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平乱南洋(1)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2046字 发布时间:2022-01-05

永定六年七月十五日,杜定瑞等一行先从怀远府出发,二十日抵达了宁安府,准备南下平乱。

抵达宁安府后,杜定瑞先令孙思远、崔安邦率水师战船和商船先行搭载粮草、兵丁一千人和部分重型攻城器械运往宁河港,然后先存放于文林州。

八月五日,三千精锐已经抵达了宁安府,杜定瑞等人和三千精锐从宁安府启程准备前往文林州宁河港。

八月十三日,杜定瑞和三千兵马安全抵达了宁河港,然后进城。文林州知州赵运珹等前来迎接。

杜定瑞打量着赵运珹这个人,看相貌他已经在六十岁左右了,而且也是个读书人出身,应该是有过地方历练的,而且还有些贵族气质。

进入知州府衙后,杜定瑞问:“赵知州,你今年多大,任职几年了啊。”

赵运珹:“回杜相,下官是文永三十九年生人,永定元年蒙恩出任的文林州知州。”

杜定瑞:“那今年也年近花甲了啊。”

赵运珹:“回杜相,是,下官今年实五十八岁。”

杜定瑞:“赵大人祖上何人啊?”

赵运珹:“下官的曾祖赵敬曦在安宁末期就来到了南洋,然后世代在南洋耕读,算是勉强糊口。家父时供我读书,有幸科考得中,后出任知州。”

杜定瑞:“嗯,好,我知道了。你的辖区匪患情况如何。”

赵运珹:“回杜相,下官辖区也有小股匪患,但均不成事。”

杜定瑞:“怎么说?”

赵运珹:“文林州北东两面是大海,西面隔河不远就是洛那卡国,南部是铭英府地域,四境多平坦之地。加上此地多以经商之人为主,匪患多只是想骗取些商人钱财,充其量是抢劫些来往商旅。但是因为四境平坦,百姓普遍多安分守己,耕地足以糊口,所以下官境内没有多少匪患。而匪患如在平地起事,如有野战绝非官军对手,又无攻城器械,无法攻打坚城。”

杜定瑞:“那就好,本相在此先住几日,然后就要南下铭英府。这些小股匪患虽不足虑,但仍需注意。文林州乃要地,对小股匪患也需注意,但尽量安抚,一般不要动武。”

赵运珹:“杜相请便,下官听凭差遣。”

赵运珹退下后,杜定瑞随即安排进兵任务。

杜定瑞下令由颜毓昌、马旭炎率仪仗司精锐百人先秘密南下,目的是查看沿途情形,一方面核实赵运珹所言,一方面迅速南下铭英府去打听当地的情况,但绝对不要声张。

杜德曜、黄傲英留守身边,帮着办理机密事宜;

孙思远、崔安邦、裴守茂率军准备几日后与杜定瑞一起南下。

当夜,杜定瑞等在赵运珹家中休息过夜,赵运珹设便宴招待了杜定瑞。

正在众人吃饭的时候,赵运珹之子出来悄悄与其父说了几句话。

杜定瑞:“赵大人,何事啊?”

赵运珹:“让杜相见笑了,小孙女淘气,她的叔伯都管不住她。”

杜定瑞:“哈哈,孩子吗,难免的,我可否见见啊。”

赵运珹:“好吧,那请杜相移步后庭。”

杜定瑞随即和赵运珹走向后院,一个小女孩儿四处乱跑乱爬还不时哭泣,几个二十的大小伙子和几个丫头追她,既像是追又像是玩儿。而旁边却有一个年轻人在不动如山的读书。

赵运珹觉得这很丢人,立即呵斥,让他们带回去。

杜定瑞说:“且慢,都是孩子吗,你何必在意啊,可否给我介绍一下啊。”

赵运珹无奈,只能做介绍了,然后拉过来一个个说:

长子赵聚光,昌晋十九年出生,今年二十三岁;

次子赵聚华,昌晋二十一年出生,二十一岁;

孙女赵熠彤,永定二年出生,是长子的女儿。

杜定瑞看着这几个孩子很是喜欢,尤其是赵熠彤,说:“这名儿起的好,熠,熠熠生辉啊。孩子她娘呢?”

赵运珹:“回杜相,儿媳在生她的时候就有病,生下没多久就......”

杜定瑞明白了,说:“明白了,我失言了,赵大人见怪。”

赵运珹:“下官不敢。”

杜定瑞接着对赵聚光说:“年纪轻轻就丧妻,但不要灰心,好好读书,将来科考若中,我再给你找个豪门大族之女为你续弦。”

赵运珹:“谢杜相。”然后让儿子赶紧给杜定瑞磕头谢恩。

杜定瑞又看了看赵聚华,说:“你侄女那么脑,你大哥和丫鬟们都忙着应付,你倒是悠闲啊,还在看书?”

