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宣以嫡长子身份即位了,身为右相王元英、枢密使王元俊的态度是最难的。一方面马承宣是王家的女婿,他们跟着是可以优待的,这样可以重振王家。但是一方面他们也是大族,也是齐尚礼等人要整顿的目标之一。何况王家对激进派的许多举措也是不满意的,所以其态度是犹豫不决的。他们之所以暂时没被开刀,主要还是因为王温瑜是马承宣妻子的缘故。
马旭炎去世后,礼部官赵聚华奏请立即迎马若文返回怀远府,并请通知马承华让其返回怀远府,但此遭到了马承宣和齐尚礼等人的反对。
五月十二日,马承宣直接下令以齐尚礼接任吏部官、谢书元出任礼部官。免去崔安邦兼职的吏部和赵聚华的礼部,把赵聚华直接就免职了。
六月二十日,齐尚礼、谢书元等上书,提出了对外政策的进一步整顿。核心是要对永晋府之外的地区移民,以羁縻应对之即可,同时以每年调拨到连海县、金龙岛、蝶陵岛的粮食过多为由,要求逐年减少对闽东前沿的支援,简单来说就是主张适时放弃闽东沿海岛屿,对永晋府以外的地区则是听之任之的态度。
二十二日,马承宣就此事召集众臣商议。
对这些意见,一直隐忍的大族和勋贵集团还有不少西海派的军人终于是忍无可忍,这一天在朝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齐尚礼:“闽东三岛距离海山洲本土遥远,每年朝堂调拨十数万粮食,而有此十数万粮食,在内地做他用可好。”
林嘉福:“齐大人此言纯属荒谬,闽东前沿自高祖以来就为我所守,无闽东则宁西不保,宁西有险则海山洲本土难安,这是最浅显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你难道不懂吗。”
谢书元:“镇海州、天雄府、昌南州乃蛮荒之地,每年向其地移民调拨粮饷军械,转运艰难,宜提早放弃,以节省饷需,专供铭英府和永晋府两地。”
王元俊:“谢大人,你不如干脆说放弃这三个地方,甚至放弃原铭英府和永晋府地区,这岂不更痛快啊。”
潘厮铎:“当年多少弟兄们在南洋辛苦作战,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地盘,你们这么上嘴皮子碰碰下嘴皮子就要放弃吗,这是什么道理。”
唐定飞:“齐大人、谢大人,我们这些都是西海外来人,你要不把我们这些外来人也赶走,更如你的意啊。”
齐尚礼:“我可没这么说。”
何胜:“土地是生存的命根子,连土地你都向放弃,区区一些人还算的了什么呢。”
接着,齐尚礼、谢书元为首的十余名已经官至三品左右的激进派与王元俊、唐定飞、潘厮铎等强硬派争吵了很久,刘宪深、王元英、崔安邦等是一句话不说。
六月二十八日,马若文、林燕卿一行终于返回了怀远府,住进了永寿宫。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进永寿宫,就被马承宣下令事实上软禁了起来,没有马承宣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随意探望,同时由仪仗司重新更换了永寿宫的守卫。
马若文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孙子会有如此的胆量。
而另外一方面,五月三十日的时候,马承华一行抵达了武国大京城。此次朝贡看起来风波不惊,但实际上是暗潮汹涌。
武国方面虽然没有得到马旭炎病逝的消息,但是却已经知道了马承宣、马承华兄弟不和,部分人主张将马承华软禁于武国,坐待海山洲生变和继续混乱下去,然后可出兵夺取,至少可以夺回闽东前沿岛屿。但是首辅大臣刘希贤则主张仍然遵守前约,不宜擅自擅自兴兵。他指出海山洲立国已经二百多年,根基牢固,大族之间势力盘根错节,光靠一小撮激进派的胡闹难成大事,如果激进派成不了事,换了一个更难以预料的人反而更麻烦。另外武国还要专心应对北方狄鞑部,以及西域诸国对西北的侵扰,无暇分心。
弘德皇帝赞同首辅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纳之。于六月三十日下令马承华返回海山洲,临行按照以前规制进行了赏赐。
不管怎么说没出意外就能,六月三十日,马承华从大京城出发,然后马不停蹄向连海县出发。为此他只和凌淮智一起南下,其余的自家盯梢人员由张光化这个二癞子应付。张光化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吃喝玩乐样样在行。
七月三十日,马承华终于抵达了连海县。
回到了连海县,马承华才知道父亲马旭炎已经去世了,就在他出发后没多久,而马承宣及齐尚礼等人则拒绝向外透露消息。
另外,余元振、余元化兄弟还告知马承华另外一个消息。那就是杜定瑞等大族秘密传递过来的,让余元振一定要派兵护送马承华安全返回海山洲,只要返回海山洲一切好办。
马承华明白了,他将走上一条当年和曾祖父马仲云极为相似的道路了。为此他感慨说:“孝宗当年的路我要重走一次吗,然而即便我是为国为民,恐怕恶名难以洗刷了。”
余元振:“二公子何出此言啊?”
