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定瑞自领大军一万人。
总计各路兵马七万七千多人,近八万人。这还不算水军的八千人,总计八万五千人,这是海山洲晋公国少有的集结这么多的兵力,比当年岚山反击战还要多很多。而杜定瑞也成为节制这样一支大军的统帅。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后方押运的民夫十余万。
杜定瑞将大军分为四路来进行包围,并进行了重新部署:
以李修群、卫惠安部水师为东路集团侧后方包围,避免其从海路逃窜;
孙思远、范哲瀚部合二为一,为北路,孙思远为帅,计一万人;
周约甫、林刚捷部合二为一,为南路,周约甫为帅,计一万一千人;
颜毓昌、方世宝部合二为一,为中路,方世宝为帅,计一万四千人;
杜定瑞自统大军一万人为策应;
黄澄泽、裴守茂率五千人扼守水口;
王继昌率各地健勇在雄威寨四方修筑土山营寨;
赵飞雄率仪仗司精锐随扈左右;
各地粮草统一由崔安邦汇集押运。
汇集了这么多人马,大家都以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了,可以进攻了,但是杜定瑞仍然反对进攻。这遭到了许多人的不满。
九月十日,孙思远违背军令,不顾范哲瀚、董星五的劝阻擅自进攻,孤军深入,在雄威寨外围遭遇埋伏,死伤上千人,孙思远身负重伤险些被俘,幸赖范哲瀚、董星五死力救援,才得以突围。
孙思远不听号令兵败,自己也险些被俘,让杜定瑞极为恼火。
次日,杜定瑞升帐。
杜定瑞:“孙思远,不听本帅号令,擅自进兵,损兵折将,险些被俘,论罪当斩。”
随即下令要将孙思远斩首。
在场众人都极力劝谏,认为孙思远虽然有罪,但是死力突围,而且已经身负重伤,念在其以往功劳上,免去死罪。
杜定瑞最后法外开恩,免去孙思远死罪,并仍处以五十军棍。在养伤期间,暂时由范哲瀚代理为帅,董星五为副。
孙思远的溃败造成的损失不只是死伤千余人。孙先逸趁孙思远溃败,派其骁将黄强、胡汉鸿等趁势向北路反击,五天里连破孙思远部北路营寨十余处。孙思远所部在范哲瀚指挥下,不与之死战,缓缓撤退,后撤到拒城外八十里的地方再安营寨。黄强、胡汉鸿则占据了城外与北路的险要之地扎营,为雄威寨北路争取了一块缓冲之地。
孙思远的溃败带来的损失,杜定瑞很明白,而黄强、胡汉鸿的反击,杜定瑞也没有多余的兵力阻止,只能是再做打算了。一旦将兵力移动到北方,则其余地段的兵力就将匮乏。
从九月二十日起,杜定瑞下令各军停止进攻,全部在城外营寨之地继续修建土城木栅,以守为攻。无论贼军如何挑衅均死守不战,违令者斩。
从九月底到十一月初,南路、西路各军的营寨围墙等都得以建成。雄威寨的西南两面已经全部被包围锁死,贼军无法从此两地取得突破。
这近两个月里,孙先逸已经明白了杜定瑞的意图。他对手下说:“官军知我城寨坚固,硬攻会损失惨重,干脆再加上一把锁,锁死我们。”
为此这近两个月里,孙先逸先后动用精锐兵力共两万多人从西南北三路进攻,希望打通一条道路,但西南两面均遭到惨败,而且官军的围城更加坚固。西面方世宝、颜毓昌的营寨已经进抵到雄威寨五里之地,前部先锋营更是进抵雄威寨不足三里地了。已经在官军重型弓弩的射程之内了。南部周约甫部也进抵雄威寨不足八里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先逸只能在北路发动猛攻。
十二月五日,孙先逸亲率精兵一万五千人向北路发动猛攻。此时孙思远的伤势基本恢复。为了一雪前耻,率领仅有的八千人开始猛烈的反击,与贼军达成了一场僵持战,相持三天,都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贼军无法取得突袭的优势。
十二月七日,杜定瑞派赵飞雄、裴守茂、黄澄泽率军五千增援孙思远部,并与孙思远部合并一处展开反击。
八日夜,孙思远、赵飞雄、裴守茂、黄澄泽、范哲瀚、董星五六将率军共一万多人发动夜袭,大破贼军。之后的五天里发起了猛烈的追击,到十二月十一日,已经将战线推进到距离雄威寨不足十里之地了。
孙先逸遭此溃败,不得不退入城中固守。
十二月十三日,杜定瑞又下令全军停止进攻,让北路军开始修建城防土山等工事,学西南两路的打法,围死雄威寨。