赵聚华:“彤儿是孩子,不闹腾能叫孩子吗。我读书是为了闹中取静,磨砺自己的耐性。”

赵运珹:“不得胡言。”

杜定瑞:“哎,不怪他,我认为这孩子有志气。”

然后杜定瑞去书房看了看他们读的书,书的种类很多,工农商学兵都有一些。杜定瑞问这是谁看的,赵聚华当仁不让的说是自己看的。还无意间发现了其家谱,拿起来翻了翻,但只能找到赵运珹曾祖赵敬曦这一代,记载是兴宁五十三年出生,但是赵敬曦的父祖却没有了记载。这无疑让杜定瑞好奇,便问赵运珹,赵运珹解释道这是祖上所留,自己也不清楚。

两日后,杜定瑞准备启程南下,临行前要将赵聚华带走历练。赵运珹不舍得,并找各种理由推辞,但是赵运珹的推辞,赵聚华这个儿子却不高兴,反而要求跟着前去,赵运珹无奈。

赵聚华跟随杜定瑞走后,赵聚光不解父亲为何不让二弟跟随杜定瑞南下,说:“父亲,杜相为名门之后,前左相的儿子,如今又是兵部官,将来肯定出将入相,二弟跟着他不好吗?”

赵运珹:“哎,你还是孩子,哪儿懂这些啊。”

很明显,赵运珹是有一肚子的话至少在现在不能和儿子说。

八月二十日,杜定瑞一行抵达了铭英府。颜毓昌、马旭炎也都来到了铭英府地域,找到了杜定瑞向其报告情况。

颜毓昌、马旭炎对杜定瑞说:“属下一路南下,文林州的情形基本如赵知州所言,基本上是太平的。而铭英府则不然,属下感觉看似平静,实际则暗流涌动。城内没什么,可是城外和别的县却未必如此。”

杜定瑞:“嗯,好。你们明日接着去县里再打探,切记不要暴露行踪和身份。另外探查一下铭英府知府及相关官员的为人和能力等情况。”

二十一日,杜定瑞一行抵达了铭英府府城,知府高杰毅、同知刘毅吉、驻军都统制周约甫等均来跪迎。

这三个铭英府的大员中,杜定瑞认识周约甫,几年前还是一个宁阳军中的一个低级军官,但是在杜定瑞出任兵部视察后,发现并举荐了他,得以出任都统制,也是一方大员了,而其余人都不认识。

杜定瑞让三人起来后,没有和高杰毅先说话,而是和周约甫先交谈了起来。对他说:“南洋景致可如海山洲啊,这里和宁阳军哪里好啊。”

周约甫:“末将见过杜相,杜相可好啊。”

杜定瑞:“好,能在这里见到你,我很高兴啊,你也是我的老部下了。”

高杰毅没想到周约甫有这样的来历,深感平日有些怠慢了,但已经晚了。

入衙后,杜定瑞按照不久前询问赵运珹的方式问了高杰毅,高杰毅的话与赵运珹几乎是大同小异。刘毅吉作为同知,却一句话不说,傻子都能看清楚二人不和。

杜定瑞听后说:“我相信各位的能力,区区匪患不足为患,但是我们还是要小心防范,诸位说是吗?”

高杰毅:“杜相所言极是,今杜相统领大军前来,匪患更是不足为虑,不日可平。”

接下来的近一个多月里,杜定瑞就什么也不做,或者在府衙后堂呆着看书,修身养性。或者就是去周约甫的军营看训练,督促他们练兵。高杰毅搞不清为什么,但是他认为这样也好,他认为也许杜定瑞只是来做做样子。

杜定瑞这样,周约甫也不敢问是为什么。而身边的杜德曜、黄傲英、孙思远等也不问。孙思远是个粗人,虽然多年来已经改了一些,但偶尔几句话还是让人受的。一次因为杜定瑞整日无所事事不管不顾,就顶撞了杜定瑞,被杜定瑞骂了,孙思远也仗着与马若文有旧,还和杜定瑞吵了几句。这可是让杜定瑞火了,杜定瑞要以不服从军令为由办他,亏了黄傲英、杜德曜劝阻,才算是平息了下来。

