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十二年正月,因为还在国丧期,春节也过的分外平静。
这年二月三日,马承华和手下的工匠等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努力在原有兵器基础上改造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兵器,名曰三飞箭。并试制和改造了约两万支。这种兵器是在刀枪剑的基础上捆绑火药筒,刀枪剑三者长五尺五寸,重两斤,在箭簇后捆绑约两寸粗的火药桶。刀枪剑与普通的刀枪剑比,采用坚硬的硬木制作而成。可以捆绑火药桶发射,也可以取下作为长兵器使用。三飞箭可以由单兵在在木制的架子上发射,也可以由重型床弩发射,射程可达三百步。
另外马承华和工匠在武国工匠的帮助下成功大量仿造了武国的架火战车和神火建屛。架火战车是一种手推独轮车。车的两侧还装有火铳和长矛各两支,以配合火箭来杀伤不同的目标;前有绵帘,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一百六十支,火铳二支,长枪两支,此车由两人操作。神火箭屏是于方形木箱内装火箭百余枚,各药线总会于火门处,以药线系于种火库。下设两木墩支撑,中有转机铁轴将箭屏连接于墩。机动火发,众箭齐飞,全部密集齐射后,射程可达五百步。
除此还制成了百虎齐奔箭,一次可以发射一百只火箭,射程五百步。当然武国精锐装备的连发火箭有多种,有连射五发、十发、二十发、二十五发、三十发、三十二发、五十发和一百发的。五发和一百发的射程五百步,三十发的射程在二百到三百步,五十到一百发的射程为四百到五百步。
晋国早已经能够制造五十发以下的,但五十发以上的有一定技术障碍,而且缺乏搭载工具。在得到武国工匠后,晋国迅速攻破了技术障碍,得以制造这种利器。为了节约资源集中制造,马承华下令以制造五发、三十二发、一百发三种式样为主的火箭。
单个的火箭其精度很差,但是如果密集的火箭发射,可以确保射程和精度,而且密集的火力能够给敌人以震慑,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
马承华在二月二十日请祖父马若文和父亲马旭炎,左相杜定瑞,枢密使王元俊在校场观看了三飞箭的单兵发射和床弩发射,还有一窝蜂、百虎齐奔箭的试射。
试射效果很不错,对密集人群有很大的杀伤功能,另外因其箭头锐利并有火药桶助推,还具有很强的破甲能力。马若文、马旭炎、杜定瑞、王元俊等对其赞不绝口。
马旭炎当即批准由将作院大批量生产,然后装备军队使用。
三飞箭刚生产一个月,就迎来了第一次作战。
三月二十五日,马旭炎接铭英府崔曜坤等奏报,洛那卡国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叛乱人数高达十余万,几乎遍及洛那卡国各地。洛那卡国无力镇压,国王扎罗玛尔比的长子卡斯罗也在三月初战死。国王扎罗玛尔比只能坚守王宫宫城及有限的几个城镇区域,并急报铭英府、永晋府两地,请求晋国火速派兵支援。洛那卡王宫驻军统制李正维也率所部三千人帮助国王守卫宫城,虽然抵挡住了叛军的攻势,但依然面临很大压力。崔曜坤、于允晨得报后,立即上奏请求派兵支援,并已经抽调自身有限的机动兵力总计三千人对王宫进行支援,并扼守晋国与洛那卡国的边界,避免叛乱波及到晋国南洋境内。
马旭炎接报后,立即召中书省、枢密院和六部大臣和长子、次子商议。
对于派兵支援没有异议,唯独马承宣有些不同意见,他说:“洛那卡国战事已经很激烈了,按照崔曜坤的奏报,叙述的已经至少也是半个月之前的情况了。如今还不知什么样子。儿臣的意思是只要保住王宫和国王及几个富庶区域即可,其余地方多山地部落,可任其为之。不管洛那卡国谁主政,只要他们遵守前约即可。”
马旭炎没想到长子竟然会有这样的妥协之见,杜定瑞、刘宪深、王元俊、崔安邦、何胜也都大感意外,但这些人都没有任何表态。
马承华则说:“儿臣赞同大哥的一句话,即不管洛那卡国谁主政,他们必须遵守前约。但是目前的国王对我国还是比较友好的,他既然请求救援,我们无论出于哪方面考虑都必须出兵救援。”
杜定瑞、刘宪深等都支持马承华的意见。
杜定瑞接着说:“依老臣看,叛军虽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其没有水师战船可以封锁海口。我国宜先出动水师封锁港口,并从洛国西部登陆,建立稳固据点。然后先解除王宫之围,再进剿各地匪患。叛军战斗力必不会强到哪里,但是人数毕竟不少,如果光靠官军,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估计至少要动用水师数千,步骑兵两万多人。以臣看,我军可出动精锐万人作为机动兵力,伺机作战。”
王元俊:“另外臣认为可以从铭英府、永晋府招募人员组成团练武装,让他们参加作战。他们都是本地人,晓谕他们如果洛国叛乱波及到二府之地,他们的权益也会受损。”
刘宪深:“杜相和王枢相都老于战事,臣赞同。”
唐定飞:“臣认为还可以从镇海州、天雄府、昌南州各抽调部分汉化土人或汉人组成援军,兵力控制在三千人左右,由永晋府从武库发放兵器,让他们北上增援。一来他们距离较近,二来也是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
崔安邦:“洛那卡国人口虽说不是当年百万之众,却仍有五十多万人,汉人约占三分之一,大多从事商贸活动,家资丰厚,可否让他们也自己招募兵员,官府发放兵器,让其也参加作战。以那些商人的能力,招募个万八千人应该是没问题的。”
杜德曜:“以臣来看,我军此次出兵不宜过多,但一定要精兵而且器械精利,并严明军纪,让洛国人以后对我更加依赖和顺从。”
马旭炎:“众卿所言都很有道理,立即实行。南下统帅谁可出任啊?”
