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拥立之争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700字 发布时间:2022-01-18

第一百二十章:拥立之争

马旭德、赵聚华等人于十一日启程返回帕伦港,然后回到海山洲。崔曜坤也返回了铭英府,而杜德曜等人则另有任务。

杜德曜、刘天韵、高千文在拉韦城一直住到二十日。视察了附近的情况,刘通奎建议将都护府驻地的拉韦城改名为泰宁县,然后以此为基地慢慢在都护府控制地段实行府县制。对此,杜德曜原则上同意,但是认为不宜操之过急,尤其是改县,但是名字可以改,将拉韦城改名为泰宁镇。

二十一日,杜德曜、刘天韵、高千文和于允晨一路南下。

二十六日抵达了永晋府,这是刘天韵生活多年的地方,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但是他已经离开了六年了,这六年来,于允晨对永晋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总体施政方针上延续了刘天韵的做法,重视农业,同时对商业尤其是开矿进行了整顿。

刘天韵时代对开矿很在意,也确实发掘了不少铜矿铁矿,并奏请设立铜监、铁监,整个永晋府地域的铜银铁监加起来有八个之多,但产量高的却只有三个,其余完全是亏本。于允晨上来后,封闭了其余五个,将其余的人员和器械及库存全部转移到了这三个产量高的地方上来,以确保发展重点,这样几年下来,产量马上就上去了。到永昌十三年底,永晋府的两个铁监一个产量五十多万斤,一个三十多万斤,总计产量在八十多万斤,是南洋以至于晋国最大的铁监,铜监的产量约十二万斤,银产量约三千斤。

杜德曜是工部官,对此是极为在意的。他脑子里也是有数字的。

铭英府有三个铁监、一个铜监;文林州、武宁州一个铁监、一个银监;慧亭、永宁、晋宁州总计有两个铁监、一个金监、两个铜监;海山洲本土有铁监两个,一个在昌宁州,一个在通远州;铜监一个,在昌宁州。

这都是官营的,另外民间还有开矿的行为。于允晨报告说南洋民间开采矿产也非常多,尤其是金铜,还有铁。官府每年根据其产量征收一定比例的金铜和铁。

可以说晋国的金银铜铁来源主要是依靠南洋。晋国每年的铁产量约为二百万斤左右,三分之二来源于南洋。

在永晋府、慧亭州、永宁州、晋宁州,杜德曜、刘天韵、高千文等行走了一个多月,这些地方都是原永晋府辖区。是晋国在南洋最富庶的地区,这一府三州的人口有百万之众。每次南洋作战其粮草军需大多依靠此地。

除了视察农业、商业、铁矿外,还对武库和晋宁宫巡视了一番。晋宁宫留守按制由永晋府知府兼任。刘天韵时代对晋宁宫重新加固翻新,于允晨任内继续维持,晋宁宫的存储也是比较多的。

而兵器武库方面,永晋府地段铁产量丰富,但是长久以来受限制,其兵器主要依靠海山洲运输,但自从适度放开后,兵器生产迅速增长。加上南洋时有外夷袭扰,而且还有保护洛那卡国的重任,这六年来永晋府的兵器生产和储存已经很不少了。永晋府的武库存储的兵器主要是长短刀枪和盔甲还又普通弓弩和箭矢,以及一些简单的火器。新式火器、重型弓弩较少。

总体来说,原永晋府地区情况是稳定的,粮食仓储足可以维持五年。

九月十日,杜德曜、刘天韵、高千文从永晋府出发,两日后前往安晋港。

安晋港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就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港口,来往商人无数,每年收入十余万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兴建了船厂,可以造除大型海山战船外的几乎所有船只,而且人口已经有近十万人的规模。