对于这些,赵聚华则始终看着,什么也不说,但似乎他全知道。

九月三十日夜,颜毓昌、马旭炎等终于回来了。杜定瑞急招二人回来。这一天杜定瑞在周约甫的军营。

颜毓昌首先说:“大帅,属下几日探查。铭英府和文林州的情形是大不相同。铭英府早已经混乱不堪了,城内看似平静,但都是最近粉饰太平所致,实际上铭英府城外尤其是东部永河县最为混乱。该地地处东部,依山傍海,地势险要一些。因此孙先逸部的老巢就在这里,进则出击袭扰,退则固守东部。高杰毅曾经进剿过几次,但失败后就改为相持。孙先逸部已经盘踞东部多年,当地的知县是高杰毅的亲戚,名曰林成济。林成济奉高杰毅之命,对孙先逸部也是采取了互不干扰的办法,任由其壮大,还狼狈为奸,甚至将办公地点也迁到了贼寇驻地。”

杜定瑞:“东部为何会糜烂至此。”

马旭炎:“大帅,这都是高杰毅所致。高杰毅从昌晋三十五年出任知府以来,尤其是这五年来,在铭英府贪污腐化,是无恶不作,变相盘剥属下和百姓,早已经是民怨沸腾。因而这几年匪患猖獗,屡禁不止。此次实际上是大乱,但他上报是小乱。他听闻大军将至,甚至和一些匪徒达成默契。即在朝廷大军走后,将他们全部招抚为兵,成为自己属下。为此匪患这几日看起来并不严重,实际上他们早已经沆瀣一气,官匪一家了。”

杜定瑞:“那其余的官员呢?”

颜毓昌:“同知刘毅吉和高杰毅素来不睦,但是高杰毅和当地大族豪强已经形成了默契,刘毅吉纵然不满也是无可奈何。周约甫是都统制,也不是不知情,但是他不能管理政务。”

杜定瑞:“可有他们的贪污证据等?”

马旭炎:“回大帅,已经拿到一些了。”

马旭炎随即交给了杜定瑞,杜定瑞看后,说:“可以了,这些足以给他定罪了。”

杜定瑞:“来人啊,走,即刻进兵府城,叫孙思远进来。”

杜定瑞随后叫来孙思远,孙思远还在懊恼几日前杜定瑞与他的争吵。

孙思远一会儿就进账了,礼毕后懒洋洋的。

杜定瑞:“哈哈,还是个这样子。”

孙思远:“不说话。”

杜定瑞:“现在给你个差事,你即刻带兵去府城,将高杰毅抓获,其家属也不能走漏一人。”

孙思远一听来了劲头,说:“大帅,你这是。”

旁边的黄傲英笑了笑说:“孙将军,前几日,大帅是在瞒天过海的演戏,你配合的很好啊。”

赵聚华还说了一句,说:“杜相等待这一个月,怕也是为了等待援军吧。”

孙思远恍然大悟,说:“大帅恕罪,末将前几日冲撞大帅,死罪。”

杜定瑞笑了笑说:“不,你反而有功,因为你不知道,所以演的很逼真。好了,办差去吧。”

孙思远:“末将明白了。”

杜定瑞:“好了,我们也准备进城。”

不到半个时辰,孙思远、颜毓昌、马旭炎就拿着令牌进入城中,然后进入府衙后堂,将还在睡梦中的高杰毅抓了起来。高杰毅此时似乎明白了,但是为时已晚了。同时将高杰毅的家人也全部抓了起来。

不久,杜定瑞等全部到此,还有同知刘毅吉、都统制周约甫等也都到了。

杜定瑞:“高杰毅,你贪赃枉法,勾结匪徒,知罪否?”

高杰毅:“下官冤枉啊。”

杜定瑞随即让颜毓昌出示了证据,高杰毅无话可说了。

杜定瑞随即下令:高杰毅免去知府,著即押入大牢,超没家产。以同知刘毅吉代行知府职权。

高杰毅被押入大牢后,杜定瑞对刘毅吉说:“刘大人,你就什么也不说吗?”

刘毅吉赶紧下跪,说:“杜相明见,下官也是不得已啊。”随后是竹筒倒豆子,将自己知道的都说了。

杜定瑞:“好了,我知道你和他是不一样的,你现在代行知府事,首先要稳定民心。你先说,现在的大小匪患有多少?”

刘毅吉:“铭英府大小匪患十余处,为首的是孙先逸部,破难对付。巢穴在永河县,其余匪患大多着实不足为虑,唯有一处可注意。即地处宁河县与府城直辖区的地段,有一伙匪徒约三万多人,颇有战斗力。首领叫董星五,比杜德曜大两岁,为人虽读书认字不多,但颇为仗义,手下人都很服他,只打家劫舍富人,算是条好汉。”

杜定瑞:“你们有什么办法?”

