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乐东国之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4141字 发布时间:2022-01-10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永兴十二年的夏季。沈昌茂于六月奏请出海与乐东国贸易,马若文此时心情也已经平静了下来,同意出海。决定于七月初正式出海前往乐东国。

就在出海前,马旭炎奏请同沈昌茂一起出使。马若文本不想让儿子去,马旭炎执意要去,马若文最后还是让儿子去一趟吧,但是只能扮成随扈的军士,护卫在沈昌茂等人身边,一切听从沈昌茂安排。马旭炎答应了,从禁军和仪仗司及当年从南洋作战的三军中抽调了一些自己熟悉的人作为随扈人员,约有五十余人,为自己直辖随扈侍从,专职保卫沈昌茂、裴守度和赵运珹等人。

出海所需早在去年就已经准备就绪了,后因为徐瑜婕去世而被迫拖延。如今到了该出海的时间了,要是再拖延,所储备的物品就要浪费了。

七月五日,马若文以沈昌茂正使、裴守度、赵运珹为副使,正式出使乐东国。当日,他们从怀远府启程,十日抵达兴北县港口,然后出发。另外水师还抽调了精锐数百人,由宁西水军将领郑林文统领。

此次出行的有大小船只十二艘,人员七百余人。其中有军人二百余人,商人二十余人,还有水师选出来的精兵。装载有粮食、瓷器、香料、玉器、玛瑙和蔗糖等物产,还有十名南洋异域美女和五名海山洲美女。主船为帅船,是去年春季开始建造的。船长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二十三舱,前后竖五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两层甲板。船舵用四副,用其一置其三,防不虞也。橹用三十六枝,风微逆,或求以人力胜,备急用也。大铁锚四个,约重五千斤。通船以红布为围幔,五色旗大小三十余面,刀枪弓箭之类多多益办,铜铁火炮亦设二架,凡可以资戎事者,都备份若干。其余商船船只共九艘则在五丈到七丈左右,但也备有一些轻武器。另外还有两艘战船,其中一艘为长八丈三尺,宽一丈五尺的战船,还有一艘为长六丈七尺,宽一丈七尺的战船。

沈昌茂乘坐的帅船装备火铳一百门、碗口铳十门、袖铳六十门、弓弩一百张,各种箭矢一万支,藤牌二百面、长枪六十支、镖枪一千支、铁甲一百副、盔一百顶、腰刀三百把。商船每艘装备刀枪和盾牌各百件,弓弩二十张箭千余支。两艘战船共装备有火铳五十门,碗口铳五门、袖铳五门、藤牌一百面、长枪一百支、镖枪八百支、铁甲五十副、盔一百顶、腰刀一百五十把,弓弩一百张箭矢一万支。

从文永三十九年缴获武国二百多艘大中型船只以来,历经六十多年的吸收和发展,海山洲晋国如今的造船技术已经非昔日可比。马文慧起家于海上,又以海山洲孤岛立国,靠的就是海上优势。而且其当年部众也大多是沿海熟悉海上生活的人,当年马文慧从大卫国撤退时候,就带走了大量船只和精于船只建造和熟悉水性的人。在狄国、武国时代,与之大小作战和与海岛作战又丰富了海山洲水师的经验和战法,并增加了海域的了解。

然而对海山洲造船影响最为深远的则莫过于文永三十九年的作战,缴获了武国的大小船只二百多艘以及成建制的水师人员将领和维修人员,让海山洲的造船水平更是一日千里。另外与武国达成榷场贸易和划界以来,利用三山镇的优势,从武国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工匠来为海山洲制造船只。利用海山洲的资金相对优势从海清县订造了大量船只,虽然多为商船,但不少工匠却也参与过建造战船。

如今海山洲的大小船只已经多达两千余艘,不过那种二十丈以上的大型福船较少了,整个晋国只维持了五艘左右的规模。因为其造价高昂,耗时较长,海山洲的财力无法负担,只维持少量几艘作为一种象征。而重点建造的是十丈以下和十丈到二十丈之间的军民船只。这种船只大体都是以福船为样式,是大型福船的缩小版。海山洲的海域都是大海,而且风浪比沿海要大,水也更深,只有福船式样的更适合在周围的海域行驶,所以海山洲的船型多福船样式,也有部分平底船,但不是主流。这些船只多为一层到三层甲板之间,大者近二十丈,小者五六丈。如果是商船的话,则较为豪华。种类有大型福船、粮船、马船、坐船、战船、商船、雁船、蜈蚣船、两头船、哨船、快船、六桨船、八桨船等几十个品种。船只大多是根据武国同类品种仿制改装升级而来,也有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其中雁船是海山洲根据自身情况而制造的。其形状有些像雁子,其船身坚固,速度快,多用来突袭和传递消息,装备也多是冷兵器和少量轻型火器,而非重型火器,因为火器重量较大会影响速度。而战船的兵器也较多,并有铜炮、火弩等。凭借着海山洲相对充裕的资金优势和木材,加上与武国的稳定环境和从南洋获得的资源,晋国的水师可以说是称雄于海上。

