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务实与谨慎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5034字 发布时间:2021-12-29

昌晋三十一年正月初一春节,同时也是马若文正式荣膺监国之位的第一天,因为是监国而不是正式继位,所以没有什么仪式,马若文也不要求什么仪式。这一天,马若文只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是春节之际祝福父母和曾祖母,另外就是感谢臣公们的辛苦。第二件事就是重大问题仍然报请晋公裁决。这是历代惯例。正月是没有什么具体公务的,马若文也不想安排。同时,在正月里马若文的老部下给他庆贺,也都被拒绝了。

二月,马若文正式开始履行监国职权。二月五日,马若文下了第一道命令:司马法曰故国强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晋国地处海山洲,以海山洲为根基,宁西为门户,南洋二府为后院,闽东岛屿为前沿。武国亡我之心不死,洛那卡国等藩属常怀不臣之心。我晋国自高祖开创基业以来已历近二百年,日渐繁华,然仍需随时安不忘危。为确保我晋国长盛不衰永立海中,须时刻强化军备忧患意识。欲强军备需通史地,今特令中书省、国史馆及枢密院精选高祖以来至今重大战事若干件,详加注解说明,报呈裁决后印发军中,以使军中将校通晓史地。此事以左相杜守贤及马若援领衔,枢密院兵部国史馆等办理,随时可咨询弘德院及元老重臣后裔。

马若文这道命令让众人都摸不着头脑,不知他为何要这样做,不知他的意义是什么。其实马若文这样做意义很多,一是为了强化国史教育,二是为了尊崇元老勋贵及其后代,三是以此为模板提高军中将校的水平。毕竟精选出来的作战都有代表性。

经过一个多月的翻阅和筛选,首先将高祖马文慧时代的几场重点作战选择了出来呈报上去。首战就是攻取海山洲之战,次之是高祖与狄国的庐州大会战,三是怀卡通南平土人之战,四是马虎南洋远征之战,五是高祖宁西保卫战,六是裴孝信的会安府之战。

马若文对上报的这六场作战全部认可,他也看过国史,小时候也听马康远说起过,这六战中,他最欣赏的是马虎远征南洋与裴孝信解围会安府之战,最感到惨烈的莫过于庐州大会战。马虎、裴孝信虽然一水一陆,但都有冒险赌博的风格,不过却也是看准了才上的,胆大心细,马若文十分欣赏这种风格的战将。马若文最不愿看到的作战则是庐州会战这种类型,因为晋国人力物力有限,与大国展开这种作战,不是大胜就是大败,而且即便取胜也是会伤筋动骨的。

而关于太宗马宪永时代的战事就相对较少了。选择出来的战事有昌宁保卫战、太宗亲征东林土人和韦昊英北征之战。马若文对太宗亲政东林土人一战评价极高,虽然规模和难度都不大,但是战略意义深远。马若文认为东林一战消除了海山洲最后的大股土人势力,从此海山洲再也不会有能够威胁晋国朝廷的土人势力了,同时东林也是海山洲最后一片开发的处女地。而东林也因为安置的北来移民众多,也成为海山洲之精兵所在之地。而关于韦昊英北征之战,马若文听人说过,也看过有关的记载。他非常可惜,认为狄国高海城之败归根结底是内部勾心斗角所致,而韦昊英能在那种情况下带领全军基本安然撤出并大部分返回海山洲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是难得之良将。

马康远时代的战事距离较近,而且马俊嘉尚在,还有一些当年参战或者参与决策的人在世,故而马若文对世祖马康远时代的战事尤其注意,让杜守贤和马若援分外关注,同时派人寻找当年的参战者,力争高度再现和还远世祖时代的重大战事。马康远时代战事主要是对南洋的开拓与武国的作战。马康远时代对南洋的开拓是采取小步快跑的蚕食方略。通过数次与洛那卡的作战,将昔日强大的洛那卡国蚕食的成为了晋国的藩属国,其富饶的卡宴河谷地区与其影响下的南部地区都先成为了晋国的租借之地,后正式纳入晋国版图。而马康远时代最危险的一次作战就是永兴元年的作战,那也是马仲云开始崛起和第一次经历战事,那一场参战的人绝大多数还在。永兴元年的作战不仅是马康远时代最艰难的一次,也是自高祖在海山洲创立以来最危险的一次。晋国面临着武国从宁西和南洋两路的进攻,还有洛那卡国的反叛。但是仗着高祖、太宗时代的积累以及马康远的亲临宁西督战,以及将士用命,晋国最终反败为胜,还借此收纳了段文成、黄建复、梁维嘉等一众将领及数百艘精良的战船和上万人,极大提升了晋国的威望与实力,逼迫武国承认了海山洲的特殊性,并加封王爵。

除此之外,趁着马仲云和沈文辅、哲顾腾等人都在,而且记忆力尚好。马若文也安排人向他们请教,请他们详细叙说了马仲云在武国六年间所经历的战事,尤其是马仲云跟随武国太宗在漠北血战狄鞑部的战事。马仲云由马若文亲自去问,让父亲给儿子讲述,而沈文辅等人,则由杜守贤去请教。为的是让后世牢记创业艰辛、守业的更艰辛和作战的残酷。客观来说,马仲云所经历的与狄鞑部的作战在晋国马家几代人的历史上是极具水平和高难度与惨烈的,与当年马文慧、崔子建和王弘博在庐州血战狄羯是不相伯仲的。

