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转折的三年(2)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2955字 发布时间:2022-01-07

此次买回的马匹连海武国赐予的一百五十匹马共计四百五十匹马,实际回来的有四百三十五匹,马若明、刘宪深决定给连海县留下二百匹,其余全部运回,而且路线是从岚山岛直抵兴北县港口。

而在闽州府和连海县的这半个月里,范仲粹报告马若明说已经筹备好了人员,三月份的时候在荆湖的中枢要地汉昌府租了门面,设立了一个茶庄,名叫湖海茶庄。在巴蜀的茶庄也已经筹备完成,地址也已经选定,在蜀州府,计划在七月开业,名叫川海茶庄。马若明没有意见,但思来想去后,认为蜀州府虽然四通八达,但是蜀道难,如果要买马,无论是从蜀地西北的松茂北上河陇,还是南下西南,距离都不近。最后马若明建议范仲粹在蜀地西北的松州府一带和南部的建昌府一带也开设两个分店,方便就近调集茶叶购买马匹。松州府一带以购买西北健马为主,建昌府一带购买西南马为主。

范仲粹深以为然,随即让人继续准备,计划一年后在两地的分店开业。同时他从中也得到了启发,将此茶庄作为在西南的情报搜集点和商业扩展点。但是他的资金是有欠缺的。马若明答应回去后会上报晋公,从宫苑府和户部拨一部分款项来支持他们的行动。

五月十八日,马若明、刘宪深、卡扎洛丹玛等及亲随数十人从岚山岛启程,直抵兴北县。二十五日,顺利返回了海山洲,结束了近一年的买马朝贡之旅。

六月一日,马若明、刘宪深等抵达怀远府,次日觐见马若文,详细报告了此次的出行情况。而马若文也已经在去年十二月就知道了朝贡买马的情况。之后的时间里,他一直担心着这些人。不过总算有惊无险,安全返回了。

马若明同时就擅自将马匹留下一半在连海县向马若文请罪,马若文没有责怪这位堂弟,反而称赞其处置有方。对于马若明提出的扩展西南贸易的办法,马若文也赞同,于六月七日下令由宫苑府拨白银两万两,户部拨白银三万两,并茶叶十万斤交由范仲粹使用。

从武国买马是顺利完成了,马若文开始思量去乐东国商议买马的事宜。刘宪深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刘宪深已经上了年龄,加上此次长途跋涉,身体已经吃不消了。最后决定以沈昌茂为正使,裴守度、赵运珹为副使,率大小船只十余艘,人员五百人,带茶叶、粮食、香料等前往乐东国与之贸易,计划在九月份出发。所有物品一律在兴北县装运,然后从兴北县出发,而不是从宁安府出发,那样距离会更远。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马若文却接连收到伤感的消息。先是在六月十五日,马仲寿的遗孀林娇娜因病去世,年七十八岁。

二婶的去世打击了马若文,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马仲云夫妻。林娇娜不仅是他们的弟妹,也曾经是他们的贴身侍从,后来是马仲寿看对了,不顾众人反对娶一个侍从女为正妻。而婚后二人竟然一直恩恩爱爱,马仲寿也没有再纳任何小妾。

而最大的打击是在八月二十日,马若文得到医官的禀报,称徐瑜婕已经恐怕没有几日了。马若文大惊,怒骂医官为何不早报。医官称马仲云、徐瑜婕都不想让儿子分心,就没有上报。

因为徐瑜婕的病情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马若文不得不下令暂缓赴乐东国,时间暂定明年夏季再出发。

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到二十五日,马若文、羊希霞和马承宣等所有的子女晚辈一直守护在徐瑜婕身旁,时刻不敢离开。身怕一离开就再也见不到了。

二十六日,徐瑜婕略有好转,马若文很高兴,但是马仲云知道这恐怕是回光返照了。

当晚,徐瑜婕将儿女都召来,一一进行了嘱托。

徐瑜婕不过问政务,操心的最多的还是家务事。

徐瑜婕最放心不下的是三件事,也是三个人。一是自己死后谁来照顾马仲云;二是自己的儿子马若文、马若援的关系;三是小女儿马若婧。

马仲云看着自己这位一生最挚爱的人,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即将离世,十分难过,强忍镇静。

徐瑜婕对马若文说:“我走后,你们一定要照顾好你们的父亲,不使他孤单寂寞。男人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

众人含泪答应。

接着对长女马若涵说:“你是大女儿,更应该随时照顾你爹,时刻陪伴他。你弟弟国事缠身,就十分需要女儿的陪伴。”

马若涵哭着不住地点头。

徐瑜婕对两个儿子说:“你们是亲兄弟,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不管怎么说,你们都要和睦相处,明白吗?”