八月底,徐瑜婕一年的国丧期已经结束。

国丧期结束后,马若文面临的第一个新问题就是谁可为左相,去年十一月的时候,他曾下令以杜定瑞、李铭顺共掌中书省事宜。而这几个月里,两人合作的也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双方都对军务有很强的把持力。其实从李铭顺担任右相开始,左右相就对军务都有很强的争夺欲。按规制,左相为首,右相为辅,一般是左相管军务,但也有特殊情况。如袁宪明、范希纯这些左相都是纯文人,军务或者是左右相与枢密使商议,或者就直接上报。而自王星仪开始,无论是左相王星仪,还是右相李铭顺,枢密使杜定瑞,都是军人出身的文武兼备之人,因此对军务都有很强的争夺力度。

马若文思考这个问题从七月初就开始思考了,思考了很久。而且是只是自己一个人思考,没有再问任何人,八月二十五日,马若文最终思考成熟,先以李铭顺为左相,杜定瑞为右相兼枢密使。这样的考虑一来是满足李铭顺的愿望,另外李铭顺毕竟比杜定瑞大十岁,今年与自己同岁,刚满花甲之年,杜定瑞还是有机会的。    

二十六日,马若文公布新的名单:

中书左相:李铭顺,中书右相:杜定瑞

监修公国史:李铭顺

枢密使:杜定瑞(兼)

枢密副使:田铭濬

参知政事:田铭玮、刘宪深、袁克功、张绍晖

六部官:吏部官刘宪深(兼)、户部官范璟粹

兵部官徐瀚昂、刑部官张绍晖(兼)

工部官韦鸿辰、礼部官颜明辉

兵部次官:李运昂;

刑部次官:傅建义

御史中丞:崔安邦

署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林嘉福、

易物司副使:赵运珹

学务司使:王继昌、副使:沈昌茂

怀远府知府:苏承弼

宁安府知府:裴守敬(兼易物司副使)

宁阳府知府:厉明远

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苏承德

仪仗司都指挥使:赵飞雄,副都指挥使:李玉坤、李修群

殿前都指挥使:方世宝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孙思远

宁阳军都指挥使:何胜

这次的变动比起永兴八年相比,朝廷一级的变化不大。怀远府尹王继昌出任了学务司使,实际上已经是退居二线,他年龄已经不小了。签书枢密院事的田铭濬顺势升任枢密副使,也是协助杜定瑞处理枢密院日常事务。田铭玮被免兼户部,但仍然是参知政事。而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的职务则交给了一个陌生人,林嘉福。此人是昌晋二十年出生,才二十七岁。自十八岁科考成功后就长期在户部任职,为人精明干练,颇为田铭玮所器重,被誉为神童。此次能在不到三十岁就出任户部次官就是田铭玮的竭力举荐所致,但因其太过年轻,暂时只能是署理。地方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苏家的兄弟二人出任了。一个是出任通远州知州,一个是接替王继昌出任怀远府知府。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铭顺身为左相,虽然不能有什么意见,但是却还是有不满,最大的不满就是杜定瑞身为右相却兼任枢密使,这还是头一次。无疑这就限制了李铭顺的权力,但是李铭顺却有苦说不出。一来杜家世家大族的根基绝非李铭顺这个外来人能撼动;二来李铭顺与杜定瑞还是亲家,不能拉破脸。三来李铭顺还希望杜定瑞一家能帮忙自己的后代。基于这样的考虑,李铭顺也只能咽下这口气了。

沈昌茂一行的出使七月十日出发后,为了航行安全考虑,出海后没有走近路直接走东北方向,而是走西北方向,沿着武国的海岸线外围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果走东北方向,如遇大风,途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岛屿可供停靠,而走西北方向,地理上他们比较熟悉,也有岛屿可以停靠,也方便派人采买物资等。

即便他们采取了相对稳妥的路线,但是途中依然遇到了多次风浪,中途寻找岛屿停靠,并上岸派人采买物资。而且因为距离相对遥远,许多士兵难耐寂寞以及感到恶心,士气曾有一定的低落,但在军令严厉约束下最后总算是稳定了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历经三个多月的航行,沈昌茂的船队在十月十五日总算是抵达了乐东国西南部的庆罗郡。当地官员见有这么一支规模较大的船队,还有武器配备,无不高度紧张。恐有敌军进犯。不过沈昌茂立即派人向当地官员出示了文书,当地官员和驻军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急忙上报,这还是海山洲第一次派船队来乐东国与之进行贸易。当地官员先安顿沈昌茂一行居住在当地的驿馆。沈昌茂等部分人在驿馆居住,其余人则留守船只并看护船上的财物。

庆罗郡的官员将沈昌茂的奏疏紧急上报乐东国京城,五日后得到了批准,允许觐见乐东国王李澥。

十月二十日,沈昌茂一行从庆罗郡启程前往乐东国京城,二十七日抵达了乐东国京城,次日觐见了国王李澥。

沿途,沈昌茂一行也顺势浏览了乐东国的风光,马旭炎也是第一次来到武国以外的异域,对此也颇为好奇。虽然都是同一肤色人种,而且百姓和官员服侍都与海山洲和武国的服饰有些相似,却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沈昌茂、赵运珹觐见了国王,这个国王才二十二岁,但据称颇具才能。沈昌茂“海山洲宁阳王国使臣沈昌茂、赵运珹觐见国王陛下。”

