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十年正月,一切如常,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徐瑜婕的身体开始一日不如一日了,这一年她已经八十五岁了。自马怡凝去世后,徐瑜婕的身体和心灵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老了之后都容易怀旧,而徐瑜婕年轻时代大部分都是苦难的时光,在她嫁给马仲云之前,唯独能给她带来快乐时光的就是和马怡凝在一起的时光。
正当人们为徐瑜婕病情而着急的时候,二月十八日,公族府令马仲寿因病去世,年八十一岁。
马仲云、马若文父子听后,极为悲伤。下令追赠太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忠,并为之国葬,并配享宗庙。
马仲云与马仲寿是亲兄弟,他们兄弟二人从小关系就好。马仲云返回海山洲后,一直让弟弟执掌公族府及商贸与对武国的消息打探事宜。
马仲寿去世后,公族府令一职悬空,马若文不敢决断,请马仲云决定。念在与弟弟的同胞之情,马仲云最后决定以马仲寿之子马若明接任公族府令,田建安、段进宁为左右府丞,正三品,协助马若明。
马若明出任公族府令后,在前沿的对武国商贸和消息事宜,马若文命令则统一由范仲粹节制,崔安达、颜毓维协助,但不授予官职。
崔安达是崔家中最懂经商的,且在海宁通学习有年,又在宫苑府做了多年的副使,虽然只有三十岁,但已经历练多年,该放出去让他试一试了。颜毓维谨慎小心,这几年自己开贸易也已经颇有起色,让他来往于武国和海山洲之间,也是更锻炼他的能力。崔安达外放之后,宫苑府副使的另一个位置,马若文思之再三,决定用小妹马若涵。姐妹两个同掌宫苑府,但是为了平衡,马若文又安排张绍晖的儿子张明翔与裴守让任宫苑府的左右府丞,来协助。这样,宫苑府看起来有两个姐妹在掌握,但确有三个外姓人从中监督。
三月中旬,从连海和宁西几乎同时传来奏报,称双海行省封疆大吏即将更换了。刘吉祐拟任武国朝廷尚书职务,并加官太子少保兼大学士,五月就要上任。新任的双海帅守已经定下是张廷瑞出任,时年已经年近七旬,但身体很好。而且还有个消息那就是杜定瑞的亲家陆云风在刘吉祐的极力推荐下得以直接跃升为双海行省承宣使,位居行省第二把交椅,考虑到两人都是文官,又以在东南行事果敢的刑狱出身的高上达为都指挥使,办理军务,来协助他们。
马若文得知后,三月二十日召集左相王星仪、右相李铭顺和四位参知政事来商议。双海换帅,新的帅守张廷瑞虽说是个老人了,但究竟是什么秉性的人,实难预料。陆云风虽说是杜定瑞的亲家,但是多年来两家已经没有了联系。陆云风为了自己的前程,未必敢认这个女儿和女婿以及亲家,至少是不敢也不可能公开为海山洲办事的。这是几个人共同的意见。另外的共同意见就是武国对双海依然十分重视,人员安排是相辅相成滴水不漏。最后出于慎重的意见,马若文决定让杜定瑞、刘宪深、杜德曜和陆涵婷以巡视前沿防务的名义去看看,一方面感谢刘吉祐多年来的关照,另外就是打听这个张廷瑞是什么性格的人,还有就是陆云风的态度。
让两位参知政事亲自去前沿巡视防务,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不同寻常的事情,傻子都明白带有特殊的涉外事宜。
当日回家后,杜定瑞就找来儿子和儿媳,对他说:“涵婷,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父亲升官了,成了双海承宣使,你知道这是个什么级别啊?”
陆涵婷:“真的啊,这可是从二品官啊。”
然后陆涵婷又略有伤感地说:“七年了,已经有七年没有见到父母还有哥哥了,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杜定瑞:“想家了是吧。”
陆涵婷:“是啊。”
杜德曜:“放心,过几天我们就去闽州府。但是能否见得到你父母就难说了啊?”
陆涵婷:“真的啊?”