孙思远主张用兵逐个剿灭,周约甫也是同样的意见。杜德曜主张先灭小股匪患,再灭董星五,然后是孙先逸。

赵聚华此时说:“臣认为先招抚其他小股匪患,以恩信抚之,如不行则略加兵威,然后招抚可成。这些消灭之后,以精兵先打一仗,击败董星五主力,然后招抚其部。最后消灭孙先逸,之前以围堵孙先逸为主,避免其出兵大山以西,同时派精干兵将渗透其部,然后里应外合可图之。”

颜毓昌:“此计甚好。另外臣认为今年先消灭招抚孙先逸部之外的匪患,并派人深入其巢穴,准备来年进山搜剿的粮食器械等,待明年过年后再大举进兵,一劳永逸。另外永河县多山,宜精选精兵,准备绳索,并用火器毁其巢穴。”

杜定瑞:“很好,正合我意。”

随即,杜定瑞下令以周约甫带所部人马固守永河县西部所有山口要道,只守不战,目的是封锁孙先逸部与外界的联络。永河县是个穷地方,是经不住长期封锁的;

裴守茂领人封锁卡延河地区,阻止宁河县匪徒东进;

颜毓昌、马旭炎招抚小股匪患,如不听,以孙思远、杜德曜率部进剿;

刘毅吉准备粮草军需,招募兵勇,黄傲英监督。

同时杜定瑞让手下持令给武宁州知州梁伟博下令,让其严守武宁州与铭英府边界,严防匪寇流窜。

七日后,杜定瑞下令将从高杰毅家中查抄出来的家产共二十余万中的十万贯分赐将士。

十月十五日,杜定瑞以便宜行事的职权下令从宁南宫调出三十万贯钱、一万两白银和五万石粮食作为备用物资,还下令从永晋府调用钱三十万贯、粮食十万石,务必一个月内运往铭英府,违者按军法论罪。

从十月初开始到十一月中旬,颜毓昌、马旭炎等或亲自或派人对铭英府、宁河县以及文林州与永河县部分交界地域的小股匪患十余处全部平息。一个半月里,仅开战五次,官军死伤总计三百余人,招抚共两万余人。

这些匪患多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所致,在得知高杰毅被下狱后,就已经有了动摇。而颜毓昌、马旭炎以只要投降即既往不咎和发给钱粮为办法,招抚很见成效。

十一月十八日,杜定瑞亲往宁河县与铭英府直辖区的交界处,知县何建德前来迎接。

杜定瑞询问了一些情况后,决定略微改动一下方针。原计划对董星五先抚后剿,后决定先剿后抚。并亲自拟定了作战的方略:

以颜毓昌、马旭炎率军三千诱使董星五越河向东进攻府城区域;

裴守茂令精兵两千悄悄渡河绕道直扑董星五老巢,即原伊瓦干以西的拉山大寨;

杜定瑞领中军,杜德曜领左军,孙思远领右军共八千人在卡延河以东三十里围歼。

十一月二十日,各军按计划行动。

刚开始,颜毓昌、马旭炎的诱敌是十分艰难的,董星五老于作战,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诱敌极为困难。在接连失败后,颜毓昌提出了一个办法,即打出马旭炎的旗号,让董星五追击。马旭炎也同意了。

董星五没想到晋国的晋公竟然派出自己的大公子前来作战,虽然明知是计,但是思索之下,还是想赌一把,如果能抓住马旭炎,始终是利大于弊的。最后在十二月七日,董星五下令全军主力共一万五千余人全部出动,力求要活捉马旭炎。

颜毓昌、马旭炎边打边撤,计划进行的很顺利。到九日,已经将董星五部引入了指定地点。

董星五渡河后,赶到局势有些不妙,果断下令后撤,但是后路已经被切断。杜定瑞、杜德曜、孙思远所领大军已经将其团团包围。

杜定瑞大军及颜毓昌的人马总计一万余人,董星五部一万五千余人。但是官军在装备上要精良的多,有火铳、铜炮,还有强弩,何况还是平地野战,董星五部虽然都是亡命徒,但终究架不住官军密集的火力和箭雨。未到一个时辰,董星五部一万五千余人已经死伤过半了。自知无法突围,只能逐步退往河西,再寻战机。