同时,马若文也抽空开始根据自己的记忆将自己在西海所经历的大小战事和故事及当年在西海的见闻也都整理了出来,并让羊希霞、林燕卿补充,由林燕卿主笔开始写成“西海见闻录”,准备将来传之后世。同时命人将自己不久前与康世杰的作战中的各种文牍和战场经过及各种损失等也都让人一一记录,留待后世史料,也许能为后人提供些参考。

上半年一切都那么平静,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就不那么平静了。首先是七月,通远州部分土人及富户暴乱,马若文下令王继昌平乱,而且要求严厉镇压。王继昌遵马若文之旨,率军平定了怀卡、通南交界处的叛乱,斩首三千,俘虏两千,流放一千。为首的是富户张鑫鹏一家,主谋是其弟张鑫军。对这二人,马若文下令王继昌凌迟处死。

马若文对叛乱的人手段是极为残酷的,他最讨厌叛乱。他不反感有人越级上告,因为他也明白地方官有时候隐瞒事情,所以他不反对有些百姓越级,对于一些其过激举动也很理解,但是最反对因此就纠结不满的人进行举事。平定叛乱后,马若文又令御史台调查怀卡、通南地方官的情况。历经两个月的调查,怀卡知县赵思敬严重玩忽职守,黑白两道通吃,别说官员的操守,连江湖道义都没有。九月底,马若文下令将赵思敬就地处决,家产分发百姓。而新的知县,马若文亲自决定,任命傅建义出任。傅建义是傅弘文最小的孙子,昌晋三年出生,时年二十七岁。在通远州驻军中任职,因在平乱中表现最为突出,被王继昌举荐,马若文亲自决定由其出任知县,希望以此震慑通远州。

九月二十七日,水军统制梁维嘉因病在宁西去世,年七十一岁。马仲云、马若文都深感哀痛,下令追赠为宁西军节度使,枢密副使。

梁维嘉去世后不久,水军就因为谁来出任新的水军统帅问题而发生了矛盾。自黄建复、梁维嘉二人归降后,晋国水师内部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两派,一方是本土派,即海山洲本土成长起来的将领和水军士兵,一方是外来派,即黄建复、梁维嘉当年所率领武国水师的人及其后来及部分北人后裔。当年羊祖辩任水军统帅时,虽然略偏本土派,但是其能力强而且相抵比较公正,又有战功,加上马康远、马仲云的信任,一切尚在控制中。黄建复在任时候,则发生了变化,不过其本人日益本土化而且为人圆融,除了好色一直难以彻底改掉外,一切也还能做到相安无事。梁维嘉在任时间段,他虽然也是武国水师投降过来的,但是他原本是陆军出身,对水师有了解,日后能力逐渐增加,但是其既不是本土派,战功不及羊祖辩,圆融不及黄建复,是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人,只是因为马仲云的支持及为了稳定,矛盾也被压制在了台面之下,如今马仲云卸任,马若文出任监国,各种矛盾开始爆发。

水军此时形成了三个派系,梁维嘉及其部分北来人员后裔中没有什么杰出的统帅,但却对年轻的李修群颇有好感,加上他是梁维嘉女婿的原因,还因为其与马若文的关系,宁安府和南洋的许多水军将领支持以李修群为帅。而海山洲的本土派则希望以羊祖辩、黄建复时代培养出来的稳重的且也有一定战功的李胜保为帅。而最后的一方面则是军中的激进少壮派分子,希望以勋贵集团中的田铭濬为帅。而田铭濬确实在几年前与武国的作战中表现不错,马若文对其也颇为欣赏,认为他是与杜定瑞并列的勋贵集团的后起之秀,对其寄予厚望。

客观且平心而论的看待,马若文对李胜保、李修群和田铭濬都是十分看好和欣赏的,但是三个人都不能也没有足够的资历和威望能够统帅全部水军,但是水军的混乱也不能这样下去,马若文为此十分犯难。十月底,又从宁西传来消息,三派人员在宁西的支持者已经发生小规模的械斗,只不过是在路上,尚未形成海上械斗和叛逃现象。但即便如此,马若文也感到极为忧虑,水师是马若文及晋国立足海山洲和南洋的绝对依靠,而且是晋国对武国的优势之所在,如果水师出了问题,不仅仅是水师的问题,甚至将影响到晋国的安全,进而会让康世杰重新对晋国产生觊觎窥测之心。

鉴于水师的暂时混乱局面,马若文必须亲自前去。

十一月二日,马若文决意亲去宁西,随行的有中书右相王星仪、签书枢密院事的李铭顺、仪仗司都指挥使崔旭鹏、参知政事沈文辅,还有李运昂、赵飞雄及其所统亲军总计三百余人。杜守贤、马若援都劝马若文要小心,水军混乱还发生了械斗,如果发生意外,他们无法向马仲云交代。但是马若文坚持要去,他们毫无办法。

十一月十二日,马若文一行突然抵达宁西水军大营。水军大部分统帅此时都在宁西,对于马若文的突然到来深感惊讶。而且马若文突然视察宁西水军大寨的时候,大寨防守比较松懈。只有田铭濬及偶尔的几处水寨和营寨防守严密,防务做的很好。另外马若文也看到了水军大小战船的情况,有的船只尚好,有的船只完全不能用就是个空壳,有的则缺乏维修。