马若文、马若援兄弟也含泪点头。

下来就是小女儿马若婧了。

徐瑜婕:“你就打算这样一辈子一个人自己过下去吗?”

马若婧:“母亲,女儿也五十八岁了,谁还能再稀罕我啊,即便我是公主的身份。我想通了,我就常陪着爹。姐姐、哥哥和弟弟都有自己的事儿和家,还有孩子。我已经是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了,就伺候爹,顺便帮着姐姐、哥哥、弟弟照料他们的孙子,也挺自在的。”

徐瑜婕:“哎,你怎么会这样啊,当初真不该让你嫁给......”

马若婧:“好了,娘,过去的事情就不说了。如果以我的命能换你们的继续长寿,我也愿意。多么希望你能活到贤惠王后那样的年龄啊,哪怕是老姑母的年龄也好啊。”

徐瑜婕:“傻孩子,人生百年终有一死。贤纯、贤惠王后都是百岁以上高龄,贤惠王后更是旷古罕见之高龄,然终究会尘归尘土归土。”

徐瑜婕安顿完毕后,让子女退下,和马仲云两个人一起呆了一会儿,两个人互相注视着对方,什么也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两个人结婚至今六十三年了,相识则是六十四年。徐瑜婕一直对丈夫是无比且默默地支持。从在同顺楼徐瑜婕救下马仲云,到马仲云后来照顾徐瑜婕,再到结婚,再到被迫离开海山洲以出使之名实际流亡武国六年,再到回来海山洲。六十多年来,二人恩恩爱爱。马仲云也一直对徐瑜婕倍加关心,徐瑜婕也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如今有一个人已经要天人相隔了,谁都不会好受的。

二十七日,颜丽菲听说到了徐瑜婕病重的消息,也急忙赶来。

看着自己昔日的主人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颜丽菲无限伤感,也不知如何是好。她也如今是七十一岁的古稀之人了,不过从离开宫廷后,颜丽菲也许因为更轻松了,身体却逐渐恢复,至少目前看还不错。

徐瑜婕看着颜丽菲虽然已经年过古稀的身体,却还能基本不用人搀扶的自己行走,很高兴,同时也对她说:“丽菲,看着你身体还不错,我很高兴。”

颜丽菲:“托夫人的福罢了。夫人你有什么交代的,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说。”

徐瑜婕:“什么也没有,都放心。”

然后又说:“你如果有空的话就过来陪陪仲云,人老了都怀旧,年轻人再怎么和我们也是隔代的,许多事他们不知道,还是需要这些老人的。”

颜丽菲:“夫人放心,我会的。这几十年来,我们名为主仆,但你们一直视我如亲妹妹一样,我一定会常来的。”

徐瑜婕笑着点了点头,说:“这我就放心了。”

当晚,颜丽菲没有回家,就在永寿宫一直陪着。

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徐瑜婕病情再度恶化,这次已经是没有办法了。

永定十一年九月五日夜亥时,徐瑜婕最后闭眼了,终年八十五岁。

在这最后的一刻,徐瑜婕依然拉着马仲云的手,马仲云也紧紧拉着妻子的手,虽然知道妻子已经去了,但仍然不愿意放开,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可又不能不相信。

徐瑜婕去世后,马仲云摆摆手,让众人都退下。他则看着已经永远不会再睁开眼睛的妻子,哭了,哭的极为伤心。在宫外的马若文等人都听的清清楚楚,马若涵想进去劝父亲节哀。马若文拦住了,摇了摇头。颜丽菲则在旁说:“让他哭吧,你们在,他是无法释放的。你们父母的感情,你们不会懂,我侍奉了他们五十年,也不敢说全然理解啊。”

马若婧:“我知道母亲救过父亲的命。”

颜丽菲:“是,那还是文永三十六年了。我跟随他们也是从永兴八年底。然而据我所知,他们感情真正融洽和交汇的时候是在武国的那六年。而那六年的事情,许多我们根本无从知晓。知道的人除了他们二人,就只有当时一同跟随他们的刘允强了,然而也去世二十年了。可以说,你们父母的经历在晋国历史上是独特的,以后也未必会有。他们之间的感情恐怕不亚于高祖、太宗两对夫妻之情。”

次日,马若文和王星仪、李铭顺、杜定瑞、马若明、马若涵、马若婧、马若援等商议母亲的后事。国丧期一年是肯定的,关键是谥号了。按照晋国的规矩,除了刘婷娜和张铭静两人的谥号是以贤字开头外,其余后世晋公的正妻均不能以贤字开头,不过马若文想以贤字开头。王星仪、杜定瑞认为不可,祖制不能随意破坏,马若明、李铭顺、马若援、马若婧则认为可以。马若文想,但也不敢违背祖制。

