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二百年是个大日子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156字 发布时间:2022-01-06

永定九年正月上元节,马仲云、马若文父子在怀晋殿大宴群臣。

马仲云说:“今年是永定九年,看起来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但是今年却极具重要意义。今年是高祖定鼎海山洲两百年的日子,亦即我晋国实际开国两百年的日子。虽然高祖受封晋公尚在安隆元年,距离占领海山洲还有两年的时间,但我晋国的开国之日实际上是从定隆十一年开始的。若无高祖率领北土精锐南下定鼎海山洲,则当年流民数十万何以安枕。则日后狄国肆虐中原之时,高祖又如何能率百万黎民退守海山洲,在此缔造一番基业,保全文明正朔。”

马若文接着说:“自定隆十一年开始到如今,历经高祖、太宗、世祖和父王七代人二百年的苦心经营和几百万臣民的努力,海山洲已经由当年的天末荒岛成为海中盛国。昔日的土人势力尽为善民,昔日荒山野岭都成为良田沃土,昔日的荒郊野外也成为繁华城市。二百年来,这里已经变成了人们向往的圣地和世外桃源。”

父子两人简单的几句话为这场宴会定了调子,也为今年定了调子。之后群臣普遍歌颂吹捧了马家的功绩,有的是非常肉麻,恐怕自己都会觉得有些恶心了。

虽然有吹捧的过度,但是不可否认海山洲在马家七代人,如包括马若文在内则是第八代人的两百年的经营下,海山洲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年诺大的海山洲,人口不及数万,如今人口达八百多万,已经比武国双海行省的人口还要多,还富裕。而幸运的是马文慧的嫡系子孙后裔中,到今日为之都还是不错的,普遍是兢兢业业的,也正因为如此,确保了海山洲两百年来基业的稳定,不至于中途遭受重大的挫折,也确保了国策的连续性。

二月到四月,海山洲进行了一系列的紧张匆忙准备,为在四月十五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庆典。因为这一天,即四月十五日,是当年定隆十一年,马文慧所部正式占领海山洲并举行庆功宴的日子。

三月的时候,田铭玮的二女儿田雪藻也终于出嫁了,嫁给了马若文很欣赏的臣子,即宁阳府知府的厉明远。而这也是杜定瑞从中前线搭桥。杜田两家的交情是不一般的,杜定瑞也早已经发现田铭玮的心事。只不过因为前两年一直在外平乱,而耽搁了。厉明远虽然是新宠,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普通人家,如今能娶到田家的女儿,也是福分。不过他出生一般,为人刚正清廉,娶亲的费用还多半是杜定瑞给他的。

四月十五日,马仲云、马若文率群臣宗室前往祖庙祭拜马文慧、马宪永、马康远。并由马仲云亲自诵读文牍,一来是喜迎海山洲定鼎二百年,二来是向祖宗禀报海山洲如今的繁荣富庶。三则是陈述不足以及要继续坚定走下去,并祈求祖宗英灵保佑海山洲永立海中。

晚,怀远府怀晋殿灯火通明,马仲云、马若文邀请能走动的所有元老重臣来参与这个特殊日子的聚会。

本来这个大型的宴会应该是在宁安府举行,毕竟当年攻占的地方是在宁安府,但是最终考虑到如今晋国首府是在怀远府,而且马仲云、徐瑜婕均已经八十以上高龄了,来往不便,最终决议还是仍在怀远府举行。

也就是在这个大喜的日子,杜家也有喜讯传来。杜德曜的妻子陆涵婷为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在宴会上,杜定瑞和其父杜守升、伯父杜守贤是十分高兴,已经七十四岁的杜守升还特意在宴会上对马仲云说:“大王,今日是我海山洲定鼎二百年之吉日,老臣建议自即日起将这一日定为天圣节,与春节、上元节等等同视之。”

马仲云:“好,很好,这个建议好。自即日起,每年的四月十五日为天圣节。”

杜守升:“值此天圣节之日,老臣还有一私事奏请大王、晋公裁决。”

马仲云:“你是元勋之后,你的先祖杜航曾与高祖一同披荆斩棘,这海山洲的基业也有你家一份功劳,有什么尽管说。”