而在海路方面,卫惠安的水师从三月份也开始南下,到四月底抵达了雄威寨的东面,但是此地地形高耸,没有合适的滩头可以登岸,只能是南下。南下了约一百里的地域,发现了一处浅滩,可以登陆。然后立即率军登陆,由此逐步北上。
而李修群部在四月初南下,四月中旬抵达了宁河港。然后也沿着海岸线南下,到了五月中旬的时候发现了卫惠安的踪迹,双方两部合并一处。沿着山脉东侧的狭窄平原地带逐步北上前进。因为道路艰险,只能是缓缓而行,进展的非常之缓慢。无奈之下,李修群、卫惠安商议让大部队六千人返回,而他们只率亲兵一千二百人继续前行。
虽然剩下了只有千余人,但是因为人数减少,行军逐渐快了起来。而且人烟渐渐多了起来。此时的李修群、卫惠安部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一支疲惫之师了,到十二月二十日的时候他们在雄威寨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之地安营扎寨。并抓获了一名逃出来的贼军,经审问,找到了通往雄威寨的路。有一条小路可通杜定瑞大营附近,不过地势有些险峻,但比起东部大山要好走的多。另外一条是经他们的驻地向东北方向前行约不足二十里就能到达雄威寨的东部。李修群大喜,然后派人立即向杜定瑞大军禀报。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修群、卫惠安派来的信使抵达了杜定瑞大营。杜定瑞听了他们的禀报后大喜,高兴地说:“不出一月,贼军必破。”
当夜,杜定瑞召集众将议事,进行最后的安排部署。
孙思远、范哲瀚部二十八日晨开始从北路猛攻;
方世宝、颜毓昌部二十八日午开始从西路进攻;
周约甫、林刚捷部二十八日下午也开始猛攻;
以上三路进攻均有王继昌统一节制,打出杜定瑞的旗号,攻势一定要凶猛,不惜一切代价。
自己亲率精锐七千人与赵飞雄、黄澄泽走小路到李修群驻扎地,然后从东面开始猛攻。
很明显,杜定瑞是要做最后的攻击了,让其余三路人马猛攻,为其争取一天的进军时间。此时正邻近春节,也是贼军最艰难的日子,历经近一年的僵持,贼军粮草虽有富裕,但是饮水已经基本殆尽。但是官军粮草充足,能坚持一年的时间,甚至是更久。
众将对杜定瑞的部署是同意的,只是不解三路人马的攻击时间不一样。杜定瑞说:“如果同时进攻,贼军必将全力死守。隔开几个时辰,贼军就会调集其余兵力去堵缺口,这样你们进攻的压力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常规情况下,是不应该如此的,会被反突击,找到别的缺口。但是贼军经过一年作战,兵力、粮草、器械都损失不小,已经没有力量对我们反突击了。”
众将叹服,但是对杜定瑞亲统精兵做东路进攻,还是有些担心。不过杜定瑞执意要去,谁也无力阻拦。在临行前,马旭炎还找到妹夫黄澄泽,让他一定要保护好杜定瑞。黄澄泽自然知道。
二十八日开始,孙思远就率军猛攻,中午、下午,其余各部也按时发起了攻击。攻击的非常凶猛,而且投入了几乎所有的攻城器械。重型弓弩、铜火炮、火药箭、霹雳车、冲车等全部用了上去。因为西南两路的工事已经修到了雄威寨的眼皮子跟前,其强弩、石头的威力已经砸毁了雄威寨的外围楼台等防御工事。
孙先逸开始以为官军只是在春节前的一次袭扰,并不以为意,但是官军的攻势非常凶猛,可谓是:上者坠,下者更,上前者死,后者仍前,完全是亡命徒的打法。
二十九日邻近中午时,经过急行军,杜定瑞所部八千人抵达了李修群的驻扎地。沿途杜定瑞发现了几个小山洞,里面储存有贼军不少的粮食,杜定瑞全部下令焚毁。然后与李修群部略加商议,就开始进军攻打雄威寨的东面。
官军的进攻持续到二十八日入夜后一个时辰,才停歇。然后王继昌令众将士饱餐一顿,然后下令第二天继续攻打。当天的战斗虽没有破城,但是雄威寨的防御已经是遍体鳞伤,经不起这样的疯狂攻击了。
二十九日晨,官军再次开始攻击,到中午的时候,西路方世宝部已经攻破了雄威寨的西门。贼军是全力反扑,力图夺回西门,孙先逸亲自领兵去夺西门。但就在此时,孙先逸部亲兵报信说:官军从东面杀了过来,还打着是杜定瑞的大旗。孙先逸大惊,说:“东部都是山路,不少悬崖绝壁,天上下来的吗?”