最后马若涵说:“依我看,分两步来吧。母亲虽无贤纯、贤惠王后的才能,也没有高贵的出身,即便现在定了以贤字开头,父亲恐怕也不会同意。因为现在国中只有父亲见过贤惠王后,对她有印象,加上世祖对父亲一直特别疼爱。有这个因素在,父亲也绝难同意母亲的谥号加贤字。”

马若文:“姐姐,你接着说。”

马若涵:“先按照规矩,以孝字开头,加一个贴切的词。待父亲万年之后,不论到时候是谁在,重新给母亲的谥号追晋一级。这样比较稳妥。”

马若文:“只有这个办法了,那母亲的谥号该用孝什么。”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知道马若文对母亲的感情,但是却总难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

马若涵在听了众人的意见后,说:“我举得还是用一个慈字吧。母亲有两女两儿,都非常疼爱。加上有武国流亡的艰辛日子。无论是在外的六年,还是回来后的这几十年,她绝对是一个贤妻良母,对我们及对下人都做到了少有的关爱和慈祥,因此我觉得用慈可以。”

马若涵说完后,众人都举得可以。马若文最后说:“就听姐姐的,用孝慈。待他日机会成熟,追晋为贤慈。”

同日,马若文下令给母亲徐瑜婕上尊号为孝慈。

马仲云听说儿子给妻子上尊号为孝慈,内心很高兴,说了一句:“好,选的好。”

徐瑜婕去世后,马仲云始终难以从悲伤中走出来,一连好几日不吃饭,不是哭,就是发呆,连睡觉的时间都极短。而且他不让将徐瑜婕的遗体入殓,他想时刻看着。最后在马若文、马若涵还有颜丽菲等多人的持续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入殓。没有了遗体,马仲云就看着徐瑜婕生前的画像,一个人黯然神伤。徐瑜婕的画像有五幅。每一幅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最早的一幅画是他们结婚时候人们所画的,她二十二岁;其次的一幅是在武国时候请人所画的,在永兴五年,她二十九岁;第三幅是在返回海山洲后的第二年即永兴九年所画的,她四十岁;第四幅是在昌晋元年时候,在马仲云改年号时候所画,她四十八岁;第五幅是在昌晋二十三年,马若文返回海山洲时候所画,她正好七十岁。然后就再也没有了。其实最后这二十年,马仲云也一直希望再给妻子画几幅,但妻子都拒绝了。徐瑜婕当时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他认为儿子回来后,一家团聚了,值得庆祝。另外就是觉得自己花甲之后越来越老了,不愿意再让人画了,同时希望给马仲云和后世留一个相对能看的画。她也是女人,也有爱美之心。

十月二十六日,左相王星仪也因病请辞。他也刚过古稀之年,加上常年操劳以及年轻时候作战训练的伤逝影响,身体情况也不是很好。马若文想挽留,但是王星仪执意请辞,马若文最后只好同意。

十一月七日,马若文下令封王星仪为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定海军节度使,让王星仪以使相的身份荣耀致仕。

王星仪卸任后,左相之争再度成为焦点。

能够成为左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杜定瑞,一个是李铭顺。虽然两人还是亲家,但各有一批支持者。本土人、大族勋贵后裔、前线将士以及宁阳府、宁安府和南洋的人普遍与杜定瑞一家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都是杜定瑞的支持者。而北来人和西海归来人及后裔等人却比较倾向于李铭顺来出任,以右相升任左相也是顺理成章的。

马若文因为母亲去世,心情也一直比较悲伤,如今又赶上这事情,他也十分难办。杜定瑞、李铭顺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他也是比较难以抉择的。如果就个人感情而言,他应该倾向于李铭顺,他们认识的时间也最长。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在海山洲必须依靠团结大族,另外杜定瑞在为人等方面又强于李铭顺,更何况杜家曾经的杜筱琳也于他有功。但是杜家在海山洲也已经树大根深,杜定瑞如果再出任左相,那无疑有些功高震主了。

思来想去,马若文在十一月十五日下令,国丧期间以枢密使杜定瑞、右相李铭顺同掌中书省事宜。

马若文的这道命令没有明确任命谁为中书左相,理由是国丧期间。但是在排序上却以杜定瑞位列之前,所以人们都以为杜定瑞的可能更大一些。然而实际情况,马若文也难以抉择。

徐瑜婕的去世,打击最大的首先是马仲云,其次就是马若文。马若文在外十六年,深感未能对母亲尽孝。而回来后先是忙于作战,又陷入与弟弟政权执掌,后又与武国的谈判事宜,再下来是自己执政,总之自回来后,他常年忙碌于各种的国事,依然也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每每想到如此,他都十分心痛难受。

