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承平时光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1365字 发布时间:2022-01-11

永定十四年正月,晋国上下一如既往各干各的在过年。

马仲云这一年八十五岁,经历了几年来亲人的去世,他的身体已经不如以往了,尤其是徐瑜婕的去世对他打击太大。不过从去年开始因为有几个晚辈陪他聊天,也是听他讲故事,他的身心状况也有了缓解,略有恢复。

这一年上元节过后,马仲云叫来了儿子,与之交谈。

马仲云:“儿啊,我从世祖手里接过宁阳王这个爵位也快五十年了,我老了,没必要再占着这个位子了。再说谁都知道晋国最重要的是晋公的位子,我已经让给你了,又何必贪图武国这个位子呢。今年是又向武国进贡之年,我准备以我的名义向武国成庆皇帝上表,请把这个位子交给你,我安安稳稳的度过剩下的时光。”

马若文:“父亲,怎么可以这样啊。这个王爵是世袭的,您还在世,这个位子就不能传啊。昔日世祖不也是驾崩之后,您才接到的。不能坏了规矩啊。”

马仲云:“规矩还不是人定的,皇位都是世袭的,可历史上禅让的也不少啊。宁阳王这个职位是世祖和无数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虽然这个位子分量不如晋公重,但毕竟还是个王啊。而且武国根基已深,也算是正统了,你有这个位子也名正言顺。”

马若文还要说的时候,马仲云说:“你不要再说了,我主意已定,你就照样办吧。另外我听说你们想在闽州府建个会馆,是吗?”

马若文:“是,确有此事。儿臣本想在武国京城也建,但重臣都认为很难,不如在闽州府。”

马仲云:“我们父子二人都是在武国有过常年生活的人,对其都比较了解。在其京城建,的确是难。即便有人说合,反对的人也会很多。而且京城距离我们太过于遥远,你即便有了,传递消息也至少需要一个多月,如果有变动,消息到了,我们反应也晚了。相反在闽州府,距离较近。另外我们连海县三山镇不也是在陆地闽州府范围内,如果在此地建会馆,是有很多利益的。因此,我也认为可在闽州府设会馆。以民间贸易之名办理官方事宜。”

马若文:“儿臣明白了。”

马仲云:“我已经老了,你也花甲之年了,你该让你儿子也办事了。我觉得他还可以。跟你在武国出生,对武国也了解。南洋也打过仗,还跟着出使过乐东国。历练已经是比较完整的了。而且黄傲英也是个贤妻良母,你的亲家又是你的知己知音,我更是放心。”

马若文:“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确实可以让他走出来了。”

马仲云:“我的意思是你直接明确他的储君之位,其实你也就一儿一女,人们都知道,但还是公开了的好。”

马若文:“儿臣知道了。江山终究还是他们的。”

马仲云:“说实话,你和我说,你现在是不是不喜欢羊希霞了,而更喜欢林燕卿。”

马若文:“既然父亲问起来了,儿臣也不隐瞒。希霞还是不错的,但也许就因为她这个身份,所以许多时候很麻烦。我知道有些时候她也没办法。也许又正是因为林燕卿这个身份,我才能跟她无话不谈而且很放心。她是我的亲家,可也是我的姐姐。今日我也不怕父亲责怪,在我心中,母亲是第一位,大姐、燕卿和希霞是并列的,难分伯仲啊。”

马仲云:“你这话很像当年太宗的话,太宗马宪永生前就将贤纯王后放到第一位,将贤惠王后与其大姐马宪英并列。而你和你姐姐又同样是双胞胎,也许这就是天意啊。”

马若文:“儿臣岂能与太宗比,太宗有贤惠王后,希霞怎能与贤惠王后相比啊。”

马仲云:“那是,羊希霞根本不可能与贤惠王后比,以后也不会有人了。她老人家去世时候我才十一岁。不过我也从她老人家那里学了许多。”

父子两人的聊天料到了张铭静,自然又勾起了马仲云小时候的回忆。不过马仲云很快平静了下来,然后说:“你,我是放心的,旭炎,也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你的孙子三个人,我就不知道了。”

马若文:“父亲,你对他们怎么看呢?”