说罢,孙先逸亲自带兵前去查看,派黄强领兵反扑西门。
孙先逸带兵到东门的时候,果然发现了是杜定瑞的大旗,原来他上当了,这才是杜定瑞的主力,但是为时已晚。
杜定瑞亲自带兵猛烈冲杀,随行的将士也都像发了疯的人,跟着猛冲猛打。贼军还没有见过这么不要命的主帅,更没有想到官军能从东面来进攻,士气一蹶不振。
而就在杜定瑞领兵冲杀的时候,南门也被周约甫部攻破,北门也危在旦夕。邻近入夜的时候,北门终于攻破。
王继昌得知三门全部攻破时候,下令全军进城,剿灭叛军,也是增援杜定瑞,怕有什么闪失。
在王继昌的增援和杜定瑞猛攻下,东门在北门攻破后不久也被拿下。
杜定瑞与王继昌部已经胜利会师,杜定瑞下令:
活捉孙先逸,不能放走任何一个人!
搜剿残余从二十九日持续到永定八年的正月五日,持续了七天的时间。颜毓昌部在正月五日活捉到了孙先逸,其余贼军头目也或被俘或投降。
孙思远、周约甫部还在城中搜到了黄金三千多两,白银五万多两,铜钱三十多万贯,还有粮食上万石,以及长短兵器上万件。另外还有弩上百张,以及火器上百件。并抓到了与孙先逸部狼狈为奸的永河县知县林成济。一个知县与贼寇为伍,并与贼寇合署办公,这着实是找死。
另外城内除战死的人外,投降的兵民总计近三万人,大半都有过作战经验,并且负伤。
正月七日,杜定瑞审问孙先逸、林成济。二人对所犯罪行是全部供认不讳,也全部做了交代。孙先逸只求一死,林成济还想祈求饶命。
孙先逸原本是一个教书的人,家里条件也不错,在当地颇有威信。世居南洋,对晋国远来占领南洋十分不满,对南洋府县大员多用外地人和大族之后,也有怨言。进而萌发造反之意,遂在昌晋二十年就开始与志同道合的人及无业流民等联合起来。因其有文化,且仗义疏财,所以附者甚多。后买通官府,得到了官府或多或少的支持,他所部战斗力强悍,以及有弓弩、火器,这都是官府资助的。
九日,杜定瑞召集众臣将就如何处理他们征求意见。对于将孙先逸、林成济及其同党处死,众人是一致同意,但是对其余部众则无法达成一致。
最后杜定瑞下令:
知县林成济勾结、资助匪徒,枭首;
知府高杰毅勾结、纵容匪徒,枭首;
孙先逸聚众谋反,私藏违禁物品和军械,凌迟处死;
黄强、胡汉鸿等匪首全部斩首。
对以上人员的处理即日进行。
至于其他投降部众,十五岁以下及七十以上者和女人释放,但流放南洋荒岛,其余暂定全部处死。
对于杜定瑞这最后一道命令,王继昌、马旭炎、方世宝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见,但是杜定瑞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也不想如此,这可是几万条人命啊。但是永河县被孙先逸祸害已经近二十年了,当地民众不少对其竟然有崇拜之感,这是极为可怕的。我这么做,也许你们认为我是屠夫,我也没办法了,但是为了日后永河县的安宁,我也没办法。”
杜定瑞的话,得到了众人的理解,也都认为有道理。不过赵聚华悄悄在其身旁说:“大帅此举,是为了社稷长远考虑,可是你得胜回朝后,政敌难免攻击你杀戮过多,晋公一时不会,长久也会怀疑的。另外杀这么多人,是否会有犯天意,有损阳寿啊。”
颜毓昌的话无疑刺激到了杜定瑞,杜定瑞想了想后说:“既然你么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意,我也酌情考虑。除原有流放人员外,暂不处死。但官府也不做安排,将他们运往永晋府与麻逸、蒲端等国交界地带,将其放逐海外荒岛,任其自生自灭。不过这是我的意见,即刻上奏晋公请旨并报捷。”
杜定瑞的这番安排,众人满意。
正月十日到十六日,杜定瑞巡视了雄威寨附近。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此寨选址建造都十分巧妙,挡住了官军将近一年。
十七日,杜定瑞下令大军逐步返回铭英府外围驻防,同时下令焚毁雄威寨。认为此地地势险峻,一旦有人利用此地再起事端,极难应对,不如趁此焚毁,以绝后患。至于知县人选,由沈光熙出任。
正月二十五日,杜定瑞报捷请旨的奏疏传到了怀远府,马若文听后大喜,下令一切善后事宜仍由杜定瑞全权处理。
二月十八日,杜定瑞得到了马若文的回复,按照计划将其余人逐步流放荒岛。而在这几天的时间里,这些被关押的人因不满官军的一些虐待还曾发生小股反抗,杜定瑞默许诸将镇压屠戮,又杀了一部分人。实际上只剩下不到两万人了。流放的事宜,由沈光熙来处理,并给他留下精兵五千人镇守,归其节制。
从永定六年七月到永定八年二月底,历时一年半的南洋铭英府永河县叛乱被平定,官军先后出动调集近十万人,民夫十数万。粮草钱粮耗费巨大,剿灭了铭英府所有的匪患,消灭了总计五万多匪患。官军八万人围攻雄威寨近一年,也付出了一万多人的死伤代价。这在晋国占领南洋后也是晋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二月二十日,杜定瑞从雄威寨撤军。撤军前,放火将雄威寨全部烧毁。还有许多尸体等。看着这一切,杜定瑞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我虽然于国有功,但着实伤亡巨大,也杀伤甚多啊。不仅是我,我杜家自太傅杜航以来到我几代人,从军报国者多矣,但如我这样杀戮者,仅有我一人啊。”
