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土地大清丈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1583字 发布时间:2022-01-20

也就是在自己正式即位的这几个月里,凌淮智还建议为了筹谢勋贵,将之前罚没的公卿勋贵田地财产等发还,马承华不仅不同意,还大骂了他一顿。并明确宣布各大族如果仍有隐匿不法等事宜,仍然会严办。但是不会像齐尚礼那样是专门针对大族的。

从十月开始,马承华就与中书省、枢密院即大族勋贵集团就内外改革事宜进行了几个月的磋商和研究。

崔安邦领衔,杜德曜、王元英等具体拟定了内外方面的变革章程。然后上报马承华,再逐个研究,也就是讨价还价。

清丈令明确规定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在一起,合并征收税赋,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当然马承华也不是凭自己的一个人来决断的,他从十一月开始就与马旭德、崔安邦、王元英、杜德曜、范子夫等公室大族和勋贵集团商议此事。他和大族之间都做了一定的妥协与让步。马承华保证不会追究他们之前的非法和走私所得,但是从此后则不能。崔杜王等大族则保证会配合马承华的清丈行动,并督促下面严厉推行清丈令的实施。

大族为了表示对马承华的支持,崔家首先表态放弃东林县所有田产;杜家放弃在宁安府所控制的商号和田产;李家放弃在南洋经营的矿业;范家放弃在通远州的采矿;马旭德为首的公族府放弃对南洋玉石的垄断贸易。

除此之外,马承华还明确还希望官绅勋贵家庭必须全部纳粮交税,除为官者本人之外,其家属包括其妻子儿女等也必须全部纳粮交税。但是这项措施遭到了所有大族、勋贵和普通士大夫清流阶层的反对。晋国素来以继承前朝文化精髓自居,如果放弃了这些,无异于放弃长期自诩的文脉正统的地位,所以马承华要求所有勋贵读书和士绅家庭全部纳粮交税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马承华被迫让步。但是勋贵士绅家庭也做出让步。即他们的直系具有出生关系的血亲及其家中仆役可以免除,但是非直系的则必须纳粮交税。

同时在农业和其他商业方面,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另外要加大对南洋和海山洲重点地区的水利兴修建设。海山洲境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还有就是在赈灾方面,确定了粥赈期限及地点。一是按口煮赈,即估算及统计饥民人口,出粮煮粥发赈,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救济饥民。二是初步确定粥赈期限,并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三是根据灾荒及饥民的实际情况增加粥厂及粥粮。四是明确规定粥厂的位置及距离,近城设粥厂,乡村设米厂。

另外在对南洋政策方面,重点是加强对镇海州、天雄府和昌南州的移民。其中以对镇海州和天雄府的移民为主,重点是发展两地的生产。而昌南州以加强防御能力和扩大码头为主。马承华为了回应并适当感谢大族的支持,答应会继续开拓南洋航线,同时允许大族在洛那卡都护府开矿和耕种经营贸易,但是不能影响都护府的稳定和不能干预洛那卡日常内政。

在对武国的方略方面,总体上承袭之前的方略,以宁静和睦为主。以确保西线的安宁和从武国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等。

而在洛那卡都护府方面,外示优容安抚,内则加强建设和防御及控制能力。同时加紧对洛那卡国的开发,尤其是获得其各种矿产资源。

这就是马承华与哥哥马承宣的不同之处。哥哥马承宣是近乎于盲目地对大族宣战,而马承华则是采取了另一种办法,进五步退三步,但实际上还是前进了两步。通过充分与大族的协商,在确保稳定和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利益交换,这样既能实现不少改革的效果,也能够维持整体的利益,尤其是稳定。

经过几个月的拟定和讨价还价,到永昌十七年三月,马承华下令中书省公布了具体的改革章程,重点是对内的清丈和除直系亲属之外的士绅纳粮交税。另外还涉及军队编制、准备,对外政策等。

就在改革开始全面铺开的时候,张光化不顾众人反对,决定要娶一个女人。名叫余露莹,永定十五年出生,是连海县知县余元化长女,时年十九岁。马承华是在正月偶遇上的,但却一见钟情。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娶余露莹。