杜定瑞、王元俊都已经年过花甲并接近古稀之年,且官高位显不宜轻动,自然不能出任了。最后马旭炎决定先调兵,然后决定统帅。
从三月二十六日到四月十日,中书省、枢密院一道道调兵命令下达:
铭英府水军都统制赵吉河率军扼守宁河港及洛国北部港口;
宁安府水军都统制颜振泉率水师三千人南下登陆洛国西部维美港;
永晋府水军都统制李扬舟率水师北上固守维美港;
宁阳军都指挥使潘厮铎率朗马达、张承谭、柏文明等精兵七千人南下;
永晋府、镇海州、天雄府、昌南州各选募精兵五千人由崔庆维率领北上;
崔曜坤、于允晨招募两地兵马组成团练各五千人派人进剿。
同时还下令兵部工部和将作院将大批兵器尤其是新式火器尤其是三飞箭、一窝蜂和百虎箭运往南洋,希望以火力优势减少伤亡,而且也是为了试验这种兵器的性能,通过实战来检验并改进。
而在一道道调兵命令下达的同时,各方也在围绕统帅人选进行争夺。勋贵集团希望以崔安达或者杜德曜出任,西海派主张刘天韵出任。
统帅的问题,马旭炎还曾请示马若文,论能力和对南洋的熟悉自然是刘天韵,但是刘天韵作风太过强硬,而此次的人马来自各地,并有团练,刘天韵太过强硬的风格可能会误事。最后马旭炎在四月二十日决定以杜德曜为南洋宣抚招讨使兼督办团练使,节制南洋官吏驻军,便宜行事。刑部次官刘天韵、宁阳军都指挥使潘厮铎为副使,怀远府知府田宜兴为长史、仪仗司副都指挥使李浩煦为参军率军进剿。马承华作为秘书郎也参与作战。
临行前,马旭炎对杜德曜及刘天韵、田宜兴、李浩煦等嘱托,一定要严明军纪,恩威和剿抚并用,尽量减少杀戮。杜定瑞也嘱咐自己的长子一定要按照晋公的吩咐办,同时也要与副帅和马承华等处理好关系。
马承华能参与战事,无疑是马旭炎对长子不满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王温瑜、林静珊对马承宣也是无可奈何。
四月五日,颜振泉就接到命令,六日即率水军南下,十二日就顺利登陆了维美港。维美港虽然没被叛军封锁和贡献,但维美港外不远的城镇则被叛军攻击了多次,虽然未被贡献,但是也遭到了多次洗劫。维美港东部五十里最重要的邦桂镇是洛那卡国西部最热闹的集市,也是通向维美港的必经之路,在此商贸的汉人和各族人口有两三万人,财富充足,叛军对此已经攻击了一个多月,但在当地守军和汉族商人招募武装的守护下,依然在坚守。
颜振泉十二日登陆后,就立即在当地官员带路下前往邦桂镇。颜振泉所部虽然多水师,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赶到邦桂镇后,立即趁夜对叛军发动夜袭,一战斩杀叛军三千人。邦桂镇官吏拉尔玛和汉族富商的首领周玄思见晋国援军到来如释重负,那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赵吉河的水师在十日登陆洛国北部帕伦港,在此建立稳固的据点,以确保大部队的登陆。
李扬舟的水师十五日抵达维美港,接替颜振泉。而颜振泉则顺势将留守的水师将士也全部接上岸在邦桂镇固守,与叛军展开拉锯战。
潘厮铎的大军七千人与四月二十五日全部抵达了帕伦港,然后以张承谭、柏文明为左右两翼,自己居中策应,立即投入攻击到五月初已经向南推进了一百多里地,收复了沿海地带的重要平原地区,距离王宫宫城还有一百五十里,但是前面是崇山峻岭,行进颇为艰难。因此潘厮铎决定以张承谭率精锐固守平原和山地交界的重要关隘,自己则在二线布置防御。
五月七日,杜德曜等招讨使府人员抵达了铭英府,首先是查问了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以及目前的战况还有各军的位置,包括北上援军及招募团练的事宜等。
崔曜坤首先介绍了事情的起因,他说:“此次洛那卡国大规模叛乱是从去年十一月就开始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只在南部和西部山区,谁也没有在意。但从正月中旬开始愈演愈烈,城镇居民商旅大多没有意料,故而南部、西部、北部城镇大多被攻陷。叛军首领是洛那卡国的拉穆尔,还有一些土人化的汉人,以及其他各部落人员等。拉穆尔是土人,但也会汉语,对汉族事务也有所了解,并重金招募了汉族人员,帮其制造了一些兵器,还打造了一些攻城器械,虽然简陋,但却颇为管用。国王从二月初开始在意此事,派最骁勇的长子卡斯罗率军镇压,是一路克捷,但是中了拉穆尔诱敌深入之计,在王宫西部二百里的山区中遭埋伏身亡,所部万余人除被歼灭和溃散外,有两千多人也投靠了叛军,还携带了大量兵器,因此叛军战斗力反而更强。到四月底,洛那卡国能控制的只有王宫附近二百里之地,还有维美、帕伦两个良港,以及东部与宁河县交界的区域和南部与永晋府交界的区域。而叛军叛乱的起因是不满洛国对山区部落的大力开发和征剿。”
杜德曜:“那既然国王长子都死了,他还有什么人可用吗?”
崔曜坤:“据下官所知,国王有八子一女。这已经属于洛国历任国王中子女最少的之一了。其长子勇悍善战,也颇具才能,但刚愎自用,故有此败。而次子和女儿则是国王的汉族王妃所生的,其余的儿子都没什么能力。”
杜德曜:“洛国国王有汉族妃子?”
崔曜坤:“是的,在洛国的汉族人口占其人口三分之一。不少富商子弟与洛国官方交情不一般,国王娶些汉人妃子也并不稀罕。”
刘天韵:“那这对汉人妃子生的儿女如何?”
崔曜坤:“这个儿子名叫卡麦罗,受其母影响,对汉人和汉族文化颇为喜爱,时年二十一岁,尚未婚配,晋国永定九年出生。但也因其是汉族人所生,国王对其虽然宠爱但并不重视,一直不打算让其接班。而这个女儿名叫卡埃伦,二十二岁,晋国永定八年出生。为父母所宠爱,虽为女子,但颇有智谋,也尚未婚配,而且据称其相貌极其出众。”
杜德曜:“崔大人,你招募的团练如何了,援军到了吗?”