说罢,他不忍心看这一切,率军西返铭英府。
二十五日,杜定瑞返回了铭英府。然后安排各部撤军返回原住地,或者返回海山洲。
三月二日,杜定瑞从铭英府启程返回海山洲。五日途经文林州,再见到了知州赵运珹,对其战时运送粮草等表示褒奖,并表示会为其请功,同时决定将赵聚华带走,赵运珹无奈只能同意了。
三月十日,杜定瑞返回宁安府,各路大军大部分也已经返回了海山洲。
十五日,杜定瑞返回了怀远府,觐见马若文,结束了此次远征平乱的作战任务。同时上缴宝剑,交付兵权。
马若文对杜定瑞的凯旋十分高兴,当夜在怀晋殿大宴群臣庆贺。
而在杜定瑞返回前,于廷皓已经向马若文请辞右相。马若文同意,但是让他暂时还留守,很明显,右相的位置要交给杜定瑞了。
宴会上,马若文极力赞扬了杜定瑞的功勋,对杜定瑞是恩宠备至。因为马若文对杜定瑞十分的恩宠,众人都对杜定瑞十分恭维,不过王星仪、于廷皓、李铭顺则还是平常的状态。
次日,马若文下令封杜定瑞为中书右相兼枢密使,并晋少傅,封保安军节度使。
保安军节度使这是杜家先祖杜航曾经的职位,杜航死后,只有其子杜宽获得过,却也是追封。之后的杜家人再无以军功获得节度使职位的人。如今杜定瑞能在先祖之后生前荣膺节度使,可谓是无限荣耀。
杜定瑞是竭力请辞,尤其是竭力谢绝右相、保安军节度使的位子。并推荐李铭顺担任右相,专任枢密使。以自己只懂军务不擅长办理政务为理由来竭力拒绝。最后马若文同意,杜定瑞仍任枢密使,但参知政事,位列首席参知政事。李铭顺升任中书右相,免去枢密副使。保安军节度使的位子不许推辞,仍任是杜定瑞的。
杜定瑞最后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出任实职的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少傅、保安军节度使。虽然名义上位列第三,但却是左右相和四位参知政事中唯一有三孤和节度使双重荣誉的人。
而对于其他人,几天里也同时加封:
怀远府知府王继昌加府尹衔;
杜德曜出任宁阳军副都指挥使;
方世宝加殿前军都指挥使衔;
唐定飞、赵飞雄、黄澄泽都加从三品衔;
周约甫、林刚捷、颜毓昌加正四品衔;
范哲瀚实授宁阳府都统制,接替孙思远;
裴守茂实授宁阳军三军营副指挥使;
孙思远有功有过,改任协管侍卫亲军;
沈光熙以知县加正五品衔;
崔安邦任御史台侍御史;
赵聚华出任晋公府主簿;
宁安府知府颜明辉调任吏部代理次官;
宁安府水军都统制李修群调任仪仗司副都指挥使;
宁安府知府由裴守敬出任。
三月二十五日,马若文下令以昌宁州知州厉明远出任宁阳府知府,知府范济粹调任刑部代理次官,昌宁州知州由颜毓昌出任。
五月二十日,传来消息说马怡凝重病,恐怕来日无多了。崔旭鹏从五月初开始已经长期请假在家侍奉老母。马仲云、徐瑜婕、马若文、羊希霞等也都多次前往探望。
二十三日,马怡凝精神略有起色,对崔旭鹏说:“我家富贵已极,我死后,如果晋公再夺情起复你,万万不可再答应了。一定要恪守规矩守孝三年,你的退是为了你儿子们的进。以后万万时刻要小心谦退,与人为善。”
崔旭鹏:“儿子记下了。”
二十五日,已经身有重病的八十三的徐瑜婕还有马仲云在丫鬟侍从的搀扶陪同下去看望九十三岁的马怡凝。
马怡凝看见自己的侄子、侄媳来看,非常高兴,但也知道这恐怕是最后一面了。
三个人回忆了曾经的往事,徐瑜婕对往事是历历在目。她的命是马怡凝救下的,她能够嫁给马仲云,也是马怡凝竭力促成的,他们夫妻当年能返回海山洲,马怡凝也是功臣。可以说没有马怡凝,就没有马仲云夫妻尤其是徐瑜婕的今日。
说到伤心的时刻,徐瑜婕突然不顾自己老病之躯,对马怡凝说:“姑母,您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的亲人,可对我而言,却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在我看来,除了这些之外,您也是我最大的恩人,没有您,就没有我,请您受我一拜,怕也是最后一拜了。”
说罢就跪下了,沉沉地磕了头,两眼依然饱含泪水。
马怡凝:“快起来,快起来。”
徐瑜婕磕头后,马仲云也要如此,被马怡凝制止了。
这一夜,马仲云夫妻就在马怡凝府中陪伴。到子时的时候,马怡凝最终闭目了,结束了自己九十三岁的人生。
马怡凝去世了,这位酷似马宪英的马家长女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马怡凝去世了,马仲云下令追赠一品诰命夫人,晋国长公主,国葬。
在马怡凝出殡之日,马仲云、徐瑜婕及马若文率百官群臣亲往送别。徐瑜婕再次下跪行礼,来送别这位自己的大恩人。