马仲云:“老三还小,你可以参照太宗当年对马海宁的培养,或者参照世祖对马康岩的培养来进行。让其做一个绝佳的辅助。老大和老二就不知道了,他们现在都在成年左右,但是我看他们两个均不如你当年。你当年不听话,任性,但是也有一股冲劲。你儿子在武国多年,跟随你受苦,也一定程度上磨砺了出来。而这两个,他们生在海山洲富庶的今天,就难说了。现在的晋国与武国已经成稳定的态势,大战很难再有,需要承平的守成之主,他们也许是可以,但是天下的事情根本说不定,所以还需要锻炼他们的狠劲儿和刚烈勇武之气。虽然不能好战,但必须有果断力,他们缺少这些。另外他们生长在优越的条件中,缺少贫苦历练,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马若文:“父亲所言在理,可他们这个年龄了,已经很难改变了啊。”

马仲云:“我看他们都是好孩子,如果无法或者很难从自身改变,就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

马若文:“能帮助他们的最好就是父母和妻子了。”

马仲云:“是,但是你无法跟他一辈子,另外就是他的后代会如何,你也无法把握。所以只能是妻子了。”

马若文:“父亲不是已经将赵运珹的孙女提前许给承宣了吗。”

马仲云:“是许配给你的孙子,但你有三个孙子,具体是谁,完全可以视情而定。依我看,赵熠彤是大家闺秀,还是前朝皇室后裔,虽然都好几代了。不过其家教也是温良恭俭让,做个好妻子可以,但做个于国于民有利的贤内助则未必。”

马若文:“父亲所言甚是,儿臣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旭炎去年救回来的那个林静珊,年龄比承宣大两岁,长相出众,反应很快,悟性也好,性格刚烈,出身贫寒,是个有志气的孩子。”

马仲云:“我听说过,也见过一两次,是个好苗子。不过我要说的是,做咱们马家的儿媳妇,不能无才,但也不能太有才。这个中间太难把握了。 如果有人能驾驭的了,那还好,如果驾驭不了或者驾驭的人不在了,就很难说了啊。”

马若文:“父亲的话我明白了。”

马若文回去一直思索马仲云的话,另外还将马旭炎、黄傲英叫来,询问他们林静珊和姚晓娇等人的情况。

黄傲英对马若文说:“姚晓娇虽说是没落之家出身,但是底子是好的,长的不是绝色,但也是标致的姑娘。如果谁能娶了她,还是很有福的。”

马若文:“林静珊姐妹呢。”

马旭炎:“林静姝完全是跟着她姐姐走,对她姐姐十分依赖,可以说没了她姐姐,她什么也不是,至少是很难做成什么事,但也坏不了事儿。”

黄傲英:“比起妹妹林静姝而言,林静珊真是聪明,反应悟性都很强。在读书的几个人里,她最有能力,而且显示出了一定的才气。孺子可教啊。我还有一次请陆涵婷来教她和姚晓娇,陆涵婷有一次还悄悄和我说,她觉得林静珊的气质似乎比姚晓娇还强。”

马若文只是笑了笑,点了点头。然后问几个孙子的情况和读的什么书。

马旭炎、黄傲英一一做了回答,然后马若文说:“老三,让他以后多和若明学,若明像二叔。二叔则有马海宁、马康岩之才。”

马旭炎、黄傲英全部应承了下来。

接下来,马若文还将三个孙子全部叫来,随机考验了他们一些。他发现两个孩子都太过于文弱了,如马仲云所言,缺乏刚烈果敢之气。

之后的几天里,马若文更是通过这件事印证了一些问题。

二月下旬的一天,姚晓娇、林静珊等从陆涵婷处回来,正要进门时看见马承宣和马承华兄弟二人也读书归来。

姚晓娇看到是马旭炎的两个儿子,就和林静珊主动让路,然后说:“两位公子请。”

马承华说:“两位姐姐先请,你们先到门口,自然你们先请。”

马承宣一句话不说,然后就迈进门去。

然后姚晓娇、林静珊又等着马承华进去,然后才进去。

林静珊见状则十分不满,然后悄悄对姚晓娇说:“什么东西啊,连礼貌也没有。”

姚晓娇:“你少说两句,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谁。”

林静珊:“大公子又如何,他爹妈怎么有这么个长子。”

中午吃饭的时候,马旭炎不在,黄傲英和三个儿子还有姚晓娇、林静珊在一起吃饭。

也许是当天的饭不对三个儿子的胃口,但是老三没有说什么,全吃了。老二虽然有些勉强,但也没有说什么。而老大马承宣吃了几口,就扭转身子要走。

林静珊看见后就说:“大公子,不合你胃口是吗?”