杜定瑞:“德曜所说没错,但是我要提前告知你,你也知道的,武国与海山洲的边界在三山,我可以有办法进入闽州府,或者能让你们父女见面,但是他能否见你,是否见你就看天意了。”
陆涵婷:“我知道了,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啊。”
杜德曜:“此次出去,我们是轻装简从,什么也不要准备,准备的太多是会误事的。”
三月二十三日,杜定瑞、刘宪深、杜德曜、陆涵婷及随从直接从怀远府出发,经光宁县直抵连海县,没有途经宁西。
三月三十日,杜定瑞一行抵达连海县。连海知县徐季平亲迎,他也是几天前才知道的消息。徐季平是杜定瑞的老部下了,从杜定瑞升任兵部后,徐季平在连海任知县也已经近七年的时间了。
快七年了,杜定瑞父子离开连海也七年的时间了。
徐季平将杜定瑞、刘宪深迎入城中招待,并做了简单的报告。
七年来,在徐季平的努力下,连海县的户籍人口为三万五千七百二十户,口十八万九千六十二人,平均每户五个人。人口分布上,岚山岛及其附近岛屿有十一万人,江柯岛三万两千人,其余分布在三山镇。而在牛山以东到泽山以西的混居之地实有约三万多人。这样下来连海县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二十多万了,基本实现杜定瑞当年的规划了。驻军一万人,大小船只近百艘,粮食储备可够一年半之用。驻军分布上,岚山岛七千人,江柯岛一千人,三山镇三千人,不算万安城共管之地约五千人。
另外徐季平就自己的了解和杜定瑞报告了他所知道的张廷瑞和高上达的情况。
徐季平:“高上达,臣知道较多。他四十六岁,侍母极孝,二十九岁中进士。然后在大京任刑狱官员,后外放河淮、江南一带为官。手段强硬,雷厉风行。任内罢黜属吏六十多人,还讨平了江淮一带的各种大小叛乱多次。虽非武人,却着实是一名干将。而张廷瑞,据属下所知,他是建江府人,是个廉洁奉公的官员,想向他行贿极难,近乎于登天。他天性俭约,自奉如寒士,于生活之物无所嗜好,而且其学问宏富,为诗文才思横溢,下笔立就,自成一家。”
刘宪深:“这是个标准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官吏,是名能吏。不过学问宏富,必然爱藏书。此人不可指望一次性或几次就能打点好,是需要时间与之交往的。”
徐季平:“刘相所言极是,不过听说他在双海干不了多久不,毕竟其年龄大了,只是个过度人选。”
杜定瑞:“那么陆云风呢?”
徐季平:“陆云风是刘吉祐赏识的人,颇有城府和精明,但是他是本地人,按照武国的规矩,他不可能在双海为帅守。即便张廷瑞不久或者一两年卸任,下官宁肯相信高上达,也不会相信是他。”
杜定瑞、刘宪深:“有道理。”
刘宪深还对杜定瑞说:“杜相,你的部下真不错,能文能武,还有自己的判断,不错。”
杜定瑞:“那以后他还得请你多关照啊。”
刘宪深:“有你,他还愁前程啊。”
杜定瑞:“话虽如此,可你毕竟是吏部堂官,他的本职是知县。”
刘宪深:“哪里哪里,好说。”
四月二日,杜定瑞让刘宪深先前往三山镇,按照正常的程序,请见刘吉祐,也是为杜定瑞之后打前站。他则和儿子、儿媳准备六日启程前往榷场,相机进入闽州府。
就在这几天里,杜定瑞父子一起巡视了驻军以及江柯岛,也算是故地重游吧。对于杜定瑞而言,岚山岛可谓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从昌晋二十三年出任连海知县到永定三年底出任兵部官,在连海生活了整整十五年。岚山岛能有今天,他是功不可没的。也就是在这几天里,岚山岛的许多平民百姓还都认识他,虽然他已经七年没回来了,但其威望犹在。
二日,刘宪深前往闽州府,并递交了相关文书,请见刘吉祐。次日即得到了同意,并约定下午见面。
四月三日下午,刘宪深与刘吉祐会面,他们是老相识了。
二人此次会谈以叙旧为主,刘宪深祝贺刘吉祐高升,并代马仲云、马若文父子赠送了玉器、玛瑙等一些礼物。刘宪深全部笑纳,并回赠给刘宪深良马五匹。这五匹马是刘宪深在京的一位西北籍的同僚赠送的,这位同僚专司西北的茶马互市贸易。
刘宪深深知海山洲缺马养马的现状,顺势打听了这位官员的情况。此人名叫何兴泰,在西北茶马司任职。并请刘吉祐以后多多关照,希望也能以海山洲的茶叶换取西北西南的良马。刘吉祐知道这比较困难,但是他可以从中斡旋尽力促成此事。还提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即让茶马司收购茶叶的时候多从双海行省收购一些,海山洲将茶叶卖给双海行省,进入茶马司的收购圈。茶马司可以从每年收购的马匹中酌拨一部分给双海省,然后由双海省再拨付海山洲。另外就是上奏成庆皇帝,提出这个办法,双管齐下。
刘宪深对这个方法表示同意,会尽快上报然后实施。刘吉祐也表示会尽力帮忙。同时刘宪深表示杜定瑞希望和刘吉祐见面。刘吉祐略加思索后,同意,定下的时间在八日,并发给了同行文书,时间限定七日。
次日,刘宪深及随从返回连海县向杜定瑞通知了情况,杜定瑞很满意。
六日,杜定瑞和儿子及儿媳在岚山岛准备,定下七日出发。临行前,杜德曜从陆涵婷的行礼中发现了陆涵婷写下的一本书。杜德曜拿起来看了看,名曰海山洲见闻录。然后翻开看了看内容,里面除了记载了这几年在海山洲的生活外,还有他对海山洲的了解,有风景、物产、官员、官制、城池、民风和宫廷等,可以说除了他涉及不到的军务外,几乎都有,而且还比较详实。
杜德曜拿起来后大惊,不知妻子为何要写这样的书,而且还带到了岚山岛。随即拿起向父亲杜定瑞禀报。杜定瑞看后,说:“这孩子写的好,但是她不该拿到这里。”
随即,杜定瑞让儿子将儿媳带来。问陆涵婷,说:“这是你写的吗?”