以张光化的身份,如果纳余露莹为侧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是真爱余露莹,为了余露莹,一个多月里他至少改掉了平时许多的吃喝玩乐的毛病。而余露莹竟然也被他感动了。

如果张光化没有娶宁佳蓉(卡埃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已经有了卡埃伦,还要用娶的名义娶余露莹,这问题就严重了。

而卡埃伦知道此事后,多次大吵大闹,但是张光化不为所动。

而就余家而言,能与张家结亲,那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了,求之不得。

三月二十五日的时候,马承华还专门将张光化和余露莹叫来,亲自过问了此事。

马承华:“你想将余露莹带回你家去,这是没问题的,但用娶的名义是不合适的,你总得照顾卡埃伦的情绪吧。”

张光化:“马二哥,我人称二癞子,但是对余露莹是真心喜欢。我愿意和她厮守一生,如果不能娶她,我总感觉我的人生就少了什么。至于卡埃伦,我多年来一直声称娶的是公主,而不是妻子。”

马承华:“你这是自欺欺人啊。”

张光化:“马二哥,只要你能答应允准,你让我干什么都能。”

马承华看着张光化的神情,这个二癞子疯疯癫癫玩世不恭多年,但从未有这么专注和正经过,同时再看着旁边的余露莹,确实漂亮,而且长的很文静,比起卡埃伦那略显妖娆的风姿,的确更适合做贤内助。

马承华:“好吧,这次我答应你。”

在马承华的坚决支持下,张光化于五月初就娶了余露莹。对外宣称娶卡埃伦是娶公主,为国家。这次娶余露莹是娶妻子,是为了个人。这是先忠后孝、先国后家、先公后私。

张光化的这套自我欺骗的说辞确实蒙混了一些人,但大多数人都是看的很明白的,但是张光化毕竟是世家大族,还是仪仗司副都指挥使,是一个惹不起的人,所以在完婚之日,仍然是宾客盈门,马承华自己不能出面,让林恺迪代自己出面前往祝贺,这已经是给了他天大的支持和面子了。

张光化在马承华的支持下娶了余露莹,并在张府宣布余露莹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地位与卡埃伦相等,而且刚结婚,就让他管理张家的财富。而卡埃伦自从进了张家,被张光化和他两个姐姐是折磨的完全不成样子了。虽然依旧漂亮,但却是心神俱疲,如今又来了一个余露莹,她的心情可想而知了,却又没有办法。

就在了却了这件事之后,各项改革都在全面铺开的时候,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老臣也都相继去世。

八月七日,前参知政事崔旭鹏因病去世,年八十九岁。

马承华还有马若文得知后,万分悲痛。下令追封为中书令、司徒、太傅、康宁郡公,并亲往祭奠。

崔旭鹏去世后,身为长子的七十二岁的崔安邦因为平素公务忙碌,加上父亲去世的沉重打击,坚持按制守孝。马承华不许,但是崔安邦的身体确实已经无力支撑。马承华无奈下令崔安邦在家休养,重要事务由中书省官员前往家中请示。

十月三十日,张绍晖也因病去世,年八十五岁。

马承华下令追封为中书右相,太保,也亲往祭奠。

崔旭鹏的去世,让崔安邦的身体难以处置政务。中书省仅靠王元英根本难以承担。马承华不得不下令以枢密副使杜德曜同参知政事,协办政务,作为实际上的中书省官员来协助王元英。

永昌十八年二月十日,前中书左相李铭顺因病去世,年八十六岁。

马承华在正月前往探望的时候,就发现李铭顺的身体是大不如前,但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去世。马若文得知后,也在二月八日和林燕卿不顾自己也是老病之躯前往看望。看望这个与自己从西海一起归来的,对自己帮助甚大的老友。没想到那一面竟然成了永别。

李铭顺去世后,马若文十分伤心,直接下令追赠为中书令、太尉、太师,谥号文忠,以国葬之礼安葬,并令配享自己之后的宗庙。

马承华深知祖父对李铭顺的特殊感情,全部予以承认。

李铭顺虽然在后期对马若文有不满,但是他也知道没有马若文,自己也许早就死在西海了。此人虽然有些贪财后来也有些顽固,但整体上来说,这是一个能臣、谋臣。没有马若文,就没有李铭顺。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李铭顺,马若文也未必能在西海有那样的成就。