马承宣点了点头,林静珊说:“我还不够呢,拿过来我吃。”

随即林静珊拿过马承宣的碗将饭菜倒入自己碗中,而且还吃的很香。马承宣看了有些惊讶,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说:“还是你没有饿过啊,我们当年如果能吃上这,就好比吃御膳。”

林静珊的话很普通,但实际上是在讽刺马承宣。

马承宣被嘲讽,很不高兴,但知道母亲黄傲英一直很器重林静珊,也没有办法,掉转头就走了,但心里憋了火。

马承宣长这么大,却是第一次被嘲讽,还是个什么也不是的人。心里自然很难平这股气。

次日,马承宣悄悄叫几个人要给林静珊一些教训。

马承宣的手下在林静珊外出读书的路上,先跟踪,然后在相对偏僻的地方上前要调戏林静珊和姚晓娇。

林静珊、姚晓娇发现后,大声呼喊,不料惊动了在附近巡视的禁军将领雷炫明。雷炫明认识林静珊二人,然后将那几个鬼鬼祟祟的人抓了。林静珊问:“是谁让你跟踪我们的,还想非礼我们。”

那几个人自然不敢说了,林静珊很火大,顺手从旁边的树上折下一根树枝抽打这几个人。姚晓娇、雷炫明都劝他不要了,但是林静珊就是要打。

林静珊还说:“你们不说,好,那我打死你们,你们也就白死了。”

那几个人还是不敢说,最后有个人实在没办法了,就说是马承宣。

林静珊知道也是如此,但他要的是口供。

然后,林静珊和姚晓娇押着这几个人回到了文昌宫,将其交给黄傲英,还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说了,黄傲英听后大怒。将马承宣叫了过来,怒斥说:“是不是你让他们干的。”

马承宣低下头,不敢言语。

林静珊在旁更是大着胆子说:“大公子,男子汉大丈夫敢做敢认。”

马承宣见林静珊有母亲撑腰,十分不高兴,被逼急了,说:“是我又怎么样啊,谁叫你昨天要嘲讽我。”

黄傲英听了,唉声叹气地说:“哎。”

然后发话让将这几个跟踪并欲调戏的人各打二十板子。

对于马承宣、林静珊则什么也没说,调转头走了。临走时看着马承宣又叹了一口气。

当晚马旭炎回来后,黄傲英将此事与之一说,马旭炎听后叫来马承宣,说:“你是长子,你就是这个样子啊。连一个女孩子的话都容不下,你还能做什么。再说,她说的也确实对啊。你是没体验过饿啊。当年我和你娘随你祖父从西海回来,路途经历了多少,那比饿还难受。”

马承宣被训斥,不高兴,但不敢反驳。

三月十五日,马旭炎在请示马若文后,决定将三个儿子和姚晓娇、林静珊、林静姝三个人派出去,让他们一起去外面体验生活。临行前只给了他们六个人总共十贯钱,还有三天的干粮。

马旭炎将六个人派出后,又派侍从随后尾随,只做暗中保护而不惊动他们,目的是要观察他们。

六个人出去后,老三马承泽最委屈,他才九岁,此次纯粹是因为大哥乱来而将自己给连累。因此在途中不停地唠叨,甚至还哭。马承宣刚开始还哄弟弟,后来就有些不耐烦了,还骂弟弟。林静姝也看不惯马承宣这样了,说:“承泽还是个孩子,你拿她撒什么气啊。”

然后林静姝就哄老三,姚晓娇也跟着哄,林静珊哄了几句后,对马承宣说:“我的大公子,公子爷,这可不是在宫里,没人认识你,也没有人平白无故听你的使唤。”