陆涵婷:“是我写的啊。”
陆涵婷见杜定瑞拿到了自己的书,知道肯定是杜德曜发现的,也不能说什么。
杜定瑞:“你写这些没什么,拿到这里是不是想送给你父亲?”
陆涵婷:“我是想送给父亲,让他知道我这几年的生活。”
杜定瑞:“你能否见到他还两说,他能否认你还两说。另外你写的这些包含了太多内容,是不能带到武国的。你的这本书可以写下去,但只能在海山洲,只能在晋国,绝对不能在武国被人知晓。”
陆涵婷:“为什么?”
杜定瑞:“你身份特殊,你是我杜定瑞的儿媳妇,我是枢密使。你因为是我的儿媳,才能知道这么多。你的书如果流传到武国,无异于将海山洲的机密外泄,会给全家引来杀身之祸的。”
陆涵婷突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下跪道:“我错了,我知道了,我以为只是一本书。”
杜定瑞让儿子扶起陆涵婷说:“孩子,你嫁到了海山洲,就是海山洲的人,是晋国的人了。我们理解你的思乡之苦,但是在国家朝廷面前,一切都得靠后。你即便不为这些想,也得为你的孩子想想啊。”
陆涵婷流着泪说道:“我明白了,那我从此不再写了,或者烧了它。”
杜定瑞:“那可就可惜了。你还是要继续写,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知道的一些海山洲历史上的及咱们家的一些趣闻轶事都告你,让你的这本书成为大作,也许还可以在你百年之后放入国史馆为后人阅读传颂。但是你的这本书只能在海山洲,不能留出海山洲及南洋以外。除非有一天武国与晋国成为一家的话,那你的这本书就可以流传到整个华夏大地了。”
陆涵婷:“我明白了,虽然我见不到这一天,但举得很有意义,我会继续的,我之后,会让下一代也继续,直到海山洲与武国融为一家。”
杜定瑞:“这就对了啊。另外我要告诉你的是,假如你见到了你父亲,一定要装作不认识的样子,否则对你也许没什么,反而会影响了你父亲的前途,你可一定要明白。”
陆涵婷:“我明白了。”
随后,杜定瑞让儿子儿媳回去准备。
回房后,出于对妻子的尊重,杜德曜还给陆涵婷道歉。陆涵婷没有怪杜德曜,而是伤感地只说了一句,一道大海隔万里。
虽然一句话,却道尽了自己的思绪。其实这句话适应于所有在海山洲的从武国而来的人,也适应于海山洲二百年来的所有人。因为海山洲本身就是个移民、流民、难民的国度。
四月八日,杜定瑞、刘宪深、杜德曜、陆涵婷如约来到了闽州府,于下午拜见了即将卸任的刘吉祐。也许是田园凑巧,张廷瑞、高上达、陆云风也都在刘吉祐的官署商议事情。
刘吉祐得报后,索性让他们进来并将其引荐给了张廷瑞等人。
陆云风没想到在这里会见到女儿,陆涵婷也没想到七年之后会在这里再见到父亲。七年前的时候,陆涵婷二十三岁,如今已经二十九岁了。女儿还是那么漂亮,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还又一对双胞胎男孩。陆云风七年没见到女儿,但是通过各种渠道还是知道女儿在杜家过的很好,已经有了三个孩子。
虽然父女二人都竭尽全力地在掩饰互不认识,但那种亲情与血缘是无法掩盖的。刘吉祐是知道他们的关系的,深恐被人看出的破绽,随即岔开了话题,并以女子不便参与政务为由,让侍从将陆涵婷带了下去好生款待。然后刘吉祐、张廷瑞、高上达就与杜定瑞、刘宪深、杜德曜三人会谈。
之后的商谈中,多半是些礼节性的和框架性的商谈,但是陆云风明显不在状态,虽然他竭力强装镇静,可是他脑子里已经完全是女儿了。
三人的商谈,持续了一下午。张廷瑞表示以后上任后会继续按照前约来处理与海山洲的关系,高上达则代表驻军表示会与海山洲的驻军各守原来的疆界,互不侵犯。并表示如有重大行动,可以提前互相知会,避免发生误会。此次会谈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万安城的守将问题更换达成了共识。万安城的守将一直以来都是赵凯泽,但是自从武国与海山洲划界之后,赵凯泽因为万安城成为飞地,自己左右逢源的特殊价值被取消,对武国和海山洲都渐渐有所不满,武国和海山洲,尤其是海山洲对其已经十分反感。如果不是顾及到与武国的关系,徐季平早想换掉他了。而新的万安城守将,双方都中意于一个人,就是赵凯泽的副手王琰舒。昌晋九年出生,建宁府人,善于调和各方矛盾,对待士兵也不错。为官府和普通士兵所喜,属于都满意的人。