马承华:“当年孝宗是长子,而且韦婕婷等确实图谋不轨,孝宗是名正言顺。如今我虽然也是为国为民,然而世人必将认为我是以弟反兄啊。以弟反兄,几许不义啊。”
八月十日,张光化等带着王文书等返回了连海县。
在连海县,马承华对他们开门见山的说:“我知道你们都是齐尚礼派来监视我的,如今晋公都去世了,大哥执政,齐尚礼更是据说可能会封侯拜相,我就在你们身边,如果你们想动手,就来吧。”
王文书等连忙下跪说:“二公子,既然你知道了,我们也就实话实话了。我们确实受命要监视您,但是我们着实不敢。”
马承华:“我给你们机会,你们不要,那就不怪我了。”
王文书:“任由二公子处置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马承华:“我不会杀你们,你们也是饱读诗书的,也算是奉命行事。但是你们不能和我回海山洲,回去后我不杀你们,也有人杀你们。你们去都护府吧,那里军人太多,缺乏能干的文官,而且也需要教化部落蛮夷。那里更适合发挥你们的才智,而且那里远离海山洲,你们生命安全也有保障。我给刘通奎写封信,他们会照顾你们的。”
王文书:“谢晋公不杀之恩。”
十二日,王文书等拿着马承华的信启程前往洛那卡都护府。
十五日,马承华、张光化、凌淮智等从连海县启程。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没有返回宁安府,也没有返回光宁港,连宁西也没有路过,而是直接前往兴北港。
二十三日,马承华一行乘船以普通商人的名义悄悄返回了兴北港。
然后在九月一日返回了怀远府,没有直接进宫,而是住进了张府。
住进张府后,张绍晖非常高兴。同时让张光化通知杜定瑞、刘宪深等派人来张府议事。
九月二日晚,在张府。
马承华、张绍晖、刘宪深、潘厮铎、杜德曜、唐定飞、何胜、崔华南、刘天韵、赵聚华、高千文、沈明哲、厉明远、田宜兴、裴守敬、李浩煦、凌淮智等约二十名元老勋贵集团和马承华的亲信在张府议事。议题就是一个,以马若文的名义拿掉马承宣,拥立马承华为晋公。
马承华:“不管怎么说,大哥都是长子,即便他千般万般有违祖制,我也不能以弟反兄啊。”
刘宪深:“二公子仁义,但是危急时刻不得不如此,何况他们还软禁宁阳王,你有兴兵的理由。”
潘厮铎:“是啊,二公子,如果你不出面,他们这帮人搞不好会矫诏真的将闽东和南洋永晋府以外的地方都放弃。”
马承华:“什么?”