然后并递上了国书。

李澥对于海山洲也是知晓的,作为武国的第一外藩附属国,李晃个人的儒家文化素养还是不错的。

李澥让其平身后说:“汝国我知晓,也听使臣说起国,汝国与我国都是武国之藩属国,如今贵国不远千里来我国朝贡,朕很高兴。”

沈昌茂:“请国王注意用词。国王陛下既然说贵国与我国都是武国天朝之藩属,那么就是平等的。另外,我国来此是为与贵国通商贸易,而非是朝贡。我海山洲只对武国大皇帝陛下朝贡。”

沈昌茂的话义正辞严,让国王有些很没面子。

李澥:“贵国地域,人口,兵力几许啊?”

沈昌茂:“宁阳王属地虽居海岛,但管辖海山洲及南洋之地,南北海域陆地近三千里,境内高山大泽,山河湖海环绕,人口近千万,带甲十万。”

李澥:“恐赞誉过多了吧。”

沈昌茂:“非也,海山洲东西四百里,南北八百里。南洋之地东西六百里,南北近两千里。相加岂不就是近三千里。海山洲农田沃野,南洋更是沃野之地,人口滋生繁衍自然较多,绝非虚言。”

李晃:“贵使可知我国之幅员?”

沈昌茂:“贵国号称三千里江山,除北部与天朝接壤外,三面也都是邻海。乃昔日汉四郡之地。”

之后李晃还有手下一些大臣都与沈昌茂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言辞交锋,沈昌茂、裴守度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完全可以应对自如。

李澥最后说:“贵国与我通商,有何可以贸易啊,又有何利啊?另外,如为贸易,何必携带战船,配备兵器。”

沈昌茂:“贵国之健马、青瓷名扬四海,我之稻米、茶叶、蔗糖亦为天下称颂,因此可以互通有无。贵我两国通商,一则可以增进友好,二则可使南洋物产经我之手传于贵国,贵国可留之亦可转卖他地,中间之利恐非数倍可言吧。至于带有战船,纯系为了防范中途海盗。贵国与我国海上相聚近三千里,中途如遇匪寇,怎能不有所戒备。一旦丢失礼品或者被打劫,那将有辱我国威。”

李澥:“说的好,贵使可与我国之大臣协商通商事宜。”

沈昌茂:“是,谢国王陛下。”

之后的几天里,沈昌茂与乐东国的大臣商议了一些以货易货的贸易。沈昌茂到此时才逐渐将所带的礼品逐步献上。

到十一月十五日,沈昌茂与乐东国的大臣最后达成了通商贸易的初步文书约定。

自明年开始,两国之间平等自由贸易;

乐东国开放庆罗郡南部一港口与海山洲贸易;

海山洲开放兴北港与乐东国贸易;

两国贸易彼此以货易货贸易形式进行;

彼此贸易税赋按本国现行税赋执行;

两国贸易无有禁忌,尽可自行贸易;

海山洲在兴北县开放一地为乐东国会馆,专供贸易之用;

乐东国在庆罗郡开放一地为海山洲会馆,专供贸易之用。

到十二月初,沈昌茂以宁阳王的名义赠送给乐东国稻米一千石、南洋美女十名、茶叶三千斤、香料一千斤、糖一千斤、玛瑙翡翠各五件、南洋及海山洲水果三百斤、南洋宝石等。乐东国回赠了健马二百匹、美女十五名、青瓷十件、瓜果五百斤、金银二百两、人参十只、白纸和桑皮纸等纸张一千张等。这十五名美女多是乐东国王宫所挑选出来的,与汉人无异,而且都会说汉语写汉字。

乐东国对海山洲的大船、茶叶还有携带的铜钱很感兴趣,一看就知道是武国的大型福船,而沈昌茂对乐东国的良马、美女和部分书籍文化感兴趣。

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沈昌茂对乐东国也有了大概的认识。

乐东国幅员三千里,资源丰富,矿产尤多,铜铁充足,人口与晋国大体相当,但是其幅员七倍于海山洲。南多平原北多山地。官民之间等级颇为严重,男女之间更是极其严重,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和畏惧远超海山洲,不亚于武国。

乐东国王李澥对于海山洲赠送的珠宝香料还有茶叶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而对于美女也还是很有兴趣的。而且对于沈昌茂、赵运珹、裴守度的应变能力也很是欣赏。时值已近春节,海上风浪不定。李澥遂留下使团,让他们陪同自己过春节,让他们年后三月再行返回。沈昌茂开始婉言谢绝,但后来盛情难却,最后决定同意多在乐东国停留几个月,也是方便与之交流,也是向看看乐东国的风俗、人文和典章制度等,也方便回去禀报。

从十二月到次年(永定十三年)的三月初,沈昌茂一行在国王李澥的允许下,相对自由地游览了乐东国的山川。对乐东国以及民间对国王、大臣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船队的人员则分批上岸购物消遣,并允许他们去妓院解闷一番。