崔曜坤:“回大帅,铭英府的团练招募已经基本完成,正在派人训练当中。训练的人是当年平定孙先逸叛乱的董星五,训练的地方在宁河县。”
杜德曜:“是他啊,那我就放心了。他跟我年龄差不多,比我略大。”
崔曜坤:“此人在当年平定叛乱后,一直就在宁河县境内,安心耕读,也一直还留有两千人的武装,但一直安分守己,此次洛国叛乱后,他多次请求率兵征讨。”
刘天韵:“大帅认识此人啊。”
杜德曜:“是,当年平定孙先逸叛乱时候,家父和我曾与其作战,战败后投降,一直恭顺,并拒绝出任官职。其人骁勇善战,所部多亡命徒和朴实农牧狩猎之民,战斗力极其强悍,尤善山地作战。”
刘天韵:“原来如此啊,崔大人,永晋府等地援军到了吗?”
崔曜坤:“于大人和李大人、陈大人在不久前接到了命令。应该已经在北上的途中了,但是其战斗力就难说了。”
杜德曜:“他们应该何时到?”
崔曜坤:“按时间,最晚六月初就应该来了。”
杜德曜:“那就好,来了后一起带往宁河县,由董星五来训练他们,武库发放兵器。”
五月十五日,杜德曜将帅府转移到宁河县,在此见到了二十多年没见的老朋友、老战友董星五。二十多年没见,董星五身体依然强壮,而且还学了不少文化。
董星五:“大帅,杜相可好啊。”
杜德曜:“好,不过终究上了年纪,加上事务繁多,不如当年了。”
董星五:“等打完仗,我想去看看杜相。”
杜德曜:“好啊,他也想见你。你训练的人马怎么样了。”
董星五:“请大帅检阅。”
杜德曜检阅了董星五的两千亲军,还有三千训练的团练。虽然这些团练战斗力还不及董星五两千亲军,但看起来生龙活虎,可堪一战。不过兵器有些简陋。
杜德曜说:“就是兵器差了一些,精神头很好。”
随即命武库拨付长短兵器一万件,弓五千张,神臂弓一千张,箭矢二十万,还额外允许增加了一窝蜂火箭二十筒。
在宁河县的时候,杜德曜召潘厮铎来见,潘厮铎得令后于五月二十五日率两千精锐前往宁河县招讨使府。
六月五日,崔庆维也终于带着土人和汉人的混合军三千人来到了宁河县。这支军队人数不多,永晋府抽调的有五百人,天雄府抽调了二百人,镇海州有七百人,其余的一千六百人都是昌南州出的。昌南州这部分人都是这两年来陈忠继和马思巴尔洛所训练出来的,有一千多土人,六百多汉人。总计这支三千人的军队汉人和土人各占约一半的比例。但装备还是不错的,有长枪短刀总计五千把、弓一千两百张、弩三百张,携带箭矢十五万,还有一窝蜂等大小火器二十件。另外崔庆维还带来一位副手,是陈忠继这几年训练选拔出来的,名叫刘通奎,有勇有谋,可以弥补崔庆维的不足。
这批人来到宁河后,崔庆维立即拜见杜德曜。杜德曜命崔庆维部归董星五训练指挥。并以董星五为先锋军都统制,崔庆维为副都统制,统帅铭英府和永晋府等地援军及董星五部亲军共八千人。
杜德曜从六月开始听取各地的报告,尤其是叛乱武装的人员及兵力还有装备和地域物产的情报,但却并没有做出大规模的出兵决策。而王宫方面,洛那卡国国王扎罗玛尔比听说潘厮铎的大军已经抵达王宫都城北部一百五十里地时候,曾十分高兴,想派军北上,与之打通联系,但是解围作战失败了。为此他听取王宫晋国驻军都统制李正维的建议派精干斥候携带地形图前往宁河县,请大军走小路增援王宫。扎罗玛尔比遂派自己的亲信大臣罗拉加尔和精干斥候与五月底走东部的小路前往宁河县求救。
六月到七月的时间里,杜德曜一面视察董星五训练部队,一面听取各地的报告。同时运往南洋的兵器和粮草也基本就绪。从南洋府库调拨的兵器主要是长短枪刀剑和弓弩及部分箭矢。而从海山洲运来了重型弓弩和大小火器,还有大量的一窝蜂火箭、百虎箭和马承华等人刚刚发明并批量生产的三飞箭。三飞箭这几个月刚生产出才一万余支,加上试制出来的两万支,不过三万支,马旭炎就下令拨付一半给前线。
这两个月里杜德曜得知了叛乱的具体情况和洛那卡国这些年的情况。扎罗玛尔比已经六十多岁,虽然有一定的治国之才,但好色无度,后宫嫔妃妻妾成群,但儿子却不多。另外后宫之中的争权也颇为激烈,以王后伊格罗梅因和王妃娇拉汀的争斗尤其激烈。不久前战死的国王长子卡斯罗就是王后之子,而卡麦罗则是伊格罗梅因的儿子。伊格罗梅因汉名叫做霍思菱,时年四十五岁。双方的争夺焦点就是谁接班,如果卡斯罗不死,那是毫无疑义的,而且扎罗玛尔比此次派卡斯罗出征,也是希望加重长子的权威,但是卡斯罗一死,一切都成为泡影,接班人的问题再次浮上水面。而此次请求晋国大举派兵,也是霍思菱所积极主张的,国王思考后也只能如此。
也就是在这两个月里,杜德曜还得知叛军中南部的武装多是部落武装,大者拥兵上万,小者亦有数百人,他们随同拉穆尔叛乱,一方面是不满洛国这几年积极开发部落山区的政策,另外也是想谋求更大的独立性。而且中南部叛乱的部落已经有十五六个,而洛那卡国整个控制的部落也只有不到三十个,可以说洛国此次叛乱是部落大反叛,而且有一半以上的部落造反。如果没有晋军帮着固守都城,恐怕早就也完蛋了。另外这些部落对地形熟悉,利用山形地貌可攻可守,官军难以有效歼灭。
而且这两个月里,洛那卡国各地和铭英府、永晋府的团练武装也兴起了。铭英府、永晋府邻近洛那卡国的团练武装总计约有万人,其中铭英府约六千人,永晋府近四千人。
