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傅石德言之有理。
容不得犹豫,赵据即刻按石德的计策行事。
“无且,马上带人到东宫去,将搜查东宫的江充一众给我逮捕回来。”赵据叫来门客无且,在石德的帮助下仿造了一份没有加盖玺印的假诏书。“把这个诏书带上,就说这是陛下的旨意。多带一些人去,不从者,杀无赦。”
“诺,殿下。”
无且不负重任,拿着假诏书,硬是假扮使者唬住了江充,又将怀疑诏书真假的按道侯韩说当场处杀,其余人等也就不敢支声,悉数被带到太子赵据面前,任他处罚。赵据亲自监杀了江充,又将胡人巫师烧死,将其余人收监下狱。
赵据又马不停蹄地派无且连夜带着自己的符节进入未央宫长秋门,通过长御女官倚华将一切禀报卫皇后。以卫皇后的名义,向文武百官发出号令:“陛下因病困居甘泉宫多日,恐已生变故,奸臣们正挟持陛下意图叛乱。”
在卫皇后的协助下,赵据调发未央宫的马车运载射手,又调发长乐宫的卫卒,准备杀向甘泉宫救出父皇。长安城内顿时陷入混乱。
长安城的变故马上传到了嬴政的耳边。
“岂有此理,朕在这里好好的,竟敢造谣生事,难道是要造 反吗?”嬴政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派使者前往长安城招太子赵据前来解释。
使者来到长安城,发现城门紧闭进不去,又听城外的百姓说“太子造 反了”,吓得马上折回了甘泉宫,向始皇帝禀报道:“太子已经在长安城内造 反了,要杀臣,臣侥幸逃了回来。”
这还了得。作为儿臣,诅咒父皇已是大逆不道,现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联合皇后造起反来,造谣朕已经死了。平日里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的太子,竟如此为非作歹。嬴政几乎气得吐老血,责问使者道:“丞相在城内吗?他难道什么都没有做,任由太子造 反吗?”
“启禀陛下,臣没有见到丞相,听说丞相已在事变后逃出了长安城。”使者将自己道听途说得到的信息向始皇帝禀报。
没想到,完全被使者说中。丞相刘屈氂听到事变消息后,担心自己审办过朱安世案,会落得江充的下场,死在太子手上,便不顾一切地抽身外逃,连丞相的官印、绶带都来不及带上。他只好跑到城外的驿站,派长史乘驿站的快马前往甘泉宫奏请始皇帝。使者前脚回到甘泉宫没多久,丞相刘屈氂派来的长史后脚就赶到甘泉宫。
“太子在长安城造反,丞相到底都做了什么?”嬴政极为不满地责问道。
“禀报陛下,丞相封锁消息,没敢发兵,特派臣前来奏请陛下。”长史胆战心惊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辞答道。
“事情闹得这样沸沸扬扬,天下人都知道了,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嬴政一脸不屑地道,“丞相没有周公的遗风,难道周公就能不杀管叔和蔡叔吗!”
嬴政提到的周公杀管叔和蔡叔,说的是一段史称“三监之乱”的事。话说,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与武庚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丝毫没有迟疑,迅速发兵东征,诛杀管叔鲜,平定叛乱,保住了周朝。
嬴政这么说,意思是丞相刘屈氂应该果断发兵诛杀太子,平定造反。
“传朕令。令丞相立即征调长安周边军队,捕杀叛逆者,朕自会赏罚分明。务必要堵住城门,决不能让叛军冲出长安城。不要与叛逆者过多短兵相接,以免杀伤无辜。”嬴政坚定道,又觉得兵荒马乱之下只凭口谕还不够,于是给丞相颁赐了印有玺印的诏书。
嬴政还不放心,连夜从甘泉宫启程,赶到长安城西的建章宫,亲自部署中二千石以下官员,征调三辅附近各县的军队,归丞相临时统辖。
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中央机构的主官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皆为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以下官员也就是朝中大臣之外的官员。
嬴政一声令下,镇压“叛乱”的大军马上将长安城围得水泄不通。长安城内慌成一片,太子赵据并不清楚父皇嬴政已经亲临建章宫。少傅石德认为丞相刘屈氂可能跟当年李斯一样参与了政变,用丞相的权利调动了各级官员和兵卒,当务之急只有坚守住长安城,争取时间,待始皇帝被挟持或已驾崩的实情大白于天下,天下官员和兵卒自然不再听从丞相,而是听命于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太子殿下。
事已至此,太子赵据只好听从石德的建议,效仿当年始皇帝用骊山刑徒的做法,以皇位继承人的名义下发诏书,将关在长安官狱中的囚徒全部赦免放出,由石德及门客张光等分别统辖,加入到保卫长安的战斗中。
这是改变命运的时刻,囚徒们当然愿意听从号令。
“殿下,只靠城内的守军和囚徒,恐怕撑不了多久。长水、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只有皇帝才能调动,丞相应该无法动用他们,殿下可以马上派人前去,征招他们前来解围。”石德提出了大胆的建议。
赵据于是派长安囚徒如侯持假符节前往长水和宣曲,征发两地的胡人骑兵前来长安会合,但这次没能成功。长安城的一举一动早已在侍郎马通的密切监视下,出城的如侯马上被发现,马通亲自带人追赶上去,将他逮个正着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