乐东国人口不足千万,虽然地域七倍于海山洲之地,但是人口不足千万之地,兵力却高达近十五万之众,除驻守京城之外,就是驻守与武国的北方,而且对与武国交界的异族常有野心。或者名为配合武国进行征讨,或者就自行征讨,简言之就是奉行蚕食政策。另外就是与东町国的矛盾。东町国与乐东国隔海相望,但彼此矛盾颇为尖锐,不时会有海上作战。而国王李澥虽然年轻,但却是其祖父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为人深沉有谋又很孝顺,而且对儒家文化很有研究。而在对内治理方面,大力启用台谏言官集团与传统士大夫集团对抗,得以从中掌握平衡。而且大兴文教和著述,尤其注重在乡村的推广。而在对武国的方略上,虽然李澥很年轻,却表现的极为老道。对武国称臣纳贡,十分恭顺,连成庆皇帝都很赞赏,然而实际上则借此从武国获取各种援助,并进而为向北渗透做准备。而普通社会方面,乐东国的货币以楮货和铜钱并行,但是铜钱数量不多,更多的是楮货,其实也就是纸币。百姓的负担在李澥任上相对轻一些,还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乐东国官方一直用汉字,许多大臣和国王也会说汉语,但是普通百姓则较少。乐东国虽然也在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上流社会仍然热爱汉字和儒家传统文化。

而乐东国方面对海山洲的造船颇为感兴趣。乐东国的船只都是平板船,没有风帆大型桅杆,体型较宽,并且帆太小做不到靠帆航行,多依靠桨来航行,且粗而笨重。虽然乐东国一再吹嘘其性能,但是海山洲使团中有不少水军将士,而且经历过多种海战和远海航行,经验非常丰富,一下就能看出其缺点。而海山洲的大船、海船和大型福船、战船沿袭卫、狄、武国的样式,以福船样式为主,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其船高大如楼,船体坚固。但是乐东国的船只也并非一无是处,其船形状多似箱子方形之状,速度慢,缺乏机动性,而且比较低矮,但是相对而言却比较坚固可靠。而且其船只多为十丈以下的船只,十丈以上的船只很少,而且即便有,也不甚坚固,速度也很慢。这种船型适合在内河与浅海航行,而非在远海大洋航行。

而乐东国步骑兵的装备,也颇多优良之处。虽然乐东国的一切都受天朝影响,但有许多则颇有创意,而且还很有特色。沈昌茂一行人中,马旭炎是有过作战经验的。他对乐东国步骑兵的许多装备非常喜欢。尤其是乐东国的长弓,用桦皮制作而成。桦树皮不仅有绝佳的防水之能,而且更重量轻,对体力的消耗也更小。虽然稍短,但发箭速度迅猛,拉力不用太大即可射出很远的距离。还有其长剑,实际上就是长柄大刀。晋国所使用的长柄刀剑大多仍以卫国或者武国式样为主。虽然杀伤力大,但是却也较为沉重,非力大之人或严格训练之人很难熟练操作。而乐东国之长柄大刀吸收了东町国的风格,刀的刃部相对较小,不像大刀那么巨大,挥舞起来十分灵活,十分适合在东南山多水密的地区使用,另外其重量较轻,适合力量较小的人甚至女子也可以使用。

乐东国为了对付东町国的海上袭扰,很需要精良的船只,然而依靠自身无法打造出优良的船只,从武国获取则较为艰难。因此想从海山洲获得制造优良船只的技术。李澥为此还曾亲自出面,希望以良马和部分陆战兵器来交换海山洲的部分先进技术,尤其是造船技术。但是造船技术是晋国立足于东南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不能轻易外传的。尤其是武国远航停止后,其制造技术长期停滞,海山洲的水师则在武国原有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并根据自身的环境予以改造,技术到如今已经非常的成熟了。可以说海上优势是海山洲立足东南的最重要资本。因此沈昌茂并没有立即答应,但答应可以回去之后转告。

三月十日,沈昌茂一行从乐东国京城出发转变返回。前一天,乐东国王李澥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宴会。并另外赠送其王宫的一些珍玩共十件,沈昌茂、裴守度、赵运珹各一件,其余则由其转交马仲云父子。临行前,李澥仍念念不忘造船的技艺。其实这段时间,趁沈昌茂一行不在船的时间,乐东国以参观的名义已经去商船上学了很多,但是造船的技艺很复杂,不是简单几个月就能学会的。海山洲以海立国,学习武国的大型福船技术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何况乐东国。同时还特意赠送桦皮弓十张附箭千支、长剑十把、短刀二十柄、铠甲十领。并表示会在明年夏季派使臣去海山洲。

三月十三日,船队已经抵达了庆罗郡,十五日,沈昌茂等抵达庆罗郡,准备返航。他的船只上搭载了许多乐东国赠送的礼品,还有马匹。以及从当地采购的粮食和饮水等。但是二百匹马是不可能一次性拉回去的,先拉回去五十匹。其余则由乐东国出使团队今年或明年出使海山洲时再运来。