马怡凝去世后,崔旭鹏除了悲伤之外,就是上表以守孝为名请辞参知政事兼刑部官,而且还表示因为几年内父母俱丧,自己也已经年过花甲,体力心力难以为继为由,想就此彻底告别仕途。
在马怡凝的丧事办完后,马仲云、马若文都请崔旭鹏节哀之后,继续办差,并已经下令夺情起复,但是崔旭鹏退意已决。为此他亲自去找马仲云。
马仲云:“旭鹏,姑母去世,我们都很难过,但姑母高寿而逝,也算是福了。你过几日后继续回中书省办事吧。”
崔旭鹏:“父母几年内相继去世,老臣心力交瘁,加上已经年过花甲,体力精力心力均已经疲惫,臣请按制守孝,同时也想就此告别仕途。”
马仲云:“中书省、刑部事务繁剧,离不开你啊。”
徐瑜婕:“旭鹏,姑母去世了,可你不能就此消沉啊。”
崔旭鹏:“表哥、嫂子,你我均是一代人,父母去世,弟弟我真是悲痛伤心欲绝,念在臣弟多年辛劳和去世的父母份上,你就让臣休息吧。”
崔旭鹏见无法正常请辞,就打出了亲情牌,而且是声泪俱下。
崔昆泽、马怡凝就崔旭鹏一个儿子,论年龄,他和马仲云相差十七岁,与徐瑜婕要整整二十岁,可是辈分上,他是马仲云的表弟。而且小时候还是徐瑜婕帮着照看的,徐瑜婕可谓是看着崔旭鹏长大的。
马仲云、徐瑜婕见此,已经没有了办法,最后只能同意了。崔旭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此告别仕途。但是马仲云还是念在昔日姑父、姑母的巨大功勋上,给自己这位表弟加金紫光禄大夫衔、上柱国。
崔旭鹏卸任后,而刑部官一职由仪仗司都指挥使张绍晖出任,参知政事一职由御史中丞袁克功出任。侍御史崔安邦升任御史中丞。仪仗司都指挥使由副使赵飞雄出任,李玉坤仍为副使。
七月二十日,学务司使张隆安因病去世于任上,年七十五岁。马若文追赠参知政事。
考虑到人员变动较大,马若文于永定八年八月初下令公布了新的中书、枢密名单:
中书左相:王星仪,中书右相:李铭顺
监修公国史:王星仪
枢密使:杜定瑞
签书枢密院事:田铭濬
参知政事:杜定瑞、田铭玮、刘宪深、袁克功
六部官:吏部官刘宪深(兼)、户部官田铭玮(兼)
兵部官徐瀚昂、刑部官张绍晖
工部官韦鸿辰、礼部官范济粹
御史中丞:崔安邦
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范璟粹
学务司使:颜明辉、副使:沈昌茂
怀远府府尹:王继昌
宁安府知府:裴守敬(兼易物司副使)
宁阳府知府:厉明远
通远州知州:傅建义
仪仗司都指挥使:赵飞雄,副都指挥使:李玉坤、李修群
殿前都指挥使:方世宝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李运昂
宁阳军都指挥使:何胜
这次最大的新人就是沈昌茂,之前听也没有听过的人。他是李铭顺发现并竭力举荐的,时年三十七岁,年龄适中。是李铭顺在这几年里所着力培养的。为人看着和蔼,但内心主意很正。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西海归来人,当年返回海山洲的时候是十六七岁,已经成年。是李铭顺当年来到海山洲任西海军民安抚使司长史的时候所第一批所安排的人,之后二十年里,跟随李铭顺学文习武,颇有起色,文武科考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却极为低调。以至于马若文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同时军中也有了一些变化。宁西知县就水陆驻军都统制田铭濬调任签书枢密院事。宁西知县兼水陆驻军都统制由金龙岛镇守使黄海渊出任,金龙岛镇守使由其部下张德崇接任,蝶陵岛镇守使安雄铭出任宁安府水军都统制,遗缺由崔安睿接任。
崔安睿由殿前军一个统制军官外放闽东海岛出任镇守使,虽然是升了一些,但毕竟海岛之地可不像殿前军。不过这是崔旭鹏给儿子的建议,他的预判是马若文仍然对闽东看的很重,如果儿子在前线表现的好,即便不能像杜定瑞那样出将入相,但是也会有不一般的前程。崔安睿外放前线,也是崔家第一位在闽东最前沿为官的子弟,也是世家大族中的第二人。
九月二十日,参知政事兼枢密使杜定瑞正式上表举荐文林州知州赵运珹,请求将其调任海山洲六部任职。
在刚平乱后的受赏功臣中,马若文就注意到了一个年轻人赵聚华,杜定瑞对他也是极力褒奖,称其才具不亚颜毓昌,但是后来因为各种事务加上马怡凝的去世,就没有来得及推荐赵运珹。
马若文详细询问了赵运珹的情况,同时还从赵聚华那里来打听其父的情况。马若文得知了赵运珹的大体情况,又得知了他的曾祖就是赵敬曦。在有了大体的了解后,马若文决意提拔赵运珹,如果再不提拔,他的年龄也就到了,就会过去了,再没有机会了。为此,他还就此事专门请示了马仲云,马仲云没有什么意见,他如今极少过问政务,但是当听到是赵敬曦之后,则立马注意了起来,说:“赵敬曦,赵敬曦,这个名字我怎么哪儿听过还是看到过啊。”
马若文:“父亲知道他的祖上?”