除了马若文之外,马若援也十分难受。虽然与哥哥立场政见不一,但是兄弟二人都是孝子。十一月底,马若援面见马若文,要求为母亲守孝并监修母亲及将来父亲的陵寝,从此彻彻底底退出朝政。

马若文与弟弟有嫌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今弟弟能主动如此,他还是比较意外的,最后同意了。十二月二日,马若文下令:

马若援孝心可嘉,以马若援为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宁阳郡公,监修孝慈王后陵寝,并巡视高祖、太宗、世祖陵寝。

徐瑜婕的去世,林燕卿因其特殊身份本可以不出席也可以不必戴孝。但是林燕卿最后还是坚持戴孝。她对马若文说:“我从小父母就去世了,后来丈夫也去世了。我给了孩子们母爱,但是我却无法体验到父母之爱,渐渐地也不知道了。可自从来到海山洲这二十多年来,我看到老晋公和老夫人的恩爱,看到了他们的慈祥,让我倍感亲切。这二十多年来,他们对我也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似乎重新感觉到了父母之爱。另外我和你之前在西海如姐弟,回来海山洲又是儿女亲家。就亲情方面,也犹如一家人,我又如何不能为之戴孝守丧呢。”

林燕卿的解释入情入理,而且很令人感动。马若文最后同意林燕卿也为之戴孝守丧。

除了按制戴孝守丧外,林燕卿坚持每三日去拜望一次马仲云。每次去的时候,都将自己身边的贴身侍从带上,去了帮助马仲云的宫中人员打扫。倒不是说马仲云的永寿宫就没人打扫,而是自从徐瑜婕去世后,马仲云身心遭受打击太大,有时候会突然发火,宫中侍从人员不时会被训斥惊吓。而林燕卿去了后,因其特殊身份,马仲云是不能发火的。而作为儿媳妇的羊希霞则还做不到如此。可以说徐瑜婕去世后,除了马若涵、马若婧姐妹之外,林燕卿是拜望的最频繁的一个人了。

永定十一年年底,马若文接到了户部上报的赋税人口情况。

昌晋二十七年底,海山洲三府一州总计人口有一百一十三万五千六百二十七户,口六百八十三万五千二百九十三人,平均每户六口人多。

永定十一年底,海山洲人口一百一十五万三千六百五十一户,口六百七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二人。

户部府库存有黄金十五万三千七百两,白银三百五十二万五千两,铜钱三百八十七万贯,布匹三十二万余匹,粮食二百二十万余石,军械十三万件。另监牧各种马匹两万三千八十七匹。 

宫苑府库存黄金三万六千九百一十三两,白银七十八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铜钱一百二十一万五千六百贯,布匹三万余匹,粮食三十一万石,军械两万三千件。

而南洋方面,昌晋二十七年底有三十八万七千二百六十户,口二百一十三万五千七百六十口。

永定十一年底有三十八万七千五百一十户,口二百一十八万九千六百零五口。

南洋库存方面有金银总计约五十万两,铜钱一百二十三万贯,粮食七十三万石,军械两万件。

和昌晋二十七年的数据对比,这二十年晋国大体维持稳定的局面,但是晋国的人口户数增长但口数却比当年下降了。其实这也说明海山洲的发展也到了一个瓶颈,除非有重大的变动,否则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起落了。可以说晋国虽然没有到衰败的时期,但也过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在没有大量外来人口的情况下,光靠本地来增长人口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了。从定隆十一年到如今永定十一年,二百余年来,晋国人口的增加除了靠本地自然人口增长之外,就是外来移民。但是武国与海山洲已经划界,想要从武国吸引大量的人口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这已经不是卫末时候,马文慧能招揽几十万民众的时候了。也不是狄国末期,韦昊英能带走五万北来移民的时候,也不是袁宪明当年能举家几千人东来的时代了。如今想从武国招揽人口,只能是论个了。

虽然为了保证人口的增长,晋国一直实行种种奖励生育的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收效并不稳定。最典型的莫过于马家的态度。从马文慧到马若文,马家几代人几乎都是一夫一妻无妾,最多的马俊嘉也不过娶了三个。可要想多生孩子就得靠女人,可马家几代人普遍娶的妻妾很少。反正不管怎么处罚不生育的,也处罚不到马家,世家大族也很难涉及到。不过晋国有个比武国和昔日狄国、卫国的一个好处就是禁止女子缠足。