返回的路线大体上仍然延续来时的路线,但略有变更。船队在四月十七日抵达了登莱外海南部二百里地域,遭到了大风浪。为了躲避风浪,不得不在中途停泊在一个小岛,此岛名叫达牛岛。此地地处山东与淮北的海上交界之处,岛屿滩头地形比较复杂,但还是可以停靠船只的。距离陆地约八十多里,距离不远不近。

在达牛岛停靠休息了快两天后,船队继续南下。到五月初在开山岛停靠休息。士兵从此岛上去后,原以为能发现些人口等,但是没想到这个小岛不仅面积小,而且野草丛生,海风呼啸。无树林泥土,亦无淡水,兀踞在海天之间,烟波浩渺之中。南、北、东三岸为岩石陡岸,只有西南地段可在高潮时靠船登岛。沈昌茂和部分人登岛远眺,水天一色,海鸥翔集,大有仙人意境的感觉。

停靠一日后,从开山岛南下。这时候的海域相对就熟悉了,海山洲因为之前有过昌宁州的建制,曾经常年来往,有着比较详细的记录。故而对此地以南海域的风浪、岛礁等情况相对熟悉。

五月中下旬,船队抵达原昌宁州北部的岱山岛附近海域。在这里,他们没想到竟然遭遇到了海盗团伙。

他们在海上相遇后,原以为也是商船。但是马旭炎和水军将领郑林文发现不对劲。郑林文对沈昌茂说:“依末将看,这恐怕是海盗船。商船吃水深,以载物为主,必吃水深速度较缓,行船平稳,而海盗船讲究速度,行动快吃水较浅。”

沈昌茂:“那我们该如何啊?”

郑林文:“大人,我们可向东南面海域形势,那里虽然风浪大一些,但我方船大,而且还有精良武器,敌船小,一旦进入风浪较大的深海,其必将不稳定,我可以以大击小,而且我船高大,可居高临下攻击。”

沈昌茂:“好,由将军处置。”

郑林文随即下令船队向东南形势,海盗船发现了这批十余艘的船队,而且船只高大华丽,料定有油水,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向前与之靠拢。

过了一会儿后,两支船队逐渐靠近。海盗船规模不大,有六艘。可知这是一小股海盗,战斗力也应该不太强。

两支船队逐渐靠近距离接近快一百五十步的时候,郑林文下令船上的弓弩手开始射击,海盗船上很快就有人死伤。但是其速度快,进一步接近,郑林文下令水军的各种火铳开火。不一会儿,海盗船几乎被全歼。六艘船有一半被击沉,其余的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干脆投降。

郑林文下令船队逐渐靠上这三艘船只,并亲自带人去查看这些船只。这三艘船只还剩下约百余人。经查问,大多是沿海无法生活的居民,但熟悉当地水性,无奈之下做了海盗。他们从事海盗行业,短的有两三年,多的有十余年了。郑林文将这百余人全部带上了自己的主船,请沈昌茂裁决。

沈昌茂发现这一百多号人里还有些女子,这些人的头目人们叫程三,四十多岁,是一个长期从事海盗行业的人。专门以抢劫往来商人还有从内地拐卖人口为主。而这些女子就是他们从山东、江淮一带拐卖过来的人。

沈昌茂问副使裴守度、赵运珹还有马旭炎及郑林文,该如何处决这些海盗。裴守度、赵运珹主张将其带回,但是马旭炎、郑林文主张不能带回。一方面船只搭载物品较多,粮食等有限,无法再养活他们这些人。马旭炎主张给他们一艘缴获的船只,将其全部放回。但是郑林文的主张更强硬,主张除了被拐卖的人口和财物外,其余全部杀掉。一旦将其放回,万一海盗再引来其余的人就更麻烦了。

沈昌茂认为有理,其余人也都有所转变。最后决定将这被俘了百余人除被拐卖的十多名女子外全部杀掉。采用的方式是将其全部投入到一艘船只后,然后开火攻击击沉。

消灭了这伙海盗后,船队继续南下。

岱山岛南部就是飞扬岛海域,武国如今在飞扬岛建有城寨戍守,虽然人口规模不及昔日,但是驻军及普通人口加起来也有上万人。为了避免惊动武国守军和水师,沈昌茂下令尽量绕开,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到六月中旬时候,船队已经离开了原昌宁州的海域,来到了原连山县的海域,这块海域更加熟悉,行船速度逐渐加快。

在接下来的航行中,沈昌茂等人询问了这些被拐卖的人口的情况。这几天也给她们换了衣服,给她们吃喝。并将他们与乐东国王赠送的十名美女安顿在相邻近的舱室居住。

其中一个女子向沈昌茂等诉说了她们的情况。

经过梳洗和吃饱饭后的这女子确实容貌出众。身材修长,个头有五尺出头一些,瓜子脸很是小巧,五官细腻大气的,是标准的三庭五眼的美人相,脸部线条也是非常完美。

她说:“小女子是山东登莱人,十八岁,名叫林静珊。十六岁那年因为遭遇了饥荒,家里颗粒无收。母亲饿死了,父亲无奈被迫将我和妹妹卖给了一家姓何的大户,后来这家人家的夫人又将我卖到了宁绍府,让我从妓。我宁死不从,后来就被海盗购买了,准备又将我卖到双海一带。”

林静珊接着还说:“这里面还有我的亲妹妹,叫林静姝,十六岁。”

沈昌茂:“你一直保护着妹妹?”

