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二十年五月二十日,从洛那卡都护府传来奏报。洛那卡国国王扎罗玛尔比因病去世,年六十七岁。目前由太子卡麦罗摄政,都护府派人前来报丧并请册立国王等事宜。
接到扎罗玛尔比去世的奏报后,马承华召集重臣商议。以王元英、潘厮铎为首的部分强硬派主张可以册封卡麦罗,但是等级要降低。可效法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君做法,将其直接降为封君。但是杜德曜为首的温和派则主张暂时不要对卡麦罗如此。卡麦罗还是亲心汉化且为人宽容温和的,如果此时趁老国王去世,就直接贬低,恐伤其国人之心。
马承华思虑再三,认为杜德曜所言有理。马琳琅是他的堂妹,卡麦罗就是他的妹夫。都是平辈,如果此时就降低级别,恐有不妥。遂采纳杜德曜的意见。并决定由枢密使杜德曜出使洛那卡国,册封卡麦罗为国王。卡麦罗与马琳琅的儿子洛英毕尔为太子,伊格罗梅因为太后。扎布洛为国相兼军队主帅,李正维为洛国次相兼洛国军队副帅,裴子邃为洛国王宫驻军都统制兼都护府参军。
五月二十五日,杜德曜、吕凯泽、凌淮智等率人出发前往洛那卡国。
途中因为遇到风浪,杜德曜等人于一个月后的六月底才抵达了帕伦港。
七月五日,抵达了洛那卡国王宫。
杜德曜先以晋公马承华的名义对老国王的去世表示哀悼,并拜见了老王后伊格罗梅因和王妃霍思菱、卡麦罗、阿里尼尔和扎布洛等人。同时与刘通奎、李正维等人商议了具体事务,当然也免不了拜见马琳琅等。
马琳琅从嫁给卡麦罗以后,卡麦罗对其是恩爱有加,马琳琅也确实很温顺得体,伊格罗梅因也很疼爱这个儿媳妇。卡麦罗与马琳琅这几年共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洛英毕尔为儿子(永昌十七年出生);两个女儿为菲梅尔(永昌十九年出生);珍妮拉(永昌二十一年出生)。
当然除了马琳琅之外,卡麦罗还有两个妃子,另有儿女五人。
看着自己的儿子与马琳琅恩爱有加,霍思菱是不高兴的,但是再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儿子,而在有了孙子、孙女后,霍思菱渐渐地与马琳琅感情也好了起来,不再像之前那样了。
七月八日,杜德曜正式以晋公马承华的名义册封卡麦罗为国王。
同时册封扎布洛为国相、阿里尼尔为长老院首席长老、李正维为次相。同时还册封伊格罗梅因为太后,霍思菱为太妃。并任命裴子邃为王宫驻军都统制。
卡麦罗正式成为国王,标志着晋国对洛那卡国的控制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控制进一步加强。
阿里尼尔是传统派,但随着国王的去世,他一个人独木难支,被迫出任有职无权的长老院首席长老。而亲汉的扎布洛则成为国相并统帅军队。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将驻军都统制李正维直接放在洛那卡国为次相。这是汉人第一次在洛那卡国任职。而裴子邃则接替了李正维,掌握宫廷禁卫之权。
在完成册封和任命等事宜后,杜德曜于七月十五日抵达泰宁镇的都护府所在地,视察了当地驻军。并听取了刘通奎等人关于泰宁镇及各地防务和发展的介绍。
从永昌十三年正式设立都护府到如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晋国通过缓步、蚕食、温和的手法,在洛那卡国的影响力已经很强了。尤其在重要的城镇,汉人实际是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命脉。另外在南部的部落地区,也与部落关系良好,部落酋长允许汉人与之贸易,并允许砍伐其木材。而汉人则以珠玉、粮食等交换,满足了双方所需。