九月二十日,杜德曜一行南下,二十三日抵达镇海州。

镇海州南北短而东西长,是连接永晋府与天雄府、昌南州的战略要地。

在镇海州,杜德曜一行停留了半个多月。

贺元靖是镇海州知州,他介绍六年来,虽然朝廷和永晋府、铭英府等地大力支援,但是毕竟是一个新开发的地方,难度是很大的。镇海州总计人口才不到七万人,当然这是编户人口。实际上加上东部土人部落区域这些不在编户内的人口应该有十多万,而这些部落区域虽然总体安分,但让他们开化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

贺元靖这六年来对马杜岛是非常在意的,他将不小的精力投入在了这个小岛上。这里的人口已经有上万人,因为比起镇海州的两个县有不少难于纠缠的土人而言,这个小岛更容易开发,原来的土人很少,除了中部较高外,其余都地势低平,而且土壤肥沃,开发难度很小,另外发现了矿产,且已经有人挖出了铁矿和银矿。

明显可以感觉到,贺元靖是想将重点放在发展马杜岛上。

贺元靖上任六年里还派范天喜出兵占领了雄武县东部海域的一座小岛名叫卡端岛。岛上土人也较少,但是这里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森林茂密,而且都是上好的硬木。贺元靖为此派一百人驻守此地,并定期派人上岛伐木,将木材运往安晋港贩卖,换取必要的物资。

十月十五日,杜德曜一行来到了天雄府,这是麻逸国故地。

刚踏入天雄府府城周围,杜德曜就感觉到不一般。天雄府府城是一座既有汉族风格也夹杂不少当年麻逸国风格的府城。城内汉夷杂处,但却很和睦。

天雄府有赖麻逸国多年的经营,基础很好。编户人口已经十三万,非编户的土人蛮夷仍不下十万人,商贸、农业发达,盛产黄蜡石、珍珠还有水牛。制盐、酿酒、织布等也很发达,足可以自给自足。且民间采掘金铜铜矿非常之多。

杜德曜见此,提出要在天雄府设官营的金铜监,但李明诚提出反对。

刘天韵、高千文没想到李明诚会这样坚决的拒绝。

李明诚:“属下认为官府的铜监收益有时候不一定比民间高,而且当地汉夷杂处,如果设官营会与民争利,有所不利。何况麻逸国刚灭才六年时间,如果如此会让部分夷人有反意,何况这里地处前沿,蒲端国对此是虎视眈眈,如果此时因为设官监与民争利,则不免蒲端国趁机煽动蛮夷作乱,因此臣认为至少暂时宜静不宜动。臣知道海山洲缺金和铜,而当地金铜比较富裕,为此可以用别的办法,就是用当地比较缺乏和百姓喜欢的瓷器和铁器来换取黄金和铜。另外这里的土人几年来也慢慢开始接受汉化,其民熟悉地形,也熟悉附近岛屿情况,因此属下不建议用强,主张缓图。慢慢将其逐渐消化,这样可以增加人口和兵力。”

李明诚的方针明显是镇之以静,以维持天雄府的繁荣和安定为上。

杜德曜:“李知府所言有理啊,我考虑的太过简单了。天雄府是南洋我新辟国土中最富裕和最有潜力的,不宜过早用强啊。塔布岛情况如何啊。”

李明诚:“塔布岛有三百守军,岛上林木茂密,不少好木材,是造船和造兵器的好材料,因此属下会常派人去伐木,然后运回,留下本地日常所需外,就运往安晋港或者永晋府,再转往海山洲。”

杜德曜:“那就好。”

十月二十一日,杜德曜从天雄府启程,经塔布岛又抵达了锡布岛。这已经是昌南州的地域了。

在锡布延岛,他们遇到了正在伐木的汉人,还有一些放牧的人。因为这里有山地草原,是可以放牧的。岛上除官兵外,加上普通居民只有千余人。

二十五日,他们乘船抵达了昌南州的马斯巴岛。

抵达马斯巴岛向纵深走后,一个最大的直观感觉就是这里不像其他岛屿那样有高山,地形低缓而平坦。还有面积不小的山间草原,有不少土人在放牛、放马。可以说这里是一个适宜畜牧而非农业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汉人挑着担子急匆匆往港口走去,经打问,装的是黄金。看来这里黄金产量是不少的。当然也有赶着牛马去港口贸易的。