七月十五日,铭英府知府崔曜坤和宁河知县高朗报告说扎罗玛尔比派人求援,还有国王及李正维的亲笔信。杜德曜接见了他们。
罗拉加尔在杜德曜面前是痛哭流涕,声泪俱下,请杜德曜赶紧发兵,称如果不紧急救援,王宫恐怕就不保了。杜德曜是不断安抚,说会赶快派兵,然后让他下去休息。
七月二十日,杜德曜让罗拉加尔返回王宫,然后在二十一日召集众人商议对策,连远在维美港的颜振泉也经水路到永晋府来到了宁河县来议事。维美一带的防务由李扬舟代理。
这几个月对于叛乱的情况,杜德曜熟悉了,其余人也都熟悉了。但是对如何弥平叛乱,众人的意见不一。
潘厮铎是军人出身,作战勇猛也有些谋略,但对政务不精通,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灭,但是此举遭到了刘天韵、崔曜坤、颜振泉等人的反对,田宜兴、马承华也反对,但他们不作声。
刘天韵、崔曜坤在南洋任职时间最长,对洛那卡国相对其他人而言更熟悉,他们的意见是可以也必须救援洛国,尤其是王宫一带,但是要帮助其弥平各地十多处共十余万的叛乱,则不能。
刘天韵说:“我晋国不是无力帮其平定所有叛乱,但是如果帮助其解决,光靠现有兵力根本不够,而且也不是一年半载能解决的,没有三五年时间是做不到的,因为山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晋国不能为洛那卡国耗费自己的兵力和粮草。何况如果我们深陷此地的话,南部的蒲端国如果趁机威胁天雄府和昌南州会怎么办,所有我不赞成帮助其弥平所有叛乱。”
崔曜坤说:“历次在南洋作战,朝廷均会支持,但是南洋各州府也会派兵并要抽调粮饷,虽然南洋州府也算是富庶之地,但也无法经得起这种长期作战。所有,属下也不赞同帮助其弥平所有叛乱,我们辛辛苦苦是为了洛那卡国做嫁衣吗?”
颜振泉说:“以末将来看,我们可以帮助其解决都城以北及南部部分地区的叛乱,沿海的叛乱也比较容易解决,但是中南部的大片山区土著宜招抚为上,如果他们能放下武器归顺我们,则我们可以效法昌南州对土著部落的招抚做法授予其官爵,羁縻应对之。只要他们不反叛,按时进贡其特有的木材、矿产等即可。”
颜振泉的这个思路很有新意,让众人感觉耳目一新。
刘天韵说:“对,有道理。如果可以这样,我们就可以事实上将各部落从洛那卡国的管理中剥离出来,成为我们直接羁縻管理的部落。另外也可以削弱洛那卡国的实力,实现以夷制夷,不至于有的时候必须要依靠洛那卡才能,此议臣赞同。”
崔曜坤也同意。
田宜兴此时说:“大帅、副帅,各位将军大人,属下认为颜将军所言至理,但如此,我们必须有个衙署。为此,属下认为可效汉魏故事,在洛那卡国设都护府,以都护镇守此地,节制洛那卡国及各地部落,颁发印信。这样,洛那卡国虽还保留国的名义,但实际上则变相成为我国之属地。我都护府不干预其日常事务,但其涉外邦交、训练军队等大事必须与我都护协商,经我之同意方能。其重要大臣的任命及储君人选也必须经过晋公的同意,何况这是之前祖宗前约就允许的。”
对于田宜兴的这番建议,众人都一致赞同,潘厮铎也极为赞同。
杜德曜非常高兴这样的结果,这时他看了看马承华,问:“二公子,你有什么意见呢?”
马承华:“大帅,岂敢。我虽为晋公次子,但只是秘书郎,正八品而已,岂能乱言,何况我太过年轻。”
杜德曜说:“二公子不必谦虚,今日大家无论品级大小和身份,畅所欲言,你尽管说。”
马承华:“那晚辈就随便说几句,说错请大家不要见怪。”
杜德曜:“说。”
马承华:“晚辈觉得颜将军、刘帅、崔大人和田大人的建议都高瞻远瞩,晚辈极为赞同。晚辈蒙父祖厚爱,平日只是研究些器械,但是也知道晋国这几年来虽然成就颇大,但耗费也不小。我们实在无力帮助其弥平这十几万人的叛乱,我们不能辛辛苦苦一场,耗费数百万死伤弟兄们的性命为他国白白贡献。我们可以帮助其弥平主要叛乱,但是他洛那卡国必须有所回报。此次出征军费,他必须分担一半,至少三分之一,虽然他也耗费不少,但是其都城既然能坚守这么长时间,必然仓储丰富,可以从仓储中调拨,也可以分期。另外晚辈极为赞同田大人设都护府的主张,建议大帅及早拟定人选,并将建议上报父祖允准。另外晚辈还有一个建议,即帮助其解围都城之后,则请国王立其次子为储君,其仰慕汉化,况还比较年轻,可以逐渐培养其成为我晋国忠实的臣子。另外要任命一些与我友好的大臣,必要时候可以我方直接派出。此外晚辈认为可以让储君娶我晋国公室或者勋贵家族之女为后,并永为定制,这样更容易控制。国王不还有个女儿吗,让其嫁入我晋国,在我晋国生儿育女,一方面结两国和好,另外这也是他国王的外孙。据说南洋部落国家传承虽也多为男子,但也有女主继承的时候。如果这个国王不听话,我们就拥立女主或其后裔。当然手段上我们要更温和一些,不至于让其国人厌恶我晋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施恩于民,恩威其官吏国王,老百姓只要不反对,则洛那卡国必将更亲近我晋国。这都是晚辈的浅见,请大帅和各位大人指正。”