从马文慧、刘婷娜时代开始,就不许女子缠足。之后历代一直奉行,虽然有不少士大夫反对,但是马家历代严厉禁止。坚决认为缠足既摧残女子身体,也打击女子心灵。同时缠足使得女子行走不便,间接又影响了人口流动和生产的发展。毕竟缠足后的女子连走路都难,又怎能参加耕作生产呢。

永定十二年正月,这恐怕是永定元年以来最冷清的一个正月了。马仲云倍感孤独,这几年来,姑父崔昆泽、姑母马怡凝、弟弟马仲寿、弟媳林娇娜、妻子徐瑜婕相继去世,这沉重地打击了他。何况他也是八十三岁高龄,即便身体再好,也无法抵挡精神上的冲击,更何况到了这个年龄,身体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二月十五日,马仲云召来马若文,对他说:“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我也到这个年龄了,时日也不会太多了。”

马若文:“父亲一定能万寿无疆。”

马仲云笑了笑说:“那都是骗人的话,从三皇五帝到现在还没万年呢。你我也都是打过仗的人,其实更应该看淡生死的。”

马仲云接着说:“趁着我现在还有些记忆,我想把之前我记的许多事情都让人给我记下来,流传后世。”

马若文:“那好啊,我即刻安排国史馆的人来。”

马仲云:“不,不能让国史馆那些人来。他们都是臣下,都是些男人,我说啥,他们就写啥,枯燥乏味。我觉得有这么两三个人陪着就能了,边聊天边让他们记,既给我解闷,也能让他们有些事儿。”

马若文:“好的,那父亲认为可以安排谁呢。”

马仲云:“林燕卿,我觉得她可以,不过她岁数也不小了,得再找一个年轻的。”

马若文:“大姐和小妹不能吗?”

马仲云:“她们也不小了,就不用他们了。”

马若文:“好的,那我去找找几个人,看谁可以。时间方面,我建议在午后的申时到酉时,最多不超过两个时辰。”

马仲云:“可以,你先找人吧。”

次日,马若文即召杜定瑞和已经致仕的王星仪来商议此事,而没有找李铭顺。因为马若文已经打定主意,这种事情,还是要寻找世家大族联姻的后代,李铭顺是够不上这个级别的,即便他成了杜定瑞的亲家,但终究在一些问题上入不了马若文的核心圈子。

马若文将马仲云的要求说了后,继续说:“我的考虑是除了林燕卿外,至少再有两个人,一男一女,世家大族的后代。年龄不要太大,最大不能超过三十五,最小十五岁以上。要有反应能力,还得会开些玩笑,写字要有速度,也还得写的恰到好处,主要是把核心要义记下,另外就是保密。这看起来不难,但是实际上很不一般。你们要知道,父亲一生经历丰富,他老人家是唯一与太宗贤惠王后有过接触的人,是知道许多奇闻异事甚至我们都不知道的事情的。”

杜定瑞、王星仪左想右想,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实际上很难。

杜定瑞想了想后,说:“老臣认为儿媳陆涵婷可以一试。”

马若文:“涵婷的才学是可以的,虽说是武国人,但来到海山洲也快十年了,为人踏实稳重,应该是可以的。”

杜定瑞:“陆涵婷还写了一本海山洲见闻录,臣觉得很不错,因此可以然她试试。”

马若文:“明日让她进宫,把书带来我看看。”

杜定瑞:“是,另外臣认为王老的孙子王士青也可以。”

马若文:“王相,令孙多大啊。”

王星仪:“士青昌晋三十年出生,今年也十七岁了,年龄倒是可以。”

马若文:“他有什么特长啊。”

王星仪:“士青没有什么太强太过人的地方,如果说有,那就是写字还可以。”

马若文:“让他明日也来,还有人适合吗?”

王星仪:“崔旭鹏崔相的孙女崔宜敏也可以,今年应该十七岁,可否叫来先看看啊。另外,此事还应该安排人守护在永寿宫外,不许外人接近,守卫之人要绝对可靠。”

马若文:“有道理,守卫之人我觉得沈明哲可以,你们呢。”

王星仪:“晋公裁决。”

杜定瑞:“沈明哲是沈文辅之孙,颇似其父、其祖,虽然年轻,但却看着很老成,可以。”

当晚,杜定瑞、王星仪将此事告知了自己的孩子,并亲自前往崔家通知了崔旭鹏。崔旭鹏听闻后,大喜,对杜、王二人说:“老朽已经退隐了,没想到晋公还记得,二位大人又举荐了老朽的孙女,老朽是感恩于心啊。”

王星仪:“崔相过谦了,其实晋公和大王始终是念及您的,我们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崔旭鹏:“顺水推舟,也得有人推啊。”