杜守升:“谢大王、晋公。老臣今日喜得一对曾孙,特忝着老脸想请大王、晋公为两个孩子赐名。”

马仲云:“这是好事啊,也是大喜事啊。我和若文一人为你起一个,如何啊。”

杜守升、杜定瑞、杜德曜三人连忙跪下说:“臣等谢恩。”

马仲云:“听说德浩和彤爽也有子嗣了吧。”

杜定瑞:“是,德浩的儿子是在永定六年出生的,名为杜立鹏。”

马仲云:“哦,那是立字辈。那这个叫杜立阳。”

马若文:“那小的就叫杜立光,阳光,希望这两个孩子将来像阳光一样。”

杜定瑞:“臣等谢大王、晋公赐名。”

也就是在这一天,还有一个胆子更大的人,那就是赵聚华。

赵聚华从来到马若文身边任主簿后,因为跟随了他有几个月的时间,而马若文又常出入林燕卿的昆阳宫,故而对侍奉在林燕卿身边的颜丹霖产生了好感,是一见钟情。后来外任知县后,也依然念念不忘,一有时间回来,就会约颜丹霖出来。

看着杜定瑞能为自己的孙子请马仲云父子赐名,赵聚华就想自己是否可以请马若文为之赐婚。

在杜定瑞刚谢恩之后,赵聚华就壮着胆子以一个小小七品官的身份出来说道:“值此天圣节之日,微臣也有一件不情之请的私事,望晋公成全。”

赵运珹被儿子的行为给震惊了,赶紧出来想阻止,但为时已晚了。

马若文:“说,你有什么事?”

赵聚华:“大王、晋公刚才为杜相家的孩子赐名,臣请晋公为臣赐婚。”

众人都为之惊讶了,而且在窃窃私语,看着这个大胆的年轻人。还从没有人,而且是一个七品小官敢请相当于皇帝的人为之赐婚的。以赵聚华的级别,他本来都没资格出席的,不过是因为曾经做过晋公的主簿,加上他是易物司副使赵运珹的儿子而已。

马若文:“好小子,真是有你的。”

赵运珹赶紧从中说:“晋公不必理睬犬子,他总是喝多了就胡言乱语。”

马若文:“这么大的事他岂能胡言乱语,即便喝多了,反倒是酒后吐真言。说,你看对谁了,哪位大家闺秀啊。”

赵聚华:“那臣就直说了,是颜丹霖。”

颜毓昌因外任昌宁州知州,这一日不在现场。颜毓昌的哥哥颜毓维则受邀出席了,还有他的老姑母颜丽菲。

马若文笑了笑,说:“你倒是会看人啊。我可以给你赐婚,但是你得当场问问丹霖和她的哥哥,还有她的老姑母,他们如果没意见,我愿意给你们赐婚。”

赵聚华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跑到林燕卿身旁直接就问了,颜丹霖虽然也在多次接触中喜欢她,但大庭广众之下,赵聚华如此,还是让她十分害羞,躲在了林燕卿的后面。而颜毓维、颜丽菲则大脑里飞速的思考,并从旁商议。正在颜丹霖害羞地时候,颜丽菲悄悄对颜毓维说:“你是大哥,你该说话了,我觉得可行。这小子有种,他爹将来可能为六部之一的大员,甚至不排除会进入中书省。”

颜毓维十分相信老姑母的判断,就对赵聚华说:“赵大人,我是他的大哥,是他的家长,长兄如父,我同意。”

马若文笑了笑,在场许多人都笑了。赵聚华十分高兴,竟然直接拉起颜丹霖给颜毓维、颜丽菲行礼。

马若文看后,说:“好,既然人家当大哥的都同意了,我同意给你们赐婚,那谁给你主婚呢。”

杜定瑞见状说:“赵聚华曾跟随臣南洋平乱过,臣愿意为之主婚。”

马若文:“很好,赵聚华,你面子不小啊。”

赵聚华随即给马仲云、马若文、杜定瑞下跪道谢。

对此最高兴的莫过于颜丽菲,她的内心非常高兴。颜家如今算是兴旺了。颜毓维在永定六年底得到了裴家的赏识,娶了裴欣莉。颜丹霖则嫁给了赵聚华,易物司副使的儿子。颜毓昌则在永定八年底娶了崔旭鹏的孙女、崔安明的女儿崔宜春。老练的崔旭鹏在退隐后就开始为子孙安排婚事,利用婚事确保家族。而颜家就是一个目标。但是为了不惊动太多的人,崔家将婚事安排在了宁阳府的一座自家的小宅院之中,故而怀远府知道的人很少。