马承宣很不高兴,但老二马承华懂事一些,对大哥说:“大哥,你就少说两句吧。”

马承宣无奈,只好跟着他们一起往下走。

马承宣的不争气,让马旭炎很操心,他将孩子放出去,目的也是锻炼他们,也让自己清静一些。

三月二十日,马若文召集众臣议事。

马若文在议事开始后,首先说:“我已经年过花甲,精力难免松懈。今日我明确宣布,马旭炎为晋公世子,即日起协理政务。”

众臣对此都不感到意外,马旭炎是马若文之独子,子承父业是极为正常的也是意料之中的,不过是早晚和公开与否罢了。

另外的事情就是两件大事,即今年朝贡事宜和乐东国来访事宜。

关于朝贡的事宜,还是由马若明和刘宪深来办。并从兵部、军中和兴通县挑选了一批精通马匹的人员前往。因为按照上次的约定,隔三年可以买马。此次朝贡除了这些日常事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请武国成庆皇帝封马若文为宁阳王,另外就是在闽州府设立海山会馆一事。

乐东国来访事宜由沈昌茂、裴守度、赵运珹办理。

五月份,朝贡使团出发,七月初抵达武国大京城。

而在进贡的途中,发现了武国河淮一带发生了旱灾,不少农民颗粒无收,甚至有沿街乞讨的现象。马若明、刘宪深途中将携带的一些珍玩换成了粮食,分发给了途中所遇到的灾民。至少救下了约上千人的性命。

此举被沿途的武国官吏看到,十分感激。将其写成奏疏,直接上达内阁。

使团在武国住了一个多月,有刘吉祐的从中协助,加上因为赈灾的功劳,事情办的很顺利。武国皇帝同意了马仲云父子的奏请,特下明诏:

宁阳王、安海宣慰使马仲云特加安海郡王衔,增俸两千石。

马若文承袭马仲云之宁阳王、安海宣慰使衔。

宁阳王世代竭诚纳贡,曾追随太宗奋战沙场,特许宁阳王在闽州府设海山会馆,与双海地方办理通商贸易事宜。另赏金银五百两、锦缎两千匹,马匹五十匹。

七月底,马若明、刘宪深等从大京城返回。安排枢密院和兵部的六品衔的几名官员和一些随从去西北买马。而他们则南下闽州府,与双海行省商议开设会馆的事宜。此外他们还带有一百五十匹马。是乐东国当年赠送的马匹,此次国王李澥让人一并带到武国,然后交由海山洲带回,省的海上颠簸。

九月初,马若明等来到了闽州府。与双海帅守高上达就海山会馆一事商议。自刘吉祐高升后,张廷瑞因年老在双海任上干了不足两年就卸任归老。而新的帅守则由干练的高上达出任,陆云风仍然副之。

因为有朝廷明诏,设立海山会馆一事很顺利。高上达也十分合作,但是也在警告马若明、刘宪深。因为海山洲的势力在闽州府已经很大了,而且牛山榷场的驻军实际上已经达到千人,超过了规定的五百人。并且走私兵器和制作船只的优良木材和器具,还有不间断的招募流亡。他有充足的证据,并且都摆到了桌面上。

高上达放下一句话,说:“我知道你们朝中有人,也知道陛下信任你们,但是你们凡事适可而止,一旦过了头,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这话很明白,就是警告其不要过分,否则他不排除会采取强硬措施。

马若明、刘宪深明白他说这话的分量,也知道高上达有这个能力。然后就和徐季平、范仲粹等商议,让他们平时的一些行为悠着点,避免引起高上达的过度反应,进而影响到了与武国的整体和睦关系。

九月底,马若明、刘宪深等人返回了怀远府。报告了此次出行的情况,以及高上达的一些不满。

马若文总体来说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最主要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

十月二日,举行大型朝会。马仲云也亲自出席。

在此次大型朝会上,马仲云正式卸任宁阳王、安海宣慰使的职务,马若文出任宁阳王、安海宣慰使。马仲云则出任安海郡王。

对于此,众人并不感到意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后就是商议乐东国来访的事宜。根据消息,乐东国就在这几日就要来访了。