林静珊:“母亲去世,父亲把我们卖了,杳无音讯,只有我和妹妹相依为命,我是姐姐,怎么能不保护她啊。”

林静姝哭着说:“如果没有姐姐,我恐怕早就死了。”

赵运珹:“你一个女孩子有这么大的胆子啊?”

林静珊:“自从我被父亲卖给人的的那天起,我就立誓一定不让妹妹受欺负,我要勇敢。”

周围的几个女子也纷纷说话,说林静珊虽然在这里不是最大的,排名第二,但却是最勇敢的,因此众人都把她视为大姐,也一直叫她大姐。海盗头目多次要对林静珊施暴,但她都宁死不从,奋勇反抗。海盗头目们多次要杀她,但爱其美貌始终没有杀她。最大的是另一个名叫姚晓娇的二十岁的姑娘。她是这里最大的,也是这里最有文化的,父母是海州一个富裕农民。但是其父母被官吏和乡绅以种种名目整死,她作为独生女就被四处拐卖。

听了众人说,沈昌茂等再对照其姿色,不得不感慨说:“北人多刚勇,不料女子亦然啊。”

林静珊:“敢问各位大人,你们救下我们,要带我们去哪里,不会是再卖了我们吧。”

郑林文:“你这姑娘,真是的,我们既然救了你,又怎么会卖你们。”

林静珊:“那你们要带我们到哪里去?”

沈昌茂:“当然是享福去了,绝对让你们不会挨饿受欺负。”

林静珊:“如果你们还要把我们卖掉,我现在宁愿撞死。”

马旭炎:“好刚烈的女子啊。”

马旭炎短短几个字,却已经流露出敬佩和欣赏的意思。

沈昌茂:“你放心,我们绝对不会卖掉你们,也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我们会给你们一个好去处的,放心吧。”

然后众人离去,不影响她们休息了。

沈昌茂等人离开后,林静姝和其余人问林静珊,说:“姐姐,你说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林静珊:“我想应该是真的,如果他们要把我们卖掉,路途中早卖了,而且会上岸,但是他们的船队一路南下,很少靠岸,可知不是拐卖人口的。而且还给我们吃喝,给我们梳洗打扮。”

虽然沈昌茂等人对这些女子没有非分之想,但是普通士兵却难耐寂寞,而面前摆着二十个如花似玉的美女,怎能不心生歹意。途中曾有几个士兵想对这些姑娘下手,但被马旭炎发现了。马旭炎请示沈昌茂,主张强硬惩处。但郑林文则不愿意处置自己的手下。最后沈昌茂调解,决定将他们每人打三十军棍,算是略作惩戒。

七月二十日,船队抵达兴北港,总算是顺利结束了此次出使任务。

抵达兴北港后,迅速组织人员将物资卸下。而船队船只则返回原有岗位。

林静珊等人随沈昌茂下船后,顿感意外。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又似乎很熟悉。不过她们确定没有被卖,沈昌茂对他们的许诺看来是真的。

七月二十七日,沈昌茂、赵运珹、裴守度、马旭炎、郑林文等返回怀远府觐见马若文。详细报告了此次出行的成果,并将乐东国王李澥回赠的礼品献上,包括赠送的十五名美女。

礼品和美女,马若文全部收下。兵器交兵部、枢密院研究,可试行仿制。

次日,马若文召左右相和枢密院六部大臣及沈昌茂等就与乐东国及其余国家的贸易问题议事。

马若文问沈昌茂,说:“你出使归来,对乐东国印象如何?”

沈昌茂:“其国处处学华夏,华夏九州之风甚浓。但是国虽小,志却高。虽僻处东北外围一隅,但心却不小。而且观其君臣,颇为自大。”

马若文:“有心志可以,但自大终究出问题。”

沈昌茂:“乐东国王已经与我达成通商事宜,两国可各在口岸设点自由通商,另外其国王托臣向晋公奏请,想以健马和步骑兵器来交换我海船之技艺,兹事体大,臣不敢应允,请晋公裁决。”

马若文:“诸位怎么看呢?”

李铭顺:“海船乃我晋国立足东南之本,水师的海上优势乃我生存命脉,不可轻易泄露。另外乐东国也是武国属国,如果我之技艺传授于他,他又保守不密,流传到武国或者东町国,恐引起麻烦。”

杜定瑞:“臣的意见与李相基本相同,但是我国也不能固步自封,在武国限制对我兵器出口的同时,我必须从多方面的渠道来获取。而乐东国是目前唯一的途径了。但是大船的技艺确实应该注意保密,不能轻易外泄。”