刘天韵:“二公子,你不知道啊,这帮小人对内强硬,对外却退缩。想把闽东和镇海州、天雄府、昌南州等地都羁縻,这就是相当于事实上放弃啊,我们无法容忍,你也在南洋作战过,这些地方的重要原因你是清楚的啊。”
马承华:“小人误国啊。”
凌淮智:“我等竭诚拥护二公子剪除小人恢复祖制,但是也要尽量避免伤亡。”
田宜兴:“我是怀远府知府,可安排二公子顺利入城。”
沈明哲:“我控制仪仗司及宫廷宿卫,只要二公子入城,我可以让二公子立即见到宁阳王。”
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来报说是王元俊来访。张光化等深知其身份,但也不能不让他进来。
张光化向其隐瞒了马承华回来的消息,王元俊也不强求,他让张光化给马承华带句话,意思是只要不伤害王温瑜及其孩子,王元俊可以置之不理。
张光化向马承华传达了这个消息,马承华明白了。
在众人的劝说和鼓动下,马承华同意行动。考虑到很难调动驻军,又不能没有兵力,因此他们想了别的办法。
马承华平时研究器械,在他的秘密作坊里储存了大量的兵器,足够武装两三万人,而且拥有床弩、投石机、三飞箭、一窝蜂、临冲吕公车等重型兵器。而且这些工匠不少也受过训练,人数也有三千多人。
可以说马承华是有相当的把握和能力来搞政变的,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多多益善的好。
张光化说:“二哥放心,人不愁。兄弟我平时结识最多的就是人,你一句话,多了不敢说,保护你是没问题的。”
从九月二日到七日,张光化等招募了千余号人,兵器方面更是不成问题,同时也抓紧训练,计划尽快来实施。
也就是在这几天里,马承宣及其手下的齐尚礼等人也已经知道了马承华返回的情况,马承宣极为惶恐,让齐尚礼派人秘密调查,但是却并没有找到他们在哪里。为此,齐尚礼建议马承宣立即下令全城乃至全国搜捕马承华。理由就是他未经许可擅自入境,并且涉嫌叛乱。称其以弟反兄、要私自调动南洋、闽东等外地兵马对抗本土之军。
齐尚礼的建议,马承宣也不是没想到。如果这样,则直接将马承华定义为叛乱,马承宣就能名正言顺了。可是马承宣却还是没有如此宣布下令,一来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另外此建议遭到了母亲黄傲英和妻子王温瑜及林静珊等人的坚决反对。最后马承宣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个建议,仍采取秘密调查的办法。
同时仪仗司的人也在调查,但是身为仪仗司都指挥使的沈明哲则明显是出工不出力,作为晋国实力最强的情报衙门,如今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多人之巨,不仅在怀远府,整个晋国的本土和南洋以及闽东、双海省乃至西北、西南和广南买马之地都有其人员,怎能不知道。从马承华抵达连海县的时候,沈明哲就知道了马承华的行踪。
而沈明哲在马承宣、马承华兄弟之争中,也是拿捏的非常好。表面上他对于马承宣的命令是完全服从,但实际上则暗中偏向并保护了马承华。
沈明哲虽然不是什么顶级大族,但他知道顶级大族在晋国的实力,而且知道马若文内心对马承华有偏向。在马若文还没有明确态度前,他是绝对不会把宝压在马承宣一方面的。
八日的时候,马承华已经知道马承宣等人在到处找他们,他们觉得已经不能再拖延了,必须赶快动手,否则一旦找到了,他们就会被安上谋反的罪名,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马承华等人训练的地方很隐蔽,在怀远府城和兴通县的交界地带。而这几天里,马承华的内心非常矛盾,就自己个人前途而言,他希望起兵,他自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大哥更能治理好晋国,有能力避免晋国走向中衰,至少可以继续维持现有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从亲情上来讲,他不愿意与自己的大哥对着干。另外,即便与大哥不和,可是几个嫂子尤其是林静珊他是真心喜欢倾慕的,如果把大哥搬倒了,如何面对嫂子啊。