十月七日,乐东国正使郑柄乾、副使姜昌黎、韩华辉及其随从等乘七艘船只共五百余人抵达了兴北港。然后由兴北县和宁阳府上报中书省,并派人护送其到怀远府。

十二月十三日,郑柄乾等抵达了怀远府,安排其住在馆驿。

当日,马若文在怀远宫怀晋殿接见了郑柄乾等人。

郑柄乾:“乐东国使臣郑柄乾觐见宁阳王。”

马若文:“贵使远道而来,请起。”

郑柄乾:“谢宁阳王。”

马若文:“贵我两国虽远隔数千里,但彼此和睦,且同文同种,以后自当继续彼此常来往,增进友谊。”

郑柄乾:“宁阳王圣见,此次我国王让外臣带来一些特产赠予贵国。”

然后郑柄乾派人递交了礼单,上有:

美女五人、山参十只、名马十匹、青瓷二十件、特殊纸张两千张、短刀三百柄、长刀二百柄,桦皮弓一百张、弓箭两万支。

郑柄乾然后接着说:“上次沈大人来访我国时,我国王就请沈大人代为转告宁阳王,请贵国支持我国的造船。”

马若文:“此事沈昌茂已经奏报了,本王已经有所考虑。我国愿意此次赠予贵国五百料战船一艘、二百料战船两艘、大型三桅十二丈长的商船一艘、常用五丈双桅商船一艘。另外,贵国如有船只无力建造的时候,可来本国订造。我国也可派人帮助贵国建造一些船只。其余具体事宜,贵使可与我中书省商议。”

郑柄乾:“谢宁阳王。”

之后从十月中下旬到十二月初,郑柄乾与沈昌茂及赵运珹等就两国的合作与贸易事宜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最后在十二月十五日,在永定十二年文书的基础上,达成如下盟约:

晋国与乐东国约为兄弟之国;

晋国与乐东国之官方文书各写自己之年号;

晋国、乐东国双方平等自由贸易;

晋国允乐东国在兴北港贸易民用日常物资;

乐东国允许晋国在庆罗郡贸易民用日常物资;

晋国允许乐东国在兴北县和怀远府设乐东会馆,办理贸易等事宜;

乐东国允许晋国在庆罗郡和京城设立海山会馆,办理贸易等事宜;

两国彼此的会馆大臣,双方品级对等;

两国在彼此的对方会馆附近不得擅自修筑城隍;

两国可通过各自会馆订造民用物资;

两国如有订购对方兵器、战船等,可通过各自会馆上报对方主管大臣,经许可后可以妥定价格及贸易方式。

十二月十七日,马若文详细审阅了盟约文书,无异议。然后马若文盖印,郑柄乾则签下自己名字,用印等回去之后由国王李澥盖印,然后再送回海山洲一份。

按照上次乐东国王李澥接待沈昌茂等人的礼仪,马若文也同等接待了他们。让他们住下并游览,一直到永定十五年的二月份。二月底,郑柄乾等一行从怀远府出发,三月初抵达了兴北港,然后返航。

到两国盟约达成的几天后,马承宣、林静珊等六人总算是回来了。他们在外一直流浪了大半年的时间。

六人回来后见过了马仲云、马若文、马旭炎和黄傲英。并详细与黄傲英诉说了这一路的行程。

回去后,六个人仿佛都饿疯了似的,看见什么都好吃。平时对吃饭一直很讲究的马承宣此时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看见什么都好吃,什么也想吃。看到这些,黄傲英内心是高兴的,还问他。

马承宣回答说:“娘,我这大半年可是什么都知道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不容易啊,我平时确实太乱来了。”

吃完饭后,马承宣当着众人的面,对林静珊说:“静珊姐,平日都是我不好,今日我给你道歉了。”

说罢,马承宣就给林静珊下跪。他这么一跪,马承华、马承泽也都不约而同地全都跟着跪下,说着类似的话。

林静珊赶紧扶他们起来,说:“你这是干什么,我可当不起。”

马承宣执意下跪给林静珊磕了头。

黄傲英问:“你这是怎么了。”