随即崔旭鹏让崔安康、崔宜敏叩谢杜定瑞、王星仪。

之后,闲聊了几句后,杜定瑞、王星仪都返回各自家中。

二人走后,崔安康对崔旭鹏说:“父亲,宁阳王这是何意啊,怎么想起这些了。”

崔旭鹏:“老王爷明面上是说让人陪他解闷,这不假,实际上也是想为下一代,不,甚至下下一代着想,培育人才。”

崔安康:“晋公还在,还不到六十岁,他就为马旭炎考虑了。”

崔旭鹏:“为君王者,考虑的要很长远才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王星仪回家后也嘱咐了自己的孙子,杜定瑞则嘱咐自己的儿媳陆涵婷。

杜定瑞:“涵婷,我向晋公和老王爷举荐了你,这是展现你才华的时候,也是危险的时候。”

陆涵婷:“儿媳不明白。”

杜定瑞:“明日拿上你的海山洲见闻录,让他们看看。你如果被选中,那你的书将永远流传于海山洲,并不排除成为国史的来源地之一。老王爷脑子里的事儿太多了,秘密和见闻也太多了。”

陆涵婷:“那我该怎么办才能?”

杜定瑞:“你将是年龄比较大的,只要稳重听话就行,不能不说话,也不能随意乱说话,这就看你的能力了。你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应该是可以的。你如果做好了,就会有一些上官婉儿的意思了。”

陆涵婷:“儿媳尽力吧。”

十七日上午,马若文首先任命沈明哲为永寿宫统领,专职保卫永寿宫安全,加正六品骁骑尉衔,时年仅二十四岁。

当日午后,杜定瑞、王星仪、崔安康将陆涵婷、王士公、崔宜敏带入林燕卿居住的昆阳宫,而不是马若文和羊希霞居住的文昌宫。马若文认为林燕卿这里谈话更舒心,而且林燕卿也是这些人的领头人。

马若文首先打量了这些人,王士公没见过,陆涵婷是见过的,崔宜敏见过,但那还是她小时候,如今女大十八变,又不一样了。

陆涵婷今年三十一岁了,还有了三个孩子,但却丝毫看不出像是生过孩子的,纤腰袅娜,檀口轻盈,可以说陆涵婷是一个绝对的漂亮妈妈。而王士公则一看就是书生样,皮肤白皙,虽不算美男子,却也是很标致的读书人。而崔宜敏,生的甚是白净,中等身材,瓜子面儿,细湾湾两道眉儿。

马若文:“你们都是世家大族中年轻人中的精英,让你们来,也没什么事儿,简单说就是以后陪老王爷解闷。老王爷虽说是晋国的王,但是他也是人,也是老人。人们俗话说,老一遍小一遍,你们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就当做是陪自己的祖父聊天解闷罢了。”

众人什么也不说,也不知道敢说什么,只能是答应。

马若文:“涵婷,听说你有海山洲见闻录一书,是吗,拿来我看看,可否啊。”

陆涵婷:“回晋公,这差不多相当于我平时的日记罢了。”

随后递给了马若文,马若文拿起来大略地看了看,很高兴,然后说:“好啊,你这无异于海山洲的百科全书了。”

陆涵婷:“晋公谬赞了。”

马若文:“不,你这书包罗万象,可谓一百科全书,有些真不错。”

马若文顺势拿起来抽取部分让崔宜敏念道:

“海山洲曾为天末荒岛,土人所据之地。然其土人境域,亦未及全岛。不过今日宁安府宁远与思岭两县、通远州及宁阳府东林一带。其余广阔之地,虽土地沃野,河流密布、光热适均,然皆无人耕种;中东部林木茂盛,畜产遍布,却无人经理;北部及东部硫磺、水藤、糖蔗、鹿皮物产丰饶,却无人开采,致使海山洲膏腴沃野之地被遗弃,称为天末荒岛。

高祖定鼎海山洲,以宁安府城为根基,开思岭,推进东部;以兴北为北部根基,渐次向东;以怀远为连接南北之地,逐步深入。不过一甲子之年,以高祖之神武,南北中三地相连紧密,西部日渐繁富。平大小土人,设郡县统之,而非一味羁縻。开道路、伐山林、兴农桑,教化土人渐同华夏。太宗踏平东林,海山洲此后再无大股土人之患。世祖继祖宗之基业,稳定海山洲,拓宇南洋,得以缓海山洲矿产之贫乏之窘境。

世祖之时,狄灭武兴。武国凌虐士子,厉行海禁。沿海士子不合作者即被杀者不在少数,沿海渔民被迫内迁者不计其数,其暴虐短视实属亘古未有。虽武国以扫荡狄羯之兵威无往而不破,然沿海生灵及士子心向晋国者不计其数。安宁年间,不避封锁、不畏杀戮之士民举家东奔海山洲者,不计其数。世祖倾心接纳,对平民配以农田池塘,对士子以高官厚禄,百姓无不欣慰。