刘吉祐建议在自己卸任前与高上达一同上奏将赵凯泽免职,同时说如果赵凯泽意图反抗,两方一起解决掉他。杜定瑞同意,并建议先将其调离,如果他反抗,则一起解决。刘吉祐予以同意,双方在此事上达成了一致。
当晚,杜定瑞邀请刘吉祐、张廷瑞、陆云风、高上达及其家属在八福酒楼吃饭。这都是场面上的事儿,刘吉祐等人也都同意并全程出席。其实杜定瑞如此并邀请其家人,也是为了满足儿媳渴望见父母的愿望。
宴会上,杜定瑞、刘宪深、刘吉祐等人在一桌。杜德曜夫妻和女眷家属们在一起。七年后,陆涵婷能再次与母亲兄长相聚,十分高兴,但却依然不能相认。
这场宴会持续了两个多时辰,时间是比较漫长的。虽然无法相认,但是陆涵婷总算能与母亲及兄长见面了,内心是非常高兴的。渐渐其余家的女眷走了,只剩下陆涵婷和其母亲了。杜德曜为了满足妻子与母亲说家常话的愿望,自动在门口为之把风,总算是让她们得以闲聊了一会儿。
宴会结束前,杜定瑞、刘宪深给刘吉祐等人一些礼物,一人一件玉器。刘吉祐等也都收下了,这是正常的礼尚往来。宴会后,刘吉祐等各回各家。杜定瑞等则住进了安海客栈。
回了馆驿后,陆涵婷给杜定瑞跪下说:“谢谢父亲,能让我再见到父母。”
杜定瑞扶起来,说:“思乡和思念父母乃人之常情,我只不过是为你们创造机会罢了。”
之后的几天里,杜定瑞在闽州府采买了一些物品,同时还视察了在这里的海山洲商号和店铺等。
海山洲在闽州府的商铺已经非常之多,有属于海宁通的产业,也有属于盛华祥范家的,还有属于绍海康李家的。而这些产业之前统一由马仲寿、马若明节制,范希礼也有极大的参与权。如今范希礼、马仲寿已经去世,马若明返回了海山洲。闽州府的情报搜集范仲粹节制,而盛华祥的生意则交由范安粹以及下一代人中的范子夫(昌晋二十年出生)、范子德(昌晋二十七年出生)、范子煜(昌晋三十三年出生)等来经营。而范家这代人里还出现了一位爱好兵略的人,就是范安粹最小的儿子范天喜,昌晋三十五年出生。
范仲粹已经在安海客栈等候杜定瑞一行了。
范仲粹大概向杜定瑞介绍了一下他所掌握的情况,海宁通、盛华祥、绍海康名下在闽州府的产业有客栈五家、绸缎布匹庄三家、茶庄两家、粮庄三家、当铺两家,还实际控制了两家镖局。总资产已经达到五十多万贯。而这其中安海客栈是集中点和汇集点。
杜定瑞、刘宪深向范仲粹透露了一个消息,也是安排了一个任务,即希望他能够抽调精干人员在荆湖和巴蜀开设一个分店。荆湖以中间传递过度消息为主,而巴蜀则以购买茶叶买马为主。
范仲粹痛快地接受了任务,这也意味着他的产业可以继续向内陆深入。但是他的力量有限,请杜定瑞回去请求公族府支持,杜定瑞自然是答应了。
四月十三日,杜定瑞一行抵达了小连山榷场。从与武国划界以来,至今已经十年,这里商贸云集。虽然还是一个小市镇,但是商贾十分之多。赶上热闹的时候商贾可达上千人。而这个小市镇的人口也达到了五六万人之众。交易的商品以粮食、茶叶、布匹为主。而商人以双海行省的人为主,其次是浙东的,江淮一带的也不在少数。海山洲的粮食、高山茶叶和香料受欢迎,江淮一带的布匹则在这里很受欢迎。
十五日,杜定瑞一行抵达了牛山榷场。陆云风派人给杜定瑞赠送了一些礼物,是得到了刘吉祐、张廷瑞允许的,算是对杜定瑞的回赠。而回赠的这些礼物有不少是陆涵婷所喜爱的。如闽州产的咸鱼、肉脯干。陆涵婷看到这些,就知道了这是父母送的,因为除了父母没人知道她喜欢这些。
牛山榷场的规模比小连山榷场要大一些,商贸不及小连山,但也颇多规模。武国在这里的商人除了本省人之外,还有不少荆湖和广南的商人。海山洲对广南的水果、荔枝很感兴趣,还有就是水牛、马匹。而武国对海山洲的稻米、木制品、香料和南洋产品很感兴趣。海山洲最喜欢的还是广南水牛,它属于大型牛,能食用也能耕地,属于良种牛。另外就是广南的马匹,是山区不可缺少的役畜,役力强,能适应山地粗放的饲养管理。
过了牛山榷场后走两个时辰就到了鼻头山边界,向东就是海山洲的地界了。虽然时间非常短暂,但是陆涵婷总算是见到了父母,虽然没有当面叫一声父亲、母亲,但是总算是见到了,也算是满足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
在鼻头山边界,杜定瑞明显发现两国防守的并不严密,虽然有驻军也有界碑,但就目前防务来看,偷渡情况是不少的。
也就在当日,刘吉祐下令免去赵凯泽的职务,王琰舒接任。赵凯泽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是乖乖离去。而杜定瑞当日也就在鼻头山以东的境内,如果赵凯泽反抗,那无疑会让两方面都对他下手。