马承宣说:“我们这一路走了大半年的时间,是饥一顿饱一顿。父亲给的钱很快就花完了。三弟又小,不听话,我和二弟什么都不懂。除了多读了些书,认识几个字外,出门之后是一无是处。我们从府城出去后,连方向都不甚明了。险些走到东部兴通县。是晓娇姐和静珊、静姝姐她们把我们拉回来,走西面的光宁县,相对平坦富庶的地方。没走多远,我们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中途还遇到劫道的,是晓娇姐她们带着我们在野外悄悄躲了好几天。她们为了不让我们饿着,把身上的粮食全都给了我们,自己则忍饥挨饿。后来走到光宁县时候,又是她们祈求一个酒馆收留了我们,留下我们做工。二弟平常照顾三弟。晓娇姐、静珊姐和静姝姐白天要在后厨洗盘子刷碗,晚上还要帮着二弟哄三弟。后来饭馆老板无意间发现我和晓娇姐字写得还可以,就让我们平时也帮着人写些书信等,多挣一些钱。最后到快年底时候,挣够了回来的路费,这才慢慢返回。回来的时候,我们舍不得买马也,就一路步行返回,中途连客栈也舍不得住,不时还搭个茅草屋。她们两个最大,晚上经常守护我们。我后来也加入其中,但主要还是她们。记得有一次,我和二弟因为一时激愤,在酒楼与客人发生了争吵,酒楼的老板为平息事情,要把我们交出去甚至要报官。但是静姝姐坚决不同意,她们三人给老板是好话说尽,并将身上所有值钱的首饰全部赔给了老板和客人。”

之后马承华还说了许多具体的事情,黄傲英听的很仔细也很感动。并亲自给姚晓娇、林静珊姐妹作揖感谢。

姚晓娇三人赶忙还礼,称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其实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马承华慢慢感觉自己喜欢上了林静珊。虽然这个人看起来有时候很霸道,说话也有些不留情面,但出发点都是好的。而且马承华慢慢了解到林静珊是不愿意这样的,特殊的环境和经历让她不得不如此。作为孤苦无依还要照顾妹妹的一个姐姐来说,只有自己强硬起来才能生存,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慢慢都快忘记自己是女人了。

虽然马承华对林静珊动了感情,但是马承华也隐约感觉到这大半年时间里,大哥对林静珊也动了感情,他没有办法跟大哥争女人。即便是争也争不赢,父母和祖父无论如何至少在此事上肯定是偏袒大哥的。

因为姚晓娇三人巨大的功劳,马旭炎在正月来临时候,给他们以厚赏。赐他们三人每人一千贯钱、布匹五匹、首饰胭脂水粉等若干件。

也就在永定十五年的正月里,马旭炎和黄傲英也在思索长子和次子的婚事。尤其是长子马承宣。他们大体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但是却还没有把握。

在正月的上元节宴会中,所有宗亲和勋贵子女都出席了。姚晓娇、林静珊姐妹也一起出席。她们第一次见这么多人,感到非常热闹和高兴。也认识下了一些与之年龄相仿的勋贵子弟。这里面,她们最喜欢的是王温瑜。马承宣兄弟对他们也颇有好感,至少是不反感。王温瑜乃王元英之女,王星仪的孙女。另外就是崔华南的长女,崔安邦的长孙女崔迎彤。虽然只有十二岁,却也备受瞩目,不亚于当年的崔彤爽。

王温瑜,昌晋三十三年出生,虽然在家备受宠爱,但祖父王星仪在疼爱她的同时,也对她的教育很重视,所以虽然作为大族之后,她也没有什么大小姐的架子,和蔼可亲。

三月初的时候,马旭炎就长子的婚事问题专门与妻子黄傲英觐见马若文夫妻、林燕卿和马仲云,征求长辈的意见。

羊希霞做不了马若文的主,只得听马若文的。林燕卿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也十分重视马若文的意见。所以说马承宣的发妻究竟是谁,关键在于马仲云和马若文这父子二人。