宁阳王及当今晋公乃高祖嫡系后裔。自我文永末期及永兴、昌晋年间以来,武国国势日趋稳定。其地方臣僚和高层顽固着多次谋犯我海山洲之地。然世祖及宁阳王与我晋公仍督率军民将士,赖祖宗神灵庇佑,文永末年反败为胜于宁西,武国被迫求和,并以王爵封赐。后昌晋二十五年,武国再次谋夺岚岛,进而威逼宁西。然宁阳王、晋公以寡击众,大破敌军,武国再次兵败西逃与我求和并设榷场贸易。十年后,武国与我正式划界。我得以在岚岛外围有陆地之国土,为我之屏障。此乃从未有之壮举。

二百余年虽名为狄、武之外属藩臣,然自高祖以降至今,采中华千年典章之精髓,结海山洲当地之实情,以中华之精髓使土人之地遍布华夏之音,又使土人、南洋之物产、风情补充、发扬中华之精髓。观史书,狄国歧视异族,而今日武国,名虽继承前朝华夏正朔,然军户遍布、凌虐士绅,实承狄国之余孽,而未继华夏之精髓。比对海山洲与武国,虽武国地域、物产等皆非我海山洲可比,然就传承文脉而言,海山洲以一孤岛却传承千年精华,虽为孤岛,却为斟灌一旅一成,并有田横之志。虽居偏僻之地,却心怀天下,无异于神州正统、汉唐风骨、大卫繁荣之所续。

海山洲与武国,同文同种同族,海山洲亦名属武国,然海山洲实乃集华夏历代之精髓之安康、和睦、繁盛、自在、稳定之国。海山洲虽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山海环绕,足可为险阻之地。然海山洲根在内陆九州,今日海山洲八百万臣民及南洋二百万商民其根皆在九州之地。为晋国长远计,我可自信于我继承前代之典章精髓,然不可自大于我之繁荣;我可稳图发展,徐图自强,然不可自大轻敌。

我与武国自设榷场与划界后,虽和睦日增,贸易频繁,不少臣民有忽视麻痹之意,此诚可虑也。我与武国九州万民均乃同根同源之民,然与武国多年来刀枪相见者数次,军民死伤数万。此种事情我难忘,彼亦恐难忘。我与九州血脉相连,根基同源,永世不可分,亦从未分离。然就武国而言,其内部非以诚待我者甚多,吞我之心始终未减者亦不在少数,不过因其实力和无法分身所致。我宜始终加强守备,防御固守,阻敌境外,只为外属。目下不宜内属,然因彼此血脉文化相连,终究内属,只因机缘未到。

我暂不欲内属,非我有割据之志,然海山洲二百余年自有国情民心在此,士农工商四民无不欣喜安乐于我之土地,而武国军户、海禁、皇庄、愚民之弊端皆为我四民之不喜,亦为九州万千黎民所不喜。如此,我如急欲内属,必将使我海山洲二百余年苦苦积累之财富沦为武国皇室之私产。仅为此计,我与武国亦断难有内属之望,除遇异族进犯。武国及九州不改四大弊政,我断难内属。我内属之志不变,然却无期限。内属与否不在我而在彼,彼之弊端不除,吾断无内属之理。

涵婷系武国一民女,与夫君杜德曜一见钟情,遂不顾父兄反对,远嫁海山洲。初来时虽有不适,然不足半载,便已适应。海山洲虽弹丸之地,但取九州精华,不甚欢欣。自嫁入海山洲以来,夫君疼爱,子女可爱,公婆慈爱,君王仁爱,时刻为之感恩,无处不有欢乐,此在武国所少有。

涵婷乃一弱女子,虽自幼读书,并有杂言闲语诉之笔墨之间,然终为一女子,虽偶有只言片语得长辈赏识,但不过机缘凑巧而已。余生唯愿并祈福海山洲晋国万世永存,家人安康,子女健康茁壮,成为社稷之器。”

崔宜敏读完这部分后说:“杜夫人真是谦虚啊,写的一首好字,还有好文章啊。”

王士青听后,也拿过书,说:“杜夫人,这本书都是你写的吗?”