马承华滔滔不绝说了这么多,大家都听得很专注,他说完了,人们还认为他有话说。杜德曜对此非常满意,竟然鼓起掌来了,众人也跟着鼓掌,掌声持续了很一会儿才停息。马承华可以看出众人是发自内心认同他的主张。
杜德曜此时说:“二公子所见实属高明,本帅也佩服。当然此虽为远略,但也宜尽快实施,并上报晋公和宁阳王。这样,本帅命令以颜振泉、李扬舟部水师为西路招抚使,主攻西部沿海主要港口和贸易据点,然后伺机招抚邻近部落。”
颜振泉:“末将遵命。”
杜德曜:“潘厮铎。”
潘厮铎:“末将在。”
杜德曜:“你为北路招讨使,根据洛国罗拉加尔提供的地图从山间小道进入王宫都城附近,与李正维一起反击叛军,最晚不得于九月十日抵达,否则军法从事。”
潘厮铎:“末将遵命。”
杜德曜:“崔庆维、刘通奎。”
崔庆维、刘通奎:“末将在。”
杜德曜:“你二人率三千人马从宁河县南下后西进,目的是招抚洛国南部低平地带的匪患,你们的地方多山地,可相机决定剿抚事宜。”
崔庆维、刘通奎:“末将遵命。”
杜德曜:“田宜兴、马承华、崔曜坤。”
田宜兴、马承华、崔曜坤:“属下在。”
杜德曜:“你等专办粮草军需事宜,同时将刚才所议拟成奏闻,我阅后,立即上报晋公和宁阳王。另外,崔曜坤,你以我的名义命令于允晨,命各地团练武装尽快展开反攻。”
田宜兴、马承华、崔曜坤:“属下遵命。”
杜德曜:“刘副帅和董星五,以五千人为后备机动兵力,随我从宁河县西部进抵都城,进抵王宫都城的部队。”
刘天韵、董星五:“是。”
二十二日开始,每个人都开始忙着做自己的任务,忙的是不可开交。
颜振泉辗转奔波,于八月十日抵达了维美港,然后以部分兵力在邦桂镇一带展开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到二十日已经从西面进抵距离都城约七十里地。然后以团练武装周玄思部镇守邦桂镇及其附近地域。然后其率领精锐与李扬舟分兵走水路反攻。李扬舟与八月二十五日北上攻下了拉瓦港。颜振泉则进攻南方最重要的一处港口,即维美港南部一百多里的南多港。
此地有叛军精锐三万人镇守。颜振泉集中主力和当地团练武装共一万三千人与之鏖战三天,与叛军从八月二十九日到九月二日激战了三天,才最终南下了南多港。歼敌一万七千五百余人,俘虏五千五百人,其余四散逃亡,并斩杀了此地叛军头目拉姆墩柱尔,此人是拉穆尔手下悍将之一。自身也损失了约两千余人,这已经是颜振泉经历过的最惨烈的陆战了,他之前从未遭到如此的伤亡。
在收复南多港后,顺势东进,到九月十日,又向前推进了五十里。然后招抚东部大小部落五处,招抚人口约六万余人。
崔庆维、刘通奎部八月二日抵达了宁河县南部后,立即跨国边境进入洛那卡国南部地区,此地山势险峻,各种土人部落极多。崔庆维对山区作战和与土人打交道并不擅长,全权依靠刘通奎。刘通奎采取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以剿开路的办法,先在八月十六日收复洛国南部重镇巴云邦,救出被叛军俘虏的巴云邦守将和官吏百余人。此地为洛那卡国镇守南部边疆的重镇,各族人口约十余万,汉人约两万余人。其中北部地势平坦,人口多在北部,稻米、香蕉、芒果等农产品十分丰富,是洛国的主要农业产区之一。而南部则崇山峻岭,多土人部落。
巴云邦的守将官吏被晋国救出后,是非常感激的。八月二十日,在巴云邦南部三十里处,崔庆维、刘通奎和部分团练武装及洛国南部官军总计一万余人,在巴云邦官吏的带路下,一战击败南部最大的部落伊洛特部落,俘虏其两千余人,生擒其首领伊洛特瓦尔。崔庆维、刘通奎释放了他,然后向他晓谕了朝廷尤其是晋国的恩义,伊洛特瓦尔感念崔庆维、刘通奎的恩义,决意归顺晋国。崔庆维顺势任命其以伊洛特安抚使。然后在伊洛特瓦尔的帮助下,到九月十日的一个月之内,招抚洛国南部大小部落一十五处,归附人口八万七万五百余人。最大的部落就是伊洛特瓦尔,该部总计人口有三万六千三百余人,是洛国东南部最大的部落之首,最小的部落只有二百余人。
西南两路的进攻和招抚都颇为顺利,下来就是北部和东部解围洛国都城的事宜了。
潘厮铎八月一日返回到前沿驻地时候,就开始布置南下进攻事宜。虽然有地图还有向导,但是行进仍然艰难。重型装备无法跟随山区前行,不得不由随军工匠将其拆卸后肩挑人抗来缓慢前行。到九月二日,历经一个月的行军,才进抵都城北部约二十里处,然后派人通知国王和李正维。
洛那卡国国王得知潘厮铎部终于抵达都城附近,是极为激动,立即派人与之打通了联系,并送出了一定的物资给养。
而东部杜德曜方面。距离最近,但是行走也十分艰难。
杜德曜、刘天韵、董星五及其部众五千人从塔尔克出发,也是将重型弓弩和投石机全部拆卸而行,到九月六日才抵达都城东部二十余里外安营扎寨。当然沿途也招抚了多处小部落,并吸纳了洛国东部的汉族和其余各族团练武装七千多人,这样总计杜德曜部已经有一万两千人。
洛国国王得知杜德曜大军也抵达后,万分欢喜,派自己的次子卡麦罗和王宫军队统帅阿布拉出城迎接。并与杜德曜商议共同反攻的事宜。