而作为都护府首府的泰宁镇,则完全可以称为国中之国。泰宁镇的占地面积约三万多亩,人口约五万人,大多数是汉人。并修筑城池、营寨和防御工事,还有街市、仓库等。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城池,只不过名义上还是,而不是县。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转换。更重要的是官吏配置也是一应俱全。
都护府的日常军务及训练基本都交给了董星五。而刘通奎则在王文书等马承华介绍过来的文官的帮助下,建立和初步健全了都护府的文官体系。并且还保留了两套人马。实行分班轮换制度。一套在处理泰宁镇的日常具体事务,另一套则在外做调查勘测和熟悉情况。
刘通奎向杜德曜说:“属下之所以保留两套人马,并花费重金养他们,就是为以后在洛国设郡县做准备。并且为以后各地设郡县而储备人才。这样如果外地有需要,则可以立即抽调这些人去帮助各地。”
杜德曜非常赞赏,并答应为之请功。
王文书是当年跟随马承华出使武国的人,也是马承宣、齐尚礼等人的亲信。但是马承华并没有杀也没有嫉恨他们,而是安排到了洛那卡都护府。这几年来王文书等人帮助刘通奎、董星五等军人招募培育文官和读书人,使得泰宁镇俨然成为洛那卡国境内最繁华之地和汉族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王文书也被刘通奎辟为自己的最亲信幕僚,并希望杜德曜转奏马承华任命其为都护府长史,协办日常政务。
杜德曜全部答应为之转奏。
之后从七月二十五日开始,杜德曜、吕凯泽、凌淮智等还分别前往维美、帕伦、南多、巴云邦等地巡视,重点是巴云邦。
在巴云邦一带,杜德曜视察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是最长的。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巴云邦是洛国南部重镇,北部平坦,商贸繁荣,但是南部则多土人部落。
杜德曜此一行,没有直接去找李寿成,而是通过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到虽然伊洛特瓦尔部落是亲汉部落,但其野心也不小。他希望在汉人的支持下一统整个巴云邦的南部部落地区,并进而实现在巴云邦南部独立建国。而当地驻军都统制李寿成是个军人,镇抚当地是可以的,但是其过于信任伊洛特瓦尔部落,长久必出问题。
南部部落原有十多个,但是这几年来,巴云邦南部的部落只剩下三个了。伊洛特瓦尔是最大的部落,拥众五万余。而其余两个部落即苏别娜和柯蒂斯部落加起来只有六万多人。这两个部落都是女首领当家,以前本来是世仇,但是随着伊洛特瓦尔部落越来越强,他们被迫走向了联合。而且这两个部落位置很重要。苏别那部落地处巴云邦东南部,其部落的东面就是宁河县。西部是伊洛特瓦尔部落。而柯蒂斯部落在永晋府北面,东边是苏别娜部落,北面就是伊洛特瓦尔部落。
九月十五日的时候,杜德曜等一行返回了泰宁镇,与刘通奎商议了巴云邦的问题。决定先由刘通奎以都护府的名义任命陈谏为巴云邦驻军副都统制掌管日常政务,暂时不要和李寿成发生冲突。
十八日,杜德曜等一行启程返回海山洲。十月三日返回了怀远府,当夜觐见马承华,并提出了一些意见。
杜德曜:“王文书文治才能突出,刘通奎希望任命其为都护府长史,帮助其处理日常事务。”
马承华:“这个可以。”
杜德曜:“臣此行还巡视了各地,尤其是巴云邦,发现巴云邦问题严重。”
马承华:“你说。”
杜德曜:“巴云邦都统制李寿成勇武有余,但文治欠佳。而且其太过于信赖伊洛特瓦尔部落,致使该部实力已经很强,南部部落如今只剩下三个了,如果其余两个也被吞并,则不排除会与我分庭抗礼。”
马承华:“巴云邦是洛国南部重镇,如果巴云邦有危险,则必将北上威胁泰宁,东可威胁宁河县,不容小视啊。”
杜德曜:“晋公圣明。”
马承华:“说吧,你有什么看法。”
杜德曜:“臣已经让刘通奎先任命文职的陈谏为副都统制,协助其处理日常文治事务,这只会帮他,不会产生影响。但是臣还是建议调走李寿成,李寿成一走则伊洛特瓦尔失去我晋军支持,而失去我晋军支持,其攻势必将受损。”