陆涵婷:“大部分是个人感想见闻,然也有部分是听夫君和公婆及各种野史逸闻而来。”

崔安康:“空穴不来风,其来必有自,野史逸闻纵非可信,然亦有一定根源的。”

马若文:“是的,确实。”

马若文接着说:“你们的任务没什么难度,看起来也不那么复杂,但是一定要用心去做。另外就是保密了,在这里听到的不能乱说出去,写下的每日也都交由林燕卿统一保管,不能带走,明白吗。时间,原定于每日下午申时到酉时,但为了父王的身体,也为了你们能有自己的时间,我现在决定改一改,每隔五日一次,每次下午从申时开始,最少一个时辰,最多不超过两个时辰,从二十日开始,明日先去拜见父王。”

林燕卿等人:“是,遵命。”

陆涵婷的这段话,后半部分是自己所写,但有一些则是连夜由杜定瑞、杜德曜为之口述,由其酝酿而成。虽然有不少拍马屁的言辞,但是总体框架是务实的。而文末关于与武国宜和不宜合的那段话,是杜定瑞根据裴守敬当年上奏的那段话而改的,但最后落笔则确实是由陆涵婷来写的。尤其是内属二字,杜定瑞十分赞赏。内属与否不在我而在彼,彼之弊端不除,吾断无内属之理。这句话更是让杜德曜也十分欣赏,这将问题扔给了武国而非自己,虽然没有明说,但间接赞誉了海山洲。

十八日下午,马若文、林燕卿将陆涵婷、王士青、崔宜敏带来见马仲云。马仲云端详了一会儿,又随口问了几句,凭借他多年的阅历,他同意了。林燕卿还将陆涵婷昨日的那段话给马仲云看了,马仲云看后,说:“写的好,这段话虽有溢美奉承之词,但总体不错,尤其关于与武国那段话。不过这些也并非你一个女子所能想到吧,即便你公公是杜定瑞。”

陆涵婷:“大王明断,确实我想不到,我不过是根据父亲和夫君的口头描述而斟酌用词的。”

马仲云:“关于内属的那段话挺好,想的好,写的也不错。”

然后马仲云转身又对马若文说:“若文,海山洲已经二百年了,百姓都习惯了这里,但是在各种文化训导上,一定要明确一点,海山洲人是指生活在海山洲的人,而没有单独的海山洲人这个词。要让百姓都知道自己到底来自哪里。我们祖籍是并州晋阳,高祖出生于江淮海州。像杜定瑞一家,祖籍是雍州,生于江淮。崔家祖籍是冀州,生于江淮。你我是特殊环境下的人,都在武国有过多年的经历,是知晓的。但是以后的人就难说了,普通百姓无法再亲返故里,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世家大族有条件,则一定要不管让他们知晓和明白,必要时候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马仲云接着又说:“对武国称臣纳贡是必须的,海山洲地处海滨孤岛,虽有南洋之地,但是终究是弹丸之地。我可以以种种理由不满甚至轻视武国,但是毕竟武国万千之人与我都是九州子民。海山洲一旦有除武国之外的危险,就必须依靠武国。目下虽没有,但是以后谁也说不定。武国与海山洲均属华夏一族,危难之时可依,除此无他。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高祖、太宗还是世祖,在对狄国还是武国上,都始终既斗争又妥协。打,要打赢,是为了保住家业,和,则是为了保全黎民万世的种族。”

马若文很认真地听着,也在认真思考着,听完后说:“父王之言字字珠玑,儿臣一定谨记于心,不敢违背。”

马仲云接着说:“这几个孩子我看行,就让他们完了过来吧。”

马若文:“是,遵命。考虑到父王的年龄和身体,每隔五日一次,每次下午从申时开始,最少一个时辰,最多不超过两个时辰,从二十日开始,父王意下如何啊。”

马仲云:“这样不好记忆。每个月的初一、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日。”

马若文:“是。”

二月二十日下午,陆涵婷、崔宜敏、王士青等先来到昆阳宫拜见林燕卿。然后林燕卿和他们一起按时去觐见马仲云。

第一天,谁都有些紧张,马仲云则缓解了他们的紧张心情,对他们说:“今天我先给你们说一说我在武国那六年的生活,这也许也是你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了。”

王士青先开口,说:“是的。”

接着,马仲云就开始回忆起自己在武国那几年的生活,但是他只是讲在武国的生活、作战,以及见过的武国皇帝和张文弼等将领的事情,也说一些与徐瑜婕的感情生活,但他没有说为什么永兴三年要无奈离开海山洲。这不能说,其实这些事,许多大族都已经知道。如田杜两家当年最清楚。

给马仲云安顿好这件事后,马若文则开始重新启动乐东国之行。

马若文虽然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但是他是一个在西海奋斗了十六年的人,他不习惯这种太过于沉寂的生活。而这三年太过于沉寂,让他很不适应,但却也在慢慢地适应。也许海山洲晋国这个舞台太小了,发挥不出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理想,但是没办法就这么大,他只能适应,也必须适应,而且他已经在适应,并且习惯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