双方约定与九月十日开始全面反攻。
而这几天里,拉穆尔对王宫都城的攻击虽然仍然很猛烈,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拉穆尔虽骁勇,但是他贪图王宫储存财富,将精力和许多主力都浪费在了攻城上,而忽视了对周围援军的打击上,让晋军得以从容的增援到都城。
九月十日,阿布拉、潘厮铎和杜德曜大军一起反击。
潘厮铎和杜德曜两路人马以野战为主,阿布拉率洛那卡国最后的精兵万余人也出城加入野战,与叛军近六万人展开了激战。其中杜德曜部居中,潘厮铎、阿布拉为左右两翼。
潘厮铎部人马以步兵为主,另有三百重甲骑兵。在野战中,这三百重甲骑兵由张承谭、柏文明率领,与拉穆尔的主力展开激战,凭借骑兵的冲击力和重甲的防护力,还有火铳的威力,大破拉穆尔叛军主力数千人。
而杜德曜部方面,杜德曜、刘天韵坐镇指挥。董星五及其五千人及各地团练武装冲锋。董星五以守为攻,因为他没有骑兵。而是结阵防守,与叛军打阵战。
叛军拉穆尔见拉穆尔没有骑兵无法远距离冲锋,集结自己几乎剩下所有的三千多骑兵队发起冲锋,并以步兵随后掩护。
在叛军骑兵近距离攻击到约三百步的时候,董星五部官军的一窝蜂、三飞箭、百虎箭纷纷发射,重型床弩也发射三飞箭,投石机则发射火毬,大多命中叛军。这一轮密集火力打击击杀了叛军六千多人。叛军士气大跌,然后官军和团练武装的步兵也随即冲锋。
而阿布拉方面的万余精兵也发动了攻击。洛国官军没有重型弓弩和投石机这样的大型兵器,但是有不少仿制晋国的中小型弓弩,而且其长枪十分锐利,在近战之中也能占据不少优势。同时阿布拉也看到了晋军火器之精利,尤其是一窝蜂、三飞箭、百虎箭的巨大威力,让其十分震撼。而城头上的洛那卡国国王扎罗玛尔比及其次子卡麦罗还有女儿卡埃伦也都见证了这一幕,对晋军火器之凶猛、重型投石机、三弓床弩之威力无不震惊。
这场厮杀混战,从早上杀到午后,晋国和洛那卡国联军总计两万七千人与叛军近六万人厮杀一天,叛军死伤约两万余人,而联军死伤不足三千人,联军死伤较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器械精利,尤其是三飞箭、一窝蜂的巨大威力。而床弩搭载的三飞箭,最远可达五百步,二百步内更是威力极大。虽然床弩连续发射速度慢,但是晋军此战投入了床弩共百余张。不少床弩是搭载七支箭矢,威力相当恐怖。
拉穆尔原以为虽然晋军来援,但自己有兵力优势,至少不至于大败,但结果一天下来死伤就达到了三分之一,不得不下令撤退,杜德曜见敌军后撤,立即下令全军反攻,到入夜的时候又斩杀了万余人。一天的作战,叛军已经死伤了一半人马,并将叛军杀退三十里,后撤到城外七十里地再次安营扎寨下来。
当夜,洛国国王邀请杜德曜等进城进宫庆祝,但是杜德曜拒绝了,而是驻扎城外,派刘天韵进宫与之商谈。
刘天韵进宫后与国王及卡麦罗等人商议后,决定当夜派兵夜袭叛军。
当夜,以董星五、阿布拉部为主力,夜袭叛军。虽然叛军有所准备,但仍斩杀叛军上千人。
拉穆尔见野战、攻城都无法战胜,不得不向后退却,放弃了攻打王宫都城的作战。
九月十五日,杜德曜下令以三百重甲骑兵和三千精锐轻装步兵迂回到敌军侧后方,然后以大军正面压制,目的是不能让叛军逐步后撤,力求一举歼灭之。
当日,柏文明、董星五率步骑兵立即展开迂回作战。
十六日,杜德曜、刘天韵、阿布拉指挥主力大军展开正面压制作战,叛军士气已坠,难以抵挡联军的冲击,不得不后撤,此时在城外八十里地的一处小山口中被柏文明、董星五截断了退路。可以说是把叛军装进了口袋当中,此时叛军尚有约两万人。
从十六日到二十日,联军将叛军团团包围,叛军无法突围,而且联军掐断了所有的出口和退路,叛军无法突围,加上粮草饮水断绝,箭矢也消耗殆尽,陷入了一片混乱。
二十一日午时,杜德曜和洛国国王扎罗玛尔比联名下令对叛军发起劝降,下令如果交出兵器,交出拉穆尔的人头,则其余人可以既往不咎。时间只有一天,如果到二十二日午时没有答复,则将发起总攻,到时候则不接受投降了。
这一天的时间里,叛军内部已经炸开了锅,这两万余人知道无法突围了,但是却也没人敢杀死拉穆尔,局势陷入了僵持。
二十二日晨,杜德曜、潘厮铎、阿布拉亲临前线,如果到午时还没有投降,则将下令强攻。
时间很快,眼见午时将至,叛军仍未有动静,杜德曜、阿布拉已经决定要硬攻了,就在这时候,有人从叛军中出来,并拿着一颗人头,原来在最后的时刻,叛军内部还是有胆子大的人冒险杀了拉穆尔,并投降。
杜德曜等见状,下令先暂停进攻。
这名出来的叛军头目是叛军的三把手,名曰扎布洛。他在得知晋国大军要增援的时候,就主张与洛国和谈,以维持体面的既得利益的和平,但是拉穆尔及其副手垃朱穆则坚持强硬对抗路线。结果导致了惨败,而在这最后的一天里,扎布洛百般思考之后,还是率亲随决议杀了拉穆尔。
扎布洛向杜德曜、阿布拉说:“我等已经按照约定杀了拉穆尔,但你们能保证我们剩余人的安全吗,真的可以既往不咎。”
阿布拉:“国王陛下已经同意了。”
随后阿布拉拿出了国王的命令,有国王的大印。
扎布洛:“杜将军,你呢?”