十一月十三日,马若文在宁西中军大营升帐。李胜保、田铭濬、李修群等都一一在侧。

礼毕后,马若文首先说:“我是不打招呼来的,确实有些突如其来,如当年汉文帝入细柳营,但是你们各寨的防御却让我是大为吃惊的。虽然我是突如其来,但是营寨的防守是决不能松懈的,而你们看看你们的营寨是何等的样子。”

众将都不作声,马若文随即让李铭顺将昨晚视察的情况做了介绍,总计有六座营寨的正副统领十余人不在军营,全部私自外出。这些人中有李胜保,也有田铭濬还有李修群的人。

这些人出列后,马若文说:“你们说你们该如何处置啊。”

十余名统领连忙下跪,磕头求饶,田铭濬、李修群也出面求情,其中有些人跟随他们作战是有功的,有本土人,也有外来人。

马若文:“功不抵过,他们立功,朝廷给了他们赏赐,已经是嘉奖了,但有过不得不罚。来人,全部斩首示众,我亲自送他们上路。”

田铭濬、李修群等都不敢求情了,只能看着自己的手下被杀。

杀了这些人后,马若文又对昨日营寨完好和严守军纪的一些将领进行了褒奖,有田铭濬、卫惠安、韦德之、徐敏华、傅建雄等,这些人中田铭濬是田进浩最小的儿子,是田进浩小妾的儿子。因为其母小妾的身份,田进浩的其余夫人都对田铭濬十分轻视,所以田铭濬从小刻苦读书习武,为田进浩所赏识,认为次子可光大田家。卫惠安是卫庆仪同宗,但不是嫡系。徐敏华、韦德之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傅建雄是北来之后,是傅弘文的孙子,傅建义的哥哥,二十九岁。

这些受赏的人刚有部属被杀,如今却自己受赏,心里经历了大起大落,不知道马若文究竟是要干什么。

马若文随后说:“梁维嘉去世后,你们都在为水军谁能统帅而忧虑,我也忧虑,父王也在思考。但是你们看看你们这个样子,谁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谁能有当年马虎、田兴布、羊祖辩的能力。”

众人包括田铭濬、李修群等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都自知远不如这些人,而且相距甚远。

马若文:“关于水军统帅问题,我与父王商议了,父王也同意,自今后起,水军不再专设统帅和副统帅。晋国是海域国家,四面邻海,都需要把守,所以要分区管理,你们有无意见啊。”

在场的将领虽然不高兴,但是却也知道在水师没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之前,确实无法专设统帅,故而也对马若文的主意只能是赞同,而且不敢不赞同,马若文既然敢亲自前来宣布,就是有了绝对把握以及做好了准备的。

马若文:“现在由右相王星仪宣诏。”

王星仪随即宣诏,内容主要是水军划分和区域部署及统帅:

以杜定瑞为连海知县兼永安城镇守使、节制三山小练山榷场事宜;

以何胜为金龙岛镇守使;

以安雄铭为蝶陵铜川镇守使;

以上三人驻防闽东三大岛,节制所属水陆兵马船只。

李胜保为宁西知县兼水陆驻军都统制,田铭濬为副都统制;

李修群为宁安思岭水军都统制;

卫惠安为铭英府水军都统制;

韦德之为永晋府水军都统制;

徐敏华为北部水军副都统制。

对于这项任命,众人基本都感到满意。虽然没有了水军统帅和副统帅,但是这样也达成了平衡,而且分区驻防与管理,也避免了矛盾。更重要的是马若文将水军的兵权也彻底分割,既避免了水军的混乱,也确保了自己对水军的控制,避免水军将领的独大。

杜定瑞、何胜、安雄铭镇守三岛,得以专统军民事务,虽然权重一时,但是镇守的都是前沿地带,却缺乏后勤保障,尚需宁西和海山洲本土接济。李胜保虽然在他自己与田铭濬、李修群三人之中年长,而且统帅了宁西的水军部分主力,但是其威望欠缺,故而田铭濬成为了其副手。李修群原为水军帮统,如今仍然驻防宁安府,统领最富庶的地区,算是马若文对他的关爱。卫惠安、韦德之、徐敏华虽然在视察之中表现优异,但在水军中相对更加轻微和孤立,如今将他们外放,让其独当一面安心治军,也省去了许多勾心斗角。徐敏华虽说是副都统制,但是这则是马若文的用心奇妙之处。虽然是副都统制,但却与都统制并列,实际上是完全对等的。正所谓有正而不除副,有副而不除正,便可收平衡之道。而且三人尤其是南洋两地外放了两个水军都统制,也使得南洋的水陆兵权继续分散,有利于对南洋的管理,避免南方生乱。

十一月二十日,马若文离开宁西启程返回怀远府。这一趟出行镇抚水军,他知道有危险,但是依然大胆去了,而且取得了成功。

二十八日,马若文一行顺利返回了怀远府。返回后,马若文让中书省、枢密院上报拟定水军分区编制的计划。直到十二月中旬依然感觉还差些什么。马若文则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最后的计划是三大岛各统大小船只六十艘,北部副都统制地区辖大小船只百余艘,宁西辖二百余艘,宁安思岭基本如同宁西。铭英府、永晋府两地辖一百五十余艘大小船只。这样各区统辖的船只总计近千艘,另外裁减破烂老旧战船,以节省经费再新建船只,逐步替换。另外规定水军各都统制、副都统制平时无令不得利用战船走私以及调集民用船只,水军战船总数不得超过一千艘。马若文要在水师走一条精兵路线,而不愿意维持庞大的编制。