十七日,杜定瑞一行返回了岚山岛,在此停留了几日,然后准备返回海山洲。七天的行程,虽然没有达到什么目的,但是也对张廷瑞、高上达等人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他们认为,武国目前政局还是比较稳定的,难以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不过也可以趁此机会繁荣前沿的商贸,借此能获得武国的各种商品,让海山洲的商品在内陆有市场。他们唯一想获得突破的地方就是买马事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作得当的话,问题应该是不大的。
四月二十日,杜定瑞一行从岚山岛南下,二十五日抵达了金龙岛。在金龙岛视察了金龙岛的防务,另外去福全城察看,并前往鹭门岛视察。鹭门岛仍然是武国之地,但允许海山洲修建货栈仓库并停泊船只。经过多年的建设,鹭门岛的货栈仓库实际上已经被打造成为一个外为货仓,内则是城池的坚固要塞。城体全长四百余丈,有四门,高一丈五尺。城内有房屋五百余间,可驻军最多两千人。而福全城,在原有武国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固并完善。因为在福全以西有了一定的纵深,在与武国的界限以东除界碑外另外还设置了栅栏。但是重点还是加固福全城,并在福全最东北二十里的名曰深沪口的地方修建几个小的哨寨,这里是距离武国永宁城最近的地方。而武国在永宁城一带的防务也十分坚固。双方距离不足十里地,虽然平时看起来和和睦睦,但实际上一旦有战事,此地必将成为一片战火之地。金龙岛面积较大,此地城池已经十分坚固,比之连海城池已经是毫不逊色了。而金龙岛的居民虽然没有连海城的十几万之众,但也有八万余。居民以渔盐为生,生计还不错。
五月五日,杜定瑞一行抵达了蝶陵岛。蝶陵岛镇守使为崔安睿。崔安睿虽然刚上任不久,但还是很敬业的。蝶陵岛防务坚固,这是没有问题的,人口没有金龙岛多,不过也差不了许多,约有七万余人。而甲洲的贸易虽然也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甲洲地域太过于狭小,只能是做一些简单的贸易,而稍微大一些的贸易则比较难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武国在蝶陵岛西南面不足六十里的南林岛加固了原有的城池和防务,据报驻军约有三千人。该岛地处双海行省、海山洲和广南三地的交界处海域,武国在此驻军设防,无疑挡住了战时海山洲南下的道路。
对于南林岛,杜定瑞有一定的印象,从他上任兵部和枢密院以来,对各地防务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然而却已经晚了一步,而在当今的形势下,已然不可能对南林岛用兵了,而且即便用兵也无十足的把握。另外一个难题就是纵使拿下了南林岛,以海山洲目前的实力无法经营太多的沿海岛屿,倒不如重点经营现有的几个。
五月八日,杜定瑞一行从蝶陵岛启程,十二日抵达了宁西。十五日抵达了宁安府,二十日返回了怀远府。
返回怀远府后,杜定瑞向马若文上报了此行的情况。他和刘宪深提出的方略是:遵守前约,谨慎从事。
意思很明白,武国这几年虽然实力不及武太宗时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他还没有瘦死。而且如今武国成庆皇帝已经坐稳了皇位,其执政能力至少也是中等水准,不宜用强,因此仍以谨慎从事为上。而具体到双海行省方面,张廷瑞廉洁沉稳、陆云风恪守臣节、高上达干练果断,虽非康世杰那样骁勇剽悍,却也绝非等闲之辈。
对于这样的情况,马若文也没有办法,毕竟晋国的实力完全与武国不在一个级别上,只能是稳妥为上。
另外杜定瑞、刘宪深还向马若文提出了一个关于边界上的防御办法。即海松陆紧。海面上因为晋国占据相当的优势,可以相对宽松,并可采取积极的措施,招募武国流亡尤其是士子流向海山洲,而陆地上,则采取比较严格的办法,尽量照顾武国的面子。如果确有想来海山洲的,则尽量安排他们从海上出走。另外就是可采取只进不出的方法,即只允许人口流向海山洲,而不允许海山洲晋国的人口从陆上边界流向武国。为此,杜定瑞、刘宪深建议重点加强在鼻头山一带的防御,尤其在鼻头山泽山一带修建城寨堡垒,严卡进出的通道,重点是防范海山洲人口留出,而对流入人口则可采取变通的办法,适当吸引武国人口流向海山洲尤其是充实连海县。