此时,杜定瑞下令放缓攻击,包围董星五部,展开劝降攻势。派人告知,只要董星五投降,可以改编他一定的部众,他仍然为统领,并保证可以既往不咎。

董星五收到信使的信后,陷入了犹豫。如果再战,他剩下的人根本经不住打,必将全军覆没。可如果投降,官军是否有诚意呢,他也拿不准。

三日后,杜定瑞阵前约董星五出面,亲自折箭为誓。董星五自知无力突围,加上杜定瑞折箭为誓,董星五最终决定投降。

十二月十五日,杜定瑞大军进抵宁河县境内,安抚民众。

当日,杜定瑞下令董星五部就地遣散,发给钱粮,保证既往不咎。董星五则可以保留两千人的兵力,仍由其统领,暂定为宁河营,定额两千人,就地补充。

十二月二十日,杜定瑞大军返回铭英府境内。而留下董星五依旧镇守宁河县,剿灭招抚其余的残余力量。

杜定瑞走后,董星五的手下曾劝其再次举兵,但是董星五拒绝了,反而说:“杜帅言而有信,待我不薄。我不能言而无信,此外,弟兄们跟着我刀头舔血何时是个头啊,不如好好过日子啊。”

从杜定瑞走后到永定七年二月初,杜定瑞一直在铭英府整军备战,并查看了粮草的准备情况。此时铭英府先后运来和从宁南、晋宁宫调来的粮草加上原有在铭英府储备的粮草有约二十万石,可够大军一年之用。而新招募的兵勇也有约五千余人。

而这一个多月里,董星五率两千宁河营剿灭了宁河县其余各类匪患总计数千人,宁河县肃清,知县何建德非常高兴,并上奏杜定瑞请给予嘉奖。

二月八日,杜定瑞下令调董星五的宁河营前往铭英府准备参与剿灭孙先逸的作战。

二月十五日,杜定瑞召集众将议事,就如何围剿孙先逸做最后的商议。

众人都主张强攻,但是董星五、赵聚华则不同意。

董星五说:“末将蒙大帅赦免,感恩戴德,无以为报。末将认为孙先逸经营永河县已经多年,巢穴坚固,匪徒甚重,且受其蒙蔽很深,非短期内可破。”

赵聚华:“我赞同董将军的意见。”

杜定瑞:“孙先逸贼部巢穴在哪里?”

刘毅吉:“贼寇据守东部永河县,该地多山,但是其巢穴和辎重主要集中于东部群山中的一处大寨,此地当地土语叫拉帕南,易守难攻,占地约上千亩。后来汉人日渐增多,并修筑城寨,孙先逸占据后改名为雄威寨。在此有精锐不下三万,城寨坚固。”

杜定瑞:“那你们有什么办法?”

董星五:“末将建议先捣毁外围,然后围攻其主寨。”

赵聚华:“我也同意,先撤其周围所有藩篱,各个攻破,然后再围攻。”

杜定瑞:“好,就如此。”

杜定瑞随即下令:
孙思远、董星五领兵五千领兵攻击北路;

周约甫、杜德曜领兵六千攻打南路;

颜毓昌、马旭炎带兵七千攻打中路;

崔安邦押运粮草保障后路安全;

卫惠安率水军南下,从东部登陆进攻雄威寨,至少不使其从海路逃窜;

杜定瑞、裴守茂领兵一万为后应,相机策应。

杜定瑞调动兵马两万八千人,这已经包括了最近招募而来但训练有限的兵力,已经达到了铭英府境内兵力的极限了。

考虑到可能攻寨的艰难,下令调永晋府都统制林刚捷率军三千增援。并让刘毅吉再在铭英府招募健壮勇士及熟悉地形者从军,多多益善。同时令武宁州和永晋府及晋宁州、慧亭州等地也要招募健勇和募集粮草,运往铭英府。违令者严惩不贷。同时给在此地的大族袁、谢、裴、李等家写信,让他们也运送粮草和家丁增援。他们在此也多有田产,并有不少家兵,少则上千,多则数千,实力不容小觑。杜定瑞的信中告诫他们,如果此次匪患剿灭不了,就绝不返回,而且如果匪患猖獗,他们的田庄也不会有好日子。

考虑到招兵训练要耗费时日,至少也得三个月,马若文无奈之下还得要请马若文派兵增援,如果没有增援,恐怕至少要打一年以上。即使有增援,也需要约半年或者大半年以上的时间,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为此,他于二月十八日写好奏疏,派孙思远部最得力的部下沈光熙携带奏疏奏请马若文增兵,请再增兵一万精通山地作战的精兵前来助阵。并要求务必在三月一日前送抵怀远府。

杜定瑞的奏疏大意是:

孙先逸匪寇已被包围,然贼寇巢穴坚固,党徒尤众,且颇受其蛊惑,非恩信招抚所能平之,加之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不以大军进剿则万难平灭。臣部粮草无虞,足可够一年之用,另有宁南、晋宁库储,无虑三年之用。然可调动之兵力最多仅两万,仍需精于山地攻寨之军一万余人,并配以铜炮攻坚,则可更增胜算。