田铭濬:“我可以向其出售或者交换。大型福船海船的技艺和工匠不能外泄,购买也不能。彼可以向我订造部分船只,我亦可以向其订造部分兵器,作为交换。为了友好起见,我可以根据其情况,帮其建造部分船只,这可以给我增加收入。但是帮其建造的船只要有限制。二百料以下的、六丈以下的船只可以教授,二百到五百料的,六丈到十丈的船只则视情而定,五百料以上和十丈以上的船只的则严禁出口,如遇特殊情况,则必须中书省和枢密院上报,请晋公裁决才能出口。另外,可在礼部或者兵部下设会同馆一衙署,专办贸易和与外邦的交涉贸易事务。”

马若文:“可行,设会同馆也可以。不过各国来我晋国多为贸易,不宜在兵部,可于易物司下设会同馆。如有涉及军务者,则转交兵部或者枢密院办理。”

田铭玮:“我国目前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武国,其次是南洋洛那卡、麻逸、蒲端等国。此外还有室佛利、南交、东町、东琉国等。但这些均来往较少。臣认为为了繁荣海山洲的贸易,方便我国转手之用,可也派使臣出使这几个国家,来增加我们的贸易。但是这几国距离都较远,我们无力派出这次出使乐东国这样庞大的规模。以臣看来,可以派一些官员随同常去贸易的商人前去。视其日后情况而定。”

刘宪深:“臣看来,我国贸易主要以武国为核心,南洋次之。接下来是乐东与东町国。因此对外贸易方面,也应以以上几国为核心。另外臣建议可否在武国和乐东国的都城设立会馆或者别的衙署常驻其地,一来方便打探消息,一来则是方便贸易。”

袁克功:“刘大人高见,但是要在武国和乐东国京城设立会馆或者衙署,难度极大,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如果变通,以设贸易商号则有可能。而且臣认为可以在武国闽州府常设一个官方的衙署,但名义上可以以商号或者别的名义命名。另外在乐东国的贸易地点也设置类似的商号。”

张绍晖:“臣认为可以在下次朝贡武国时候,通过刘吉祐奏请在闽州府设立海山会馆,专办两国交涉、朝贡和贸易等事宜。同时在乐东国使臣明年来的时候也商议此事。另外臣的意见是,我可在外设,而尽量少让外邦在我境内设立这样的会馆。尤其拒绝武国在海山洲境内设立。”

刘宪深:“张大人所言在理,不过也尽可放心。武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维,是不可能向外派设的。此外,臣认为,我除了对武国名义上必须称臣纳贡外,对其余各国的贸易和交涉等都要坚持一律平等。当然,对洛那卡国和南洋麻逸等国则另当别论。按照世祖时代的盟约,他们实际上是我们的属国。我们可以给予其礼遇和一定的平等待遇,但是事实上,这些国家对我们的安全有重要意义,唇亡齿寒。不能轻易视之。”

袁克功:“昔日春秋晋国成何对卫国使臣说‘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我国对南洋诸国尤其是洛那卡国就应如此,刘大人是这个意见吗?”

刘宪深:“袁大人所言至理,基本如此吧。”

马若文:“各位的意见都很有道理,由中书省拟定一份贸易邦交的文书,作为日后有关涉外贸易的律法来办理。照章办事这样会更有效率。”

对于马若文的这个指示,中书省不敢怠慢,自然下去后就会立即办理的。而且这也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八月初开始,中书省综合兵部、户部、易物司的意见,初步拟定了晋国与邻邦贸易章程。作为晋国对外贸易和交涉的律法,并纳入晋国律法之中。

这份章程的核心是追求贸易自由、平等与利润最大化。鼓励人民海外贸易,发展造船行业。同时也就对邻邦的邦交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性的意见。如章程中指出:

晋国疆域分海山洲与南洋两部,海山洲辖三府一州,南洋辖两府四州。闽东目前我兵民驻守之岛屿皆属晋国之地。凡在以上居住之人,皆乃晋国之臣民,服从宁阳王、晋公之管理。除此之地,皆为异域。

晋国以海为生,农商并重,不偏执一端。

晋国臣民可自由从事商业贸易与航海事宜。

晋国臣民从异域携带回之财物需照章纳税,违者严惩。

晋国臣民可携带日用货物出口,需从当地府衙办理文书,并从易物司领取牌照进行贸易。

晋国允许贩运异域物资之港口有:宁安府宁安港、宁阳府兴北港、文林州永宁港、慧亭州宁河港。

除以上四港之外,皆不能贩运异域物资。

晋国臣民可携带物资出海贸易,亦可接受异域诸国订单。然严谨弩、长刀、铠甲、火器等兵器出境;严禁金银铜铁等矿产出境;严禁大小造船务帮助异域建造军用战船和十丈以上商船。如确有需要,需上报易物司后经中书省禀报晋公裁准后方可。如有违禁,轻者流放,重者斩首。

晋国臣民如有将异域人口、兵器、战船、金银铜铁等优良物品带回者,经衙署确认精良后,可由易物司给予赏赐。

晋国臣民可自立商号,然成立商号需家世清白,并有人作保,提供抵押物品。经当地府衙核准后上报易物司批准造册后予以发放牌照。

晋国大小官吏及军队一律不得参与商贸事宜。

晋国水师保护商贸航行安全,但水师不得参与经商。如发现水师参与并有走私事宜,从重治罪。
    晋国与武国乃名义上之君臣宗藩关系,我对武国为藩属之外邦,故应在礼节上尊崇。然平素贸易宜求平等互利。