马仲云:“绝对是听到或者看到过,我再想想,你既然看对了他,可以让他先回来,当面考察。”
马若文:“是。”
九月二十五日,马若文让吏部下令将文林州知州赵运珹调回海山洲,知州由同知依律接任。
之后的几天里,马仲云极力回想赵敬曦这个名字,然后让人从国史馆和公族府的记录里去寻找,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寻找和回忆,马仲云十月十日左右终于想起来了。
马仲云想起来了后,对徐瑜婕说:“我终于想起来了,也找到他的后人了,这么多年了。”
徐瑜婕:“他是谁啊?”
马仲云:“赵敬曦及其后人?”
徐瑜婕:“我怎么从没有听说过?”
马仲云:“别说你,整个晋国,知道赵敬曦的人寥寥无几。”
徐瑜婕:“他到底是谁啊?”
马仲云:“赵敬曦是不甚出名的,而且已经死了快百年的人了,但是其父、其祖可不是一般人啊。赵敬曦的父亲是赵昊嘉,是高祖时代二十功臣之一的常丽玲的女婿。赵昊嘉的父亲是赵罡璂,那可是前大卫国定隆皇帝的儿子,安隆皇帝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当年大卫灭亡之时,高祖曾将赵罡璂带回海山洲,赵罡璂后来娶了常丽玲的养女常依云,赵昊嘉就是赵罡璂的亲儿子,赵敬曦就是孙子,这么下来,这个赵运珹就是赵罡璂的嫡系后人了。”
徐瑜婕:“那这么说这个赵运珹是安隆皇帝的五世孙,那个若文刚提拔的主簿就是前朝皇帝的六世孙了。”
马仲云:“是的。”
徐瑜婕:“那这事知道的有几个人?”
马仲云:“我听世祖说过的,世祖临终也告知过我要记得寻找赵敬曦的后人。而且世祖说这是太宗留下来的话。赵敬曦原本也一直在海山洲,是在当年怀王称晋王的时候,才南下南洋的,但后来就没有消息了。以后一直寻找,都没有下落。因为时间久远,人们渐渐淡忘了。而且这是马家世代相传的绝密。当年赵敬曦南下的时候,只有太宗、世祖、贤纯王后和极少数几个人知道。后来太宗、世祖、贤纯王后相继去世,我接任晋公、宁阳王后,世祖才告诉过我。世祖驾崩后,除了我也就没有任何人知道了。不过因为年代久远,也久无音信,我并没有在意,如果不是若文最近提起,我恐怕也就忘记了。”
徐瑜婕:“原来如此啊,那若文提拔一个前朝皇室后裔,人们会怎么想的啊。”
马仲云:“是啊,不过先看看这个人如何吧。”
十月初,赵运珹接到了吏部的命令,让他返回海山洲。赵运珹立即就知道是杜定瑞的举荐,对于命令他无法违抗。他不是不曾想过要拒绝,但最终还是同意北上返回海山洲,连同自己的长子和孙女。
十月十七日,赵运珹返回了海山洲,他虽然不是第一次来海山洲,但如今终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当日,杜定瑞就带他觐见了马若文。言谈之下,马若文对这个已经花甲之年的知州级的官员,还是非常欣赏的。虽然看起来上了年纪,但是思路清晰,说话儒雅,对地方事务是对答如流。而长子赵聚光虽然胆量不如弟弟赵聚华,却很谨慎,遵守礼节。而小孙女赵熠彤也非常可爱活泼。简单来说马若文对其一家很是喜欢。
次日,马若文将赵运珹一家带去永寿宫觐见马仲云。
几番言谈下来,马仲云对赵运珹也有好感,认为此人儒雅稳重,是个老实人。然后马仲云让闲杂人都退下,只有马仲云、马若文、赵运珹三人在场。
马仲云:“赵运珹,你曾祖是赵敬曦,是吧。”
赵运珹:“回宁阳王,是的。”
马仲云:“你曾祖是何时去世的,他又是何时南下南洋的。”
赵运珹:“回宁阳王,家谱记载,曾祖是安宁三十一年南下南洋,三十五年去世的。”
马仲云:“那就对了,你曾祖的父祖是何人呢?”