对于水军的这番处置,马若文一直没有告知马仲云,但是他在宁西的时候还是用了马仲云的名义,毕竟他还只是监国,另外就是自己十六年在外,虽然回来已经七年多了,但是各方面还不及马仲云。

十二月二十五日,马若文将对水军的处置及新的编制规划等全部上报了马仲云,马仲云听后说:“你可以的啊,有胆有识,我没有意见。既然让你监国,我就放心。天下有二权,兵权宜分不宜专,政权宜专不宜分。政权分则事无统,兵权专则事必变,此善计天下者所宜申处也。我高祖、太宗、世祖创立发展并稳固了基业,也改革了制度。前朝枢密院权重而兵部权轻,后我晋公国予以略加修改,使得枢密院、兵部、大将之间权力逐渐平衡。中书省昔日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分设左右相互有分工。不至于威胁君主,也可保其自身平安。切记,万事皆无一成不变之定规,贵在因时而异。”

马若文:“儿臣明白了。”

昌晋三十一年,马若文监国执政的第一年就这样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也将有新的事情在等着他。

昌晋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武国天统皇帝因病去世,终年三十七岁。其子即位,时年十七岁,年号按照惯例要等第二年才能改。天统皇帝去世的消息二月中旬也就传到了海山洲。马若文派使臣前去致哀,大部分是去致哀,一些人则留守闽州府打探各种消息。

到了五月初,马若明从闽州府传来一个对马若文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据可靠的大京城的消息,武国西南蜀地及其南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官军是连战连败,武国朝廷为此决定调在双海的康世杰前往,因其出生西南,在西北西南颇有声名而且有过战功,故而决定调他前往镇压。而双海的职位则由荆湖的刘吉祐出任。据消息,此人是进士出身,是文官,早年在朝廷为中低层官员后进入六部做了副职,然后外放到地方,在荆湖、江西都做过,没有在沿海也没有从军的经验,总体来说是个比较谨慎儒雅的官员,时年三十七岁,正值壮年。此人相对平庸,远不如勇而有谋的康世杰能干,而且有些嫉贤妒能,在朝廷时候就遭到过弹劾,但手腕老道又善于逢迎且很有经验,故而此人虽然经常被弹劾却始终屹立不倒,还能升官,能在不到四十岁就爬升到封疆大史,绝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是一个颇有权术但却无军事经验的人。

马若文在得到了刘吉祐的详细情况后,内心是十分高兴的,他脑子在飞快运转着,他觉得这是天赐良机,认为如果拉拢和把握好此人,晋国可以拓展在武国双海的利益,当年靠武力从康世杰那里得不到的东西将极有可能实现,甚至有可能会超出,当然是要付出些代价的。但是如果能成功,则绝对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

五月二十五日,马若文召集马仲寿、杜守贤、王星仪、李铭顺、王昌茂、田铭玮等秘密商议对武国的计划,其实就是如何来拉拢控制刘吉祐这个人,并让他们提出办法以及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取得那些权益。

马仲寿作为这里的长辈和资历最老的,而且有常年在武国闽州府的经验,开口说:“我认为以后我们可从海山洲抽选一些精明能干的人,将他们的身份户籍等都卸掉,让他们进入闽州府,名义上成为武国的臣民,而实际上则让他们接受武国的教育,逐步资助并培养他们让他们参加科考并成为武国的官吏,而实际上是我们在武国的内线。当然为了以防万一,也要派人从中监视他们。如果他们投降成为叛徒,那只能是做掉他们了。而这些人选,则尽量选取与武国有仇恨的人,而且对晋国意志坚定。”

王昌茂、田铭玮:“要打通刘吉祐的关节,必须得花钱,而且得准备些真金白银,另外此人是正牌科举出身,爱读书,应该得选些古籍名画等,也可以包括美女等。一般而言读书人都爱好这些,所以这些是必须要准备的。”

杜守贤:“刘吉祐不是一般的文人,派人去与之接触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否则恐为之轻视。”

王星仪:“趁康世杰调任,刘吉祐不通兵务对东南不甚了解,我们可否借此对武国东南城寨展开小范围的进攻,来夺取其一些据点,主要是与我们三大岛相邻有关的城寨等。”

马若文:“此事可以,但尽量不动刀兵争取他们归降。即便要动武,也要智取而非强攻。兵部、枢密院有无具体的目标。”

王星仪:“已经制定了。武国双海省沿海城寨总计五大城十二小所城寨。五大城为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五处。此五城地势险要,绝对易守难攻,而且驻军都是精锐,且邻近沿海州府。这些地方我们不宜攻取,即便取胜也代价太大,而且影响就大了,也不易控制。所以臣等认为不对此五城用兵,而对其下的十二小所寨中的部分用兵。首要目标就是万安城。万安城位于三山巡检司的后路,如果拿下万安城,则三山巡检司将无后顾之忧,岚山岛将无侧翼忧患。另外此地距离镇东城只有一百二十里,有了此地,我们从岚山岛上岸将有一个绝佳的登陆点,风险会极大降低。”