因为这些他几天里始终是寝食难安,有时候甚至是自己独自抹泪。可是最终他还是无奈选择必须为晋国,为祖宗基业考虑,但是也要必须竭尽全力保全大哥全家。
九月十日,马承华决定已经不能再等了,必须先发制人,否则一旦齐尚礼等人权势巩固,他的机会就更小了。
十一日夜,马承华和自己的三千人秘密由知府田宜兴安排带进了怀远府宫城,并控制了宫城内外最重要的城门兴宁门和文英门。再过几个时辰就是上朝议事的时间了。
这几个时辰里,马承华派张光化率一百人强行进入了永寿宫和昆阳宫,见到了马若文和林燕卿。
张光化将情况和马若文详细的说了,痛陈马承华的不得已。马若文知晓了情况,叹气说:“历史不能重演,可却又要重演。”然后说:“不管怎么说,我不能见到自家人伤亡。”
张光化明白了马若文的意思。
十二日卯时开始,重臣开始陆续进入怀远宫。马承华派兵将他们全部扣留,然后全部押到昌晋宫。随后立即率兵进入文昌宫。而此时张光化也将马若文默许的意思立即告知了马承华,马承华明白了。
此时的马承宣已经准备上朝,却不想弟弟已经带兵包围了文昌宫,并直接闯了进去。
马承宣见弟弟带兵到来,也就明白了,他大骂弟弟,马承华也不还口。但他还是说:“大哥,同为兄弟,父亲去世,你为什么不告我。还说我以弟反兄,本是同根生啊。”
马承宣:“你还有脸说这话。”
马承华:“大哥,国家有体制,南向是国策,你怎么能这么随便朝令夕改啊。”
马承宣接着和弟弟进行了一翻辩驳,各有各的道理。此时,张光化在旁说不要再多说了,夜长梦多啊。马承华明白了,立即下令将大哥软禁,不许外出。而三哥嫂子见状,也是有口难言啊。
马承华入内,见过了三个嫂子,半跪下说:“嫂子,我与大哥一母同胞,绝不会做绝情绝义之事。你们勿忧,共保富贵。”
马承华边说还留下了眼泪,尤其深情地望着林静珊。
也就是这么短短几个时辰,马承华就在大族、勋贵集团和亲信的支持下成功地发动了政变,事实上夺回了权力。
不一会儿马承华下令上朝议事,马承华出场了。重臣也被放回上朝,在朝堂上,齐尚礼、谢书元等激进派大臣被押了上来,他们见到这一幕,知道自己已经失败了。他大骂:“马承华,你以弟反兄,大逆不道。”
马承华:“你就是齐尚礼,是你诬陷我要谋反。以弟反兄,几许不义!以南洋兵马抗海山洲,几许无智。”
齐尚礼:“晋公(马承宣)不听我言,如故提早下令宣布你为叛乱,何至于有今日啊。”
马承华很火大,下令将齐尚礼、谢书元等人正式逮捕下狱。
在逮捕这些人下狱后,左相刘宪深等提议停止马承宣的晋公职权,暂由马承华行晋公事。
马承华:“晋公由谁出任需请母亲和宁阳王来指定,非我等可决定。”
很明显,马承华不想承担以弟反兄的恶名,把球踢给了母亲黄傲英和祖父马若文,由他们来做决定。
之后从九月十日开始,马承华实际上以次子的身份实际上已经代行晋公职权,但是终究名不正言不顺。马若文于九月十五日下令宣布马承宣因病不能视事,以马承华监国,处置政务,作为一个缓冲。
而也是从九月中旬开始,勋贵元老集团开始对马若文进行了劝说,并对林燕卿、黄傲英二人也展开了政治攻势,目的就是一个,废掉马承宣,改立马承华为晋公。
就黄傲英来说,两个都是他的儿子,对谁做都是无所谓。但是他担心的是如果马承华做了,马承宣的儿子怎么办。马承华将来肯定要传给自己的儿子的,马承华能否容忍自己的侄子呢,这是他最担心的。
握有最后决定权的还是马若文。就内外政策和个人能力而言,马若文是倾向于马承华的,马承华处理军政事务及南方的能力而言远远强于马承宣,可是马承华比较信赖相信大族,担心其将来和其后代能否掌控好这个平衡。
十月二十日,马若文召来马承宣、马承华二人。就内外政策方面再对二人进行了最后的一番垂询,二人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然后二人下去。
马承宣对内主张照顾和扶植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限制大族和勋贵集团的势力,主张以农为本,工商兼顾。对外主张永晋府以外之土地可适度羁縻之,对闽东维持现状。