正常的庆祝宴是非常热闹,也很有意思,这主要是因为杜守升为两个曾孙求名以及赵聚华请求赐婚,但是有一个人在宴会上却始终不发一言,那就是中书左相王星仪。王星仪已经知道自己的左相之位也没有几天了,他已经不再恋栈了,准备今年之后挑一个合适的机会就辞去左相,而且他从军多年,身上也有伤口,不时就会发作。更重要的是马若文早已经对他不满了,只是碍于其军功以及是王弘博之后的缘故,另外就是马仲云也对王星仪还是有好感,所以迟迟不拿下他。

王星仪虽然是王弘博之后,也是顶级勋臣后裔,但是王家与张崔杜田四家是不一样的。尤其自王昱功之后,常年不出仕,基本已经被忘记了。王家也就和普通的富户区别不大,因此王星仪虽然挂着名门的牌子,然而实际上是靠自己奋斗起来的。他从一个小小士兵低级军官起家,因为在一次校阅中的突出勇猛表现而被马仲云赏识,最后升为左相,不得不说是极为罕见的。虽然后来他和马若援过从甚密,也主张用大族之后,但在用人尤其是治军方面,更看重的是实战和练兵能力。而从昌晋二十六年为右相后到如今任左相的十八年里,特别是任左相之后,分外对贫寒出身的人颇多关注。另外,王星仪还有一个与其余大族不同的特点就是他不主动安顿自己的后代。崔、杜、田等家都曾主动安顿自己的后代,有时候会找马仲云父子来安顿,再或者就是制造机会,但是王星仪不会做。虽然他的妹夫崔旭鹏也曾想替他安排,但都被王星仪拒绝了。可以说,王星仪在这方面要强于任何人。

如今的王星仪已经六十九岁的人了,但却没有安顿过自己的后代。他只有一个妻子,是出身底层的平民,名叫周莉。两人有两个儿子。长子是王元俊,永兴十三年出生。次子是王元英,昌晋五年出生。长子王元俊继承了父亲的武略,靠着自己的本事后来得中武科,但如今也年近五十岁了,却只在宁阳军的选锋营中做一个中级军官,而与之同龄的杜德曜却成为了宁阳军副都指挥使了。次子王元英才具更甚于大哥,文武双全,只在枢密院做副承旨,正七品官而已。

王元俊也有一妻子,同样是出身一般的人。两人有一个儿子,名曰王士公,昌晋二十九年出生,时年十五岁,在父祖的培养下强令其学文习武。王元英有一儿一女,儿子王士青,昌晋三十年出生。女儿王温瑜,昌晋三十三年出生。王家从王星仪的父亲王景逸开始,一直是男多女少,王温瑜因此备受宠爱,时年十一岁。

六月二十日,赵聚华与颜丹霖完婚。杜定瑞身为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亲自主持了其婚礼。众人因为杜定瑞的关系,加上其父易物司副使的关系以及曾任晋公府主簿的关系,来光临的宾客也是十分之多。身为参知政事兼户部官的田铭玮、签书枢密院事的田铭濬等也都来光临,还有中书右相李铭顺。

对于这样的排场,赵运珹是战战兢兢,十分不愿意,但是赵聚华似乎很喜欢这种排场,他觉得这样反而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这方面,他与父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父兄是低调谨慎的人,而他则有些锋芒毕露。

赵聚华虽然有些锋芒毕露,但又确实是有能力的年轻人。结婚后不久就返回兴通县上任。七月三日,他又上奏请在兴通设立监牧,并请在思岭和连海也设立监牧。他认为,兴通气候温凉,适宜畜牧,虽然有高山大泽,但是水土适宜放牧。而且此地有不少西海归来之人,当年在此牧马数万还有牛羊,二十年下来虽有死伤,但是如今在兴通放牧之人仍然很多,而且都熟悉养马及畜牧事业。如今放牧的马匹还有两万多,牛羊更多。为此建议在兴通县设监牧,由知县兼任监牧使管理,但具体仍由牧民办理,官府协助并给予资助,帮助其兴建或者扩建厂屋。这样既可以管理,也不至于剥夺其积极性。同时奏请监牧分三等,一等监牧牧马五千匹以上,二等三千匹,三等一千匹。官府每年核查其成绩,但不干涉具体事宜。