马旭炎夫妻提出的人选是姚晓娇、林静珊、王温瑜,还有崔迎彤。

崔迎彤虽然只有十二岁,和马承宣相差有六岁,但也不是不可以。

这四个人,平心而言,马仲云父子都很喜欢。但是他们却很难做出抉择。林静珊最适合管教马承宣,而且如果林静珊做了发妻,对马承宣以后以及管教弟弟妹妹或者孩子都会有好处。但是林静珊刚烈,且出身太过于一般,恐怕无法服众。崔迎彤很有潜力,但是现在还略有一些小。所以首先被排除了。这么下来就要在姚晓娇和王温瑜之间做选择了。姚晓娇温和,温文尔雅,是个贤妻良母的料,但孤苦一人,很难镇得住马承宣。如此下来,王温瑜似乎就成为最合适的不二人选了。

三月二十日,马仲云父子将这番意见说与了马旭炎夫妻,二人没有什么意见,召来马承宣。由马仲云父子亲自向其宣布和劝说。

马承宣觐见了马仲云父子后,马若文先开口。

马若文:“承宣,你已经十八岁了,该成婚了。我们给你选择了一门好亲事,不过想先听一听你的意思。”

马承宣:“祖父、曾祖父,我知道你们就该问我了。我最近也听说了。我恐怕也做不了主,不过你们既然问我,我就直说了,我喜欢林静珊。”

马旭炎:“为什么,你之前不是很讨厌她吗?”

马承宣:“是,我现在有时候也烦她的一些行为。可是我觉得她真实,不像别的大族子弟那样。当然她是平民出身,婚姻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可是曾祖母不也是孤苦一人吗?”

马仲云:“说的好,是实话。但是你和我那时候不能比,环境不一样。这是我怎么和你说,你都无法理解的。我们综合想来想去,觉得王温瑜最合适,你应该也见过她,你觉得呢。”

马承宣:“她,他小我一岁。倒是......”

马承宣虽然没说完,但是从其态度来看,虽然不是最满意的,但却是可以接受的人选。

马若文:“你还有什么条件,也可以说。”

马承宣:“王温瑜,是父母、祖父母及曾祖你们定下的,我服从。但是我希望将姚晓娇、林静珊也纳为妾室。但待遇等同,至少是仅次于王温瑜。”

马仲云思索后,说:“可以。”

马若文:“王星仪的事情我们办,其余人你们来办。”

马旭炎:“是。”

王星仪几日后得知自己的孙女被选中为马承宣的发妻,很高兴和激动,这是继王语蓉之后王家人得以再次嫁给马家的长子。王星仪怎能不高兴,但是也知道这意味着辉煌荣耀,同时也意味着树大招风。尤其是当他听说马承宣还要求将姚晓娇、林静珊也纳为妾室,他就都什么也明白了。为此他特意嘱咐孙女一定要与这两个人搞好关系。王星仪还语重心长地嘱咐孙女说:“无论是对你未来的丈夫,还是对姚晓娇、林静珊都一定要包容。切记,不要管的太多,管的太多越容易惹人烦,相反则越会让他喜欢。所以你一定要一颗包容之心。”

王温瑜似懂非懂,但却记在了心里。

而另外一方面,马旭炎夫妻和马承宣则在与姚晓娇和林静珊交谈。姚晓娇个人无意见,出于对马旭炎夫妻的感恩,她完全听从马旭炎夫妻的安排。而林静珊则不同。一方面,她为能嫁给马承宣而高兴,但却不是正妻也有所委屈。可是她自己也知道以她的出身和才学,又确实比不过王温瑜,相貌虽然她很出众,但是王温瑜比自己却年轻一些。更何况,她对王温瑜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所以虽然有些不高兴,也却拿不出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而没有了理由,她再刚烈,也没有用,也许会把自己已经到手的还弄丢,思来想去,和姚晓娇一样,同意吧。

三月二十五日,马若文首先下令给王家晋升,放个风声。

当日,以王星仪为弘德院令,晋司空。

以宁阳军副都指挥使王元俊为签书枢密院事;

以王元英为工部次官;

以兴通知县赵聚华为宁阳府知府。

同时变动的还有宁阳府知府厉明远升任御史台侍御史;

沈昌茂由学务司副使升任学务司使,接替王继昌。

王继昌赏加参知政事衔致仕。

兴通知县由崔安邦之子崔华南接任;