晋国与除武国之外的邦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洛那卡国非比他国,按世祖时屡次盟约,其实为晋公之属国。

洛那卡、麻逸、蒲端为南洋我国土之邻邦。唇亡齿寒,三国有事皆乃我之有事,我必须时刻注意。

这份章程名为贸易,实际上是以贸易为主包罗万象。而且“晋国臣民如有将异域兵器、战船、金银铜铁等优良物品带回者,经衙署确认精良后,可由易物司给予赏赐”这一条,实际上是鼓励晋国从国外走私。

到九月初,基本框架律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毕。九月底,又经过继续删改润色等,由中书省上报马若文。马若文于十月初下令批准。

十月初,这份命令下达后,晋国各地做生意的人立即多了起来,到官署要办理商号牌照的人也逐渐增多。到年底的时候,易物司的报告显示这三个月里,仅海山洲境内新成立的商号就达到近百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名叫德顺通,开办的资金有五万贯,最小的则只有几百贯。

也就是在这几个月里,那十五名乐东国美女和林静珊等十名美女也熟悉了晋国的宫廷礼仪典制等。熟悉后,就开始安排了。十五名乐东国美女中,留下十名在宫中伺候。而其余五人则被分赐给大族。马若文于十月十五日下令将其中两名赐给杜定瑞,两名赐给王星仪,一名赐给崔旭鹏,由他们自由使唤。

这三人对于乐东国的异域美女,刚开始是有些不敢接受的,但是在接受了之后,却非常喜欢。乐东国的这些女子都在十五到二十岁之间,年轻漂亮。而且学习领悟能力很强,更重要的是对主人是非常恭敬的。从不干预主人交付的之外的事情。这是他们最为满意的。

而林静珊那十名女子,在熟悉了宫廷礼仪后。就要被安排到宫中。她们对来到这个异域之地,感到很陌生。但是在这里却吃喝都不用发愁,比起比拐卖的日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她们也知道了马旭炎的真实身份。虽然海山洲的宫廷没有那么多嫔妃,也没有阉官,但是来往的大臣和侍卫是很多的。难免会有大臣或者其亲属以及军中的人看上她们。马旭炎同情他们,不愿意让人欺负她们。亲自插手了这件事。留下两个侍奉妻子黄傲英,三个侍奉母亲羊希霞,两个侍奉林燕卿。而剩下的三个就是林静珊、林静姝和姚晓娇了。也是最难以安顿的人。

姚晓娇读过书,有文化,生性温和。但是林静珊姐妹尤其是林静珊性格刚烈,虽然也学会了礼仪,但是刚烈的性格是很难短时间就改变的。

马旭炎对此颇为犯愁,他不想让人欺负她们,可也想改变她们。

姚晓娇对马旭炎是非常感恩的,曾主动要求做黄傲英的奴婢,黄傲英念其颇有才学就拒绝了。而林静珊姐妹两人虽然也对马旭炎很感激,但总是还留有一丝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黄傲英想到了一个办法。十月底的一天,她将林静珊等十名女子一起叫到了一起。

黄傲英:“我听旭炎说了你们的身世,之前的就不说了。之后你们就在海山洲安安稳稳地生活,我们会保证你们衣食无忧的。”

姚晓娇、林静珊带头谢恩。

黄傲英接着说:“你们几个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了,我见你们感情都不错。你们也在这里没有亲人,我觉得你们不如结为姐妹吧。结为姐妹之后,你们也算是一家人了。”

林静珊对这个主意很感兴趣,说:“那结为姐妹之后,我们是不是就能常在一起啊。”

黄傲英:“在不影响你们正常的差事之外,你们可以在一起。”

林静珊:“真的,你不骗我们吗?”

旁边一个黄傲英多年的丫头花儿不高兴了,说:“堂堂晋公的儿媳会骗你们几个啊。”

黄傲英:“我不会骗你们。另外我会找人教你们读书。即使达不到琴棋书画样样都通的程度,但也绝对足以应对日常生活。”

姚晓娇:“谢夫人。”

黄傲英:“不过我也有话在先,在这里,对永寿宫、昆阳宫的主人要绝对无条件尊重和服从。如果对他们冒犯了,我也保不了你们。另外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该问的不要问。”

黄傲英的话已经是说白了,就是对马仲云和林燕卿要无条件服从。一个是自己的公公,一个是自己的母亲,这都是最为重要的人。

姚晓娇:“我们明白了。”

黄傲英:“明白了就好。”

没几天,黄傲英就请人先教她们读书,这些人里姚晓娇文化最高。不用学这些基础的,黄傲英不时亲自教她学别的,也有时候会找陆涵婷、崔彤爽来教她作画、下棋等。而其余人则从最基本的学起。林静珊虽然性格刚烈,但之前也读过几天书,是有一些基础的。而且其反应领悟能力很强,其妹妹也不遑多让,因此几个月下来,也已经非吴下阿蒙了。而其余人则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