中书省、枢密院接到这份奏闻后,初步的批示是同意。王星仪、杜定瑞更是十分高兴,作为有过实战经验的两位大员深知此举的重要性。七月十日,奏闻到了马若文处,马若文召王星仪、李铭顺、杜定瑞等商议,并询问了一些具体情况。

马若文:“兴通牧马有两万,那其余地方呢。”

王星仪:“思岭也有近万,但因其地邻海,常有海风侵袭,损失颇多。如果要避免损失,就必须转移地方。东林也有三千多匹,但东林因人口逐渐增多,农牧争地问题就会很严重。”

杜定瑞:“岚山岛在前朝曾有监牧,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岚山岛一些地方可以设置一些小监牧。”

马若文:“那诸位的意见呢,你们都是上过战场的人。”

李铭顺:“马者,甲兵之本。虽然海山洲的根本是水师,但是内部及南洋平坦之地作战,还有平常的驿站也都需要马匹。因此臣认为可以设监牧,赵聚华的三等监牧办法可取。”

王星仪:“兴通地处内地,可于兴通设一等监牧,思岭为二等,岚山岛为三等,分别由当地知县兼任监牧使,年终情况上报中书省和枢密院。岚山岛地处海岛,四面环海,且地域有限,马匹限定在最多五百匹足矣,太多必然会影响其它生产。思岭限定最多在三千以内,目前多余的则视情而定。较好的转移到兴通,较差的则可以变卖,实在不行的就杀掉,避免传染给健壮的马匹。东林的三千匹也大部分转移到兴通,其余则留在军中妥善照顾。兴通原有两万多,将其余各地调来一些后,就会增加至少两三千匹。届时,可令兵部、枢密院同时派人前往勘验,凡是合格者留下,不合格者或卖获杀。马匹事宜,于海山洲不可无,但亦不可多。多则与农争地,影响根本。臣议海山洲牧马宜在兴通为主,限定最多一万五千匹以内。少则尽力补充,多则渐次裁减。”

杜定瑞:“我军骑兵集中于殿前军和宁阳军中。此后,宁阳军骑兵宜定额五千,殿前军定额三千,侍卫亲军两千,另外禁军留宿两千轻骑,南洋可自行搭配若干骑兵。东林和通远驻军各五百,定额总计一千。而骑兵应该以轻骑兵为主,但可集中精力打造部分重甲骑兵为精锐的最后突击力量。重甲骑兵限定三千人,宁阳军两千,殿前军一千。以海山洲目前的实力是可以完成的,同时尤其要让训练使用火器。”

李铭顺:“可趁设监牧的同时训练骑兵,标准可按前朝卫国标准。即年四十以下,长七八尺,材必健疾,力迈伦等,能驰骑而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超越沟堑,驰上陵,逾险阻,绝大泽,涉名水,敢犯强敌,乱大众者。选拔之后,平时训练则是六项,一曰顺骔直射,二曰背射,三曰盘马射,四曰射亲,五曰野战,六曰轮弄。”

王星仪:“这个标准是可以,但是海山洲地形复杂多山,骑兵的训练也要结合实地情况。因此可着重训练他们的山地骑兵行军和作战。而且以上都是理想的状态下的数字,实际能否达到是另一个标准。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为了海山洲的安全,必须有一支精干的骑兵力量。海山洲可以缺马,但是一定不能缺少通晓骑兵的人。水师是海山洲的根本,然而步骑兵是我们与可能的敌人做最后一搏的根本。”

马若文:“王相所言壮哉,海山洲以水师为根本,步骑也是我们的依靠。即日起,你们具体办理监牧事宜和重组招募训练骑兵的事宜。尤其是精锐的重甲和山地骑兵。你们都是有过作战经验且懂兵的,只有你们能做。年底我要在校场看看。”

王星仪等:“臣等遵命。”

