行盛大的欢送宴会,所有官员全部参加。
宴会上,洛英毕尔说:“庾老,论公是重臣,还是我的师傅,于私于年龄上而言则犹如我的祖父一样慈爱。今日庾老归乡,我万分难忍。”
说吧,洛英毕尔流着泪带头,并让妻子张彤云,还请母亲马琳琅及大小官员一起给庾子城行跪礼,以示对其功劳的感谢。
庾子城惊恐万分,连忙跪道:“不敢,不敢,老臣不敢当。”
二十八日,杜子颖专门登门请教日后该如何与国王相处。杜子颖不担心与官吏的相处,也不担心治理,而是担心与国王的相处。
庾子城说:“我年龄大,是他的老师,也许能倚老卖老。你年轻,自然不能。依我看,礼节性的让多尊崇他,小事上可以羁縻,大事和原则及事关晋国核心问题上不能让步。说句不恰当的话就是,我可以倚老卖老,你则可以把他当弟弟来看待。另外就是多与太后协商,我走后,太后恐难免再生干政之心。太后终究也是汉人,可也是母亲。所以遇到大事,需与太后充分协商,这样可使洛英毕尔心服口服。”
杜子颖:“晚辈受教了。”
二月一日,庾子城从保宁府启程出发返回故乡,女儿庾若芹也跟着父亲返回,结束了在洛那卡三十年的生涯。来时风华正茂,归途已是五十六岁的年近花甲之年。
洛英毕尔为庾子城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保宁行省境内的大小官员和不少百姓纷纷上街送别,也有不少人挽留。
确实从昭信八年庾子城来到洛那卡后,在仅仅十年的时间里,凭借着其出色的能力尤其是协调能力,他得到了洛那卡境内上自国王、汉夷官吏和下到百姓的爱戴与信任。洛那卡恢复了生机,而且汉化程度日益加深。为晋国更好的拥有与发展这片土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庾子城卸任后,保宁行省平章政事、都督将办事掌印大臣一职由晋公马承华派杜子颖出任,加都督,掌印大臣,因其相对庾子城年轻,不加大学士和三公三孤的头衔,昭信十八年二月开始视事。
杜子颖正式出任保宁行省平章政事、都督兼办事掌印大臣后,中书左相杜德曜也立即奏请卸任,他已经八十出头了,虽然身体还可以,但为了家族长远,他决定卸任。同时请求卸任的还有右相林嘉福和枢密使崔华南等元老。
这样,昭信十八年三月底,六十一岁的马承华公布了新的中枢格局:
中书左相:凌淮智,中书右相:张世振
监修公国史:凌淮智
弘德院令:杜定瑞
枢密使:谢宣明
枢密副使:田建安、沈明哲
参知政事:王士青、张光化、田宜兴、钱惠明
六部官:吏部官王士青(兼)、户部官田宜兴(兼)
兵部官庾山甫、刑部官向欣然
工部官杜立阳、礼部官李小骏
兵部次官:刘休仁,刑部次官:刘道宝,工部次官:张少微
御史中丞:崔华康、侍御史:荀文安
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王文书、副使:黄振锐
学务司使:方智刚、副使:崔永泰
仪仗司都指挥使:杜立鹏,副都指挥使:李耀先、张若景
主管殿前军公事:孙博权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裴子烈
宁阳军左镇都指挥使:荀公羡
宁阳军右镇都指挥使:裴子烈
宁阳府知府:赵简之
怀远府府尹:唐刚雄
宁安府知府:徐百川
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何永兵
这一次的变动与上次相比,老人留下的不多了,多数是新人。军中还是原有的人,不过相互调换以图稳健。其实就整体而言,晋国此时的本土人才已经比较固定化了,而且也因为局势的平稳,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而要想有作为,最好的地方就是南洋,但是海山洲本土的人为求安稳,也不愿意去南洋,而去南洋的多是勋贵后代或者是军人为主的人,以及移民。而在南洋任职的官吏,是想进入海山洲的,但资源有限。
这次的人选中,黄振锐是遭到最大非议的人。勋贵大族集团和刘休仁、向欣然等都反对此人出任易物司副使。刘休仁就明说:“此人之才任职地方尚可,但不善于理财和贸易。另外此人看似公正,实则心术不正,实乃一伪君子也。”
对于刘休仁的评价,已经在吏部任上多年的王士青也有同感,但是他还是没有反对,而左右相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就同意了。
五月二十日,马承华的外祖父林燕卿最终闭上了眼睛,享年一百一十岁。这是继张铭静之后,晋国又一位能活到一百一十岁以上的老人。
外祖母的去世,马承华极为伤心,但能活到这样的年龄也是喜丧了。
林燕卿自马若文去世后,一直安心居住,也从那时候开始看淡了一切。因为心静如水,她活到了这样大的年龄,但是却没有留下多少言语。
在林燕卿去世后,马承华翻越外祖母的遗物,发现了一封遗书。主要内容就是:有幸能从西海归来海山洲,得享高寿,无憾,唯愿晋国和睦昌盛。除此再无其他言语。
林燕卿去世后,马承华下令国葬,追赠为西海王。
林燕卿的去世,也标志着西海元老的全部寿终正寝。而在昭信十年到十五年之间,唐定飞、李修群、何胜等元老也都去世了,他们都活到了年过古稀和耄耋之年,也算是高寿了。
八月十七日,弘德院令、原中书左相杜定瑞也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九岁。
马承华亲临致哀,大哭不止。下令追赠为太师、太尉,谥号文正,以国葬之礼安葬,百官前往送行。