对于这个方法,马若文很有兴趣,基本上是同意的。
而另外一件事就是马匹的事宜。刘宪深很聪明地将马匹进献给马若文,马若文看了这五匹马,确实是好马。留下了三匹,其余让杜定瑞、刘宪深一人一匹。
马匹是大事,马若文一直很重视。虽然在海山洲开设监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此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办成,因此买马始终是主要的办法。
五月二十二日,马若文召集中书省左右相、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来商议此事。
众人对于买马是没有意见的,但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也提不出一个合适的可行的方案。
刘宪深从返回海山洲开始就一直想这件事,在综合众人的意见之上,最后才开口,提出了一个办法。
刘宪深:“臣认为监牧事宜仍宜竭尽全力办理,另外还是以买马为上。乐东国与海山洲同为朝贡武国之国,其地处东北,颇多健马。其地距离海山洲约两千六百里左右,臣意可以从其国购买马匹。以我之粮食、茶叶和南洋物产来购买其马匹,并与之贸易。与乐东国贸易,一来没有武国的制约,两国是平等的,二来虽然距离较远,但是都是海路,中途如果风浪平静,损失不会太大,三来可以让我水师熟悉这条航路,并进而开拓市场。”
刘宪深的这个建议极具开拓性思路,得到了马若文的当即首肯,同意今年就开始筹备,派人携带国书出海去与之交涉贸易。
另外刘宪深还说:“我之马匹来源还是得依靠武国,至少主要依靠武国。从乐东国买马只能是补充一部分,毕竟距离较远,如果数量太多,需要浪费不少的船只,而中途也需要损失不少。另外距离两千六百里,去一趟就至少需要半月或者二十日。我可与武国协商,在朝贡的前提下,竭力恳求,请武国每年增加赏赐一些马匹。另外就是想办法允许我们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茶马司互市当中去。武国历来以茶易马,我海山洲多茶叶,可以我之茶易马。另外茶马贸易历来是官府控制,利润大,自然就有走私。所以我可以派商人赴西北西南,也可参与走私。马之来源有二,一为西北健马,可为军旅之用,二为西南和广南之马,虽难堪战阵,但是仍可作为驼载人员物资之用。”
刘宪深的话让王星仪也受到了启发,他说:“我可以请武国在每次朝贡后赐马数百匹,另外允许我参与茶马司互市马匹的数量,可定为追求每年买马一千匹。”
刘宪深:“王相所言有理,但是臣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但可以作为我们的起点价,以此为基准与武国讨价还价。而且最好与武国朝廷直接交易,而非与双海行省交易。一来双海距离西北远,二来目前双海地方官不会做出超出前约太大的变动。以臣来看,就海山洲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三年争取到乐东国三百匹马,并从武国争取到约一千匹马可为底线。这样平均下来每年海山洲可以获得三百多匹马,基本可满足驿站及军需。另外无论从西北西南还是乐东国买马,路途都很遥远,中途花费也不少,如果年年买马,一来引起武国疑虑,二来浪费我之财力武力。”
王星仪:“老臣认为刘大人所言在理,今年就是朝贡之年,七月我们就要出发,可派精明强干之员,与之交涉,也许可以。”
马若文思来想去,听了众人的意见,同意操办。而今年朝贡的人员,马若文当即决定以参知政事兼吏部官刘宪深领衔,公族府令马若明、学务司副使沈昌茂为副。随行人员任由三人选拔,贡品也由三人呈报。
可以说,为了在马匹问题上获得突破,马若文派出了级别最高的进贡代表团。
五月底开始到七月初,刘宪深、马若明、沈昌茂精选了百余名随从,马若文又为之配备了百余名仪仗司护卫。随行贡品除了茶叶、香料、稻米之外,另外新增美女二十人、象牙翡翠玉石各二十件。
七月二十日,刘宪深一行从怀远府出发开启朝贡之旅。