贼寇既已被围,万不可半途而废,必须及时剿灭,否则一旦与之媾和,则必将贻害南洋。臣意一劳而永逸,虽短时靡费钱粮,然可收长久之效,如惜一时之钱粮,则恐日后每年浪费钱粮数倍于此。

孙部贼寇此次如若未被全灭,以永河东部之险要,贼寇之狡诈,必将割据永河,进而威胁铭英府。永河县虽西有大山东有大海,然其地万不可弃。山多必林木茂盛,可出铜铁。匪寇一旦割据其地,以邻海之资兴渔盐之利,并掘矿制器,则永河必将永无宁日。长久之后任其肆虐,必将危机铭英府。届时铭英州东有匪寇,西有洛那卡,必将两面受敌。一旦铭英府有失,钱粮百万为其占有,则南洋糜烂,晋国南疆永无宁日。

南洋为我之后方,我之金银铜铁香料物产等皆赖此地。如无南洋,我必将矿产匮乏,长久以往必使国疲兵弱。一旦南洋势弱,武国再趁虚而入攻我西境,洛那卡也将再起不臣之志,我则必将多面受敌,危险万分。

窃以臣度之,孙部匪寇不灭,则永河不安。永河不安,则铭英府不宁。铭英府不宁,则永晋府与我海山洲之联络必将受阻。海山洲本土与南洋之商贸将大受影响。故永河之危,非为一地之危,乃事关南洋之全局,不可为轻。

各路大军二月二十日陆续开拔,二十三日抵达了永河县的边界,然后分路进兵,开启围剿之战。

二月二十五日,各路大军开始了攻击。

从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北路大军孙思远部稳扎猛打,逐个拔出各地险要隘口,一路克捷。董星五部为先锋,作战极其勇猛凶悍,匪徒不能档其锋。或死或降,沿途军民普遍归顺。孙思远招募精壮和熟悉地形者为军,到五月十五日,历经近三个月的作战,孙思远、董星五部已经抵达了雄威寨以北五十里处,在此安营扎寨。而且此时其部扩增到了近七千人。

南路周约甫、杜德曜进入永河县境内,也是比较顺利的。不同于孙思远、董星五稳扎猛打的战法。周约甫部则采用疑兵战术,让匪寇难以摸清虚实。在疑惑中别逐个消灭。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到五月底,进抵雄威寨以南六十里处,安营扎寨。

中路的颜毓昌、马旭炎所部七千人多是海山洲三军及仪仗司之精锐。加上中路地形相对平坦一些,故而进展也很迅速。颜毓昌、马旭炎之前剿灭董星五是第一次领兵作战,但是也算是有了经验。二人出身显赫,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什么架子,颇受军兵爱戴,加上所部战斗力强且器械精良,匪寇难以抵挡。到五月十五日,已经进抵雄威寨以西五十里之地。

另外一方面,沈光熙的求援奏疏在三月一日终于抵达了海山洲,五日抵达了怀远府。

马若文看后,于六日召集众臣议事,商议增兵事宜。

而此时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六部官员,真正懂兵略的不多,只知劳师糜饷。右相兼吏部官的于廷皓、礼部官邵连云、御史中丞袁克功等全然不懂兵法,不识地利,都不主张再继续增兵增饷。崔旭鹏、刘宪深是支持,但也不懂兵,做不出什么实际性的安排。希望只能寄托在左相王星仪、枢密副使李铭顺两人身上了,可是当天两人也不表态,含糊其辞,说什么要慎重。

王星仪打过仗,是懂兵的,但是他不希望杜定瑞立功。杜定瑞已经是实职兵部官,还挂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衔,如果再立功,恐怕就会成为右相。王星仪的左相位置就保不住了。李铭顺也是知兵之人,可是他也藏着小九九。按理来说李铭顺是坚决应该支持马若文派兵的。但是这一天也闪烁其词,让马若文十分恼怒,直接下令解散朝会。

回去后,马若文又到了昆阳宫,和林燕卿解闷。他开口就大骂:“这群混蛋书生,都是怂包软蛋,只顾自己。”

林燕卿:“你这是怎么了,这么生气啊?”

马若文:“前线吃紧,急需增兵,一个个都不作声。崔旭鹏一个人支持,但根本没用。”

林燕卿:“李铭顺的态度呢?”

马若文:“最火大的就是他,闪烁其词,说什么要慎重,扯淡。”

林燕卿:“按理他不应该这样啊?”