二十七日,杜德曜等抵达了昌南州州城区域。

陈忠继已经得知了杜德曜要来,这几天一直在准备,但是他没有想到杜德曜会来的这么晚,比预计要晚了半个月。

这一天,陈忠继早早就在署衙迎接,迎接的还有马思巴尔洛。

迎接入署衙后,陈忠继、马思巴尔洛介绍了一下情况。然后杜德曜就说:“两位不必多说了,我沿途已经看到不少了。这里是个畜牧的好地方,估计你们牛马不少,但是粮食怕是不足啊。”

陈忠继:“杜大人明见,昌南州六年来人口增加到了三万人,加上大小部落人口约有五六万人。牛马足够我们,还有木材也可以盖房子,但是粮食确实有限。如大人所见,这里需要粮食,需要人。”

杜德曜:“你别给我哭穷,哭穷我也没办法。我是管工部的,不是户部官,当然我会转达的,我可以尽我的能力给你们支持。”

陈忠继:“谢大人。”

接着陈忠继招待了杜德曜,受粮食产量和存储影响,招待的都是土产,烤肉类和甘蔗、椰子反而成了主食了。

杜德曜、刘天韵、高千文都笑了,但是客随主便了。

之后的几天里,杜德曜等人重点视察的是防务。

陈忠继是个领兵打仗的出身,六年来对防务是十分重视的。

他在岛上西南、东南两个最容易适合登陆的滩头附近修建了工事,并设下了埋伏,并设有伏弩。同时在州城附近集中精锐主力三千人,相机增援。同时马思巴尔洛的各地部落兵人马也有近万人,也装备了长枪、弓弩,并在陈忠继的训练下,颇为熟练。

除了陆地防务外,水师在港口的战船总计有二十余艘,东西两地平分部署。另外在北部和北部的一个小岛留有快船、桨船数艘,作为紧急情况下求救北方州府时候使用。

杜德曜对于陈忠继的防务部署是满意的,刘天韵、高千文二人不是打过仗的就是带兵的,对其是满意的。但是谁都明白,光靠现有的储备和兵力,如果敌军大举进攻,坚守不了多久。

陈忠继说:“属下认为虽然我们竭尽所能尽量做到部署严密,但是人口有限和粮食有限,难以长久坚守,如果敌人小股来进攻,属下一定能在海上或者滩头击退,但是如果敌军举数万大军来攻打,臣只能诱敌深入然后死守待援了,而且只能守最多不到两个月,以目前的条件。”

刘天韵:“那你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两个月没有救兵,就沦陷了。”

陈忠继:“差不多吧。”

高千文:“杜大人、刘大人,说实话,这样的条件能守两个月也是极限了,一般人恐怕面对大举进犯,连半个月也难。一旦上了岸,大多是草地,很难坚守的。”

杜德曜:“不容易啊,另外这里距离永晋府也不近,距离海山洲更远,传递消息也很费时间。”

陈忠继:“是啊。”

杜德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遇有突发事情,你可以紧急处置然后同时迅速上报。我替你兜着,我也会请示晋公可授予你们必要的便宜职权。”

陈忠继:“谢大人。”

杜德曜:“这几年有无蒲端国进犯啊?”