马承华主张对内在依靠勋贵大族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商谈以求各方面兼顾,同时认为农工商三者并重,缺一不可。对外主张保护闽东前沿,维持和睦但却积极渗透和防御。南方方面主张强化对洛那卡的控制性保护,积极防御蒲端国,伺机反攻的方针。
很明显,兄弟二人的内外政策许多方面是大相径庭的,马若文明显是偏向马承华的。然而马承宣的主张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他的许多做法是可以在短期内作为恢复而采用实施的。
二十三日,马若文再次召来马承华。
马若文:“你这么多年来在内外历练,是有成绩的。祖父是知道的,你的政策也适合晋国的长远发展。”
马承华:“孙儿是秉承祖父、父亲所定的国策来实行的。”
马若文:“你大哥的一些见解与你大相径庭,但是也并非全无道理,有些你是可以采用的。”
马承华:“孙儿明白了。”
马若文:“你如果接手,如何对待你大哥和他的家人。”
马承华最害怕的就是祖父问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又是躲不开的问题。自己掌权基本上不存在问题了,但是如何处理大哥一家也是非常重要的。勋贵集团虽然也支持他,但是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如果马承华杀了大哥或者其后代,那么他的骂名就背上了,终生难以洗刷,而且他能够对亲哥哥和亲侄子都下手,则其余人更是不寒而栗了。
马承华:“祖父,孙儿对天启誓,绝不会对大哥及其家人动一根汗毛。孙儿不敢与祖先相比,但会效法世祖对马康飞那样对待他。”
马若文:“你要记下你的誓言。”
马承华:“我谨记,终生不敢违背。”
马若文:“那就好。”
马承华从永寿宫出来后,凌淮智就问具体的情况。马承华大致告诉了他。凌淮智是希望马承华除掉马承宣一家的,但马承华不能。凌淮智最后对他说:“既然公子您仁义,不杀他。但是他毕竟没有什么大错,你即便有宁阳王的支持,终究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马承华:“这是没有办法的。”
凌淮智:“不如这样吧,让他写一份诏书,主动禅位于你,并请宁阳王批准,这样多少能够缓解一些。”
马承华:“这倒是个办法,你去办吧。”
凌淮智:“臣遵命。”
之后,凌淮智立即找人拟定了诏书的内容,文中大意是:
咨贤弟承华: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本公继父亲之基业,本应励精图治,光大我晋国,使我晋国继续繁荣昌盛。然本公身体精力难以跟进,近日更感体力甚虚,双眼恍惚眩晕,且难以痊愈。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今日晋国外有武国虎视,南有蒲端居心不良,为祖宗大业计,本公不宜恋栈权位,更不应以一己之私而废却天下大事,故决议禅位二弟,且蒙祖父宁阳王允准。
马承华乃本公一奶同胞之弟,自幼聪颖,为父祖所喜。今由其继承公位,必可恢文武之大业,昭先祖之弘烈。吾弟体上圣之姿,苞二仪之德,明齐日月,道合四时。至于上天垂象,四灵效征,图谶之文既明,人神之望已改;百工歌于朝,庶民颂于野,亿兆踊,倾伫惟新。自非百姓乐推,天命攸集,岂伊在予,所得独专!是用仰祗皇灵,俯顺群议,敬禅神器,授公位于尔躬。大祚告穷,天禄永终。于戏!王其允执其中,敬遵典训,副率土之嘉愿,恢洪业于无穷,时膺休祐,以答三灵之眷望。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祇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马承华看了凌淮智拟的诏书后很满意,同时也就得由他来劝马承宣了。
九月二十七日,凌淮智和仪仗司及马承华部亲随来到了马承宣的宫中。
礼毕后,凌淮智拿出了诏书,请马承宣签字盖印。
马承宣拿起来看了看后,说:“你们想的好主意,明明是夺位,还编的这么有理,如同魏晋南朝故事。我如果不签,也许就是他们的下场了吗?”