马若文:“我知道他的想法,他以枢密副使代行枢密使职权已经四年了,对未能实授有怨言。于廷皓他们反对,可以理解,他们是文官,不懂兵。王星仪反对也可以理解,他自任左相后,于廷皓已经实际不管事,他一人大权独揽。害怕杜定瑞立功,会分他的权。可是李铭顺,是我救的他,他却这样,我能不火大吗?另外他儿子还是杜定瑞的女婿呢。”

崔旭鹏也不满意李铭顺的做法,回去后和妻子王少玲大吐口水。王少玲不断安慰丈夫,同时于三月十三日还去找了哥哥王星仪。

王少玲对哥哥说:“二哥,你不要僵着了,赶紧同意吧。同意了,即便杜定瑞有功,你至少还能做几年左相,如果不同意,晋公明天把你撤了,你又能如何啊。”

王星仪:“小妹,你是知道的,从我认右相以来,军务都是我主管。即便杜守升任枢密使时候,他不懂军务,大多也是我说了算。我如今为左相,枢密使一直空缺......他既不让我兼任枢密使,也不让李铭顺扶正而是代理。这明摆着希望杜定瑞出任,然后再学崔昆泽那样兼任吗?你说我能不......”

王星仪还没有说完,王少玲就插话说:“二哥,你想为左相兼枢密使,学崔昆泽啊?”

王星仪:“有何不可啊,先祖王弘博不也曾中书令兼枢密使吗?”

王少玲:“你疯了啊。先祖王弘博与高祖是什么交情,你和晋公又是什么交情。”

王星仪:“我有战功,也是名门之后,也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怎么不能啊,也该轮到我了。”

王少玲:“你也不想想你多年来一直和二公子马若援走的很近,仅就这就足够了。另外你别忘记了,萧成豫的案子与马若援多少有关,你虽然没卷进去,但晋公如果那样想,你又能如何。二哥啊,你要是为了家,为了我,为了自己,还是悠着点吧。依我看,杜定瑞即使立功,回来最多先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一两年内还轮不到他替你,何况李铭顺还想上呢。”

王星仪:“小妹,你有什么想法?”

马若文:“你们如果执意不合作,晋公强行直接下令增援,仗打赢了,晋公就会把功劳直接全部划在杜定瑞身上,弄不好一高兴直接升任左相或者右相兼枢密使。如果你们合作,那么出于平衡考虑,杜定瑞的功劳多多少少会给你们也分一些的,你自己想想吧。”

王少玲说完就走了,王星仪则在沉思之中。

三月十八日,马若文再召集众人商议。

商议的情况和几天前几乎还是一个样。只不过王星仪、李铭顺的态度有所转变,变为了拟定增援计划。

马若文还是不高兴,又下令散会。

下午,马若文下令:

右相于廷皓劳苦功高,事务繁剧,免兼吏部官,专任右相;

吏部官由工部官刘宪深出任;

刑部次官韦鸿辰接任工部官。

一道命令看起来没什么,但却是石破天惊。

于廷皓把持吏部已经二十年,但是萧成豫一案后,吏部已经有不听他的趋势,而且中层几乎都大换血,于廷皓已经在竭力维持。但是如今命令一下,吏部就成了刘宪深的了。虽然工部、吏部平级,但是吏部无疑更具有实权。同时马若文借此将韦鸿辰由次官扶正为工部官,目的也是希望多一个支持者。对此,韦鸿辰是看的很明白的。

而左相王星仪,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李铭顺更是了然于心,太明白用意了,知道如果不配合,恐怕还不如于廷皓呢。

三月二十日再次议事,王星仪、李铭顺的态度明显大变,转而竭力支持,主张尽力发兵增援,并调拨粮饷,而且上报了计划,称几日来一直在商议调动的具体事宜。

拟从通远州都统制驻军及当地刀弩手和长于山地健壮中招募五千人又通远州副都统制范哲瀚前往铭英府,限六月十日前抵达铭英府,二十日抵达前线;

拟从宁阳军、殿前军、侍卫亲军中抽调并招募刚退役的士卒共七千人由方世宝、唐定飞率领前往铭英府,限六月十五日抵达铭英府,三十日前抵达前线;

从府库、武库调拨粮草五万石、长短兵器两万件、大小火器一千件由仪仗司副都指挥使赵飞雄率两千人押运前往铭英府,限最晚七月十日前运抵前线;

宁安府水军都统制李修群率水师战船南下与铭英府水军卫惠安部八千人共同从东部后方登陆;

拟从宁安宫府库调拨粮草十万石由同知裴守敬亲自押运到前线,最晚七月一日前抵达;

从各地招募愿意南下从军立功者一万人南下,限最晚八月抵达。立功者可在南洋赏赐田地,战死者可免全家赋税,并赐爵,在南洋赐田地;