马承华:“对,有道理。这样,调李寿成为都护府参军。同时再调一个人去巴云邦任驻军都统制,陈谏配合。任务就是维持南部部落的实力平衡,避免一方独大。而这个人必须文武兼备,有一定的威望才可以。这样,调崔庆维去吧,他与伊洛特瓦尔也熟悉,应该是可以的。明确告诉他的任务就是平衡各方,另外授予另外两个部落以官爵。”
杜德曜:“臣遵命。”
十月五日,中书省下令:
以李寿成为洛那卡都护府参军,协办军务;
以崔庆维为巴云邦驻军都统制,陈谏为副都统制;
以苏别娜、柯蒂斯部落酋长为巴云邦东部安抚使和巴云邦西部安抚使;
以伊洛特瓦尔酋长为巴云邦南部安抚使。
崔庆维在一个多月后正式接到命令,就北上。十一月二十日正式到任。
李寿成则在十一月五日到任泰宁镇接任参军,这中间的时间由陈谏代理都统制。
而最关键的一方伊洛特瓦尔明显没有认识到这一层。他一方面祝贺李寿成高升,另外欢迎崔庆维,他们也是老熟人了。
崔庆维到任后,首先就在巴云邦宴请三大部落的酋长。并宣布了任命。而且软中带硬,让他们各安自己的属地,不要再起纷争。伊洛特瓦尔没想到会是这样,但是也不得不答应,至少面子上是答应了。他明白这几年能够吞并这么多部落,主要是晋军的支持。没有晋军帮其提供精良的兵器和粮草,他不可能做到。
苏别娜、柯蒂斯部落在伊洛特瓦尔部落多年来的蚕食下,实力已经今不如昔,靠着联合才能生存。多年来她们对晋国和都护府、晋军一直是有所防范的,但是没想到如今晋国会实际上支持她们,让其大感意外,也同时感受到了晋国的善意,接受了官职印信。
十二月七日,吕晓骏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
吕晓骏去世后,马承华下令追赠为昭义军节度使。
马若文得知老战友去世后,还是很伤感的,虽然吕晓骏对两个儿子管教无方,但是毕竟是西海老人,仍然不免伤感。
马承华知道祖父对西海老人的感情,下令将吕晓骏的长孙吕浩阔(永昌十五年出生)调入仪仗司。这是吕家第三代人中最稳重的,也是最有可能成器的。
永昌二十三年三月,马若文进入了最后的弥留之际。
三月十八日开始,马若文身体略微好些。马承华很高兴,但估计可能是回光返照。从这一天开始,他成天守在永寿宫中。马承宣也从安心园返回了怀远宫,来见祖父最后一面。同时下令晋国境内所有驻军尤其是闽东和镇海州、天雄府、昌南州的驻军进入最高紧急状态,以应对周围邻国可能的动作。并许余元化以便宜行事之权。
考虑到宁西、金龙岛、蝶陵岛常年安定,士卒疲软承平。马承华密令枢密院向宁西、金龙岛、蝶陵岛增兵。并调宁安府水军都统制颜振泉为宁西知县兼水陆诸军都统制,节制宁西、宁安府两地水军,许以便宜行事。
此外,还调宁阳军和殿前军的统制官赵天夔、黄景明各带三千精兵分别出任金龙岛、蝶陵岛镇守使,将原有的两名镇守使调往宁西。
这两人都是宁阳军和殿前军几年来着重培养的年轻人,有勇有谋。
二十日,马若文将马承华叫到自己的身旁,做最后的交代。
马若文:“你历练多,自己也有主意,国事方面和家事方面我是比较放心的。你要切记的是平衡。大族勋贵和普通官僚之间的平衡。另外就是大族之间的平衡。大族利益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他们的不一致,对公族就是好事。马家经营晋国二百多年了,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没有马家,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你要让各种势力都均衡,不能失去平衡。”
马承华:“孙儿记下了。”
马若文:“家事方面,好好照顾你母亲,还有林燕卿。另外就是你大哥一家,兄弟和睦,这才能避免家族混乱,公族不可内斗啊。”
马承华含泪点头。
在交代完马承华后,马若文又对儿媳黄傲英、林燕卿还有马承宣、马承泽等一一进行了交代和嘱托。尤其是嘱咐马承宣,对他说:“你是大哥,虽然你没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但这也是天意。你们两个都要有胸襟,万不可走向反目,这样晋国就会永无宁日。”