二十三日抵达宁西,二十六日抵达金龙岛,次日进入晋安府。三十日进入闽州府,再次与张廷瑞会面。此时刘吉祐已经去大京城上任了。
因为是朝贡之旅,张廷瑞自然按章办事。
八月二日,刘宪深一行从闽州府出发。
在沿途官府的护送和安排下,还是比较顺利的。九月二十日,刘宪深一行抵达了大京城。
马若明多次去大京城,但刘宪深、沈昌茂则是第一次来武国内陆和大京城。沿途他们自然要多留意,过观看,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况以及接触的官员他都倍加关心,并记在心里和自己的日记中。
九月二十三日,刘宪深三人顺利觐见到了成庆皇帝。
成庆皇帝见海山洲的贡品比往常多了,而且质量也较高。就明白海山洲自然有所求。直接了当就问了。
刘宪深回答说:“外臣不敢蒙蔽天子,海山洲确有一事请陛下恩准。”
成庆皇帝:“何事,但说无妨。”
刘宪深:“海山洲虽说是海岛之地,内地亦多山,但亦有平原。而其地不产马匹,此来特请陛下赏赐马匹。”
随即刘宪深又呈递了奏闻,将海山洲的要求提了出来。具体都写在了奏疏当中。核心内容是希望每三年请武国赐马三百匹,并允许海山洲以茶叶粮食等换取西北良马,每年七百匹。方式可以请茶马司拨付,海山洲随同人员参与,也可以由海山洲自行派人购买。
成庆皇帝看后,说:“此事可交内阁与汝商议,然后妥定方案,再行呈报。一年买马七百匹,似太多。”
刘宪深:“外臣遵命。”
从九月二十三日到十月二十三日,刘宪深、马若明、沈昌茂就与武国内阁和礼部就买马的事宜商谈了一个月。而恰好武国的礼部尚书就是刘吉祐。虽然刘吉祐有心促成,但是他毕竟不是首席,而且此事惊动了皇帝,他纵使想帮忙,也是很难的。
不过在刘吉祐的斡旋和调解之下,刘宪深也做了适当的让步,最后在十月二十五日,双方达成了约定:
武国在海山洲朝贡之年可赐良马一百五十匹,提前预存于闽州府,海山洲自行运回;
武国同意茶马司在海山洲朝贡之年在西北互市马匹中拨付三百匹给海山洲。可以每年交付一百匹,也可以一次性交付。由茶马司派人运往闽州府交货,海山洲自行运回。途中运费,海山洲每匹马以茶叶交换,上等马每匹一百斤,中等马每匹五十斤,下等马每匹三十斤;
茶马司拨付海山洲的茶马司马匹,海山洲可派人随同前往参与,人员最多不宜超过五十人,然后随同一起运往闽州府正式交货付清茶叶;
海山洲可在朝贡之年携带茶叶持文书前往西北互市,在原定拨付三百匹马之外,可由其自行购买若干马匹,不得超过三百匹,并自行带回;
海山洲西北买马之价格,与天朝采买马匹之价等同;
海山洲地处南国,所需马匹宜用南方马,可在每三年朝贡之年,由西南、广西两地共卖马三百匹交运闽州府牛山榷场,海山洲自行运回。每匹海山洲给予茶叶作为运费。上等马每匹七十斤,中等五十斤,下等三十斤;
今年所赐之马匹,可随即赏赐,以后如约办理;
明年开始,海山洲可派人参与茶马司互市贸易,需服从并按朝廷典制办理,每年贸易时间为九月份;
茶马司明年开始向海山洲交付第一批马匹,定于十月下旬运往闽州府,海山洲自行运回,之后每隔三年交付一批,海山洲可于次年夏季持文书前往参与第一批交易;
今年系朝贡之年,海山洲可于朝贡之后前往西北茶马司,自行购买三百匹马,待三年之后再行按约办理。
这项约定规定的比较细致,但是大体上还是满足了海山洲的要求。
十月二十八日,此项文书交付成庆皇帝御览,成庆皇帝见海山洲已经有所让步,而且交易马匹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海山洲还以茶叶作为补偿,最终还是同意了。
海山洲虽然做出了比较大的让步,尤其是运费方面,但是总体上仍然得大于失。这样海山洲在朝贡之年可以实际获得马匹一百五十匹,另外可在当年从西北、西南和广南购买共买马六百五十匹,总计在每隔三年的朝贡之年可获得马匹八百匹,另外茶马司拨卖的马匹三百匹,也可以按朝贡之年来交付,这样在每隔三年海山洲可以实际获得一千一百匹马,平均每年最少也能获得二百六十匹马左右,也基本达到了刘宪深原来设计的底线范围。考虑到中途肯定会有所损失,但是这之间的损失可以由监牧和其余走私及乐东国的途径来弥补。
十一月一日,刘宪深一行离京,领取了相应的文书关牒,前往西北河州来买马。已经过了当年的交易时节,能剩下多少也很难说了。
刘宪深一行出京后,分工而行。沈昌茂一面派人送信,并要求闽州府派人立即押运茶叶送往河州茶马司。他们则飞马前往河州茶马司。