凌淮智:“臣不敢,臣岂敢。”
马承宣接着数落了凌淮智还有马承华一顿,声音也惊动了里面的王温瑜、姚晓娇和林静珊等人。她们都先后出来了。林静珊虽然早已预料到了这样的局面,但还是有些无法接受。对着凌淮智说:“老二怎么不敢过来,他有什么心虚的,让他过来,他不过来算什么。”
凌淮智知道林静珊的分量,不得不退下。下午,马承华就过来了,凌淮智也一同前往。
这一下午,林静珊把马承华这个小叔子可是一顿痛骂。马承华是绝不还口,任由嫂子骂。只说了一句:“如果嫂子觉得这样能发泄,任由你。你即便杀了我,我也没话说。当年如果没有你,我们还不知怎么样呢。就当我还了你一条命。”
林静珊:“你,你......”
比起林静珊的怒火而言,姚晓娇则颇为冷静。反正她只有一个女儿,爱怎么样都无所谓。而王温瑜则考虑的比较多了,她知道大势已去,但也不甘心,可却着实没有办法。
马承宣的怒火更是无法平息,但是他已经从窗外看到了,马承华的贴身卫士和仪仗司的人已经包围了文昌宫,如果马承宣执意如此,恐怕会连这样的结果也得不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承宣拿起来签了字盖了印,然后甩到马承华身上,说:“拿走,滚,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这样大的事,马若文不可能不知道,但并不干涉,只要马承华能不伤害马承宣一家,则一切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十月五日,这一天是看好的吉日。在怀远宫怀晋殿,举行了正式的禅位典礼。马承宣不得不将晋公的职权大印交给了弟弟马承华。马若文也在场,他还是第一次目睹这样的场景,内心是一种完全说不出的感觉。
在将大印交出后,马承华正式成为了晋国第八位晋公,而马承宣也成为晋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的晋公,以后恐怕也很难有了。
马承宣交出大印后头也不回就返回了自己的文昌宫中,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也只能如此了。
马承华在接手晋公大印后,也正式意味着他正式出任江淮闽浙沿海沿江安抚制置使、宁阳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晋公的这些由大卫国授予的世袭的头衔。他也成为了晋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实力逼迫哥哥让位的晋公,实际上就是政变。
为了表示对兄长的尊崇,马承华接手大印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
以兄长马承宣为晋阳公、封司徒,仍居文昌宫,其家眷子女待遇不变。
对于马承华的这道命令,众人无不颂扬,但这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十月六日,刑部官荀景松和仪仗司都指挥使沈明哲等联名上奏要求给齐尚礼等人论罪,而崔安邦则坚决反对论罪的提法。
众人都不解崔安邦为何会反对。
崔安邦说:“晋公昨日刚给晋阳公加封,今日就要对其昔日的亲信论罪,如果他们反咬一口说是晋阳公指使,这该如何是好。这岂不成了弟弟审哥哥,会让人心重新浮动吗?所以不宜用论罪的称呼,另外连审都不能审,必须快刀斩乱麻,其实这也有些晚了。”
崔安邦的说法让刘宪深、王元英深以为然,马承华也感到确实不宜。直接下令将齐尚礼、谢书元、方希直等十余人全部处决,其余人员全部流放兰翁岛,永世不得返回。
十月十日,左相刘宪深因病请辞,马承华不准,但是刘宪深执意请辞。马承华无奈最后批准,并加封太保、检校司空,永宁郡公。同时给已经致仕的杜定瑞加太傅衔,检校司徒,封安海郡公。
永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马承华重新铺排了新的中枢格局,并公布如下:
中书左相:崔安邦,中书右相:王元英
监修公国史:崔安邦
弘德院令:崔旭鹏
同知弘德院事务:杜定瑞、刘宪深
枢密使:唐定飞
枢密副使:何胜、杜德曜
签书枢密院事:厉明远
参知政事:崔华南、林嘉福、刘天韵、潘厮铎
六部官:吏部官赵聚华、户部官林嘉福(兼)
兵部官潘厮铎(兼)、刑部官荀景松
工部官庾子城、礼部官田建安
吏部次官:徐季平
兵部次官:谢宣明
刑部次官:吕凯泽
御史中丞:苏承德、侍御史:凌淮智
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颜毓昌、副使:裴守度
学务司使:裴守敬、副使:张世振
仪仗司都指挥使:沈明哲,副都指挥使:李浩煦、张光化
殿前都指挥使:王士公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高千文
宁阳军都指挥使:柏文明
宁阳府知府:余元振
怀远府府尹:田宜兴
宁安府知府:范天成
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黄子行
这次与去年的变化并不太大,但实际上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对于田宜兴的功劳,马承华当然记得,但六部之中并无合适的位子,只能是给其加府尹衔,先提高其品级,然后再说。自己的得力助手凌淮智则出任侍御史,已经算是很高的职位了。军队没有变动,军队虽然没有明确支持,但实际上军队不反对就是帮忙了。地方上也没有变动。张二癞子因为有功,被安排到仪仗司出任副都指挥使,可以说是升的最快的了。六部之中,吏部、礼部齐尚礼、谢书元被杀后,自然要换人。田建安接任礼部比较稳重合适,是众人满意的结果。而赵聚华则出任吏部,是比较意外的。刑部、工部则由荀、庾两家的人出任。他们是马旭炎任命的,马承华对他们并无恶感,而且这次兵变中,两家也并未反对。另外他们的女儿都随同马琳琅在洛那卡都护府,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所以继续保留。而被免职一年的杜德曜则重新复出,升任了枢密副使,接任枢密使肯定是迟早的事情。
与马承宣有姻亲关系的王元英继续留任右相,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是王元俊的枢密使则必须卸任了,唐定飞接任枢相。崔安邦为相,这是大族所公认的。他是继杜定瑞之后最能代表勋贵利益和最能平衡的人选。而他能出任左相,还得感谢刘宪深。刘宪深的急流勇退方能让他有机会,否则无论是谁都不能强迫这位元老卸任。同样出于对杜定瑞、刘宪深两位元老的感激,马承华给了他们仅次于哥哥的名爵、待遇。
而原来齐尚礼集团中,谢宣明是唯一留任没有被免职的。谢宣明在马承宣、马承华兄弟的政权当中,身为兵部次官没有参与其中。而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除了做兵部本职以外的事情,不参与争权。马承华在执政后,也派人调查了谢宣明的情况。谢宣明永定三年出生,时年三十一岁,侍奉父母极孝,爱读书,品行操守也很好。
马承宣自回到文昌宫后,开始阶段心情十分烦躁。王温瑜、林静珊也十分恼火,虽然就亲戚关系而言,她们对马承华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但是到了这个位子,亲戚的关系终究无法代替利益。
十一月开始,他们的心情渐渐平静了。林燕卿劝他们离开怀远宫去安心园散心,他们本来不同意,最后林燕卿强迫他们前往。十一月十五日,马承宣和王温瑜、姚晓娇等都离开了怀远宫前往安心园。林静珊则推脱要晚走几日,马承宣也没想什么,就答应了。
对于兄长离开怀远宫前往安心园,马承华是非常高兴的,并要亲自前往送行,但马承宣不想见弟弟,提前一天走了。待马承华要前往送行时候,文昌宫中只剩下了林静珊和她的贴身侍女孙华迪。
马承华看到林静珊,有种难以掩饰的喜爱,多少年了,他还是喜欢她。虽然已经不是当年的角色了,却仍然风韵犹存。