散朝后,三人做了分工。李铭顺主要办理监牧事宜,王星仪安排田铭濬办理重组骑兵事宜,杜定瑞专办训练及装备事宜。

杜定瑞七月下旬就从武库调拨出精良具状铠甲一千件安排训练,等待着田铭濬招募的第一批人员训练。同时让范仲粹及在武国的商号通过走私等手段获取武国精良的具状铠甲,然后打造。

王星仪已经打定了卸任的主意,他将此事作为自己任内最后的一件大事。同时他将此事告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长孙,这是第一次。以前他从未让子孙知道自己的政务尤其是军务。他对儿子和孙子说:“我已经老了,我已经准备好卸任了。我做不到如崔家那样为你们争官和安排,但将此事告知你们,是希望给你们提供一个最后的机会。”

王元俊:“如父亲这样的人太少了。”

王星仪:“你是长子,你已经四十七岁了。我打算年终举荐你出任宁阳军正或副都指挥使。但你必须在剩下的时间里有所表现才能。你儿子十五岁,平时他弓马就娴熟,如今正是他的机会了。”

王士公:“我定不负父祖期望。”

之后的几个月里,王元俊几近疯狂地训练自己的士兵,同时还拿出自己的薪俸及家里的积蓄给自己的士兵买酒买肉,这样虽然士兵很辛苦,但是士兵却愿意付出。而王元俊的疯狂,也得到了都指挥使何胜和副都指挥使杜德曜的注意。他们平时都知道这个人,但却并没有人知道他是王星仪的长公子。其实王元俊是有过作战经验的。当年岚山反击战时候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参战了,还负轻伤一处。前年的南洋平乱,他也算是统制军官了,也参加了作战,再次负伤。也许是平时过于低调,以至于没人注意他。

作为王元俊的长子,王士公弓马娴熟,而且有父祖的实战经验加持。在九月底的重甲骑兵招募中,他顺利的入围了,成为了第一批领取杜定瑞一千件具状铠甲中的一员。

招募由田铭濬来办理,从七月到十月初为第一批,十月下旬到十二月为第二批。第一批招募一千人,第二批五百人。第一批招募的重点地方自然是兴通、东林了,这主要是因为此地多北来移民后裔,身体较为健壮。而宁安府一带的人明显要少一些。到十月初,杜定瑞统计第一批千余人的时候,发现兴通籍的人占三百多人,东林县占近五百人,通远州的一百多人,南洋的有三十多人,剩下的是其余各府县的人。对于这样的情况,田铭濬是深感担忧的。如果海山洲都靠这些人当兵,那么没几年,随着流民后裔也日渐本地化,海山洲兵员何在啊。为此他在第二批招募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宁安府和怀远府当中。这样做是希望让两地的民风不要过于重文重商,同时也是给东林、兴通保留种子。

除了招募之外,田铭濬和王星仪、杜定瑞协调,命令宁阳军、殿前军、侍卫亲军的统帅严厉整顿和训练所部。李运昂因为训练督促不大积极,在九月二十日被王星仪、杜定瑞、田铭濬三人联名参奏,马若文大怒,对其大骂一通,并下令免去其主管侍卫亲军一职。李运昂是灰头土脸,几乎没脸见人,最后被调任兵部次官,失去了统兵权。要知道李运昂可是马若文的女婿,马菡丹还请母亲说情,羊希霞深知兵务之事的重要性,马若文自返回海山洲后,兵务之事羊希霞是不敢涉及的,因此拒绝了女儿的说情。而主管侍卫亲军一职暂由协管孙思远代理。马若文特意对孙思远说:“你平乱时候不听指挥,我念在昔日你的功劳,让你任协管侍卫亲军。现在你好好给我练兵,如果你不积极,别说你协管一职,我让你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

同时马若文下令,明确宣称自己要在十二月底去校阅三军。如有严重不合格者,统帅一律撤职。中级军官降为士兵,士兵则按军法定罪。

马若文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他知道几个月的时间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但他如此大张旗鼓的目的就是希望军队有一种气势,有士气,有朝气而不是暮气。士气虽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没有士气,再好的兵器和布置的再精妙的战法和再准确的预判都是空谈。