永昌十八年的改革是全面铺开,重点是海山洲和南洋的土地清丈。海山洲尤其是宁安府、宁阳府这两片广阔沃野的平原地区,还有就是南洋铭英府、永晋府区域内的土地清丈。

宁阳府知府余元振不属于宁阳府大族,但余元振的侄女余露莹因为与张家结亲,也是不比以前,故而在宁阳府内对土地清丈采取了相对较为强硬的手段。加上李家、崔家等大族已经有了保证,余元振也敢在宁阳府强力推行清丈。仅仅永昌十八年一年,余元振在宁阳府通过清丈就为宁阳府增加了约十万亩的耕地。这些土地,有三分之一是大族放弃的,另外则多是裴家、林家、陈家等当地大族被迫无奈而交出的,也有部分中小地主隐匿的部分。当然,在这一年,余元振也抓了有数百号犯上作乱的人。

宁安府知府范天成在处理宁安府的清丈土地方面,明显没有余元振的魄力。他本身就是高门大族,虽然有大族保证,但是其在清丈方面,却始终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对于范天成的谨慎态度,宁安府同知的庾冲淮则有些不满,力主适当强硬一些。范天成多少采纳了些庾冲淮的意见,从下半年开始态度明显强硬了一些。到年底,宁安府也通过清丈重新增加了约十二万亩的土地。

南洋方面,重点是铭英府和永晋府。崔曜坤、于允晨在两地多年,威望都在增强,即便是当地的世家大族也不得不礼让三分。而公族在南洋方面,自马荣光、马俊乾去世后,公族府在南洋的庄园也日渐萎靡,虽然还繁华。但实际上已经不再为公族府掌握。可以说如今南洋方面没有了当年马荣光、马俊乾时代的公族占据绝大多数土地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多家鼎足的情况。

在铭英府、文林州和武宁州北部的广大平原地域内,尤其是铭英府境内,袁家、李家的势力很大。袁家就是袁克功家族,李家就是李运昂家族。袁家在铭英府的占地高达近十万亩,李家也有六万亩。

袁家虽然目前在海山洲没有了显赫之人,但是枢密使唐定飞则是袁家的大后台。唐定飞早年曾任铭英府驻军都统制,而且娶了袁家的女儿袁静茹。唐定飞夫妻后来调回海山洲,但是感念妻子一家对其的资助,故而对袁家在南洋的产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就是马仲云在世的时候,对母亲一家是分外关照,也使得如今袁家在铭英府成为了最大的地主。历任铭英府知府和文林州知州都得对袁家是客客气气的。崔曜坤上任后,刚开始也是一样的。但随着其在南洋屡有功勋,且得到了杜家的赏识和马承华的重视,从永昌十年开始就已经对袁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袁家的这些土地都是袁家的,但实际上唐家在铭英府、文林州也有田产和茶园等,但都不是直接放在唐家名下,而是袁家代为经营。唐家在铭英府、文林州的田产、茶园等虽然不比袁家,但也有上万亩的规模。而目前袁家在南洋的管事人是袁家成(昌晋三十年出生),是袁静茹的侄子。唐家在南洋的管事人是唐定飞的小儿子唐海超(昌晋三十三年出生)。

袁家成对于经营确实很有心得,而唐海超不擅经营,他也有这个自知之明。但是他继承了其父的勇略,为人也豪爽,可是却用错了方向。唐海超将唐袁两家的年轻家丁全部组织了起来,农忙耕作,农闲则训练。久而久之,唐海超实际控制的家族武装高达万人的规模,还装备有强弩、盔甲以及火器,有战马两千匹,俨然是一方豪强。