永晋府知府由刘天韵出任。

永定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是良辰吉日,马承宣与王温瑜完成大婚。

虽说马承宣是马旭炎之长子,但此时他还年轻,且没有任何官爵。婚礼虽然热闹,但并不太隆重。按照海山洲自马文慧以来的规矩,即便是马家儿女大婚,一直以来都以简朴为重。目的是不将钱花在这里。虽然马若文的时代无论从哪方面比条件都要比马文慧时代好无数倍,而且也铺张奢华了不少。但是更武国甚至是乐东国的公室、王室甚至皇室的婚姻比起来,都算是非常寒酸的了。马家人信奉的是宁吃了喝了,也别把钱花在这些花架子上。

嫁入马家的王温瑜谨记祖父王星仪的教诲,凡事宽容,想开一些。自结婚后,对公婆还有马若文、马仲云都非常孝敬。坚持每天前去觐见请安,无论什么天气。另外对姚晓娇和林静珊也非常的包容。她知道马承宣最喜欢的还是她们,而且她们年龄还要大自己几岁。所以她和二人约定,在私下里称她们为姐姐。姚晓娇、林静珊尤其是林静珊见王温瑜如此,也渐渐放下了,相处的很是愉快。到中秋以后,王温瑜出面请马承宣在次年正式纳二人为妾。并将此事禀报马旭炎和黄傲英。

而这一年其余的时间里,一切都那么平常。在这一年的秋季,乐东国的使臣再次来到海山洲,一方面是交换了上次的盟约文书。其次是对海山洲赠送的船只表示感谢,这批船只性能良好,非常受乐东国喜欢。并派人仿造。为了表示谢意,又赠送了约上百件的兵器及五名美女及山参等。第三是筹建开设会馆的事宜。

除此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崔华南在上任兴通县后,在赵聚华之前副手及属下的帮助下在九月底的时候于兴通县的南部发现了几个成片诺大的森林。其地域非常广大,包括兴通县的东南部还有通远州怀卡县之西北部都有。而且这片森林的木材非常丰富,派人勘察后,发现这片森林的树木总计有约五六百多万株。树木有杉木、松木、柏木、榆木、樟木、楠木、桦木、桧木、乌木等,还有一些柚木。

这些木材都是建造宫殿和大船的必备品。尤其松木、杉木和桧木等。特别是柚木和桧木桧木,柚木号称木中之王,是制造大型海船、战船最好的木材。而桧木不易变形、防滑、抗海水腐蚀,而且还隔热。是造宫殿和战船的优良木材。此外这片大森林覆盖面积广大,但是交通情况却略有些难走。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再拓宽可以勉强运出去。但若是成片运走,则需要继续修路扩宽才可能。

马若文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这么一大片森林,对于晋国而言有重大的意义。他立即下令保护这片大森林,除非建造宫殿和大型海船外,任何人不得轻易使用。他要为后代留下一笔资源。其实在晋国,是有不少森林木材的,如通远州怀卡县北部、通南县东南部,思岭县一带。另外就是南洋铭英府永河县以及永晋府一带和洛那卡国。凭借着这些丰富的木材资源,晋国才能维持数千艘船只的规模,否则根本无力维持。而随着与武国贸易的稳固,马若文下令船只订造多从海清县或者晋安府订购,宁花一些大价钱。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海山洲和南洋的资源。

虽然要保护这片大森林资源,但是马若文还是在当年十月下令,以最多两年为限,重新整修拓宽这片森林到兴通县的道路,进而能将木材运送到怀远府和光宁县,进而是宁安府。为了支持崔华南的修路,马若文特别下令从户部拨付钱十五万贯,从宫苑府拨五万,另外还调白银三万两供给他,让他招募民夫工匠来修路。

刚结婚的王温瑜通过马承宣得知马若文很在乎修路。劝说马承宣也支持,并拿出钱财来支持。此外她还特意从自己的嫁妆中并从父母、祖父那里拿出些钱,总计一万贯献给马若文。得到了马若文的夸奖。而已经致仕的王星仪、崔旭鹏、杜守贤、杜守升等也纷纷出资,只不过规模不及上次。但是仅仅这几家也出资了总计近十万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