杜德曜:“我晋军是应国王邀请而来,既然国王同意,我们当然同意。”
见有国王的命令诏书,扎布洛也就放心了,下令放下武器。
杜德曜对于这批以洛国人为主夹杂部分汉人的亡命徒武装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其作战失败了,但联军获胜,相当程度上是靠着兵器的缘故,而且这些都是晋军精锐,如果一般的晋军在同等条件下未必能占多少优势。所以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即招募这些人参加晋军。
二十三日,杜德曜、阿布拉等带着扎布洛还有拉穆尔的人头到宫城见国王扎罗玛尔比。
扎罗玛尔比见到拉穆尔的人头终于放心了,这场叛乱历时十个月基本算是平定了,但是南部尚有大小匪患三万多人尚未平息,但都不足为虑了。
扎罗玛尔比见晋军主力在此,一方面对杜德曜和晋国的援救百般感谢,同时还请晋军继续南下,帮助平定剩余叛乱。
杜德曜:“我军虽然精锐,但是连番作战,加上长途远行,已经消耗很多,无力继续南下。但是既然国王陛下当面请求,我顾念两国友谊,可以试一试,但我有些要求,请国王陛下同意。”
扎罗玛尔比:“杜帅,请讲。”
杜德曜:“我请贵国支援一些粮草,另外允许我们相机决定是剿还是抚。另外就是扎布洛这投降的两万人,请我选取部分人纳入我军指挥,毕竟他们是本地人,熟悉环境。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两国邦交事宜,事后由我,还有田大人、秘书郎与贵国协商。”
扎罗玛尔比想到了晋国的援助不会白援助,但为了王位,不得不答应。同意杜德曜的要求,而关于邦交事宜,则由次子卡麦罗、首席大臣阿里尼尔和罗拉加尔与杜德曜、田宜兴、马承华商量。
而带兵出征的事宜,杜德曜让刘天韵、董星五抽取精锐五千人,团练武装三千人,洛国精锐两千人和投降兵员五千人,组成一万五千人的混合联军,由刘天韵、董星五统帅适时出征。
而潘厮铎则和李正维、阿布拉镇守王宫。
九月二十五日到十月五日,刘天韵、董星五从扎布洛的投降人员中选取精壮五千人加入官军,纳入晋军序列。同时强令洛国府库发放粮食和金银,重赏扎布洛和这些人,立即赢得了扎布洛的好感。
从十月一日起,杜德曜、田宜兴、马承华则开始与洛那卡国开始协商。崔曜坤也被杜德曜调往洛国都城,重点是拉拢洛国王妃霍思菱,还有就是与阿布拉打好关系,因为阿布拉这时候手握洛国最后的精锐,如果他倾向于晋国,则一切可成,反之则比较麻烦。
而刘天韵的联军,十月五日到十月二十日一直在训练,十月二十一日正式南下出征。
在这近一个月里,杜德曜等与卡麦罗的谈判也在进行。
卡麦罗虽然是半个汉人,但是其毕竟是洛国王子,内心即便偏袒晋国,也不能过于明显,罗拉加尔态度中立,关键就是阿里尼尔,他是国王的铁杆。
这一个月里,阿里尼尔与田宜兴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争论。阿里尼尔虽说是洛那卡人,但通晓汉语,对汉化也有一定的了解,与田宜兴的谈判是唇枪舌剑。
一个月里,阿里尼尔表示可以以分期的方式向晋国补偿出兵的军费,但是晋国要求的军费是分三期,每年交付黄金一万两,三年共三万两,按武国市价折合白银约三十万两。但是洛国答应三年最多只能提供一万五千两,最后杜德曜出面,以两万两了解。第一批在晋军来年撤走时候立即交付,为一万两。第二批、第三批分期交付。而晋军帮助洛国南下平乱的粮草军饷不再此列当中。对此,阿里尼尔同意。
十月二十三日,刘天韵率领联军南下,董星五为先锋,一路克捷。但是在十一月初的时候,刘天韵下令暂停进攻。他接到杜德曜的密令,要以平乱为要挟,逼迫洛国答应更多的条件。董星五对刘天韵可以爱理不理,但对杜德曜则言听计从。
从十一月到十二月底,杜德曜一面与洛国君臣周旋,同时还暗中操控前线。同时由崔曜坤来回传递与海山洲的消息。
由田宜兴、马承华起草的在洛国设都护府、王子娶汉人,还有洛国公主嫁入海山洲的奏闻在八月中旬就到了海山洲。马旭炎没有与文官商议,只和杜定瑞、刘宪深、崔安邦、何胜、王元俊等少数人商议,众人的商议一直持续了两个月,到十月中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结果是同意按照田宜兴等人的意见办理,由他们相机行事。如能一次性解决最好,如果不能,先以设立都护府为主,其余可缓图。此议于十月二十日上报马若文,马若文同意,十月二十五日立即飞送南洋,杜德曜十一月十五日得到了命令。
有了马若文、马旭炎的明确指示,杜德曜就方便多了。
十一、十二两个月,杜德曜将谈判具体事宜交由田宜兴、马承华,另外增添了强硬的潘厮铎,偶尔让温和的李正维也参加。他则暗中指挥刘天韵、董星五的作战。每打赢一小仗,就要求洛国派粮派饷。不给就不打,而且要求的粮饷很多,以洛国的粮饷一面赏赐部下,一面又招抚南部部落。同时还密令崔庆维、刘通奎、颜振泉偶尔在南部也制造几次小叛乱,如果洛国谈判态度强硬,则叛乱规模再大一些。
阿里尼尔知道这都是晋国在背后指示,但无可奈何,在请示国王扎罗玛尔比后不得不同意尽快了解,尽快达成和约,让晋国大军尽快撤出洛那卡国境内为上。
到永昌十三年正月,双方仍然没有谈成。杜德曜则在洛国都城过年,这还是第一次在南洋洛国过年。过年的时候,杜德曜、崔曜坤、田宜兴从宁南宫、晋宁宫调出不少珍宝来结好霍思菱、卡麦罗还有洛国国王的宠臣、身边近侍还有手握兵权的阿布罗。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霍思菱。崔曜坤、李正维在觐见霍思菱时候说:“王妃,卡斯罗已经战死,您的公子就是目下的长子,应该立为储君。我晋国愿意出力帮助公子,到时候您即便不是王后,也在将来能成为太后。为了不使陛下反感,您应该多和王后亲近,安慰她的丧子之痛,同时向陛下进言要嘉奖追封大公子,这样陛下对您的态度就会有所改观,不会因您的汉族身份而有所疑虑。”
霍思菱深以为然,按照他们的说法做了,确实有了起效。对于这个忙,霍思菱知道不是白帮的,同时也动员各种人向国王进言答应晋国要求。