而李家在南洋的产业则明显低调和安分一些。李运昂自从被明升暗降之后,对仕途就比较麻木了,他的儿子李向天(昌晋三十一年)、李向春(昌晋三十三年)、李向昆(昌晋三十五年)也都不争气,但是最小的女儿却很争气,名叫李筱哲(永定三年出生),三十三岁。别看是个女子且年龄也不大,但为人精明,手段老辣,颇有当年李绍邦的能耐。

儿子不争气,同辈的李家南洋产业继承人也都是些饭桶。为了家族的利益考虑,李运昂和家族同辈人商议后,就将女儿派出去执掌南洋的家产。李筱哲从永昌十年二十五岁的时候到南洋,八年的时间就恢复重振了家业。李筱哲是个女子,但行事低调。她对属下的佃农都十分温和,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去关爱他们。她深知不能对农民佃户索取过多,是有节制的。而且李晓哲对官府素来恭敬,从不拖欠赋税,每有灾荒或作战,都主动捐输。而且在庄园内办有义学,专门供自家佃户的子弟读书,而且提供免费的教育和食宿。其实这一切开销都由佃户的租子来承担了。

而在永晋府、慧亭州、永宁州和晋宁州地带,这是一片大沃野,尤其是永晋府和慧亭州。在这里,实力最强的大地主是韦家、吕家、崔家。韦家就是韦鸿辰之后,吕家就是吕晓骏家族,崔家则分为两支。崔家其中的一支是崔安邦委托人经营的,另一支则是当年崔君山的后裔。

韦家和吕家是姻亲,两家联姻也是起源于当年吕晓骏和韦敬雁。崔家崔安邦一系在此的资产主要是其弟崔安达的后代在此经营,而崔君山一系的则是崔曜坤的堂弟崔曜明。但是崔曜明的风格与崔曜坤则是完全不同的。崔曜坤自从政之后,对产业是完全不关心,和家族的联系渐行渐远,他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前途以及后代的仕途,重点是培养后代读书习武。而崔曜明一家则专注于经营产业的发展。

然而比起铭英府的几家大族而言,这几家除了崔安达一家比较踏实稳重之外,其余都是些要钱不要命的主。飞扬跋扈极为嚣张,尤其是吕家。吕晓骏已经卸任了,但是吕晓骏的次子吕先容、三子吕先德在南洋尤其嚣张。他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慧亭州东部和永晋府西部,占地也有三万多亩,还有私人武装部曲两千多人。而韦家则已经在此是江河日下,对官府极为畏惧,对佃户倒是穷凶极恶。崔曜明一家则虽然是安心发财致富,但并无过多不法行径,主要是以偷税漏税,贪图些小便宜为主。

永昌十八年开始,崔耀坤、于允晨就开始对各自的辖区内进行清丈。最顺利的是于允晨对永晋府崔家的清丈。崔安达之子崔华康(永定元年出生)已经事先得知了父伯给他的消息,让他配合,并适当可以让步。崔安邦还专门写了封信给自己的侄子,有一句话这样写道: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贤侄时刻需以国家为重,家族次之。需知崔家与公族世代联姻,无公族则崔家不过一土财主而已。

崔华康明白了父伯的意思。从十七年底开始就主动交出拖欠的税赋共粮食三万石,并献出了粮食两万石,银三千两。

于允晨对崔家的清丈非常顺利,从崔家清丈出来的土地较以往多了近千亩。而崔华康也十分大方,将这些土地全部交由自耕农耕种。不仅得到了官府的表彰,还得到了普通佃户农民的感恩。

崔华康这样带头,崔曜明自知其能力、影响远不及崔华康。也是比较配合的。从其家中也多清丈出了约两千多亩的田地。

韦家比起崔家就要麻烦一些了,但是韦家毕竟是江河日下,在官府的强力打击和追查之下,韦家不仅交出了拖欠的粮税,而且从其家中清丈出了约五千多亩的隐匿田产。经此一番折腾,韦家在永晋府是元气大伤,短期之内再难以振作。

吕家则是最难的,吕家如今在南洋永晋府地域和相邻的慧亭州、晋宁州、永宁州内总计占地高达十五万亩,而且其地竟然与晋宁宫相邻,还巧取豪夺了宁北婷园和晋宁宫相邻的田产。宁北婷园虽然今不如昔,只剩下了不到万亩,但是毕竟这是公产,是属于公族府的地盘。