十一月二十五日,刘宪深、马若明马不停蹄地总算赶到了茶马司。已经到十二月,马匹没有了多少。不过刘宪深想起了刘吉祐给他说起的那个朋友,即何兴泰。二十七日,刘宪深找到了他,重贿此人,总算是搞到了两百匹马,但还有一百匹。马若明想到此地离马若文当年的西海国不远,可以从这里想办法。他与刘宪深商议后,决定先将这两百匹马留存在茶马司,待沈昌茂来后,派人运回海山洲。而他们二人和精干随从共十余人则打算前往原来的西海国,如今是武国的西海县附近。那里良马颇多,应该会有办法。
十二月三日,马若明、刘宪深和随从由河州出发,打扮成普通商民的样子,七日抵达了西海县的范围,他们还是第一次来到这大西北之地。
因为已经寒冬,这里十分的冷,马若明、刘宪深都生长于南方,不习惯这里的冷,随从也不习惯,不过马若明身上带的都是现银,而银子比铜钱更值钱,有钱就好办事。
在西海县,马若明、刘宪深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里过了年。这还是二人第一次在西北过年。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马若文所说基本相同,同时还了解了当地人对当年西海国的印象。当地年轻人已经不知西海国是什么了,但是有些老年人则还是了解的,他们普遍怀念马若文、林燕卿时候的西海国。一位叫卡扎洛丹玛的党吐族的六十多的老人会汉语,他说:“林燕卿时候的西海国虽然说也是繁荣,但那时候也只是相对,也是穷一些,不过自由,他们不用我们交田赋纳税,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牧场和马匹牛羊。虽然武国占领并设立西海县后,给我们分配了耕地,但是在西北苦寒之地,这些耕地每年收成有限,而且还得交税,他们的马匹牛羊则常常被官府强行占有了。另外移民逐渐增多,土地就更少了。牧场也被用作田地了。”
二月初,马若明、刘宪深准备动身返回。临行前,马若明邀卡扎洛丹玛与之返回海山洲,并许诺带他去见林燕卿。卡扎洛丹玛年老了,马若明原以为他不会走,但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老人还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同时也是对武国地方官的怨恨。并将自己的家人及朋友中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都叫上,竟然有一百多人,有男有女,都带上自己的马匹,有的人还带着自己的盔甲刀剑,于二月七日从西海县出发返回海山洲。
为了安全起见,这些人全部穿着汉人的衣服,仍然以商旅的名义。
这些人于二月十三日抵达了河州茶马司,此时沈昌茂也押运着茶叶交付了费用,也开始带着马匹和马若明等一起返回。因为是自行买马,所以就得他们自己带回了。
之后从河州,马若明、刘宪深返回。到四月底,他们返回了闽州府。
话说马若明、刘宪深等人能在武国境内数月,就没有人管吗。按武国典制,外邦使臣在武国逗留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但是马若明常跑武国,经常来往于海山洲与武国之间,对武国的官场和边防都已经是熟门熟路了,虽然这是第一次去西北,但是也是大同小异。另外马若明因为常跑武国,身上是有一套武国的牌照关文的,而且除了在闽州府之外,其余地方之人都不知道他是海山洲使臣,都以为他是武国之人。另外就是使银子,虽然钱不能办成所有事,但至少可以获得缓冲时间。
四月底返回闽州府的时候,马若明、刘宪深和沈昌茂一行人员总计二百余人,另有卡扎洛丹玛的部众百余人,总计三百余人,马匹三百余,基本上已经是每人一匹马。
五月二日,马若明等安排沈昌茂先率领人员和马匹从连海县返回海山洲。这些人有三百余人,坐一艘大船。而马匹则安排船只分批返回。
五月二日,走了第一批;五日,第二批出发;七日,第三批出发;九日,第四批出发;十一日,第五批出发;十三日,第六批出发。
在连海县停泊的船只无论从数量还是载重上都不可能满足将三百多匹马运回去的条件,而且为了保证安全,只能是分批运送,隔一天发一批。每批船只十余艘,每艘搭载三到五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