马思巴尔洛:“每年都有,少则一年三五回,多则十余次。小规模的百十人,大规模的上千人。”

陈忠继:“不错,当然这些规模的我们在海上就能解决,毕竟我军战船威力强大,蒲端国水师难以与之抗衡。可是我军战船在此有限,如果敌军大举进攻,很难坚持太长时间。”

杜德曜:“你们的考虑我明白了,我会尽快上报的。”

二十九到十一月五日,杜德曜又在各地巡视了一番。既然该地产金子,而且产量不会少,那么可以按照天雄府的办法,以金子来换取邻近州府的粮食,而且产牛马,也可以以牛马来交换粮食、茶叶等。

在昌南州的这几天,杜德曜对马思巴尔洛这个部落首领还是满意的,将自己的一把佩剑赠送给了他,马思巴尔洛非常感激。

十一月六日,杜德曜等一行启程准备返回海山洲。

回的路程他们只能是先海路后陆路,十一日抵达了镇海州地域,然后经镇海州于十三日抵达安晋港。然后由安晋港北上十五日抵达了永晋府。

二十日抵达了晋宁州,在晋宁州顺便巡视了一番。并见了晋宁州知州孙曜栋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虽说是满腹经纶,但是管理地方不怎么样。晋宁州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晋宁州地处铭英府与永晋府的交界地带,不少山地,如果扶绥不善,很容易出问题。而且在晋宁州,感觉到当地百姓如一潭死水,街面上地痞流氓猖獗,横行无忌。有的百姓嘴上已经发牢骚说再让这个孙知州干下去,会出大问题,弄不好会官逼民反的。而根据杜德曜从政多年的经验,一潭死水最容易出问题。

杜德曜在晋宁州见到这样的情况十分害怕,他非常害怕再来一次孙先逸之乱,因为这里的地形和永河县极为相似。知州孙曜栋又年老体弱,难堪大任。而百姓对其也没有什么好感。

二十二日,在杜德曜问孙曜栋关于武宁州政务的时候,他许多都不知道,全靠自己的幕僚庾叔元。而庾叔元倒是能言会说,而且说的很有条理,颇为杜德曜等人所赏识。

杜德曜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南洋巡阅使的名义免去孙曜栋的职务,由庾叔元代理,和刘天韵、高千文商量。他们都极为害怕担风险,但杜德曜只让他们配合,并表示一切后果自己承担。没办法,杜德曜地位和家世都在他们之上,何况其父还是左相,就由他吧。

杜德曜的南洋巡阅使一职虽然与宣抚使的职务有些类似,但是却远没有宣抚使的权力大,宣抚使在战时可以紧急处分先斩后奏,但是巡阅使只是巡视的职能,是不可以任免官员的,何况这还不是战时状态,而且知州的级别并不低。

十一月二十五日,杜德曜私自凭借威望调动当地驻军在知州府衙就当庭宣布以管理治安不善的名义当即下令免去孙曜栋知州职务,带回海山洲,然后由庾叔元代理。

孙曜栋遭此突变,是措不及防,但没有办法,当地驻军不归其节制。只能任其发落了。

二十六日,杜德曜等就带着孙曜栋马不停蹄一路北返。

正在他们出发的时候,当地百姓是夹道欢送。因为百姓对孙曜栋早已经不满了,并揭发了其许多贪墨和包庇豪强的事实。杜德曜为此不得不停留了三天。

十一月三十日,杜德曜才开始北返,一路上是轻车简从,十二月三日抵达了宁河港,然后迅速登船北上。

十日抵达了宁安府,十五日返回了怀远府。

回到怀远府后,他向父亲和右相刘宪深及吏部官崔安邦交代了自己的越权行动,杜定瑞大怒,自己的儿子太乱来了。

杜定瑞当即下令暂停杜德曜工部官职权,反省在家。同时立即将此事上报马若文和马旭炎。

马旭炎此时正在病中,而且不见好转,听到此后大怒,把杜定瑞、杜德曜父子一顿臭骂,他恼怒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杜德曜太越权的厉害了。还说了一句狠话,让杜定瑞是胆战心惊。