考虑到吕家是最难对付的,于允晨从永昌十七年九月就开始就上书中书省,请求必要时候动用驻军,并联合邻近府州一体行动,到十一月的时候最后得到了中书省的同意。

永昌十八年九月开始,于允晨及邻近知州开始了对吕家的清丈。刚开始还说先礼后兵的,但是吕家非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从十月二十日开始,于允晨及慧亭州知州荀若文、慧亭州知州谢含茂、永宁州知州林天雄等一起调兵对其进行了强行清丈。吕家兄弟先后发动家丁上万人武装对抗,还用强弩射杀了总计几十名官军和差役。

虽然吕家占地高达十五万亩,但是却分散在四个地域。吕家处处想保全,结果是顾此失彼,反而被查出了其诸多罪状。如走私、行贿、逼良为娼、拐卖人口、强抢民女等罪名。而武装对抗清丈和私藏强弩更是多了一条,那就是谋反。

通过强行清丈,吕家的土地实际上被军管了,并抓捕了吕先容、吕先德。

为了杀一儆百,于允晨等四名官员于十一月中旬上奏要求将吕家连根拔起,以震慑那些不听话的,同时主张对吕晓骏管教不严进行训诫。

于允晨等人的上奏到了中书省后,马承华召大臣商议。枢密使唐定飞为吕家说话了,他和吕晓骏的感情是最深的。但是他也知道吕家这么多年在南洋是为非作歹过头了。为此他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即吕家十五万亩土地及所清查出的隐匿的土地和人口等,让吕家交出一半。念及其昔日功勋,为吕家保留一半的产业。然而这个方案遭到了杜德曜、王元英和林嘉福、荀景松等人的一致反对。

连马承华都说:“吕将军有功是不假,但是朝廷多年来对他的优容和给他的时间,他就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马承华一句话把唐定飞弄的是哑口无言。

吕晓骏在得知此事后,更是气的几乎晕过去。他知道这两个儿子肯定会惹事,但是没想到他们还敢出动家丁武装对抗,这就形同于叛乱。他已经没脸再去找马若文了。

马若文在得知此事后,还是念及他昔日的功劳,亲自出面干预了。最后在马若文的出面下,对此事做了最后的解决。吕先容、吕先德流放兰翁岛。吕家南洋所有田产全部放垦,归百姓耕种。其家丁吸取精壮从军,其余全部流放到昌南州。

吕晓骏得知后,对这样的结果无可奈何。其实这已经不错了,如果不是马若文出面为他说话,他免不了晚年会被训斥一番,弄不好还会被剥夺一切待遇的。

对吕家的清丈如此顺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崔家在暗中进行了帮助。崔家对吕家在南洋的产业是十分眼热的,但一直没有好的理由,而此次则是最好的理由。借官府除掉了吕家,崔家没有丝毫损失。还在不久后对失去吕家庇护的佃农进行了收拢。而失去了吕家庇护的普通中小自耕农和佃户又不得不将土地卖给崔家,而崔家以较低的价格买了土地,让他们继续租地耕种,反而借此在一年时间内得到了约千亩良田。

与永晋府等地的带有武力的清丈不同,铭英府、文林州的清丈看起来是波澜不惊,但玩儿的全是脑子。

唐定飞经过吕家几乎灭门的教训之后,马上再给儿子和袁家去信,让其千万不要走武力对抗的道路,否则下场会比吕家更惨。

唐家和袁家实际上是一体的,袁家成是明面的,合理收租合理剥削,而唐海超则是暗地里的收租,做的是背后的交易,而且因其手段狡猾凶狠,没有什么明显的把柄,故而崔曜坤和文林州知州郑光业等很难查出其有力的证据,进展的十分艰难。

既然唐家和袁家进展缓慢,那么就改为暗中观察,先看看李家如何。

然而李家是更不好对付。李运昂还在,虽然他已经没有的任何官身,但是其毕竟是马若文的女婿,是马承华的姑父。马承华对姑姑是十分敬重的,而马菡丹对几个侄子也都很不错,这让马承华也十分为难。另外就是在南洋具体经营李家产业的李筱哲行事低调对官府十分配合,这让崔曜坤和郑光业是十分伤脑筋的。