李铭顺:“除了万安城之外,还有就是中浦和福全两地。福全在金龙岛北部,永宁城的南部。拿下福全,则可保障金龙岛北面的安全。中浦是金龙岛西部屏障,而且有优良港湾。拿下此地,则我金龙岛会更加安全。而蝶陵岛方向,则无有孤立的据点,暂时仍取守势为上。”

马若文:“对万安、中浦、福全可以开展,但是有无把握啊。”

王星仪:“中浦、福全有把握。两地守将与我关系良好,其粮米食盐等有时尚需我等提供,而且上次我军作战都曾在此作战,比较熟悉。最难的是万安城,但是如果巧为运作,也不是没有可能。”

马若文:“好,那就行动吧。派人与刘吉祐的接触和进攻可以同时进行,然后以军事上的胜利来逼迫刘吉祐与我们合作。”

杜守贤:“臣等遵命。”

五月二十六日,马若文下令以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王继昌为宁西水陆驻军同副都统制,傅建义署理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意思很明显,就是以王继昌对武国的了解和经验,让他协助攻取万安等地。同日对宁西、三岛下达秘密的作战命令。而选派的与刘吉祐接触的人则选择由学务司的刘宪深出任,此人年龄与刘吉祐相仿,酷爱读书,永兴十一年出生,虽然也不到四十岁,但平素看起来却很像一个老夫子,实际上则是外圆内方很有主意。六月一日,马若文就让刘宪深立即前往闽州府与马若明、范仲粹等接触,然后接触刘吉祐。而选定的礼品也会在随后送到。为了打通刘吉祐的关节,马若文请示了马仲云后,决定将宫中的一些珍贵名画拿出几件赠送给刘吉祐,这是当年马文慧从卫国皇宫中抢运回海山洲的,都是绝对的稀世珍品。

六月七日,王继昌赶到了怀远府,马若文亲自见了他,然后交代了事宜后就让其赶紧上任。

六月十日,王继昌来到宁西,与李胜保、田铭濬商议具体的作战事宜。

三人商议了数日后,决定以商船将五千军队运往岚山岛,三千运往金龙岛。对中浦、福全以拉拢腐蚀为主,力争其归顺。如果最晚到七月一日前,还没有成果,就进攻。而对于万安城,不存在劝降的可能,只能是攻击。但是认为强攻事态就会扩大,以智取为上。办法就是让晋军化妆成运粮人员渗透到城中,里应外合。

六月十二日,王继昌、田铭濬率军启程,王继昌前往金龙岛,田铭濬前往岚山岛,十六日抵达。而杜定瑞、何胜也已经得知了命令,开始了准备。

王继昌抵达金龙岛后,首选目标是福全城。何胜与福全的守将林翰采关系良好,一直都有很好的互动。对于福全,他有了自己的计划。他对王继昌说:“我与林翰采关系不错,此人比较老实且好酒。由我约他在其城外或城内相会,然后灌醉他后盗取其令牌,让手下进城控制全城,这样下来,林翰采也就没有回头路了。”

王继昌:“可以一试,不过你可要冒险了。”

何胜:“将军放心,我会随机应变的。”

六月二十日,何胜及其亲随抵达福全城外,还押运着大批的酒水粮草食盐等。到了城外后,何胜派人通知林翰采,请与他一叙。林翰采二话没说就同意了,邀请何胜进入。

进城后,何胜与林翰采开怀畅饮,而何胜的手下则与林翰采把酒言欢,是一片和睦之景。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林翰采有了些醉意,也开始发牢骚:“贤弟啊,说实话今天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送来这些酒肉和粮食,我这千把号弟兄就怕难以坚持到下个月了。”

何胜:“林大哥,不至于如此吧。”

林翰采:“老弟啊,你不知道啊,行省的那些老爷们对我们这些驻守沿海岛屿的人十分轻视,常常克扣粮草军饷。这没钱还好说,没了粮食我们都得饿死啊。而再看看你们的生活和日子,这完全两回事啊。”

何胜:“不是北面还有永宁城吗,他可以接济你们啊,他们条件不错吧。”

林翰采:“是比我们强,但以后也难说。”

何胜:“那林大哥今后有何打算啊。”

林翰采:“我只想赶紧离开这个鬼地方,能退隐了最好,不过朝廷怕是早把我们忘记了。”

何胜:“大哥,不要急,天无绝人之路,以后一定会好的。”

随后双方又攀谈了一会儿,林翰采醉了。何胜则立即趁机盗出林翰采的兵符,令人去城外调兵。何胜的一千人已经在成为驻扎了。

因为有了林翰采的兵符,何胜的人马迅速得以入城,加上何胜内应的配合,很快控制了福全城。

待接近入夜的时候,林翰采醒了,此时他发现身边都是些不认识的人,大惊失色。何胜过来对他说:“大哥,我已经待你接管了福全城。”

林翰采:“什么,你竟然......”