孙思远从未见马若文对他如此说过重话,在之后的日子里几乎都顾不上回家了,一直在军营练兵,自己也仿佛又回到了当兵时的时候。看见李运昂被明升暗降,殿前都指挥使的方世宝虽然有着最高的待遇,但是也十分害怕,积极地指挥练兵。何胜掌握着最精锐的宁阳军,则更是胆战心惊。杜德曜虽然是杜定瑞之子,也很担忧。从九月底开始二人进行了分工。何胜开始招募补充兵员,尽快将缺额补齐,而杜德曜则主抓训练事宜。

时间转瞬即逝。十二月十五日起,马若文开始巡视诸军。

十五日首先就去的是侍卫亲军。因为李运昂督促不力被剥夺了统兵权,侍卫亲军自然成了最为焦点。孙思远自代管侍卫亲军后,拼命的督促训练和补充兵员,一个人恨不得分开两半使。

马若文、王星仪、杜定瑞、田铭濬十五日去侍卫亲军巡视,首先就问及了孙思远侍卫亲军的兵力及编制等情况。

孙思远:“禀晋公,侍卫亲军额定八千人,实有九千一百八十人,下设前后左中右五营,每营两千人。”

马若文:“怎么多出一千多人?”

孙思远:“禀晋公,多出的人多用作夫役,但也让他们参与日常的训练。如果有战死或退役及受伤情况,则可由这些人中表现优异者递补。”

接着马若文对五个营的营房、伙食、装备、训练等都进行了一番查看。并在侍卫亲军住了三天的时间,对侍卫亲军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官兵对孙思远的印象和评价也进行了了解,并进行了鼓励。

十八日,马若文离开了侍卫亲军。

三天的巡视,马若文对侍卫亲军目下的情况还算是满意,虽然仍有诸多不足,但是李运昂任内对侍卫亲军的训练就不甚积极,孙思远能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改变了不少,已经算是难得了。气可鼓而不可泄,所以马若文对侍卫亲军说了不少鼓励的话,一方面激励士气,一方面也是给孙思远打气,让他能再接再厉。也是出于对孙思远的鼓励,马若文也下令孙思远实授主管侍卫亲军一职。

十九日开始,马若文、王星仪、李铭顺对殿前军进行了也是为期三日的视察,内容与侍卫亲军基本相同。

方世宝禀报殿前军额定一万人,实有九千八百七十人,下分前后左中右五营。殿前军的整体素质和装备、战斗力都比侍卫亲军要强。而殿前军五个营中战斗力最强的不是中军营,而是前军营。前军营两千人,不仅满额,还多出五百人的编制,目的也和侍卫亲军相同。而前军营指挥使是折甫都逻,是党吐族人,昌晋二十三年出生,其父母都是当年随方世宝一起返回来的西海人。虽然名字还是外族名字,但其说话、风格等都与汉族没有了多大的区别,且随方世宝参加了南洋平乱,十分勇悍,战后被晋升为前军营指挥使。

方世宝将前军营作为殿前军的一支标杆和一支尖刀,并不时让其余各营来前军营学习参考。除了前军营外,战斗力次之的是中军营,最弱的是右军营,左军和后军营旗鼓相当。

二十三日小年开始到二十九日,马若文、王星仪、杜定瑞、田铭濬对宁阳军和重甲骑兵进行了七日的视察。

宁阳军都指挥使何胜禀报宁阳军额定一万八千人,实有两万两千七百二十五人,超编高达四千七百二十五人。多余的人中有一千人是夫役,而其余三千多人都是新招募的为训练的重甲骑兵人员,暂编在宁阳军名义之下。

宁阳军是晋国编制最大、装备最好、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下分火器营、选锋营、三军营、中军营,三军营中又有水师营和高山营。新招募的重甲骑兵人员暂时都在选锋营名义下。但实际由杜定瑞、何胜等安排进行训练。

几天的视察里,马若文对宁阳军所辖各营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满意选锋营,选锋营以骑兵为主,但确实步骑兵都要训练。选锋营指挥使是傅弘文之后、傅建义之子傅永昌(昌晋二十二年出生)。

马若文对傅永昌进行了褒奖,但是傅永昌说:“臣部训练颇有微劳,但臣举荐一人,其能强于臣百倍。”

马若文:“是谁?”