马旭炎骂道:“你们祖孙父子三代有功于国,谁都知道,公室和朝廷何曾亏待于你们,你们如今竟然不请示不打招呼就擅自免去一个知州,哪一天是不是会就调兵拥立你们中意的人啊,看见我病了,是不是想换个人啊。”

杜定瑞吓得连忙磕头说臣不敢、臣不敢,然后马旭炎让他回去了。

杜定瑞走后,马旭炎立即直接下令以杜德曜南洋劳碌为由令其在家休假,工部事务由参知政事王元英暂时管理。

杜德曜虽然没被明确免职,但已经是被停职了。这已经是在海山洲石破天惊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没有经过中书省的好几个人事命令直接由晋公府发了出来。

荀景松由公族府走向前台出任刑部次官;

庾子城晋升为工部次官;

张承谭出任协管侍卫亲军公事;

柏文明出任宁阳军副都指挥使行指挥使事;

何胜出任枢密副使,免去参知政事兼兵部官;

潘厮铎出任兵部官;

林嘉福以户部官参知政事;

吕晓骏、孙思远转任弘德院。

这些命令都突如其来。刘天韵、高千文虽然没被免职,但是被新上来的副手实际上逐渐架空。平时和杜德曜关系不错的军人出身的何胜则被明升暗降,吕晓骏、唐定飞、孙思远与何胜关系很好,则更是直接被打发到了弘德院养老。潘厮铎也因为平时与杜家父子关系不错,而被调任兵部,失去了统兵权。

吕晓骏这几年一直没有什么仕途上的大进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次子和三子在南洋圈占土地横行不法已经招致了众怒,每次都是马若文念及其往日功劳,而一再容忍,为他出面解决。

当然对于杜德曜私自免去的孙曜栋,马旭炎也没有释放,而是下令刑部严查他的问题,同时任命庾叔元为武宁州同知,行知州事务。事情已经发生了,马旭炎也不便再更改。

马若文对于这些都并不知道。此时他和林燕卿正在宁林别墅。他们是从七月去的宁林别墅,想在那里修养一段时间,同时也是厌倦了怀远府的争斗。如果此事让他知道,不知道他会如何想。也许他也不满意杜德曜的擅自越权,儿子要发泄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他也许同样会认为儿子这些举动会引发一系列的更大的变动的,一场政治风波就要开始了,而且将会是海山洲晋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也许更激烈。

永昌十四年本来是为了和亲而好好的,但是杜德曜南下视察防务后擅自免去官员职务却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变动,故而永昌十五年的春节开始就已经是暗藏玄机。

永昌十五年正月,怀远府境内罕见的下起了大雪,街面上人烟稀少,都在家中御寒了。而这一年的正月,马旭炎也没有举行什么大型的宴会,整个公室是死一样的寂静。而杜家这个左相官邸,平素过年都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但今年则是冷冷清清的,少有人来拜望杜定瑞父子,很明显,因为不久前杜德曜的擅自行动人们都认为杜家会倒台。

虽然没多少人来拜望,但是这并不是没有。右相刘宪深与杜定瑞的交情在闽东前沿时候就有,虽然二人平日都是公务交情私交很少,但是二人的合作是十分融洽的。杜定瑞专管军务,刘宪深掌吏部、户部,吏部,二人合作是默契的,虽然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是只是在具体问题和操作上有分歧,但是大方向原则问题上是没有的,同时他们也是积极南下的拥护者。

这一年的正月初五,刘宪深前来拜会杜定瑞。

这是今年正月第一位拜访左相府邸的大员,还是中书右相。

进来礼毕后,刘宪深开门见山就直说了。

刘宪深:“杜相,孙曜栋品行确实有问题,吏部有多年来百姓对他的告发等,而且他家在宁阳府,是不愁找到些问题的。免职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德曜此事确实太过于鲁莽了。”

杜定瑞:“是啊,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啊。我如今也老了,不能再干了,上元节后我将上奏晋公请求卸任左相,举荐你成为左相。”