何胜:“大哥,你的日子过的不如意,不如归顺宁阳王如何啊。我可以奏请宁阳王,给你加官进爵。你的兄弟我们也会好好对待的。”

林翰采思来想去,他希望有着富裕的生活和前程,但是让他投降,他还是不敢的,他犹豫不决。

这时候何胜说:“大哥,你让你的手下上报就说福全城因当年战乱加上近几年风灾水患侵扰,已经难以修复,奏请朝廷废弃福全城,节省粮饷卸甲归农,这样不就都有了吗。”

林翰采毕竟是武国从五品军官,他考虑的不像手下那么简单,但是他着实过够了这样的生活,最后还是同意了何胜的请求。

这样不到一天的时间,何胜控制了福全城。当年福全虽然被战乱影响,唐定飞曾经攻破福全城,给福全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几年来已经修复,所以如今的福全城基本完好,另有驻军一千一百一十二人。

福全被晋国控制的消息,几天后就传到了永宁城,永宁城守将为王明德,有能力却也是个老油条。他的手下亲信在得知此事后力主王明德奏请行省和朝廷调兵进攻,但是王明德老于世故,没有任何举动,只是说要查明情况,另外说朝廷有令不能开启边衅。实际上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坐视不管。王明德老于世故,虽然品阶不高,但深通官场的规矩。武国皇帝刚刚交替,双海行省也刚换了头儿,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上司添麻烦是很不明智的,弄不好会引火烧身的。

六月二十五日,王继昌率商船搭载两千余人要求登陆鹭门岛中浦城,鹭门岛守将赵天瑞同意,让他们登岸停留。按照当年与武国康世杰的文书,鹭门岛守将同意后,海山洲的船只可以登岸。时隔数年再次来到这个昔日自己为官战斗过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千。登岸后,王继昌对自己昔日为官的地方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他没有攻城,也没有什么别的举动。而是在下就不走了,并开始搭建帐篷,准备常驻。

赵天瑞见状立即前去交涉,但是王继昌以各种理由拒绝,赵天瑞知道上当了,但是自己手下也不过一千五百余人,城池虽然几年来一直在修理,但是因为当年战乱影响太严重,始终没有恢复到当年的情况,所以他不能贸然发兵,只能是赶紧上报。

这样,虽然没有完全控制鹭门岛,但是鹭门岛也有了海山洲的军队和官吏,基本也算是控制了鹭门岛。而按照枢密院和兵部的计划,是要彻底拿下鹭门岛,纳入海山洲的范围的。王继昌明显违背了枢密院、兵部的命令。这其中有现实的原因,也有王继昌个人的原因。此事很快也被何胜、杜定瑞、李胜保等知道,上报到了枢密院,并惊动了马若文。有些传言则说王继昌要再度投降。

而在万安城方面,田铭濬六月中旬抵达三山巡检司后,杜定瑞也前往三山巡检司与之会和,商议如何攻取万安城。

从六月中旬到七月一日前,田铭濬、杜定瑞接连派遣数批人以各种方式要混入万安城,但统统失败,万安城守将郑兴庆有勇有谋,为人谨慎,十分难以对付。而且经过打探,万安城的粮草储备充足,足以坚持半年的时间。郑兴庆驻守万安城已经十余年了,对万安城及其周围非常了解。自从康世杰当年允许海山洲在三山巡检司修建榷场后,郑兴庆就十分反对,认为这是海山洲效狄国取卫国襄城之谋略,他虽然无法改变决定,但从此严加守备。康世杰也大力支持万安城的防务,郑兴庆也成为其亲信,提拔其为镇东副镇抚使兼万安镇守使,从四品。在康世杰大力支持下,几年来,万安城不但没有削弱,实力还得以继续增强。如今的万安城驻军高达五千人,与福宁等大城一样,而且粮食、器械、草料和饮水都很充足,足以支持半年。周长五百二十丈,高近两丈。上有女墙八百二十七个,警铺十三座,敌楼十八座。城门四个,其东、西、南3门城楼雄视海面。城东门之外有围头为主的三个警铺,但实际为小营寨,直通大海。在武国双海省的沿海防御中,素有“镇东坚而实,万安小而险”的说法,又因为其地势状如葫芦,故又称“葫芦城”。万安城既以海为地,以山为郭,故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宜强攻,因为仅从其规模上,就足以断定强攻的代价。

按照郑兴庆的计划,如果海山洲大举进攻,只要坚持一个月,大军就会支援,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则做了坚守半年的准备。可以说,郑兴庆完全识破了海山洲的图谋。

在这样的情况下,田铭濬、杜定瑞分外恼怒。田铭濬想强攻,但是杜定瑞反对,田铭濬也冷静思考后认为无法进攻,只能另谋他策。田、杜二人分析说:如果要强攻万安城,我们必须至少集中两万人,保证大型攻城器械,同时牛山榷场一带的驻军必须增加,要死死挡住武国福清而来的援军至少两个月,这都是极为不现实的。而且一旦采取如此行动,则无异于与武国彻底撕破脸,更加的不利。

虽然攻取万安城有万般难度,但是万安城是不得不取和必须要取的地方,所以杜定瑞、田铭濬只能再想办法了。一方面,杜定瑞、田铭濬从宁西奏请调派战船、军队,做好万一不成就要非打不可的准备,然而这只是虚张声势,但实际上则在想办法。万安城难取,但是万安城越如此反而越吸引人,因为这说明其战略价值更高,对海山洲更为重要了。因此,田铭濬、杜定瑞下令榷场和水师船只于七月一日开始对万安城进行水陆两方面的封锁。

而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宪深也抵达了闽州府,与马若明、范仲粹一同拜望了刘吉祐。初次见面在六月十日,彼此印象都不错。马若明没有让人打点,第一次就对刘吉祐这样的文官行贿,是极为不合适的。而是对其管家和书办做了些表示。而其手下表示愿意提供消息和方便,同时会安排以后能常来常往,这还是有好处的。到月底的时候,刘宪深已经见到刘吉祐三次了,印象更加加深了。