三个多月内,外祖父和最重要的元老相继去世,马承华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虽然身体没问题,但是心灵的打击是难以承受的。而自己也过了花甲之年,但是他依然没有考虑要传位的打算。他是通过政变得来的位子,所以他对权力是看的很重的,所以他不会轻易让位的。目前也不打算效仿之前的祖制,提前让儿子进行接班的准备。
虽然目前不准备效仿之前祖制,提前让儿子有个实习期。但是江山终究还是要交给下一代人的,故而从昭信十年开始,马承华就已经开始让几个儿子参与政务,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是却没有进行任何官职的加封。
马承华最大的儿子是马运扬,三十六岁,次子三十三岁,最小的儿子也十八岁了,全部已经成年了。
不过马运扬的九子三女之中,长子到六子、长女、九子都已经婚配了。只有七子、八子和次女、小女儿尚未婚配。
马运扬娶的是张晶蕊,老二马运建娶的是王家的王珊琳(王士公的孙女,永昌十一年出生),老三娶的是荀家的荀芳熙(荀景松的孙女,永昌十三年出生),老四娶的是杜家的杜映雁(杜子颖的妹妹,永昌十三年出生),老五娶的是田家的田凤娇(田宜兴的长孙女,永昌二十年出生),老六娶的是范家的女儿范凝思(永昌十九年出生),老九娶的是南洋富商谭家的女儿谭祥梅(永昌二十二年出生)。长女马雅梅嫁的是庾纯甫的公子庾道济(永昌十五年出生)。
在马承华的儿媳和女婿之中,马承华最欣赏的就是庾道济。庾道济比马雅春要小五岁,马雅梅当年也不想找个比自己太小的人,但是马承华却一眼看对了,力主让女儿嫁给他,他坚定地认为庾道济有将相之才。
而作为马承华的绝对亲信的凌淮智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庾道济看起来平时不声不响,也和人都相处的不错,看似圆滑但是内心主意很正,属于外圆内方之人。
除此之外,马承华对谭祥梅这个小儿媳也是比较器重的。谭祥梅不同于其余的儿媳是贵族出生,虽然也很富有,但是并没有什么权势,不过为人温和。而老九马运雄虽然在外不免霸道,但对这个温和的妻子十分宠爱,可以说在家在外完全犹如是两个人。
这九个儿子之中,马运扬是长子,结婚最早。有孩子也最早,女儿最大,马丹旎,昭信十七年出生,弟弟是昭信十八年底出生,起名为马致遥。
在九个儿子之中,老四到老七虽然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都自知无缘大位,故而对治国理政的兴趣都不很大,只有前三个儿子和第八个与小儿子对政务有兴趣。
而五个对政务有兴趣的儿子之中,长子、三子是崔迎彤所生,次子是林静姝所生,八子是林尚珍所生,九子是唐艺菲所生。
而五个儿子虽然都没有被封官许愿,但参与政务也都有些年头了。老七、老八年龄较小,只有两三年时间。老大、老二、老三都有十年以上的时间。
另外五个儿子之中,又已经分成了三派。长子是一派、三子是一派、八子是一派。老二支持老大,老九支持老三。
在三派之中,虽然马运扬、马运鹏都是崔迎彤所生,但矛盾最激烈,是经常唱反调的,而且都是嫡子,有时候崔迎彤这个做亲娘的也无法调和。老二马运建是林静姝生的,林静姝与崔迎彤关系最好。崔迎彤最喜欢老大,故而在母亲影响下,老二对大哥很尊重,是少有的不愿与大哥发生冲突的儿子。老七马运泽是马承华最宠爱的林尚珍所生,也有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而且因为母亲的影响,很圆滑,但他知道要取代几个哥哥,难度不小,不过却也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老九是唐艺菲所生的,长于军务,对于政务也有一定能力,但与老大、老三相比差不少,却倾向于老三,而且他对文墨也有一定造诣,字写的很好。
而三派之中,每一派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支持者。
长子的支持者最多,大多数勋贵和元老及官僚都倾向于他。而老三因为也是嫡子,也有部分元老和不少中小地主家庭出身的中级官吏和少壮派军人来支持,老八则得到了次等大族的支持,但是勋贵元老却对他也有好感。
具体的政策取向方面,长子马运扬是务实派,主张基本延续父亲的政策,比较注重实际利益,同时主张与武国发展比较紧密的关系。老三马运鹏则是强硬派,主张以武力继续向南扩张,重心转移到南洋。老八马运泽,与老大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反对与武国发展比较紧密的联系同时,更强调首先要注意晋国的现状和实际情况。
老大、老八的倾向差不多,唯独不同的就是老大注重实际利益的同时难免忽视了精神的作用,而老八则处理的更好一些,知道精神信念的作用。
勋贵大族历来是晋国的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力量,按照传统的惯例,只要嫡长子不是完全的不成器,一般都能够即位。马运扬是比较合格的,能够即位,所以大多数勋贵元老都支持。但是经历了太多风雨的勋贵元老同时也对老八马运泽另眼相看,虽然年轻,但是马运泽许多方面的主张更符合勋贵大族的利益,可是马运泽毕竟年轻,而且是庶出,所以他们对老八至少在目前只能是维持好感,与之交好而已。
而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马承华,经常是在三者之中取务实的态度,至少在表面上是看不出他究竟倾向于谁的,因此所有的支持者都不敢轻易地把宝压在哪个人身上,多少都是留有余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