从清丈开始后,李筱哲确实十分配合,并公开表示要代表李家和父亲将捐出自己的田产五千亩发放百姓耕种。本来官府已经准备接收了,但是这批土地上的百姓反而拒绝成为自耕农,还要当李家的佃户。让崔曜坤等人不解。按道理哪个佃户想做佃户啊,谁不想做自己土地的主人啊。如今官府帮他们夺回土地,按理说应该高兴,可不想天下还有这么一批愿意当佃户不愿当自耕农的人。仅此一点,崔曜坤和郑光业就得佩服李筱哲。

后来听人说李筱哲采取了威胁利诱但主要是利诱的手段。一方面李筱哲派人做出了威胁,如果这些佃户成为自耕农,李家将不再保证这些人的耕牛和种子及农具,而如果他们仍然愿意做李家的佃户,李家会承诺一如既往地保证他们的耕牛、种子及农具,并愿意在自家庄园的义学内继续为其子女提供免费的读书教育和食宿。

农民靠的就是种子、耕牛和农具,而这些除了官府外大多都掌握在大地主手中,李筱哲出此一招,让农民们谁也不敢了。有一些人是想但是不敢,而有些人则是真心不愿意离开李家。客观平心而论,李筱哲这几年来对佃户的索取确实不算太多,李家的佃户比起唐袁两家的佃户生活上是要好不少的。所以李家的佃户最安分,最怕生事。

对唐袁两家是找不到把柄,对李家则是佃户不配合。崔曜坤说:“我宦海几十年,也有过作战经历,不想到今日会输给一个女人。”

永昌十九年底,各地都在向中书省上报这两年的清丈成果,唯独铭英府和文林州是毫无进展,这让崔曜坤和郑光业面子上很没光彩。

马承华对崔曜坤等人的难处后来也渐渐知晓了,也毫无办法。唐袁李三家确实不好对付,只能是等待时机了,也没有催崔曜坤等人。

永昌二十年三月,中书左相崔安邦正式请辞,其实这几年他也主要是安心守孝,政务主要是王元英、杜德曜等管。

崔安邦这次是辞意坚决,马承华只好批准了。

三月十日,马承华下令崔安邦加少师衔致仕,以王元英为左相,而右相,按道理是应该让杜德曜出任的。但是马承华选择了唐定飞,枢密使由杜德曜出任,这是极为反常的。杜德曜也很不满意,回去后好几天不高兴,但是杜定瑞却高兴,杜德曜不解。

杜定瑞:“你出任右相,反而是坏事,唐定飞出任是好事啊。”

杜德曜:“为什么?”

杜定瑞:“唐袁两家的清丈一直不顺利,归根结底是唐定飞在枢密院的缘故,这是管兵的地方。唐定飞只需要让自家人不要武力对抗,就能够和晋公耗,而唐袁两家经营已久,把柄是不那么好抓的。另外他任枢密使,完全可以躲开清丈的事宜。可如果升任右相后,这些事他就不得不管了。”

杜德曜:“我明白了。到时候他是管也不对,不管也不对。管的话家人会给他施加压力,这样他就有包庇的嫌疑,而且他向来对政务不甚精通,必然忙中出错。如果不管,那更是不对了。”

杜定瑞:“明白了就好。”

对于这些,唐定飞刚开始不理解,到后来则清楚了。

马承华从五月开始就不断督促王元英、唐定飞让他们注意清丈的事情。但实际上主要是给唐定飞下令。唐定飞此时后悔出任了这个右相。这真是个烫手的山芋啊。名义上虽然说他是西海老人中除李铭顺外地位最高的,但实际上则是最艰难的。他是个军人出身,对打仗和军务擅长,对官场也已经熟悉,可面对具体的户部、礼部这些事务,他是头疼不已。然而更要命的还是清丈的事宜。