赵运珹:“回宁阳王,这个臣不知到,族谱只是从曾祖开始记载的。”
马仲云:“那族谱就应该是从你曾祖开始记录,而之前的必然是有意没有写,作为口述世代相传了。”
赵运珹:“臣不知到。”
赵运珹虽然说不知道,但已经汗如雨下了。
马若文在旁听着,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是并没有随便插话,他明显知道这里面有故事,而且只有这两人知道。
马仲云:“好了,你就直说吧,你不说那就我说了。”
赵运珹:“臣着实不知道大王要说什么。”
马仲云:“你曾祖赵敬曦的父亲是赵昊嘉,是赵罡璂、常依云的女儿。常依云乃高祖二十功臣之一的常丽玲的养女,赵罡璂,是前大卫国定隆皇帝之子,安隆皇帝的弟弟。你就是赵罡璂的五世孙。”
马若文在一旁听的清清楚楚,大惊。
赵运珹也听的清清楚楚,但是还在强装镇静。
马仲云接着说:“你曾祖赵敬曦是在安宁三十一年因畏惧太宗之子马海晋称王,怕引来事端,就于当年南下南洋,从此就消失了。不想今日又见到 了他的后人,幸甚啊。”
赵运珹听完马仲云说的话后,下跪道:“大王明鉴,不想百年之后还有人能记得这件事。”
马仲云:“那你是承认了,但为什么刚才不说?”
赵运珹点点头,然后说:“家父是赵昌淼,赵旭轩是臣之祖父,都是一脉单传。此事乃臣家之绝密。家父临终时才告知臣这一切,他也是在祖父临终时候才知道的,祖父也是在曾祖临终时才知道的。这些都是绝密,是不能在族谱中体现的,是另一本族谱中记载的。家父临终曾经嘱咐,此事是绝密,不允许任何人知道,只有在临终时候才能让儿子知道,以此类推。”
马仲云:“你可是正宗皇室后裔血脉啊。”
赵运珹:“臣虽是皇室后裔,但大卫亡国已经近二百年了。中原都早已狄灭武起了,而海山洲南洋在历代晋公治理下,已经繁荣鼎盛,为海中盛国。臣之祖上早已是过眼云烟了,如今海山洲晋国臣民还有臣只知有晋国,不知有卫,只知有晋公,有马家,而不知其他。而且家父告知,也是历代先祖告知,让我们世代牢记晋公恩德,当年如无高祖,臣家恐怕早已被灭,岂能在海山洲繁衍子嗣。”
马仲云:“好了,快起来。过去的事,我们弄清楚知道就好。”
赵运珹战战兢兢地起来了,但还是感到害怕的。
马仲云对马若文说:“他年纪不小了,但身体和精力还行,你看你想给他个什么位子啊。”
马若文:“听凭父亲决定。”
马仲云:“易物司副使,如何啊。目前的易物司使范景粹已经老了,体力也不济了,让他协助。熟悉之后,再另行擢拔。”
马若文:“是。”
赵运珹:“臣着实担不起如此重担啊,请大王、晋公明鉴。”
马仲云:“我说你能,你就一定能。另外,就是你的家世,还是按照你们家的规矩办。”
赵运珹:“臣明白,臣一定不会乱说的。”
马仲云:“另外,我刚才看见你的孙女,也六岁了吧,聪明伶俐。若文也有几个孙子,等过几年到了年龄,就让他们完婚。现在可以让他们熟悉,也算是青梅竹马,你看呢?”
赵运珹:“臣不敢。”
马仲云:“若文的孙子是晋公的孙子,我的曾孙,你又是前朝皇室后裔,这有什么不好,是谁不配啊。”
马仲云的话柔中带刚,赵运珹不敢反驳,只能是同意了。
随后又说了几句,马仲云让他们退下了,留下了马若文。
赵运珹走后,马仲云对马若文说:“你明白了吗?”