傅永昌:“臣的下属,选锋营左营统制王元俊。”

马若文随即和人去左营视察。左营约千人,营盘编列整齐,将士个个面带杀气,近观便为之震惧。

王元俊见马若文等人到来,以军礼不卑不亢相迎。

马若文随即问了王元俊许多问题,王元俊也都对答如流,还得知他参加过岚山反击战和南洋平乱,而且已经年近五十岁。

马若文:“你的年龄比你的上级都大,你又有战功,甘愿服从他们吗?”

王元俊:“军中都是袍泽兄弟,另外军中要坚决服从命令。哪怕他比我再小,只要是上官,必须服从。”

马若文:“好样的。你父亲何人啊。”

王元俊不想说,却一直看着王星仪。

马若文发现了他一直看着王星仪,说:“你为什么看着王相国?”

王星仪见状,点了点头,示意王元俊实话实话吧。

王元俊:“禀晋公,末将之父就在您身旁。”

马若文略有惊讶,然后说:“哈哈,怪不得你一直看他,原来你是他的儿子啊。”

王星仪:“晋公,他确实是老臣之子,是长子。”

在场之人这才明白,包括王元俊手下的将士才知道原来天天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的上官竟然是中书左相之子。

马若文:“王相,你儿子既然有战功,为何不褒奖提升啊。”

王星仪:“晋公,老臣也是打过仗的人,也带过兵。战场残酷啊,比起那些已经死去了或者残了的人,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能有今天,都是多少弟兄们的鲜血换来的。犬子虽有些微功,但是老臣不想让人们说他是靠着他爹才提起来的,我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弟兄们啊。”

马若文:“王相所言有理,然而有功则赏,令郎既然有功,且训练得力,理应封赏。你身为左相,又是熟知军务的,也要为国举荐人才啊。”

王星仪:“老臣惭愧啊。”

马若文这几天中,还对新招募的重甲骑兵的人员及装备以及训练进行了视察。新招募的重甲骑兵人员已经有三千多人了,也投入了训练当中。

杜定瑞说:“新募人员三千多人,但实际只有一千人左右能够合格,其余人作为一般兵力是没问题的,但达不到重甲骑兵的要求。臣觉得可从其余各军中挑选精锐作为重甲骑兵人员,而以被淘汰的补充道其余各军中,不使兵力浪费,也不至于再行招募。”

马若文:“可以,互相进行补充,也可以从夫役中选拔健壮者,总之,一定要精兵,宁可少一些人,但一定要精兵。”

接着马若文对合格的重甲骑兵人员进行了校阅,观看了他们的武艺和骑射冲击技术,印象还是不错的。

这千余人之中,马若文随便挑选了一些人进行了单独的校阅,有几个人很不错,被马若文夸奖。这其中就有王元俊之子王士公,还有潘厮铎、朗马达、张承谭、柏文明、高千文等。潘厮铎、朗马达是西海归来之后,一个是党吐族,一个是发羌族,其余人是兴通和东林人。王士公是年龄最小的,十五岁。潘厮铎十七岁,最大的是高千文,二十一岁,其余都是十九岁。

王元俊已经被马若文认识了,王士公也就不再隐瞒了。马若文很高兴,没想到王家三代都有将才,这是最高兴的。王家有将才,可以平衡崔杜两家的势力,以确保军权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中。

马若文对这千余人大加赞赏,下令以这千余人暂定为摧锋军,暂属宁阳军名下,由枢密院和宁阳军共同管理训练。摧锋军一千精锐重甲骑兵,分设左右两翼,以高千文、潘厮铎为左右翼统制,王士公、朗马达为左翼两翼副统制。

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马若文、王星仪、杜定瑞、田铭濬等结束了对宁阳军的视察,返回怀远宫。对宁阳军一行的巡视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发现了几个新的年轻人。

三十日,永定九年的最后一天,马若文下令:
王元俊升宁阳军副都指挥使,加上轻车都尉衔;

傅永昌升同宁阳军副都指挥使,加轻车都尉衔。

永定九年,海山洲定鼎二百年,在最后一天以晋升两个较为年轻人而结束了。二百年的海山洲,在马家达到了鼎盛,马若文为二百年这一年花费了不少,但是也收获了一些年轻的才俊。要想海山洲继续繁荣长生下去,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且是忠诚的人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