刘宪深:“这怎么可以啊,朝中不能没有杜相啊。”

杜定瑞:“我已经老了,年过古稀了,也确实精力跟不上了。如果我去年就赶紧卸任,或许也就不至于这样了,都怪我还贪恋这个位置啊。刘相,咱们都不小了,不能总霸着这个位置了。”

刘宪深很明白杜定瑞的意思,确实他也老了。刘宪深还比杜定瑞大两三岁,更应该急流勇退了。

除了谈及致仕的问题外,他们还就新南向问题交换了各自的看法,都是官场老油条,说话不需要太满就都能知道对方的意思。在他们两人看来,马承宣是不满意新南向政策的,而马承华则是坚决的拥护者。

除了刘宪深外,到上元节前,何胜、唐定飞、吕晓骏、孙思远等西海元老也都前来看望杜定瑞父子。他们虽然平时接触不算太多,但是都有过军务交集,彼此对军务的看法上是极为相同的,而这些人如今也大多被突然闲置,反而加强了这些人之间的感情。

正月十七日,杜定瑞上表请辞左相,马旭炎连慰留的场面话也没说就同意了,当日下令杜定瑞升太保,致仕。同时下令以刘宪深为左相,王元英为右相。

按顺序,刘宪深升任左相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王元英出任右相则比较反常。因为按照惯例,首席参知政事的崔安邦兼管吏部,是最应该出任右相的,但是崔杜两家关系非比寻常,而且两家势力太大,所以马旭炎肯定不会让崔安邦接班的。

三日后的永昌十五年正月二十日,马旭炎公布新的中枢格局:

中书左相:刘宪深,中书右相:王元英

监修公国史:刘宪深

枢密使:王元俊

枢密副使:唐定飞、何胜

同知枢密院事:崔华南

参知政事:崔安邦、傅建义、林嘉福、刘天韵

六部官:吏部官崔安邦(兼)、户部官林嘉福(兼)

兵部官潘厮铎、刑部官荀景松

工部官庾子城、礼部官赵聚华

吏部次官:齐尚礼

兵部次官:谢宣明

礼部次官:谢书元

御史中丞:厉明远、侍御史:苏承德

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颜毓昌、副使:裴守度

学务司使:裴守敬、副使:张世振、

仪仗司都指挥使:沈明哲,副都指挥使:李浩煦、吕凯泽

殿前都指挥使:张承谭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高千文

宁阳军都指挥使:柏文明

宁阳府知府:余元振

怀远府知府:田宜兴

宁安府知府:范天成

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黄子行

这次的变动是比较大的,表面上看起来大族和与大族有关的人仍然占据优势,但实际上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家庭背景出生的人则实际上控制了权力。吏部、兵部、刑部的三位次官就是中小地主,谢宣明、谢书元与当年的谢怀宁一家毫无关系,是在通远州的中小地主出身,后通过科考而晋升上来的,为人清正廉洁,与马承宣平时关系很好。而余元振、范天成虽然出身较高,但却与传统崔杜两家关系比较平常。同时在军中,张承谭、柏文明接替了潘厮铎、王士公,他们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

二月二十五日,马旭炎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将长子马承宣封为安宁郡公,协办政务。而平时表现出色的马承华则什么也没有。

虽然马承宣还没有获得实际上的储君地位,但这已经是开始了。

三月开始,马旭炎的身体急剧恶化,已经好几天没有召开众臣的会议了,都是马承宣来代替主持。

从三月开始到当年的九月,马承宣在齐尚礼、谢书元、谢宣明等人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首先是内政方面。

免除各地积欠户部的租赋课税,达五十二万贯;

提拔中小地主商人家庭出身的官吏到吏部、学务司任中级官员,达三十余人;严厉打击大商人大地主家庭和勋贵家庭的不法行径。

这半年多里,大族在各地被剥夺和被迫放弃的主要有:

崔家在宁安府、东林县被剥夺田产达一万多亩;

田家在怀远府被剥夺田产五千亩;

杜家在宁阳府被迫放弃田地两千亩;

杜家在连海县被迫放弃鱼塘两座;

张家在宁安府被迫转让田地一千五百亩;

范家、李家因走私违禁物品总计被罚没达六十万贯。

同时崔安邦、崔华南、田宜兴等都被申斥,范仲粹、范安粹和范景粹等已经事实上致仕或者很少干预政务的人也都被传旨的官吏所嘲讽。

八月底,因为在对大族的问题上,马承宣持强硬态度,甚至要求动兵来解决不守法的大族,同知枢密院事的崔华南适当地提醒了几句,结果却遭到了马承宣的当庭训斥,弄的崔华南和其父崔华南很没面子。

九月三日,马承宣直接下令免去崔华南的同知枢密院事一职,事先谁都毫不知晓。

崔华南被突然免职,让所有大族和勋贵子弟都深感害怕,从此是一言不发,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九月二十五日,在刚被迫罚没大量钱财后不久,范仲粹因难受惊吓而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五岁,两个弟弟范璟粹、范安粹也是病入膏肓。

十月,范仲粹的葬礼上,张、崔、杜、田、李等家非在任官员也代表家中元老纷纷出席葬礼,出席的有张光化、崔华西、杜德曜、田宜明、李运治。这其中田宜明是田宜兴的弟弟,李运治是李运昂的弟弟。

葬礼结束后,这些人也没有返回各自府中,而是在范家商议。

众人不敢也不能将矛头对准马承宣,主要是骂齐尚礼等人,但是谁都知道没有马承宣的支持,齐尚礼根本不敢对勋贵大族下这么重的手。

杜德曜是这里地位最高的人,但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在听,偶尔说几句模棱两可的话,但他已经听的很明白了,这些人事实上对马承宣有很深的不满了。

对于这么急匆匆的就打压大族的做法,马旭炎曾提醒过马承宣不要太着急,但是马旭炎却还是犯了大错,尤其是范仲粹死后,竟然毫无表示这是最不应该的。而马承华还劝过哥哥,但马承华则爱理不理,反而斥责弟弟为大族勋贵的保护者。

马承宣的一系列激进举措,让重病在身的马旭炎也深感忧虑,但他也想就此看看大族的忍耐极限到底在哪里。

永昌十五年可以说是让大族们极为愤懑又无奈的一年,年轻的激进势力对他们掌控的权力和财富起了兴趣,利用手中的权力和马承宣的支持对大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大族是步步退让。

永昌十六年正月过后,人们开始商议这一年要赴武国进贡的人选。

按照以前的惯例,一直是刘宪深、马若明来推荐的,但是这一年,马旭炎没有和他们商议,而是和自己的亲信齐尚礼、谢书元等商议。他们推荐由马承华来出任,一方面晋国以前有过这样的先例,马仲云时代马仲寿去过,马若文时代马若明更是常常去。

二月二十日,公族府令马若明因病去世,年八十一岁。

马承宣下令追封为太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忠。

而新任的公族府令,按照马若文身前答应的应该由马旭德出任,马承宣曾想推翻,但是黄傲英出面干预,马承宣最后同意以马旭德出任公族府令。

三月下旬,马旭炎病情加重,太医急报恐怕已经没几天了,全靠马旭炎的意志在支撑。

马旭炎病情日益加重,但是他自认为还是可以再坚持的,一直没有交代到底由谁接班。

马旭炎从情感倾向上来说是希望长子马承宣接班的,但是马承宣的诸多举措操之过急,而且太过于激进,而次子马承华则要沉稳许多,可是如果传位次子,长子和其后世该怎么办,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他,故而他久久难下决心,而远在东林的马若文听到这些后,也是分外焦虑,觉得他如果不回去,则局面恐怕更难以预料,但还是想再看看。