唐定飞的苦衷只有他自己明白,可儿子和袁家在南洋反而认为唐定飞荣任右相后有了更大的靠山。从永昌二十年秋季开始就露出了马脚。

永昌二十年的秋季,开始秋收和收租的时候。

唐袁两家还是老办法,袁家由袁家成派人做面子上的事儿,比较温和客气地征收,不动粗。而唐海超则暗中武力逼迫交租,一粒米也不能少。

在这种高压压迫下,加上忍耐了很久,在当年的十月初,唐海超及其家丁在铭英府南部的铭宁静园外围的一处自家地界内用弩箭射杀了两人,还射伤一人,马踩死两人,逃走两人。关键是这逃走的两人和射伤的一人,他们亲眼目睹了过程,而且去报官。这个受伤的人更是举报了一个更大的消息,就是唐海超的家丁武装中不仅有长枪弓弩,更有盔甲以及强弩和火铳。

这个消息可是石破天惊,而对于崔曜坤则是大喜过望。私藏盔甲、弓弩和火器可是重罪,而且唐海超当众杀人,这问题就闹大了。

为了不走露风声,崔曜坤于十月初致函洛那卡都护府的刘通奎和董星五,以教铭英府驻军训练为由,请其选派精干兵力两千人赴铭英府。

刘通奎、董星五得信后,同意。让部下李天雄带精兵两千人去铭英府。

十月十五日,这批人来到了铭英府。

崔曜坤等来了这批人,但是他根本不是要他们来训练驻军的,而是进入唐袁两家的庄园抓唐海超的。这两年里,崔曜坤早已经派人跟踪了唐海超的所有起居点和场所,对其是了如指掌。如今调这些外地人来,目的就是为了抓住他。不用本地兵马,就是为了避免走露消息。

十月十七日夜,在得到准确的消息后,崔曜坤、李天雄等人换便装前往唐家庄园的一处秘密住所抓捕了唐海超。

李天雄没想到崔曜坤会带他做抓人的事,而且是跨界参与,非常害怕。但是崔曜坤说了出了事他担着,他也就只能服从了。

唐海超被抓的时候毫无反应,是一片茫然,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

除了抓到唐海超本人外,他们还在唐家庄园的秘密仓库中发现了大批违禁物品和军械。有长枪七千只、短刀三千把,弓弩一百零五张,三棱箭簇一万多支,盔甲一千五百幅,还有火铳三只。

可以说这次突袭抓捕是人赃俱获,唐海超也是无话可说。

从十八日开始,崔曜坤对唐海超开始了审讯,同时上报中书省。

考虑到是唐定飞儿子的缘故,崔曜坤没有对其用刑,而是采取软折磨的疲劳战术,轮流派人上阵,不让其休息。

唐海超刚开始还在抵赖,但是后来不得不交代了一些事情,但是对于违禁兵器的事情始终是不敢说的。

伴随着唐海超的被抓,对唐袁两家的清丈立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十一月初,唐海超被抓和私藏违禁兵器的事情立即在怀远府炸开了锅。唐定飞身为右相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清流文官和士大夫对其是一片攻击,指责他以权谋私和管教不严,甚至有的说其纵容其子私藏兵器是图谋不轨。唐定飞可以不惧枪林弹雨,但是却承受不了这种攻击,一时间完全是乱了章法。

面对这种攻击,马承华开始阶段没有做声,到后来则对唐定飞是一番劝诫,并对他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他出面对众臣说:“唐相跟随祖父和父亲多年,断不可能图谋不轨。教子无方是可能的,但绝不可能图谋不轨。”

唐定飞也是老于官场的人了,知道马承华是白替他说话的。不得不给在南洋的袁家人去信,让他们配合官府清丈,并主动交出家丁武装。如果再试图抵抗,就更不好收拾了。

在接到唐定飞的信后,袁家成不得不全面妥协和让步。从十一月中旬到年底,唐家被迫交出拖欠的粮食税款等总计七万余石,还有一万人的家丁武装及战马两千匹。而官府从其唐袁两家的土地中又多清丈出了隐匿的田地约两万多亩,释放了农奴佃户人口等上千人。