七月初,随着对万安城的封锁开始,双海行省与海山洲的关系开始有了变化。虽然海山洲对万安城进行了封锁,但是郑兴庆却有办法将情况上报给了刘吉祐,请他立即下令出兵进攻牛山榷场,他则率兵从万安城前进,打破封锁,然后一举消灭牛山榷场。

客观说,郑兴庆的计划极具可行性,而且成功的把握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但是这个计划报到了镇东城指挥使和刘吉祐那里后,则是另一番情况了。镇东指挥使郑兴安是郑兴庆的同宗哥哥,自然支持弟弟的计划,但如此大事,他不敢擅自决定,只能是上报。而刘吉祐对此则极为不满意。他刚上任双海,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儿,如果事情传到朝廷,会让朝廷怀疑他的能力的,更会怪他擅启边衅,所以出兵一事,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会考虑的,只能是另想别的办法来化解了。

七月中旬的时候,马若文也得知了此事。谁都知道万安城不易取,但是没想到会如此艰难,正当众人举棋不定的时候,马若援则力主无论如何都要拿下万安城,他说:“如武国万安守军进攻我晋国,特别是三山之地,就会威胁到我晋国的安宁与利益,为了我国之存亡,又为了保障我们之贸易顺畅,晋国不应有片刻沉默,应立即奋起扫荡,此时并非顾忌踌躇之时。”

马若文没想到一向与自己在政见上不同的弟弟会有如此强硬之表态,感到十分惊喜和意外,对弟弟的这番言论,他非常高兴,他说:“二弟所言有理,万安之地事关岚山岛和三山,进而关系宁西与海山洲,决不能踌躇。我们必须获得实际的控制权。”

随即,马若文下令调兵前往岚山岛集结,水师战船向岚山岛海域开进。看样子是要准备进攻。

七月下旬,刘宪深就海山洲与武国在沿海的贸易等问题,与刘吉祐进行了首次接触会谈,刘吉祐同意遵守前约,对中浦、福全发生的事情也表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要求两地之官吏将佐不可继续进犯。刘宪深希望将鹭门岛中浦城也事实纳入宁阳王范围,遭到了刘吉祐断然拒绝。刘吉祐说:“天朝尺寸之地,均是大皇帝之地,别说我是一方牧守,就是朝廷大员也无法决定,更不敢擅自割让。”

刘吉祐的话这无疑是一条底线,刘宪深明白了,就说:“宁阳王也是大皇帝的臣属,怎敢要求天子之地。不过要想在晋安府一带贸易,总需就近的停泊之地,以及存放货物的地方。”

刘吉祐见此,态度也变了,表示可以商榷,到八月十日,刘吉祐同意在鹭门岛可以停泊海山洲的船只,海山洲可以在此修建货栈和仓库,作为囤房物资之所。而关于福全城,刘吉祐事实上到七月底已经也知道了在福全发生的事情,知道了林翰采事实上已经投靠了海山洲,但他不愿意做声,同意按照林翰采的建议上报将福全军民解甲归田,但是福全城不能废弃,而是另行选择他处,地方改在福全以北五十里之地另设城池。新的地址在晋安府以南三百余里的白沙往东之地,新地址原有一座废弃的小山寨,后面是宝盖山,位置也很显要。

中浦、福全的问题谈妥了,万安的问题则进展的分外艰难。刘宪深希望将三山地界内的牛山榷场以南之地全部事实划归宁阳王,但这片地域幅员较大,人口约七八万人,折算成土地的话,大约四十多万亩,将这样的地域全部划归海山洲,刘吉祐有天大的胆子也不可能答应,表示除了榷场事宜外,一律按照前约办理,并怒斥刘宪深和海山洲是贪得无厌了。刘宪深不得不让步,并进行自我辩解。

正当双方僵持的时候,八月二十日,马若文调集的各路军马已经陆续开到岚山岛,随时有可能进攻。

到八月底的时候,万安城已经被围困了接近两个月,郑兴庆见朝廷和刘吉祐不肯发兵,不愿这样被围下去。虽然城内物资尚可以支持,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被围,绝对会坐以待毙。为此,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了。

八月二十五日,郑兴庆集结城中驻军和民众精锐一千五百人趁夜出城偷袭,斩杀海山洲官兵百余人,自身无一损失。

这一战虽然郑兴庆获胜,但是也无异于与海山洲决裂了。

次日,田铭濬、杜定瑞领兵两千攻占了万安城东部的围头,围头是万安城城外东部通向大海的唯一据点,围头等三个警铺被攻占,万安城基本被孤立地包围了起来了,失去了城外的唯一据点。

二十七日,郑兴庆为了夺回围头,再次趁夜率军出击,希望夺回围头。不过杜定瑞已经有了准备,将计就计,斩杀郑兴庆部三百余人,郑兴庆不得不撤兵回城,收复围头的行动失败。

三天的作战,虽然双方损失不大,但是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事情将会越闹越大,如果闹到了朝廷,刘吉祐难保不会遭受申斥。