马承华:“嫂子,你怎么没有走。”
林静珊不说话,也不想理他,调头就返回内宫。
正当马承华要追上前的时候,孙华迪拿出怀中藏的短刀通向了马承华的心脏。马承华反应很快,躲了过去,但刀还是从他胳膊身边滑过,右胳膊留下了伤痕,鲜血直流。
林静珊反应了过来,没想到自己的贴身侍女还有这样的胆量,她万万没有想到。
毕竟人命关天,林静珊赶紧看马承华的伤势,并骂孙华迪。
孙华迪:“我要为晋阳公报仇,我要杀了你。”
里屋的喊叫声瞬时惊动了门外的侍卫,都进来了。马承华立即将右臂背转,说:“滚,谁让你们进来的。”
侍卫们都奉命退下了。
林静珊看着马承华的伤口说:“你没事吧,没事吧。”
马承华:“没事,不碍事。烦请嫂子给我包扎一下。”
接着,林静珊、孙华迪给马承华简单的包扎了一下。
包扎后,马承华问到了孙华迪的身世,并问她为什么要杀自己。
孙华迪:“我是晋阳公和夫人救下我的,他们对我非常好。谁对他们不好,我就杀谁。我不懂政务,但是我知道你对他们肯定不好,所以我要杀你。”
孙华迪也不年轻了,永定十三年出生,也已经二十一岁了,但长的还是非常的漂亮,身形高挑,瓜子脸,看起来很柔弱端庄,但没想到会这样。这让马承华意外,也让林静珊意外。
马承华:“嫂子,此事纸包不住火,迟早要被人知道,到时候恐怕我也保不住,你赶紧去安心园吧。”
林静珊:“那这孩子呢,你要杀了她吗?如果你要杀她,就先杀我。”
马承华:“我怎么会和孩子计较,这孩子忠义难得。我不会杀她,但也不能跟着你了。他们无法动你们,但她可难说了。她只有跟着我,我才能保护她。”
林静珊:“你真不会杀她。”
马承华:“你放心,我保证。”
随后,马承华秘密安排绝对亲信将林静珊送往安心园,而留下了孙华迪。
孙华迪别看是个孩子,但却是挺有胆子。她说:“我不需要你怜悯,你杀了我,快杀了我。”
马承华:“你想死没那么容易,你以为你死了,大哥和嫂子就会没事吗,反而会让人认为他们是杀人灭口。”
孙华迪:“那你要如何。”
马承华:“你要跟着我,做我的侍女。”
孙华迪:“你休想。”
马承华:“这可由不得你。”
随即,马承华下令将孙华迪带回自己的宫中,将她交由林恺迪管束。
之所以交给林恺迪,是因为林恺迪生性淡薄,对任何人都能公平对待,而如果交给崔迎彤或者林静姝,则恐怕就难免一死了。
林静珊回到安心园后,还是将事情和马承宣说了。马承宣倒是很平静,说:“华迪这孩子,难得,可是太年轻。老二做的还好,他说的也对。记住,不能对任何人说。”
马承华说的对,纸是包不住火的,慢慢的此事还是传开了。马承华身边的亲信已经建议就此进一步彻查,但遭到马承华的反对,并强令不得声张。
光靠压是压不住的,十二月十日,马承华公开承认了此事。
他说:“孙华迪忠于故主,忠心可嘉,故予以特赦,任何人不得追究。我爱其忠心,决定将她收房,级别为美人。”
马承华这么说了,虽然还有反对意见,但是却已经没有办法了。
崔迎彤、林静姝不满,但没有办法。
马承华虽然收了她,但至少现阶段他并没有对孙华迪有非分之想,也知道不可能,而是仍让她和林恺迪住在一起,让林恺迪多照顾他。
而林静珊在不久后知道了此事,大骂马承华是个好色之徒,而马承宣则明显要想的更多更深,说:“老二聪明啊,与其强行压制反倒不如公开,自己一个人都揽下来,没人能把他怎么样。将华迪收房,一方面也许满足了他的爱美之心,另外也却实实在在的保护了她。只有呆在他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王温瑜、姚晓娇知道后,也无不震惊,更没有想到马承华敢这样做,不仅没杀,反而放在了身边朝夕相处。
马承宣:“老二做事有时候就是出人意料。现在我想想,他似乎也许真的比我强。”
王温瑜:“怎么说。”
马承宣:“老二对谁都很客气儒雅,但实际上内心主意很正,没有几个人能影响的了他。另外这个人敢自己揽下事,而且会把事情放在明处来说。他是个有谋略的人,同样是要取而代之,他尽量多用阳谋,而非阴谋,凡事都占据一个理字和一个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