马承宣:“孙儿明白了。”
二十一、二十二日,马若文在家人的陪伴下坚持在宫门外晒晒太阳,他想再见一见最后的阳光。而这一刻陪伴他身边只有林燕卿,虽然林燕卿比他还略大一些,但身体还可以支撑。
马若文:“我走了,你就是长辈了,你要代我多照顾多帮帮他们。”
林燕卿:“你要是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马若文:“你还有女儿啊,必须得活着。”
林燕卿:“从此以后,我也是孤寡一人了。”
马若文:“那也要活着。”
二十三日夜,宁阳王马若文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九岁。
马若文是晋国第一位在武国生活十年以上的君主,也是第一位在武国还事实上建立了基业的君主。虽然其早年任性而为,但是有勇有谋。回到海山洲之后,凭借着自己在西海的集团联合部分大族勋贵和外来集团的支持成功地执政,并在马仲云之后继续坚持新南向的国策。使得晋国局势得以平稳,同时也使得晋国在南洋诸国中的威望继续加强。
马若文去世后,在重臣商议和马承华的同意下,给马若文上谥号为威王。以纪念其在西海与武国战斗、在岚山挫败康世杰、在任内平定南洋叛乱的功劳,庙号为明宗。
马若文去世后,马承华按例得派使臣上表武国。也得改年号。年号一事,决定明年改年号为昭信元年。国丧期一年。
而向武国上表报丧并请武国正庆皇帝正式册封马承华为宁阳王一事,马承华决定以凌淮智、黄振锐、谢宣明等为使。凌淮智去过武国,有经验。谢宣明稳重,也可以。
凌淮智一行四月初出发,他们抵达了连海县后,经闽州府抵达建江府,然后经运河北上大京城。
五月中旬抵达了大京城。
凌淮智一行抵达大京城后,向正庆皇帝上报了马若文的去世。成庆皇帝表示慰问,进行了一番嘉奖,追封为太师,宁王。
看起来顺利,但是之后武国内阁和兵部及许多衙门不断上奏皇帝要求正庆皇帝册封马承宣为宁阳王,理由就是马承华是次子,名不正言不顺。并当庭与凌淮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和争吵。虽然凌淮智等人据理力争,但是马承华是次子,是政变夺位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而正庆皇帝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并且事实上将凌淮智等人扣押软禁了起来,就是不放行。
凌淮智预感此事不妙,秘密派人南下通知了马承华,请他立即准备,准备万一武国对闽东发起突袭。
凌淮智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是一语成谶。
六月初,正庆皇帝密令双海行省王述之等派兵进攻晋国的连海县和金龙岛等地。作战目标是将晋国的势力赶出三山镇和旧福全城地域。
六月中下旬,王述之在得到命令后,立即筹划派兵进攻三山镇。并定下总攻时间是七月二日。
王述之的筹备是非常机密的,晋国在武国闽州府的情报机构得到消息已经是在六月底了。
余元化得到消息后,已经太晚了。虽然他已经立即上报中书省、枢密院,但是等待回复已经不可能了。余元化便以便宜行事之权做出紧急部署。
余元化下令水师封锁附近所有海域,同时下令拒绝向闽州府提供粮食稻米、食盐等生活物资。还下令在闽州府的斥候等伺机生事。
七月二日,王述之派兵首先进攻牛山榷场。
牛山榷场防御坚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这里名为榷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座坚城。最里面是榷场,外围就是堡垒城墙,有多重防御设施。并预先构筑了弩台、炮台、楼撸等设施,只待战时将兵器架上就可以使用。而且仓库你储存了足够两万多人使用的兵器。而且余元化事先将大量守城器械秘密运到了榷场的仓库中,并调集兵力前去防守。此时的牛山榷场实有的可防守兵力达到了近两万多人。