马若文:“请父王训示。”
马仲云:“这是个老实人,实在人,是可以放心的。他的长子也是踏实人,次子能干,跟着你,但是得随时磨砺他。让你孙子将来娶赵运珹的孙女,你们就是亲家了,也是让赵聚华以后更忠诚于旭炎。虽说已经大卫灭亡二百年了,人们早就不知道了,但是马赵两家终究有说不断的故事。定隆皇帝对高祖有恩,安隆皇帝对高祖有恩,高祖对安隆皇帝及赵罡璂感恩却也有愧。因此高祖当年执意留下了赵罡璂的命,并世代留下遗令,让照顾好他家,非到谋反,不要伤害他。本来此事因为太过于久远,我都要忘记了,如今又再度想起来了。有关这些事,你可以去国史馆和公族府去找当年的文牍。”
马若文:“儿臣明白了,让承宣将来娶赵熠彤,也是将他赵家彻底与我们绑在了一起,为让其更效忠。”
马仲云:“是的,你明白就好,但此事不要再和任何人说。另外也不一定非是承宣要娶。”
马若文:“儿臣明白了。”
赵运珹在出宫后,长子不断追问。晚上次子回馆驿看望父亲、兄长和侄女,也追问。赵运珹是有口难言,此事他绝对不能说,至少是现在不能说。他只是说:“父亲不久将被任命为易物司副使,此乃宁阳王、晋公无上的恩典,为父及你们要世代牢记晋公恩德,不能忘却。”
赵运珹边说边流泪,两个儿子都以为是感恩之泪,实际上只有赵运珹知道这里面更多的是害怕。马仲云的心思和安排,他完全知道用意,只是不能说,没法说啊。虽然卫国已经灭亡两百年了,赵家销声匿迹已经百年,但是如今这样再度崛起,他还是有些害怕的。不过他也明白,只要谨小慎微,马家是绝对能够保证赵家荣华富贵的,只是这将违背了祖上不能入仕的规矩,其实从他开始已经打破了。
十月二十日,马若文下令以赵运珹出任易物司副使。
马若文当日就上任,对范景粹、田铭玮都十分恭敬。对属员也都很平易近人,很快就熟悉了情况,得到了上下普遍的好评。
十一月初,吏部奏请将南洋永晋府知县来一次大换血,以年轻读书人出任。认为读书人偏重文儒,可以安抚好地方,避免再出现铭英府永河县那样的大规模叛乱。马若文同意,在吏部推荐的名单上,马若文最后圈定了三人先进行了解:李树林、赵恒寿、刘天韵
十一月十日,马若文召见了这些人,对其进行了一番了解。
三人都是昌晋十五年出生的人,永定五年科考得中,今年都是二十八岁。其中刘天韵还是当年从西海归来的人员,当年跟随父母返回海山洲的时候才八岁,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党吐族。而且还不久前作为随军幕僚参加过不久前的铭英府平乱行动。
因为这个特殊的关系,马若文对刘天韵倍感兴趣,多问了几句。并对他说:“虽然那时候你还小,但与我也是故交,是老相识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干,干出些成绩来。”
刘天韵:“臣定不负晋公期望。”
马若文:“当年从西海归来已经二十年了,我如今也年过半百了,老人不多了,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都说我从西海所率的归来之人多长于武略,而短于文治,你一定给西海的人争口气。”
刘天韵:“臣一定做到。”
十二日,马若文让中书省下令以刘天韵为南晋县知县,李树林为宣武县知县,赵恒寿为振武县知县。
振武、宣武两县的情况一直比较稳定,地处平原地带。李树林、赵恒寿是纯读书人,只要稳定就可以。而刘天韵所处的南晋县则地处永晋府南部,与麻逸国、蒲端国距离并不遥远,虽然两国无力对永晋府构成威胁,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武略。而刘天韵是北来人员后裔,有一定的武略,还参加过平乱,虽然是以文职身份来参与的。
易物司副使赵运珹听说此事后,也极力劝儿子赵聚华外任一方知县,一来是磨砺儿子,一来是避免外人可能的闲言碎语。毕竟一个是易物司副使,一个是晋公府主簿。恐有人会说儿子会给父亲提供消息和大开方便之门。赵聚华想了想之后,认为其父所言有理,就于十一月十五日去找马若文,请求外任一方知县。
马若文听了赵聚华的陈述后,十分高兴,但为了不至于让他离家太远,就让吏部下文让他出任兴通县知县。虽然兴通县是怀远府最穷的县,也最偏远,但是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地势较高、气温较冷,还有不少当年西海移民及其后裔。这里农业生产比较欠缺,但是气候温凉,适宜于发展畜牧业,是海山洲少有的适宜畜牧的地方。
十一月十七日,赵聚华就外出兴通县上任。开始了自己的知县之旅,结束了近九个月的晋公府主簿生涯。
十二月初,田铭玮的女儿与裴守清田雪凌完婚。田铭玮总算是了却了心头的一桩大事。裴守清不出仕,只是在家耕读。虽然不是田铭玮心中理想的女婿,但是他如今倒是觉得安安稳稳的最好了。
永定八年就这样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而新的一年是否还会顺利,不知道。但是新的一年即永兴九年是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是高祖马文慧占领海山洲二百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