九月三日,刘吉祐与刘宪深就万安城的问题进行商议。双方僵持不下,但是谁也不愿意再起争端。最后双方达成了妥协,都认为郑兴庆是阻碍和平的祸首,如果不是郑兴庆擅自出兵则一切都有可挽回的余地。决定先扳倒郑兴庆,然后再商议其余事情。

九月五日,刘吉祐上奏褒奖郑兴庆,力主将其调任其为建宁府知府,实际上是明升暗降,解除其兵权。

而就在刘吉祐准备调任郑兴庆的同时,海山洲方面则不断收缩对万安城的包围圈和封锁,同时对城中散布谣言,这些都起了作用。

十月二十日,朝廷的命令下达,同意刘吉祐的奏请,将郑兴庆调任建宁府知府,升任文官正四品,由武转文,也算是高升,虽然失去了兵权,实际上也不算亏。而新的万安镇守使人选,则由刘吉祐决定,然后上报备案。并授予他管理与海山洲及南洋诸国贸易事务的权力,可便宜行事。

郑兴庆被免后,关于新的万安城镇守使人选,刘吉祐主张让立场比较中立的高昆皓出任,而刘宪深则希望由万安城军官中对海山洲很有好感的赵凯泽出任。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最后刘吉祐同意让赵凯泽出任万安城镇守使。而作为让步,刘宪深决定劝说田铭濬、杜定瑞解除对万安城的封锁。

十月二十五日,刘吉祐派人传达了朝廷的命令到万安城,郑兴庆被调任,赵凯泽接任。郑兴庆大为不满,但是他没有办法,最后只能离开万安城北上建宁府出任知府,失去了兵权。赵凯泽接任万安镇守使。

之后的几天里,刘宪深与刘吉祐再次商谈,双方此次商讨的问题很多,经过了二十余日的唇枪舌剑,最后在昌晋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约定如下:
    海山洲每年与武国在闽州府的贸易如故,其余仍然维持前约;

海山洲每隔三年一贡维持不变,并允许其代南洋诸国朝贡,明年开始;

海山洲可在鹭门岛停泊船只,修建仓库货栈等;

海山洲可在福全、万安两城附近停船,修建仓库货站;

海山洲可在牛山以南地区经营商贸,购买租赁土地;

海山洲可在牛山以南及小连山的榷场附近修建房舍;

武国与海山洲在牛山以南和小连山的榷场贸易照章纳税。

对于这些条件,刘吉祐基本满意,确实较康世杰时代又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是没有大动干戈,这还是极为难得的。而海山洲方面,获得了对福全的实际控制权以及对鹭门岛的经营权,万安城虽然没有全部掌控,但是却提供了渗透的机会。

对于这个文书,田铭濬、杜定瑞为首的强硬派十分不满,而上报到中书省枢密院后,右相王星仪也对此颇为不满,对于中浦、福全可以答应,但是关于万安城及牛山以南地域,则最为不满。他们强烈要求马若文整兵备战,非要拿下实际控制万安城甚至牛山以南不可。

马若文对此也是不满的,但是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答应。

马若文的考虑是虽然不满,但是刘吉祐也不是个那么好欺负的文官,还是有底线的。另外这几项也还是可以的。允许代南洋诸国朝贡,相当于海山洲成为了南洋诸国的首领,可以进行转口贸易,从中谋利,这还是有不少好处的,如果经营的好,将武国赏赐的一些不需要的物品,则可以卖到南洋,获得翻倍的利润。而在鹭门岛、福全、万安修建仓库货站,可以以此为名筑城设防。而在牛山以南购买经营商贸和租赁土地,则让晋国人获得了闽州府一隅的居住经商权力,为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想到如此,马若文最后同意,压制住了王星仪为首的强硬派。并调回田铭濬、王继昌。田铭濬回任本职,王继昌则出任怀远府同知。

十二月十三日,刘宪深从闽州府启程准备返回海山洲。临行前与刘吉祐再次约见,并赠送了一些海山洲的“土产”,还有大卫国昔日宫廷的两幅名画,以及海山洲的玉石、南洋的玛瑙。刘吉祐对所谓的“土产”全部拒绝,但是对名画、玉石、玛瑙则收下了。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刘吉祐也以个人名义向刘宪深表示以后会竭力与海山洲通商和好,并表示万事好商量,只要不动刀兵一切都好说。

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宪深一行人返回怀远府,包括王继昌。对于二人的功劳,马若文是清楚的,尤其是刘宪深。王继昌虽然没有如马若文所期待的那样,但是也并没有说他什么。马若文倒是很欣赏刘宪深,次日下令任命刘宪深为礼部次官。

而关于闽东其余事务,马若文下令以杜定瑞仍以本职兼管万安、榷场等事宜,何胜管理福全及鹭门岛事宜。马若文给他的命令是让他们以后奉行文装之武备的办法,多以贸易、通商和筑城的办法来事实强化对以上地域的控制,通过这些加之以武力为后盾,则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这些地方,并进而向内陆进行渗透。

这一年虽然闽东围绕着战事很让人忧心,但是海山洲本土海山非常太平的。而且马旭炎的长子在当年三月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作为大家长,张海雅为这个玄孙起名为马承宣。寓意是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向父祖一样光耀晋国,光耀马家的基业。也就是这一年七月,马若文的女儿马菡丹也结婚了,夫君是自己最熟悉不过也是马若文的禁卫统领之一的李运昂。这一年,马菡丹二十岁,李运昂二十四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