就在马旭炎病情加重已经没几天的情况下,齐尚礼等人坚持让马承华赶紧离开怀远府上路。马承华则坚决不同意,他要求见哥哥,见父亲,但是都被拒绝。通过嫂子王温瑜和林静珊来说情,但依然得不到哥哥的认同。

四月十日,马承宣命令马承华尽早上路。

十五日,在无可推脱的情况下,马承华被迫上路。随心的人有张光化、王文书、韩执宜、陈谏、凌准智、程异等人。这里面张光化是自己人,凌淮智也是马承华的心腹人员,而其余人则都不认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齐尚礼、谢书元等安排的人。

十七日,马承华一行抵达光宁港,然后从光宁港上路,二十二日抵达了连海县。

在连海县,知县兼镇守使余元化招待了马承华,他这几年里也渐渐感染了当年杜定瑞、徐季平的风格,而且对当年徐季平的功绩倍加赞誉,这让对大族一伙很不满的王文书、韩执宜、陈谏等人很不满,但是不敢公开发作。

十九日,马承华一行抵达闽州府,住进了海山会馆。一路上王文书等人虽然没有对其进行过分的举动,但也是不冷不热,这让马承华一行极为不爽,他只想赶紧结束此次的朝贡之旅,然后尽快返回。

也就在马承华北上的途中,五月七日,马旭炎在怀远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弥留时刻,临终前,他将长子叫到身旁,说:“你的举措已经过火了,适可而止吧,否则你也由危险,你不能被你身边的人绑架啊。晋国二百多年了,一直以平衡和睦为出发点,大族和平民之间要维持一定的平衡局面就可以了。与武国要和睦,要向南方积极开拓,否则生存艰难啊。”

马承宣口口声声全部答应,但是能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了。

在对长子交代完毕后,马旭炎留下妻子黄傲英说:“依我看,他难成大器,他的某些做法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已经酿成打错了。我在,投鼠忌器,没人敢。我不再则难以预料了。请父亲和岳母赶紧回来吧,没有他们会更乱啊。另外将来如果有不测,你也不要太过于执着,都是你的儿子,没必要厚此薄彼。另外就是咱们的儿媳和孙子,一定要保全他们。”

黄傲英:“我明白了。”

黄傲英已经知道了马旭炎的意思,他预感到自己去后,大族不排除会采取强硬举措。

次日,马旭炎将王温瑜、姚晓娇、林静珊等叫过来,对她们说:“你们都是好孩子,我放心。”

三人有些不理解,但是马旭炎也只能话说到如此了。

五月十日晚,晋公马旭炎因病去世,年五十八岁。

马旭炎成为了晋国历史上寿命最短也是在任时间最短的晋公。

马旭炎因病去世后,马承宣给父亲追赠为晋献王,国丧期一年。

马旭炎去世后,马承宣立即下令封锁消息,尤其是不能让朝贡使团知晓,他害怕马承华途中知道消息后返回,大族再里应外合,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同时,马承宣在父亲去世后,将父亲十分倚重的首席学士田建安罢免,而由自己的亲信方希直出任。

马旭炎临终并没有任命谁继任,但是齐尚礼等明确表示支持和拥护马承宣即位为晋公,而且他是长子的身份,合乎大统。左相刘宪深也没有办法反对,右相王元英支持马承宣继承,但是内心也是煎熬的。

而远在东林县的马若文听说了儿子去世,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本来早就要动身了,但因为身体也突发小病,不得不延误了时日,被迫推迟返回了怀远府的日期。就这样错过了返回怀远府也错过了见上儿子最后一面的机会。

看起来,拥立之争是落下帷幕了。马承宣以嫡长子的身份取得了优势,但是大族和勋贵集团的反应都太过平淡了,这完全不合乎常理。事实上真的就这样了吗,就这样结束了吗,就会这样简单吗,不会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