在南洋招募健壮勇士从军,立功者可在南洋赏赐田地,战死者可免全家赋税,并赐爵,在南洋赐田地。

马若文对二人制定的计划很满意,还褒奖了几句,二人总算是宽心了。

同时马若文觉得怀远府知府王继昌熟悉攻守城作战,下令由他南下协助杜定瑞办理军务,知府由同知白克辉代理。同时以左相王星仪、参知政事李绍铭、参知政事田铭玮共同办理后勤事宜。

为了加重杜定瑞的权威,便于调度指挥南洋及各地的援军,马若文于三月二十二日下令:

杜定瑞实授枢密使,仍挂参知政事衔,授南洋宣抚招讨使,节制各路兵马征剿匪患。各路人员及南洋大小官员统归其节制,赐宝剑,可先斩后奏,不为遥制。

这道命令由亲军统领黄澄泽率仪仗司精兵一百人先行南下传达,黄澄泽留在军前效力,随扈左右。

可以说为了平定南洋从来未有过的匪寇孙先逸部,马若文调动了自己最精锐的力量和最信任的人。自己的儿子、儿媳、女婿都被派往了前线,同时给杜定瑞以极大的权力。

从三月底开始到六月底七月初,海山洲各地运往南洋的兵马钱粮都在南下。从怀远府开往宁安府的车辆非常之多,而从宁安府南下的船只每天几乎是络绎不绝。

范希礼之子范仲粹发现了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也是立功的机会,主动捐输五万贯,粮草两万石,并派自己的船队帮助官府运输。马若文嘉奖其忠心,下旨褒奖。

四月七日,黄澄泽及仪仗司的人拿着马若文签发的诏书赶到了军前,宣布了任命,并亲赐宝剑和枢密使大印。同时告知其各路人马正在源源不断南下,都统一归杜定瑞节制。

在场将领无一不感到震惊。晋公国有史以来还从未有军前任枢密使并赐宝剑的例子,杜定瑞是第一人。

杜定瑞接受后,问黄澄泽:“驸马,晋公有无限定期限让我灭贼啊?”

黄澄泽:“回大帅,晋公没有说过。”

杜定瑞:“哦,好,明白了。”

然后先安排黄澄泽等休息。

之后,颜毓昌说:“大帅,这是什么意思啊。”

杜定瑞:“没什么,这是晋公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竭力破贼。”

杜定瑞大军在颜毓昌之后,作为后备力量,万一三路有不支的时候迅速顶上,避免造成溃败的局面出现。

到六月一日,杜定瑞近三万大军已经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了雄威寨。

来到雄威寨之时,各路人马因为一路克捷,都多少有些志得意满,认为不日可下。

杜定瑞六月五日进抵雄威寨,然后登高查看地形,发现此寨幅员不小,而且工事修筑的环环相扣,虽名曰山寨,但实际上是一座坚称,不易攻打。

杜定瑞六月七日在大寨外开始点将下令:

孙思远、董星五逐步向前推进,不宜急躁;

周约甫、杜德曜部固守营寨,缓缓前行;

颜毓昌、马旭炎固守西部营寨,只守不攻;

裴守茂率军三千后撤三十里,扼守水口。

众人不解为何裴守茂要撤军三十里,杜定瑞说:“我观此地,山多林密,但并无河流,掘地为泉也颇为艰难。而铭英府的水源皆赖卡延河,卡延河支流能通往永河县的都在西境,一定要扼守水口,断其水源。叛军即便有储备,他能熬的了三天两天,三五个月,还能上年吗?”

不过只守不战也不是个办法,杜定瑞于六月十日下令进行了一次攻击。孙先逸部也主动出击野战,派出七千精锐。贼寇果真骁勇,但是经过一天的激战,被孙思远、董星五、颜毓昌几乎全歼。从此叛军不在主动出击野战,而是龟缩山寨,以待时机。

六月十二日,杜定瑞对雄威寨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进攻,果然城寨坚固,易守难攻,攻击的军队死伤数百人。杜定瑞果断下令放弃进攻,开始围困。

从三月底到七月初,各路人马已经源源不断的到来,到八月底,云集在雄威寨外的大军已经数万人,有:
    孙思远、董星五部七千人;

周约甫、杜德曜部六千人;

颜毓昌、马旭炎部七千人;

林刚捷的永晋府都统制驻军及招募人员五千人;

范哲瀚部通远州驻军五千人;

方世宝、唐定飞部七千人;

各地招募的健壮兵勇两万人;

裴、李、袁、韦、谢等大族家丁一万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