另外,崔耀坤和郑光业对铭英府、文林州的唐家产业和田地重新清点,并拟定了方案。唐海超私藏兵器,杀人致死,拟判处斩,并超没个人家产,赔偿所有损失。同时没收唐袁两家田地共五万亩,分发佃户。

这份意见于永昌二十一年二月上奏到了中书省,马承华阅后,同意对其家产赔偿和没收土地的处罚,但是唐海超还是网开一面。将其和其私人武装都发配到昌南州,让其从军立功,希望以后能将功赎罪。

唐定飞对这份判决无奈接受了,儿子总算没有被处斩,也没有被流放到兰翁岛,让其从军立功将功赎罪,是马承华看在马若文的面子上,也是对其在当年政变的时候支持马承华的另一种回报吧。

唐海超在被抓的同时,李筱哲也很快得到了消息。她及时对李家的产业内的不安分守己的人进行了遣散,同时继续对农民佃户扩大和实施恩惠。同时销毁了所收藏的违禁兵器。李家虽然没有如唐家那样有大量的兵器,但实际上作为大家族,而是是顶级大族之一,没有一些看家护院的家伙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对唐海超和唐袁两家清丈的同时,崔曜坤也开始了对李筱哲的清丈。但是没想到这个女人比唐海超更难对付。

这两年多里,崔曜坤没有发现李筱哲的任何不法行径,反而发现的都是善举,而且也配合官府变更亩制和清丈,但是崔曜坤根本不信李家这样的顶级大族是一个绝对的良民士绅。

两年都没有发现的事情,这几个月更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果。

无奈之下,崔曜坤不得不上报对李家的清丈结果,仅比原来的李家实有田地数多出不足二百亩,这完全不是一个顶级世家大族的样。

永昌二十一年三月十日,崔曜坤还亲自去李家庄园见李筱哲,再一次当面对其最后的摸底。然而还是一无所获。这个女人长相标致典雅,是典型的世家大族的女主人形象,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对崔曜坤更是毕恭毕敬,亲自迎接又亲自送出。

崔曜坤临走时候,对李筱哲说:“李姑娘,你确实不一般,老夫宦海多年,也见过生死搏杀,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像你这样。把事情能做的天衣无缝。”

李筱哲:“崔大人谬赞了,小女子安分守己,自然不怕了。”

崔曜坤:“你确实比一般人安分守己,但是我是不信的,可是却没有丝毫证据,而且还一片赞誉声,你太厉害了。”

在给中书省的呈文中,崔曜坤没有提及李筱哲的事情,也不得不对其配合进行了嘉奖,但是在给马承华的密奏中,崔曜坤提醒马承华一定要注意这个女人,对李家决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对李家进行公开褒奖。否则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表示将会继续密切注意和调查李家,他不信这个女人能把事情做的真是滴水不漏。

其实崔曜坤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他始终将目光放在了田地和清丈及对李筱哲个人上,忽略了李家是一个世家大族,经营的产业不仅仅是田地,还有贸易等等。李筱哲在田地上确实是没有把柄可抓的,她的把柄主要还是在矿业和商业上。李筱哲从南洋各地收集茶叶然后贩卖走私到南交、蒲端和武国,每年都是巨额利润。她能够在庄园的义学供给几千号佃户子弟读书,还免费提供食宿,费用相当一部分是靠商业来提供。另外李筱哲早已经通过父亲得知了允许去洛那卡国开矿的事情,已经派人去洛那卡国开矿耕种。虽然颇有成效,但是开矿是艰难的,李家的家丁和佃户当中这几年已经在洛那卡国死了好几个人,最后只是简单抚恤了一番,甚至直接掩埋了。比起在田产的仁慈形象完全是两回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通过永昌十七到二十一年共五年的土地清丈及统一赋税,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的。这五年来通过清丈,在海山洲增加的田地有约五十多万亩,在南洋的田地增加了约七十多万亩。查出了隐匿人口近十万人,而且不少精壮劳动力。这些精壮劳动力有部分被补充到军中,使得军队得以基本满编,而清查出来的田地为之提供了粮食保障。

可以说这五年来的以清丈土地为中心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也是马承华的一大功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