七月二日,王述之亲自领兵三万人进攻榷场。遭到了晋军的强烈反击。城楼上的弓弩、火铳等纷纷开火放箭,武军损失惨重。
武军初次攻城受挫后,余元化派庾山甫率两千精兵出城反击,杀退敌军五里地。
庾山甫所率的精兵有一小部分是宁阳军精锐,其余多连海驻军。这些人在庾山甫几个月的训练下,披戴棉甲,在一窝蜂、百虎箭的首轮攻击后,以两百人弓弩持续打击,然后其余人在庾山甫率领下立即投入近战厮杀,斩敌数百。
王述之当天的进攻就遭到了失败,被迫改为围城作战。
庾山甫是宁阳军左镇副都指挥使庾纯甫之弟(永定八年出生),任宁阳军右军亲军营副指挥。五月的时候他奉命率宁阳军左镇的步骑兵五百人和右镇的器械、火器营的精兵共八百人前来。
而颜振泉在五月份就率水师主力进驻宁西。七月七日,他得到了余元化的告急后,一面派人赶紧上报中书省,一面决定以攻为守。
颜振泉这段时间一直在思索,该如何反击。如果派兵支援金龙岛、蝶陵岛,无异于杯水车薪。另外这两个岛经过多年建设,足可以支撑至少半年。为此他决定以攻为守,以晋国的海上优势进行反击。目标就是双海与两广的交界地带南林岛。
七月十日,颜振泉率水师大小战船六十余艘水陆精兵五千人从宁西出发进攻南林岛。
十三日,抵达了南林岛海域。
南林岛守军不过两百多人,水师战船只有十余艘,都是些小破船。
颜振泉率领水军以绝对的优势全歼南林岛水师战船,其大船的威力让武国南林岛守军为之震撼。当日下午就顺利登陆并全歼了守军,占领了南林岛。
晋军攻占南林岛的消息在七月二十日传到了王述之那里,王述之大惊,不得不派兵南下并抽调各地人马南下。但这样一来,进攻牛山榷场的力量就大大减轻了。
从七月初进攻牛山榷场到这个月中下旬,虽然武军使用了诸多手段来攻击牛山榷场,但是都遭到了失败。晋军守备充足,还攻占了榷场外围武军好几座大营,在大营附近安设重型投石机,远距离轰击武军营寨。
这种反常规的做法让武军极不适应。
虽然重型投石机适宜于攻城,但是晋军却将其用来攻击营寨,而且投射的都是火毬,击中武国营寨后大范围起火,武国损失不小。
颜振泉占领了南林岛后,并没有做死守的打算。而是只留下三百多人守护,自己则率水师主力北上漳州府六鳌一带,寻机歼灭武国这一带的水师。
七月十八日,颜振泉在此遭遇武国主力水师百余艘战船的拦截。
这是颜振泉梦寐以求的良机。
武国水师普遍是中小战船,在邻近浅海比较灵活。而晋国海山战船都比较大,但更适合远海。
颜振泉发现后,立即下令向东撤退,实际上是诱敌深入。
武国水师统帅李明阳发现后,认为是晋国胆小,也下令全速追赶。
在双方距离接近到三百步的时候,晋军的床弩、投石机开始发射火药弹。击中了不少武国船只。然后在二百步的时候,晋军大小火铳和强弩纷纷开火。晋国船只高大,以大击小,居高临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这场海战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晋军以损失三艘战船的代价就击毁武国战船六十多艘,俘虏二十艘。逃走十余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二十三日,王述之又得到了水战失利的消息,更是恼怒万分。
因为晋国与武国交战,商贸停止。而武国双海行省的粮食多年来一直依靠海山洲供应。双海地形多山,能产量的地方有限,而邻近省份调的粮食是有限的。而海山洲以粮食、茶叶、糖的出口为大宗。虽然要经过海运,但即便卖到双海,也有不小的利润。更何况双海行省的百姓与海山洲大部分人的口味类似,双海百姓非常乐意于使用海山洲的稻米。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王述之就得到各地的奏报,要求尽快恢复贸易。需要海山洲的粮食供应。
八月初,王述之将战况被迫如实上报武国朝廷。
正庆皇帝和兵部官员大怒,决意调集大军继续南下进攻。
然而正在调兵要开始的时候,武国北方发生了农民大起义。