比起其余人而言,卡埃伦表面上不偏不倚,与晋国的接触很有限,但实际上她十分爱慕晋国繁华和汉文化,对于洛国人好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她平日如果不是因为其唯一女儿的缘故得到扎罗玛尔比万分宠爱的话,恐怕其余的王妃和兄弟早就想把她拉下台甚至解决也说不定,为此他需要一个靠山。在这样的思考下,她借正月过年大宴的时机派亲信与崔曜坤、田宜兴接触。想前往晋国,并表示可以为促进两国友好尽力。
在这几天里,马承华与卡埃伦也有过接触,马承华非常欣赏卡埃伦之美貌,这种汉人与异域混血美女,他是第一次见,为之倾倒。
虽然南洋之地气温很高,普通人肤色相对较黑,但黑里透红。可是卡埃伦不同,皮肤白皙,有时候穿洛那卡国异域服装,有时候会穿汉族服装。身形高挑,丰满却不臃肿。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马承华非常喜爱,在自己见过的女人中,只有林静珊当年能胜过她,连崔迎彤最年轻漂亮的时候也略有不及。如果不是自己已经有妻妾孩子,他真想娶她。而卡埃伦也对看起来温文儒雅的马承华非常喜欢。马承华看起来温文尔雅,说话很有礼貌,对其弟弟卡麦罗面子上也很恭敬,但实际上该强硬时候绝不软弱。
对于卡埃伦的要求,崔曜坤、田宜兴立即上报杜德曜,杜德曜大喜,开始谋划此事,并将其前往海山洲一事纳入谈判之中。
到正月十七日,盟约基本达成。重点是晋国所要求的设立都护府,此外还明确了卡麦罗的太子之位。
洛那卡国补偿晋国出兵援助的军费,三年共黄金两万两,晋军撤走之时交付第一批一万两,第二期五千两,在今年底交付,最后一批在明年底交付;
洛那卡国对南部现有部落起事一律不予追究,并承认平等相待;
洛那卡国国王允立卡麦罗为王太子;
洛那卡国请求晋国在洛国设立洛那卡都护府;
都护府管辖洛国和其原有所属部落;
都护府不干预洛国内部日常事务;
都护府有权在危机时刻调动洛国军队和部落武装;
都护府在于守境安土,协调洛国与部落及其余诸国之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社会秩序;
洛国国王和各部落安抚使皆由晋国授予官印;
都护府都护、副都护及以下官吏由晋公任命;
洛国境内晋军归都护府节制,将领由都护提名中书省、枢密院后任命;
晋军可于洛国本土及王宫驻军,驻军地域明确为都城王宫、帕伦港、拉瓦港、维美港、南多港、巴云邦;
晋国驻军之地域可自由贸易,兴建城池营垒;
驻军之军需由洛国和晋国平均负担;
帕伦、维美、南多港开放,允许晋国人来此贸易;
此约议定后,原有两国之前约与此违背者废除,有异议者另行商议;
洛那卡国为感谢晋国援助,国王陛下请派公主卡埃伦随同晋军北返,代国王向晋公、宁阳王表示感谢。
这些约定除了没有明确太子必须娶汉女之外,大部分都满足了晋国的利益。公主嫁入海山洲一事则采取了迂回的办法,杜德曜等人商定先让卡埃伦去晋国,只要进了海山洲,一切主动权就在晋国手中了。
对于这份和约,扎罗玛尔比有些不高兴,但是晋国并没有趁机要求其割地,但是设都护府实际上是将整个洛那卡国纳入了晋国统治下,只不过他是代理人而已。而晋国此次驻军地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洛那卡国所有的富庶之地和重镇。部落问题,他已经无力解决了,自己想强硬解决,结果弄出了叛乱,还得他人帮忙。至于补偿军费,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唯独对爱女出访海山洲,他不放心,多次请杜德曜要关照。杜德曜答应会绝对保证其安全。
永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国王扎罗玛尔比在盟约上盖印,正式承认盟约。杜德曜则以南洋招讨宣抚使的名义先行用印签字,然后带回去请马若文、马旭炎用印。
次日杜德曜以南洋宣抚招讨使兼督办团练使的名义下令在洛那卡国设立洛那卡都护府,以刘通奎暂代都护;董星五为暂代副都护,正四品。都护府就设在王城郊外东南三十里的拉韦城,统兵一万三千人。李正维为都护府参军,仍驻军王宫,兼任王宫驻军都统制,统三千人。崔曜坤以铭英府知府身份可参赞协办都护府事务。
其余各地驻军将领也全部划定,统归刘通奎节制。
维美港驻军一千人,统制周玄思;
拉瓦港驻军五百人,统制向欣然;
南多港驻军一千人,统制张殿文;
巴云邦驻军两千人,统制李寿成;
帕伦港驻军五百人,统制由铭英府水军都统制赵吉河兼任。
这样下来,晋军在洛那卡国实际驻军高达两万一千人。而整个洛那卡国如今的军队也只有不到五万人,而且分散各地。
而这些各地晋军统制官,除了帕伦港邻近宁河港采用官军人选外,其余全部都是此战中立功的团练武装人员,但地域调换了。
二十五日,刘通奎来到都城附近,出任首任洛那卡国都护府都护。
二月三日,晋军大部队准备返回,但实际上返回的并不多,有相当已经留下了。杜德曜带回去的不足万人,而扎布洛那些精锐五千人,则分散到各地驻军当中,扎布洛则被编入晋军都护府序列当中。
当日,扎罗玛尔比也开府库向杜德曜交付了一万两黄金。
经此一战,洛那卡国元气大伤,府库所藏已经消耗不少了。
同日,卡埃伦也跟随晋军一同北返,董星五也随同北返。
此战晋军从海山洲动用了兵力七千人,其余都是从南洋征调招募而来的。物资粮草海山洲出动了三分之一,其余也是南洋而来。兵器中三分之二从海山洲运来,尤其是重武器火器,其余为南洋库存。
此战南洋方面先后动用的兵力和招募的团练总计约三万余人,死伤五千人,其余大部分被收编转化为官军。而洛国汉人招募的团练约两万余人,除去死伤外,还有约一万两千多人,除编入官军和驻军外,都由各自团练主发放费用遣散。
此战,晋国海山洲及南洋和洛国汉人总计动用了人力约六万人,死伤万余人,海山洲方面损失不大,七千兵力,损失不足千人。海山洲损失消耗最大的估计就是兵器了。仅运往南洋的箭矢约一百多万支,最后剩下的不足二十万,一窝蜂和三飞箭则全部消耗殆尽。而铭英府、永晋府两地库存的箭矢也消耗了约十余万。但是总体上,晋国还是收获不小,洛那卡国实际上成为晋国的统治之地,另外部落也都受其安抚,晋国可以借经商之名在此开矿伐木,利用洛国尤其是南部丰富的木材和铜铁来制造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