当年七月,武国霸州一带的农民刘六起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大小县城六座。同时在河淮、江北广大地区也发生了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小者聚众数百,大者上万,并且阻断了运河。
与海山洲比起来,终究是北方和运河的畅通更重要。在首辅李远东的建议下,正庆皇帝同意与海山洲晋国媾和,以集中精力治理北方为要务,尤其是平定叛乱和恢复运河交通治安。
八月二十日,正庆皇帝召见凌淮智一行,闭口不提战事,反而对马承华嘉奖了一番,下令正式以马承华为宁阳王、安海宣慰使司宣慰使。管辖南洋所有邦国部落酋长地区,同时赐印信。
诏书中写道:
今以原宁阳王马若文之孙马承华为宁阳王、安海道宣慰使司宣慰使,光禄大夫。按郡王发放俸禄。并许以节制南洋部落酋长邦国。并于海山洲设安海道都指挥使司,以宁阳王兼领安海道都指挥使,赐印信,世袭罔替。
正庆三年八月二十日
这道诏书与之前的世袭罔替的诏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没有三公三孤的头衔,多了个从一品的光禄大夫的散官衔。但是一个最大的区别是赐金子红牌,并在海山洲设都指挥使司,由马承华兼任都指挥使,并赐印信。
其实武国原打算是赐金子红牌和信符,这是武国在西南地区所惯用的,一方面是对世袭土司的一种印信,另外也是借此来实现对土司的征调和管控,带有双重作用。但是海山洲晋国虽与武国各地土司有相似之处,但却只是外臣不是外族。而且一旦接受,就意味着可能要不时不得不接受武国的征调,为此谢宣明建议凌淮智坚决的拒绝。凌淮智为此据理力争,拒绝了金字红牌和信符,改为了只是代表官职的一般印信。
这次因为发生了战事,没有什么赏赐。但是主要的任务达成了,就是马承华正式得到了宁阳王的爵位。
当然,武国和晋国双方也口头承诺,各自退兵恢复原有疆域,并恢复贸易和正常通商。
八月二十五日,凌淮智一行从大京城出发。因为运河受阻,他们从大京城出发后东行,二十七日进入海域。坐船走海路沿海岸线南下返回。
九月二十日,马承华等得到了凌淮智派人先传来的消息。
这样就结束了两个多月的与武国的短暂冲突。
九月三十日,武国双海行省的王述之和晋国连海知县余元化等达成和约,双方停止作战,恢复原有疆界和生产生活。
晋国也从南林岛这个战略要地撤军,但是临走时候拆毁了南林岛的所有城池和房屋等,将南林岛的所有财富和两千人口全部运回宁西县。
十月二十日,凌淮智一行等返回怀远府,向马承华具体报告此行的情况。
武国授予的宁阳王、光禄大夫、安海宣慰使兼都指挥使的职务在马承华看来主要是象征,没多少实际意义。在晋国主要是看晋公的职爵头衔,但是这几个职位也不是毫无意义。毕竟王的爵位要高于公爵,而且与武国打交道需要这个官爵头衔。
在正式接受武国宁阳王的爵位同时,马承华给哥哥马承宣加封为晋阳王,仅次于宁阳王。同时下令公族府公布海山洲公族人员等级。
明确规定非马姓公族成员不得封王封公。
宁阳王、晋公为最高等级。其妻妾可称为王后、王妃等。
宁阳王、晋公以下为晋阳王、晋阳公。其妻妾亦可称为王后、王妃等。
宁阳王、晋公、晋阳王、晋阳公之下依次为国公、郡公、县公、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马承华忙于处理内外军政事务,后宫的事务则全由崔迎彤来打理。
这年的十一月二十日,马承华之长子十七岁的马运扬在崔迎彤的许可并马承华的同意下,与张晶蕊先订婚。张晶蕊是张光兴之女,张光化的侄女,永昌七年出生,待国丧期之后正式完婚。
与马运扬的同辈人中,马承宣的长子马运飞是最早结婚的。在永昌二十年六月,十七岁的马运飞按照母亲王温瑜的意思娶了谢宣明的女儿谢思萱(永昌五年出生)。
马承宣已经失去了权力,但地位还是显赫的。马运飞作为长子长孙也曾不满意叔叔夺父亲的权力,但是他的父亲都没有办法而且都淡泊了世事,他又能如何。不过谢思萱温柔贤惠、知书达理,两人婚后过的非常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